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导学案--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导学案--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9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6-17 08:12: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课程标准 学习重点
了解历史上学校教育、留学、书刊出版、翻译事业以及图书馆、博物馆在文化传承与传播中的作用。 1.核心概念:学校教育、印刷书、图书馆、博物馆。 2.关键问题 (1)学校教育、印刷书在文化传承与传播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2)图书馆、博物馆在文化传承与传播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重要概念]
1.书院:出现于唐宋至明清,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中国著名的四大书院是睢阳(应天府)书院、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和嵩阳书院。
2.拿破仑“大学区”:1806年,拿破仑设立帝国大学为政府管理全国教育的机构。1808年,划全国为29个教育行政区,称为大学区。大学区最高长官是总长,由皇帝任命,代表帝国大学的总监管理区内各级教育,这种制度一直沿袭至今。
3.京师大学堂:创办于1898年,戊戌变法的“新政”措施之一,北京大学的前身。它是近代中国第一所由中央政府建立的综合大学,其成立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标志。
4.公共图书馆:是指由国家中央或地方政府管理、资助和支持,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收集、整理、保存文献信息并提供查询、借阅及相关服务,开展社会教育的公共文化设施。
[教材史料]
1.教材导入解读。
思路引导:太学与国子监是中国古代教育的重要标志。
(1)太学:汉武帝时期设立太学,由儒家五经博士负责教授,学完经考试合格后即可到政府任官。太学的兴办,使非贵族官僚家庭的子弟也可凭太学资格做官,一定程度上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2)国子监:晋武帝司马炎始设国子学,至隋炀帝时,改为国子监。国子监不仅接纳全国各族学生,还接待外国留学生,为培养国内各民族人才,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科举制度发展和民族交融都曾起到积极的作用。
2.教材第一目“《白鹿洞书院揭示》”解读。
思路引导:(1)影响:强化儒家思想的地位,凸显儒学的教化功能,有利于儒家文化的传承;对科举制的发展也起到支撑作用;有利于巩固统治。
(2)史料价值:是中国书院发展史上一个纲领性学规。属于文字史料,是研究中国古代书院教育的第一手史料。
3.教材第一目“历史纵横”解读。
思路引导:(1)地位:到异域留学也构成学校教育重要的一环,对传承文化同样发挥了重要作用。
(2)中国近代留学教育
①背景:洋务运动的开展;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西学东渐的影响;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推动。
②影响:促进了中国教育的现代化;培养了大批人才,促进了中国近代科技、经济、军事、思想文化、文学艺术水平的提高;引进了西方文化思想,促进了中国思想解放。
[教材问答]
1.教材第一目“学思之窗”:概括蔡元培的观点。
思路引导:将大学定位为“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力图将大学由追逐高官厚禄的名利场所转变为研究高深学问的殿堂。
2.教材第二目“思考点”:印刷书为什么被视作“新一代的书籍”
思路引导:印刷书的出现可以从技术和知识两个层面进行解读。
(1)技术层面:印刷书是将多项技术整合在一起的产物,成为现代印刷术发展具有象征意义的重大事件,进一步推动了报纸、杂志的普及。
(2)知识层面:印刷书的诞生,使掌握书籍的不再是少数人,更多的人可以阅读书籍。这大大有助于文化的大众化,对提高人们的文化修养和促进各民族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问题一:学校教育、印刷书在文化传承与传播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一、学校教育的发展
1.中国古代学校教育
(1)主要形式:官学与私学。
官学 ①汉朝设立的太学,以及西晋开始设立的国子监,是古代中国的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机构 ②中央官学之外,还有自汉朝开始设立的地方官学
续 表
