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课程标准 学习重点
了解近代以来城市化进程中人们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的改善及问题。 核心概念:城市化 关键问题: (1)近代以来,人类社会是如何逐步实现城市化的 (2)近代以来,城市化进程中人们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是如何逐步改善的 存在哪些问题
[重要概念]
1.工业化:是指在国民经济中,工业生产活动逐步取得主导地位的发展过程。具体来讲,则是指工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和工业就业人数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工业化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的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展推动了英国工业化进程,进而推动人类社会逐步进入工业文明时代。
2.城市化:是指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其社会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型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等非农产业为主的现代城市型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具体表现在城市人口增加、城市规模扩大、城市数量增多、城市的居住条件改善等。
[教材史料]
1.教材第一目、第四目“史料阅读”解读。
思路引导:(1)史料价值:两则材料都属于文献史料中对城市化的文字记载,体现了工业革命以来,城市规模扩大,城市化进程加快及所出现的问题。
(2)影响:城市化迅速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的同时也带来了贫富矛盾等问题。
2.教材第三目图片《清末上海街道的煤气路灯》解读。
思路引导:(1)史料类型及价值:属于图像史料,是研究清末上海城市基础设施的一手史料。见证了清末受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直接反映了清末上海城市基础设施的发展水平。
(2)信息:鸦片战争后,近代化性质的工商业城市陆续出现、发展,开启了近代中国城市化的进程。基础设施建设逐渐发展起来,但水平有限。
[教材问答]
1.“学思之窗”:结合所学,分析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
思路引导:(1)1800—1850年,增长缓慢,世界城镇化起步。这一时期,走在世界城镇化前列的国家是英国,主要得益于工业革命。
(2)1850—1950年,增长迅速。随着工业革命的扩展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城镇化进程在世界范围内加快,越来越多的人口流向城镇。
(3)1950—2015年,继续增长,增速放缓。二战结束后,世界进入相对和平时期,广大亚非拉国家赢得了民族独立并开展工业化建设,推动世界城镇化的稳步发展。
2.“思考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对社会生活有哪些意义
思路引导:(1)为人们的正常生活与交往提供了基本的物质条件。
(2)为工业发展创造条件,促进了城市规模的扩大,加速了城市化的进程。
(3)为人们出行提供便利,缩短时空的距离,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促进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3.“思考点”:你怎样看待城市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
思路引导:(1)城市化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近代以来的城市化与工业革命密切相关,近代的城市是工业经济发展的产物。劳动力的集中,可以产生聚集的经济效益,可以创造新的市场、新的生活方式和新的就业需求,改变了人口结构、社会结构和人类的生活方式,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2)城市规模日益扩大,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如环境污染、贫富分化等,这些社会问题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城市的发展。
(3)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提高城市规划的科学性、长远性、指导性;优化城市布局,加快城市公共设施的完善。
4.“问题探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城市化从哪些方面改善了人们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
思路引导:(1)道路交通设施的发展方便人们的出行,改变了城市的面貌。
(2)通信设备的改善密切了人们的交流和信息传播。
(3)建筑技术和生活设施的改善改变了人们的居住环境。
(4)社区功能的完善及公共服务设施的完善为居住在城市的人们提供了便利。
关键问题一:近代以来,人类社会是如何逐步实现城市化的
一、城市化的演进
1.世界的城市化演进
(1)背景:工业革命以来,工业生产逐渐向城市集中,越来越多的人从乡村走向城市。
[图解历史] 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
(2)进程
①二战前:英国的城市化伴随着工业革命展开。到1851年,英国成为当时世界上第一个城市人口超过总人口50%的国家。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也加快了城市化步伐。
