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 故都的秋 同步分层作业(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14.1 故都的秋 同步分层作业(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03.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6-17 10:33: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故都的秋 同步分层作业
一、单选题
1.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
B. “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
C. 第一是枣子树;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它都会一株株的长大起来。
D. 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比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
2.《故都的秋》第三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两次写到声音:一是“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一是“秋蝉的衰弱的残声”。对这样写的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两种声音的描写,巧妙地告诉读者,北国的秋天有“清”“静”“悲凉”的一面,也有生机勃勃的一面。
B. 两种声音的描写,其实没有什么可探究的,就是写实而已,这两种声音那时那地确实有。
C. 两种声音的描写,很好地写出了北国秋天景色的多样性,不然,就显得单调而乏味。
D. 两种声音的描写,以声写静,更能让读者感受到北国秋天的“清”“静”“悲凉”。
3.(a)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b)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c)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甲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乙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d)从槐树叶底,朝东丙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丁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e)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f)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叫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b句中作者列举了五处饱含秋意的景观,但用笔极简,其原因是( )
A. 这些景观虽富于秋的特色,但都为人所写过,作者要另辟蹊径,故而一笔带过。
B. 这些景观虽富于秋的特色,但不足表现作者的情感,仅以此衬托,故而用简笔。
C. 这些景观虽富于秋的特色,但一般人只是感觉得到却说不出来,故而一笔带过。
4.下列句中加下划线词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不过在中国,文字里有一个“ 秋士”(古时指到了暮年仍不得志的知识分子)的成语,读本里又有着很普遍的欧阳子的《秋声》与苏东坡的《赤壁赋》等,就觉得中国的文人,与秋的关系特别的深了。
B. 不单是诗人,就是被关闭在牢狱里的囚犯,到了秋天,我想也一定会感到一种 不能自已(不能控制自己的情感)的深情。
C. 可是这秋的 深味(很浓烈的味道),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
D. 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 赏玩(欣赏玩味景物)不到十足。
5.下列对《故都的秋》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体现了作者对北国之秋倾注的深情,作者愿以生命留住北国之秋,可见其情之深,其爱之切。
B. “有些批评家说,中国的文人学士,尤其是诗人,都带着很浓厚的颓废色彩,所以中国的诗文里,颂赞秋的文字特别的多。”作者认为秋的“悲凉”容易引发文人的颓废情绪,中国诗文中颂赞秋的文字特别多就是证明。
C. “南国之秋……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通过对不同的饮食物产的口感、风味进行比喻,说明南国之秋和北国之秋各有特色,各具风味。
D. “这嘶叫的秋蝉,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把秋蝉比喻为蟋蟀、耗子,一方面说明秋蝉在北平数量极多,极为常见,另一方面说明秋蝉的嘶叫不被人们喜爱。
6.选出对下面语句分析最准确的一项( )
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A. 作者用白描式的语言,从视觉、听觉、味觉、触觉上,把槐树的特征明白如话地描绘了出来,充满了诗情画意,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
B. 作者采用比喻的修辞格,从视觉、听觉、味觉、触觉上,把槐树的特征明白如话地描绘了出来。
C. 作者采用白描的手法,从听觉、视觉、触觉、味觉上,把槐树的特征明白如话地描绘了出来,充满了诗情画意,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
D. 作者采用比喻的修辞方法,从听觉、视觉、味觉、触觉上,把槐树的特征明白如话地描绘出来,充满了诗情画意,给人以美的享受。
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朗读者》采用“明星结合素人”的嘉宾阵容,知名人士或普通百姓的人生故事与文学佳作相结合,用最平实的情感读出文字背后的价值。
B. 雄安新区作为北京非首都功能的集中承载地,将在优化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的布局和京津冀空间结构中起到关键作用。
C. 水下滑翔机这种新型的水下机器人可以对特定海域进行高精度大范围的水体观测,能够有效扩大海洋环境的空间和时间测量密度。
D. 除了要在食品安全方面继续细化监管,对于如何保证网上订餐平台所掌握的大量用户信息,也是加强网络餐饮监管所应该关注的问题。
8.根据语境,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水生追回那个纸盒子,一只手高高举起,一只手用力拍打着水,好使自己不沉下去。对着荷花淀吆喝:“__________”好像带着很大的气。(a.出来吧,你们! b.你们出来吧!)
