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 导学案(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0课 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 导学案(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66.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6-16 19:59: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0课 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
课程标准 学习重点
了解近代以来不同类型商路的开辟;通过了解商品所体现的特色文化,理解贸易活动在文化交流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1.核心概念:全球贸易网、世界市场、股份公司。 2.关键问题 (1)近代以来全球贸易网是怎样逐步形成的 (2)商品流动为文化交流和传播带来哪些影响
[重要概念]
1.世界市场:有广义和狭义两个概念。广义的世界市场指商品、劳务、外汇和信贷资本等的国际流通领域,包括国际商品市场、国际劳务市场和国际金融市场等。狭义的世界市场主要指通过国际分工将各个国家和地区联系起来的世界商品流通的范围,也是世界范围内通过商品交换联系起来的各国市场的总和。由于本课主要突出商品扮演的文化传播媒介的角色,所以教材使用狭义概念。
2.东印度公司:在新航路开辟后的早期殖民扩张阶段,为了有效垄断海外贸易,英法荷等西方国家纷纷成立的一种新型股份制贸易公司,比较有名的是英国和荷兰的东印度公司。东印度公司由国家赋予种种特权,比如贸易垄断权,有的甚至拥有自行铸币权、拥有武器、对外宣战、签订条约及在殖民地发行货币和任命官员的权力。这些公司在早期殖民扩张阶段为西欧国家的资本原始积累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客观上也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
3.中山装:是近代中国革命先驱者孙中山先生,在广泛吸收欧美服饰的基础上,综合了日式学生服装与中式服装的特点,设计出的一种立翻领有袋盖的四贴袋服装。中山装一度成为当时中国男子最喜欢的标准服装之一。
[教材史料]
1.教材导入解读。
思路引导:(1)时间:新航路开辟后;商品:中国瓷器;消费者:欧洲各国贵族。
(2)影响:使欧洲人了解中国文化,推动欧洲制瓷技术发展。
2.教材第一目“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股票”“荷兰殖民扩张示意图
(15世纪末—17世纪)”综合解读。
思路引导:新航路开辟后至工业革命前是全球贸易网形成的第一个阶段,主要推动力是西欧的殖民扩张,股份公司是重要的扩张形式之一;表现是贸易范围全球化、商品种类及数量增多;结果是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3.教材第二目“在安托尼妈妈的旅店(油画)”与“史料阅读”解读。
思路引导:(1)欧洲人的饮茶习惯的变化:饮茶之风由上流社会向下层普及,茶叶不再是贵重奢侈品。
(2)变化的原因:工业革命的推动;世界各地的联系加强,世界市场的推动;茶作为优良饮品,符合大众需求;种茶、制茶技艺的传播。
4.教材第二目“法国设计师设计的女装”和“更钟”解读。
思路引导:国际贸易的过程伴随着文化的传播。服饰、钟表等商品的变化体现了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
[教材问答]
1.教材第一目“思考点”:推动全球贸易网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思路引导:(1)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
(2)直接原因:世界各洲之间贸易的扩大。
(3)其他原因: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及资本的扩张性;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科技革命的影响;交通和通信工具的发展;国际及区域经济组织的成立;跨国公司的推动;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
2.教材第一目“学思之窗”:跨国公司海外分支机构的经营情况体现了跨国公司的什么特征
思路引导:经营规模大;占世界贸易份额高;在推动国民经济及世界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3.“问题探究”:这段材料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文化观念
思路引导:西方文化与中华文化同样源远流长;尊重文化多样性;承认西方文化的优秀成果;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较早地表达了文化交流理念。
关键问题一:近代以来全球贸易网是怎样逐步形成的
一、全球贸易网的形成
1.15世纪之前的世界贸易:局限于各洲内部和亚欧大陆之间。