②二战后: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速度加快。
③地位:城市化成为衡量国家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3)影响
①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所需要的劳动力与消费市场。
②对城市的设施与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中国的城市化演进
(1)近代
①背景:鸦片战争后,通商口岸的开设。
②过程:上海、天津、广州等逐渐发展起资本主义工商业。近代化性质的工商业城市吸引大量乡村人口进城。
③特点:发展不平衡,集中于通商口岸城市;具有半殖民地的特点。
④影响:开启近代中国城市化的进程。
(2)现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城市化进入新阶段。1978年后,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21世纪以来,中国城市化迅猛发展。
任务一 合作探究——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材料一 近代中国大城市发于西方资本主义的侵入,主要兴起于沿海和条约口岸。这些地方外资集中,进出口贸易繁忙,政府又开展了自强运动,使得更多的中国商人移居那里,同时,失去生计的农民也来到城市寻找工作。这样,越来越多的沿海和条约口岸成为中国金融、工商业和人口集中之地,如上海、南京、广州、汉口、天津都发展成为相当规模和拥有一定财富的中心城市。除此之外,近代煤、铜、铁等工矿企业发展,推动了唐山、大冶等城市的兴起;郑州、石家庄等因地处铁路枢纽得到很大的发展。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周谷城《现代中国社会变迁概论》等
材料二 英国城市化发展进程曲线(1700—1959年)
——宁克平《城市与人:中国城市化
进程及其对策》
[问题] (1)据材料一,概括中国近代城市化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呈现上述特点的原因。
(2)有人说,英国的城市化与工业化互为因果,而中国近代城市化与商业化密不可分。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这一观点做出合理的解释。
[结论] (1)特点:起步晚,发展缓慢;空间布局不均衡: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长江流域;有着明显的半殖民地化色彩;与近代工商业发展联系紧密。
原因:列强侵略下工业文明对中国的冲击;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和商品经济的活跃;近代工业的兴起、洋务运动和民族资本主义的推动;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矿产等资源丰富;等等。
(2)英国的城市大多是在工业革命后崛起的。
工业革命后大量工厂产生,对劳动力的需求大增,吸引圈地运动后成为自由雇佣劳动者的英国农业人口大量涌入城市,成为产业工人,导致城市人口的大量增加,促进了英国城市化的发展。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多,对工业产品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从而进一步刺激了工业的发展,因此说英国的城市化与工业化互为因果。
近代中国的城市大多位于通商口岸。
列强入侵打断了中国的发展进程,客观上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促进了中国近代商品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开埠通商后对外贸易的发展,直接推动了通商口岸商业的兴盛,诱发农民进城谋生,扩大城市的规模,使部分农村经济成为城市经济的附庸,推动了中国近代的城市化。城市人口的增多,又进一步促进了商品经济的繁荣,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推动了中国近代城市化的发展,因此中国近代城市化与商业化密不可分。
任务二 检测反馈
1.据学者统计,城市人口方面,大城市曼彻斯特在18世纪早期只有9 000人,而到了1831年则增加到14万人;苏格兰工业中心格拉斯哥的人口1755 年只有2 300人,到1831年则有202 000人。这一现象反映了( )
A.工业化促进城市化发展
B.城市人口开始超过农村人口
C.城乡贫富差距逐渐拉大
D.议会改革影响城乡人口结构
解析:A 据材料工业城市曼彻斯特、格拉斯哥的人口迎来爆炸式增长,反映出工业化促进城市化发展,故选A项;材料没有呈现农村人口,无法对比,排除B项;材料没有呈现乡村发展状况,排除C项;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排除D项。
2.历史研究中常以人口数量的变化作为衡量城市化进程的一个重要指标。观察下图,分析1900—1950年上海城市化进程迅速加快的根本原因是( )
A.民族工业的发展推动了工业化水平的提高
B.新中国成立为上海经济发展创造必要前提
C.“一五”计划的实施促进了重工业快速发展
D.《南京条约》签订后上海被开放为通商口岸
解析:A 根据图中数据及所学知识可知,1900年到1950年,上海城市化进程加快,根本原因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加快了城市化进程,A项正确;新中国成立是在1949年,而题目考查1900—1950年上海城市化进程迅速加快的根本原因,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一五”计划1953年开始,排除C项;《南京条约》是在1842年签订的,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D项。
[深化拓展]
一、工业革命对城市化的影响
1.工业革命期间,机器生产和工厂制度的兴起,推动了原有城市的扩大和新工业城市的兴起。
