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登泰山记 同步分层作业
一、单选题
1.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山的南面、水的北面为“阳”,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为“阴”。
B. 城墙有内外之分,里边的一道为“城”,外边的一道为“郭”。“望晚日照城郭”一句中,“城郭”泛指城市。
C. 农历每月初一为“朔”,十五为“望”,最末一天为“晦”。
D. “桐城姚鼐记”,以“桐城”标明自己所属文学流派。
2.找出下列句中加线字词活用现象完全一样的一项( )
A. 舞幽壑之潜蛟 侣鱼虾而友麋鹿
B. 西望夏口 顺流而 东也
C. 其 曲中规 是故 圣益圣,愚益愚
D. 泰山之阳,汶水 西流 苍山负雪,明 烛天南
3.下列对各句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泰山之 阳,汶水西流 阳:山南面
B. 自京师 乘风雪 乘:冒着
C.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 齿 齿:并列
D. 戊申 晦,五鼓 晦:昏暗
4.下列与例句加下划线词意义与用法都相同的一句是()例: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
A. 余始循以入 B. 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C. 日观以西峰 D. (苏轼)以始元六年至京师
5.下列各句中的加下划线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郦道元所谓环水也 B. 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C.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D. 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
6.下列各句的句式与其他三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A. 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B. 此东海也
C. 稍见云中白若樗蒲数十立者,山也 D. 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B.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C.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D.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8.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泰山,就是所说的东岳,五岳之一,在山东省泰安市。其余为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南岳衡山。
B. 阴,山南水北为阴;阳,与“阴”相反。阴阳,古代也指有关日、月等天体运转规律的学问。
C. 乾隆:是清高宗皇帝的年号。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乾隆皇帝的庙号为“高宗”,而开国君主的庙号一般是“祖”。
D. 京师,古代指国家的都城。白居易《琵琶行》中“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的“帝京”也是此意。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是清代桐城人姚鼐所写的一篇登临泰山的游记。姚鼐此行是与知府朱孝纯之子朱颖一同登上泰山之顶的。
B. 作者按游踪进行描写。他从中谷登山,但是没有到古人所说的天门溪水即东谷去欣赏。
C. 作者重点描述了日观峰处日出景观,通过对山水、雪雾、日光的描写,勾画出一幅壮丽、幽美的山水画;同时介绍了此处的历史遗迹。
D. 本篇游记的写景角度灵活,做到了远近结合、动静交织,同时运用了比喻的手法,使得泰山的景色更加形象生动。
10.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 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 B. 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