②今天,当我站在古城墙上游目骋怀,才猛烈悟到:__________他们创造着古城墙新的内涵,创造着古城墙新的形象,并在这创造中重塑了自己。(a.西安人民完成的岂止是对古城墙的修复?他们分明是在创造。 b.西安人民分明是在创造,他们完成的岂止是对古城墙的修复?)
A. ①a ②b B. ①a ②a C. ①b ②a D. ①b ②b
9.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4G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都起到了积极作用是无可否认的事实,因此,必须重视通信技术,解决阻碍通信技术发展的问题
B. 大型电视活动《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不仅可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更能培养学生正确书写汉字的观念
C. 中小学阶段是人生品格形成的重要时期,开展新高考下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活动,能够帮助高中生从寻找分数向寻找自己转变
D. 《中国好歌曲》因原创而备受关注.尤其是微博上霍尊的《卷珠帘》视频,受欢迎程度十分惊人,在不到24小时的时间里被转发超过了 6万次以上
10.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B.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
C. “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
D. 外国的诗人,又何尝不然?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文章,完成各题。
文本一: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橡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嘶叫的秋蝉,在北方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
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来了。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青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着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去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地说:
“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
“可不是吗 一层秋雨一层凉啦!”
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
北方的果树,到秋来,也是一种奇景。第一是枣子树;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它都会一株株地长大起来。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的时候,正是秋的全盛时期;等枣树叶落,枣子红完,西北风就要起来了,北方便是尘沙灰土的世界,只有这枣子,柿子、葡萄,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是北国的清秋的佳日,是一年之中最好也没有的Golden Days。
(节选自郁达夫《故都的秋》)
文本二:
人生是走在道上,希望是道上的灯塔,但是,在背后推着前进,或者说那常常在背后给人以鞭策的是什么呢 于此,让我们来看看这秋天吧!实在的,不知不觉地就来到秋天了,红的花已经变成了紫,紫的又变了灰,而灰的这就要飘零了。一只黄叶在枝头摇摆着,你会觉得它即刻就有堕下来的危机,而当你踽踽地踏着地下的枯叶,听到那簌簌的声息,忽而又有一只落叶轻轻地滑过你的肩背飞了下来时,你将感受到什么呢 也许你只会念道“落了”。等到你漫步到旷野,看见那连天衰草的时候,你也许只会念道“衰了”。然而,朋友们,你也许不曾想到西风会来得这样早,而且,也不该这样凄冷吧,然而你的单薄的衣衫,已经是很难将息的了。“全家都在秋风里,九月衣裳未剪裁”,这在我,年年是赶不上时令,年年是落在了后边的。懑怨时光的无情是无用的,而更可怕的还是人生这件事故吧。到此,人不能不用力地翘起脚跟,伸长颈项,去望一望那“道上的灯塔”。而就在这里,背后的鞭子打来了,那鞭子的名字叫做“恐怖”。生活力薄弱的我们,还不曾给“自己的生命”剪好了衣裳,然而西风是吹得够冷的了!
