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航路开辟及近代思想解放运动
核心考点 考情统计 考向预测 备考策略
新航路开辟及早期殖民扩张 2023·江苏卷T13 (1)以地图、情境材料等为载体,考查新航路开辟的背景,考查唯物史观、时空观念等。 (2)以研究成果、历史学家的论述为载体考查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考查史料实证、唯物史观等。 (3)大多选取近代欧美思想家、教育家或者政治家的主张作为史料呈现方式 (4)考查重要阶段特征及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状况 (1)注意新航路的开辟及其对物种交换、人口迁移所产生的影响。 (2)注意新航路开辟后欧洲的社会转型和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 (3)归纳西方人文主义发展内涵的变化 (4)关注文艺复兴时期资本主义发展水平的特征及对社会转型的重大作用,宗教改革运动对社会转型的积极影响,启蒙运动对改造旧社会的作用,近代自然科学促进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进而深入思考思想解放与科学发展的辩证关系。
文艺复兴运动 2022·江苏卷T13
近代科学革命 2021·江苏卷T13
1.(2023·江苏·高考真题·T13)1522年,葡萄牙向西班牙提出抗议,认为其船队进入香料群岛摩鹿加侵犯了葡萄牙领土,西班牙予以回绝,双方各执己见。1529年,两国依靠地图学和航海经验最终签订条约,划出了一条纵贯太平洋的分界线,纷争暂时得以平息。该条约的签订( )
A.是欧洲均势外交的体现 B.是西方列强瓜分世界的开始
C.确立了国家主权的原则 D.加深了对全球整体性的认识
【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6世纪20年代的西班牙和葡萄牙。材料表明西班牙和葡萄牙于1529年重新签订了条约,明确划出了一条纵贯太平洋的分界线,纷争暂时得以平息,根据所学这是西方列强瓜分世界的开始,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斗争,不体现欧洲均势外交,排除A项;根据所学《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确立了国家主权的原则,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西班牙和葡萄牙争夺太平洋地区,不涉及对全球整体性的认识,排除D项。故选B项。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2022·江苏·高考真题·T13)在文艺复兴时代,人文主义者认为时间是一种天赋的,神圣的财富,时间不再是“走向永恒过渡”。他们在职业占用的时间之外,勤奋研究古典文艺,把珍惜时间、善于使用时间为座右铭。据此可知,人文主义者( )
A.追求经济利益 B.专业从事人文研究
C.重视现实世界 D.摆脱宗教信仰影响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人文主义者认为时间是一种财富,他们珍惜时间,善于利用时间,相较于之前封建神学认为时间是“走向永恒过渡”,人文主义者更加重视现实世界的时间,珍惜时间,把握当下,C项正确;材料主旨是珍惜时间、重视现实,而不是追求经济利益,排除A项;材料明确提到人文主义者“在职业占用的时间之外,勤奋研究古典文艺,把珍惜时间、善于使用时间为座右铭”,所以人文主义者并不是专业从事人文研究,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宗教信仰”问题,排除D项。故选C项。
3.(2021·江苏·高考真题T13)18世纪,英国学者约翰逊编写《诗人列传》,旨在探求诗的正确原则,正如他编撰其他一切著作旨在探求举世皆通、古今变化的道德原则一样。这反映出,在当时英国
A.道德成为评判一切的标准 B.牛顿力学体系影响广泛
C.文学创作已转向现实主义 D.生物进化思想深入人心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18世纪”“旨在探求举世皆通、古今变化的道德原则一样”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17世纪末,牛顿构建经典力学体系,阐明宏观物体运行的基本规律,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其科学、理性的思想推动了学术创作理念的变化,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英国一些学者的学术创作追求通用的道德原则,而不是道德更为评判一切的标准,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学者创作追求举世皆通的道德原则,而不是现实主义,排除C项;1859年达尔文著成《物种起源》一书,阐明了生物进化学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精准解密一:新航路开辟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进程
精准解密二:工场手工业时期世界商品贸易的特点