C. 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D. 其级七千有余
二、现代文阅读
泰山很大
汪曾祺
描写泰山是很困难的。它太大了,写起来没有抓挠。三千年来,写泰山的诗里最好的,我以为是《诗经》的《鲁颂·閟宫》:“泰山岩岩,鲁邦所詹。”“岩岩”究竟是一种什么感觉,很难捉摸,但是登上泰山,似乎可以体会到泰山是有那么一股劲儿。詹即瞻。说是在鲁国,不论在哪里,抬起头来就能看到泰山。这是写实,然而写出了一个大境界。汉武帝登泰山封禅,对泰山简直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只好发出一连串的感叹:“高矣!极矣!大矣!特矣!壮矣!赫矣!惑矣!”完全没说出个所以然。这倒也是一种办法。人到了超经验的景色之前,往往找不到合适的语言,就只好狗一样地乱叫。杜甫诗《望岳》,自是绝唱,“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一句话就把泰山概括了。杜甫真是一个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伟大的现实主义者,这一句诗表现了他对祖国山河的无比的忠悃。相比之下,李白的“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就有点洒狗血[注]。李白写了很多好诗,很有气势,但有时底气不足,便只好洒狗血,装疯。他写泰山的几首诗都让人有底气不足之感。杜甫的诗当然受了《鲁颂·閟宫》的影响,“齐鲁青未了”,当自“鲁邦所詹”出。张岱说“泰山元气浑厚,绝不以玲珑小巧示人”,这话是说得对的。大概写泰山,只能从宏观处着笔。郦道元写三峡可以取法。柳宗元的《永州八记》刻琢精深,以其法写泰山那不大适用。
写风景,是和个人气质有关的。徐志摩写泰山日出,用了那么多华丽鲜明的颜色,真是“浓得化不开”。但我有点怀疑,这是写泰山日出,还是写徐志摩?我想周作人就不会这样写。周作人大概根本不会去写日出。
我是写不了泰山的,因为泰山太大。我对泰山不能认同。我对一切伟大的东西总有点格格不入。我十年间两登泰山,可谓了不相干。泰山既不能进入我的内部,我也不能外化为泰山。山自山,我自我,不能达到物我同一:山即是我,我即是山。泰山是强者之山——我自以为这个提法很合适,我不是强者,不论是登山还是处世。我是生长在水边的人,一个平常的、平和的人。我已经过了七十岁,对于高山,只好仰止。我是个安于竹篱茅舍、小桥流水的人。以惯写小桥流水之笔而写高大雄奇之山,殆矣。人贵有自知之明,不要“小鸡吃绿豆——强努”。
同样,我对一切伟大的人物也只能以常人视之。泰山的出名,一半由于封禅。封禅史上最突出的两个人物是秦皇、汉武。唐玄宗作《纪泰山铭》,文词华缛而空洞无物。宋真宗更是个沐猴而冠的小丑。对于秦始皇,我对他统一中国的丰功,不大感兴趣。他是不是“千古一帝”,与我无关。我只从人的角度来看他,对他的“蜂目豺声”印象很深。我认为汉武帝是个极不正常的人,是个妄想型精神病患者,一个变态心理的难得的标本。这两位大人物的封禅,可以说是他们的人格的夸大。看起来这两位伟大人物的封禅实际上都不怎么样。秦始皇上山,上了一半,遇到暴风雨,吓得退下来了。按照秦始皇的性格,暴风雨算什么呢?他横下心来,是可以不顾一切地上到山顶的。然而他害怕了,退下来了。于此可以看出,伟大人物也有虚弱的一面。汉武帝要封禅,召集群臣讨论封禅的制度。因无旧典可循,大家七嘴八舌瞎说一气。汉武帝恼了,自己规定了照祭东皇太乙的仪式,上山了。却谁也不让同去,只带了霍去病的儿子一个人。霍去病的儿子不久即得暴病而死。他的死因很可疑,汉武帝究竟在山顶上鼓捣了什么名堂,谁也不知道。封禅是大典,为什么要这样保密?看来汉武帝心里也有鬼,很怕他的那一套名堂并不灵验,为人所讥。
但是,又一次登了泰山,看了秦刻石和无字碑(无字碑是一个了不起的杰作),在乱云密雾中坐下来,冷静地想想,我的心态比较透亮了。我承认泰山很雄伟,尽管我和它整个不能水乳交融,打成一片。承认伟大的人物确实是伟大的,尽管他们所做的许多事不近人情。他们是人里头的强者,这是毫无办法的事。在山上呆了七天,我对名山大川、伟大人物的偏激情绪有所平息。
同时我也更清楚地认识到我们微小,我们平常,更进一步安于微小,安于平常。
这是我在泰山受到的一次教育。
从某个意义上说,泰山是一面镜子,照出每个人的价值。
(节选自《汪曾祺散文·泰山片石》,有改动)
[注]洒狗血:(戏曲演员)脱离情节而卖弄滑稽、武艺或做过火的表演。
