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第四节 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人教版 八年级生物上册
课前导学
基础巩固
00
01
目 录
能力提升
02
生物
◆ 课前导学◆
返回目录
知识点一 作为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
1.物质循环过程。
生物
返回目录
2.细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1)分解:把动植物遗体分解成 、水和无机盐,被植物吸收和利用,进而制造 。
(2)作用:对于自然界中 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氧化碳
有机物
物质循环
生物
返回目录
知识点二 引起动植物和人患病
1.寄生:从活的动植物体和人体内吸收 ,导致动植物和人患不同的疾病。
2.举例:
微生物 寄生部位 疾病名称
①______ 人体内 扁桃体炎、猩红热、丹毒等
一些真菌 ②人_______ 或体内 手癣、足癣等
某些真菌 植物体 ③棉花枯萎病、水稻稻瘟病、
、玉米瘤黑粉病等
营养物质
链球菌
体表
小麦叶锈病
生物
返回目录
知识点三 与动植物共生
1. :有些细菌和真菌与动物或植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
2.举例:
(1)地衣:真菌与 共生。 (2)根瘤:根瘤菌与 共生。
(3)大肠杆菌:细菌与 共生。
共生
藻类
豆科植物
人体
生物
◆ 基础巩固◆
返回目录
一、选择题 (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知识点一 作为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
1.“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选自龚自珍《己亥杂诗》,抒发了诗人的报国之志。而从生态学角度分析,在“落红”化作“春泥”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 )
A.绿色植物 B.动物
C.细菌、真菌 D.土壤
C
生物
返回目录
2.雨后,小艾院子前的小树林长出了蘑菇,蘑菇是腐生性微生物,对自然界最重要的作用是( )
A.供给氧气 B.提供有机物
C.提供二氧化碳 D.促进物质循环
D
生物
返回目录
3.小猫种鱼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故事中的鱼不但没有变多,反而是不见了。下列解释合理的是 ( )
A.被植物直接吸收了
B.被环境中的分解者分解了
C.通过内脏自身的呼吸作用消耗掉了
D.被土壤吸收了
B
生物
返回目录
知识点二 引起动植物和人患病
4.下列能引发动植物患病的微生物是 ( )
A.链球菌 B.根瘤菌
C.酵母菌 D.乳酸菌
A
生物
返回目录
5.下列生活现象由真菌感染引起的是 ( )
A.皮肤受伤后发炎
B.有些人的脸上长癣
C.夏天的饭菜变馊
D.死亡的动物尸体腐烂
解析:皮肤受伤后发炎是由细菌引起的,A项不合题意;有的真菌寄生在人的皮肤上,从中获得营养物质,并使人患臂癣、足癣等皮肤病,B项符合题意;夏天的饭菜变馊是其内细菌、真菌的大量生长和繁殖导致的,C项不合题意;死亡的动物尸体腐烂,是细菌、真菌的分解导致的,D项不合题意。故选B。
B
生物
返回目录
6.下列细菌和真菌中,营寄生生活的是 ( )
①人体中的链球菌 ②导致玉米瘤黑粉病的真菌
③人体皮肤中的真菌 ④地衣中的真菌
⑤大豆根中的根瘤菌 ⑥腐烂香蕉中的枯草杆菌
A.①②③ B.①③⑥ C.②③④ D.②③⑤
A
解析:①链球菌寄生在人身上,能使人患扁桃体炎、猩红热等疾病,因此链球菌的生活方式为寄生。②导致玉米瘤黑粉病的真菌为寄生。③人体皮肤中的真菌营寄生生活。④地衣中的真菌为共生。⑤大豆根中的根瘤菌,与生长着的豆科植物的根属于共生。⑥枯草杆菌可以使水果腐烂,靠吸收水果中的有机物来维持生命,属于腐生。故选A。
生物
返回目录
知识点三 与动植物共生
7.如图中可以看到根瘤菌和豆科植物的根生长在一起形成根瘤,根瘤菌的这种生活方式和对豆科植物的影响分别是 ( )
A.寄生、破坏豆科植物的根系
B.共生、为豆科植物提供有机物
C.共生, 为豆科植物提供含氮物质
D.腐生, 为豆科植物提供水和无机盐
解析:共生现象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例如豆科植物与根瘤菌之间:根瘤菌将空气中的氮转化为植物能够吸收利用的含氮物质,而豆科植物则为根瘤菌提供有机物,二者互惠互利,共同生活。故选C。
C
生物
返回目录
8.生活在人肠道中的双歧杆菌能产生有机酸,且对人体具有保健作用,而人体肠道为双歧杆菌提供了生存环境和营养物质,这种现象体现的细菌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是 ( )
A.作为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
B.引起动植物和人患病
C.与动植物共生
D.能制造有机物
C
生物
返回目录
二、非选择题
9.请阅读下面的资料,回答问题。
资料一:某同学将一些鱼的内脏埋进菜园的土里,过一段时间后,发现那里的菜长得特别旺盛,而翻开泥土,鱼的内脏都不见了。
资料二:在皮肤的疾病中,脚癣是最常见的一类,在医学上统称为皮肤癣病菌,简称为癣。癣不仅涉及皮肤,而且还累及毛发和指(趾)甲。患癣的部位,毛发干燥、容易折断;皮肤颜色改变、脱屑,严重时还会并发细菌性感染,形成脓疱,指(趾)甲一旦长癣,则失去光泽,表现出大小不等的白斑。
