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导学案(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导学案(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7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6-16 20:01: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课程标准 学习重点
了解人类居住条件的变迁及各地民居的差异及其特征;了解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形成的原因及影响。 核心概念:村落、集镇、城市 关键问题: (1)古代的村落和集镇是怎样形成和发展的 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有何影响 (2)古代城市的布局特点及其成因有哪些 城市的产生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有何影响 (3)古代世界各地的民居有何不同特点 导致民居各具特色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重要概念]
1.村落:是具有相当数量和规模的聚居点,常用作现代意义上的人口集中分布的区域。包括自然村落、自然村、村庄区域,为人类提供了比较稳定、安全的生活环境。
2.集镇:指乡村中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比城市小的居民区,多为商业、手工业中心。集镇的形成和发展多与集市有关,乡间集市最初往往依托利于物资集散的地点,进行定期的商品交换,继而在这些地方渐渐建立起经常性商业服务设施,逐渐成长为集镇。
3.城市:是“城”与“市”的组合词。是一定区域内政治权力、军事防御、经济活动、宗教祭祀的中心场所。“城”属于政治范畴,主要是为了防卫用城墙等围起来的地域。“市”则属于经济范畴,是指进行交易的场所。城市的出现,是人类走向成熟和文明的标志,也是人类群居生活的高级形式。
[教材史料]
1.教材第一目、第四目“史料阅读”解读。
思路引导:(1)史料类型与价值:三则史料都属于文献史料中对古史传说的记载,体现了人类早期居住形式,还应寻求相应实物史料与之互证。
(2)史料信息:由穴居、巢居到筑屋而居;人类应对自然能力增强。
2.教材导入及教材第一目“历史纵横”解读。
思路引导:(1)时空:在新石器时代,中国和西亚地区产生原始村落。
(2)村落出现的前提:农业的出现。
(3)影响:为人们的定居、繁衍和防卫提供条件与保障,为集体活动提供便利。
3.教材第三目“历史纵横”:《古罗马城镇的管道系统》解读。
思路引导:(1)材料信息:材料介绍了古罗马城镇的供水排水系统。
(2)特点:规模庞大、结构坚固、功能齐全、维修便利。
(3)影响:成为后来西方城市建设的标准。
4.教材第四目《古代两河流域民居复原图》《古埃及民居平面示意图》《北京门头沟爨(cuàn)底下村四合院》《古罗马住宅复原图》《印第安人居住的圆锥形帐篷》综合解读。
思路引导:文明的多元性:建筑材料(两河流域的泥砖、罗马的混凝土)、建筑风格(中国四合院的对称性、罗马建筑拱券、希腊柱式风格)、文化内涵(中国四合院体现的伦理文化)。
文明的统一性: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水平、文化习俗等影响民居特点。
[教材问答]
1.“学思之窗”:材料对城市的布局有何规定
思路引导:(1)规定:布局方正规整,划分为不同功能区;城内采用中轴线规划,宫城居中,前宫后市,太庙和社稷分别在宫城的左右两边;王城干道九纵九横。
(2)特点:中正有序;体现礼制;突出王城,突显王权。
2.“思考点”:城市的产生对人类社会发展和人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
思路引导:推动人口集中;职业多样化;促进工商业发展;增强防御功能;容纳文化精英;促进技术文化发展;丰富社会生活。
3.“学思之窗”:你如何理解唐朝房屋建造的规定