我真不愿看见那一只叶子落下来,但又知道这叶落是“必然”的事,于是对那黄叶就更加珍惜了,对秋天也就更感到亲切了。当人发现自己的头发是渐渐地脱落时,不也同样地感到珍惜吗 同样的,是在这秋天的时候来意味着我们的生活。春天曾给人以希望,而秋天所给的希望是更悠远些,而且秋天所给与的感应是安定而沉着,它又给了人一支恐怖的鞭子,因为人看了这位秋先生的面容时,也不由得不自己照一照镜子了。
给了人更远的希望,向前的鞭策,意识到了生之实在的,而且给人以“沉着”的力量的,是这正在凋亡着的秋。我爱秋天,这荒凉的秋天有如一位多年的朋友。
(摘编自李广田《秋天》)
1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郁达夫特意将陶然亭、钓鱼台等地方的秋与住在破屋时的秋比照而写,是因为他觉得日常生活中的秋胜过风景名胜的秋。
B. 郁达夫从扫帚的丝纹中感受到一些更为深沉的东西,也从古人“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做法中得到启示。
C. 郁达夫描写雨后的都市闲人,写他们的穿着、习惯,尤其京腔京调,突出了故都不仅秋景味道浓郁,这里的人的说话也很有味道。
D. 郁达夫认为北方的枣树生命力顽强,当它的果实大小像橄榄又像鸽蛋,而且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的时候秋意最盛。
1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两篇文本都堪称是秋天的赞歌,都是寓情于景,主要通过对事物的描摹将主观情感含蓄地表达出来。
B. 文本二描写红花由红变紫,由紫变灰,而灰的就要飘零,句式短小,语调紧促,突出了秋的肃杀无情。
C. 文本二针对人们面对叶落草衰的感慨,向人们发出了要努力为自己的人生剪好衣裳的忠告,启人深思。
D. 文本二由看到落叶联想到头发脱落,借以抒发对黄叶和时光的珍惜之情,为下文抒情充分蓄势。
13.文本一画线部分是从哪些角度表现北国之秋的“清”和“静”的?请简要说明。
14.文本一和文本二都描写了秋天的景物,但侧重点不同。请简要分析。
三、语言表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②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15.文中有三个重叠形式“一点点、很高很高、疏疏落落”,简要说明它们和“一点、很高、疏落”相比,语意上各自有什么不同。
16.对文学作品来说,点号标示的停顿,有时很有表现力;而标号主要标明语句的性质和作用。文中有两处画横线部分,请简要分析第①句中的逗号和第②句中的引号,是怎样增强表现力的。
17.广义的修辞,既指写文章时遣词造句,也指使用辞格。请结合文本内容,从广义修辞的角度简要说明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的表达效果。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春发其华,秋收其实。2023年秋分,是第六个“中国农民丰收节”,金风玉露,瓜果飘香,稻谷满仓。丰收之美,来自于劳动者们汗水的浇灌,也来自于大自然的慷慨馈赠。人们常用“五谷丰登”一词表达对未来一年的美好祝愿,您知道 ① ?答案是:稻、麦、黍、菽、粟(稷)。“五谷丰登” ② ,还承载着中华文明发展传承的密码。秋分,是秋收冬藏的终点,也是春耕夏种的起点。国家将每年秋分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既是 ③ ,同时更加体现了当代中国人知晓自然更替,顺应自然规律和适应可持续的生态发展观。
通过将节日和节气相结合的中国农民丰收节,折射出中华民族对于自然规律的认识和把握,延续了中华民族保护自然、利用自然、敬畏自然的优秀传统。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用来表示昼夜的长短;惊蛰、清明、小满、芒种中蕴含着物候特征,启示着气候条件在不断变化……
例如芒种时节,草木葱茏,池塘莲开,北方麦黄,江南梅熟,时光流转之际,已然到了仲夏,是收割和栽种搅缠在一起的时候。 中国人在观天察地、认知自然中创造出的二十四节气,为安排农业生产、协调农事活动提供指导,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文明成果的典型代表。这背后包含的“敬天道而事之”的传统智慧、流传的“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的千古箴言,至今仍给人以深刻警示和启迪。正因如此,以农民丰收节为契机弘扬农耕文化,也为中华文明成果赋予了更多新的时代内涵。
18.下列选项中的语句与文段中“中华文明发展传承的密码”所用修辞不同的一项是( )
A. 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B.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C.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D.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19.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2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如改为“例如芒种时节,草木生长得很茂盛,池塘里的莲花开花了,北方的麦子和江南的梅子都成熟了,时光流转之际,已然到了仲夏,正是又要忙收割又要忙栽种的时候”,语义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22.下列选项中的引号,与文中加点句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阅读《故都的秋》,要抓住“秋味”这一中心,仔细体会故都之秋“清”“静”“悲凉”的特点。
