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
课程标准 学习重点
了解商业贸易的起源和古代的商贸活动与贸易通道;知道货币、信贷、商业契约等在日常生活中的角色。 核心概念:工商食官、丝绸之路、货币、信贷、商业契约 关键问题: (1)古代商业贸易是如何产生、发展的 (2)货币、信贷、商业契约的产生和发展对人类社会生活有什么影响
[重要概念]
1.“工商食官”:是商周时期官府对工商业进行垄断性经营的制度,手工业者和商人由官府供养,为官府服务。“工商食官”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工商业发展,但官府控制工商业,限制了民间个体工商业的自由发展,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2.商帮:是以乡土、血缘为纽带,拥有会馆办事机构和标志性建筑的商业集团。商帮有利于规避内部恶性竞争,增强外部竞争力。
3.朝贡贸易:是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重要方式之一,核心内容是周边国家向中国进贡,中国再给来贡诸国以相应的封赏,包括物品和名誉称号。
4.契约:泛指发生一定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契约的产生,是在人类社会出现私有制以后,人们在劳动生产、经济生活及各种人际交往中,由于彼此需要,在平等的条件下,经常发生对双方都有利的各种交换关系,这种关系后来发展成各种交换协议,用条文规定各自的权利、义务、责任、行为后果,达成文字约定即契约。契约既是对彼此诚信的承诺,也是缔约双方履约的凭证。
5.十三行:是清代专门从事对外贸易的商行,是清政府指定专营对外贸易的垄断机构。在“一口通商”时期,“十三行”的发展达到了巅峰,与亚洲、欧美主要国家都有直接的贸易关系。
6.市舶司:是中国在宋、元及明初在各海港设立的管理海上对外贸易的官府,相当于海关。是中国古代管理对外贸易的机关。在宋代出现,在明代早期达到巅峰。
[教材史料]
1.教材导入:《清明上河图》(局部)解读。
思路引导:这幅画描绘的是东京清明时节的繁荣景象,是当年东京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这幅画有助于我们了解北宋的商业发展情况,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2.教材第一目图片:《“南海1号”沉船上的瓷碗》解读。
思路引导:该史料为实物史料。从文物数量上看规模较大,从贸易方向上看为外销出口贸易,从考古实物视角看见证了宋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发达以及中外交流的频繁。
3.教材第一目图片:《群神宴》解读。
思路引导:体现了当时欧洲人对中国瓷器的珍视;青花瓷工艺水平很高,传播着绚丽多彩的中国文化;满足了欧洲人物质和精神的需要,与文艺复兴时期倡导的追求自由、幸福的生活理念相吻合。
4.教材第二目“史料阅读”——鲁褒《钱神论》解读。
思路引导:材料反映了货币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货币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与此同时,材料也揭示出货币对传统儒家标榜的人生价值观念的扭曲。
5.教材第二目插图:《庄票》解读。
思路引导:庄票的流通,解决了市面找零的困难,改善了发行者的营业状况,从客观上看,对局部金融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6.教材第二目“历史纵横”——《中国古代的当铺》解读。
思路引导:当铺与“飞钱”、钱铺、庄票一样,属于中国古代信贷的一部分。当铺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人们的生活,缓解了社会矛盾,推动了货币流通,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收入,调节了宏观经济。对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生活具有积极的影响。
[教材问答]
