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 导学案(含解析)--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4课 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 导学案(含解析)--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3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6-16 19:58: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4课 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
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知道古代历史上疫病的流行与影响;了解中医药的主要成就和西医在中国的传播、发展过程。 核心概念:疫病、中医药、中西医结合、西医 关键问题: (1)历史上流行的疫病有哪些 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中医药取得了哪些主要成就 (3)近代以来西医在中国的传播、发展情况如何
[重要概念]
1.天花:中医学称“痘疮”,古称“虏疮”。由天花病毒引起的烈性传染病。古代世界大约60%的人会受到它的威胁,四分之一的感染者会死亡,幸存者中一半以上会麻面或失明,天花是古代最令人恐惧的传染病。
2.“黑死病”:即鼠疫,是鼠疫杆菌借鼠蚤传播为主的烈性传染病,由于患者身上出现众多黑斑,故被称为“黑死病”。欧洲鼠疫大流行发生于14世纪。
3.《肘后备急方》:东晋著名医学家葛洪所著的一部医学专著,是我国现存较早、使用价值较高的一部古代中医方剂著作。全书共八卷,主要记述各种急性病症或某些慢性病急性发作的治疗方药、针灸、外治等法,并略记个别病的病因、症状等。书中对天花、恙虫病、脚气病等的描述都属于首创,尤其倡用狂犬脑组织治疗狂犬病,被认为是中国免疫思想的萌芽。
[教材史料]
1.教材第二目“历史纵横”——《针灸铜人》解读。
思路引导:针灸是一种中国特有的治疗疾病的手段。它建立在经络学说基础上,通过经络、腧穴的传导作用以及应用一定的操作来治疗全身疾病,是一种“内病外治”的医术。
2.教材第三目“历史纵横”解读。
思路引导:(1)特点:运用近代医学技术手段;寻求国际合作。
(2)影响:促进西医推广和传播;加快近代公共卫生体系建立;推动国际防疫合作;提升民众卫生观念。
[教材问答]
1.“思考点”:古人有哪些防治疫病的措施值得今天借鉴
思路引导:(1)日常注重公共卫生(清理污水、控制传染源、净化环境等)。
(2)防治(疫苗接种)与救治(药物研发)并重。
(3)建立相应救治机构,健全相关制度。
(4)全社会参与,多力量合作。
2.“思考点”:结合所学,谈一谈你对中医药特征的认识。
思路引导:(1)立足实践,重视临床经验。
(2)讲求辨证施治,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
(3)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医学遗产,如针灸、推拿、食疗等。
(4)留下了大量的中医药典籍。
(5)政府重视。
3.“学思之窗”:根据材料,谈谈对《本草纲目》体例特点的认识。
思路引导:(1)全书框架一目了然。
(2)体例完备,大纲、条目、解释、辨疑、正误、图像功用全面。
(3)重视前代医学家的研究成果。
(4)作者深入临床实践,辨析真伪,禆补缺漏。
4.“思考点”:西医的传入对中国人的健康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思路引导:近代以来,西医借助科学实验,医疗技术日益进步。西医的传入给近代中国的医疗卫生带来显著的变化。
(1)医疗机构的近代化:西式医院在通商口岸建立,医疗条件大为改善。
(2)医疗技术的科学化:诊断、治疗借助仪器与实验手段。
(3)西医人才的培养:西医院校的建立培养了大量的西医人才。
(4)公共卫生观念的形成:西医的消毒措施带来了防疫的进步,提倡科学处理垃圾、粪便,推广自来水,进行食品监督等措施有助于公共卫生的维护。
5.“问题探究”:这种观点有没有道理 试用事实说明。
思路引导:有一定道理。历史存在具有必然性与偶然性,疫病的暴发就是人们不能忽视的偶然性事件。疫病影响历史进程,但不起决定作用。例如,古希腊伯罗奔尼撒战争前期,雅典鼠疫横行导致军民大量死亡,雅典政治的走向明显转变;亚历山大死于疫病,亚历山大帝国也随之分崩离析。
6.“学习拓展”:上面两段材料有什么共性 它们对医生的伦理道德提出了什么要求
思路引导:共性:强调医生的高尚品德。
要求:医生对患者负责,对职业负责,尊重患者,不计私利。
关键问题一:历史上流行的疫病有哪些 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一、历史上的疫病
