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全册复习 同步分层作业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30分。
1.下列现象都具有乡土社会的特性的一项是( )
①出远门的人带上一包家乡的泥土,如果在异地他乡水土不服,总是想家时,就用这泥土泡水喝。
②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家乡进城务工,城市建设处处留下他们的足迹和汗水。
③农村很多村庄以姓氏命名,例如王家村、庞各庄等,这些姓氏就是世代居于此地的家族的姓氏。
④孩子对父亲直呼其名,表示亲近,不但不会引起父亲的呵责,反而让父亲感到未受排挤的安慰。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④ D. ②③
2.下列关于“差序格局”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每个人都是他所在的社会关系网络的中心。
B. 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固定相同的。
C. 自己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有亲疏远近之别。
D. 在这种富于伸缩性的网络结构中,公和私是有相对性的。
3.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王永民先生五笔输入法将汉字进行了数字化。用王码的五种笔划组合在小键盘上就能敲打出汉字,只用一只手就可以完成成篇汉字输入,好学好用。同时,汉字完全变成五进制的数字化组合,这解决了汉字的数字化问题,也解决了汉字检索的大问题。另外,不学任何输入法,只在手写板上书写汉字,因为汉字有联想,那整篇汉字输入速度是很快的。
A 不但 而且 既 又 因此 /
B 既 又 / 而且 倘若 就
C 不能 但 不但 更 / 所以
D 既 又 不但 而且 即使 也
A. A B. B C. C D. D
4.下列选项中,加横线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籼稻 (shān) 遒劲(jìng) 蜡炬(jù) 百舸(gě)争流
B. 忸怩(niè) 铆钉(mǎo) 慰藉(jiè) 峥嵘(zhēng)岁月
C. 寥廓(liáo) 发髻( jí ) 包扎(zā) 虫咬鼠啮(niè)
D. 掂量(liang) 间歇(jiàn) 悄寂(qiǎo) 世界屋脊(jǐ)
5.下列各组词语中,书写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嘎然而止 屏气静神 窸窸窣窣 虔诚 B. 有目共睹 炉火纯青 出类拔萃 木呐
C. 巧夺天工 丘峦崩摧 翻来覆去 安详 D. 废寝忘食 飘沦憔悴 离群索居 稻菽
6.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必须品 不明就理 菁华(qīng) 冠心病(guān)
B. 钓鱼竿 炙手可热 处方(chǔ) 发横财(hèng)
C. 吊胃口 不黯世事请帖(tiě) 歼击机(qiān)
D. 金刚钻 沧海一栗囹圄(wú) 呼天抢地(qǎng)
7.下列有关《红楼梦》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日,元妃送出灯谜让大家猜,宝钗一猜就着,却故作难猜之状。贾母见元春喜欢,也命人制作灯谜让大家猜,还请来了贾政,整个聚会的气氛融洽欢快。
B. 三月桃花开时,宝玉在大观园里偷读《西厢记》被黛玉发现,后来黛玉也认真阅读,宝玉借书中的词自比张生,还用“倾国倾城的貌”表白黛玉。
C. 贾政等人为新建大观园题匾额对联。在一带清流从花木深处曲折泻于石隙之下的地方,贾宝玉题匾“沁芳”,又拟对联“绕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脉香”,贾政频摇头叹气。
D. 由于刘姥姥进大观园激发了贾母的兴致,贾母拣大红菊花簪于头上,凤姐给刘姥姥插了一头菊花。刘姥姥夸大观园竟比画儿还强十倍,贾母即命探春画大观园的“行乐图”。
8.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红楼梦》第二回,冷子兴向贾雨村演说宁荣两府,说道:
古人有云:“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如今虽说不及先年那样兴盛,较之平常仕宦之家,到底气象不同。如今生齿日繁,事务日盛,主仆上下,安富尊荣者尽多,运筹谋画者无一;其日用排场费用,又不能将就省俭,如今外面的架子虽未甚倒,内囊却也尽上来了。这还是小事。更有一件大事:谁知这样钟鸣鼎食之家,翰墨诗书之族,如今的儿孙,竟一代不如一代了!