范围扩大,形 成全球规模 新航路开辟前,商品流通主要是区域性的,跨洲的商品流通主要局限于欧亚大陆,形成了地中海贸易中心和东亚贸易中心,阿拉伯商人几乎垄断了两个贸易中心的商品贸易。新航路开辟后,商品贸易形成全球规模,美洲逐渐融入世界市场
欧洲商品优势不明显 工业革命前,欧洲的手工业生产仍然落后于中国,特别是丝绸、瓷器、漆器、茶叶等产品,欧洲商品主要销往非洲、美洲,在与中国的贸易中处于入超地位,欧洲人从美洲掠夺的白银大部分流入中国。这种局面的改变是在工业革命后
欧洲商人主导 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商人逐渐取代阿拉伯商人主导了世界贸易,促进了欧洲资本的原始积累,引领了世界变革的大潮
带有血腥掠夺的性质 早期殖民扩张带有血腥掠夺的性质,欧洲商人在商品贸易中经常伴随着欺诈、抢劫、杀戮,甚至将非洲黑人作为商品,在非洲和美洲之间贩运
精准解密三:新航路开辟与早期殖民扩张对中国的影响
经济上 (1)物种引进:我国在明清时期引进并推广玉米、甘薯等美洲物种,粮食产量得到大幅度提高,缓解了人口压力,经济作物广泛种植,推动了农产品商品化,人们的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发生重大变化。 (2)白银流入:中国丝织品远销海外,美洲及日本的白银大量流入中国,推动白银成为明清时期的主要货币及中国的税制改革。 (3)江南纺织业早期工业化和市场经济发展:海外市场对中国生丝和丝
绸的需求量非常大,刺激了太湖流域纺织业的发展
对外关系上 葡萄牙侵占澳门,荷兰侵占台湾,中国开始了反抗西方殖民侵略的斗争。清朝一度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阻断了中西经济、文化交流
文化上 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出现了“西学东渐”现象
精准解密四:西方人文精神的演变
人的觉醒 古希腊的人文精神(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探讨重点从认识自然转移到认识社会;强调人的价值
人的发现 文艺复兴(人追求世俗的生活)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提倡现世的幸福。把人从神权的枷锁中解放出来
人的解放 宗教改革(人追求心灵的生活)使人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把人从教权的控制中解放出来
人的智慧 启蒙运动(人追求政治的生活)激发了人追求理性的勇气和决心,把人从王权的枷锁中解放出来
人的力量 自然科学(人追求幸福的生活)建立了人在自然界中的自信,把人从自然束缚中解放出来
精准解密五:近代思想解放与科学技术产生、发展的关系
选择题(本大题共20题)
1.1569年,荷兰地图学家墨卡托运用数学原理设计了一种独特的地图投影方法——墨卡托投影。它对船舰在航行中定位、确定航向具有重要意义,给航海者带来很大方便。墨卡托投影法地图问世后不久,大批地图集开始出版。这表明这一时期的海上探险活动
A.推动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 B.植根于近代数学的不断进步
C.为荷兰垄断海上贸易奠定了基础 D.得益于人类对地球认识的新飞跃
【答案】A。
【解析】据材料“1569年”“墨卡托运用数学原理设计了”“墨卡托投影法地图问世后不久,大批地图集开始出版”,再结合当时的时代特征可知,海上探险活动推动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故选A;近代数学的不断进步推动了海上探险活动,但并非主要因素,排除B;荷兰垄断海上贸易主要是因为其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排除C;D表述与材料主旨逻辑颠倒,排除。
2.16世纪左右,机械物件成为欧洲对外关系的一个组成部分,欧洲国家给奥斯曼苏丹的礼品中有大量定制钟表,利玛窦在北京也利用地球仪等吸引士大夫的注意。这反映出
A.欧洲手工业生产已领先世界 B.工业革命推动精密机械制造
C.技术促使欧洲占据发展先机 D.欧洲利用航路进行商品倾销
【答案】C。
【解析】据材料“机械物件成为欧洲对外关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可知,欧洲国家利用技术的发明创造发展对外关系,这有利于打开奥斯曼帝国和中国等地的市场,且有利于之后欧洲技术革命的开展,从而更早地步入近代社会,占得先机,故选C;工业革命之前,中国的手工业生产领先世界,且材料没有欧洲手工业生产与其他地区的比较,无法得出“领先”的结论,排除A;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品倾销开始于工业革命时期,且材料没有反映新航路的作用,排除D。
3.15世纪末16世纪初,一些之前从未在欧洲出现过的海外产品,如烟草、可可、咖啡和茶叶等,开始进入欧洲市场,并很快就成为对外贸易的主要商品。过去欧洲人较少食用的稻米、白糖等,销售量也连年增长。这表明
A.全球横向交流不断扩展并更加频繁 B.人类历史向整体性的世界历史跨越
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并逐渐成熟 D.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分工格局的形成
【答案】A。