1.概念:疫病指由细菌、病毒等强烈致病性微生物感染人体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2.概况
种类 史实
天花 古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五世、俄国彼得二世、法国路易十五及中国清朝的康熙皇帝等得过天花。被天花传染的普通百姓不计其数
鼠疫 6世纪时,地中海沿岸暴发鼠疫;14世纪时,欧洲鼠疫大流行
黄热病 17世纪暴发于墨西哥的黄热病,在美洲、非洲与欧洲肆虐两个世纪
斑疹 伤寒 20世纪早期,在俄国和波兰大流行,造成数百万人死亡
全球大 流感 1918—1919年暴发,死亡人口在2 000万人以上
3.影响
(1)使人类饱受疫病折磨,给人们的健康带来巨大威胁。
(2)使人口大量死亡,导致劳动力短缺,生产停滞,许多地区发生严重饥荒。例如,6世纪时,地中海沿岸暴发鼠疫,拜占庭帝国人口锐减一半;黑死病流行3个世纪,欧洲人口死亡过半。
(3)导致政治、经济的变动。例如,雅典暴发鼠疫,死亡军民人数在一半以上,伯里克利也未能幸免,雅典政治的走向明显转变;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身染疫病而亡,亚历山大帝国随之土崩瓦解等。
4.防治措施
(1)古代
①重视公共卫生
古罗马 注意公共卫生,把修建饮水道、下水道当作重要工程
中国古代 不少地方官在任期间组织人力清理污水、疏通井渠河道;在大灾之后,及时掩埋尸体,发放药物,采取各种方法预防疫病
②防治疫病的方法:东晋葛洪所著《肘后备急方》记载了青蒿对疟疾的治疗作用;中国古人为防治天花,发明了人痘接种。
③建立疫病的救治机构
古代中国 西汉后期,政府对疫病患者进行隔离; 隋唐时期,寺庙病坊也收治病人
古罗马 医院收治疫病患者
(2)近代控制疫病传播的医学成就
①18世纪晚期,英国医生詹纳发明牛痘接种法,使天花的发病率大大降低。
②19世纪,细胞与细菌学说发展迅速。
③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创立的巴氏消毒法,被广泛应用到医学领域。
④1928年,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发现了青霉素,改变了人类对细菌传染束手无策的状态。
任务一 合作探究——历史上的疫病
材料一 “疫,民皆疾也。”
——许慎《说文解字》
“瘟之至也,非江海鳞甲之类而不生。疫之至也,非虫兽毛羽而不存。”
——《上经·尚时》
材料二 在黑死病肆虐时,大约有1/4到1/3的欧洲人口死于这场灾难,一些人由对宗教信仰产生怀疑发展为对社会不平等制度产生痛恨和反抗,以及对自己的人生进行深入思考。15—17世纪,人们在抗击黑死病时所采取的一些卫生措施,客观上促进了欧洲城市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西医逐渐发展起来。
——摘编自王旭东、孟庆龙《世界瘟疫史》
[问题] (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教材第一目第1—5自然段,列举历史上危害较大的疫病种类。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疫病对近代西方社会的影响。
[结论] (1)天花、鼠疫(黑死病)、黄热病、斑疹伤寒、全球大流感等。
(2)造成了人口的减少、经济的破坏和社会的动荡;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兴起;推动了医疗卫生等公共事业的发展;促进了相关科研的发展;加速了欧洲向近代社会转型。
任务二 检测反馈
14世纪中叶,黑死病席卷欧洲,人口死亡率达到30%—50%。死亡使人们的心灵受到了强烈震撼,追求现世享乐和歌颂人生成了新的社会观念。伴随着这个过程的是人格的觉醒,人开始成为“精神的个体”,并且从这个角度开始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由此可知,这次瘟疫(  )
A.推动了人文主义思想的产生
B.摧毁了天主教会的精神独裁
C.促进了社会思想观念的革新
D.导致了欧洲向近代社会转型
解析:C 据材料“黑死病席卷欧洲,人口死亡率达到30%—50%。死亡使人们的心灵受到了强烈震撼,追求现世享乐和歌颂人生成了新的社会观念”可知,黑死病动摇了人们对基督教的迷信,鼓励人们追求现世幸福,说明这次瘟疫促进了社会思想观念的革新,故选C项;古希腊时期就已经产生了人文主义思想,排除A项;宗教改革摧毁了天主教会的精神独裁,排除B项;材料并未说明黑死病与欧洲社会转型的关系,排除D项。
[深化拓展] 古代疫病的影响
1.经济:劳动力短缺,生产停滞,经济衰退,粮食短缺,饥荒严重。
2.政治:导致政治上的变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类的文明进程。
3.思想:精神冲击,信仰危机,新思想的酝酿与传播。
4.社会:社会秩序混乱,道德危机,政局动荡,国家衰落。
5.军事:疫病横行使得士兵大量死亡,军队战斗力降低。军队和难民的流动扩大了疫病的传播范围。