下列人物不属于这里说的“安富尊荣者”的是( )
A. 贾敬 B. 贾赦 C. 贾政 D. 贾珍
9.填入下面语段空缺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贾母因要带着刘姥姥散闷,遂携了刘姥姥至山前树下盘桓了半晌,又说与他这是什么树,这是什么石,这是什么花。刘姥姥一一的领会,又向贾母道:“谁知城里不但人尊贵,连雀儿也是尊贵的。__________。”众人不解……刘姥姥道:“那廊上金架子上站的绿毛红嘴是鹦哥儿,我是认得的。那笼子里黑老鸹子,怎么又长出凤头来,也会说话呢。”众人听了,又都笑将起来。
A. 这雀儿到了你们这里,变得既俊又会说话了
B. 偏这雀儿到了你们这里,他会说话了,也变俊了
C. 偏这雀儿到了你们这里,他也变俊了,也会说话了
D. 这雀儿到了你们这里,变得既会说话又俊了
10.下列各句中加下划线的成语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荧屏上,他沉着大方,点评时事亦庄亦谐,精辟的见解让人折服; 镜头外,他开朗乐观、热心助人,是邻居、朋友心中的活雷锋。
空气重度污染频繁来袭,但关于雾霾是怎么产生的、该如何有效治理等问题,有关部门和专家竟然莫衷一是,这也进一步加重了公众的疑虑。
这篇文章分析了历次国学热背后潜藏着的怯懦与推诿的群体心理, 以及由此带来的思想惰性与责任缺失,力透纸背,引人深思。
朝鲜成功发射通讯卫星的消息如石破天惊,震动了美、日、韩三方政坛,“朝鲜威胁论”又被重新提起。
美国加快战略东移的步伐,实际上就是不想失去亚洲这块蛋糕,拼命遏制中国在该地区的影响力,殚精竭虑要平抑中国崛起的势头。
近几年政府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棚户区改造。居住条件艰苦的群众,都兴奋地搬进新居,告别了长达数十年萍飘蓬转的窘迫生活。
A. B. C. D.
二、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5小题,共3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迅速走红,与纪录片一起走红的还有主人公——故宫文物修复师。55岁的王津师傅是他们的代表,他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古代钟表修复技艺的第三代传承人,进入故宫工作已经39年了。每天早八晚五,在办公室一坐就是一天,几十年如一日,和蒙尘多年的文物打交道。
人们尊崇工匠精神,更多的是钦佩其所蕴含的认真细致、精雕细凿、精益求精、出神入化的技艺。其实,这些精湛非凡的工匠技术,并非仅有天赋便可成就。后天的刻苦学习、甘于寂寞、坚守如一,才是工匠精神形成的源头活水与真正底色。
自古而今,在工匠精神的光芒下,成就无数巨匠大师。如在中国古代,就有鲁班、李春、李冰等,他们几乎全靠手工制作,赢得了生前身后名。如果没有其儿时就从师学艺,没有汗水擦亮前路,没有坚持不懈地一直努力,当然就难以成就为一名巨匠之师。
像过去,一个学徒工,要从小时候到长大成人,学上十多年才能出师。此中之艰苦,可想而知。如果没有一种安静如初的心态和坚守不懈的精神,学艺而成,青出于蓝,就很难做到。
即使到了当代,像瑞士的钟表工业,一些意大利的制鞋业,仍然在沿用手工工艺,就是因为机器的流水线上,很难达到工匠手艺之精致的程度。像故宫钟表修复师,至今仍默默地坚守着这一古老行业,他们因此成了另类“网红”。这其实正是人们对其于时光的静谧中不惧寂寞、无声坚守之工匠精神的推崇与尊敬。
当下时代,社会嬗变,人心浮躁,人们的脚步更为匆匆。其实,这样的环境与心态下,我们更需要有时能静下来、慢一些,让步伐走得更稳些;在耐心中更多些深入思考,让我们的行动来得更为扎实、有力些。
在生活中,一些看似“慢”的行为,其实正孕育着快速提升的质变;在看似静无声息的环境里,其实正磨炼和生成着动若脱兔的飞跃;在看似无言而寂寥的坚守中,其实也正昭示着成功目标的一步步逼近……所谓工匠精神,就是在这种不惮于寂寞、不畏于静默、不躁于坚守中,让技艺超凡脱俗,令手中精品迭出,成就更多传世经典,并让这种技艺与精神代代传承不息。如果大家都能多一些安静中坚守的工匠精神之底色,就能更多地修复那些尘世间的浮躁心态,让我们的人生,变得更为从容淡定、执着内敛;让我们的工作,更为细致入微、飞得更高更远……
(摘编自陈怀瑜《“安静与坚守”是工匠精神的底色》)
材料二:
一部《战争与和平》,草婴翻译了6年。他一生追求像原著一样的艺术标准,翻译作品始终遵从六道工序:研读原著、译文、读译文、请人朗读、交编审、打磨求“神韵”。连环画泰斗贺友直的作品被称为“把故事画活了”,生前却自称是个“大匠人”,“蜗居”闹市数十年,每日挥毫不止,在中国传统线描中融入西画写实造型方法,将线描艺术推向高峰。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独具匠心,终而造诣精深,成其大器。
匠心之道,看似无着处,实则有迹可循。有一本叫《匠人精神》的书,这样讲成为一流工匠的“守破离”:跟着师傅修业谓之“守”,在传承中加入自己想法谓之“破”,开创自己新境界谓之“离”。我们由此也可以引申为各行业的匠心之道。守,以理想为基,久久为功而不改初衷,精益求精而臻于至善;破,以思考为底,无思考则无变化,无变化则始终是老样子,学而思才能“芳林新叶催陈叶”;离,以创新为核,有非同寻常的构想,方能“人无我有,人有我强”。草婴、贺友直等的艺术造诣,可说是对此的生动诠释。善于“守破离”,何愁不能有所创造,有所成就?