2.新航路开辟后的世界贸易
背景 新航路的开辟;西欧各国的殖民扩张
表现 (1)国际流通中的商品种类与数量大大增加 (2)荷兰东印度公司、英国东印度公司等股份公司的出现和发展
影响 西欧列强的殖民扩张,客观上推动了洲与洲之间的贸易,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3.工业革命后的世界贸易
(1)原因:工业革命后,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使欧美国家需要寻求更多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
(2)表现。
①形成了西欧、北美国家生产和出口制成品,其余国家生产和出口初级产品的国际分工和贸易格局。
②类型丰富的工业产品输送到世界各地;世界贸易额增长速度加快。
4.20世纪以来的世界贸易
20世纪上半期 两次世界大战影响了世界贸易的发展
第二次世界 大战后的 世界贸易 障碍 因冷战的发生,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贸易受到极大影响
发展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签署;各国围绕贸易、关税的谈判;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冷战的结束;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
表现 全世界贸易出口总值迅速增加;生产的国际分工进一步向广度和深度发展
[关联点拨]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过程
(1)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2)16—18世纪早期殖民扩张,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3)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世界各地的联系更加紧密,19世纪中后期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4)第二次工业革命进一步密切了世界经济联系,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任务一 合作探究——近代以来全球贸易网的形成
材料
区域文明下 的谷物酒 西亚和埃及的啤酒是以麦类为原料的,其酿造技术传至相邻的古希腊但并不受欢迎,因为希腊的谷物常陷入不足。中国的黄酒以黍类或稻米为原料,仅传至同是稻作区的朝鲜、日本等地。印加帝国是以玉米为原料的吉查酒,仅限于美洲地区
大航海时代的阿夸维特酒和兰姆酒 由于来自美洲大陆的廉价马铃薯普及,曾是滋补酒的北欧阿夸维特酒才得以成为大众化的酒 西方殖民者把甘蔗移植到美洲,大种植园广泛建立,兰姆酒是用甘蔗汁、糖蜜等经发酵、蒸馏而成的酒,价格低廉,易于保存。奴隶船往返于三角贸易间,运载着由种植园奴隶生产的兰姆酒到非洲换取更多的奴隶
工业革命后成为世界商品的葡萄酒 工业革命后,铁路让酒得以大量运输。连续式蒸馏器和低温杀菌技术,让葡萄酒得以大量生产并长期保存。1860年,基于自由贸易原则英法缔结关税协定,促进了波尔多葡萄酒出口到世界各地
全球化社会下的鸡尾酒 20世纪70年代后随着高科技革命、物流革命等,鸡尾酒文化进而普及到全世界。混合搅拌了世界各地背景不一样的酒或饮料,也融合交织多国的酒文化
——摘编自宫崎正胜《酒杯里的世界史》
[问题]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酒的发展史是一部由区域世界不断走向整体世界的历史”。
[结论] 古代世界,各文明区由于受自然地理环境、交通和种植作物单一、产量低的限制,酒的产量低,相邻地区的酒虽有交流但较少,呈现出区域性特征,相对封闭。
新航路的开辟、欧洲殖民扩张、世界范围内物种交流使廉价的酿酒原料更易获得,酒的产量增加,酒在世界范围内传播,促进了新旧大陆之间的经济和文化交流,加强了世界的联系。
工业革命促进了近代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制酒技术的提高,自由贸易的实行使酒能够大量生产、长途运输,波尔多葡萄酒大量出口到世界各地,反映了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世界联系进一步加强。
第三次科技革命、现代交通的发展、物流革命和经济全球化,促使鸡尾酒融合了世界各国的酒,体现了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加强。
任务二 检测反馈
1.下图是18世纪初的国际贸易状况示意图。该图反映了(  )
A.近代国际贸易格局形成
B.商品经济占据主导地位
C.区域文明交流日趋扩展
D.黑奴贸易主导国际贸易
解析:C 据题图并结合所学可知,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和西欧各国的殖民扩张,欧洲与亚洲、美洲、非洲,美洲与非洲等都建立了商业联系,反映出区域文明交流日趋扩展,故选C项;工业革命后近代国际贸易格局形成,排除A项;图示中没有对比商品经济与其他经济所占比重,故无法体现商品经济是否占主导地位,排除B项;黑奴贸易局限在欧洲、美洲、非洲的贸易中,排除D项。
