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练习:古代的村落、集镇与城市
一、单选题
1.据考古资料,距今7000年前的余姚河姆渡遗址发现了由榫卯与绑扎结合而建的干栏式建筑,在黄河中游的临潼姜寨遗址则发现了地面式土木建筑。这一差别主要是由于( )
A.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B.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
C.南北文化习俗的差异 D.地域生产方式的变化
2.《管子》记载,“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这体现的主要思想是( )
A.中正有序 B.以民为本 C.天人合一 D.因地制宜
3.北宋都城东京位于豫东平原,大内、内城、外城依次嵌套,基本呈正方形。南宋都城临安城的宫城位于城市的一隅,经济中心区位于城市中央,内城依随山势水体呈不等边六边形。这说明,两宋的都城都( )
A.遵循了传统的礼制文化 B.体现因地制宜的现实主义风格
C.受到了理学思想的影响 D.表明坊市分区制度的逐渐瓦解
4.西汉时期,江陵(今湖北荆州)“西通巫巴,东有云梦之饶”;吴(今江苏苏州)“东有海盐之饶,章山之铜,三江、五湖之利,亦江东一都会也”;番禺(今广东广州)是对外贸易的重要城市。据此可知,该时期( )
A.南方已成为经济重心 B.海陆交通比较发达
C.专业化市镇蓬勃兴起 D.城市经济职能增强
5.钟楼、鼓楼是北京中轴线的两大标志性建筑,元明清时期担负着由皇家向万民授时的功能。鼓楼里置一面大鼓代表一年,24面小鼓代表二十四节气。民国时期,溥仪被逐出紫禁城,钟鼓楼报时也随之废止。对此理解不够准确的是( )
A.钟鼓楼授时象征皇权统治 B.钟鼓楼报时凸显社会等级森严
C.钟鼓楼蕴含中国传统文化 D.钟鼓楼报时废止折射社会变迁
6.《中国城市及其文明的演变》中记载:“晚唐以来商业中心的兴起至两宋而大盛,更促成了中国历史上另一个城市发展的新起点,即商业镇的出现。这些县以下的镇级聚落的发展,主要依托于自身的经济功能而不是行政功能。它们大部分是不设城墙的、在交通交汇处以手工业或贸易发展起来的小城市。”下列关于“商业镇”的说法合理的是( )
A.集行政、军事、经济功能于一体 B.与中国古代镇的功能一脉相承
C.“商业镇”的发展促进了市场繁荣 D.宋代商业打破时空限制的结果
7.中国古代已有城市规划的理念,如《周礼·考工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管子》载: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与《考工记》相比,《管子》更侧重城市建设的( )
A.政治功能 B.防御能力 C.顺应自然 D.遵循礼制
8.战国至秦汉时期,村落依然是“生死相恤,坟墓相从”的居住共同体,又是“守望相助,百姓亲睦”的生活共同体,还是“四邻并结”“倾盖社场”的信仰共同体。但这一时期又出现了一定数量的散村,一些农民“好田野邑屋”“强耕而自以为落”。该时期的这一变化( )
A.体现集聚型村落已失去根基 B.说明村落是地缘外壳和家庭内核的组合
C.印证了郡县制在全国的推广 D.折射出宗法血缘观念和土地制度的变化
9.濮院镇,北宋为一草市,高宗时曲阜濮氏扈从南下卜居于此,南宋时农桑、机杼之利“生万金,四方商贾云集,遂置镇”;湖州新市镇,周围物产丰富,原有陆市,后交通为更为便利的水边新市取代,宋廷南渡,衣冠鳞集,继而建镇。这段材料最能说明( )
A.商品经济推动城镇发展 B.移民对江南城镇的影响
C.交通运输对城镇的制约 D.政治变革促进城镇出现
10.明中叶以后,江南已很少见到几日一集的集市,取而代之的是被学者称为“地方都市”的人口稠密、商店林立的市镇;原有的军事性、行政性的城镇,也逐渐蜕变为工商业的据点,构成江南市镇的一部分。这一变化主要得益于当时( )
A.坊市制度的解体 B.江南集市规模的扩大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区域产业分工的细化
11.清初地理学家刘献廷说:“天下有四聚,北则京师,南则佛山,东则苏州,西则汉口。然东海之滨,苏州而外,更有芜湖、扬州、江宁、杭州以分其势,西则惟汉口耳。”进入“康乾盛世”,汉口可谓“商船四集,货物纷华,风景颇称繁庶”。这反映了清代( )