B. 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挂过去,叫做“发扬国光”。
C. 她不明白她们的用意,每次都认真地回答:“两顿。”然后友好地瞧着她们反问道:“你们呢?”
D. 我们有些同志欢喜写长文章,但是没有什么内容,真是“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
2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京华秋色,最先想到的总是香山红叶。曾记得满山如火如荼的壮观,在太阳下,那红色似乎在跳动,像【A】火焰一样。二三友人,骑着小驴,笑语与嘚嘚蹄声相和,循着弯曲小道,在山里穿行。秋的丰富和幽静调和得匀匀的,向每个毛孔渗进来。后来驴没有了,路平坦得多了,可以痛快地一直走到半山。如果走的是双清这一边,一段山路后,上几个陡台阶,眼前会出现大片金黄,那是几棵大树,现在想来,也许是银杏吧。满树茂密的叶子都黄透了,从树梢披散到地,黄得那样滋润,好像【B】把秋天的丰收集聚在那里了,让人觉得,这才是秋天的基调。
文中【A】【B】两处,都有“像……”,说说二者表意上的不同。
答案和解析
1.【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从考查范围看,以点号为主,兼顾常用的标号。主要考查句号、问号、叹号、冒号、分号、逗号、顿号七种点号的用法,标号只考查了引号、书名号和括号三种。从考查的题型看,主要有选择、改错两种。
A正确。
B正确。
C正确。
D“等等”与省略号不能同时运用,可删去后面的省略号。
故选D。
2.【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句子含义的能力。解答本题,应抓住关键词语,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再根据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理解句子。
写声音是以动衬静的写法,突出北国秋天的“清、静、悲凉”。
A“也有生机勃勃的一面”错,分析不符合文眼“清、静、悲凉”。
B“就是写实而已,这两种声音那时那地确实有”错,分析不符合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远离中心没答到要点,。
C“很好地写出了北国秋天景色的多样性,不然,就显得单调而乏味”错,远离文章中心,没答到要点。
D正确。
故选D。
3.【答案】B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此类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内容的探究,也有对艺术特色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结构,然后明确主旨,关注手法,做出准确判断。
五处饱含秋意的景观,并不是作者描写的重点,作者用此来衬托在作者心中更有特色的秋景。所以用笔简略。故B正确。
AC错误。
故选B。
4.【答案】C
【解析】
此题考查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本题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及词语的意思来辨析,然后做出判断。
C“深味”意思是深层浓厚的意趣。故C错误。
故选C。
5.【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A正确。
B“作者认为”错,是“有些批评家说”。
C“明南国之秋和北国之秋各有特色,各具风味”错,“黄酒”、“稀饭”、“鲈鱼”、“黄犬”分别具有清醇、薄爽、淡鲜、小巧的特点;“白干”“馍馍”“大蟹”“骆驼”分别具有浓烈、实在、重味、庞大的特点。作者借这两组喻体的共性差别,说明南国的秋天虽亦美好但与北方的秋天相比,难以予人强烈深刻的印象,突出对北方秋天的嘉许。
D“另一方面说明秋蝉的嘶叫不被人们喜爱”错,秋蝉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更能突出秋的悲凉。
故选A。
6.【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文本语言的能力。鉴赏语言,通常从修辞、句式、用词、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角度去赏析。
A正确。
B“比喻”错,是白描手法。
C“从听觉、视觉、触觉、味觉上”错,是从视觉、听觉、味觉、触觉上。
D“比喻”“从听觉、视觉、味觉、触觉上”错,是白描手法,是从视觉、听觉、味觉、触觉上。