守,意味着长久等待和超常吃苦。当年,法拉第要弟子每天记录实验结果,弟子觉得这事枯燥乏味没意义,不久就走了。后来,法拉第因电磁学方面的重大发现而获得殊荣,面对一事无成又找上门来的弟子,他说自己不过是把弟子认为没意义的事坚持了10年,在记下数千个“NO”之后,终于写下了一个“YES”。今天,有的研究者缺少坐“十年冷板凳”的决心和毅力,耐不住寂寞,稳不住心神。有的人在立项资助“诱惑”下,频繁转换科硏“频道”,甲地优惠到甲地,乙地优惠又跑回乙地。心上长草“守不住”,飘移不定,又如何能把一件事干到极致?
破,意味着在突破和完善中超越。齐白石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这是要后人不能止步于临摹,而要学其神韵善突破。一种现象存在已久,学某某而安于做“小某某”或“小小某某”,如同“受过训练的跳蚤”,即使盖板已拿掉,也不会越过原有高度。前人技艺再高,也终究有局限性。小疑小进,大疑大进。
离,意味着在颠覆成见中寻求新发现。当年,女科学家麦克林托克发现“跳跃基因”。因其“离经叛道”,同行骂她疯了。多年后,其成果才得到承认,她也因此获诺贝尔奖。“破”属于推陈出新,是横向进步;“离”属于颠覆性创新,是纵向进步。历史的高峰永无止境,“不日新者必日退”。
“技可进乎道,艺可通乎神。”匠心是精雕细刻和精益求精之心,是追求卓越不断超越之心,是破除成见不断创新之心。匠心之道贵在“守破离”。
(摘编自刘根生《匠心之道“守破离”》)
1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容淡定、执着内敛的人生,更细致入微更高更远的工作,都要在安静中坚守工匠精神,这证明了坚守工匠精神的重要性。
B. 认真细致、精雕细凿、精益求精、有出神入化技艺的工匠,能够赢得人们的尊崇,这体现了人们对工匠精神的重视。
C. 跟着师傅修业,在传承中加入自己想法并开创自己新境界,也能引申为各行业的匠心之道,可见“守破离”的重要意义。
D. 齐白石认为,“向我学习的人可能会成功,仅仅模仿我是没有出路的”。只要在别人的基础上有所突破、不断创新,就能迎来事业的灿烂春天。
1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炉火纯青的工匠技术,并非仅有天赋便可成就,后天的学习也是必不可少的,但难补天赋不足。
B. 现实生活中,快节奏是常态,而一些想静下来、慢一点、走稳点的,却一念之间,就再赶不上了。
C. 匠心之道“离”很重要,要想达到“离”的境界,工艺技术必须不断创新,文中麦克林托克的例子足以证明。
D. 匠心之道的“守破离”中,“守”是关键,没有“守”,“破”就是无源之水,“离”就是空中楼阁。
13.结合材料,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守,意味着长久的等待和超常吃苦”观点的一项是( )
A. 孔夫子领七十二弟子周游列国十余年。风霜雨雪没有阻止他前进的步伐,饥饿贫寒没有扑灭他胸中的炽热,国君冷眼没有磨灭他克己复礼的意志。
B. 心细如发,探手轻柔,李峰高倍显微镜下手工精磨刀具,5微米公差也要“执拗”返工。
C. 中国高飞集团高级钣金工王伟,在肉眼难辨的误差里,手工打造精美弧线,托举中国大飞机翱翔蓝天。
D. 马宇是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文物修复师,他能在毫厘之间,把握分寸,重现旷世兵马俑。
14.材料一和材料二开头有什么共同点?有什么作用?
15.“工匠精神”是时代的呼唤,新形势下,如何践行工匠精神?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三、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5小题,共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长勺之役,曹刿问所以战于庄公。公曰:“余不爱衣食于民,不爱牲玉于神。”对曰:“夫惠本而后民归之志,民和而后神降之福。若布德于民而平均其政事,君子务治而小人务力;动不违时,财不过用;财用不匮,莫不能使共祀。是以用民无不听,求福无不丰。今将惠以小赐,祀以独恭。小赐不咸,独恭不优。不咸,民不归也;不优,神弗福也。将何以战?夫民求不匮于财,而神求优裕于享者也,故不可以不本。”公曰:“余听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断之。”对曰:“是则可矣。知夫苟中心图民,智虽弗及,必将至焉。”
(节选自《鲁语·曹刿问战》)
材料二: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问舍本而问末者耶?”