思路引导:统治者用法令形式对房屋进行严格的等级限制,目的是维护统治秩序。材料反映了等级制度在建筑中的体现。
4.“问题探究”:观察图片,查阅相关资料,探究古代村落的选址特点。
思路引导:靠近水源;易获取食物;有利于御寒取暖、通风、防潮;等等。
5.“学习拓展”:结合教材第四目“中国民居图片”,说说中国民居具有哪些特点。
思路引导:(1)地方特色:例如,山西窑洞建筑在黄土高原上,当地人们在山坡上挖洞居住。
(2)建筑材料:与当地的自然条件有关,用简单实用的方法创造着理想的居住环境。
(3)建筑风格:受当地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水平与文化习俗影响。如“福建龙岩客家土楼”与移民文化有关。
(4)多样特征:中国疆域辽阔,民族众多,历史悠久,民居在建筑材料、样式和风格上也千差万别。
关键问题一:古代的村落和集镇是怎样形成和发展的 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有何影响
一、村落的产生
1.人类居住形式的演变:从穴居、巢居、半穴居到地面筑屋。
2.村落的出现
(1)原因:农业出现以后,人们筑屋定居,形成村落。
(2)表现:最早出现在两河流域。埃及的尼罗河流域,印度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国的黄河、长江和辽河流域等,也存在大量的原始村落遗址。
(3)特点:村落建有住宅、仓廪、地窖和公共活动场所等。
(4)作用:为人们的定居、繁衍和防卫提供了条件和保障,也为人们进行集体活动提供了便利。
[知识拓展] 村落与城市相比的特点
居民生活依赖于自然界,通常从事种植、养殖或采伐业;聚居规模较小,并且是内向的;一般都不经过规划,是自然生长发展的;通常就是一个最简单、最基本的社区。
二、集镇的出现
1.兴起
2.中国古代集镇的形成与发展
时间 表现
唐及唐以前 镇主要是为军事目的而设的
两宋时期 出现了工商业者经营及定居的集镇
元朝 漕运和海运发达,运河沿岸兴起很多工商业集镇
明清时期 集镇进一步发展并出现专业分工
任务一 合作探究——古代的村落、集镇
视角1 古代的村落
材料一
陕西西安临潼姜寨聚落遗址复原图
[问题] (1)阅读教材第一目及材料一和教材课后“问题探究”图文,指出何为村落。早期村落有何特点与作用
[结论] (1)村落:农业生产出现后形成的具有相当数量和规模的聚居点,建有住宅、仓廪、地窖和公共活动场所等。
特点:最基本的生产生活单位;自然形成;规模较小;生活资源来源于周边自然界;注重安全防护;等等。
作用:为人类提供了比较稳定、安全的生活环境和活动场所。
视角2 中国古代集镇的发展
材料二 教材第二目“历史纵横”材料。
[问题]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明代汉口镇崛起的优势条件。并据此归纳集镇发展的作用。
[结论] (2)优势条件:地理位置优越,水路交通便利;商业人口集聚,商业贸易发展;市场规模扩大;专业分工明显。
作用:便利农村居民的商品交换,促进农业、手工业发展;加强城乡联系,促进商品经济发展和市场繁荣;推动农村生产关系变革,促进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任务二 检测反馈
1.殷商时期村落是人们生活居住的地方,也是人们生产劳作的地方,有的村落有一定规模,设有围墙和大门,宗族族长也居住其间。据此可知,村落(  )
A.选址十分注重自然地理环境
B.使用周期长,具有稳定性
C.有利于保障人们的生产生活
D.是完善的社会组织系统
解析:C 殷商时期的村落既是生活居住的地方,也是人们生产劳作的地方,聚族而居,设有围墙和大门,这样有助于增强防御,有利于保障人们的生产生活,C项正确;材料没有强调村落的选址,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村落的使用周期,排除B项;D项错在“完善”,通过材料无法证实当时村落的社会组织系统完善,排除。
2.明清时期,商业的繁荣催生了一批新兴工商业市镇。松江棉布有“衣被天下”之称;丝绸业市镇有著名的盛泽镇、濮院镇;景德镇瓷业也是“工匠来八方,器成天下走”。据此可知,明清时期(  )
A.形成了古代集镇的雏形
B.区域生产的专业化明显
C.手工业的经济主导地位日趋显现
D.市镇的规模不断扩大