【解析】15世纪末16世纪初,欧洲市场海外产品的种类和数量增加,这体现了新航路开辟后地区之间商贸联系的加强,如亚洲和欧洲建立起直接商贸联系,美洲加入世界贸易,这些都推动了全球横向交流,即各洲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故选A;人类历史向整体性的世界历史跨越的标志是新航路开辟,新航路开辟使世界开始真正连成一个整体,材料内容为新航路开辟后商业贸易联系的加强,不能表明人类历史向整体性的世界历史跨越,排除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分工格局的形成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
4.牛、山羊、猪和马引入美洲后,为美洲印第安人提供了皮革和羊毛以及新的动物蛋白质来源;马和牛提供了重要的畜力,使人们可以更方便地在美洲土地上开垦耕种;有轮子的车辆和更多种类的驮畜也提高了交通运输的可能性。由此可见,新航路开辟后的物种交流
A.导致了美洲人口数量的激增 B.是以动物物种交流为主
C.影响了美洲地区的社会生活 D.导致美洲自然经济解体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新航路开辟后,旧大陆的物种传入美洲,促进了美洲物质生活的丰富、农业和交通的进步,影响了美洲地区的社会生活,C正确;新航路开辟后美洲本土人口锐减,排除A;新航路开辟后的物种交流涉及动植物多个方面,并不是以动物物种交流为主,排除B;材料强调物种交流对美洲生产生活的影响,无法说明导致美洲自然经济解体,排除D。
5.1500年之后的100年间,西班牙每年从新大陆向本国运送的白银高达200吨。同时,美洲出产的白银约有1/3都横跨太平洋流入了亚洲,当时美洲运往马尼拉的白银价格还不到亚洲银价的1/3。这些白银的流动
A.推动了流入地工商业迅速发展 B.导致美洲货币严重短缺经济停滞
C.助力中国成为国际贸易的中心 D.加剧了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答案】D。
【解析】据材料“美洲出产的白银约有1/3都横跨太平洋流入了亚洲”“当时美洲运往马尼拉的白银价格还不到亚洲银价的1/3”可知美洲白银通过西班牙一部分流入欧洲,大量白银经海上贸易流入了亚洲,进一步加剧了美洲的财富流失,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发展和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使中国实现了白银货币化和税制改革,加剧了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故选D;西班牙本土将白银主要用于奢侈挥霍,并未转化成为资本,排除A;美洲经济发展受阻主要是殖民侵略的结果,排除B;当时世界的贸易中心位于大西洋沿岸,排除C。
6.亚当·斯密认为:“分工一经完全确立,一个人自己劳动的生产物,便只能满足自己欲望的极小部分,
其余的欲望,须用自己消费不了的剩余劳动生产物交换别人的剩余部分来满足。于是,一切人要依赖交换而生活……而社会本身,严格地说,也成了商业社会。”据此可知,该理论
A.认同英法的社会契约思想 B.适应了社会转型需要
C.深刻影响了科学社会主义 D.批判了封建专制王权
【答案】B。
【解析】据材料“用自己消费不了的剩余劳动生产物交换别人的剩余部分”“一切人要依赖交换而生活”及所学知识可知,英国的启蒙思想家亚当·斯密认为分工交换是市场经济的本质属性,主张自由竞争,奠定了资本主义自由经济的理论基础,适应了工业革命后自由贸易的需要,故选B;材料只体现了亚当·斯密主张自由竞争,没有体现社会契约思想,排除A;亚当·斯密的理论影响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内容,科学社会主义则较多受到空想社会主义的影响,与亚当·斯密的理论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启蒙运动时期强调的天赋人权、法治和权力制衡等思想,批判封建专制王权,亚当·斯密主张经济上的自由竞争,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与批判封建专制王权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
7.面对葡萄牙和西班牙日益尖锐的矛盾,1493年,罗马教皇作出仲裁:在亚速尔群岛和佛得角群岛以西100里格的地方,从北极到南极画一条分界线,史称“教皇子午线”。规定该线东西两侧分属葡萄牙和西班牙的势力范围。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A.拉丁美洲完全处于列强的殖民统治之下 B.近代西方的国际法尚未正式形成与成熟
C.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 D.教皇仲裁成为解决利益冲突的主要手段
【答案】B。
【解析】据题干可知,“教皇子午线”划定于1493年,即15世纪后期,反映出在新航路开辟之后,葡萄牙与西班牙争夺殖民地,不得已由教皇参与仲裁,说明在该时期近代西方的国际法尚未正式形成与成熟,故选B;据所学,到18世纪晚期,拉丁美洲已完全处于欧洲列强的殖民统治之下,其中绝大部分土地为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地,小部分土地被荷兰、英国和法国占据,排除A;据所学,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排除C;教皇的协调缓和了葡萄牙与西班牙的矛盾,但并不能扩大为“主要手段”,排除D。