11.从全文看,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泰山很大”的?请加以归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写风景,是和个人气质有关的”,这句话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结合原文,分析作者为什么说“泰山是一面镜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下列对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作者的气质本不适合写泰山,但本文却写出了泰山之大,其巧妙之处在于作者独辟蹊径,回避了对泰山风光的描写而从文化角度去揭示其博大的内涵。
B.文章中作者情绪由开篇的偏激转为愤懑,最后归于平和,这种情绪变化的过程实质是作者坎坷人生经历的艺术象征。
C.作者以惯写小桥流水之笔,采用以小见大的手法,选取了泰山上的秦刻石和无字碑两处小景进行描写,成功地表现了泰山的雄伟恢弘。
D.本文多处引用古诗、典故,提及不少名人轶事,不仅丰富了文章内涵,而且提升了文章品位,是一篇优秀的文化散文。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西域诸胡多至张掖交市,隋炀帝使吏部侍郎裴矩掌之。矩知帝好远略,诸商胡至者,矩诱访诸国山川风俗,王及庶人仪形服饰,撰《西域图记》三卷,合四十四国,入朝奏之。仍别造地图,穷其要害,从西倾以去,纵横所亘将二万里,发自敦煌,至于西海,凡为三道,北道从伊吾,中道从高昌,南道从鄯善,总凑敦煌。帝于是慨然慕秦皇、汉武之功,甘心将通西域,四夷经略,咸以委之。以矩为黄门侍郎,复使至张掖,引致诸胡,啖之以利,劝令入朝。 自是西域诸胡往来相继所经郡县疲于送迎糜费以万万计 令中国疲弊,以至于亡,皆矩之唱导也。帝称裴矩之能,谓群臣曰:“裴矩大识朕意,凡所陈奏,皆朕之成算,未发之顷,矩辄以闻。自非奉国尽心,孰能若是!”是时矩与宇文述、虞世基、裴蕴、郭衍皆以谄谀有宠。后为窦建德所获,建德以矩隋旧臣,厚遇之。建德败,来朝。
(摘选自《通鉴纪事本末·炀帝亡隋》)
材料二:
冬十月甲申,民部尚书裴矩奏“民遭突厥暴践者,请户给绢一匹”。上(唐太宗)曰:“朕以诚信御下,不欲虚有存恤之名而无其实。户有大小,岂得雷同给赐乎?”于是计口为率。上患吏多受赇,密使左右试赂之。有司门令史受绢一匹,上欲杀之,民部尚书裴矩谏曰:“为吏受赂,罪诚当死。但陛下使人遗之而受,乃陷人于法也,恐非所谓‘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上悦,召文武五品已上告之曰:“裴矩能当官力争,不为面从,傥每事皆然,何忧不治?”臣光曰:古人有言:“君明臣直。”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是知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表动则景随矣。
(摘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15.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自是西域 A诸胡B往来相继C所经D郡县E疲于送迎F糜费G以万H万计
16.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掌,文中指职掌、负责,与《齐桓晋文之事》中“天下可运于掌”的“掌”含义不同。
B. 咸,文中指全部、都,与《桃花源记》中“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的“咸”含义相同。
C. 甲申,文中指古代以干支纪日的方法,与《登泰山记》中“是月丁未”的“丁未”用法相同。
D. 其实,文中指实际情况,与《晏子春秋》中“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的“其实”含义相同。
17.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裴矩善于迎合皇帝喜好,他知道隋炀帝致力于经略远方,便探访各国风俗服饰,撰写《西域图记》,献给皇帝。
B. 裴矩受隋炀帝之命,召集各地胡人,利诱劝说他们入京朝见,却大耗财力,最终导致西域各地凋敝不堪。
C. 裴矩奏请唐太宗给受到突厥侵略的家庭每户赏赐一匹绢布,唐太宗则认为应该按照人口多少给予赏赐。
D. 有官员接受一匹绢的贿赂,太宗想要杀他。裴矩当面进谏,认为不能引诱陷害他人犯法,受到太宗表扬。
18.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裴矩大识朕意,凡所陈奏,皆朕之成算,未发之顷,矩辄以闻。
( 2)裴矩能当官力争,不为面从,傥每事皆然,何忧不治?
