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课程标准 学习重点
了解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了解关税、个人所得税制度的产生及其在中国的实行。 1.核心概念:赋役、租庸调制、两税法、募役法、科差、一条鞭法、摊丁入亩、关税、关税自主、个人所得税。 2.关键问题 (1)中国古代赋役制度是如何发展演变的 其发展趋势有何特点 对历史发展产生什么影响 (2)近现代中国的关税与个人所得税制度是怎样产生、发展的 在国家建设中发挥了什么作用
[重要概念]
1.赋役制度:“赋役”为“赋税”和“徭役”的合称。中国古代统治者为维护国家机器运转,以土地和人口为依据,向人民征收一定数量的田赋、人头税和徭役而形成的基本制度。具有无偿性、强制性和固定性。
2.人头税:亦称人丁税,这并不是历史上一个具体的税种名称,而是封建时代政府以人丁为征税对象的税种的总称,一般按丁、口或户征收,具有较强的封建强制剥削性。它起源于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最终消亡于清代雍正年间“摊丁入亩”之后。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人头税的表现形式不一样。在汉朝,人头税表现为算赋、口赋以及成年男子的免役钱——更赋。魏晋南北朝以后,人头税体现在按户征税,即户调。唐朝两税法之后,“税人”的成分减少,而“税地”的成分渐重。宋朝依然征收以丁为对象的丁税。明朝推行一条鞭法,但丁役并没有完全被废除。清朝雍正初年实行摊丁入亩,人头税得以废除。丁银虽然摊入地亩之中,但力役的征收并没有废除,农民还是要为封建政府承担一定的力役。
3.“一条鞭法”:明朝后期,随着商品经济发展与白银流通量增加,张居正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新法规定:把各州县的田赋、徭役以及其他杂征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这样大大简化了税制、增加财政收入、促进商品经济发展。
4.关税自主权:是一个国家独立自主制定本国关税、管理本国的海关和处理海关收支的权力。关税自主也是一个国家主权独立的标志。
[教材史料]
1.教材导入“元朝纳粮彩绘壁画”解读。
思路引导:(1)史料价值:壁画是图像史料,描绘了封建时代农民纳粮入仓的情景,是研究元朝赋税制度的一手史料。
(2)价值导向:向封建王朝纳粮,是基于封建国家与编户齐民之间强制性的人身支配关系,数千年来,农民为封建国家纳粮当差,承担义务,受尽剥削。
2.教材第一目“史料阅读”解读。
思路引导:(1)制度:史料反映的是唐朝的租庸调制。
(2)积极作用:有利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纳绢或布代役保证了农民劳动时间,有利于经济发展。
3.教材第一目“《清圣祖实录》中关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的谕旨记载”,思考:这一措施有什么影响
思路引导:使广大农民负担相对稳定;逃亡人口减少,有利于增加劳动力和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为以后清政府实行“摊丁入亩”政策奠定了基础。
4.教材第二目“历史纵横”,思考:赫德为什么能够掌握中国的海关管理权 说明什么问题 有什么客观影响
思路引导:(1)原因: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的愚昧无知。
(2)说明:中国的关税自主权的丧失。
(3)影响:赫德在任内创建了一整套海关管理制度和现代邮政系统,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他把持中国海关大权,一定程度上维护了英国等西方列强的利益。
5.教材第二目“史料阅读”,根据所学知识思考:中国实行个人所得税制度有何意义
思路引导:(1)是深化改革、促进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
(2)调节国民个人收入,缩小贫富分化。
(3)有利于缓解社会矛盾,实现社会的稳定。
[教材问答]
1.教材第一目“思考点”:分析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演变及发展趋势。
思路引导:(1)田赋:征收标准基本上为土地(隋与唐前期按丁征收,但也是以按丁授田的均田制为基础的)。
(2)人头税:由秦汉的口赋、算赋发展到隋唐的户调,至两税法实施后则与田租合并征收,清朝“摊丁入亩”之后,按人头征税的强制剥削就此废除。
(3)徭役:由秦汉时期的强制性服役,到隋唐可以纳庸代役,到明朝一条鞭法后折银代役,反映出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束缚逐渐松弛。
2.教材第二目“学思之窗”:阅读材料,思考为什么1985年中国要颁布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
思路引导:1951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是基于当时的时代条件,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物。改革开放后,中国走向市场经济,为适应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政策颁布了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
3.教材第二目“思考点”:为什么直到1980年中国才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
思路引导:征收个人所得税是为调节社会收入水平,确保社会公平和国家有序发展。在个人和家庭收入整体差别不大的计划经济时代,没有征收的必要,所以直到改革开放后的1980年,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才制定颁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