1.“思考点”:商业贸易的发展对人类生活有什么影响
思路引导:(1)社会生产方面:商业贸易是商品交换的表现形式,是联系城市和乡村、生产和消费的桥梁。它的兴盛有利于农副产品和手工业产品的交换,推动国内市场和海外贸易的发展,从而刺激社会经济的发展。
(2)社会生活方面:商业贸易使社会上的商品种类更多,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更加丰富,从而改善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2.“学思之窗”:材料可以用于佐证什么历史现象
思路引导:金币出土数量多,可以佐证魏晋时期,中国与拜占庭帝国商贸往来频繁。
3.“问题探究”: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描述古埃及人是如何签订商业契约的。契约对商业贸易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了什么影响
思路引导:契约的签订必须遵循严格的程序并采取一种庄严宣誓的形式,在祭司和官吏的面前签订契约。契约可以保证商业贸易的顺利进行,使人们形成诚实守信的契约精神。
4.“学习拓展”:中国历史上有很多著名商帮,任选其中之一,查找资料,了解其产生和发展的历史。
思路引导:晋商是中国古代商人群体之一。明清两代是晋商的鼎盛时期。晋商以其雄厚的资金实力,先进的经营管理,优秀的商业文化,广拓经营领域和活动范围,经营项目“上自绸缎下至葱蒜”,几乎百业俱备;足迹遍及华夏大地及周边各主要国家;服务对象上达朝廷、官宦,下至乡野、边关;商路达万里之遥,款项则汇通天下。到清中叶以后,晋商控制了中国北方的贸易和资金调度,而且介入亚洲一些国家的金融和贸易,在明清两代财政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生活中一支举足轻重的强大经济势力,称雄国内商界长达500年之久。但是,晋商发展到近代却随着清王朝的消亡而走向衰败了。晋商的辉煌,不仅成就了富商巨贾和商界精英,推动山西成为当时的“海内最富”,而且有力地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城镇的兴起和对外贸易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尤其是商业文化。
关键问题一:古代商业贸易是如何产生、发展的
一、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
1.起源:原始社会后期,随着社会分工、产品剩余及私有制的产生,出现了交换,为商业贸易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2.古代中国的商业贸易
时期 表现
商朝 ①出现了专门从事商品交换的商人 ②商业贸易遍及商朝统治区域和周边地区 ③商业主要掌握在官府和贵族手里
春秋 战国 “工商食官”的格局被突破
秦汉 货币、车轨、度量衡的统一,促进了全国的商品流通
隋唐 到两宋 城市坊市分区制度逐步瓦解,商业繁荣
元、明、 清 ①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的商品化程度加深 ②形成全国范围的商业贸易网络 ③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兴盛
[概念阐释] “工商食官”
商周尤其是西周时期工商业发展的基本制度,指当时的手工业者和商贾必须按照官府的规定与要求从事生产和贸易。在这种制度下,周王室和诸侯都有官府管理的各种手工业作坊,属司空管辖。这些手工业作坊的各类生产者被称为“百工”,他们既是具有一定技艺水平的工匠,又是手工业生产过程中的管理者。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工商食官”的格局被突破。
3.古代世界的商业贸易
国家或地区 表现
古埃及 商业历史悠久,对外贸易控制在国家手中
古希腊 形成若干个商业贸易中心,海外贸易十分活跃
古罗马 商贸繁荣,海外贸易航线四通八达
拜占庭帝国 一度垄断了中国丝绸等东方奢侈品在欧洲市场的贸易
阿拉伯帝国 阿拉伯商人在亚、非、欧三洲之间从事中介贸易,活动范围遍及世界各主要文明区域
4.古代中国的对外贸易
项目 概况
