第二十五节:西出阳关无故… 配套教学设计(2)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十五节:西出阳关无故… 配套教学设计(2)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3.0KB
资源类型 素材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15-12-15 15:11:40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1教学目标
1、聆听《阳关三叠》和《扬州慢》,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音乐风格,认识其所反映的历史现象、音乐内容及作品的艺术价值。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音乐,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思想感情。
2、初步掌握有关中国古代艺术歌曲的基础知识。
2重点难点
聆听《阳关三叠》和《扬州慢》,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音乐风格,认识其所反映的历史现象、音乐内容及作品的艺术价值。
3教学过程
3.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师生共唱回顾
流行歌曲倒计时:《采莲》(甄嬛传插曲)、《甜蜜蜜》、《送别》、《国歌》等引出今天的内容,中国古代歌曲——唐宋时期的歌。
活动2【讲授】听赏部分
(一)《阳关三叠》
1、学生吟诵古诗《渭城曲》体会诗歌中的离别情
对照《阳关三叠》乐谱发现:朗诵时的节奏、音调、速度等与歌谱几近相似。
得出结论:歌唱就是人们内心最自然而直接的流露。
2、欣赏合唱曲 :领唱+合唱的形式
体会伤离别的情绪,学生并用此时的心情再吟唱《渭城曲》
发现:乐曲在重复中稍有变化,更能表达出人们内心的变化,情绪,符合人们的心理动机。
结论:音乐速度节奏的变化,声音的高低与人们的心情是一致的。环境影响了人心,人声渲染了环境。
3、回答问题
一、那个段落重复了三遍?
二、歌曲情绪如何?
三、歌曲的上下阙音乐情绪一样吗?
三叠:在当时演唱时将其中诗句反复吟咏三遍,用一个曲调作反复变化,叠唱三次。
4、回顾当时的历史背景以及诗词含义
5、观看古琴曲演奏《阳关三叠》,哼唱、体会、回味、沉思音乐中的情意。
6、实践部分:
学生学唱《阳关三叠》的上阕: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7、补充知识:琴歌
琴歌,即抚琴而歌,是古琴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能够较好地表现古琴富于歌唱性的特点。
琴歌这种形式,古即有之。《阳春白雪》就是春秋时期的一首著名琴歌。 现存最早的琴歌曲谱是宋代文学家姜夔(号白石道人)创作的琴歌《古怨》。明代以后不少琴谱,象《太古遗音》、《重修真传琴谱》、《伯牙心法》等,都对琴歌作品进行了收录。琴歌作品很多,其中不乏优秀者,如《秋风词》、《关山月》、《凤求凰》、《极乐吟》、《阳关三叠》、《苏武思君》、《渔歌》、《古怨》和《胡笳十八拍》等。
琴歌在曲式结构上,有一段的小曲子,如《渔歌调》、《黄莺吟》;有如《伯牙吊子期》、《阳关三叠》三、五段以上的中型曲子;也有长达十八段的大曲,如《胡笳十八拍》。音乐语言简练纯朴,形象鲜明生动,很富有民族音乐的风格与特色。
琴歌内容丰富,音乐绚丽多彩。如《竹枝词》深情委婉,情意绵绵的弦律,反映了巴渝地区民歌的色彩。《胡笳十八拍》就明显地显示出塞外草原,蒙族民歌那种开阔豪放的地方特色,生动地刻画了蔡琰矛盾不安和沉重痛苦的感情。另外,写正义凛然,坚持抗金的《满江红》;写友情真挚的《伯牙吊子期》;写纯真爱情的《长相思》;写离愁别恨的《凤凰台上忆吹箫》;写游子思乡的《平沙落雁》;写怀念戍边亲人,厌恶穷兵黩武,向往和平生活的《子夜吴歌》;写美好的大自然,借景抒情的《渔歌调》等曲,都是词曲并茂,扣人心弦,真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之感。这些作品在琴歌中堪称佳作。
(二)《扬州慢》
1、听赏琴歌《扬州慢》。感受音乐中的凄凉情。
2、完成书本174页:对歌曲的内容、音调、情绪、结构等内容做简要的评论。
3、教师小结:中国古代歌曲是和当时的政治经济环境有关的。
活动3【活动】拓展部分
中国古代歌曲
大体可分6个时期:
1、远古时期(即原始社会):涂山氏女的情歌;《弹歌》;《蜡(cha或zha)祭》。传递信息,协调动作,具有服务生产、生活的实用功能。
2、夏、商、西周至春秋时期(即奴隶社会的):《诗经》
3、战国、秦、汉时期:乐府机构
4、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教坊机构
5、宋、元:词曲调歌曲
6、明、清:自娱性民间小调
【社会经济发达,政治稳定,音乐就得到发展、兴旺,反之则缓慢、停滞。】
古代歌曲的发展从实用功能向审美功能转变,愈来愈有娱乐性,到现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四、总结
通过学习中国古代歌曲,更觉得我们要保护、继承传统文化。以歌曲《我爱你,中国》结束。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2 页 (共 2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