4.“问题探究”:2006年开始,中国全面取消农业税,中国实行了2 000多年的农业税退出了历史舞台。搜集资料,了解取消农业税的意义。
思路引导:中国农民告别延续2 000多年的农业税,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显示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关键问题一:中国古代赋役制度是如何发展演变的 其发展趋势有何特点 对历史发展产生什么影响
一、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
(一)秦汉时期
内容 秦朝 汉朝
田赋 “收泰半之赋” “与民休息”政策,税率降低
人头税 口赋极重 口赋、算赋;征收财产税
徭 役 更卒 在本郡或本县,承担修筑城垣、道路等劳动
正卒 到郡国和京城服兵役
戍卒 到边塞屯戍
(二)隋唐时期
1.隋朝:征收租调,征派力役。
2.唐朝
(1)租庸调制。
①内容:针对21~59岁之间的成年男子征收。缴纳一定的绢或布来替代徭役,称为“庸”。租庸调制的基础,是国家向成年男子授田的均田制。
②作用:输庸代役,保障政府财政收入;保证农民生产时间,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2)两税法。
①原因:唐朝中期,土地兼并导致均田制遭到破坏。
②时间:780年。
③内容:以国家财政支出确定赋税总额,然后将总额分解到各地,按田亩征收地税,按人丁、资产征收户税,分夏、秋两次征收。
④变化:“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征税标准由人丁转移到财产)。
⑤影响:改变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束缚。
(三)宋元时期
1.宋代
(1)征收两税,附加税繁杂多变。
(2)王安石推行募役法,百姓缴纳免役钱、助役钱,官府募人代役。
2.元朝:基本上沿袭唐朝的租庸调与两税法,分别施行于北方和南方。在税粮外有“科差”。
(四)明清时期
1.明朝
(1)明初:赋税分夏税、秋粮两次征收,所征主要是米麦实物。正统年间,江南部分税粮折银征收送赴北京,称“金花银”。
(2)明朝后期推行一条鞭法。
①原因:明朝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与白银流通量的增加。
②实施:张居正在全国推行。
③内容:赋役合并、一概折银,统一征收。
④影响:是中国赋役制度上的重大变革。
2.清朝
(1)措施。
①1712年,康熙帝规定“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②雍正帝“摊丁入亩”。
(2)影响: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约2 000年的人头税彻底废除,国家对百姓的人身束缚进一步减弱。
[名师点拨] 封建社会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
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有利于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提高,有利于人口的增长,有利于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任务一 合作探究——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演变及发展趋势
视角1 唐朝租庸调制
材料一 唐承隋制,前期赋役上实行租庸调。所谓“有田则有租,有身则有庸,有户则有调”,它以民户授田为基础和前提。为确保租庸调的顺利实施,政府规定每户编造手实,再根据手实编成户籍;按每户丁男、中男数均田、定赋役。手实、户籍、均田、租庸调之间互为依据,便于监督管理,有效地组织赋役征调。国家职能有效实施,政权稳固,治理秩序良好。
——摘编自朱红琼《唐朝财政制度
演变对国家治理能力的影响》
[问题]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政府利用租庸调制进行调控的具体措施,并结合所学评价其历史作用。
[结论] (1)措施:编造手实、户籍;按人丁分田定税;加强政府监管。
作用:保证农时,促进农业经济发展;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改善社会治理秩序,稳固政权。
视角2 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发展趋势
材料二 中国古代人口增长图
——据周积明、宋德金《中国社会史论·上卷》整理
材料三
人丁→土地、财产
实物→货币
繁→简
不定时→基本定时
[问题] (2)根据材料二,分析1700—1800年中国人口迅速增长的原因。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中国古代赋税制度变化的认识。
(3)材料三是某位老师授课时的板书内容,根据材料三信息和所学知识判断板书内容的主题并表述成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主题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结论] (2)原因:社会统一稳定,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清朝实行摊丁入亩,废除人头税;高产作物的引进,大幅度提高了粮食总产量;耕地面积增加;精耕细作农业有助于人口增加。
认识:赋税制度改革实质是封建生产关系的调整;总趋势是趋向公平、简化;对农民人身控制逐渐减弱。
(3)主题: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