丝绸之路 ①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绸等运往中亚、西亚、欧洲和北非,欧洲和中亚等地的奇珍异宝输往中国 ②唐宋以后,海上贸易兴盛。中国出口商品,除丝绸外,还有瓷器、纸张、茶叶等 ③官府在东南沿海一带设置市舶司,掌管对外贸易
朝贡贸易 ①明清时期,朝廷对朝贡国家、路线等有严格的规定 ②清政府在广州设置公行,统揽对外贸易事务。1757年,通商口岸限定在广州一处,对外贸易皆由官府指定的“十三行”行商代理
5.商业贸易发展的影响:促进了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之间的交流,大大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任务一 合作探究——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
视角1 古代中国的商业贸易
材料一 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有三个高潮期。战国时期商人势力成长,很多大、中都会成为商业贸易的中心,这是第一次高潮出现时最重要的特征。第二个高潮期在唐、宋。唐朝后期开始,粮食、茶叶、瓷器等生活必需品逐渐成为商品交易的大宗。北宋以后……所交易的商品种类繁多,有家居用品、书画古玩等。商品结构的变化是第二次高潮最重要的变化之一。第三次高潮出现在明清两朝……经济作物的广泛种植、农副产品的商品化程度加深、专业化程度提高(表现在专业性城镇和专业性地区的形成等方面),都成为商业发展的新因素。
——摘编自宁欣《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概貌和特点》
[问题]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影响古代商业贸易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2)材料一中对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高潮期”划分是否合理 简要说明理由。
[结论] (1)市场、商人、政策、货币、交通、商品等。
(2)示例:合理。
理由:第一次:战国时期,商人势力成长;商业都会众多;“工商食官”的格局被打破。第二次:生活必需品交易数量大;交易商品种类多;商品结构变化大;商品经济繁荣,城市坊市分区制度逐步瓦解。第三次:经济作物的广泛种植;农副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专业化程度提高;形成全国范围的商业贸易网络。
视角2 古代中国的对外贸易
材料二 汉武帝第二次派张骞出使西域,将大量丝绸、工艺品赏赐给西域小国,罗马贵族都以穿上丝绸为贵,丝绸价格甚至高过黄金。丝绸质地轻,经得起冷热气候变化,适合艰苦条件下的长途陆地贩运,更重要的是产生的高价足以抵偿昂贵的运费,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丝绸之路大规模畅通的时间少,民间零星局部畅通的时间多。唐朝阿拉伯人开辟和掌握的海运一通,就更没必要走陆地的崇山峻岭了。中国官方关注的是朝贡,对外赏赐无度,造成财富流失,国库空虚,而且不主动经营外贸,主要利益为外方所得,对民间贸易却一贯限制甚至禁止,或课以重税,以致民间非走私不能获利。
——摘编自葛剑雄《从“丝绸之路”到“一带一路”》等
[问题] (3)根据材料二,分析中国古代丝绸之路发展的有利和不利因素。
[结论] (3)有利:丝绸质地轻,便于运输,且在欧洲市场广阔、价格昂贵;民间商人勇于开拓,敢于冒险。
不利:丝绸之路交通不便,路途艰险;政府对民间贸易的打压。
任务二 检测反馈
1.“十里长街市井连”“夜市千灯照碧云”反映出唐朝中期以后的商业活动( )
A.有时间限制
B.商业区和住宅区分离
C.有地点限制
D.时间、地点不再严格管制
解析:D “十里长街市井连”表明住宅区和商业区的界限被打破,“夜市千灯照碧云”表明出现了夜市,D项正确。
2.在东非发现的中国古瓷器,最早的可追溯至宋代。这表明宋代( )
A.瓷器已经享誉海内外
B.与亚非的交往明显扩大
C.政府的对外政策开明
D.海上丝绸之路得到扩展
解析:D 依据材料可知,宋代海上丝绸之路可以到达东非,说明宋代海上丝绸之路得到扩展,D项正确;仅凭在东非发现的宋代瓷器不能充分说明宋代瓷器已经享誉海内外,排除A项;材料仅反映了宋代与非洲的交往,没有涉及宋代与亚洲国家的交往,排除B项;仅凭材料现象不能说明宋代政府对外政策开明,排除C项。