8.1814-1815年,欧洲各国在维也纳召开会议,首次提出了“国际河川”的概念;确立了国际自由航行的原则、国际河流共有共管原则,设置了国际管理机构,认定了国际河流管理章程的法律地位。这一规定
A.确保了国际河流的和平开发利用 B.奠定了欧洲国际关系的基础
C.有利于构建大国协调的国际关系 D.推动了近代外交制度的建立
【答案】C。
【解析】据材料“首次提出了‘国际河川’的概念;确立了国际自由航行的原则、国际河流共有共管原则,设置了国际管理机构,认定了国际河流管理章程的法律地位”可知维也纳会议对国际河流作出了相关规定,提出了“国际河川”的概念,提出了相关的原则,并设置了相关的机构,这些规定有利于构建大国协调的国际关系,故选C;“确保了”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签订,奠定了近代欧洲国际关系的基础,排除B;17世纪近代外交制度逐渐建立起来,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
9.1484年意大利学者皮科写到,上帝对人这样说:“我把你安置在世界的中央,以使你观察到这个世界的一切。我既没有使你进入天国,降入凡尘,也没有使你死亡或永生。归根结底,你作为你自己的自由的创造者与塑造者,应该用最适合你的方式来构建自己。”这一看法
A.开启意大利宗教改革的序幕 B.体现出新旧交替的时代特征
C.成为资产阶级革命思想武器 D.否定了天主教会的权威地位
【答案】B。
【解析】据材料“上帝对人这样说”“我把你安置在世界的中央”“你作为你自己的自由的创造者与塑造者,应该用最适合你的方式来构建自己”可知,皮科以上帝的视角对人说话,但说出的内容却体现了人文主义,反映了其看法具有新旧交替的时代特征,故选B;宗教改革开始于16世纪,时间上与材料不符,排除A;资产阶级革命兴起于16世纪之后,时间上与材料不符,排除C;皮科的话依然以上帝为视角对人说话,并未否定天主教会的权威地位,排除D。
10.马丁·路德指出,教皇是人不是神,教皇权力不是来源于神,而是人为设立的。教皇职责在于宣讲上帝之道,否则就不称职,甚至是敌视基督者。这一论述
A.否定了罗马教廷的传教职责 B.宣扬了教民的信仰自由
C.打破了宗教对人的精神束缚 D.凸显了人文主义的理念
【答案】D。
【解析】据材料“教皇是人不是神,教皇权力不是来源于神,而是人为设立的”可知,马丁·路德认为教皇的权力来自人的设立,这一观点强调了人的作用,肯定了人的价值,凸显了人文主义理念,故选D;据材料“教皇职责在于宣讲上帝之道”可知,马丁·路德认为教皇的职业就是传教,并没有否定罗马教廷的传教职责,排除A;信仰自由指的是人拥有自愿信仰宗教的自由,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强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马丁·路德创立的新教虽然反对天主教会和教皇,但其仍强调对基督教的信仰,没有宣扬“信仰自由”,排除B;马丁·路德建立的新教反对天主教会,但其仍然强调对基督教的信仰,马丁·路德提倡的因信称义只是使人获得灵魂得救的自主权,并没有打破宗教对人的精神束缚,排除C。
11.麦哲伦船队实现了环球航行,达·芬奇通过解剖了解了人体结构,伽利略通过观察和实验证明了“地
心说”的谬误,牛顿和莱布尼茨几乎同时发明了“微积分”。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A.文艺复兴波及范围日益广泛 B.地理大发现推动了思想解放
C.自然科学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D.欧洲社会孕育了转型的力量
【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新航路的开辟与自然科学的突破,对欧洲资本主义发展和思想解放有重大意义,有利于推动欧洲社会的转型,故选D。麦哲伦船队并非文艺复兴的内容,排除A;材料未涉及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或与思想解放之间的关系,排除B;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并非自然科学的突破,C表述以偏概全,排除。
12.在古典时代,人要么匍匐在神的脚下,要么服从自然,“在宇宙万物之中,人并不是最高贵的”;17世纪以后,“人类是宇宙的中心”渐成共识,“通过对自然的智力攻克使得人类变成了自然的主人”的认识逐渐凸显出来。出现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A.科学革命的兴起 B.文艺复兴的推动 C.工业革命的开始 D.殖民扩张的需要
【答案】A。
【解析】据材料可知,古典时代“人要么匍匐在神的脚下,要么服从自然”,但17世纪以后“人类是宇宙的中心”逐渐成为共识,这种共识的出现是因为人类“通过对自然的智力攻克”而实现的,“对自然的智力攻克”指的是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即伴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人类改变了对自然、宇宙的认识,逐渐突破了宗教神学观念,故选A;文艺复兴虽然强调人文主义,但文艺复兴并没有摆脱宗教的束缚,不符合材料中“人类变成了自然的主人”的认识,排除B;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材料强调的是“人要么匍匐在神的脚下,要么服从自然”到“人类变成了自然的主人”,体现了人的地位的变化,这种变化与强调先进对落后征服的殖民扩张在理论上有矛盾之处,所以这种转变不可能是在殖民扩张的需要下产生的,排除D。