乃进而问之曰:“齐有处士曰钟离子,无恙耶?是其为人也,有粮者亦食,无粮者亦食;有衣者亦衣,无衣者亦衣。是助王养其民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叶阳子无恙乎?是其为人,哀鳏寡,恤孤独,振困穷,补不足。是助王息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北宫之女婴儿子无恙耶?彻其环瑱①,至老不嫁,以养父母。是皆率民而出于孝情者也,胡为至今不朝也?此二士弗业,一女不朝,何以王齐国,子万民乎?於陵子仲尚存乎? 是其为人也上不臣于王下不治其家中不索交诸侯 。此率民而出于无用者,何为至今不杀乎?”
(节选自《战国策·齐策四·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
【注】①彻其环瑱:彻,同“撤”;环瑱,耳环和玉质的耳饰,泛指首饰。
16.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是其为 A人也B上不臣C于王D下不治E其家F中不索G交诸侯
17.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爱,吝惜,吝啬,与《过秦论》中“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中“爱”的意思相同。
B. 发,指打开(书信),与《苏武传》中“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告之”中“发”的意思相同。
C. 鳏寡,泛指没有劳动力而又没有亲属供养的人。按《礼记》的解释是:“老而无妻者谓之鳏,老而无夫者谓之寡。”
D. 朝,本义为“早晨”,文中指“上朝”。古代臣子在早晨需拜见君主,因此,后来“朝”又有“朝见”“上朝”之义。
1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曹刿所说“故不可以不本”与材料二赵威后所说“故有问舍本而问末者耶”中的“本”都指以民为本,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民本思想”。
B. 材料一曹刿问庄公“所以战”,庄公最后向曹刿阐述了“布德于民而平均其政事”的具体做法即“必以情断之”,曹刿认为凭借这些还不能开战。
C. 材料二中,钟离子、叶阳子和北宫之女婴儿子都是有德的贤者,所以赵威后皆以“无恙耶”热情询问;而於陵子仲是个不忠不孝的人,故所问用“尚存乎”。
D. 材料二写赵威后的多次提问,鲜明而传神地勾画出一位洞悉别国政治民情、明察贤愚是非、具有高度民本主义思想的女政治家形象。
19.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动不违时,财不过用;财用不匮,莫不能使共祀。
( 2)是助王息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
20.对《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古文观止》评曰:“通篇以民为主,直问到底,而文法各变。”赵威后对齐使的提问是如何体现“以民为主”的?请简要概括。
四、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8分。
21.补写下列句子的空白部分。
(1)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乐声已停,听众却仍久久沉浸在美妙情境中,侧面烘托了琵琶女演奏技艺的高超。
(2)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回顾了元嘉年间的那次北伐,宋文帝刘义隆本希望能够“_________”,但是由于行事草率,最终却“__________”。
(3)杜甫的《登高》中,诗人用“__________,__________”直接抒发自己的多重愁苦,被宋代学者罗大经认为“十四字之间含八意,而对偶又精确”。
(4)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先写了周瑜的儒者装束,接着以“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高度赞赏了周瑜指挥若定的儒将风度。
(5)骨气是人之脊梁,李白的“_________,__________”的傲岸(《梦游天姥吟留别》);郑板桥的“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坚毅,都是骨气。
五、语言表达:本大题共2小题,共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有的人倾向于早上活动,往往早饭、午饭和晚饭都吃得很早。他们的生物钟属于“早晨型”,此类人被通俗地称为“百灵鸟”。相反, ① ,他们的生物钟属于“夜晚型”,此类人被称为“猫头鹰”。
研究发现,“猫头鹰”们饮食习惯往往不如“百灵鸟”们健康。 ② ,“夜晚型”的人一般吃饭较晚,更容易发胖。这种生活习惯不利于减肥,还可能增加发生炎症和罹患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
