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风景谈》课件(共2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7.1《风景谈》课件(共2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7-05 09:35: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8张PPT)
风景谈
茅盾
以下哪位作家的官职最大
北国风光
茅盾(1896年7月4日-1981年3月27日),原名沈德鸿 ,笔名茅盾、郎损、 玄珠等,字 雁冰,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人。茅盾同时也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 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他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中国革命文艺的奠基人,
长篇小说:《蚀》 《虹》 《子夜》 《第一阶段的故事》 《腐蚀》 《霜叶红似二月花》 中篇小说:《路》 《三人行》
短篇小说: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林家铺子》等, 散文:《白杨礼赞》。
作者简介
请通读全文 ,文章可分为几个部分 指出划分依据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沙漠驼铃)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高原晚归)
第三部分:第3、4自然段(延河夕照)
第四部分:第5、6自然段(石洞读书)
第五部分:第7、8自然段(桃林小憩)
第六部分:第9、10自然段(黎明剪影)
沙 漠 驼 铃
问 :在人类活动还未出现以前,整个画面给人的总的感 觉是什么
广漠苍凉,死寂贫脊。
可是,当什么“事物”出现以后,使这一“最平板单 调”的沙漠大为改观,变得无比生动多彩了呢

沙漠中的一切景象,不管有无人 类活动,都可以叫“沙漠风光”: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可 以是; “大漠风尘日色昏” “平 沙莽莽黄入天”也可以是;而
“沙漠驼铃”能体现人类活动的 特点。
将这幅画面概括为“沙漠风光”好不好
高 原 晚 归
可是更妙的是三五月明之夜,天是那样的蓝,几乎透明似的, 月亮离山顶,似乎不过几尺,远看山顶的小米丛密挺立,宛如 人头上的怒发,这时候忽然从山脊上长出两支牛角来,随即牛 的全身也出现,掮着犁的人形也出现,并不多,只有三两个, 也许还跟着个小孩,他们姗姗而下,在蓝的天,黑的山,银色 的月光的背景上,就成了一幅剪影,如果给田园诗人见了,必 将赞叹为绝妙的题材。
“长”,好在何处 为什么不用“伸、
冒”
不仅形象地写出了两支牛角从山那面由短而长逐渐出现的过程, 而且用拟人手法把黑 静立不动的山脊写活了,写神了。而
“伸、冒”就太一般化了,缺少灵气。
阿·托尔斯泰说过: “在艺术语言中,最重要的是动词。因 为全部生活都是运动的。要是你找到了准确的动词,那你就 可以安心地写你的句子。 ”
可是没有完。这几位晚归的种地人,还把他们那粗朴的短歌, 用愉快的旋律,从山顶上飘下来,直到他们没入了山坳,依旧 只有蓝天明月黑態態的山,歌声可是缭绕不散。
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 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
它不但写出歌声的余音袅袅、不绝如缕的特点,而且把陕北老 农在清风明月之下一路走一路唱的神态,轻松愉快的心情,自 然朴实的风格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延 河 夕 照
作者通过一个什么“独特”的视角,来点明他们不
同的身份呢
看他们的手,这是惯拿调色板的,那是昨天还拉着提 琴的弓子伴奏着《生产曲》的,这是经常不离木刻刀 的,那又是洋洋洒洒下笔如有神的,但现在, 一律都 被锄锹的木柄磨起了老茧了。他们在山坡下,被另一 群所迎住。这里正燃起熊熊的野火,多少曾调朱弄粉 的手儿,已经将金黄的小米饭,翠绿的油菜,准备齐 全。