13.下表为17世纪至18世纪欧洲部分国家重要科技发明统计(单位:项)
国家 数学 物理 化学 天文学 地学 生物医学
英国 17 20 17 18 8 36
法国 26 14 15 16 10 9
德国 7 5 12 8 5 5
西班牙 0 0 2 0 0 1
荷兰 0 5 2 2 0 1
据表格可推知,这些科技发明的出现
A.标志着近代科学体系的建立 B.受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
C.推动了理性主义的迅速发展 D.得益于技术革命的推动
【答案】C。
【解析】据所学可知,随着近代科学的发展,人们的思想得到进一步解放,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摆脱专制王权和教会的思想束缚,启蒙运动在英、法等国应运而生,这与题干中17世纪至18世纪欧洲部分国家重要科技发明统计中英国、法国占绝对优势相符,故选C;“标志着近代科学体系的建立”是牛顿力学体系的创立,排除A;“资产阶级革命”不符合逻辑、史实,此时还只有英国发生了资产阶级革命,排除B;技术革命即工业革命,发生于18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排除D。
14.据估计,1620-1642年,英国约有58万人越过大西洋,去往北美和加勒比地区。17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海外迁移达到高峰。迁移人群中不仅有清教徒,而且有天主教徒、罪犯等。据此推断,17世纪英国人口的迁移
A.减轻了农村就业和生计的压力 B.实现了殖民文化向多层次转型
C.推动了殖民扩张和贸易的发展 D.缓和了欧洲地区新旧教派矛盾
【答案】C。
【解析】据材料“1620-1642年……去往北美和加勒比地区。17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海外迁移达到高峰”可知,17世纪英国大量人口迁移适应了英国加强对美洲殖民扩张的需要,同时推动了欧洲与美洲之间贸易的发展,故选C;据所学可知,“减轻了农村就业和生计的压力”与人口的海外迁移无关,排除A;迁移到美洲的清教徒、天主教徒和罪犯等带来的是英国本土的文化,实现殖民文化向多层次转型与史实不符,排除B;据所学可知,新旧教派的矛盾以及对清教徒的迫害,是推动17世纪英国人口迁移的原因之一,“缓和了欧洲地区新旧教派矛盾”与史实不符,排除D。
15“西方文官制度是在多党竞争条件下进行正常管理活动的需要,也是资产阶级宣传国家超阶级性的产物。”这反映了西方文官制度
A.促进了国家治理水平的提高 B.强调廉洁奉公和群众监督
C.与中国科举制度有渊源关系 D.实现了政治与管理的结合
【答案】A。
【解析】据材料可知,西方文官制度具有超阶级性,有利于提高国家治理水平,故选A;材料强调西方文官制度的产生方式,而廉洁奉公和群众监督指的是文官制度的行为规范和约束,排除B;材料强调文官制度源于西方政治,并未涉及中国科举制的影响,排除C;文官制度超越了政治,更强调管理,排除D。
16.法国思想家伏尔泰接受了牛顿的自然哲学,大力传播牛顿的观点。他曾说:“牛顿的圆规衡量了整
个宇宙,揭开了巨大的帷幕,显示出世界的真面目。”这反映了伏尔泰
A.倡导科学理性的时代精神 B.反对宗教神学的专制统治
C.推崇牛顿的经典力学体系 D.主张天赋人权的启蒙思想
【答案】A。
【解析】根据“牛顿的圆规衡量了整个宇宙,揭开了巨大的帷幕,显示出世界的真面目”及所学知识可知,牛顿力学体系第一次把天体的运动和地球上一切物体的运动统一在一个理论体系当中,第一次实现了人类对自然认识的理论大综合,反映了科学理性的时代精神,故选A;“反对宗教神学”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B;伏尔泰是思想家,意图借助牛顿力学体系的成果来认识人类社会的规律,仅推崇牛顿力学体系本身不符合伏尔泰的需求,无法从本质上反映材料主旨,排除C;材料没有体现“主张天赋人权的启蒙思想”,排除D。
17.英国启蒙思想家洛克认为,像北美原住民那样的群体,并没有运用理性来劳动的能力,因此他们生存的地方,就理应让当时具有充分劳动能力的英国资产阶级那样的群体去占有。洛克的认识可以说明
A.启蒙程度决定历史判断 B.地域因素制约历史研究
C.个人立场影响历史认知 D.文明水平左右历史结论
【答案】C。
【解析】题干的主要信息是英国的启蒙思想家洛克为英国对北美的殖民进行辩解,这说明人物的身份立场影响他的认知,故C正确;A错在“决定”;地域因素不一定会制约历史研究,且洛克也未必是在进行历史研究,排除B;D错在“左右”,说法过于绝对。
18.孟德斯鸠认为暴君政体是靠恐惧来维持的,在这个政体下,君主把自己看成是一切,把其他一切人都视同草芥;同时他不要任何法律,他个人的意志就是法律。这说明了孟德斯鸠( )
A.主张人民主权 B.主张暴力革命 C.力推民主共和 D.反对君主专制
【答案】D。