故选A。
7.【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病句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要熟悉常见的病句类型及其特点,要特别注意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不当、结构混乱的语病;然后采用语感审读、句子紧缩、逻辑分析等方法找到病句的病因;最后“对症下药”,根据语病修改病句,注意不能改变句子的原意。
A项,中途易辙,应改为“将知名人士或普通百姓的人生故事与文学佳作相结合”。
C项,搭配不当,应改为“能够有效增加海洋环境的空间和时间测量密度”。
D项,成分残缺,应改为“保证网上订餐平台所掌握的大量用户信息的安全”。
故选B。
8.【答案】B
【解析】B。①句考查了倒装句式的运用及其表达的不同语气,“出来吧,你们!”与“好像带着很大的气”相照应,相一致。②句中,“他们分明是在创造”总领“他们创造着……,创造着……,并在这创造中……”,构成总分关系,显得有层次性。
9.【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病句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要熟悉常见的病句类型及其特点,要特别注意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不当、结构混乱的语病;然后采用语感审读、句子紧缩、逻辑分析等方法找到病句的病因;最后“对症下药”,根据语病修改病句,注意不能改变句子的原意。
A句式杂糅,可改为“4G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都起到了积极作用,这是无可否认的事实”。
B语序不当,可改为“不仅能培养学生正确书写汉字的观念,更可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
C正确。
D不合逻辑,删去“以上”。
故选C。
10.【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要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必须掌握各种标点符号的基本用法。另外,标点符号运用起来也有很大灵活性,必须与语段的思路层次结合起来考虑,才能用得准确。
C应该在括号内打上句号,即“很长”后加上句号。
故选C。
11~14.【答案】C、A、【参考答案】①视觉:碧绿的天色、槐树叶底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牵牛花的蓝朵,纯净、清丽。②听觉:驯鸽的飞声,以动衬静,悠远、幽静。③动作:坐在小院,细数日光,静对蓝朵,泡茶赏花,生活清静、清闲。、【参考答案】①文本一选取槐树、秋蝉等多种具体景物进行详细描写,文本二只是笼统地描写花、叶、草。②文本一所写秋景清静诗意,文本二所写秋景衰落残败。③文本一侧重品味秋意、秋味,文本二侧重挖掘秋对人生的启迪。
【解析】1.
A选项“是因为他觉得日常生活中的秋胜过风景名胜的秋”错,文中并无对比之意,郁达夫这样写是为了表明故都的秋味十足。
B选项“也从古人‘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做法中得到启示”错,郁达夫是从自己的感受中推想古人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并不是从中得到启示。
D选项“郁达夫认为北方的枣树生命力顽强”错,原文“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它都会一株株地长大起来”,郁达夫这样写表现的是枣子树的常见。
2. A选项文本二并非“主要通过对事物的描摹将主观情感含蓄地表达出来”,而是常常在描写的基础上,通过议论直接抒发。
3.
①文中描写了秋天到来之后的视觉感受:如“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碧绿的天色、槐树叶底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牵牛花的蓝朵,纯净、清丽。
②也描写了听觉:如“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驯鸽的飞声远在天上,这是以动衬静,悠远、幽静。
③还有人物的动作:如“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坐在小院,细数日光,静对蓝朵,泡茶赏花,生活清静、清闲。
4.