[深化拓展] 古代中国对外贸易的特点
1.先以陆路贸易为主,后以海路贸易为主。汉代开辟了丝绸之路,中国对外陆路贸易开始发展;唐朝时期,海陆并重;宋元时期,海路贸易日渐上升,并占据主导地位。
2.以友好交往为主。不管是陆路还是海路,带去的都是我国最精美的丝绸、瓷器等,虽然畅销,但有不少是赠送的,返航时不仅带回货物,而且常常有外国使臣搭船来中国访问。
3.外贸伴随着文化交流。西亚商人带来了西方宗教,中国科技也相继西传。
4.外贸促进了民族交融。不少波斯人、阿拉伯人在我国定居,长期与中国人相处,互通婚姻,逐渐交融,在元朝时融合成回族的前身。
5.由对外开放走向闭关自守。
(1)汉朝至明初的对外友好政策,促进了我国与亚、非、欧各国经济文化发展。
(2)明朝中后期和清朝前中期统治者对外实行朝贡贸易和闭关自守政策,政府垄断对外贸易,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严格限制对外贸易,使我国日益落后于世界潮流。
关键问题二:货币、信贷、商业契约产生和发展对人类社会生活有什么影响
二、货币、信贷、商业契约
(一)货币
1.产生与发展
(1)中国早在商朝就用贝等天然物作为货币。
(2)公元前11世纪,古埃及开始用铜块和银块作为货币。
(3)公元前8—前7世纪,小亚细亚出现金属铸币。
2.作用
(1)货币的诞生便利了商品交换和流通。
(2)货币成为财富的象征。
(3)货币促使商业的功能由最初的互补余缺向逐利增财转化。
(二)信贷
两河 流域 公元前22— 前21世纪 出现了经营借贷的商人,神庙、宫廷也从事放贷业务。不同形式的借贷有不同的利息规定,甚至还包括具有社会救济性质的免息借贷
古埃及 公元前16— 前11世纪 出现了较为完备的借贷合约。借贷行为必须有证人,还要履行担保等程序,受到法律保护
古希腊 公元前 4世纪 专门从事货币兑换、保管和汇兑的货币经营行业开始兴起,出现了汇票的雏形
古代 中国 春秋时期 实物借贷形式普遍,货币信贷出现
唐代 由存贷款发展到汇兑,出现了类似现代汇票的“飞钱”
宋代 交子、会子等纸币开始使用,逐渐取代不少汇兑业务
明朝中期以后 钱铺等新式金融机构盛行起来
清朝 除传统借贷关系外,资本性借贷也有显著发展,出现了本票性质的庄票
(三)商业契约
古埃及 公元前3000年左右 契约广泛使用
两河 流域 公元前2600年左右 人们已经使用契约
古巴比伦时期 订立契约是普遍现象
古代 中国 商周时期 出现契约
汉朝以后 涉及买卖、租佃、借贷等财产关系和收养、雇佣、立嗣等人身关系的事宜,当事人之间几乎都要订立契约
唐宋以后 契约的应用更加广泛
任务一 合作探究——货币、信贷、商业契约
视角1 古代货币
材料一 在交换不断发展的进程中,逐渐出现了通过媒介的交换,即先把自己的物品换成作为媒介的物品,然后再用所获得的媒介物品去交换自己所需要的物品。在世界上, 牲畜曾在很多地区成为这种媒介;在中国,最早的、比较定型的媒介是“①”——中国最早的货币。
——安烨主编《货币银行学》
[问题]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写出①处最有可能的内容,并简述货币产生的意义。
[结论] (1)贝。
意义:便利了商品交换和流通;促进商业功能的转化;成为财富的象征。
视角2 信贷
材料二 明清时期的各种金融机构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上海钱庄和山西票号。钱庄不仅家数众多,而且有一套信用手段,能够在流通领域里起促进商品交换的作用。“钱庄生意或卖买豆、麦、花、布,皆凭银票往来,或到期转换,收划银钱。”票号不仅在资本上是商业资本的转化,商品的贩运与买卖,也需要资金的划拨与调剂。票号经营的汇兑业务,开始时是以商业个人为对象,政府机关的汇款则是后来的事。票号运用分支号众多的优点,不需要往返运现。票号放款的利率也不高。
——摘编自洪葭管《略论山西票号、上海
钱庄的性质和历史地位》
[问题]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上海钱庄和山西票号的特点,并指出钱庄和票号的作用。
[结论] (2)钱庄特点:数量多;重信用。票号特点:分支号众多;针对对象由个人到政府(范围不断扩大);利率不高。