2.随着工厂制的盛行,农村人口涌向城市,转变为工业劳动力,使城市人口与城市数目迅猛增长。
3.工业革命推动交通运输业的发展,而城市化的程度与城市中的交通运输情况有着紧密的联系。
(1)城市中交通运输业的迅速发展进一步加强了城市与城市、城市与乡村之间的经济联系,使城市经济快速发展起来,加快了城市化进程。
(2)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吸引了不少人来城市定居;公共交通方面的改善为居民的出行提供了便利,使城市人口和规模不断扩大。
二、中国近代城市化的特点
1.被动性:伴随着西方入侵而开始,具有半殖民地化特征。
2.不平衡性:城市化主要发生在通商口岸、沿海沿江地区和交通枢纽等地,具有不平衡性。
3.曲折性:中国近代城市化始终在艰难中发展。
4.落后性:中国近代城市化水平始终处于低水平阶段。
5.不充分性:虽然有大量人口涌入城市,但是中国人口基数大、工业不发达,致使城市化发展不充分。
6.不稳定性:传统手工业和民族工业缺乏竞争力,常常导致其产业的所有者被迫辞退工人以节省开支,而无业者亦很难找到谋生的职业。多数失业或无业人员常在经济不景气时大量返回农村,导致城市人口锐减。
三、新中国成立以后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原因
1.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和发展。
2.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体制的转型,推动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
3.农村经济的发展,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4.城乡一体化的提出。
四、二战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发展的原因
1.取得了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为经济的迅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2.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进行产业转移,促进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
3.新科技革命的推动作用。
4.人口增长过快,农村劳动力过剩,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
关键问题二:近代以来,城市化进程中人们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是如何逐步改善的 存在哪些问题
二、居住条件的改善
1.建筑技术革新
(1)背景:城市的发展使得市民居住条件得到改善,建筑技术的革新使住宅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
(2)表现
①19世纪中后期,美国人发明了电梯。
②19世纪70年代,比利时首次使用钢筋混凝土技术。
③20世纪以来,集中供暖和制冷得到推广,私人卫生间等快速普及。
2.城市服务
(1)社区功能从慈善救济发展到教育、医疗等各个方面。
(2)购物中心兼有金融服务、餐饮、娱乐休闲等功能。
(3)体育中心、公园等设施增多,城市绿化面积增大。
(4)城市中图书馆、影剧院等数量增多,居民文化娱乐生活多样。
[名师点拨] 社区服务设施包括基本的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各种活动站、服务站、社区管理设施等,是居民日常生活必需的基本生活设施。随着社区老龄人口的增多和全民健身、保健意识的增强,居民对上述设施的数量和服务质量的需求日益提升。
三、基础设施的发展
1.原因:城市经济的发展、规模的扩大以及功能的增加,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
2.表现
西 方 (1)管网:钢铁管道用于水网建设,自来水与排水系统逐渐普及到百姓家中 (2)照明:煤气灯、电灯创造了新的城市夜生活方式 (3)通信:电报、电话逐渐普及,便利了人们的通信联系 (4)交通:19世纪中后期,第一条地铁线在伦敦问世,柏林等城市开始将铁路高架桥纳入交通网络。20世纪以来,电车、汽车、自行车得到普及。城市交通呈现多样化、立体化趋势
中 国 近 代 (1)特征:主要集中在一些经济相对发达的城市,尤其是通商口岸 (2)表现:煤气、自来水、电力、公路、电报、电话等事业逐渐发展起来 (3)局限:水平有限,很不平衡
现 代 (1)背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经济飞速发展,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进 (2)表现:自来水、天然气等通到家家户户,污水、垃圾处理设施逐步标准化和环保化;城市道路四通八达,人们可以乘坐公共汽车、电车、地铁等多种公共交通工具出行
四、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
1.环境污染:城市化早期,城市集中了大量工厂,对城市饮用水源造成严重污染。随着汽车的普及,城市中又出现汽车尾气污染等新问题。
2.贫富差距:工业化、城市化带来了巨大的社会财富,这些财富聚集在少数资本家手中,工人阶级生活贫困。
3.交通拥堵:私人汽车普及,使交通拥堵成为各大城市甚至中小城市的普遍问题。
4.犯罪与就业问题:犯罪率上升、失业者增加等社会问题日益突出。
[名师点拨] 城市化进程中问题的解决措施
(1)坚持以人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升城市治理水平。
(2)强调科技创新的动力支撑,提高城市治理的效度。
(3)推进精细化社区治理模式,凸显城市治理的细度。
(4)贯彻绿色发展新理念,拓展城市治理的维度。
(5)落实法治保障,加强城市治理的力度。
任务一 合作探究——中西城市治理比较