解析:B 根据材料“松江棉布”“丝绸业市镇”“景德镇瓷业”可知,明清时期市镇经济繁荣,出现了一批专业化的手工业市镇,体现了区域生产的专业化,B项正确;原始社会末期出现古代集镇的雏形,排除A项;明清时期,小农经济始终占据主导地位,排除C项;材料主要强调明清时期区域生产的专业化明显,而非市镇的规模扩大,排除D项。
[深化拓展]
一、影响村落发展的因素
1.农业因素:村落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农业的产生与发展,伴随着农业发展,定居村落逐渐形成。
2.自然环境:村落的功能之一是防卫,因而地理环境对村落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尤其伴随着农业的产生,适宜耕作的、交通便利的地区更利于形成村落。自然因素对于传统村落形成的影响较大,包括地理气候、地形地貌和地质条件等。
3.社会因素:村落是一个完善的社会组织系统,它主要是从事农业生产的人们居住、生活、繁衍的场所和进行生产、社会活动的基础,宗族制度、文化习俗和政治权力对村落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二、明清时期集镇发展的特点
1.以工商业活动为主要功能,集镇发展各具特色。
2.区域性分工加强,辐射范围广、分布密集,与周边村落联系密切。
3.江南地区集镇发展迅速,地区分布不平衡。
4.贸易的商品以农民自给有余的农产品、农副产品和手工业品为主。
5.专业化集镇发展。
关键问题二:古代城市的布局特点及其成因有哪些 城市的产生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有何影响
                  
三、城市的产生
1.产生:约公元前3500—前3100年,两河流域苏美尔人生活的地区出现了城市。世界上主要的农业区域,都相继产生了一批早期城市。
2.含义:是一定区域内政治权力、军事防御、经济活动、宗教祭祀的中心场所。
3.中国古代的城市
(1)布局:主要分为宫殿区、手工业区和商业区、居民区。
(2)表现
商朝 城市已初具规模,统治者的宫殿和宗庙位于城市的中心
周朝 营建城市形成制度,城邑选址、面积等都有规定。城邑分为三等,各有定制
[图解历史] 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演变
4.西方古代的城市
古希腊 城市布局中已反映出行政、防御、宗教和商业的功能
古罗马 城市的道路系统和供水排水系统,成为后来西方城市建设的标准
中古时 期欧洲 出现了一些以手工业者和商人为核心的新型城市和城镇
[名师点拨] 古希腊古罗马城市格局特点
(1)古希腊:广场和公共建筑占比较大,市民集会场所形成城市的中心,体现民主和平等。
(2)古罗马:大规模发展道路、桥梁、城墙和输水管道等城市设施;同时大量建造公共浴池、斗兽场和宫殿等娱乐设施;罗马帝国时期,城市建设进入鼎盛时期,除了延续以前的建设思路,城市还成了帝王宣扬功绩的工具,广场、铜像、凯旋门和纪功柱成为城市空间的核心和焦点。
任务一 合作探究——古代的城市
材料一 公元前11世纪下半叶,周公东征胜利后,在广阔的征服地域内分封其亲属子弟,拓殖建“城”作为天子、诸侯之都城,称为“国”。城内居民称为“国人”,城外居民称为“野人”;他们都享有一定的政治权利,国人政治身份高于野人。西周时期的“国”,其建设有一套理想化的标准模式。都城必置宗庙(供奉祖先的场所),立社稷(供奉土神和谷神的地方),建高墙,是国家的象征,秦以后两千多年都城的修建往往继承了这种规划传统。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等
材料二 公元前8世纪,希腊城邦兴起。城邦一般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周围有大片的农村地区,这是城邦的主要经济基础。为数众多的城邦一般都建在高地或山丘上,建有城墙等防御设施。城邦大多建立了大规模的神庙,是城邦的宗教中心,城市的中心广场,即市政广场是城邦社会与政治活动中心。在许多城邦,人民凭着对土地的拥有权而获得公民权,可以参与城邦公共事务的讨论和执行。
——摘编自黄洋等《世界古代中世纪史》等
[问题] 据材料一、材料二,比较西周时期的都城和古希腊城邦的异同。分析两者不同特点产生的原因。