A.集镇的专业化分工 B.汉口成为全国第一大镇
C.工商业集镇的发展 D.交通发展对集镇的影响
12.《三礼》记载:“君子将营官室,宗庙为先,厩库次之,居室为后”。庙宇大都建立在城市的中心位置:“古之王者,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而立官,择宫之中而立庙”。上述城市建设遵循的主要理念是( )
A.尊卑等级观念 B.以孝为先观念 C.科学规划观念 D.天人合一观念
13.明朝迁都北京,以南京为留都。北京固然可以凭借国家权力进行政治统治,南京和苏州则可以利用它的文化力量凝聚人气、营造气场,更以大江南的经济实力为基础,在文化层面上俯视北京。这种格局表明( )
A.北京地位受到南京的冲击 B.南京更有利于文化的发展
C.明朝价值观呈现出多元化 D.北京与南京地位难分伯仲
14.元朝的巡检司,其主要职能为负责地方捕盗治安。明清时期,巡检司多由武官充任,在长江中游市镇就有大量设置,“设巡检于关津,扼要道,察奸伪,期在士民乐业,商旅无艰”。这表明,明清时期的市镇( )
A.商业活动受政府严格控制 B.仍然保留一定军事职能
C.广泛分布于长江南北地区 D.区域社会分工程度较高
15.《醒世恒言》中这样描写苏州府盛泽镇:镇上居民稠广,俱以养蚕为业。那市上两岸绸丝牙行,约有千百余家,远近村坊织成绸匹,俱到此上市。据此可推知,当时( )
A.镇以经济功能为主 B.雇佣劳动关系较为普遍
C.集镇出现专业分工 D.长途贩运贸易十分兴盛
二、材料分析题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传统民居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基本上均采取以庭院为核心的内向性布局,且虽经几千年沿袭发展,却恒久未变。庭院空间得到如此器重,显然是与中国特有的传统风俗和更深的文化底蕴分不开的。实质上中国建筑中的传统院落空间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载体,其中所蕴含的丰富的生态思想在中国民居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石开琴《浅析中国古代民居的建筑结构的特点》
材料二 徽州古村落的营建,无论大小聚落,因是聚族而居,所以均以宗祠为中心,环围此中心营建民宅、园林、牌坊等。徽州古村落的另一大特色,就是将浓郁的徽州文化与园林情调综合起来,这是纯粹的农业聚落所没有的,也正是徽商文化的产物。明清学人评价徽商,称其为亦贾亦儒,贾而好儒,咸近士风。
(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民居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徽州古民居的布局特点和徽商群体的优秀特质。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每个都城都是规模较大的城市,人口数量庞大,远超地方城市,这是因为都城的建立是为了加强王权及聚合地方资源,历代王朝君王在定都之后,几乎无不使用国家力量,用强制的方式来聚集社会要素和经济要素,使都城得以快速发展。如秦始皇定都咸阳之后,强制性“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隋炀帝修建东都洛阳,“徙豫州郭下居人以实之”。明朝永乐年间,明廷迁都北京,曾先后两次以国家的力量强制性向北京移民。
——摘编自王立华、何一民《王权—国家力量与中国古代城市的形成与变迁》
材料二
古典时期雅典的僭主、政治家等也都认识到城市公共设施的重要性,比如露天剧场、体育馆、庙宇等公共建筑。工匠们就用一些“宽敞、漂亮的公共集会地”装饰雅典城,他们的工作包括种植树木,给广场和柏拉图学园修建小路和提供水源以及提供排水和卫生设施。在古典时代雅典的城市规划中,民主的因素也可见于居民区之内的房屋布局中。
——摘编自林雪丽《从古希腊城市规划的演变看政治因素的影响》
材料三