该研究组之前的一项研究表明,拥有“早晨型”还是“夜晚型”生物钟是受人类基因限制的,也就是说,我们生下来就注定了自己是“百灵鸟”或“猫头鹰”。然而,相关代谢风险的高低却 ③ ——“猫头鹰”的生活习惯通常不如“百灵鸟”。
2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们”和文中画横线处的“们”,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袭人推他道:“林姑娘你闹什么?我们一个丫头,姑娘只是混说。”黛玉笑道:“你说你是个丫头,我只拿你当嫂子待。”(曹雪芹《红楼梦(第三十一回)》)
B. 如今,台儿沟的姑娘们刚把晚饭端上桌就慌了神,她们心不在焉地胡乱吃几口,扔下碗就开始梳妆打扮。(铁凝《哦,香雪》)
C. 他们就是艾奇逊所说的“民主个人主义”的拥护者。艾奇逊们的欺骗做法在中国还有一层薄薄的社会基础。(毛泽东《丢掉幻想,准备斗争》)
D.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气质,我们的时代将以怎样的面貌被书写,取决于我们每个人的表现。(李斌《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
23.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六、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50分。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如果人生中遇到艰难时刻,该怎么办?五四青年节时,莫言给大家讲述了他爷爷和大风的故事。一次,莫言与爷爷外出割草。推车回程时,天象大变,狂风骤起。风那么大,大到莫言必须抓住野草,才勉强不被吹走,而爷爷顽强地与大风对抗。风扯烂了他的小褂,拋散了车上的草料,却未能让爷爷后退半步。他像雕塑一样站在那里,一直等到大风过去,才缓缓地直起了腰身。“尽管风把我们车上的草刮得只剩下一棵,但是我们的车还在,我们就像钉在大坝上一样。”
海明威《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与抢夺他的战利品的鲨鱼们搏斗,他一一杀死它们,到最后只剩下一支折断的舵柄作为武器。结果,大鱼仍难逃被吃光的命运,最终,老人筋疲力尽地拖回一副鱼骨头。圣地亚哥说:“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可以被打败。”
上述材料能给处于奋斗中的当代青年以启示,请结合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和解析
1.【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命题主要从概念、判断、推理三个角度命题,概念注意“答非所问”,内涵、外延不准“误划类别”“张冠李戴”,判断类注意“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曲解文意”,推理注意“强加因果”“强行推理”等错误。答题的关键是审清题干、找准区位、对读原文、寻找细微的差别。
乡土社会的特征之一:从基层来看,中国社会是地乡土性的。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开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基本的谋生办法。农业和游牧业或工业不同,它是直接取决于土地的。种地的人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家行动不得,侍候庄家的老农也因之像是半身插入了土,以农为生的人,时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
乡土社会的特征之二:中国农民聚村而居,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生活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鼓励的社会的圈子。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中国乡土社会是不流动的,从人和人在空间排列关系上说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孤立和隔膜。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呈现出聚村而居的状况,其原因有:一、每家所耕的面积小,所谓小农经营,所以聚在一起住,住宅和农场不会距离得过分远。二、需要水利的地方,他们有合作的需要,在一起住,合作起来比较方便。三、为了安全,人多了容易保卫。四、土地平等继承的原则下,兄弟分别继承祖上的遗业,使人口在一地方一代一代地积起来,成为相当大的村落。
故选A。
2.【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命题主要从概念、判断、推理三个角度命题,概念注意“答非所问”,内涵、外延不准“误划类别”“张冠李戴”,判断类注意“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曲解文意”,推理注意“强加因果”“强行推理”等错误。