私学 ①私学产生于春秋时期,改变了“学在官府”的情形 ②唐朝以后,私学得到进一步发展,私人设立的学塾、村学和蒙学构成基层社会教育的重要形式 ③书院制度的建立,推动了私学的发展。宋代是书院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时期
(2)作用:保存与传播了古代文化,使古代典籍得以传承,为科举考试的推行提供了教育基础。
2.西方大学的起源与发展
(1)古希腊:产生了欧洲最初的学校形式,奠定了分科教育的基础。
(2)法国:拿破仑建立的“大学区”制度,确立了保留至今的国民教育制度。
(3)德国:洪堡秉持“研究教学合一”的精神创办柏林大学。
(4)美国:大学则逐渐倾向于世俗化与商业化。
3.中国近代大学的创立与发展
项目 创建 发展 地位
北京 大学 戊戌维新运动创建京师大学堂 1912年,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 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学术研究的重镇
清华 大学 1911年创办的清华学堂 1912年更名为“清华学校”,1928年组建为国立清华大学 延聘国内外著名学者执教,迅速发展成为全国高水平的大学
4.新中国成立后的教育
时期 发展概括 影响
新中国 成立后 (1)1949年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会议决定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 (2)提出受教育者要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军和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
续 表
时期 发展概括 影响
“文化大 革命” 时期 教育事业受到很大破坏
改革开 放新时 期 (1)高考制度恢复,教育事业重新走上正轨 (2)1983年,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方针,教育改革的步伐加快 (3)20世纪90年代,国家开始实行“科教兴国”发展战略,大量增加教育投入 改革开放40多年,中国教育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教育公平的步伐加速推进,每个人的受教育权利得到更有力的保障
5.学校教育的作用:成为保存、传播和发展人类文化的重要场所,在文化传承、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印刷书的诞生
1.产生
2.意义:印刷书的诞生,堪称具有革命性的转变,有助于文化的大众化,有利于提高人们的文化修养、促进各民族的发展。
任务一 合作探究——中外学校教育和印刷书的诞生
视角1 中外学校教育
材料一 由于书院实行自由讲学,讲求相互辩论,一些名儒往往在书院就各种学术问题展开讨论,这对宋代学术的发展有着难以估量的积极作用。书院对学生入学不作限制,一些贫困学生甚至可以寄读,这有利于教育的普及。从中央到地方对教育的重视,使得宋朝各类学校众多,管理规范,既培养了大批人才,也促进宋代文化的繁荣。
——摘编自游彪《宋史:文治昌盛 武功弱势》
材料二 中国古代的书院和欧洲中世纪后期大学课程设置比较。
项目 中国古代的书院 欧洲中世纪后期大学
课程 内容 四书、五经 理学大师的著作、讲义、语录、注疏等 史学著作 诗词 百家之学的实用技术 神学、法学、医学 文法、文学、历史学 修辞学、辩证法 算学、几何学 地理学、天文学 音乐
——据陈元晖等《中国古代的书院制度》、
刘明翰主编《欧洲文艺复兴史·教育卷》整理
[问题] (1)根据材料一分析宋代书院发展的特点和意义。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国古代书院课程与欧洲中世纪后期大学课程的不同特点,并分别说明两者出现不同特点的原因。
[结论] (1)特点:教育与研究结合;采取开放式教学与教研;没有入学限制;政府重视教育。
意义:书院扩大了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类型,起到了弥补官学不足的作用;学术风气浓厚,开辟了新的学风,成为推动教育和学术发展的重要动力;书院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一种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
(2)特点:中国古代书院课程内容以儒学为主;偏重道德伦理;培养适应统治阶级需要的人才。
欧洲中世纪后期大学课程内容多样(或课程设置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神学等内容);注重实用性(或适应社会发展需求);追求科学理性(或注重对真理和科学的探求)。
原因:中国农耕经济占主导地位;儒家思想作为主流思想的影响;君主专制不断发展并强化;适应科举制选拔人才的要求。
欧洲城市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宗教和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影响;中世纪末期人文主义的推动。
视角2 印刷书的诞生和影响