19.两则材料如何证明“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表动则景随矣”的道理?请结合材料进行概括。
四、语言表达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很多人都听说“喝小米粥有利于养胃”。但对于不同的人来说,喝小米粥养胃的效果并不是一样的。有的人觉得喝小米粥特别舒服,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每个人的肠胃情况不一样,适合的食物肯定也有差异,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于个人来说,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要比听别人的传说更有意义,因为你的胃是不会骗你的。
21.语言基础应用
(1)阅读短文,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根据气象台预报,北京13日至16日将迎来强降雪和寒潮天气,本轮降雪较周一的降雪更加明显,②具有持续时间长、累积降雪量大,累积降雪量将达到大雪及以上。③其间气温持续走低,最高气温处于0℃冰点以下。④气象专家提醒,公众需关注低温对人体健康、交通出行等的不利影响,减少室外活动,注意安全。
A. ①句中的“根据”一词不能去掉。
B. ②句中在“降雪量大”后面需加“的特点”。
C. ③句中的“其间”应该改为“期间”。
D. ④句中的“公众”可以换为“市民”。
(2)根据语境,将下列5个句子,填在下面横线上,顺序恰当的一组是( )
作家李健吾在散文《雨中登泰山》中写到:“我不知道上了多少石级,______,才不过走完慢十八盘。”表达了雨中登山时的感受。
①是乐趣也是苦趣 ②一级又一级 ③迈前脚 ④拖后腿 ⑤好像从我有生命以来就在登山似的
A. ③④②⑤① B. ⑤②④③① C. ②①⑤③④ D. ①③④②⑤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三千年来,写泰山的诗里最好的,我以为是诗经的《鲁颂》:“泰山岩岩,鲁邦所詹。”“岩岩”究竟是一种什么感觉,很难捉摸,但是登上泰山,似乎可以体会到泰山是有那么一股劲儿。詹即瞻,说是在鲁国,不论在哪里,抬起头来就能看到泰山。这是写实,然而写出了一个大境界。汉武帝登泰山封禅,对泰山简直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只好发出一连串的感叹:“高矣!极矣!大矣!特矣!壮矣!赫矣!惑矣!”完全没说出个所以然。这倒也是一种办法。人到了超经验的景色之前,往往找不到合适的语言,就只好狗一样地乱叫。杜甫诗《望岳》,自是绝唱,“岱宗夫何如,齐鲁青未了”,一句话就把泰山概括了。杜甫真是一个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伟大的现实主义者,这一句诗表现了他对祖国山河的无比的忠悃。相比之下,李白的“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就有点洒狗血。李白写了很多好诗,很有气势,但有时底气不足,便只好洒狗血,装疯。他写泰山的几首诗都让人有底气不足之感。杜甫的诗当然受了《鲁颂》的影响,“齐鲁青未了”,当自“鲁邦所詹”出。张岱说“泰山元气浑厚,绝不以玲珑小巧示人”,这话是对的。大概写泰山,只能从宏观处着笔。郦道元写三峡可以取法。柳宗元的《永州八记》刻琢精深,以其法写泰山即不大造用。
22.文学作品中感叹号用法丰富,有时极具表现力。请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中感叹号的用意。
23.“洒狗血”指演员在台上用过火的表演讨好观众,文中评价李白的诗“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是“洒狗血”,你如何理解?
24.你觉得姚鼐在《登泰山记》中对泰山的描写是否与本文段的观点相符?请陈述理由。
答案和解析
1.【答案】D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化常识的能力。在平时的学习中应养成积累的好习惯。古代文化常识的内容极其广泛,大致说来它包括天文地理、目录辞书、科举职官、礼仪习俗、姓名称谓、衣食住行、器物用具、史传典籍、古代纪时、音乐娱乐、学校设置等。同时,要积极利用文言文文本进行正误判断。
D“桐城”为籍贯。故D错误。
故选D。
2.【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言文词类活用的能力。在古代汉语里,常见的活用类型有: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名词作状语,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对于词类活用,平时复习要学会归类。
A使动用法/意动用法。
B名词作状语/名词做动词。
C形容词做名词。
D名词作状语/名词做动词。
故选C。
3.【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根据平时的文言词汇积累,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解释。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字词。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D. 晦: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故选D。
4.【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辨析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文言虚词考试大纲要求的有18个,分别是: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在解答本类试题时要注意分析虚词在句子中的含义,不能脱离语境,根据句意分析该虚词的具体意义和用法。日常学习中也要注意积累必考的18个虚词的常见意义和用法,形成知识体系,做到熟练掌握,正确辨析。
A表修饰关系的连词。
B介词,用。
C助词,与“西”结合,表方位。
D项与例句都是介词,在。
ABC与例句不同。
故选D。
5.【答案】A
【解析】
此题考查文言实词中古今异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应靠平时课内文言实词的知识积累与不断复习,并结合着具体语境分析。
A“所谓”古今都有“所说”之意。古今同义。
B古义“至”是动词到达,“于”是介词,到;现在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另提一事。古今不同。
C“足下”古义是指脚小,现在多用于对朋友的敬称。古今不同。
D“平方”古义是平整呈方形,今常用为数学名词。古今不同。
故选A。
6.【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式的掌握能力。文言文句式总分两大类:固定句式,特殊句式。其特殊句式又可分为: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判断句四大类,而倒装句又分为: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谓语前置句)四类。
A、B、C三项为判断句。
D省略句,后半句省略主语“我”。
故选D。
7~9.【答案】D、B、A
【解析】1.