[结论] 相同点:都有宗教设施和防御设施;城内居民都享有一定政治权利;都是政治中心。
不同点:西周城市数量有限,古希腊城市众多;古希腊城市一般有广场,而西周城市无广场。
原因:西周国土面积广大,各地之间联系紧密,西周的“城”是数量有限的周王和诸侯等贵族的政治中心;而希腊境内多山,将各地阻隔开来,城邦众多,但小国寡民。
古代雅典城邦,一般要举行公民大会,所以需要城市广场,而西周实行君主统治,无须广场。
任务二 检测反馈
1.《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郑州商城遗址,四周建有城墙,周长达6 960米,城内东北部有宫殿区,城外有居民区、墓地、铸铜及制陶制骨作坊等。下列关于郑州商城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设计凸显政治、经济及防御功能
B.完全按照《考工记》的记载而建
C.规划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设计观念
D.商业的发展是其建城的根本原因
解析:A 据材料“郑州商城遗址,四周建有城墙,周长达6 960米,城内东北部有宫殿区,城外有居民区、墓地、铸铜及制陶制骨作坊等”并结合所学可知,郑州商城遗址规划中有政治职能,城墙具有军事防御职能,专门的手工业规划区域具备经济职能,故选A项;“完全”一词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以人为本是指对人的价值的一种肯定和尊重,材料仅涉及郑州商城遗址的功能规划,没有明确在城市规划中有关人的肯定和尊重的具体表现,故排除C项;结合所学可知,宋朝以前城市主要以政治和军事功能为主而非经济,排除D项。
2.雅典卫城坐东朝西,每座建筑都顺山势而建,呈现不规则布局。而明清故宫的建筑都是坐北朝南,主要建筑都集中在一条贯通南北的中轴线上,严整规矩。这种差别集中体现了(  )
A.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B.大国和小邦的差异
C.政治文化地理的差异
D.时代的差异
解析:C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雅典属于海洋文明,实行的是民主政治,性格热情奔放、热爱自由;中国属于大河文明,实行的是集权政治,性格忍耐、低调、保守,因此体现在建筑上,雅典呈现不规则布局,中国严整规矩,故答案为C项。这种差别与经济发展水平、国家大小、所处时代没有关系,排除A、B、D三项。
[深化拓展] 中西方古代城市的特点与体现的理念
城市特点 体现理念
中 国 (1)布局多呈方正规则形状,中轴线对称,宫殿居中,道路系统呈规整的方格网状 (2)政治功能突出,商业活动受限 (1)体现“天人合一”思想 (2)以帝王为中心
西 方 (1)以教堂和具有市民公共活动中心的广场为中心,街道呈放射状分布,城市布局比较自由 (2)经济中心,以工商业为生的市民是城市的主人 (1)中世纪城市规划以教堂为核心;随着人文主义兴起,城市规划中公共活动场所出现 (2)重视商业发展,重视人的作用和价值
关键问题三:古代世界各地的民居有何不同特点 导致民居各具特色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四、世界各地的民居
1.影响民居的因素:居住地的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水平;文化习俗。
2.两河流域的民居
(1)自然环境:雨水稀少,没有森林,缺乏木材。
(2)特点
①材料:用黏土和芦苇混合制成的土坯、木材。
②布局:几户人家的房屋墙壁贴着墙壁建在一起,结构基本上都由前庭、前室、主室构成。
3.古埃及的民居
(1)材料:大多数房屋用泥和木材修建。人们用木桩搭建框架,用树枝和混合麻纤维的黏土筑墙壁,在上面搭上屋梁,再用椰子叶铺成屋顶。这种房屋具有防晒保温功能。
(2)特点:有些房屋留有小洞或小窗。庭院是家庭活动的场所,院落的周围有柱廊。
4.中国古代的民居
(1)远古:巢居和穴居。巢居多营建于南方,后世发展为干栏式民居。穴居大多营建于北方,后形成地上建筑。
(2)先秦以来
设计 遵循严格的等级观念和长幼有序的礼仪制度
布局 讲求对称,主次分明,院落有序