材料三 欧洲在15、16世纪进入印刷时代之后,大规模印刷的廉价书籍刺激了大众教育,识字人口大量增加。许多出身卑微的人通过阅读和教育改变了他们的社会地位,正是这些草根大众成为后来发生的一系列社会变革的主要力量。……印刷技术创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书市场,同时也催生了职业作家群体;在传统时代以个人身份资助作家的贵族不再是写作的必需前提,资本化的印刷商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作为早期资本主义的典型形态,书籍印刷出版业自伊始就是在富有的资本家控制下的产业。
——摘编自曹顺仙《世界文明史》等
[问题]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欧洲在15、16世纪进入印刷时代的条件及影响。
[结论] (3)条件: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现代印刷书的发明、进步;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的推动。
影响:推动了大众教育的发展;推动欧洲社会变革;有利于保存和传承文化;书籍市场和职业作家群体出现;资本化的印刷商出现并壮大。
任务二 检测反馈
1.北宋教育家胡瑗(993—1059年)提出了“分斋”教学模式,即在书院里分别设立“经义”和“治事”两斋进行教学。“经义”斋教授弟子儒学经典,“治事”斋讲授关于农田、治民、水利、算术以及军事等实用知识。这一教育实践折射出(  )
A.北宋出现严重统治危机
B.时代需要推动教育革新
C.程朱理学成为官方哲学
D.科举制度催生向学风尚
解析:B 根据材料“‘经义’斋教授弟子儒学经典,‘治事’斋讲授关于农田、治民、水利、算术以及军事等实用知识”可知,胡瑗所提出的教育实践保证了儒家道德教化,且体现了实践性强的特点,符合当时需要选拔有用人才的客观要求,故选B项;“经义”和“治事”两斋教学的改革实践有利于强化政府的统治权威,稳定统治秩序,排除A项;南宋时期理学成为官方哲学,排除C项;材料主要强调北宋初年的教育改革实践,并未对向学的社会风气进行解读,排除D项。
2.1951年1月,我国接收受到外国津贴的20所高校,一部分改为公办学校,一部分改为人民自办、政府予以补助的私立学校。这一做法(  )
A.适应了巩固新政权的需要
B.清除了帝国主义在华的残余势力
C.缩小了中西方教育的差距
D.建立了与国家相适应的教育体系
解析:A 根据材料“1951年1月,我国接收受到外国津贴的20所高校”并结合所学可以推断,此时我国正在有序地从帝国主义手中收回教育主权,而收回教育主权有利于巩固新政权,A项正确;仅收回教育主权并不能全部清除帝国主义在华的残余势力,B项说法错误,排除;收回教育主权并不能立刻缩小中西方教育的差距,排除C项;1951年,新中国由于受到国内外环境的影响,还没有条件建立与国家相适应的教育体系,排除D项。
3.19世纪初,一位西方政要在主持重建被战火摧毁的国家图书馆时表示:“让我们保存遗存的文献,不是用密室和锁链挡住公众的视线……不是让其在时间的流逝中损毁,而是用许多副本保存,将其置于防止意外损坏的地方。”这一言论从侧面反映了(  )
A.印刷书的积极作用
B.自由和平等的启蒙思想
C.战争对文化的破坏
D.公民是文化传承的主体
解析:A 材料显示此西方政要认为保存历史文献更有效的方式是增添副本,而非用更加密闭的方式保护历史文献,这从侧面说明印刷书的广泛流行为历史文献的保护提供了更多样的方式,A项正确;B、C、D三项与材料主旨无关,均排除。
[深化拓展]
一、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特点及影响
1.特点
(1)起源早:春秋时期孔子首创私学;汉朝设立官学太学。
(2)政府主导:明清政府举办的官学数量激增。
(3)主要形式:官学与私学并存。
(4)教学内容:以儒家学说为主,与科举做官联系紧密。
(5)发展过程:由逐渐发展完善到走向衰落。
2.影响
(1)政治:为政府提供后备人才,巩固专制皇权的统治。
(2)思想:巩固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凸显了儒学的社会教化功能。
(3)经济:封建小农经济的发展与之相适应。
(4)文化:推动了文化的发展与创新。
(5)局限:封建社会后期文化专制阻碍了教育的发展。
二、印刷术和印刷书的影响
1.有利于版本的统一,方便了编排和修改,节约了人力、物力、财力。
2.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有利于西方的思想解放。
3.有利于文化的传播、留存和交流,扩大了文化的影响力。
4.有助于知识与技术的推广,有助于文化的大众化。
5.有利于文化普及、传承,有利于提高文化修养,促进了各民族发展。
6.翻译其他国家文化典籍,有利于借鉴吸收他国文化,补充发展本国文化。
7.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扩大了本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力。
关键问题二:图书馆、博物馆在文化传承与传播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三、图书馆的成长
1.西方图书馆演变历程