2.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道:“全世界正在成为一个经济单位。南北美洲和东欧(加上西伯利亚)生产原料,非洲提供人力,亚洲提供各种奢侈品,而西欧则指挥这些全球性活动,并越来越全力地进行工业生产。”这可以用来说明(  )
A.世界各地开始建立经济联系
B.早期殖民扩张促进国际分工
C.西欧资本主义控制全球活动
D.工业革命推动世界市场形成
解析:D 根据材料“全世界正在成为一个经济单位”“西欧则指挥这些全球性活动,并越来越全力地进行工业生产”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期间,欧洲的工业生产需要劳动力、原材料产地和商品市场,推动了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的形成,D项正确;材料反映了世界各地经济联系密切,但不能说明是“开始”,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早期殖民扩张,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工业生产推动了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形成,西欧控制全球活动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
[深化拓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贸易发展的阶段特征及原因
1.第一阶段:国际贸易迅速发展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20世纪60年代末)。
(1)特征:战后世界出口贸易量的增长速度大大超过战前;战后世界出口贸易量的增长速度超过工业生产的增长速度。
(2)主要原因。
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际贸易迅速增长打下了基础。
②国际分工和生产国际化的深入和扩大促进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
③跨国公司的发展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金融贸易组织的建立和经济一体化有利于国际贸易的扩大。
2.第二阶段:国际贸易发展缓慢、停滞与开始复苏的不稳定发展阶段。这个阶段可分为两个时期:
(1)第一个时期(20世纪60年代末至80年代初)。
①特点:国际贸易缓慢、停滞。
②原因:经济危机的爆发;能源危机的爆发;货币制度危机的爆发;农业危机严重。
(2)第二个时期(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今)。
①特点:国际贸易发展速度开始复苏。
②原因:西方工业发达国家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初的经济衰退后,经济开始复苏和增长,促进了国际贸易;科技革命使产业结构优化,国际分工日益广泛深入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加强;资本的国际化,跨国公司大量出现,国际间相互投资增加;贸易方式多样化,贸易手段现代化,服务贸易迅速发展;西方主要国家货币汇率的大幅度升降,特别是美元大幅度贬值和日元、德国马克大幅度升值直接影响贸易的复苏;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多边贸易谈判的达成与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进一步促进了国际贸易自由化。
关键问题二:商品流动为文化交流和传播带来哪些影响
二、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
1.商品流动推动文化交流:国际贸易的过程伴随着文化的传播。买卖双方的接触、洽谈、协商、协议,以贸易为平台输送的各种商品,把世界不同地区的、文化迥异的生产者和消费者紧密联系在一起,同时也以直接和间接的渠道呈现各自的知识、信念、道德、艺术和习俗等。
2.表现
(1)饮茶风俗的国际化。
①中国饮茶风俗:蕴含了含蓄内敛的东方哲学和娴静淡雅的东方美学,是中国文化的符号之一。
②交流传播。
16世纪 以前 中国茶主要在中国周边传播
16世纪 以后 中国茶广泛传播到欧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等地区 中俄之间形成了著名的“万里茶道”
英国茶会上主人炫耀中国茶和茶具
荷兰许多富裕家庭设有专门的“茶室”
茶文化 创新 在日本形成了“日本茶道”
英国形成了“下午茶”
(2)服饰的国际化。
①17世纪末,法国传教士穿着中国服装参加舞会。
②18世纪,中国服装的面料、款式和龙凤花草纹样等,融入法国服装设计之中。
③20世纪初,法国设计师设计的中国大袍式系列女装及“自由”套装,采用了东方女装宽松的样式,奠定了20世纪西方女装流行的基调。
④民国早期设计的中山装兼具中西服装的特点,同时体现了一定的时代精神和民族特色。
(3)钟表文化的交流。
①大约在16世纪中期,欧洲的钟表经由澳门传入中国内地。
②到18世纪,中国进口钟表的数量已经很多。一些清朝高官收藏进口钟表。钟表在社会中下层逐渐流行,一些公共场所也安装有钟表。