【解析】据材料中孟德斯鸠认为“暴君政体是靠恐惧来维持的……君主把自己看成是一切,把其他一切人都视同草芥……他个人的意志就是法律”可知,孟德斯鸠对君主专制进行了批判,故选D;孟德斯鸠批判了国家权力掌握在君主一人手中,但材料并没有涉及国家权力应掌握在人民手中,没有体现人民主权的原则,排除A;材料中孟德斯鸠批判君主专制,但没有体现通过暴力革命的形式推翻君主统治,排除B;材料中孟德斯鸠批判君主专制,但没有体现推翻君主制,实行共和制,据所学可知孟德斯鸠主张三权分立,排除C。
19.启蒙思想家们“不承认任何外界的权威,不管这种权威是什么样的。宗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一切都受到了最无情的批判;一切都必须在理性的法庭面前为自己的存在作辩护或者放弃存在的权
利”。这表明启蒙运动
A.否定教会绝对权威 B.宣扬自由平等观念
C.推崇民主法治理论 D.强调理性至上思想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内容“一切都必须在理性的法庭面前为自己的存在作辩护或者放弃存在的权利”,可知启蒙思想家们主张用“理性”对社会的一切存在进行思考和判断,而不是盲从和盲信,据此可知,启蒙运动强调理性至上的思想,故选D;根据题干内容可知,宗教受到“最无情的批判”仅是题干内容的一部分,并不能概括题干全部内容,排除A;根据题干内容“一切都必须在理性的法庭面前为自己的存在作辩护或者放弃存在的权利”,可知启蒙思想家强调的是“理性”,而不是“自由平等”,排除B;题干内容强调的是启蒙思想家们主张“理性”,并没有涉及“民主法治”的相关内容,排除C。
20.伏尔泰提出人类历史上有四个“值得重视”的时代:伯里克利时代、奥古斯都时代、文艺复兴时代和路易十四时代,并将路易十四时代作为最辉煌灿烂的黄金时代大加赞颂。 伏尔泰的观点( )
A.体现历史进步的信念 B.肯定君主享有至高无上权威
C.强调历史的延续不断 D.反映启蒙运动天赋人权思想
【解析】选A。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伯里克利时代、奥古斯都时代、文艺复兴时代和路易十四时代”分别指雅典民主制、罗马君主制、人文主义时代及近代民族国家兴起,从奴隶社会、资本主义萌芽时期到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时期,伏尔泰认为历史是不断进步的,A正确;结合所学可知,伏尔泰主张君主立宪制,反对君主专制,B错误;“人类历史上有四个‘值得重视’的时代”反映了伏尔泰强调重视人类历史上的四个时代,并非强调历史的延续,C错误;材料强调的是伏尔泰对人类历史上四个时代的看法,没有涉及天赋人权思想,D错误。新航路开辟及近代思想解放运动
核心考点 考情统计 考向预测 备考策略
新航路开辟及早期殖民扩张 2023·江苏卷T13 (1)以地图、情境材料等为载体,考查新航路开辟的背景,考查唯物史观、时空观念等。 (2)以研究成果、历史学家的论述为载体考查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考查史料实证、唯物史观等。 (3)大多选取近代欧美思想家、教育家或者政治家的主张作为史料呈现方式 (4)考查重要阶段特征及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状况 (1)注意新航路的开辟及其对物种交换、人口迁移所产生的影响。 (2)注意新航路开辟后欧洲的社会转型和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 (3)归纳西方人文主义发展内涵的变化 (4)关注文艺复兴时期资本主义发展水平的特征及对社会转型的重大作用,宗教改革运动对社会转型的积极影响,启蒙运动对改造旧社会的作用,近代自然科学促进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进而深入思考思想解放与科学发展的辩证关系。
文艺复兴运动 2022·江苏卷T13
近代科学革命 2021·江苏卷T13
1.(2023·江苏·高考真题·T13)1522年,葡萄牙向西班牙提出抗议,认为其船队进入香料群岛摩鹿加侵犯了葡萄牙领土,西班牙予以回绝,双方各执己见。1529年,两国依靠地图学和航海经验最终签订条约,划出了一条纵贯太平洋的分界线,纷争暂时得以平息。该条约的签订( )
A.是欧洲均势外交的体现 B.是西方列强瓜分世界的开始
C.确立了国家主权的原则 D.加深了对全球整体性的认识
2.(2022·江苏·高考真题·T13)在文艺复兴时代,人文主义者认为时间是一种天赋的,神圣的财富,时间不再是“走向永恒过渡”。他们在职业占用的时间之外,勤奋研究古典文艺,把珍惜时间、善于使用时间为座右铭。据此可知,人文主义者( )
A.追求经济利益 B.专业从事人文研究
C.重视现实世界 D.摆脱宗教信仰影响
3.(2021·江苏·高考真题T13)18世纪,英国学者约翰逊编写《诗人列传》,旨在探求诗的正确原则,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正如他编撰其他一切著作旨在探求举世皆通、古今变化的道德原则一样。这反映出,在当时英国
A.道德成为评判一切的标准 B.牛顿力学体系影响广泛
C.文学创作已转向现实主义 D.生物进化思想深入人心
精准解密一:新航路开辟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进程
精准解密二:工场手工业时期世界商品贸易的特点
范围扩大,形 成全球规模 新航路开辟前,商品流通主要是区域性的,跨洲的商品流通主要局限于欧亚大陆,形成了地中海贸易中心和东亚贸易中心,阿拉伯商人几乎垄断了两个贸易中心的商品贸易。新航路开辟后,商品贸易形成全球规模,美洲逐渐融入世界市场