这时候,太阳已经下山,却将它的余辉幻成了满天的
彩霞,河水喧哗得更响了,跌在石上的便喷出了雪白 的泡沫,人们把沾着黄土的脚伸在水里,任它冲刷,
或者掬起水来,洗一把脸。在背山面水这样一个所在, 静穆的自然和弥满着生命力的人,就织成了美妙的图 画。
o 掬 jū
〈动〉
(1) 两手相合捧物 [hold in both hands]
受珠玉者以掬。——《礼记·曲礼》。释文:“两手曰掬。”
舟中之指可掬也。 ——《左传·宣公十二年》。注:“两手可掬。 ”
可现在他们也像陕北老农一样掬一把河水洗一把脸,反映出青年们思想 感情已发生了很大变化,生活作风变得简朴起来,再没有过去的那种小 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情调了。
想象一下过去在城市他们洗脸的情景
石 洞 读 书
你忽然抬头看见高高的山壁上有几个天然的石洞,三层楼的 亭子间似的, 一对人儿促膝而坐,只凭剪发式样的不同,你 方能辨认出一个是女的,他们被雨赶到了那里,大概聊天也 聊够了, 现在是摊开着一本劄记簿,头凑在一处, 一同在看,
……那么,此时此际,倒是先感到那样一个沉闷的雨天,寂 寞的荒山,原始的石洞,安上这么两个人,是一个“奇迹”, 使大自然顿时生色!他们之是否恋人,落在问题之外。你所 见的, 是两个生命力旺盛的人,是两个清楚明白生活意义的 人,在任何情形之下,他们不倦怠,也不会百无聊赖,更不 至于从胡闹中求刺戟,他们能够在任何情况之下,拿出他们 那一套来,怡然自得。但是什么能使他们这样呢
在第4幅画中 ,作者认为公园里的一对和山洞这 一对 儿“ 颇有点儿味不同”指什么 为什么
指生活情趣和精神世界
前者平庸,后者生命力旺盛,明白生活的意义,具有高贵的精
神,反映了延安青年男女丰富的精神生活和崇高的理想。
桃 林 小 憩
总之,这里有特别的氛围,但并不古怪。人们来这里,只为
恢复工作后的疲劳,随便喝点,要是袋里有钱;或不喝,随
便谈谈天;在有闲的只想找一点什么来消磨时间的人们看来,
这里坐的不舒服,吃的喝的也太粗糙简单,也没有什么可以
供赏玩,至多来一次,第二次保管厌倦。但是不知道消磨时
间为何物的人们却把这一片简陋的绿荫看得很可爱,因此,
这桃林就很出名了。
绿阴用“简陋”来修饰,别有风味,“简陋”一般说房屋、
设备简单粗陋,而说绿阴少一般用“稀疏”。这里用“简陋”
饰之,不只是从疏密度着眼, 一方面跟前面的“吃的喝的粗
糙简单” ,保持语境一致,极言条件差; 一方面增加了丰富
的内蕴。
既然这里条件差,又没有多少风景,那作者为什么偏要选择
这么一个不太美的景观做为描写对象呢 用原文回答。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
黎 明 剪 影
因为他并没有看到小号兵,仅是听到号声。这种手法很巧妙,它
把照片的视觉形象同号声的听觉形象结合起来,相互弥补,
相得益彰。让照片显号声之“形”,看着照片,仿佛就看到吹
号的号兵;让号声传照片之“音”,仿佛号声从照片上破空而
来。 于是,照片和号声之“神”便交融为一体。
开头为什么不写屋外的号兵而是写照片呢
文中有几处议论
第1段,难道这不是“风景”吗 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
第4段,自然是伟大的,人类是伟大的,然而充满了崇高精神的人类的活 动,乃是伟大中之尤其伟大者!
第6段,人依然是“风景”的构成者,没有了人, ……那又有什么值得怀 念
第8段,人类的高贵精神的辐射,填补了自然界的贫乏,增添了景色,形 式的和内容的。人创造了第二自然。
第10段,如果你也当它是“风景”,那便是真的风景,是伟大中之伟大 者。
五处议论就像一根红线,把六幅画面有机串连为一个整体,让文章 在结构上“形散而神不散”,思想内容上逐层深化,揭示文章主题。
1940年5月,茅盾途经西安,巧遇朱德,应邀前往延安讲学并
参观访问。在延安,目睹了解放区蓬勃发展的景象,激发了对解放 区的热爱感情。同年年底茅盾回到了国民党统治下的重庆,当时正 值国民党反动派发动第二次反共高潮,写下了《白杨礼赞》的姊妹 篇《风景谈》。
茅盾在他的回忆录中说:“我写了延安的风景,而把政治寓于风景 之中。”
请在文章中找出暗喻政治的部分,不少于三处,论述 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