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三角形》单元复习题
一、单选题
1.在下列长度的四条线段中,能与长的两条线段围成一个三角形的是( )
A. B. C. D.
2.若某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3,4,m,则m的值可以是( )
A.1 B.5 C.7 D.9
3.十二边形的外角和为( )
A. B. C. D.
4.如图, ,且,,则等于( )
A. B. C. D.
5.如图,小颖按如下方式操作直尺和含角的三角尺,依次画出了直线a,b,c.如果,则的度数为( ).
A. B. C. D.
6.如图,直线,于点E.若,则 的度数是( )
A. B. C. D.
7.下列多边形中,内角和等于的是( )
A. B. C. D.
8.如图,,平分,则( )
A. B. C. D.
9.已知,点在直线上,点在直线上, 于点,则的度数是( )
A. B. C. D.
10.如图,,点在线段上(不与点,重合),连接,若,,则( )
A. B. C. D.
11.如图,直线,则的度数为( )
A. B. C. D.
12.如图,分别过的顶点A,B作.若,,则的度数为( )
A. B. C. D.
二、填空题
13.正五边形的一个外角的大小为 度.
14.一个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是3和5,则第三边长可以是 .(只填一个即可)
15.如果一个正多边形的一个外角是60°,那么这个正多边形的边数是 .
16.若三角形三个内角的比为1:2:3,则这个三角形按角分类是 三角形.
17.若七边形的内角中有一个角为,则其余六个内角之和为 .
18.若一个三角形的边长均为整数,且两边长分别为3和5,则第三边的长可以为 (写出一个即可).
19.如图,在中,若,则 °.
20.如图,在三角形纸片中,,点是边上的动点,将三角形纸片沿对折,使点落在点处,当时,的度数为 .
21.清初数学家梅文鼎在著作《平三角举要》中,对南宋数学家秦九韶提出的计算三角形面积的“三斜求积术”给出了一个完整的证明,证明过程中创造性地设计直角三角形,得出了一个结论:如图,是锐角的高,则.当,时, .
22.《周礼考工记》中记载有:“……半矩谓之宣(xuān),一宣有半谓之欘(zhú)……”意思是:“……直角的一半的角叫做宣,一宣半的角叫做欘……”.即:1宣矩,1欘宣(其中,1矩),问题:图(1)为中国古代一种强弩图,图(2)为这种强弩图的部分组件的示意图,若矩,欘,则 度.
三、解答题
23.如图,中,点在边上,,将线段绕点旋转到的位置,使得,连接,与交于点
(1)求证:;
(2)若,,求的度数.
24.已知:如图,点、、、在一条直线上,且,,.求证:.
25.同学们在探索“多边形的内角和”时,利用了“三角形的内角和”.请你在不直接运用结论“n边形的内角和为”计算的条件下,利用“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结合图形说明:五边形的内角和为540°.
26.我们知道,各个角都相等,各条边都相等的多边形叫做正多边形.对一个各条边都相等的凸多边形(边数大于3),可以由若干条对角线相等判定它是正多边形.例如,各条边都相等的凸四边形,若两条对角线相等,则这个四边形是正方形.
(1)已知凸五边形的各条边都相等.
①如图1,若,求证:五边形是正五边形;
②如图2,若,请判断五边形是不是正五边形,并说明理由:
(2)判断下列命题的真假.(在括号内填写“真”或“假”)
如图3,已知凸六边形的各条边都相等.
①若,则六边形是正六边形;( )
②若,则六边形是正六边形. ( )
27.阅读下面的例题及点拨,并解决问题:
例题:如图①,在等边中,是边上一点(不含端点),是的外角的平分线上一点,且.求证:.
点拨:如图②,作,与的延长线相交于点,得等边,连接.易证:,可得;又,则,可得;由 ,进一步可得又因为,所以,即:.
问题:如图③,在正方形中,是边上一点(不含端点),是正方形的外角的平分线上一点,且.求证:.
28.【图形定义】
有一条高线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称为等高三角形.
例如:如图①.在和中,分别是和边上的高线,且,则和是等高三角形.
【性质探究】
如图①,用,分别表示和的面积.
则,
∵
∴.
【性质应用】
(1)如图②,D是的边上的一点.若,则__________;
(2)如图③,在中,D,E分别是和边上的点.若,,,则__________,_________;
(3)如图③,在中,D,E分别是和边上的点,若,,,则__________.
答案
一、单选题
1.C
【分析】根据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求出第三边的取值范围,再判断即可.
解:设第三边长度为,
则第三边的取值范围是,
只有选项C符合,
故选:C.
2.B
【分析】根据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求解即可.
解:由题意,得,即,
故的值可选5,
故选:B.
3.C
【分析】根据多边形的外角和为360°进行解答即可.
解:∵多边形的外角和为360°
∴十二边形的外角和是360°.
故选:C.
4.D
【分析】可求,再由,即可求解.