叙述:中国古代赋税的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渐向以土地财产为主的转变,指的是唐中期的两税法,反映了封建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的松弛,同时分夏、秋两季征收,由不定时向基本定时转变,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明朝的一条鞭法,实现了征税方式由以实物为主到以货币为主的转变,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同时,一条鞭法使得赋税品种由繁杂多项向简单化转变。合并征收使得国家财政收入更加稳定可靠。
综上所述:板书主题为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特点,反映了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任务二 检测反馈
1.汉文帝时,算赋(汉朝对成年人所征的人头税)由每人每年120钱减至每人每年40钱,徭役则减至每3年服役一次。景帝时,把秦时17岁傅籍(秦汉时适龄男子必须在专门的名册登记,并开始服徭役、兵役)的制度改为20岁始傅。上述措施( )
A.有利于农业经济的恢复发展
B.拓宽了农民的收入来源
C.抑制了民间工商业的发展
D.推动了征税标准的重大变革
解析:A 材料体现的是汉文帝、汉景帝实施轻徭薄赋的政策,减轻了人民负担,有利于农业经济的恢复发展,故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减轻赋役的政策,无法反映拓宽了农民的收入来源,故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政府对农业发展的重视,没有涉及民间工商业,故排除C项;推动了征税标准的重大变革是唐朝两税法,故排除D项。
2.唐朝两税法把以往的“非法赋敛”并入两税,纳入中央的控制范围;中央没有确定全国统一的税率,而是改用摊派赋税的办法;中央派人确定各州税额并划分其上供、送使、留州份额。两税法的这些规定( )
A.加强了中央对地方财权的控制
B.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C.放松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D.解决了中央政府的财政困难
解析:A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唐朝两税法由中央决定和控制税收项目、额度、收入分配,说明两税法的实施加强了中央对地方财权的控制,A项正确;从材料信息无法得出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排除B项;两税法使农民人身控制松弛是因为征税标准的变化,材料中的规定并不能使农民人身控制松弛,排除C项;“解决了”说法不恰当,排除D项。
3.秦朝田赋税率极高,汉代的田租虽大大下降,但人头税(算赋和口赋)依然很重。三国曹魏按田亩征田租,西晋按户等征户调。唐朝前朝推行以“人丁”为本的租庸调制,到唐中期开始实行两税法。据此可推知,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调整( )
A.有效地缓解了土地兼并问题
B.以稳定社会秩序为首要目的
C.顺应了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
D.大大减轻了农民的赋税负担
解析:B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从秦朝到唐中期,中国古代赋役制度不断调整,由以人头税为主到以田亩税、人丁税、资产税为主,兼顾了各方面的资产实力与承受能力,有利于社会稳定,故选B项;“有效地缓解了”不符合史实,两税法实施的原因之一就是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均田制无法推行,租庸调制无以为继,排除A项;“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不符合唐朝之前商品经济发展情况,排除C项;“大大减轻了”说法有误,在整个封建社会农业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这决定了农民的赋税负担不会轻,排除D项。
[深化拓展] 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主要内容及演变规律
1.主要内容
(1)以人丁为依据的人头税即丁税。
(2)以户为依据的财产税即调。
(3)以田亩为依据的土地税,即田租。
(4)以成年男子为依据的徭役和兵役以及其他苛捐杂税。
2.演变规律
(1)征税标准:人头税逐渐向资产税转化。(两税法、摊丁入亩)
(2)征税方式:由实物税转变为货币税。(一条鞭法)
(3)征税时间:由不定时逐渐发展为基本定时。(两税法)
(4)税种:由繁杂多项逐渐简化单一,最终赋役合一。(一条鞭法)
(5)力役:逐渐由现役向代役、雇役转化。(以“庸”代役)
(6)商品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中国古代封建政府对商品征收重税,商品税所占比重增大。
关键问题二:近现代中国的关税与个人所得税制度是怎样产生、发展的 在国家建设中发挥了什么作用
二、关税与个人所得税制度的起源与演变
(一)关税制度
1.含义:海关依据国家的关税政策、税法及进出口税则,代表国家对进出关境的物品征收的税。
2.起源与演变
(1)古代中国——享有完全的关税自主权。
①起源:最早出现在西周时期。
②构成:国内关税与国境关税并立。
(2)近代中国——关税自主权的丧失和收回。
①丧失: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
《南京条约》 协定关税
中美《望厦条约》、 中法《黄埔条约》等 a.强化协定关税权,中国失去自主调整税率的权力 b.掌管中国国境关税的海关大权也长期把持在外国人手中
②收回:近代中国收回关税自主权的努力。