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语段断句,需要在通读文意的基础上,对不能断开的字词要研究前后语句的含义及联系,看看断在哪里语意才能明白,句子前后的联系往往都有标志可寻,只要抓住了这些标志,就可以轻松断句,同时,需要掌握语句的大意,即可得出答案。
这句话的意思:泰山正南面有三条水道,(其中)中谷的水环绕泰安城,这就是郦道元书中所说的环水。我起初顺着中谷进去。(沿着小路)走了不到一半,翻过中岭,再沿着西边的水道走,就到了泰山的巅顶。“泰山正南面有三谷”,句意完整,之后断开,排除AB;“郦道元所谓环水也”“郦道元”做主语,之前断开,排除C。
故选D。
2. 本题考查对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文化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纷繁。包括传统文化中事关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和科举、地理常识、宗法礼俗、服饰和器物、古代音乐和历代刑罚等相关知识。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贵在平时的积累,经常翻阅经典,遇到不明白的就请教和查证。也可以分类整理,便于查询和记忆。
B阴阳判断相反。故B错误。
故选B。
3. 此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要将各选项内容同原文仔细对照,尤其要注意命题者在时间、人物、地点、将然或已然、必然或或然等等方面设置的“陷阱”。
A朱孝纯之子朱颖(子颍),错,应该是:朱孝纯字子颖(子颍)。故A错误。
故选A。
10.【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辨识文言文中通假字的能力。解答本类试题要熟练掌握课本中出现的通假字,学会活学活用。在陌生语境中,如果通过字的本意不能解释通顺的话,要考虑是否是通假字。
A“采”同“彩“。
B“圆”同“圆”。
D“有”同“又”。
ABD均有通假字。
故选C。
11~14.【答案】从不同文人对泰山的描述,写泰山境界宏大;从不同帝王的泰山封禅,写泰山政治文化内涵博大;从作者的认识变化,写泰山对人的心灵震撼力巨大。、这句话在文章结构上承上启下:一方面,它承接上文,是对上文不同文人所写泰山的归结;另一方面它开启下文,交代了作者自认为写不了泰山的主要原因,进而转入对泰山封禅的叙写。、无论是文人、帝王还是游客,泰山都照出了他们各自的不同。从杜甫、李白等人描写泰山的诗文中,照出了他们不同的思想、才情、风格和气质;从秦皇、汉武的封禅行为,照出了他们人格夸大的一面和虚弱的一面;从作者再次登临泰山,照出了他的偏激和最终安于微小和平常。、AD
【解析】1.
此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要点、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答题前先要通读全文,概括出各段段意,理清文章结构思路,在此基础上对以上信息进行整合作答。作者是从三个方面写“泰山很大”。作者从不同文人对泰山的描述、不同帝王的泰山封禅、作者的认识变化等方面写“泰山很大”。意思对即可。
2. 此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语句作用的能力。这首先要分析所给语段,在什么位置,结合文章主题看写了什么内容,怎么写的,为何这样写。文章的开头或段落的开头一般有引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或制造悬念,引起读者兴趣的作用。尾段抒情议论句,一般有点明中心、升华主旨的作用。也可从内容上和结构上分析,内容上一般有点明文章主旨、画龙点睛等作用;结构上通常有总领全文、承上启下、照应前文等作用。这句话在文中,结构上承上启下,结合内容简要分析即可。
3. 此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把握要点的能力。筛选信息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经过辨别把相关的信息提取出来,前提是审清题目要求,筛选出的信息要与题目有关;而整合信息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将文中相关的而又分散的信息集中起来,然后再进行归纳、综合、概括、提炼,形成简洁而正确的答案。此题要求筛选作者说“泰山是一面镜子”的原因,可以从泰山的“镜子”功用上去分析概括:无论是文人、帝王还是游客,泰山都照出了他们各自的不同。言之有理即可。
4. 此题考查对文章的赏析能力。此类题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注意文意、情感、人物的形态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
B."转为愤懑……这种情绪变化的过程实质是作者坎坷人生经历的艺术象征",说法不当,文中并无此意。
C.“采用以小见大的手法,选取了泰山上的秦刻石和无字碑两处小景进行描写,成功地表现了泰山的雄伟恢弘”说法不当。文章只是说,看了泰刻石和无字碑,并没有细致描写,也谈不上以小见大。
故选AD。
15~19.【答案】【参考答案】CEF、D、B、【参考答案】(1)裴矩深知我的旨意,凡是所陈述奏报的东西,都是我考虑成熟的算谋,在我还没有宣布之时,裴矩就已经奏报上来。
(2)裴矩能够作为官员据理力争,不因为在我面前就顺从,倘若每件事都这样,何愁国家不能治理?