①文本一选取槐树、秋蝉等多种具体景物进行详细描写,如“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来了。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青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等;而文本二只是笼统地描写花、叶、草,如“红的花已经变成了紫,紫的又变了灰,而灰的这就要飘零了”“而当你踽踽地踏着地下的枯叶,听到那簌簌的声息,忽而又有一只落叶轻轻地滑过你的肩背飞了下来时,你将感受到什么呢 ”“等到你漫步到旷野,看见那连天衰草的时候……”。
②文本一所写秋景清静诗意,如写秋院静坐,从天的颜色、牵牛花的颜色等可以体会到“清”,从驯鸽的飞声,人物的悠闲惬意,可以体会到“静”,整个画面富有诗意;而文本二所写秋景衰落残败,如描写“红的花已经变成了紫,紫的又变了灰,而灰的这就要飘零了”“连天衰草”等。
③文本一侧重品味秋意、秋味,如描写秋槐落蕊,“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感受细腻;文本二侧重挖掘秋对人生的启迪,文中很多直接抒情议论的句子,如“我真不愿看见那一只叶子落下来,但又知道这叶落是‘必然’的事,于是对那黄叶就更加珍惜了,对秋天也就更感到亲切了”“春天曾给人以希望,而秋天所给的希望是更悠远些,而且秋天所给与的感应是安定而沉着,它又给了人一支恐怖的鞭子,因为人看了这位秋先生的面容时,也不由得不自己照一照镜子了”。
15~17.【答案】【参考答案】三个重叠词语“一点点、很高很高、疏疏落落”与“一点、很高、疏落”相比,语意更为明确,且得到强化或弱化。①“一点点”与“一点”在句中都表示极少,但“一点点”更加口语化,所限制的“清凉”也比“一点”显得更少,衬托了故都对“我”的吸引力。②“很高很高”与“很高”都强调了“高”的程度,但“很高很高”的重叠使用,不仅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而且突出了所见“碧绿的天色”之高。③“疏疏落落”与“疏落”都形容稀疏零落的样子,但“疏疏落落”的重叠使用,淡化了稀疏零落的不良感受,表达了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美好想象。、【参考答案】第①处画横线处句子中两处逗号,均用于句子内部主语与谓语之间,强调了主语“秋”“无论哪里的秋”,衬托了作者对故都之秋的深情眷恋之情。第②处画横线句子中的引号,表示强调作用,强调作者不远千里赶到北平,想品尝“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的“故都的秋味”的心情。、【参考答案】①辞格使用方面,运用了排比和拟人两种辞格:前者排列了陶然亭等五处具有北平特色的景观,突出对北平之秋的牵挂;后者言西山虫鸣为歌唱,赋予其人的生命,亲切自然。②遣词造句方面,用词简练,句式先用散句,后用整句。整句,且多为短句,读来节奏鲜明,音韵和谐,感情充沛;散句使句式富于变化,错落有致,表达了作者身处他乡对故都的惦念。
【解析】1.
“一点点”与“一点”都表示极少,但在数量上有区别,“一点点”比“一点”还要少,而且是少很多,且“一点点”更加口语化。结合语境“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可知,江南的秋意很淡,所以用“一点点”来修饰“清凉”比用“一点”来修饰显得更少,更衬托了故都对“我”的吸引力。
“很高很高”与“很高”都强调了“高”的程度,但高度有差异,“很高很高”比“很高”的高度更高,而且是高出很多,且“很高很高”的重叠使用,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结合语境“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可知,用“很高很高”来修饰“碧绿的天色”,更加突出了所见“碧绿的天色”之高。
“疏疏落落”与“疏落”都形容稀疏零落的样子,但“疏疏落落”的重叠使用比“疏落”更有美感。结合语境“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可知,用“疏疏落落”来修饰“尖细且长的秋草”,且是作为牵牛花的陪衬,很有画面感,表达了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美好想象。
三个重叠词语“一点点、很高很高、疏疏落落”与“一点、很高、疏落”相比,语意更为明确,且得到强化或弱化。
2.
