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节:西出阳关无故… 配套教学设计(24)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十五节:西出阳关无故… 配套教学设计(24)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5.5KB
资源类型 素材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15-12-15 15:18:45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1教学目标
1、欣赏《阳关三叠》,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音乐风格让学生能熟悉我国的古代歌曲,对它产生兴趣,促进学生主动探究,进而达到提高审美能力的目标。2、通过聆听欣赏不同表演形式的《阳关三叠》和自己亲身哼唱其中的音乐片断,充分体验艺术歌曲诗词、旋律、伴奏结合的魅力,学会从自己独特的视角评价音乐。3、通过比较能够更深地体会在表现送别场景这一特定内容上,《阳关三叠》和其他音乐艺术形式有什么不同之处。
4、增进对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了解和喜爱
2学情分析
1、高中生已具有相当的音乐经验和一定的思维分析能力,他们对音乐的学习热情很高,充满自信,但对中国古代音乐还缺乏认识和了解,音乐综合能力也有待进一步加强和提高
2、通过直观教育方法,能够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印象,引导学生在已有的认知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从而更好地发挥音乐想象力和音乐理解能力。
3、设计符合高中生心理和生理规律的方式,在动中学、在乐中学。通过参与教学活动的愉快学习,激发学生的主动探究意识,加深对音乐内涵的理解,更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求知欲。
3重点难点
学生对中国古代歌曲接触较少,在教学过程中重点引导学生感受和体验音乐,特别是了解中国古代诗词与音乐的特点,鼓励学生进行表演活动
重点:在教学活动中了解中国古代诗词与音乐关系,体会中国古代诗词所表现出的艺术魅力难点:启发学生在不同的艺术形式中挖掘和发现中国古代诗词与音乐在不同层面的关系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西出阳关无故人
一、导入课堂——情景“回放”,引入新课
1、 课堂开始时,展示一张图片
师: 清代袁枚曾说品画先神韵,论诗重性情!今天首先,我们来看一副画,感受画中之意。
提问:这张画表达的是什么时代的一种什么样的场景?
生答:古代人们离别时的场景
【教学意图】:通过画面让学生从视觉上感受古人的离别场景,为后面的学生表演作铺垫。同时,将本课的教学定位在中国古代与离别之情中。
2、师:假如要你为这幅画配上一首古诗,你将选择哪一首?
生:学生自行选择古诗。
【教学意图】:此环节通过学生对音乐、诗、画的感受,对古人的离别之情有所初步感受。通过学生的自主选择,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3、师:我们常说古代诗与歌是不可分割的,现在假设有这样一段场景需要配乐,而你是音乐总监,请你选择一首曲子为这样的场景及那首古诗配乐。
(老师给两首曲子让学生选择。学生选择音乐,阐述选择的的理由。)
展示老师所选的诗词和音乐(诗人王维多才多艺,对佛经颇有研究,后人推尊他为“诗佛”;他还擅长绘画,苏轼赞美他的作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还特别精通音律。因此其作品空灵别透又集音诗画于一体,在意与境相携,情与景相融的意境上王维无疑达到了极致)
速度:缓慢 ; 情感:忧伤
【唐】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二、感受与体验情感体验——学主题
师:中国古代文人长期受着文化传统的陶冶,大多喜欢弹琴,善于吟诗,他们在操弄琴弦之时,就不免融诗入琴,,以使琴曲与诗歌互补短长。正如陆机所说:“宣物莫大于言,存形莫善于画”,今天我们就走进文人雅士的世界,体验别样的情致。接下来我们欣赏融诗入乐、抚琴而歌的古曲
1、欣赏古曲《阳关三叠》
提问:乐曲速度、情绪如何?
生:速度慢。离别之情
师:这种抚琴而歌的音乐称为“琴歌”,是古琴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以琴为伴奏,以歌为主。这首琴歌在王维原诗的基础上,在文人们的情感推动和吟唱中下,又续了一部分。这首古曲名为《阳关三叠》
2、介绍“阳关”
师:“阳关”是什么意思?
生回答
提问“三叠”又是什么意思呢?(带着疑问我们先进入主题旋律)
(留下悬念。 聆听与思考,通过悬念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
3、 教师教唱《阳关三叠》主题旋律。
(学生学唱主题旋律引出疑问,通过熟唱主题,集中精神听赏,使得该歌曲的旋律深深印入学生的脑海。)
1)跟着琴哼唱旋律?
提问:旋律有什么特点?
生:采用具有中国特色的五声调式12356
2)加入歌词演唱(2遍)第二遍融入情感演唱
3)边唱边划旋律线,老师在黑板上画
观察:主题旋律线起伏是否相同?
师:根据旋律创作的不同,这一主题分为上下两阙。上半阙为王维的诗,下半阕是因演唱需要而补缀的长短句诗体。
4)上半阙:旋律平稳,离别之情缓缓道来
下半阙:旋律起伏较大,连续八度大跳,情绪激动而浓郁,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蓬勃而出
融入不同层次的情绪再次演唱《阳关三叠》的主题旋律
5)学生演唱
4、 完整听赏古曲《阳关三叠》,边听边思考,共听到了几次相似的旋律?
生:三次
师:在音乐中反复演奏成为“叠”,主题旋律反复三次,即为三叠
在吟唱的过程中,地名阳关、渭城出现三次,因此《阳关三叠》又称《阳关曲》或《渭城曲》
5、 师:为什么古代的人在分别时要将一段旋律反复吟唱三次呢?体现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生:依依不舍,无比眷恋,难以掩喻的悲痛心情,也说明了歌中两位友人的感情非常深厚。
师:说得很好。其次我国语言中有“一而在,再而三”“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可见“三”是极数。同学们,一个音乐主题反复三次,既能让我们的听觉捕捉并记住,又符合咱们心理承受的长度。这就是我们中国许多乐曲采用三段体的一个心理基础。
三、创造与活动——情境创编与体验
1、师:古代文人们边弹古琴边吟唱,抒发其内心深远的意趣。随着几百年来音乐的累积,琴歌《阳关三叠》也有了新面貌。接下来对比欣赏两首《阳关三叠》,并完成表格
生回答
相信大家对于这首琴歌所反映的音乐内容及情绪有了一定的认识,现在就请大家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来创编当代的新“琴歌”
【教学意图】: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拓展学生思维,丰富学生视野,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
师举例
生创作
四、评价与总结——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通过学唱主题旋律,感受音乐情绪,创编新琴歌,初步了解了什么是“三叠”,体会了《阳关三叠》这首歌曲所描述的场景及其包含的音乐情感,同时也了解了这首歌曲所反映的历史背景。课后,请同学们去查找资料,看看我国还有哪些古曲与《阳关三叠》有着相同的音乐结构呢?聆听与思考总结课堂内容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设置课后思考,在延续课堂知识的同时,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及动手能力。
唐诗宋词让我们留连于亭台之上,徜徉于山水之间,听金戈铁马,看江山如画;古琴的“清、微、淡、远” 表现出古代音乐曲风文雅、意境高远的品质;琴歌让我们感受到有感而发、借乐抒怀的畅快。无论是伯牙子期的知音之乐,还是《阳关三叠》的依依惜别之意,中国民族古老的琴乐和琴歌,让我们深深的体味出音乐所折射出的中华民族独特的情感世界和文人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3 页 (共 3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