①隋炀帝好大喜功、穷奢极欲,裴矩在隋朝做官时,阿谀奉承,用经略西域之事逢迎隋炀帝,导致中原地区民生凋敝,是为佞臣。
②唐太宗励精图治、虚心纳谏,裴矩在唐朝做官时,仗义执言,忠于国事,对唐太宗的不当行为犯颜进谏,是为忠臣。
【解析】1.
句意:从此西域各个胡人部落相继前来朝拜,他们所经过的郡县,疲于迎来送往,耗费用亿来计算。
“自是西域诸胡往来相继”,本句为主谓句,谓语不能带宾语,“西域诸胡”主语,“相继”作“往来”的后置状语,C处断开;
“所经郡县”,“郡县”作“经”的宾语,其后断开,即E处;
“疲于送迎”,“于送迎”作“疲”的后置状语,其后断开,即F处。
2.
A选项正确。职掌、负责;手掌。句意:隋炀帝杨广派遣吏部侍郎裴矩负责管理。/天下就可以在掌心中随意转动。
B选项正确。句意:都委任裴矩处置。/村中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
C选项正确。
D选项“含义相同”错误。指实际情况;果实。句意:不想徒有抚恤百姓的虚名而没有实际恩德。/只是叶子相像罢了,他们的果实味道却不同。
3. B选项“最终导致西域各地凋敝不堪”错误。原文是“令中国疲弊”,指中原地区。
4.
(1)“大”,表程度,深;“成算”,成熟的算谋;
(2)“当官”,作为官员;“面”,名词用作状语,当面;“傥”,倘若;“治”,治理。
5.
由“以矩为黄门侍郎,复使至张掖,引致诸胡,啖之以利,劝令入朝。自是西域诸胡往来相继,所经郡县,疲于送迎,糜费以万万计,令中国疲弊,以至于亡,皆矩之唱导也”可知,隋炀帝好大喜功、穷奢极欲,裴矩在隋朝做官时,阿谀奉承,用经略西域之事逢迎隋炀帝,导致中原地区民生凋敝,是为佞臣。
由“裴矩能当官力争,不为面从”“古人有言:‘君明臣直。’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可知,唐太宗励精图治、虚心纳谏,裴矩在唐朝做官时,仗义执言,忠于国事,对唐太宗的不当行为犯颜进谏,是为忠臣。
参考译文:
材料一:
西域的各个胡人部落大多到张掖进行集市贸易,隋炀帝杨广派遣吏部侍郎裴矩负责管理。裴矩知道隋炀帝喜好经略远方,各位胡族商人来到后,裴矩就诱导询问他们国家的山川地形和风土人情,国君和百姓的礼仪服饰,还撰写了《西域图记》三卷,总共记载了四十四个国家,入朝上奏了这部书。另外还绘制了地图,详细叙述了西域地区的要害之处,从西倾山开始,横亘将近二万里,从敦煌出发,抵达西海,共有三条道路,北道经伊吾,中道经高昌, 南道经鄯善,最后汇集到敦煌。隋炀帝于是心怀豪迈地仰慕秦皇、汉武的功绩,一心想打通西域,对于经营谋划四方夷狄的事务,都委任裴矩处置。任命裴矩为黄门侍郎,再次出使到张掖,诱导各位胡人,通过利益引诱他们,劝说他们入京朝见。从此西域各个胡人部落相继前来朝拜,他们所经过的郡县,疲于迎来送往,耗费用亿来计算。使得中原疲惫不堪,以至于隋朝最后灭亡,这都是由裴矩所倡导的。隋炀帝杨广称赞裴矩有才能,对群臣说:“裴矩深知我的旨意,凡是所陈述奏报的东西,都是我考虑成熟的算谋,在我还没有宣布之时,裴矩就已经奏报上来。如果不是尽心报国,怎么能这样呢!”当时裴矩和宇文述、虞世基、裴蕴、郭衍都靠阿谀逄迎获得宠信。后来被窦建德俘获,窦建德因为裴矩是隋朝旧臣,非常优待他。窦建德失败后,裴矩投降唐朝。
材料二:
冬十月甲申日(二十九日),民部尚书裴矩上奏说“遭受突厥暴虐践踏的平民,朝廷应赐给每户一匹绢”。太宗说:“我用诚实信用治理天下,不想徒有抚恤百姓的虚名而没有实际恩德。户有大小,怎么能每户给一样的赏赐?”于是以人口数目作为赏赐的标准。唐太宗担心官吏中多有接受贿赂的,暗中安排身边的人试着行贿。有位管理门卫的令史接受了一匹绢,太宗想杀了他,民部尚书裴矩劝谏说:“作为官吏而接受贿赂,他的罪诚然应当处死。只是陛下派人送给他而引诱他接受贿赂,这是陷害,让人犯法,恐怕不符合孔子所说的‘用道德去引导,用礼仪去规范’的古训。”太宗听了很高兴,召集文武五品以上的大臣告诉他们说:“裴矩能够作为官员据理力争,不因为在我面前就顺从,倘若每件事都这样,何愁国家不能治理?”史臣司马光评论说:古人有句话:“君主明察则臣下多直言。”裴矩在隋朝阿谀奉承是位佞臣,在唐朝却很忠诚,并不是他的本性发生了变化,君主不愿听自己的过错,那么忠诚就变为谄媚,君主喜欢听直言劝谏,那么谄媚变为忠诚。由此可知,君主如同测影的圭表,臣下就像影子,圭表动,影子也随着动。
20.【答案】【示例】①但也有人一喝小米粥就会很难受 ②对同一种食物的反应也各不相同 ③倾听自己身体的反应
【解析】通读材料可知整个语段谈论的主要内容是“喝小米粥是否有利于养胃”。①处,根据“效果并不是一样的”“有的人觉得……舒服”可知,此处应该填另一种人喝小米粥的反应。②处,结合“每个人的肠胃情况不一样,适合的食物肯定也有差异”可知,应该填写“对同一种食物的反应也各不相同”之类的语句。③处,根据后一句“要比听别人的传说更有意义”可知,句式应为“听……”,又根据“你的胃是不会骗你的”,确定此处应填写“倾听自己身体的反应”之类的语句。
21.【答案】【参考答案】(1)A (2)C
【解析】(1)
A选项错误。“根据气象台预报”是介宾短语作状语,句子主语是“北京”;如果把“根据”去掉,句子主语就是“气象台”,不会造成语病。因此“根据”可以去掉。
B选项正确。原句“具有”缺少宾语中心语,在“降雪量大”后面需加“的特点”。
C选项正确。“其间”那段时间;“期间”是从某一时间起至某一时间止的时限。语境指的是“下雪的这段时间”气温持续走低,强调时间的起止,“其间”应该改为“期间”。
D选项正确。“公众”本义是大家,大众;“市民”泛指住在城市的公民。此处均指北京群众,“公众”可以换为“市民”。
(2)
分析五个句子可知,③④内容相关,联系紧密,且应先③后④,排除B;③④与横线后面的句子“才不过走完慢十八盘”能够衔接,因此③④应放到最后,排除ABD。
此外从横线前句“我不知道上了多少石级”来看,②与之衔接紧密,应排在第一位,排除ABD。
故整个排序为②①⑤③④。
22~24.【答案】【参考答案】①感叹号用在此处是直接抒发自己面对泰山的心理感受,极高大、极壮阔,自己对此极震撼。
②一连串的感叹号也表现出汉武帝找不到更好的、具体的方式来描述和赞美泰山。
、【参考答案】
①文中认为李白的诗底气不足,写不出泰山的气势。
②“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李白在诗歌中塑造了自己屹立泰山极巅的傲岸形象,有些用力过猛。
、【参考答案】
示例一:符合。姚鼐《登泰山记》里写晨曦中红白错杂相间的群山,在泰山面前都似弯腰俯首,显得矮小,这是从宏观处着笔,写出了泰山宏阔的大境界。
示例二:符合。姚鼐《登泰山记》里写登山过程中夕照城郭的景象与登顶后的日出霞光景象,景物描绘都是基于现实,在写实中展现泰山的气势磅礴。
示例三:不符合。姚鼐《登泰山记》里通过写山石、松树与冰雪,描绘了泰山严冬的景观,这是从微观处着笔,突出了泰山苍劲峻峭的面貌。
【解析】1.