第①句“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中“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都是主语,“总是好的”是作其谓语,中间用逗号隔开,突出强调了主语,再结合后文“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用一个“可是”与前文形成转折,衬托了作者对故都之秋的深情眷恋之情
第②处“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中秋加引号,是表示强调作用,突出故都的“秋”的秋味很吸引作者,再结合前文“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可知,此处“秋”加引号是为了强调作者不远千里赶到北平,想品尝“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的“故都的秋味”的心情。
3. 辞格使用方面:
“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罗列了陶然亭等五处具有北平特色的景观,突出对北平之秋的牵挂。“西山的虫唱”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西山的虫鸣说成是歌唱,,赋予西山的昆虫以人的生命,显得亲切自然。
遣词造句方面:
“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都采用偏正式结构,用词简练,只点出具有北平特色的地点和景物,突出对北平之秋的牵挂。“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是散句,“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是整句,且多为短句整句,读来节奏鲜明,音韵和谐。整个句子整散结合,使句式富于变化,表达了作者身处他乡对故都的惦念。
18~22.【答案】D、【参考答案】①“五谷”是哪五种作物吗;②不仅是一个祝福词汇;③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参考答案】将节日和节气相结合的中国农民丰收节,折射出中华民族对于自然规律的认识和把握,延续了中华民族敬畏自然、保护自然、利用自然的优秀传统。、【参考答案】
①原句“草木葱茏,池塘莲开,北方麦黄,江南梅熟”为四字短句构成排比,句式一致、语言简练、内容紧凑,有节奏感和音韵美;
②“收割和栽种搅缠在一起”使用了比拟的修辞,“搅缠”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农民又要收割,又要栽种的紧张繁忙的状态。改动后的句子则没有这样的表达效果。
、D
【解析】1.
“中华文明发展传承的密码”使用了比喻的修辞,将“五谷丰登”承载的自然讯息比喻为“密码”。
A选项比喻,将汶水和徂徕山的景色比喻精美的山水画卷,将在半山腰所看到的云雾比喻为一条丝带。
B选项比喻,将荷叶比喻为舞女的裙。
C选项比喻,将大小弦一起弹奏时发出的声音比作珠落玉盘的清脆响声。
D选项夸张,四万八千丈是夸张的说法。
2.
第一空,根据后面的答案可知,这里问“五谷”是什么,所以可填:“五谷”是哪五种作物吗?
第二空,“‘五谷丰登’……,还承载着中华文明发展传承的密码”是承上启下的作用,再结合前文“人们常用‘五谷丰登’一词表达对未来一年的美好祝愿”,这里可填:不仅是一个祝福词汇。
第三空,结合“国家将每年秋分设立为……”可知,“中国农民丰收节”是传承传统文化中的二十四节气而设立的,所以可填: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3.
画波浪线句子的语病有:
“通过……折射出……”残缺主语,可删除“通过”;
“保护自然、利用自然、敬畏自然”语序不当,可改为“敬畏自然、保护自然、利用自然”。
4.
原句与改句的不同主要有两点:
(1)原句是以短句为主,既简洁明快,又音韵和谐;
(2)原句中“草木葱茏,池塘莲开,北方麦黄,江南梅熟”四个短句构成排比,句式一致、内容紧凑,增强了语势。
(3)“收割和栽种搅缠在一起”使用了比拟的修辞,用“搅缠”来写农民又要收割、又要栽种、忙得不可开交的状态,增强了表达的效果。
5.
文中加点句的引号表示间接引用。
A选项表示强调。
B选项表示反语或讽刺。
C选项表示直接引用。
D选项表示间接引用。
23.【答案】【参考答案】【A】处的“像”是比喻(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太阳照射下香山红叶如火如荼的壮观场景。
【B】处的“像”表示联想或想象,由眼前大片金黄的银杏叶想到秋天的丰收。
【解析】【A】处,“那红色似乎在跳动,像火焰一样”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像”是比喻词,“香山红叶”是本体,“火焰”是喻体,把“太阳照射下香山红叶”比喻成“火焰”,红叶和火焰不同类,但二者有了红色这个相似点,就可以联系在一起,变陌生为熟悉,生动形象,具体可感,突出叶之红之烈,给人旺盛、火热、壮观之感,表现出太阳照射下香山遍野红叶鲜艳、美丽、雄奇、蓬勃的炽热场景。
【B】处,“好像把秋天的丰收集聚在那里了,让人觉得,这才是秋天的基调”,“像”表示联想或想象,是人的主观感受,可以唤起读者的共鸣感,如在目前、身临其境般,极富感染力,“满树茂密的叶子都黄透了……黄得那样滋润”,看到眼前黄得滋润的银杏叶子想到秋天硕果累累的丰收景象。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