资料三:为了充分利用土壤中的营养成分,农民们常常在同一片土地上轮种农作物,有人将去年播种大豆的土地,今年改种玉米。这样今年的玉米田里可以少施用氮肥。
生物
返回目录
(1)土壤中一些腐生的 和 将鱼的内脏分解了,所以过一段时间以后鱼的内脏就消失了。那里的菜长得特别旺盛是由于这些微生物可将鱼的内脏中复杂的 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被蔬菜吸收。这些微生物是生态系统中的 者,这种现象说明这些微生物对自然界的 起着重要的作用。
(2)引起癣的生物是 ,其营养方式是 。
细菌
真菌
有机物
分解
物质循环
真菌
寄生
生物
返回目录
(3)去年播种大豆,今年改种玉米,可以少施氮肥,是因为在大豆的根部有与其共生的 ,能将空气里的 转化为能被植物所吸收的 ,从而提高土壤肥力。
(4)植物通过根瘤菌得到肥料与大量施用化肥相比,优越之处是
。
根瘤菌
氮气
含氮物质
减少环境污染,降低成本
生物
◆ 能力提升◆
返回目录
一、选择题 (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为证明细菌对落叶有分解作用,某探究小组将滴加蒸馏水的落叶分成甲乙两组进行实验,并设计了三种不同的方案,如下表所示:
处理 方式3 甲组 乙组
是否 灭菌 培养条件 是否 接种 是否 灭菌 培养条件 是否
接种
方案1 无菌 自然暴露
方案2 无菌 自然暴露
方案3 无菌 无菌
生物
返回目录
以下选项表述正确的是 ( )
A.甲乙两组不需要使用相同的树叶
B.滴加蒸馏水是为了让树叶保持正常形态
C.方案2甲组中的树叶能正常被分解
D.方案3能够证明细菌对落叶的分解作用
解析:实验的变量是细菌的有无,树叶的种类属于无关变量,甲乙两组应使用相同的树叶,A项错误;滴加蒸馏水是为细菌的生存提供水分,B项错误;方案2甲组中的树叶无菌处理后,不进行接种,且在无菌条件下培养,全过程没有与细菌接触,树叶不能被分解,C项错误;方案3设置了对照实验,接种前均进行无菌处理,接种后在无菌条件下培养,保证了变量仅是细菌的有无,除此以外,其他条件均相同。所以,方案3能够证明细菌对落叶的分解作用,D项正确。故选D
D
生物
返回目录
2.某同学根据“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整理出如下图所示的概念关系。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
A.①仅表示捕食关系
B.②可表示细菌、真菌
C.③可表示有机物
D.④可表示氧气和水
解析:大多数细菌、真菌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对于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等物质的循环起着重要的作用。图中①可表示捕食关系,②腐生细菌、真菌,③表示二氧化碳,④表示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故选B。
B
生物
返回目录
3. 下列使人或植物患病的微生物中,哪种微生物类型与其他三项不同 ( )
A.使人患手癣、足癣
B.使腐烂的水果发出酒味
C.使烟草患上花叶病
D.使人患灰指甲
··
C
解析:使人患手癣、足癣,使腐烂的水果发出酒味,使人患灰指甲,均是由真菌引起的。使烟草花患上花叶病,属于植物病毒引起的,与其它选项不同。故选C。
生物
返回目录
4.如图表示Ⅰ、Ⅱ两种生物之间的关系。下列各组生物的关系不符合图示曲线的 ( )
A.地衣中的真菌与藻类
B.豆科植物与根瘤菌
C.人与大肠杆菌
D.人与链球菌
D
解析:由图中的两条曲线可知,一种生物,随着另一种生物数量的变化而变化,是合作关系。链球菌不含有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寄生在人身上,能使人患扁桃体炎、猩红热等疾病,因此不符合图示曲线。故选D。
···
生物
返回目录
二、非选择题
5.近几年,人们主要采用粉碎后堆肥还田的方法处理城乡公共绿地上大量枯枝落叶等垃圾。在堆肥的过程中,细菌和真菌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某兴趣小组同学在老师的帮助下开展了“细菌对落叶的分解作用”的实验研究,实验方案及实验现象如表所示。根据上述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生物
返回目录
组别 实验材料 及数量 实验材料 处理 控制条件 实验现象
甲组 形状,大小相似的杨树落叶10 片 ①清洗,灭菌; ②置于无菌 环境 适宜的温度、湿度 一周后
杨树叶
无变化
乙组 同甲组 ①清洗,灭菌;②接种细菌;③置于无菌环境 A 一周后
杨树叶
出现腐烂
生物
返回目录
(1)该兴趣小组同学提出的问题是: 。
(2)补充实验记录表:表中A处填写的内容是 。
(3)该实验的变量是 ,实验时取10 片杨树叶,而不是1 片,
目的是 。
(4)兴趣小组同学为了提高实验结果的可靠性,他们应该 。
细菌对植物落叶有分解作用吗
适宜的温度、湿度
有无细菌
避免偶然性,使实验结果更准确
进行重复实验
生物
返回目录
(5)通过该实验得出的结论是 。
(6)垃圾分类关系着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生活中,我们用过的矿泉水瓶和废纸张应投入如图中 (填序号)垃圾箱里。为使国家卫生文明更好,作为市民,你可以做什么
将垃圾进行分类处理;骑车、徒步出行;植树造林,绿化环境等
细菌对落叶有分解作用
③
谢谢观看
人教版 八年级生物上册
This is the last of the postings.
Thank you for watching.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