欧洲商品优势不明显 工业革命前,欧洲的手工业生产仍然落后于中国,特别是丝绸、瓷器、漆器、茶叶等产品,欧洲商品主要销往非洲、美洲,在与中国的贸易中处于入超地位,欧洲人从美洲掠夺的白银大部分流入中国。这种局面的改变是在工业革命后
欧洲商人主导 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商人逐渐取代阿拉伯商人主导了世界贸易,促进了欧洲资本的原始积累,引领了世界变革的大潮
带有血腥掠夺的性质 早期殖民扩张带有血腥掠夺的性质,欧洲商人在商品贸易中经常伴随着欺诈、抢劫、杀戮,甚至将非洲黑人作为商品,在非洲和美洲之间贩运
精准解密三:新航路开辟与早期殖民扩张对中国的影响
经济上 (1)物种引进:我国在明清时期引进并推广玉米、甘薯等美洲物种,粮食产量得到大幅度提高,缓解了人口压力,经济作物广泛种植,推动了农产品商品化,人们的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发生重大变化。 (2)白银流入:中国丝织品远销海外,美洲及日本的白银大量流入中国,推动白银成为明清时期的主要货币及中国的税制改革。 (3)江南纺织业早期工业化和市场经济发展:海外市场对中国生丝和丝绸的需求量非常大,刺激了太湖流域纺织业的发展
对外关系上 葡萄牙侵占澳门,荷兰侵占台湾,中国开始了反抗西方殖民侵略的斗争。清朝一度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阻断了中西经济、文化交流
文化上 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出现了“西学东渐”现象
精准解密四:西方人文精神的演变
人的觉醒 古希腊的人文精神(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探讨重点从认识自然转移到认识社会;强调人的价值
人的发现 文艺复兴(人追求世俗的生活)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提倡现世的幸福。把人从神权的枷锁中解放出来
人的解放 宗教改革(人追求心灵的生活)使人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把人从教权的控制中解放出来
人的智慧 启蒙运动(人追求政治的生活)激发了人追求理性的勇气和决心,把人从王权的枷锁中解放出来
人的力量 自然科学(人追求幸福的生活)建立了人在自然界中的自信,把人从自然束缚中解放出来
精准解密五:近代思想解放与科学技术产生、发展的关系
选择题(本大题共20题)
1.1569年,荷兰地图学家墨卡托运用数学原理设计了一种独特的地图投影方法——墨卡托投影。它对船舰在航行中定位、确定航向具有重要意义,给航海者带来很大方便。墨卡托投影法地图问世后不久,大批地图集开始出版。这表明这一时期的海上探险活动
A.推动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 B.植根于近代数学的不断进步
C.为荷兰垄断海上贸易奠定了基础 D.得益于人类对地球认识的新飞跃
2.16世纪左右,机械物件成为欧洲对外关系的一个组成部分,欧洲国家给奥斯曼苏丹的礼品中有大量定制钟表,利玛窦在北京也利用地球仪等吸引士大夫的注意。这反映出
A.欧洲手工业生产已领先世界 B.工业革命推动精密机械制造
C.技术促使欧洲占据发展先机 D.欧洲利用航路进行商品倾销
3.15世纪末16世纪初,一些之前从未在欧洲出现过的海外产品,如烟草、可可、咖啡和茶叶等,开始进入欧洲市场,并很快就成为对外贸易的主要商品。过去欧洲人较少食用的稻米、白糖等,销售量也连年增长。这表明
A.全球横向交流不断扩展并更加频繁 B.人类历史向整体性的世界历史跨越
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并逐渐成熟 D.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分工格局的形成
4.牛、山羊、猪和马引入美洲后,为美洲印第安人提供了皮革和羊毛以及新的动物蛋白质来源;马和牛提供了重要的畜力,使人们可以更方便地在美洲土地上开垦耕种;有轮子的车辆和更多种类的驮畜也提高了交通运输的可能性。由此可见,新航路开辟后的物种交流
A.导致了美洲人口数量的激增 B.是以动物物种交流为主
C.影响了美洲地区的社会生活 D.导致美洲自然经济解体
5.1500年之后的100年间,西班牙每年从新大陆向本国运送的白银高达200吨。同时,美洲出产的白银约有1/3都横跨太平洋流入了亚洲,当时美洲运往马尼拉的白银价格还不到亚洲银价的1/3。这些白银的流动
A.推动了流入地工商业迅速发展 B.导致美洲货币严重短缺经济停滞
C.助力中国成为国际贸易的中心 D.加剧了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6.亚当·斯密认为:“分工一经完全确立,一个人自己劳动的生产物,便只能满足自己欲望的极小部分,其余的欲望,须用自己消费不了的剩余劳动生产物交换别人的剩余部分来满足。于是,一切人要依赖交换而生活……而社会本身,严格地说,也成了商业社会。”据此可知,该理论
A.认同英法的社会契约思想 B.适应了社会转型需要
C.深刻影响了科学社会主义 D.批判了封建专制王权