B.“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固定相同的”错,原文写道“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活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故选B。
3.【答案】D
【解析】从后文看,“好学”“好用”是并列关系,非递进关系,所以在第处选用“既又”;“解决了汉字检索的大问题”比“解决了汉字的数字化问题”意义更重大,第处应当选用表递进关系的“不但而且”;“不学任何输入法整篇汉字输入速度也是很快的”是让步假设的情况及产生的效果,故第处选用“即使也”。
4.【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判断能力。答题时要结合词语进行判断,注意多音字和形近字在具体语境中的读音,作出正确的选择。
A.“籼稻”中的“籼”应读作xiān。
B.“忸怩”中的“怩”应读作ní。
C.“发髻”中的“髻”应读作jì。
D.正确。
故选D。
5.【答案】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识记并辨析现代汉语中常见汉字的字形的能力。解答本题时,要结合平时所积累字形知识及相关技巧进行辨析,尤其是要注意形近字的写法。
A.“嘎然而止”中“嘎”应写作“戛”。
B.“木呐”中的“呐”应写作“讷”。
C.正确。
D.“飘沦憔悴”中的“飘”应写作“漂”。
故选C。
6.【答案】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识记并辨析现代汉语中常见汉字的读音和字形的能力。解答本题时,要结合平时所积累字音及字形知识及相关技巧进行辨析,尤其结合词义、词性进行。
A.“必须品”的“须”应为“需”;“不明就理”的“理”应为“里”;“菁华”的“菁”应读“jīng”;
C.“不黯世事”的“黯”应为“谙”;“歼击机”的“歼”应读“jiān”;
D.“沧海一栗”的“栗”应为“粟”;“囹圄”的“圄”应读“yǔ”;“呼天抢地”的“抢”应读“qiāng”。
故选B。
7.【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中重要人物、情节的把握情况,学生在日常阅读名著时需要加强这一部分的学习,掌握名著情节,把握人物性格特点等。
A.“贾母……也命人制作灯谜让大家猜,还请来了贾政,整个聚会的气氛融洽欢快”错误,因有贾政在场,宝玉“惟有唯唯而已”,姊妹们也“自缄口禁言”,“故此一席虽是家常取乐,反见拘束不乐”,可见聚会气氛十分沉闷。
C.“贾政频摇头叹气”错误,应该是“贾政听了,点头微笑”。
D.“贾母即命探春画大观园的‘行乐图’”错误,应该是命惜春画大观园的“行乐图”。
故选B。
8.【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人物、情节的掌握情况,需要学生将人物与小说情节结合起来进行理解。
A.贾敬一味好道,在都外玄真观修炼,烧丹炼汞,别的事一概不管,放纵家人胡作非为,属于“安富尊荣者”。
B.贾赦承袭了荣国公的爵位。他生性好色,威逼鸳鸯做妾、强索古扇、将迎春嫁到孙家抵债,仗势欺人,不在乎他人性命之人,属于“安富尊荣者”。
C.贾政,重视读书上进,归于正途,为人端方正直,谦恭厚道,人品端方,风声清肃。礼贤下士,济弱扶危,大有祖风,惟失之于迂腐,不属于“安富尊荣者”。
D.贾珍,世袭三品爵威烈将军,生活穷奢极欲,秦可卿死后,贾珍请王熙凤料理丧事,为丧仪风光,让她“爱怎么办就怎么办”,还特意花一千二百两银子为儿子贾蓉捐了个五品龙禁尉,属于“安富尊荣者”。
故选C。
9.【答案】C
【解析】根据下文“怎么又长出凤头来,也会说话呢”,可推知是先“变俊”,后“会说话”,故排除B、D两项。根据刘姥姥的身份特点,“既……又……”这样的书面句式与刘姥姥作为下层劳动人民的身份不符;同时,“偏这雀儿到了你们这里”用的是强调句式,言外之意是雀儿到其他地方不会这样,这更能衬托出贾府的富贵、繁华,而“这雀儿到了你们这里”是个普通的陈述句,起不到这样的效果,由此排除A项
10.【答案】B
【解析】亦庄亦谐:形容既严肃又风趣。指讲话或文章既庄重正派,又幽默活泼。莫衷一是:不能得出一致的结论,强调很多人意见各不相同。力透纸背:形容书法遒劲有力。也可形容文章深刻有力。石破天惊:比喻文章议论新奇惊人。此处用错对象。殚精竭虑:褒义词,形容耗尽精力, 费尽心思。依据语境应该用“处心积虑”。萍飘蓬转: 比喻远离家乡,在外漂泊。不合语境。
11~15.【答案】D、C、A、 共同点:两则材料开头都写了名人小故事。
作用:①引出论述的话题。②作为事实论据证明文章的观点。③激发读者阅读兴趣。、①要耐得住寂寞,静下心来,不受外物诱惑;②要刻苦学习,能者为师,坚守不懈;③要深入思考,精益求精。
【解析】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 “只要在别人的基础上有所突破、不断创新,就能迎来事业的灿烂春天”错误,应是只有在别人的基础上有所突破、不断创新,才能迎来事业的灿烂春天。选项对句子之间的关系理解错误。
故选D。
2.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难补天赋不足”说法错误,根据材料一第二段“这些精湛非凡的工匠技术,并非仅有天赋便可成就。后天的刻苦学习、甘于寂寞、坚守如一,才是工匠精神形成的源头活水与真正底色”,也就是说后天努力可以弥补天赋不足。
