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2 *荷塘月色 同步分层作业(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14.2 *荷塘月色 同步分层作业(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77.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6-17 10:35: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荷塘月色 同步分层作业
一、单选题
1.下列各句中,加横线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①学校乳白色大楼的后面是一片蓊蓊郁郁的杨树林,林内光线阴暗,阳光穿过枝叶间的缝隙洒下零零碎碎的光。
②前些年,国际羽毛球世锦赛冠军奖杯不断易主,近几年我国国羽队却能兼传羽杯,创下了五连冠的好成绩。
③年近八旬的王老太太,腿脚极不灵便,手持拐杖,走起路来迁延顾步,晃晃歪歪,看上去真让人担心。
④在经济危机的大环境下,美国已是自顾不暇,却还要慷慨陈词去救欧洲,把自己打扮成救世主,一副微言大义的样子,实在可笑。
⑤一些音乐类选秀节目的评委水平委实有限,不能从专业角度点评选手的优缺点,话语虽多却云山雾罩,不知所云。
⑥英国《金融时报》指出,2016年的中国经济增速超过了预定目标,中国经济在主动调控的背景下取得了增长,这样的成绩可圈可点。
A. ①②⑤ B. ②④⑥ C. ①⑤⑥ D. ②③④
2.“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这一句中的“酣眠”和“小睡”分别指( )
A. 熟睡和较少时间的浅睡 B. 满月和残月
C. 朗照和淡云遮掩的朦胧的月照 D. 浓云和淡云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如果发生疑似心脏病的胸痛,切忌不要盲目走动,以防止病情进一步发展甚至猝死,最有效的办法是立即静卧
B. 总结历史教训,需要深入的民族自省。甲午战争失败的内因,正是清末腐朽至极的观念、制度、官吏所导致的。腐至而殇,腐盛而败,朽极而亡
C. 这些从地方车改中冒出的问题有的是技术性的,有的则是体制性的。随着车改的深入推进,更多的利益会被触动,困难也会更多
D. 法国和平艺术节组委会是一个在全球颇有影响的民间艺术,每年夏季,都要组织全球上百个艺术团体到法国各地巡回演出
4.对《荷塘月色》中有关联想江南采莲风俗的文字,理解最贴切、最准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在夜晚闲居无事,沿着荷塘漫步而浮想联翩,这一段文字没有太大的意义,可以删去
B. 作者触景生情,表达了他对祖国美好河山的无限热爱,由眼前的荷塘联想到故乡的荷塘,流露出热爱家乡的情感
C. 对古代采莲盛况的向往,对故乡的惦念,是想把自己从“颇不宁静”的心情中解脱出来
D. 为了充实作品内容而附加的,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
5.选出与“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修辞手法不同的一句( )
A. 香气似乎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
B. 突然是绿茸茸的草坂,像一支充满幽情的乐曲。
C. 微风过后,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D.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6.下列各组词语中,加横线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煤屑(xiè)  幽僻(pì)  参差(cēn cī)
B. 宛然(wǎn) 嬉游(xī) 点缀(zhuì)
C. 仿佛(fú) 眠歌(mián) 乘凉(chèng)
D. 脉脉(mò) 颤动(chàn) 袅娜(nuó)
7.阅读《荷塘月色》选段,对描写语句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和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A. “亭亭的舞女的裙”--写出了荷叶的叶柄挺拔、叶面舒展的优雅形态。
B. “袅娜地开着”“羞涩地打着朵儿”--分别写出了荷花开放和含苞的神态。
C. “一粒粒的明珠”“碧天里的星星”--用“明珠”“星星”比喻白花,相似点在于繁多。
D. “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借用听觉写嗅觉,写出微风中的荷花清香似有若无的特点。
8.“虽然是满月”,却“不能朗照”,作者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是因为( )
A. 朦朦胧胧的月色下一切都变得美好,正和他向往美好生活的心情吻合
B. 这淡淡的月色能给人丰富的遐想,使作者感到“到了另一个世界”似的,它使作者摆脱了惆怅与烦恼
C. 它与作者孤寂冷落的感受相一致
D. 它与作者淡淡的哀愁和片刻的逍遥的喜悦感受相合拍。
9.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 去逝 煤屑 亲和力 毛骨悚然 B. 蓊郁 倩影 天然气 行迹可疑
C. 熟稔 踱步 梵婀玲 妖童媛女 D. 点缀 幽僻 壁上观 无尚光荣
10.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对于传说中这类拥有异常可怕力量的动物,尚武的古代欧洲人的真实心态恐怕还是敬畏多于憎恶的。
B. 杜绝过度治疗,除了加强宣传教育外,还要靠制度保障医疗机构正常运转,调控盲目扩张的逐利行为。
C. 作者观察细致,一泓清潭,汩汩流水、朗朗歌声,都能激发他的灵感,都能从中找到抒情叙事的切入点。
D. 过于重视教育功能,文学作品会出现理性捆绑感性,思想大于形象,甚至全无艺术性,变成干巴巴的说教。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也是冬天,也是春天
迟子建
在我这样的外地人眼中,上海是中国城市历史中,最具沧桑美感的一册旧书。这里的每一处老弄堂,都是一句可以不停注释的名言,于我来讲是陌生的。但有一处地方,在记忆中却仿佛是熟知的,就是四川北路。这条路留下了许多历史名人的足迹,而其中最难抹去的,当属鲁迅先生了。
二零一七年岁尾,《收获》杂志六十周年庆典,在太热闹的时刻,很想独自出去走走,有天上午得空,我吃过早饭,叫了一辆的士,奔向四川北路。
我先去拜谒原虹口公园的鲁迅先生墓。天气晴好,又逢周末,园里晨练的人极多。入园处有个水果摊,再向前是个卖早点的食肆,等候的人,从屋里一直排到门外。想着多年前萧红在这一带,有天买早点,发现包油条的纸,居然是鲁迅先生一篇译作的原稿。萧红愕然告知鲁迅,先生却淡然,复信调侃道:“我是满足的,居然还可以包油条,可见还有一些用处。”也不知这里的早点铺,如今用什么包油条?还能包裹出这乌云见日般的绮丽文事么?