7.面对葡萄牙和西班牙日益尖锐的矛盾,1493年,罗马教皇作出仲裁:在亚速尔群岛和佛得角群岛以西100里格的地方,从北极到南极画一条分界线,史称“教皇子午线”。规定该线东西两侧分属葡萄牙和西班牙的势力范围。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A.拉丁美洲完全处于列强的殖民统治之下 B.近代西方的国际法尚未正式形成与成熟
C.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 D.教皇仲裁成为解决利益冲突的主要手段
8.1814-1815年,欧洲各国在维也纳召开会议,首次提出了“国际河川”的概念;确立了国际自由航行的原则、国际河流共有共管原则,设置了国际管理机构,认定了国际河流管理章程的法律地位。这一规定
A.确保了国际河流的和平开发利用 B.奠定了欧洲国际关系的基础
C.有利于构建大国协调的国际关系 D.推动了近代外交制度的建立
9.1484年意大利学者皮科写到,上帝对人这样说:“我把你安置在世界的中央,以使你观察到这个世界的一切。我既没有使你进入天国,降入凡尘,也没有使你死亡或永生。归根结底,你作为你自己的自由的创造者与塑造者,应该用最适合你的方式来构建自己。”这一看法
A.开启意大利宗教改革的序幕 B.体现出新旧交替的时代特征
C.成为资产阶级革命思想武器 D.否定了天主教会的权威地位
10.马丁·路德指出,教皇是人不是神,教皇权力不是来源于神,而是人为设立的。教皇职责在于宣讲上帝之道,否则就不称职,甚至是敌视基督者。这一论述
A.否定了罗马教廷的传教职责 B.宣扬了教民的信仰自由
C.打破了宗教对人的精神束缚 D.凸显了人文主义的理念
11.麦哲伦船队实现了环球航行,达·芬奇通过解剖了解了人体结构,伽利略通过观察和实验证明了“地心说”的谬误,牛顿和莱布尼茨几乎同时发明了“微积分”。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A.文艺复兴波及范围日益广泛 B.地理大发现推动了思想解放
C.自然科学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D.欧洲社会孕育了转型的力量
12.在古典时代,人要么匍匐在神的脚下,要么服从自然,“在宇宙万物之中,人并不是最高贵的”;17世纪以后,“人类是宇宙的中心”渐成共识,“通过对自然的智力攻克使得人类变成了自然的主人”的认识逐渐凸显出来。出现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A.科学革命的兴起 B.文艺复兴的推动 C.工业革命的开始 D.殖民扩张的需要
13.下表为17世纪至18世纪欧洲部分国家重要科技发明统计(单位:项)
国家 数学 物理 化学 天文学 地学 生物医学
英国 17 20 17 18 8 36
法国 26 14 15 16 10 9
德国 7 5 12 8 5 5
西班牙 0 0 2 0 0 1
荷兰 0 5 2 2 0 1
据表格可推知,这些科技发明的出现
A.标志着近代科学体系的建立 B.受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
C.推动了理性主义的迅速发展 D.得益于技术革命的推动
14.据估计,1620-1642年,英国约有58万人越过大西洋,去往北美和加勒比地区。17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海外迁移达到高峰。迁移人群中不仅有清教徒,而且有天主教徒、罪犯等。据此推断,17世纪英国人口的迁移
A.减轻了农村就业和生计的压力 B.实现了殖民文化向多层次转型
C.推动了殖民扩张和贸易的发展 D.缓和了欧洲地区新旧教派矛盾
15“西方文官制度是在多党竞争条件下进行正常管理活动的需要,也是资产阶级宣传国家超阶级性的产
物。”这反映了西方文官制度
A.促进了国家治理水平的提高 B.强调廉洁奉公和群众监督
C.与中国科举制度有渊源关系 D.实现了政治与管理的结合
16.法国思想家伏尔泰接受了牛顿的自然哲学,大力传播牛顿的观点。他曾说:“牛顿的圆规衡量了整个宇宙,揭开了巨大的帷幕,显示出世界的真面目。”这反映了伏尔泰
A.倡导科学理性的时代精神 B.反对宗教神学的专制统治
C.推崇牛顿的经典力学体系 D.主张天赋人权的启蒙思想
17.英国启蒙思想家洛克认为,像北美原住民那样的群体,并没有运用理性来劳动的能力,因此他们生存的地方,就理应让当时具有充分劳动能力的英国资产阶级那样的群体去占有。洛克的认识可以说明
A.启蒙程度决定历史判断 B.地域因素制约历史研究
C.个人立场影响历史认知 D.文明水平左右历史结论
18.孟德斯鸠认为暴君政体是靠恐惧来维持的,在这个政体下,君主把自己看成是一切,把其他一切人都视同草芥;同时他不要任何法律,他个人的意志就是法律。这说明了孟德斯鸠( )
A.主张人民主权 B.主张暴力革命 C.力推民主共和 D.反对君主专制
19.启蒙思想家们“不承认任何外界的权威,不管这种权威是什么样的。宗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一切都受到了最无情的批判;一切都必须在理性的法庭面前为自己的存在作辩护或者放弃存在的权利”。这表明启蒙运动
A.否定教会绝对权威 B.宣扬自由平等观念
C.推崇民主法治理论 D.强调理性至上思想
20.伏尔泰提出人类历史上有四个“值得重视”的时代:伯里克利时代、奥古斯都时代、文艺复兴时代和路易十四时代,并将路易十四时代作为最辉煌灿烂的黄金时代大加赞颂。 伏尔泰的观点( )
A.体现历史进步的信念 B.肯定君主享有至高无上权威
C.强调历史的延续不断 D.反映启蒙运动天赋人权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