B.“一念之间,就再赶不上了”表述错误,与原文不符,材料一第七段“在生活中,一些看似‘慢’的行为,其实正孕育着快速提升的质变”,说明是看似“慢”,实际上却发生了质变,是可以赶上的。
D.“‘守’是关键,没有‘守’,‘破’就是无源之水,‘离’就是空中楼阁”于文无据,材料二中第二段“守,以理想为基……破,以思考为底……离,以创新为核”,只说“守”是基础,先学会守,才有后续内容,并没有说“守”是关键。
故选C。
3.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孔夫子领七十二弟子周游列国十余年,不舍不弃,论证了“守”意味着长久的等待和超常吃苦的精神。
B.李峰的5微米的公差也要“执拗”返工,论证工匠的精益求精精神。
C.“在肉眼难辨的误差里,手工打造精美弧线”论证卓越的创造精神。
D.“能在毫厘之间,把握分寸,重现旷世兵马俑”,论证精湛非凡的工匠技术。
故选A。
4.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1)共同点:两则材料都写了名人的故事作为开篇。材料一第一段写了故宫文物修复师王津师傅的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材料二写了草婴翻译《战争与和平》用了6年时间使用六道工序,连环画泰斗贺友直居住闹市数十年但每日坚持绘画并进行创新而终有成就。
(2)作用:
①都引出了下文论述的话题。材料一用王津师傅的事例引出了下文对工匠精神的叙述;材料二用草婴和贺友直的事例引出了下文对匠心之道的叙述。
②可以作为事实论据。材料一王津师傅的事例,论证了甘于寂寞、坚守如一的工匠精神;材料二写了草婴、贺友直的事例,论证了匠心之道的“守,以理想为基;破,以思考为底;离,以创新为核”。
③文章开头就写故事,更能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让读者想要更深入了解故事中人物为什么能做到这些。
5.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章信息、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对于如何践行工匠精神,从材料一第二段“这些精湛非凡的工匠技术,并非仅有天赋便可成就。后天的刻苦学习、甘于寂寞、坚守如一,才是工匠精神形成的源头活水与真正底色”和第四段“如果没有一种安静如初的心态和坚守不懈的精神,学艺而成,青出于蓝,就很难做到”可总结出要践行工匠精神,就要耐得住寂寞,静下心来,不受外物诱惑。
从第三段“如果没有其儿时就从师学艺,没有汗水擦亮前路,没有坚持不懈地一直努力,当然就难以成就为一名巨匠之师”可以总结出,践行工匠精神,就要刻苦学习,能者为师,坚守不懈。
从材料一第六段“在耐心中更多些深入思考,让我们的行动来得更为扎实、有力些”可以总结出,践行工匠精神,要深入思考,精益求精,在“慢”中求快。
16~20.【答案】【参考答案】BDF、B、B、【参考答案】(1)(君王)行事不违背时令,财用不过度耗费;(那么百姓的)财用就不会匮乏,就没有人不能提供祭祀物品。
(2)(这种做法)是帮助国君养育百姓呀,为什么至今还没有(让他)做官呢?
、【参考答案】
①开始会见齐使,赵威后连发三问,首先关心的是年成和百姓;
②“进而问之”,所问四人,虽各有侧重,但都属于“民”的范围,是篇首“民亦无恙耶”的具体化和进一步。
【解析】1. 句意:这个人上不能为国君所用,下不能治理好自己的家,中又不同诸侯打交道。
“上不臣于王”“下不治其家”“中不索交诸侯”三句结构对称,各自断开。
2. A选项正确。句意:我对百姓从不吝啬衣服和食物。/诸侯恐慌害怕,集会结盟,商议削弱秦国。不吝惜奇珍贵重的器物和肥沃富饶的土地。
B选项“意思相同”错误 打开;/起事,动手。句意:书信还没有启封。/虞常等七十多人准备动手,他们当中一个人夜里跑了出来,告发了这件事。
C选项正确。
D选项正确。句意:为什么至今没( 让她)进宫朝见呢?
3. B选项“曹刿认为凭借这些还不能开战”理解错误。根据原文“是则可矣”可知,曹刿认为凭借这些可以开战了。
4. (1)“违时”,违背时令;“匮”,匮乏;“莫不”,没有不。
(2)“息”,养育;“何以”,为什么;“业”,成就功业,指做官。
5. 由“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可知,开始会见齐使,赵威后连发三问,首先关心的是年成和百姓;
由“齐有处士曰钟离子,无恙耶?……是助王养其民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叶阳子无恙乎?……是助王息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北宫之女婴儿子无恙耶?……是皆率民而出于孝情者也,胡为至今不朝也?此二士弗业,一女不朝,何以王齐国,子万民乎?於陵子仲尚存乎?……此率民而出于无用者,何为至今不杀乎”可知,“进而问之”,所问四人,虽各有侧重,但都属于“民”的范围,是篇首“民亦无恙耶”的具体化和进一步。
21.【答案】【参考答案】 (1) 东船西舫悄无言 唯见江心秋月白
(2)封狼居胥 赢得仓皇北顾
(3)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4)谈笑间 樯橹灰飞烟灭