结构 木构抬梁结构
(3)明清时期
①结构:砖木结构的民居建筑。
②民居类型:主要有北方的窑洞、四合院,南方的徽派民居、福建土楼等。
5.古希腊罗马民居
(1)民居核心:带有列柱围廊的中庭。
(2)建筑材料:以木、石、砖为主要材料,后来混凝土逐渐得到普及。
(3)建筑特征:混凝土、拱券和希腊柱式相结合。
(4)集体住宅
原因 缓解人口剧增造成的住房紧缺
表现 3世纪,古罗马出现了集体住宅;4世纪时,出现复合式公寓
影响 对后世的建筑影响深远
6.古代北美的民居
(1)北美大平原的印第安人:过着游猎生活,住在圆锥形的帐篷中。
(2)亚马孙雨林中的印第安人:从事耕作,两三年后迁徙到别处。住在圆形的公共居所中,屋内不分隔间,每个家庭有自己的区域。
任务一 合作探究——各具特色的民居
视角1 民居与自然环境
材料一
文明 建筑主要材料 建筑风格
两河流域 用黏土、芦苇混合制成的土坯、木材 墙壁贴着墙壁;结构相同:前庭、前室、主室
古埃及 泥和木材、椰子叶 庭院、院落周围有柱廊
古代中国 木、砖 布局讲求对称,主次分明,院落有序
古希腊、 罗马 木、石、砖、混凝土 混凝土、拱券、希腊柱式相结合;集体住宅、复合式公寓
古印第安 野牛皮、木头 圆锥形的帐篷
——整理自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教科书 历史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问题] (1)阅读材料一,从各地民居使用的建筑材料看有什么共性 其差异性受哪些因素影响
[结论] (1)共性:因地制宜;用最经济的手段去建造最适宜的居所。
影响因素: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水平;文化习俗;等等。
视角2 民居与文化习俗
材料二 
中国古代四合院简图
[问题] (2)结合所学及材料二和教材第四目“学思之窗”材料,分析中国古代民居的设计理念和建筑特点。
[结论] (2)设计理念:遵循严格的等级观念和长幼有序的礼仪制度。
建筑特点:建筑材料上,最普遍采用的是木构抬梁结构,明朝时砖木结构开始普及;布局特点上,讲求对称,主次分明,院落有序。
任务二 检测反馈
1.北京人、山顶洞人都是居住在山洞里,即“穴居”,而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却能过着定居的生活。发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学会制造房屋
B.能够掘井引水
C.原始农耕经济得到发展
D.自然环境的变化
解析:C 依据所学知识分析可知,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已经在从事原始的农耕、饲养和纺织,故他们能过着稳定的定居生活,故选C项。学会制造房屋、能够掘井引水和自然环境的变化都不是原始人类进行定居生活的主要原因,故排除A、B、D三项。
2.收录于古罗马时代的公寓墙上的一则广告:“从7月1日起,店铺及其附带的前廊、楼上的公寓和宽敞的居室将被出租,打算承租的人可与格纳埃乌斯·阿雷乌斯·尼基迪乌斯·梅乌斯的奴隶普利姆斯商约。”由此可见,当时的罗马(  )
A.有复合式公寓的建筑形态
B.有买卖房屋的一定程序
C.城市管道系统比较完备
D.限制了贵族的权力滥用
解析:A 由题干中的“店铺及其附带的前廊、楼上的公寓和宽敞的居室”可知,当时罗马有复合式公寓的建筑形态,故选A项;题干中仅是一个租赁房屋的广告,不是买卖房屋的信息,所以更谈不上有买卖房屋的一定程序,排除B项;题干中仅有关于出租店铺及房屋的广告信息,与城市管道系统无关,排除C项;题干信息与贵族权力是否滥用无关,排除D项。
[深化拓展] 世界各地民居的特色
1.重视环境、落位,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地处朝阳地段,是全世界乡土地方性民居的建筑特色。
2.世界各地人类的房屋多是用天然材料修建的,天然材料的运用构成地方性民居的主要特征。
3.乡土民居还反映当地居民的文化习俗,并融汇于地方性的自然生态环境之中,民居的地域性特征表现出民族、文化、传统和社会习俗等诸多要素。
[知识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