绕过食肆向前,再是人潮汹涌。这幅世俗生活的长轴画卷,在渐次打开的时候,我也领略了背景上的植物风光。槭树正在最美时节,吊着一树树红红黄黄的彩叶,被阳光照得晶莹剔透,看上去激情饱满,像要与旧时代决裂的起义者。除了槭树呈现壮丽之色,也有耐寒的杜鹃绽放,那红的粉的花朵,在我这个刚经历了哈尔滨十二月飞雪的北方人眼里,无疑是日历牌上被漏撕的春日。
在公园的西北角,就是鲁迅先生的墓地了。
墓前广场比较开阔,最先看到的是长方形草坪上矗立着的鲁迅塑像,他坐在藤椅上,左手握书,右手搭着扶手,默然望着往来的人。墓地两侧的石板路旁,种植着樟树、广玉兰和松柏,树高枝稠,长青的叶片在阳光下如翻飞的翠鸟,绿意荡漾。我随手摘下一片广玉兰的叶子,拈着它走向鲁迅先生长眠之所,将它轻轻摆在墓栏上。
鲁迅墓由上好的花岗石对接镶嵌,其形态很像一册灰白的旧书,半是掩埋半是出土的样子。因为是园中独墓,看上去显赫,却也孤独。其实无论是鲁迅的原配夫人、为他寂寞空守了四十年的朱安,还是无比崇敬鲁迅的萧红,都曾在遗言中表达了想葬在鲁迅身旁的想法,可惜都未如愿——怎么可能如愿。鲁迅曾在文章中交待过后事:“赶快收敛,埋掉,拉倒”,这像他的脾气,这像一个目光如炬的人穿行于无边的黑暗后,留给自己的大解脱——最后的光明。可鲁迅的一生,是雷电的一生,身后必将带来风雨,不会是寂寞。
鲁迅墓前并不安静,左右两侧的石杆花廊下,一侧是两个男人在练习格斗,互为拳脚;另一侧是三位大妈,在热聊什么。我脱帽向着这座冷清的墓,深深三鞠躬,静默良久。
当我怅然离开墓地的时候,忽然间狂风大作,搅起地面的落叶和尘土,在半空飞舞。公园所有的树,这时都成了鼓手,和着风声,发出海潮般的轰鸣。我回身一望,我献给鲁迅先生的那片玉兰叶,已不见踪影,我似乎听到了他略含嘲讽的笑声:敬仰和怀念,不过是一场风,让它去吧!
我出了公园,一路打听,步行去鲁迅在大陆新村的最后寓所——山阴路132弄9号。
鲁迅故居虽是坐北向南的房子,一进去还是给人阴冷的感觉。讲解员介绍着一楼会客室的陈设,餐台餐椅,墙上的画等等,而我的目光聚焦在了瞿秋白寄存此处的那张著名的书桌上了。只三两分钟吧,就被保安吆喝着去二楼。二楼是鲁迅的书房兼卧室,不很宽敞,南窗和西墙摆放着书桌、藤椅、镜台、茶几、台灯等旧物。最让人触目惊心的是近门处东墙边的那张黑色铁床,鲁迅先生就是在这张床上,吐出最后一口气的。而那最后一口气是真的散了,还是附着在了室内的台灯上,做夜的眼?或是附着在了南窗的窗棂上,做曙光的播撒器?
保安已在一楼大声呼唤讲解员,让她赶快带游人出来,说是时间到了,其实我们进来不过一刻钟。等我下去,保安在训斥讲解员,说她不该把游人留在最后,说这是重点文物保护区。我郁郁出了鲁迅故居。
走在异乡的街头,只觉得这里的冬天与我故乡相比,更像春天,因为闪烁的花朵,像黑夜的笑声,从苍绿中挣扎而出。这样的花朵也就格外明亮和湿润,就像感动的泪。
快走出山阴路时,我终于打到一辆车。我将目光放在窗外,往来的车辆都急匆匆的,车辆侧面,是缩着脖子仄身而行的人,是摇晃着的树和招幌。
(有删改)
1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植物中,槭树的红黄色彩是鲁迅先生激情革命精神的写照,樟树、松柏的翠绿色彩则营造出鲁迅先生墓庄严肃穆的氛围。
B. 文中画横线句子中的“风雨”指鲁迅先生的去世会对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不会是寂寞”指人们会对鲁迅先生有褒贬不一的评价。
C. 作者通过对保安“吆喝”“大声呼唤”“训斥”等动作的描写,形象地写出了鲁迅故居的游人之多和后人对重点文物的爱护之情。
D. 园里尤其是墓前的热闹,及作者为了表达敬仰和怀念而摆在墓栏上的玉兰叶,都不是鲁迅先生去世后想要的宁静、清寂。
1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篇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了鲁迅先生在作者心目中的特殊地位,抒发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崇敬之情,为下文写拜谒鲁迅先生墓作了铺垫。
B. 文章运用插叙手法,回忆了萧红告知鲁迅先生原稿被用来包油条的生活往事,刻画出一个淡然、幽默的鲁迅形象,也能看出二人的深厚友谊。
C. 作者善用比喻,如把“最后一口气”比作“夜的眼”“曙光的播撒器”,表达出鲁迅虽已逝世,但鲁迅精神长在,会继续给国民以指引和希望。
D. 本文以作者的游览路线为线索,对鲁迅先生的哀悼、追思和对鲁迅精神传承方式的担忧蕴涵其中,这种文章结构安排与《荷塘月色》截然不同。
13.题目“也是冬天,也是春天”意蕴丰富,其中“也是冬天”实写二零一七年岁尾。“也是春天”有何深意?请结合文章分析。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题目。
厚字处道,王韶①子,江州德安人。少从父兵间,畅习羌事,官累通直郎。元祐弃河、湟,厚上疏陈不可,且诣政事堂言之,不听。绍圣中,用荐者换礼宾副使、干当熙河公事。崇宁初,蔡京复开边,于是羌人多罗巴奉怀德之弟溪赊罗撒谋复国。怀德畏逼,奔河南,种落更挟之以令诸部。朝廷患众羌扇结,命厚安抚洮西,遣内客省使童贯偕往。多罗巴知王师且至,集众以拒。厚声言驻兵而阴戒行,羌备益弛,乃与偏将高永年异道出。多罗巴三子以数万人分据险,厚进击破杀之,唯少子阿蒙中流矢去,道遇多罗巴,与俱遁。遂拔湟州。以功进威州团练使、熙河经略安抚。三年四月,厚帅大军次于湟,命永年将左军循宗水而北,别将张诫将右军出宗谷而南,自将中军趋绥远,期会宗哥川。羌置陈临宗水,倚北山,溪赊罗撒张黄屋,建大旆,乘高指呼,望中军旗鼓争赴之。厚麾游骑登山攻其背亲帅强弩迎射羌退走右军济水击之大风从东南来扬沙翳羌目不得视遂大败斩首四千三百余级,俘三千余人。罗撒以一骑驰去,其母龟兹公主与诸酋开鄯州降。厚计罗撒必且走青唐,将夜追之,童贯以为不能及,遂止。师下青唐,知罗撒留一宿去,贯始悔之。厚将大军趣廓州,酋落施军令结以众降,遂入廓州。超拜厚武胜军节度观察留后。明年,罗撒复入寇,永年战死,羌焚大通河桥以叛,新疆大震。厚坐逗遛,降郢州防御使。已而赵怀德约降未决,厚以书谕之,怀德即纳款。还厚旧官。入朝 ,提举醴泉观,卒。赠宁远军节度使,谥曰庄敏。