作用:便利商品交换;扩展商业领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观念。
视角3 契约文书
材料三 汉朝以后,凡是涉及买卖、租佃、借贷等财产关系和收养、雇佣、立嗣等人身关系的事宜,当事人之间几乎都要订立契约。在买卖实践中蕴含着“合意”观念,所谓的“合意”是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之上。土地买卖中的契约文书一般需要有国家公权力、人证和自身的信用担保三方面来保证双方当事人权利。在动产买卖当中,从国家、地方官员,到行会、行会的从业者,再到行业协会都非常重视交易中的公平性。在古代中国,反映契约理论及契约观念的资料较少,但契约实践通过大量古契约文书的依存,可以看到基本状态,这表明契约观念普遍存在于古代中国民间。另外,在出售土地时候,国家法律有“先问亲邻”的规定。中国传统契约文化对当代中国法治中的“本土化”与“中国特色”的建构有重要借鉴意义。
——摘编自武航宇《古中国与古罗马
契约观念及实践的比较研究》等资料
[问题]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古代中国契约的历史
意义。
[结论] (3)有利于塑造诚信的道德观;有利于社会中公平思想的传播;有利于调节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加强社会治理,适应封建经济发展的需要;对后世中国法治建设有深远影响。
任务二 检测反馈
1.宋元时期,在商品流通领域出现“令人瞩目”“在世界商业史上也是大幅度领先”的现象。下列体现这一现象的史实为( )
A.基层市场的涌现
B.丝绸之路的开辟
C.经济重心的南移
D.纸币的发行和使用
解析:D 宋朝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D项正确;宋元时期我国基层市场进一步发展,并且“基层市场的涌现”与材料“在世界商业史上也是大幅度领先”不符合,A项错误;丝绸之路在汉代已经开辟,B项错误;经济重心南移与材料“在世界商业史上也是大幅度领先”的表述不符合,C项错误。
2.唐代后期,长安、扬州等地出现了许多专营钱币存取与贷出的金融机构——柜坊,还出现了有实力的富商经营的“飞钱”,实行货币汇兑业务。材料可用于论证( )
A.社会商业信用的发展状况
B.商品经济发展导致社会分化
C.坊市间的界限开始被打破
D.货币流通领域发生根本变化
解析:A 柜坊、“飞钱”是货币信贷发展的表现,而信贷是以当事人的信用为保证的,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社会分化,排除B项;题干内容与坊市界限无关,排除C项;当时主要的流通货币依然是金属货币,并未发生根本变化,排除D项。
[深化拓展] 古代货币、信贷、商业契约等产生的影响
1.货币
(1)便利了商品交换和流通,并成为财富的象征。具体来说,作为交换媒介,货币降低了产品交换成本,提高了交换效率;降低了价值衡量和比较的成本,为实现产品交换提供了便利;作为价值贮藏形式,货币提供了最具流动性的价值贮藏形式,丰富了贮藏手段。
(2)它使人们的生产活动和生活方式突破了狭小的天地,货币成为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特殊力量。
(3)货币的统一是维护国家统一的手段之一,货币的调整有利于稳定国家的金融和财政,是统治者维护统治的工具之一。
2.信贷
(1)借贷在维持农业生产、抵御自然灾害等方面,缓解了官方融资的压力。
(2)货币借贷促进了资本的集中,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3)引起了社会阶层的分化,造成一部分人的破产,客观上有利于阶级关系的新变化。
(4)由于借贷多属私人交易行为,容易产生借贷纠纷等一系列社会问题;高利息的借贷,带来社会贫富差距的加大,破坏社会正常的经济秩序,严重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
3.商业契约
(1)商业契约有利于调节商业贸易和人们的日常生活,缓和社会矛盾,提高社会的文明程度。
(2)契约制度反映着一国民事活动的基本情况、国家的经济制度和经济发达程度,对于社会经济乃至政治形态有着强烈的反向作用。
[知识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