6.医学:医疗与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
7.观念:人们的公共卫生意识增强。
关键问题二:中医药取得了哪些主要成就
二、中医药的成就
时期 代表 成就
战国 扁鹊 望、闻、问、切四诊法
战国至 西汉间 《黄帝内经》 总结医家经验,以阴阳五行学说解释人体的生理现象和病理变化,阐明人与自然的有机联系,是一部重要的中医基础理论著作
东汉晚期 华佗 创制“麻沸散”及“五禽戏”
张仲景 提出辨证施治的原则,著成《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临床学的基础
唐朝 孙思邈 著成临床百科全书《千金方》,被尊称为“药王”
《唐本草》 世界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布的药典
北宋 针灸铜人 针灸教学模型的使用,体现了中医针灸学临床实践与教学的发展水平
明朝 李时珍 著成《本草纲目》,集中药学知识之大成,被誉为“东方药学巨典”
中华人民 共和国成 立后 — (1)在中西医结合方针指导下,新老中西医团结协作,总结临床经验 (2)设立中医院、中医院校,掀起学习研究中医的高潮 (3)整理中医典籍,挖掘秘方验方,开发中成药制剂 (4)屠呦呦等专家组成的研究团队分离出青蒿素 (5)21世纪以来,中医药蓬勃发展,走向世界
[视野拓展] 《神农本草经》又称《本草经》或《本经》,托名“神农”所作,实成书于汉代。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首创药物的三品分类法,全面总结了东汉以前的药物学成就,基本上构建起了中药学的理论框架,因而被视为中药学理论初步形成的标志。
任务一 合作探究——中医药的主要成就
材料 周代巫医并存,这一时期的药物及其使用情况在《尚书》《左传》《山海经》等先秦典籍中大量出现,出土涉医材料多以疾病占卜、宁疾祭祷的形式出现。到春秋以后,医逐渐独立,扁鹊第一个主张医应该脱离巫祝独立。汉代,与中医理论和经验相关的专著出现,那就是中医的三大医典——内经(即《黄帝内经》)、本草经(即《神农本草经》)、伤寒论(即《伤寒杂病论》);这一时期外科也有相当成就,华佗是中国第一位外科专家,他发明麻沸散在全身麻醉后施行手术。唐代,方剂、药物和诊疗都有适当发展。唐高宗曾令李绩、苏敬等人增修《唐本草》,集药850种,是中国第一部官定药典;这一时期方书盛行,孙思邈的《千金方》是中国第一部临床各科诊疗大全,搜罗宏富。北宋时,铸针灸铜人。
——摘编自何云鹤《中医学简史》
[问题] 根据材料,概述古代中医学的发展。
[结论] 先秦时期从巫医并存到医学逐渐独立:周代涉医材料多以疾病占卜、宁疾祭祷的形式出现,战国时期扁鹊第一个主张医脱离巫祝独立;两汉时期奠定了中医学理论和经验的基础:中医三大医典出现,用于外科的麻沸散被发明;唐代方剂、药物和诊疗得到发展:官定药典出现,方书盛行,针灸治疗效果显著。
任务二 检测反馈
1.东汉和帝时,太医郭玉“仁爱不矜,虽贫贱厮养,必尽其心力”。东汉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自序》中指出,自己“留神医药,精究方术”就是为了“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这反映出东汉(  )
A.医学发展注重汲取民间经验
B.儒家思想对传统医学伦理的影响
C.疫疠流行彰显天人感应学说
D.中医治疗注重临床实践经验总结
解析:B 根据材料“仁爱不矜,虽贫贱厮养,必尽其心力”可知,太医郭玉主张对患者不分贵贱贫富,一视同仁;根据材料“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可知,学医既可以治疗君王、亲人的疾病,也可以救助贫穷的百姓;两者都体现儒家思想对传统医学伦理的影响,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医学发展注重汲取民间经验,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疫疠流行的情况,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中医治疗注重临床实践经验总结的信息,排除D项。
2.《本草纲目》一书包含了丰富的矿物学、植物学、动物学内容,并且大量运用化学、物理学、农学、天文学、气象学、生理学等领域的知识对药物进行记载分析。达尔文创立进化论时,曾从此书中引述了不少有关植物和动物的资料。该书(  )
A.总结了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
B.影响了西方近代科学的发展进程
C.推动了中国医药学的近代化
D.提高了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水平