(节选自《宋史王厚传》)
【注】王韶:北宋名将。足智多谋,富于韬略。
1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厚麾游骑登山/攻其背亲帅强弩迎射羌/退走右军济水击之/大风从东南来扬沙/翳羌目不得视/遂大败/
B.厚麾游骑登山攻其背/亲帅强弩迎射羌/退走右军/济水击之/大风从东南来/扬沙翳羌目不得视/遂大败/
C.厚麾游骑登山攻其背/亲帅强弩迎射/羌退走/右军济水击之/大风从东南来/扬沙翳羌目/不得视/遂大败/
D.厚麾游骑登山攻其背/亲帅强弩迎射/羌退走右军/济水击之/大风从东南来/扬沙翳羌目不得视/遂大败/
15.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羌:中国西部的一个古老民族,部落众多,且长期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与宋时战时和。
B.政事堂:唐宋宰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的处所。宋承唐制,又称都堂。
C.团练使:唐初负责统领地方自卫队,地位低于节度使,宋时诸州团练使为武臣之寄禄官,无定员,无职掌,不驻本州。
D.谥:即谥号,在人死后由朝廷评定并授予。谥号带有评判性,分美谥、平谥、恶谥;庄敏是美谥。
1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题目。
厚字处道,王韶①子,江州德安人。少从父兵间,畅习羌事,官累通直郎。元祐弃河、湟,厚上疏陈不可,且诣政事堂言之,不听。绍圣中,用荐者换礼宾副使、干当熙河公事。崇宁初,蔡京复开边,于是羌人多罗巴奉怀德之弟溪赊罗撒谋复国。怀德畏逼,奔河南,种落更挟之以令诸部。朝廷患众羌扇结,命厚安抚洮西,遣内客省使童贯偕往。多罗巴知王师且至,集众以拒。厚声言驻兵而阴戒行,羌备益弛,乃与偏将高永年异道出。多罗巴三子以数万人分据险,厚进击破杀之,唯少子阿蒙中流矢去,道遇多罗巴,与俱遁。遂拔湟州。以功进威州团练使、熙河经略安抚。三年四月,厚帅大军次于湟,命永年将左军循宗水而北,别将张诫将右军出宗谷而南,自将中军趋绥远,期会宗哥川。羌置陈临宗水,倚北山,溪赊罗撒张黄屋,建大旆,乘高指呼,望中军旗鼓争赴之。厚麾游骑登山攻其背亲帅强弩迎射羌退走右军济水击之大风从东南来扬沙翳羌目不得视遂大败斩首四千三百余级,俘三千余人。罗撒以一骑驰去,其母龟兹公主与诸酋开鄯州降。厚计罗撒必且走青唐,将夜追之,童贯以为不能及,遂止。师下青唐,知罗撒留一宿去,贯始悔之。厚将大军趣廓州,酋落施军令结以众降,遂入廓州。超拜厚武胜军节度观察留后。明年,罗撒复入寇,永年战死,羌焚大通河桥以叛,新疆大震。厚坐逗遛,降郢州防御使。已而赵怀德约降未决,厚以书谕之,怀德即纳款。还厚旧官。入朝 ,提举醴泉观,卒。赠宁远军节度使,谥曰庄敏。
(节选自《宋史王厚传》)
【注】王韶:北宋名将。足智多谋,富于韬略。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厚麾游骑登山/攻其背亲帅强弩迎射羌/退走右军济水击之/大风从东南来扬沙/翳羌目不得视/遂大败/
B.厚麾游骑登山攻其背/亲帅强弩迎射羌/退走右军/济水击之/大风从东南来/扬沙翳羌目不得视/遂大败/
C.厚麾游骑登山攻其背/亲帅强弩迎射/羌退走/右军济水击之/大风从东南来/扬沙翳羌目/不得视/遂大败/
D.厚麾游骑登山攻其背/亲帅强弩迎射/羌退走右军/济水击之/大风从东南来/扬沙翳羌目不得视/遂大败/
(2)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羌:中国西部的一个古老民族,部落众多,且长期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与宋时战时和。
B.政事堂:唐宋宰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的处所。宋承唐制,又称都堂。
C.团练使:唐初负责统领地方自卫队,地位低于节度使,宋时诸州团练使为武臣之寄禄官,无定员,无职掌,不驻本州。
D.谥:即谥号,在人死后由朝廷评定并授予。谥号带有评判性,分美谥、平谥、恶谥;庄敏是美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厚年轻有为,执着胆大。他年轻时就随父亲在军中,晓畅羌事,对待国事上疏陈奏不放弃,而且敢到政事堂讲事。
B.王厚暗度陈仓,有勇有谋。面对羌军,他一面声称驻扎军队,一面命部队抄小路前行,又与副将分道出击,最终获胜。
C.王厚策划得当,料事如神。王厚命三路军队各从其事,借助天时地利人和,大败敌军;他料到敌主一定逃向青唐,果然如此。
D.王厚将门虎子,军功赫赫。王厚出自将门之家,多次与羌人作战,亲自带兵,战果累累,被朝廷越级授官。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a.厚进击破杀之,唯少子阿蒙中流矢去,道遇多罗巴,与俱遁。遂拔湟州。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b.羌焚大通河桥以叛,新疆大震。厚坐逗遛,降郢州防御使。
译文:______ _ ___________________
1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题目。