(5)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
【解析】易错字词有:舫、唯、胥、作、樯橹、摧。
22~23.【答案】C、【参考答案】①有的人则倾向于晚上活动②与“早晨型”的人相比③取决于我们的生活习惯
【解析】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现代汉语词语意思的能力。
画线句中的“们”,表示某一类人。
A.“们”,附着在人称代词或指人的名词后面,表示复数;
B.“们”,用在代词或指人的名词后面,表示复数;
C.“们”,表示某一类人;
D.“们”,用在代词或指人的名词后面,表示复数。
故选C。
2.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1)根据前文的“相反”一词可知,此句内容是针对前边的“有的人倾向于早上活动,往往早饭、午饭和晚饭都吃得很早”内容而言的,所以可填:有的人则倾向于晚上活动。
(2)依据后文“‘晚型’的人一般吃饭较晚,更容易发胖”可知,此句是属于转换话题的句子,是由前文的“‘猫头鹰’们饮食习惯”转到“‘百灵鸟’们健康”,即“‘早晨型’的人”,所以可填:与“早晨型”的人相比。
(3)依据后文“‘猫头鹰’的生活习惯通常不如‘百灵鸟’”可知,此句的关键词是“生活习惯”,所以可填:取决于我们的生活习惯。
24.【答案】【参考例文】
成长从接受挫折开始
成长是一片汪洋大海,我们就要像轮船一样乘风破浪;若成长是一片深远蓝天,我们就要像雄鹰一样搏击云霄;若成长是一座摩天山峦,我们就要像攀登着一样不畏艰难、奋发向上、永不退缩。
人之一世,殊为不易。在看似平坦的人生旅途中充满了种种荆棘,往往使人痛不欲生。百世沧桑,不知有多少心胸狭隘之人因受挫折而一蹶不振;人世千年,又不知有多少意志薄弱之人因受挫折而意志消沉;万古旷世,更不知有多少内心懦弱之人因受挫折而葬身于万劫不复的深渊……应对挫折,我们不应过分地沉迷于痛苦失意的阴影中不能自拔;应对挫折,我们不应整日浸泡在悲伤痛苦的泥潭中越陷越深;应对挫折,我们不应长期颓废不振而迷失眼前的方向。
“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回看历史长河,古今中外无数名人哪一个不是因战胜挫折才取得巨大成就:居里夫妇十年磨一日的艰辛,才发现新的放射性元素——镭;爱迪生历经一千多次的实验,才发明了电灯;李时珍经历27年的翻山涉水,才著成东方医学宝典《本草纲目》。这些人的成就都是因为他们在不断的挫折中不断的成长,从而不断的探索和完善,最后获得了成功。
遭遇挫折,就当它是一只蚊子,一巴掌就够了;遭遇挫折,就当它是一阵小雨,一把伞就够了;遭遇挫折,就当它是一颗尘垢,一滴眼泪就足以将它毁灭。
挫折是财富,因为在战胜挫折之后会让人更清楚地认识自己的人生。“阳光总在风雨后,请相信有彩虹。”正因为有了这狂风暴雨的洗礼,雨后的晴空才更加灿烂,更加耀眼,才值得人们去珍惜。
成功的秘诀就是不让暂时的挫折击垮我们。挫折是人生中永远无法避免的,坚强意志永远是挫折的敌手。挫折在人生路上是不可避免的,我们不应该遇到挫折就气馁。挫折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经受挫折之后一蹶不振。当种子落在瓦砾中时,有生命力的种子决不会悲观和叹气,因为有了阻力才有磨练。
潜龙终将会遨游蓝天,乳虎终将会威震百兽,奇花终将会散发芬芳。也许我们会遇到“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的种种困难,但我们要相信,“长风破浪风有时,直挂云济沧海”的一刻终会来临。
挫折能催化成熟,困难会激越成就。接受挫折吧,让我们直视困难,战胜困难,永不畏惧,这样才能不断成长,走向成功。
面对挫折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逆”迎困难,直面风雨,在最好的时代,锤炼最好的自己!
【解析】
审题:
这是一道记叙性材料作文题。
阅读材料,抓住第一段关键语句“爷爷顽强地与大风对抗”“尽管风把我们车上的草刮得只剩下一棵,但是我们的车还在,我们就像钉在大坝上一样”,可得出:勇敢面对逆境,决不退缩。
从第二段关键语句“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可以被打败”可知,强调的是精神和意志上的强大和坚韧,永不言败。
由此,考生可以思考,当我们遇到人生的挫折、艰难时,我们应该如何应对 莫言给出了他的成功经验:当遇到艰难时刻时,不要沮丧,更不要绝望,只要坚持,付出努力,终会迎来柳暗花明的时刻。而海明威更是启迪我们,人的精神永远不可以被打败。
写作时要从故事中得到应对艰难的启发,可写人生中难免遇到大风时刻,但风再大,终究会过去,对生活要有期待。生活中纵有千难万阻,无论如何都要抗争,一个人可以被生活打倒,但是不能被它打败,永远都不要放弃。具体事例可以写当下有些青年觉得压力过大,于是要“躺平”摆烂”,这是绝对不行的,要勇敢面对压力,努力应对;可以写苏炳添的执着,面对欧美等运动员的天然优势,他从不畏惧,扎实训练,勇敢迎战;或者写我们中国,在建国初的物质匮乏、西方围堵的艰难时刻,我们没有放弃,咬紧牙关,终于渡过难关,迎来曙光等。
立意:
1.道阻且长,行则将至。
2.做生活的英雄。
3.面对艰难,有所作为。
4.面对艰难,笑对人生。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