解析:D 根据材料可知,《本草纲目》一书涵盖了自然界中众多的领域,这显然有助于提高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水平,D项正确;《本草纲目》是药物学著作,并不能代表整个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排除A项;影响了西方近代科学的发展进程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本草纲目》仍然属于传统医药学,排除C项。
[深化拓展]
一、古代中医药学发展的原因
1.经济因素:我国古代生产力和综合国力一直处于世界前列,农耕经济发达。
2.政治因素:大多数时期国家统一,社会安定;中央集权体制的推动。
3.文化因素:统治者重视医学教育的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儒家经世致用、明德修身以及仁政民本思想的影响;道家阴阳调和辩证思想的影响。
4.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具有较好的继承性。
二、我国传统中医药发展的当代价值
1.中医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中医药至今仍在世界医学领域占有重要地位,扩大了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
3.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提升文化自信。
关键问题三:近代以来西医在中国的传播、发展情况如何
三、西医在中国的传播
1.西医的特点:以实验科学为依托,借助精密仪器及数据分析,在解剖学、诊断学、药学等方面取得很大成就。
2.过程
(1)明末清初:西医传入中国,但影响有限。
(2)鸦片战争后
西式医院 建立 这些医院分科完备,技术先进。牛痘接种法、麻醉术、放射技术等陆续被引入中国
西医院校 建立 它们把教学、科研与临床结合在一起,培养了相当数量的西医人才
引入西方 公共卫生 措施 ①西医凭借其特有的消毒、化验等手段,积极采取措施预防传染病、隔离传染源、治疗感染者、普及公共卫生知识,对人们的健康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②一些大城市借鉴了西方的公共卫生措施,中国的公共卫生事业初步发展起来
任务一 合作探究——西医在中国的传播
材料 19世纪中叶以后,西医在中国日益广泛深入地传播开来。许多传教士在华行医、建立医院、开办医学校、翻译医学书籍和出版医学刊物。洋务运动时期,清政府开始官派留学生,1872—1875年选派120名幼童赴美留学,有5人是从事西医工作的。明治维新后日本的西洋医学发展很快,中国留学生在日本间接吸收了西洋医学知识。19世纪70年代之后,不少清廷官员和洋务人士(如荣禄、李鸿章等)体验到了西医的功效,就带头或动员富商捐资教会医院,各地受医人数大为增加。20世纪初,中医人士开始自发地学习西医,接受西医知识者多了起来。
——摘编自郭剑波《论近代“西医东渐”的途径与反响》
[问题]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医在近代中国传播、发展的表现。
[结论] 传教士在华行医;西式医院、医学校的建立;西医书刊的翻译与出版;派遣留学生学习西医;中医人士主动学习西医。
任务二 检测反馈
1.洋务人士薛福成在欧洲考察西洋医学后感叹:“惟中国名医,数世之后往往失其真传。外洋医家得一良法,报明国家,考验确实,给以凭照,即可传授广远,一朝致富,断无湮废之虞,所以其医学能渐推渐精,蒸蒸日上也。”在此,薛福成旨在强调(  )
A.中医可借鉴西医培养模式
B.中医治疗效果远远低于西医
C.中医传承方式远胜于西医
D.中西医结合可提高治疗效果
解析:A 材料体现的是薛福成通过中西医发展的对比,进而得出西医的培养、传承优于中医的结论,主要是强调中医可借鉴西医培养模式,A项正确,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中西医的治疗效果,排除B项;材料与中西医结合的说法无关,排除D项。
2.1915年,洛克菲勒基金会着手创办北京协和医学院。该学院全部采用英文教学,按照美国优秀医学院的标准,为教师提供世界水准的丰厚工资和福利保障。北京协和医学院的创建(  )
A.推动中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
B.有助于中国近代社会习俗的变迁
C.有利于中国近代医学的发展
D.改善了中国社会的医疗卫生状况
解析:C 西医院校把教学、科研与临床结合在一起,培养了大量的西医人才,有利于中国近代医学的发展,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夸大了北京协和医学院建立的作用,排除。
[深化拓展] 中国近代医疗卫生发展的特点
1.受西方医疗卫生体系的影响,逐渐近代化。
2.具有渐进性、复杂性、理性化的趋势。
3.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
4.深受政治运动的影响。
5.出现中西医并存的新格局。
6.逐渐制度化和规范化。
[知识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