厚字处道,王韶①子,江州德安人。少从父兵间,畅习羌事,官累通直郎。元祐弃河、湟,厚上疏陈不可,且诣政事堂言之,不听。绍圣中,用荐者换礼宾副使、干当熙河公事。崇宁初,蔡京复开边,于是羌人多罗巴奉怀德之弟溪赊罗撒谋复国。怀德畏逼,奔河南,种落更挟之以令诸部。朝廷患众羌扇结,命厚安抚洮西,遣内客省使童贯偕往。多罗巴知王师且至,集众以拒。厚声言驻兵而阴戒行,羌备益弛,乃与偏将高永年异道出。多罗巴三子以数万人分据险,厚进击破杀之,唯少子阿蒙中流矢去,道遇多罗巴,与俱遁。遂拔湟州。以功进威州团练使、熙河经略安抚。三年四月,厚帅大军次于湟,命永年将左军循宗水而北,别将张诫将右军出宗谷而南,自将中军趋绥远,期会宗哥川。羌置陈临宗水,倚北山,溪赊罗撒张黄屋,建大旆,乘高指呼,望中军旗鼓争赴之。厚麾游骑登山攻其背亲帅强弩迎射羌退走右军济水击之大风从东南来扬沙翳羌目不得视遂大败斩首四千三百余级,俘三千余人。罗撒以一骑驰去,其母龟兹公主与诸酋开鄯州降。厚计罗撒必且走青唐,将夜追之,童贯以为不能及,遂止。师下青唐,知罗撒留一宿去,贯始悔之。厚将大军趣廓州,酋落施军令结以众降,遂入廓州。超拜厚武胜军节度观察留后。明年,罗撒复入寇,永年战死,羌焚大通河桥以叛,新疆大震。厚坐逗遛,降郢州防御使。已而赵怀德约降未决,厚以书谕之,怀德即纳款。还厚旧官。入朝 ,提举醴泉观,卒。赠宁远军节度使,谥曰庄敏。
(节选自《宋史王厚传》)
【注】王韶:北宋名将。足智多谋,富于韬略。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厚麾游骑登山/攻其背亲帅强弩迎射羌/退走右军济水击之/大风从东南来扬沙/翳羌目不得视/遂大败/
B.厚麾游骑登山攻其背/亲帅强弩迎射羌/退走右军/济水击之/大风从东南来/扬沙翳羌目不得视/遂大败/
C.厚麾游骑登山攻其背/亲帅强弩迎射/羌退走/右军济水击之/大风从东南来/扬沙翳羌目/不得视/遂大败/
D.厚麾游骑登山攻其背/亲帅强弩迎射/羌退走右军/济水击之/大风从东南来/扬沙翳羌目不得视/遂大败/
(2)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羌:中国西部的一个古老民族,部落众多,且长期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与宋时战时和。
B.政事堂:唐宋宰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的处所。宋承唐制,又称都堂。
C.团练使:唐初负责统领地方自卫队,地位低于节度使,宋时诸州团练使为武臣之寄禄官,无定员,无职掌,不驻本州。
D.谥:即谥号,在人死后由朝廷评定并授予。谥号带有评判性,分美谥、平谥、恶谥;庄敏是美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厚年轻有为,执着胆大。他年轻时就随父亲在军中,晓畅羌事,对待国事上疏陈奏不放弃,而且敢到政事堂讲事。
B.王厚暗度陈仓,有勇有谋。面对羌军,他一面声称驻扎军队,一面命部队抄小路前行,又与副将分道出击,最终获胜。
C.王厚策划得当,料事如神。王厚命三路军队各从其事,借助天时地利人和,大败敌军;他料到敌主一定逃向青唐,果然如此。
D.王厚将门虎子,军功赫赫。王厚出自将门之家,多次与羌人作战,亲自带兵,战果累累,被朝廷越级授官。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a.厚进击破杀之,唯少子阿蒙中流矢去,道遇多罗巴,与俱遁。遂拔湟州。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b.羌焚大通河桥以叛,新疆大震。厚坐逗遛,降郢州防御使。
译文:______ _ 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语言表达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代文宗,匆匆而去,背影长留。朱自清字佩弦,“弦”绷紧,性刚劲。虽然朱自清性格温和内敛,但他的一生与其所处时代却有一种剧烈的张力,他有独善其身的自清精神,又具心忧国难的爱国之情。朱自清笔下的文章,折射出民国的________和战争硝烟。1927年,上海发生“四·一二”政变,消息传到北京,朱自清十分震惊,这年仲夏, 月色中清华园的荷花池引发了文学家锐敏的情思,有感于军阀国内征战的时局,朱自清写下不朽名篇《荷塘月色》。
清贫大约是朱自清一生的底色。1920年夏,朱自清用三年时间修完四年课程,从北大提前毕业。毕业时他原本想去西方留学,迫于________,这个梦想变得遥不可及。当时江浙一带中学教师奇缺,朱自清和好友俞平伯结伴南下执教,双双回到魂牵梦绕的故乡。
巨大的压力、清贫的生活、繁重的工作,使得朱自清的身体_____。也就是这个时候,他在拒绝领取美援面粉的声明上签下自己的名字。人们凭吊朱自清,寄托哀思,是在尊崇一种气节,一种风骨,一种精神。1948年8月20日,上海《新民报晚刊》刊登题为《朱自清不愿做官》的短文:“朱氏年来备尝清苦,家累又重,常捉襟见肘,但朱氏________明志,不以为苦……”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血雨腥风 囊中羞涩 每况愈下 淡泊 B. 生灵涂炭 入不敷出 病入膏肓 淡泊
C. 血雨腥风 入不敷出 每况愈下 平淡 D. 生灵涂炭 囊中羞涩 病入膏肓 平淡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月色中清华园的荷花池触发了文学家锐敏的情思,有感于军阀国内征战的时局,朱自清写下不朽名篇《荷塘月色》。
B. 清华园月色中的荷花池激起了文学家锐敏的情思,有感于军阀国内征战的时局,朱自清写下不朽名篇《荷塘月色》。
C. 月色中清华园的荷花池燃起了文学家锐敏的情思,有感于军阀征战的国内时局,朱自清写下不朽名篇《荷塘月色》。
D. 清华园月色中的荷花池触发了文学家锐敏的情思,有感于军阀征战的国内时局,朱自清写下不朽名篇《荷塘月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朱自清没有想到,与自己惺惺相惜的挚友会遭逢一场大劫难。1946年7月11日,李公仆遭到暗杀,15日下午,在李公仆葬礼上,闻一多愤怒地跳上讲台,厉声痛斥国民党特务的无耻行径,在散会回家路上遭特务暗杀。
得知闻一多被杀害,朱自清悲愤、激怒。他不顾个人安危,出席成都各界人士举行的闻一多追悼会。二十多年没写新诗的他,悲愤地写下《挽一多先生》:“你是一团火,照彻了深渊,指示着青年,失望中抓住自我……你是一团火,照见了魔鬼,烧毁了自己!遗烬里爆出个新中国!”