材料一 在近代英国工业化进程中,工业城市所特有的空间结构——各类建筑交叉林立、城市布局混乱等,导致了“城市病”的产生,而自由放任大背景下,市政当局的无为而治成为“城市病”蔓延的重要原因。进入19世纪中叶后,以治理“城市病”为主要目标的城市规划运动开始兴起,并历经了公共卫生阶段、住房规划阶段、综合规划阶段。截至1939年二战爆发前,通过调整和重组城市空间结构,“城市病”已得到缓解,工业城市的物质环境大为改善,由此推动着城市化进程进入一个全新阶段。英国在城市化方面的经验教训,给后发展国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摘编自梁远、刘金源《近代英国工业城市的
空间结构与城市规划(1848—1939)》
材料二 近代中国城市在国家权力的主导和规划下,实现了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和空间重构,以礼制、宗法和王权为导向的传统空间布局,被以现代行政中心、商业中心及公共建筑为主体的现代空间布局所取代。但是,由于近代中国特殊的历史条件,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动力主要来源于政府,且因集权体制,城市空间在一定程度上是展现国家意志和党的意识形态的载体。国民政府的空间策略促进了城市发展,并在改变城市空间格局的同时,影响着城市住宅分异,强化了社会分层,使下层平民无法享受到公平的空间权利,政府未能完全承担起建立“空间正义”的责任。
——摘编自陈蕴茜《国家权力与近代
中国城市空间重构》
[问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英国“城市病”治理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指出与近代英国城市治理相比,近代中国城市治理的不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你对近代中英城市治理的认识。
[结论] (1)与工业化发展密切相关;重视规划;历经多个阶段;效果明显。
(2)不同之处:治理动力源于政府;呈现国家意志与党的意志;社会分层被强化;成效不大。
原因:西学东渐,受西方城市治理的影响;受制于国情,近代民主政治发展不充分;南京国民政府是党政合一的独裁政权,城市治理服务于政权需要;民族工业发展不足,导致城市治理资金、技术等缺乏。
(3)认识:城市治理有助于城市化;城市治理应重视规划,注重循序渐进;城市治理要兼顾公平。
任务二 检测反馈
1.19世纪70年代,上海租界建成自来水厂,率先引进有线电报和电话,19世纪80年代又引进了电灯。1884年,上海至南京的电报线延伸至长江中游的汉口,1899年,汉口电报局兼办电话。之后重庆也引进了饮水、照明、通信等设施。这表明近代城市设施的兴办( )
A.由民族企业家主导
B.沿海、沿江与内地同时进行
C.与开埠通商紧密联系
D.遍及城乡,为民众所普遍接受
解析:C 根据材料可知,近代城市设施的建设出现在上海、南京、汉口、重庆等通商口岸城市,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民族企业家主导城市设施建设,排除A项;材料中的城市是沿海、沿江城市,并不是内地城市,排除B项;材料中的设施主要集中在开埠通商城市,而不是遍及城乡,排除D项。
2.在19世纪三四十年代,英国各地霍乱多发,人们意识到城市的水质关乎居民的生死。1846—1865年共有51个市政府新建或购买了供水公司,取代了原有的私人水公司;在1866年到1895年,又有176个城市提供市营自来水。这表明英国( )
A.工业革命推动民众消费观念更新
B.自由主义经济理论受到严重挑战
C.公共事件促进了政府职能的转变
D.观念更新助推生产与资本的集中
解析:C 据材料可知,当时由于水质问题引发霍乱,政府开办市营自来水公司以解决问题,反映出面临公共事件,政府承担起部分公共服务职能,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民众的消费问题,民众消费观念更新也就无从谈起,排除A项;19世纪,自由主义经济理论风靡全欧洲,B项内容与史实不符,排除;材料内容与生产和资本的集中无关,排除D项。
[深化拓展]
一、城市化积极影响及其问题
1.积极影响
(1)人口转移。城市能够创造出比较多的就业机会,吸收大量农村剩余人口。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逐渐转移。
(2)产业调整。城市化过程能够卓有成效地带动广大农村的发展,有利于改善地区产业结构。
(3)工业发展。城市化有助于提高工业生产的效率,工业化使城市化获得持续推进的动力。
(4)科技进步。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信息化的推进,使现代化大城市成为主要的科技创新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进而提高区域的整体发展水平。
(5)文化交流。城市文化向乡村广泛地扩散和渗透,影响着乡村的生产生活方式(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并提高乡村的对外开放程度。有利于城市与乡村的交流,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2.问题
(1)城市环境质量下降:环境污染,包括空气污染、水源污染等。
(2)交通拥堵,居住条件差。
(3)增加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
(4)城市化过程中还会带来其他的社会问题,如贫困问题、内城衰落问题、人口老龄化问题、社会治安问题等。
二、中国城市化的意义
1.加快城市化进程,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利于农民经济生活改善,生活水平提高。
2.加快城市化进程对控制人口起着一定的积极作用,从而对减轻社会就业压力具有明显的意义。
3.推动中国城市化进程是更好地推进工业化的需要。
4.推进城市化进程为城市与农村的思想文化交流创造了条件。
5.推进城市化进程有利于改变中国的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6.推进城市化进程有利于增加内需,从而更好地推进中国经济的发展。
7.推进城市化进程有利于在全球化背景下提高中国的国际竞争力。
[知识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