③中国人制作的钟表,其外观多体现了中国自身的文化特色。
(4)其他交流:进入20世纪,电影、音乐、电视节目、动漫、书籍等各国文化产品,也广销世界各地。
任务一 合作探究——商品流动对文化交流和传播的影响
材料
17世 纪初 中国茶叶进入英国,主要由葡萄牙、荷兰等转口
1637年 东印度公司船只去广州运茶回英国,直接进口武夷茶
17世纪 中期 饮茶风尚在王室传播开来;英国诗人沃勒为此写诗献给查理二世皇后凯瑟琳娜,成为欧洲最早的饮茶诗;有关茶的其他文学作品也逐渐出现
1660年 英国上等茶叶每磅售价10英镑,其价格之昂贵只有王公贵族才能买得起
18世纪 东印度公司垄断中国瓷器的进口,大量中国茶具也输入英国,中国的瓷茶杯是无把手的,其后英国人学会了制瓷,将茶杯加上了把手,又将这一技术传回中国
1799年 进入伦敦附近“随便哪家贫民住的茅舍,都会发现他们不但从早到晚喝茶,而且晚餐桌上也大量豪饮”
19世 纪初 英国人从中国进口大量茶叶,需支付巨额白银,为了改变这一不利情况,便将印度的鸦片输入中国
1820年 英国人开始在殖民地印度和锡兰种植茶树
1834年 为了抢时间及时运来中国新茶,英国海运公司竞相采用快速帆船
19世纪 下半期 以来 英国上层社会受法国人影响,按福建方言的发音叫做Tea;大部分英国人喜欢喝红茶,习惯将茶叶放在水里煮,喝时加上蔗糖或牛奶,与中国福建饮茶风俗差异大
——摘编自沈立新
《略论中国茶文化在欧洲的传播》
[问题]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文化交流与传播的角度,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释。(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释须有史实依据)
[结论] 论题:茶的传播折射中英文化交流。
阐释:茶是中国先民的伟大发现,饮茶风俗在中国历史悠久,蕴含了含蓄内敛的东方哲学和娴静淡雅的东方美学。17世纪以来,中国茶文化随着国际贸易传播至英国,饮茶成为英国人的生活方式,在英国形成“下午茶”的习俗,并形成自己的饮茶方式,英国人喜欢在茶会上用中国茶和中国的茶具来招待客人,这成为主人炫耀的方式,有关茶的文学作品出现。英国人也在仿制中国茶具的同时,创新了茶具,并将其传回中国。
总之,从茶叶在英国的传播可以看出,商品流动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变迁。
任务二 检测反馈
1.17—18世纪,西方出现很多汉语借词。对以下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汉语借词 涵义 创造者
chinoiserie 中国风格 法国人
sharawadgi 中国的“造园艺术” 英国外交官
nankeen 中国出口的土布——“南京布” 欧洲商人
kaolin 产于景德镇的制瓷原料高岭土 法国传教士
A.西方语言文字以中国的汉文为基础
B.当时政府重视对外宣传中国的文化
C.中西文化的交流呈现双向度的特点
D.中国文化和产品对欧洲具有吸引力
解析:D 据表格可知,西方的外交、商业、宗教等领域人士向汉语借词,丰富他们描述中国文化和产品的用语,反映出当时中国文化和产品对欧洲具有吸引力,D项正确;材料“汉语借词”说明西方语言文字不是以汉文为基础,排除A项;材料的创造者都是外国人不是中国政府,排除B项;材料“西方出现很多汉语借词”说明中国文化对西方的影响,没有涉及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影响,排除C项。
2.18世纪,中国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钟表进口国。同时,中国人开始学习并掌握了机械钟表的制作原理,自己制造钟表,下图为其中的代表作品。这表明(  )
广州铜镀金寿星葫芦式钟
A.经济发展影响审美标准
B.贸易交流推动文化融合
C.政策调整促进观念转变
D.科技创新丰富日常生活
解析:B 国际贸易的过程伴随着文化的传播,中国由进口钟表到自己制作钟表,反映了贸易交流推动文化融合,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审美标准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也没有涉及政策调整的信息,排除C项;中国学习西方制作钟表,不属于科技创新,排除D项。
[深化拓展] 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推动文化全球化和多样性。
2.有利于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建设和谐世界。
3.有利于促进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有利于提升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提高我国的文化竞争力。
4.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
5.有利于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6.有助于综合国力的提升,人民整体素质的提高。
[知识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