国民党政府的腐败贪婪致使抗战胜利后国内 ① ,1947年1月,全国十个城市50万余学生示威游行,要求撤出驻华美军,废除《中美商约》。国民党政府仅在北京就逮捕了两千多人,朱自清对此 ② ,在抗议宣言上签了名。报纸发表后,有朋友看到国民党黑名单,上面第一个就是朱自清。朱自清的妻子得知后颇为焦急,要他小心些,朱自清却是轻轻冷笑、毫无惧色:“不用管它。”
巨大的压力、贯穿一生的清贫和繁重的工作,使得朱自清的身体 ③ 。1948年夏,他的体重只有38.8公斤。也就是这个时候,他在拒绝领取美援面粉的声明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1948年8月12日,朱自清先生在北平病逝。一代大师匆匆而去,背影长留。
20.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
A. 民不聊生 深恶痛绝 每况愈下 B. 生灵涂炭 嫉恶如仇 江河日下
C. 民不聊生 嫉恶如仇 江河日下 D. 生灵涂炭 深恶痛绝 每况愈下
21.文中多次使用数词,任选两处说说它们在文段中不同的表达效果。
22.仿照朱自清《挽一多先生》“你是一团火,照彻了深渊,指示着青年,失望中抓住自我”,以“挽朱自清先生”为题写一首小诗。(答题卡上不用写题目。诗句之间以“/”隔开。)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______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______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______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______了。
23.依次填入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A. 弥漫 霎时 好像 风流 B. 弥望 突然 好像 风致
C. 弥漫 突然 宛然 风流 D. 弥望 霎时 宛然 风致
24.填入括号内的句子,衔接恰当一项是( )
A.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B. 一些白花零星地点缀在层层的叶子中间,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C. 层层的叶子中间,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
D. 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零星地点缀在层层的叶子中间
25.下面各句中所运用的修辞,与画横线的句子类似的一项是( )
A. 足见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地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
B.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C. 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D. 譬如暴雨骤临园中,激起一阵阵灼烈而清纯的草木和泥土的气味,让人想起无数个夏天的事件。
答案和解析
1.【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此类题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及词语的意思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成语的基本义、感彩和语境。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
①“蓊蓊郁郁”形容树木茂盛的样子。符合语境。
②“兼传羽杯”是双方互相传递着酒杯.此处将“羽”误以为“羽毛”。
③“迁延顾步”是形容走走退退、不住地回视的样子。此处误以为走路不稳。
④“微言大义”指精微的语言和深奥的道理。句子与“语言和道理”无关。
⑤“云山雾罩”形容云雾弥漫;也形容说话漫无边际,使人困惑不解。此处为第二个意思。
⑥“可圈可点”本义是指文章精彩,值得加以圈点.后也形容表现好,值得肯定或赞扬。符合句意。
故选D。
2.【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把握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一定要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原则,放到语境中,结合语段的意思,故事情节的发展等加以综合分析,把词语的意思解释透彻。
根据文意可知,“酣眠”和“小睡”分别指朗照和淡云遮掩的朦胧的月照。故C正确。
ABD错误。
故选C。
3.【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语病题通常的做法是压缩看主干有没有残缺、搭配不当等毛病,再看压缩掉的修饰成分与主干之间是否存在修饰不当的毛病,最后看句子中有没有典型的语病特征,比如表并列的词,是否、能否、好坏等两面的词,是、成为、变成表判断的词。
A不合逻辑。“切忌不要”否定失当,应将“切忌不要”中的“不要”删除。
B结构混乱。“甲午战争失败的内因,正是清末腐朽至极的观念、制度、官吏所导致的”句式杂糅,“的内因”与“所导致的”保留其一。
C正确。
D搭配不当。“组委会……是……民间艺术”搭配不当,应在“民间艺术”后加上“机构”。
故选C。
4.【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句子含义的能力。解答本题,应抓住关键词语,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再根据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理解句子。
C.作者来到荷塘前“心里颇不宁静”,想起古代采莲盛况,就是想从烦闷中解脱出来。故C正确。
A、B、D三项理解偏颇。
故选C。
5.【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辨析修辞手法的能力。修辞是为了修饰文字词句而运用各种表现方式,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主要包括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引用、对比、借代、反语。要对这些修辞手法的概念和作用牢记于心。