(3)新中国——真正收回关税自主权。
时间 措施 意义
新中国 成立后 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及其实施条例 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独立的专门的海关税法,统一了全国关税制度
改革开 放后 1985年,国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关税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 强化了关税制度的法制化建设
1987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 进一步完善了关税的基本制度,对国民经济发展和对外贸易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
(二)个人所得税制度
1.含义:个人所得税是以纳税人个人取得的各项应税所得为征收对象的税种。
2.形成和演变
时间 内容
北洋政 府时期 1914年,制定所得税条例,包括征收个人所得税的内容,并没有实施
国民政 府时期 1936年,公布所得税暂行条例,开始征收个人所得税
新中国 成立后 (1)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没有征收个人所得税 (2)1980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制度正式确立 (3)《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经数次修订完善,愈加符合中国社会发展实际,对调节个人收入和实现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
任务一 合作探究——中国关税制度的演变
材料一 清咸丰、同治时期(1851—1874年)主要财政收入趋势表
注:清咸丰年间,“盐引停运,关税难征,地丁钱粮复间因兵荒而蠲免(免除)缓征”。清政府为镇压太平天国,在国内交通要道设立关卡,依商品数量或价值加征约百分之一的税,称为“厘金”。
——摘编自2022年北京卷第19题
材料二 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以后……中国的关税自主权被列强褫夺,成为列强进行经济侵略的有力武器。……恰逢国际局势的变化与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爆发,中国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改订新约和关税自主运动。南京国民政府借助革命的巨大威力,经过与帝国主义列强长达数年的反复交涉,最终实现了“协定关税”到“部分关税自主”的征收转型……
——摘编自董强《南京国民政府初期
的关税征收转型研究》
[问题]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概括19世纪60—70年代清政府财政收入结构变化的总体趋势,并分析导致这一趋势的原因。
(2)关税自主权是国家主权的重要组成。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南京条约》对中国关税自主权的危害并概述中国是如何努力收回关税自主权的。
[结论] (1)趋势:田赋比例波动下降,关税和厘金在财政收入中的比重上升。
原因:太平天国运动导致人口流失,大量田地抛荒;政府蠲免田赋;商品经济发展,商税收入增加;通商口岸增多,对外贸易额上升,关税收入增加。
(2)危害:开了协定关税的恶例(中国无权自定关税),中国关税自主权开始丧失。
努力: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宣告关税自主,并公布国定《进口税暂行条例》;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发表“改订新约”宣言,宣布关税自主;国民党政府与美英等国签订关税新约,在关税自主权上取得了进展,但仍不能完全自主地制定税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才真正收回关税自主权。
任务二 检测反馈
1.从1928年至1930年间,南京国民政府与美、日、英等国通过谈判废除了这些国家在关税方面的特权,并以国定关税代替协定关税。国定关税对一些大宗出口物品予以减免税,并对发展国内工业所必需的原料、设备减轻其进口税。这( )
A.说明中国已经摆脱帝国主义的压迫
B.推动了全国革命形势的高涨
C.表明中国享有了完全的关税自主权
D.有利于促进民族经济的发展
解析:D 据材料信息可知,南京国民政府通过谈判废除部分国家在关税方面的特权,实行国定关税,并对发展国内工业所必需的原料、设备减轻其进口税,这有利于促进民族经济发展,故选D项;此时中国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并未摆脱帝国主义压迫,排除A项;材料内容是关于关税,并不能得出推动了全国革命形势高涨,排除B项;“完全”一词过于绝对,排除C项。
2.从1985年到1991年,根据各种情况变化,我国对税率进行了多次小范围的调整,先后调低了83种进口商品的税率,调高了140种商品的进口税率。新时期我国关税政策调整的突出特点是( )
A.独立化、自主化 B.服务于改革开放
C.规范化、法制化 D.服务于经济发展
解析:D 材料反映了新时期我国关税政策进行多次调整,结合所学可知,随着对外开放的逐渐扩大,我国根据各种现实情况的需要调整关税政策,突出体现了适应经济发展要求、服务于经济发展的特点,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关税政策适应经济发展需要,没有体现独立化、自主化、规范化、法制化等特点,排除A、C两项;材料强调的是关税政策服务于经济发展,改革开放同样是服务于经济发展,排除B项。
[知识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