解:,
,
,
,
.
故选:D.
5.C
【分析】可求,由,即可求解.
解:如图,
由题意得:,,
,
,
,
,
故选:C.
6.B
【分析】延长,与交于点,根据平行线的性质,求出的度数,再直角三角形的两锐角互余即可求出.
解:延长,与交于点,
∵,,
∴,
∵,
∴,
故选:B.
7.B
【分析】根据n边形内角和公式分别求解后,即可得到答案
解:A.三角形内角和是,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B.四边形内角和为,故选项符合题意;
C.五边形内角和为,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D.六边形内角和为,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B.
8.B
【分析】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得出,再由角平分线确定,利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求解即可.
解:∵,
∴,
∵平分,
∴,
∵,
∴,
故选:B.
9.C
【分析】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和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互余分析计算求解.
解:∵,
∴,
∵,
∴,
故选:C.
10.B
【分析】根据三角形的外角的性质求得,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即可求解.
解:∵,,
∴,
∵,
∴,
故选:B.
11.B
【分析】先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可得,再根据三角形的外角性质即可得.
解:,
,
,
,
故选:B.
12.B
【分析】根据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得到,利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计算即可.
解:∵,,
∴,
∵,
∴,
故选B.
二、填空题
13.72
【分析】根据多边形的外角和是360°,依此即可求解.
解:正五边形的一个外角的度数为:,
故答案为:72.
14.4(答案不唯一,大于2且小于8之间的数均可)
【分析】根据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定理: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的两边差小于第三边可得,再解即可.
解:设第三边长为x,由题意得:
,
则,
故答案可为:4(答案不唯一,大于2且小于8之间的数均可).
15.6
解:根据多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和正多边形的每一个外角都相等,得多边形的边数为360°÷60°=6.
故答案为:6.
16.直角
【分析】设一份为,则三个内角的度数分别为,,,然后根据三角形内角和进行求解即可.
解:设一份为,则三个内角的度数分别为,,.
则,
解得.
所以,,即,.
故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故答案是:直角.
17.
【分析】根据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即可得.
解:∵七边形的内角中有一个角为,
∴其余六个内角之和为,
故答案为:.
18.4
【分析】根据三角形三边关系可进行求解.
解:设第三边的长为x,则有,即,
∵该三角形的边长均为整数,
∴第三边的长可以为3、4、5、6、7,
故答案为4(答案不唯一).
19.
【分析】先由邻补角求得,,进而由平行线的性质求得,,最后利用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即可得解.
解:∵,,,
∴,,
∵,
∴,,
∵,
∴,
故答案为:.
20.或
【分析】分两种情况考虑,利用对称的性质及三角形内角和等知识即可完成求解.
解:由折叠的性质得:;
∵,
∴;
①当在下方时,如图,
∵,
∴,
∴;
②当在上方时,如图,
∵,
∴,
∴;
综上,的度数为或;
故答案为:或.
21.
【分析】根据公式求得,根据,即可求解.
解:∵,,
∴
∴,
故答案为:.
22..
【分析】根据矩、宣、欘的概念计算即可.
解:由题意可知,
矩,
欘宣矩,
,
故答案为:.
三、解答题
23.
解:(1)证明:,
,
,
,
;
(2),
,
,
,
,
.
24.
解:证明:∵,
∴,
∴,
∵在和中,
∴,
∴.
25.
解:连接,,
五边形的内角和等于,,的内角和的和,
五边形的内角和.
26.
解:(1)①证明:∵凸五边形的各条边都相等
∴
在、、、、中,
∴
∴
∴五边形是正五边形;
②解:若,五边形是正五边形,理由如下:
在、和中,
∴
∴,
在和中,
∴
∴,
∵四边形内角和为
∴
∴
∴,
∴
∴
同理:
∴五边形是正五边形;
(2)解:①若,则六边形是正六边形;假命题,理由如下:
如图3所示,∵凸六边形的各条边都相等
∴
在、和中,
∴
因此,如果都为相同的等腰直角三角形,符合题意
但,而正六边形的每个内角都为
∴六边形不是正六边形
故答案为:假;
②若,则六边形是正六边形;假命题;理由如下:
如图4所示:连接、、
在和中,
∴
∴
∵
∴
∴
在和中,
∴
∴
同理:
∴
由(2)①可知:六边形不是正六边形
故答案为:假.
27.
解:延长至,使,连接,如图所示:
则,,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
∵是正方形的外角的平分线上一点,
∴,
∴,
∴,三点共线,
在和中,,
∴,
∴,
∵,
∴,
∴,
∵,
∴,
∵,
∴,
∴.
28.
(1)解:如图,过点A作AE⊥BC,
则,
∵AE=AE,
∴.
(2)解:∵和是等高三角形,
∴,
∴;
∵和是等高三角形,
∴,
∴.
(3)解:∵和是等高三角形,
∴,
∴;
∵和是等高三角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