ABC和例句均为通感。
D是比喻,不是通感。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6.【答案】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识记并辨析现代汉语中常见汉字的读音的能力。解答本题时,要结合平时所积累字音知识及相关技巧进行辨析,尤其是对多音字的辨析,要结合词义、词性进行。
C“乘凉”中的“乘”应读作“chéng”。
ABD正确。
故选C。
7.【答案】C
【解析】C.“相似点在于繁多”错,用“明珠”“星星”比喻白花,写出了苍茫月光下白花的形态与光华。相似点主要在于色泽、光彩。
故选:C。
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本题选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比喻句就是打比方,就是根据联想,抓住不同事物的相似之处,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即所谓“举也(他)物而以明之也”。
比喻的构成,必须有两个成分、两个条件。两个成分是:一个是所描绘的对象,即被比喻的 事物,叫做“本体”或“主体”;一个是用来作比的事物或现象,叫做“喻体”或“客体”。两个条 件是:一个是本体和喻体应当是不同的东西,有质的差异;另一个是两者之间又有某种相似之点。通常情况下,本体比较抽象、深奥,是实际对象感到生疏的;而喻体则比较具体、浅 显,是交际对象所熟悉的。
比喻是最常用的修辞手法之一。比喻使人容易理解,能变抽象为具体,深奥为浅显,还能使人产生联想和想象。比喻句常有比喻词,如“像……似的”“像……一样”“好比”“是”“变成”“仿佛”“真像”等。
8.【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句子含义的能力。解答本题,应抓住关键词语,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再根据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理解句子。
这句再一次强调了淡淡的月光,一切显得朦胧,作者说“这恰是到了好处”是因为作者白天因为生活中不满而内心郁闷,为了排遣这种心绪才在夜晚来到荷塘,这月色这样的景色给了他些许愉悦,淡淡的月色也正好和他的淡淡的哀愁合拍。
A“正和他向往美好生活的心情吻合”错误,月色下的美好暂时排遣了他的哀愁。
B“它使作者摆脱了惆怅与烦恼”错误,只是消减了惆怅与烦恼,没有使作者摆脱。
C“它与作者孤寂冷落的感受相一致”错误,与作者淡淡的哀愁和淡淡的喜悦合拍。
D正确。
故选D。
9.【答案】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识记并辨析现代汉语中常见汉字字形的能力。解答本题时,要结合平时所积累字音和字形知识及相关技巧进行辨析,尤其是要结合词义、词性进行。
A“去逝”中“逝”应改为“世”。
B“行迹可疑”中“行”应改为“形”。
C正确。
D“无尚光荣”中“尚”应改为“上”。
故选C。
10.【答案】A
【解析】
此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时首先要熟悉高考常考的六种病句类型——搭配不当、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积累经验,辨析时可采用紧缩主干法,先审主干再审枝叶。
B搭配不当,“调控”不能搭配“行为”,应为“制约”。故B错误。
C逻辑混乱,“都……”承前省略不当,应在“都”前加“他”。故C错误。
D搭配不当,“出现”后无宾语中心语,故在句末加“的情况”。故D错误。
A正确。
故选A。
11~13.【答案】C、D、【参考答案】“也是春天”虚写:
①上海的冬天有着春天般的温暖:上海的杜鹃花绽放,红的粉的花朵让刚经历哈尔滨大雪的作者有了春日的温暖感觉。
②对鲁迅先生的敬仰、怀念之情:作者拜谒鲁迅先生墓,表达了对鲁迅的尊重和悼念之情,其中的理解和共鸣让人感动。
③对鲁迅精神传承的的诗意表达:鲁迅身上的革命精神、社会责任感等像黑夜的笑声一样震撼,也像春天一样充满希望。
【解析】1. C选项“形象地写出了鲁迅故居的游人之多和后人对重点文物的爱护之情”错误,结合上下语境可知,作者不是为了写出“游人之多”和“爱护之情”,而是写出了当代一些人对敬仰和怀念鲁迅的不理解。
2. D选项“截然不同”错。与《荷塘月色》的结构安排很相似,有明线和暗线,明显为行走路线,暗线为情感和心理变化等;而且都是类似的圆形闭合结构。
3.
相对“也是冬天”的实写“也是春天”为虚写:
“除了槭树呈现壮丽之色,也有耐寒的杜鹃绽放,那红的粉的花朵,在我这个刚经历了哈尔滨十二月飞雪的北方人眼里,无疑是日历牌上被漏撕的春日”,此时本是冬日,可上海的冬天有着春天般的温暖:槭树呈现壮丽之色,上海的杜鹃花绽放,红的粉的花朵让刚经历哈尔滨大雪的作者有了春日的温暖感觉。
“墓地两侧的石板路旁,种植着樟树、广玉兰和松柏,树高枝稠,长青的叶片在阳光下如翻飞的翠鸟,绿意荡漾”,鲁迅墓地充满春意;“鲁迅曾在文章中交待过后事:‘赶快收敛,埋掉,拉倒’,这像他的脾气,这像一个目光如炬的人穿行于无边的黑暗后,留给自己的大解脱——最后的光明。可鲁迅的一生,是雷电的一生,身后必将带来风雨,不会是寂寞”,作者拜谒鲁迅先生墓,表达了对鲁迅的尊重和悼念之情,其中的理解和共鸣让人感动。其间作者对鲁迅先生充满敬仰、怀念之情一如春天般明朗有活力。
“走在异乡的街头,只觉得这里的冬天与我故乡相比,更像春天,因为闪烁的花朵,像黑夜的笑声,从苍绿中挣扎而出。这样的花朵也就格外明亮和湿润,就像感动的泪”,作者从鲁迅故居出来,感慨万端,此处的“春天”,意味隽永,是对鲁迅精神传承的的诗意表达:鲁迅身上的革命精神、社会责任感等像黑夜的笑声一样震撼,也像春天一样充满希望。
14~17.【答案】C、D、(1)C
(2)D
(3)B
(4)a.王厚进攻打败并杀了他们,只有小儿子阿蒙中了流箭逃走,路上遇到多罗巴,和他一起逃跑。(王厚)于是攻克了湟州。
b.羌人焚烧大通河桥后叛变,新辟疆土大为震恐。王厚因停留不进,被降职为郢州防御使。
(1)C
(2)D
(3)B
(4)a.王厚进攻打败并杀了他们,只有小儿子阿蒙中了流箭逃走,路上遇到多罗巴,和他一起逃跑。(王厚)于是攻克了湟州。
b.羌人焚烧大通河桥后叛变,新辟疆土大为震恐。王厚因停留不进,被降职为郢州防御使。
【解析】1.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注意句子中关键实词、虚词、句式等,解答时结合语境文意理解,推断、排除等即可。
2.