(1)古文明遗址中:亚述巴尼拔王建立的图书馆,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书籍最齐全。
(2)在西方文明演进过程中。
①修道院、大教堂和大学图书馆在保存古典时期文化遗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②19世纪下半叶,英、美等国家出现具有近代意义的公共图书馆。
2.中国图书馆的演变
(1)古代。
官藏 朝廷设有专门掌管典籍的史官,并建有“府”“阁”“堂”“室”等藏书之所
私藏 明清两代出现了一批著名的藏书家和藏书楼。明朝中期建造的天一阁,是古代中国私家藏书的代表
(2)近现代。
①1909年,清政府开始筹建京师图书馆。1916年起,国家图书馆的职能开始体现。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京师图书馆改名为“北京图书馆”,1998年改称“国家图书馆”。
3.图书馆作用:不仅限于保存古籍和文化遗产,而且逐渐发展出服务公众的职能。
[图解历史] 图书馆的发展阶段及主要特征
四、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
1.博物馆的发展演变
世界 公元前290年前后 亚历山大博学园中专门收藏文化珍品的缪斯宫,被认为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博物馆
1683年 牛津大学建立阿什莫林博物馆,被视作第一个具有近代特征的博物馆
18世纪 博物馆建设迈出重要的一步,大英博物馆、法国的卢浮宫等都建立于这一时期
中国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上海自然历史博物院,是中国最早出现的近代意义上的博物馆
1905年 南通博物苑,中国人自建的第一个公共博物馆
1912年 民国政府教育部设立国立历史博物馆筹备处,1926年,国立历史博物馆正式开馆
1933年 蔡元培等倡议建立国立中央博物院,1948年部分竣工
1925年 成立故宫博物院,是中国最大的古代艺术博物馆,也是世界著名的博物馆
1959年 建成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是中国第一个综合类军事博物馆
2003年 在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革命博物馆的基础上,中国国家博物馆正式组建
2.博物馆作用
(1)近代以来建立的博物馆,是征集、收藏、展示、研究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场所。
(2)博物馆是进行国民教育的重要场所,以一种特有的方式担负着文化传承和传播的使命。
                  
任务一 合作探究——图书馆、博物馆的成长历程及意义
视角1 图书馆的兴起及作用
材料一 1753年,大英博物馆设立图书收藏部,是为大英图书馆的前身。大英图书馆最初的藏书中有一部分来自1757年乔治二世捐献的皇家图书。
1850年,欧洲第一部公共图书馆法案在英国诞生。该法规定,经地方纳税人投票同意可以使用地方税设立公共图书馆,然而其后40多年,公共图书馆的发展并不理想。1893年,英国议会对该法案作出修正,允许地方政府有权决定设立公共图书馆。此后,公共图书馆得以稳步发展,并逐步消除了图书馆历史上对性别、阶层、经济状况、身份、年龄的诸多限制,实现阅读空间真正的公共性。到1900年英国有公共图书馆360所。
——摘编自[日]小野泰博《图书和图书馆史》
[问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英国近代公共图书馆公共性获得进展的有利因素,并简要说明英国近代公共图书馆的作用。
[结论] (1)有利因素:以博物馆为基础;法律保护,政府经济支持;地方政府的参与;图书馆限制条件减少,民主政治的发展。
作用:缓和了社会矛盾;有利于经济发展;促进文化的传播;有利于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文关怀等。
视角2 中国现代博物馆的兴起及作用
材料二 1959年统计文化部所属专门性博物馆名录。
性质 馆名
文化艺术类 故宫博物院、天津艺术博物馆、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沈阳故宫博物院
历史类 中国历史博物馆、天津市历史博物馆、旅顺博物馆、陕西省博物馆
革命史类 中国革命博物馆
自然类 中央自然博物馆、天津自然博物馆、大连自然博物馆
考古遗址类 西安半坡遗址博物馆
工艺技术类 景德镇陶瓷馆
——摘编自徐玲《新中国初期科学类
博物馆史实疏证》
[问题]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博物馆建设兴起的特点。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博物馆建设的影响。
[结论] (2)特点:类型多样;分布广泛;着眼于文化普及。
影响:有利于保护传统文化艺术和自然遗产;有利于社会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推动了人民群众对新政权的认同。
任务二 检测反馈