感叹号通常表示强烈的感情或强调语气。表达强烈情感时,感叹号能够让人们在语言中感受到强烈的情感和感受,让语言更加生动、真实。表达强调语气时,感叹号能让句子更加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其具体作用需结合具体语句展开分析。
结合语境后文中“人到了超经验的景色之前,往往找不到合适的语言”这一句来看,这里的感叹号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解读。一是突出泰山景色让汉武帝惊叹至极,汉武帝为了表达自己看到泰山时的震撼,说出了一连串的感叹句,来赞叹泰山的高大、雄伟、壮阔等。
二是因为超出既往的经验,所以无从说起。因为汉武帝在看到泰山之前并没有看到过比泰山更雄伟、更有气势的高山,这已经超出了他既往的经验,这时的他,已经不知道应该用什么更具体的语言和方式来形容泰山了,因此只能用一连串的感叹句来表达情感,来赞美泰山。
2. 题干中明确指出“洒狗血”指演员在台上用过火的表演讨好观众,其实再具体一些就是,洒狗血来自旧梨园行,就是讲演员表演时不讲分寸,乱卖,造作,以致于做派失却了本真实在。作者在文中将此词语用来形容李白描写泰山的诗句“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那么到底诗句表达了什么意思呢?字面意思是:站在南天门长啸一声,清风四面万里来。也就是说李白觉得自己在南天门一声长啸,万里清风都在呼应他,这诗句里有一种居高临下的感慨,他感觉自己屹立于泰山极巅,从而体现的是自己傲岸的形象,这与杜甫比起来就不一样了,“杜甫真是一个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伟大的现实主义者,这一句诗表现了他对祖国山河的无比的忠悃”也正因为此,作者认为李白正是缺少了杜甫的对祖国山河的无比的忠悃,才写不出有底气的好诗,也因此只能是洒狗血,用力就过猛了。
3.
首先需要找出文段中表达作者观点的语句,根据“这是写实,然而写出了一个大境界”“大概写泰山,只能从宏观处着笔”可知,作者在文中所持观点是写泰山要从宏观处着笔,要写实。
其次,分析姚鼐《登泰山记》中是否有宏观。《登泰山记》中,作者巧妙地利用介绍山谷而引出齐国修筑的古长城,从古长城又引出“最高日观峰”的所在位置。为下文描写登山所见,做好了必要的准备。作者胸有成竹,把山、水和长城置于广阔的天地之中。从大处着眼,高屋建瓴。接着,作者写自己由京师至泰安的沿途经历,交代清了事情的来龙去脉。作者选择的路线是循中谷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颠”。看似轻描淡写,但读至下文,“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顿有“成如容易却艰辛”之感。登上山巅,广阔的视野中,山、水、城郭尽收眼底,座座青峰身披皑皑白雪,照亮南天,鸟瞰泰安城,汶水和徂徕山,沐浴在夕照中;环绕山间的云雾,就像轻柔的腰带。作者用落日、青山、流水、白雪、城郭,组成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夕照图,可谓尺幅千里,呼之欲出。
细分析,文中既有宏观,也有细致的微观。
因此在作答时,从二者的观点相符角度解答,则要找到《登泰山记》中宏观描写的内容,如“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写晨曦中红白错杂相间的群山,在泰山面前都似弯腰俯首,显得矮小,这是从宏观处着笔,写出了泰山宏阔的大境界。如“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写登山过程中夕照城郭的景象与登顶后的日出霞光景象,景物描绘都是基于现实,在写实中展现泰山的气势磅礴。
从二者的观点不相符角度作答,则要找到《登泰山记》中微观描写的内容,如“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通过写山石、松树与冰雪,描绘了泰山严冬的景观,这是从微观处着笔,突出了泰山苍劲峻峭的面貌。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