(2)“在人死后由朝廷评定并授予”错。帝王谥号一般由礼官议上;臣下谥号由朝廷赐予;一般文人学士或隐士谥号,由亲友、门生或故吏所加。
(3)“一面命部队抄小路前行”无中生有。“厚声言驻兵而阴戒行”意思是“王厚声称驻扎军队而暗中命部队前行”。
参考译文
王厚,字处道,王韶的儿子,江州德安人。年轻时跟随父亲在军队中,深知羌人的事,几次升官为通直郎。元祐年间放弃河、湟,王厚上疏陈奏不可放弃,而且到政事堂讲此事,朝廷不听。绍圣年间,因为荐举换礼宾副使、干当熙河公事。崇宁初年,蔡京又开拓边境,于是羌人多罗巴推荐赵怀德的弟弟溪赊罗撒谋划复国。赵怀德害怕其威胁,逃奔到黄河以南,当地部落又以赵怀德挟令各部。朝廷担忧众羌煽动勾结,命令王厚安抚洮西,派遣内客省使童贯和他一起去。多罗巴知道宋兵要来,集合部众来抗拒。王厚声称驻扎军队而暗中命部队前行,羌人防备更加松弛,王厚就与偏将高永年分道出击。多罗巴三个儿子以数万人分别占据险要位置,王厚进一的打败并杀了他们,只有小儿子阿蒙中了流箭逃走,路上遇到多罗巴,和他一起逃跑。(王厚)于是攻克了湟州。因功劳晋升为威州团练使、熙河经略安抚使。三年四月,王厚率领大军驻扎在湟,命令高永年率领左军沿宗水往北,别将张诫率领右军出宗谷向南,自己率中军进取绥远,约定在宗哥川集合。羌人面对宗水布阵,背靠北山,溪赊罗撒设帝王用的黄帷盖,举大旗,利用高地指挥,望中军旗鼓处争着冲击。(王厚指挥游骑登山攻打其后背,亲自率领强迎着敌人射击,羌人退去。右军渡过宗水进攻羌兵,大风从东南方刮来,扬起尘沙迷了羌人的眼睛,不能看清,就此大败,)被斩首四千三百多级,俘虏三千多人。罗撒一人骑马奔逃而去,他的母亲龟兹公主和众首领打开鄯州城门投降。王厚预料罗撒一定逃向青唐,想连夜追击他,童贯认为不能追到,于是停止。军队下青唐,知道罗撒在那里留了一夜才走的,童贯这才后悔。王厚率领大军进向廓州,酋长落施军令结率众投降,于是进入廓州。越级授王厚为武胜军节度观察留后。明年,罗撒又来侵扰,高永年战死,羌人焚烧大通河桥后叛变,新辟疆土大为震恐。王厚因停留不进,被降职为郢州防御使。不久,赵怀德约定投降尚未作决定,王厚写信晓谕他,赵怀德就投降了。朝廷还复王厚旧官。入朝,提举醴泉观,去世。追赠宁远军节度使,谥号庄敏。
3.
(2)“在人死后由朝廷评定并授予”错。帝王谥号一般由礼官议上;臣下谥号由朝廷赐予;一般文人学士或隐士谥号,由亲友、门生或故吏所加。
(3)“一面命部队抄小路前行”无中生有。“厚声言驻兵而阴戒行”意思是“王厚声称驻扎军队而暗中命部队前行”。
参考译文
王厚,字处道,王韶的儿子,江州德安人。年轻时跟随父亲在军队中,深知羌人的事,几次升官为通直郎。元祐年间放弃河、湟,王厚上疏陈奏不可放弃,而且到政事堂讲此事,朝廷不听。绍圣年间,因为荐举换礼宾副使、干当熙河公事。崇宁初年,蔡京又开拓边境,于是羌人多罗巴推荐赵怀德的弟弟溪赊罗撒谋划复国。赵怀德害怕其威胁,逃奔到黄河以南,当地部落又以赵怀德挟令各部。朝廷担忧众羌煽动勾结,命令王厚安抚洮西,派遣内客省使童贯和他一起去。多罗巴知道宋兵要来,集合部众来抗拒。王厚声称驻扎军队而暗中命部队前行,羌人防备更加松弛,王厚就与偏将高永年分道出击。多罗巴三个儿子以数万人分别占据险要位置,王厚进一的打败并杀了他们,只有小儿子阿蒙中了流箭逃走,路上遇到多罗巴,和他一起逃跑。(王厚)于是攻克了湟州。因功劳晋升为威州团练使、熙河经略安抚使。三年四月,王厚率领大军驻扎在湟,命令高永年率领左军沿宗水往北,别将张诫率领右军出宗谷向南,自己率中军进取绥远,约定在宗哥川集合。羌人面对宗水布阵,背靠北山,溪赊罗撒设帝王用的黄帷盖,举大旗,利用高地指挥,望中军旗鼓处争着冲击。(王厚指挥游骑登山攻打其后背,亲自率领强迎着敌人射击,羌人退去。右军渡过宗水进攻羌兵,大风从东南方刮来,扬起尘沙迷了羌人的眼睛,不能看清,就此大败,)被斩首四千三百多级,俘虏三千多人。罗撒一人骑马奔逃而去,他的母亲龟兹公主和众首领打开鄯州城门投降。王厚预料罗撒一定逃向青唐,想连夜追击他,童贯认为不能追到,于是停止。军队下青唐,知道罗撒在那里留了一夜才走的,童贯这才后悔。王厚率领大军进向廓州,酋长落施军令结率众投降,于是进入廓州。越级授王厚为武胜军节度观察留后。明年,罗撒又来侵扰,高永年战死,羌人焚烧大通河桥后叛变,新辟疆土大为震恐。王厚因停留不进,被降职为郢州防御使。不久,赵怀德约定投降尚未作决定,王厚写信晓谕他,赵怀德就投降了。朝廷还复王厚旧官。入朝,提举醴泉观,去世。追赠宁远军节度使,谥号庄敏。
4.
(2)“在人死后由朝廷评定并授予”错。帝王谥号一般由礼官议上;臣下谥号由朝廷赐予;一般文人学士或隐士谥号,由亲友、门生或故吏所加。
(3)“一面命部队抄小路前行”无中生有。“厚声言驻兵而阴戒行”意思是“王厚声称驻扎军队而暗中命部队前行”。
参考译文
王厚,字处道,王韶的儿子,江州德安人。年轻时跟随父亲在军队中,深知羌人的事,几次升官为通直郎。元祐年间放弃河、湟,王厚上疏陈奏不可放弃,而且到政事堂讲此事,朝廷不听。绍圣年间,因为荐举换礼宾副使、干当熙河公事。崇宁初年,蔡京又开拓边境,于是羌人多罗巴推荐赵怀德的弟弟溪赊罗撒谋划复国。赵怀德害怕其威胁,逃奔到黄河以南,当地部落又以赵怀德挟令各部。朝廷担忧众羌煽动勾结,命令王厚安抚洮西,派遣内客省使童贯和他一起去。多罗巴知道宋兵要来,集合部众来抗拒。王厚声称驻扎军队而暗中命部队前行,羌人防备更加松弛,王厚就与偏将高永年分道出击。多罗巴三个儿子以数万人分别占据险要位置,王厚进一的打败并杀了他们,只有小儿子阿蒙中了流箭逃走,路上遇到多罗巴,和他一起逃跑。(王厚)于是攻克了湟州。因功劳晋升为威州团练使、熙河经略安抚使。三年四月,王厚率领大军驻扎在湟,命令高永年率领左军沿宗水往北,别将张诫率领右军出宗谷向南,自己率中军进取绥远,约定在宗哥川集合。羌人面对宗水布阵,背靠北山,溪赊罗撒设帝王用的黄帷盖,举大旗,利用高地指挥,望中军旗鼓处争着冲击。(王厚指挥游骑登山攻打其后背,亲自率领强迎着敌人射击,羌人退去。右军渡过宗水进攻羌兵,大风从东南方刮来,扬起尘沙迷了羌人的眼睛,不能看清,就此大败,)被斩首四千三百多级,俘虏三千多人。罗撒一人骑马奔逃而去,他的母亲龟兹公主和众首领打开鄯州城门投降。王厚预料罗撒一定逃向青唐,想连夜追击他,童贯认为不能追到,于是停止。军队下青唐,知道罗撒在那里留了一夜才走的,童贯这才后悔。王厚率领大军进向廓州,酋长落施军令结率众投降,于是进入廓州。越级授王厚为武胜军节度观察留后。明年,罗撒又来侵扰,高永年战死,羌人焚烧大通河桥后叛变,新辟疆土大为震恐。王厚因停留不进,被降职为郢州防御使。不久,赵怀德约定投降尚未作决定,王厚写信晓谕他,赵怀德就投降了。朝廷还复王厚旧官。入朝,提举醴泉观,去世。追赠宁远军节度使,谥号庄敏。
18~19.【答案】A、D
【解析】1.