1.明清时期,我国书院藏书以经史子集为主。鸦片战争后,书院藏书领域不断扩展,涉及政治、经济、铁路、军事等;19世纪末20世纪初,书院中的英语、日语、法语等书目也随处可见。晚清书院藏书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洋务运动的推动 B.民族工业的兴起
C.维新变法的需要 D.救国思潮的发展
解析:D 据材料“鸦片战争后……随处可见”可知,随着列强侵略的加剧,民族危机的加深,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为了救亡图存,向西方强国学习,推动了晚清书院藏书发生变化,故选D项;洋务运动是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洋务派以“自强”“求富”为口号所进行的一场引进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挽救清朝统治的自救运动,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民族工业兴起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维新变法是指1898年6月11日至9月21日维新派人士通过光绪帝进行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的改良政治运动,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
2.1753年,英国议会通过法案,规定由国家为大英博物馆提供财政上的支持,在实际中多为一纸空文。19世纪开始,英国议会愿意花费公共资金来扩充博物馆的藏品,博物馆的管理和服务也得到改进。这一变化反映出(  )
A.博物馆建设举步维艰
B.工业化促进了文化事业发展
C.博物馆设施日臻完善
D.民主化制约了基础设施建设
解析:B 据材料“19世纪开始,英国议会愿意花费公共资金来扩充博物馆的藏品,博物馆的管理和服务也得到改进”可知,工业革命开始后,英国议会愿意为博物馆事业投入资金,B项正确;博物馆管理和服务得到了改进,说明取得了一定成就,排除A项;材料只提到19世纪开始英国议会对博物馆的藏品、管理和服务投入增加,无法说明设施完善,排除C项;19世纪英国工业资产阶级力量上升,民主化促进了基础设施建设,排除D项。
3.北宋时期,为保存《石台孝经》《十三经》等石碑,吕大忠等人在西安建立碑林。经历代累积,碑林保存着自秦汉以来的圣儒、哲人的浩瀚石经、名家的绝代书法等近三千方石碑。据此可知(  )
A.儒家思想正统地位始终稳固
B.古人艺术修养不断提升
C.政府是文化传播的主导力量
D.碑刻是文化传承的载体
解析:D 根据题干内容可知,西安碑林“保存着自秦汉以来的圣儒、哲人的浩瀚石经、名家的绝代书法等”并结合所学可知,碑刻是保存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有利于文化的传承,故选D项;西安碑林中的近三千方石碑保存的是“自秦汉以来的圣儒、哲人的浩瀚石经”,并不仅仅是儒家的代表文物,并且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家思想受到了道教和佛教的冲击,排除A项;西安碑林所保存的近三千方石碑说明中国传统文化丰富多彩,这与古人的“艺术修养”无关,排除B项;根据题干内容可知,中国历朝历代政府在保存传统文化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并不能据此扩大为“主导”作用,排除C项。
[深化拓展]
一、现代图书馆的社会功能
1.保存古籍:图书馆所保存的历史文献与人类古籍,是各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民族文化传承。
2.文献开发:图书馆通过对文献信息资源进行加工整理、开发,方便读者更好利用。如今,图书馆更是利用信息化技术使馆藏文献走向数字化。
3.培养人才:图书馆,特别是高校图书馆中有大量学术资源,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培养高级专业人才。
4.教育功能:图书馆作为公共机构,通过提供书籍阅读、开展各种系列讲座与主题课堂,丰富人们的业余文化生活。
二、中国近代图书馆发展的原因
1.藏书楼的弊端显现:旧式藏书楼“重藏轻用”的弊端。
2.“西学东渐”的影响:西方教会图书馆的示范为中国近代图书馆的产生树立了榜样。
3.救亡图存的时代要求:列强入侵,民族危机严重,使政府及知识分子更看重图书馆的社会教育功能。
4.社会变革的推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等社会变革运动的推动。
三、中国近代博物馆发展的特点、成因及对其的认识
1.特点:学习西方博物馆理念;起步较晚;具备启迪民智和教育的功能;博物馆事业发展快,类型多样。
2.成因:西学东渐;先进人士的探索;近代中国落后于世界;民族危机和政治运动;我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认识:博物馆是文化传承、文物保护的重要场所;发展博物馆事业应建立在经济文化发展的基础之上,运用先进科技和思想理念推动其发展;博物馆发展应体现以和平交流、保护传承为主的理念,反对以保护为名对其他国家进行掠夺。
[知识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