第一处,血雨腥风:风里带有腥气,血溅得像下雨一样,形容残酷屠杀的景象。生灵涂炭:百姓像掉在烂泥和炭火中一样,形容政治混乱时期人民处在极端困苦的环境中。文中偏重于形势,与下文“硝烟”照应,应选“血雨腥风”。
第二处,囊中羞涩:指没有钱或经济不宽裕(含委婉意)。入不敷出:指收入不够开支,形容非常贫穷。程度加重。根据语境“毕业时他原本想去西方留学”所以没有达到入不敷出的地步,应选“囊中羞涩”。
第三处,每况愈下:愈下愈甚,表示情况越来越坏。病入膏肓:病到了无法医治的地步,也比喻事情严重到了不可挽救的程度。根据前文“巨大的压力、清贫的生活、繁重的工作,使得朱自清的身体”应该用“每况愈下”,“病入膏肓”的语义太重。
第四处,淡泊:指云雾等密度小或者是感情、兴趣等不浓厚。平淡:事物或文章没有曲折。语境中用来形容朱自清,且与“明志”搭配,应该用“淡泊”。
2.
画线句共有三处语病:
第一处,“月色中清华园的荷花池”语序不当,应为“清华园月色中的荷花池”;
第二处,“引发了文学家锐敏的情思”搭配不当,应为“触发……情思”;
第三处,“军阀国内征战的时局”语序不当,应为“军阀征战的国内时局”;
全部修改正确的只有D项。
20~22.【答案】A、【参考答案】①二十多年,此处用概数,表现了闻一多先生之死,给朱自清先生带来的巨大的悲愤,将放弃多年的新诗的笔重又拾起创作。
②50万余,用概数,表现示威游行学生之多。
③38.8公斤,用确数,明确的数字表现朱自清先生的身体状况,更为准确而真实。、【参考答案】例:你是一团火,照亮了黑暗,引领着国人,危难中挺直胸膛。
【解析】1.
第一处:“民不聊生”偏重于指人民无法生活;“生灵涂炭”偏重于指人民遭受灾难,语义较重。语境中形容国民党政府的腐败贪婪的后果,与“国内”境况搭配,可填“民不聊生”。
第二处:“嫉恶如仇”形容正义感极强,对待坏人坏事就跟对待仇敌一样。“深恶痛绝”指对某人或对某事物厌恶、痛恨到极点。语境中形容朱自清对国民党政府的愤恨态度,可填“深恶痛绝”。
第三处:“每况愈下”偏重在笼统地表示“越来越坏”;“江河日下”偏重在“一天天坏下去”,多用于事业或精力衰败。语境中形容朱自清的身体状况一天不如一天,可填“每况愈下”。
2.
原文“二十多年没写新诗的他,悲愤地写下《挽一多先生》……”中“二十多年”强调时间之久。朱自清已经这么久没再写作新诗,但是闻一多先生之死给他带来巨大的悲痛,以至于重又拾起创作,表达悲痛的程度深而巨大,也传达了朱自清先生对杀害闻一多的人的愤慨之情。
原文“全国十个城市50万余学生示威游行”中的“50万余”,数量比较大,同时用概数“余”,表达了示威游行学生之多,传达出事件引起的反响之大和社会的愤怒之盛。
原文“他的体重只有38.8公斤”中“38.8公斤”运用了确切的数字,这个数字用来说明一个成年人的体重,让人读后就能感受到对方的消瘦,明确的数字表现朱自清先生的身体状况,此处用准确的数据让读者感觉到准确和真实,对朱自清先生威武不屈的精神肃然起敬。
3. “你是一团火,照彻了深渊,指示着青年,失望中抓住自我”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把闻一多的精神比作一团火,后面三个分句“火”的作用展开,点明闻一多的精神力量。仿写时首先要明确句式“你是……(偏正结构),……了……(动宾结构),……着……(动宾结构),……中……”。此外,要运用比喻修辞,注意本体和喻体的关系。
23~25.【答案】D、A、B
【解析】1.
第一空,“弥漫”,充满或布满了烟雾、尘土、水汽等。“弥望”,表达充满视野,满眼的意思。语境指视野中都是荷叶,故选“弥望”。
第二空,“霎时”,刹那,极短的时间。“突然”,表示发生得很急促、忽然、猝然。语境强调时间短,故选“霎时”。
第三空,“宛然”,仿佛。“好像”,好似,有些像,仿佛。语境指荷叶因风而动,似乎有了波痕,语意上二者皆可用,但从语言风格上看,“宛然”更佳。
第四空,“风致”,风味,风趣。“风流”,风度。语境指荷叶更加有意思,有风味了,故选“风致”。
2.
根据主语一致性原则,此处应说的是荷叶,故排除BD;
前句说的是叶子,而“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是对“白花”形态的描述,描写次序混乱,排除C。
3.
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以“听觉”写“嗅觉”。
A选项没有修辞手法。
B选项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以“听觉”写“视觉”。
C选项没有修辞手法。
D选项没有修辞手法。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