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这样描写曼彻斯特的土地占有者:“只要哪里还空得下一个角落,他们就在那里盖起房子;哪里还有一个多余的出口,他们就在那里盖起房子来把它堵住。”这样见缝插针建成的房屋不仅结构混乱,而且采光和通风的不足还会带来恶劣的卫生条件。在利兹,一些工厂主在工厂附近的有限面积内塞入了小规模工人住宅区,包括臭名昭著的背靠背住房。这种住房只有一面墙上有窗户,采光和通风都极差;房屋围合成狭小的中庭和独头的死巷,只在一角设有公共清洗场所和厕所,几乎没有排水、排污及供水设施,因为工厂主认为“将管道引入尽头封死的道路,从经济上考虑是很不划算的”。
——摘编自梁远《近代英国工业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规划(1848—1939)》
材料四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城市规划法》开始酝酿出台。1978年,国务院召开第三次全国城市工作会议。1980年,国家建委召开全国城市规划工作会议。此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随之建立城市规划设计与管理机构。改革开放加快了城市规划编制单位的增加与规划行政管理机构的队伍建设,到1986年年底,全国城市规划队伍发展到了1.5万人。1989年后,中央人民政府着手建立以《城市规划法》为中心的城市规划法规体系,配套法规和相关法律法规相继颁布实施,城市规划技术标准和技术规范不断出台。
——摘编自任致远《改革开放与城市规划》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都城建设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希腊城市公共设施建设的积极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中叶英国城市问题的表现及其产生的根本原因。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改革开放后中国应对城市规划建设问题的有利条件。
3.中国古代拥有发达的商业贸易,广州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朝开辟了从南越(今广东、广西等地区)到中原的水陆通道,并有组织地向南越大量移民以开发南越,从而奠定了广州作为对外贸易港口城市的地位。两汉时期,在秦朝开发岭南的基础上,广州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积极发展海外贸易,巩固了作为中国古代主要外贸港口的地位。
——摘编自高惠冰《略论秦汉时期广东的初步开发》
材料二 唐朝时期,通过“广州通海夷道”的航运线,远至阿拉伯地区的商人都可从南海驶入中国,登陆点就是广州。《旧唐书》记载:“广州地际南海,每岁有昆仑乘舶,以珍物与中国交市。”来往广州的船舶很多,据有关史料记载,每年有四千余艘船舶,八十多万人次在广州港进行贸易,交易商品有数十种。
——摘编自陈柏坚《略论古代广州外贸的对外开放》
材料三 宋代“广州多蕃汉大商”“万国衣冠,络绎不绝”。广州商人携带着“犀、象、珠、玉,走于四方”,邻近广州的江西、福建各路商人,也纷纷借“市于五羊”“数贩南海”而获得大利。
——摘编自于城《宋代广东经济概况》
材料四 乾隆二十年(1755年),英国商人在宁波定海扰乱事件发生以后,清政府下令禁止外国商人到宁波、漳州和松江三海关贸易,唯独允许广州一地可以进行海外的进出口贸易,且规定由粤海关管理。
——摘编自邓开颂《论清代前中期广东对外贸易的若干特殊政策》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汉时期广州成为主要对外贸易港口城市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唐宋时期广州对外贸易繁荣的表现以及影响。
4.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相对封闭且独立的宫城的出现和成熟,显示出这一时期(商周时期)王权在行政管理中的主导地位。在二里岗时期,以郑州商城和偃师商城为核心的王朝都邑及其周边地区的一系列同时期城址,如垣曲商城、焦作府城、盘龙城等构成了一套整齐划一、等级严密的城市聚落体系。
——摘编自惠夕平《从商周都邑看早期城市功能的发展》
材料二 《如梦录》详尽描述了明朝中后期的开封城。城内商业店铺林立,主要有四大类:一是日用百货类,如衣裳布匹、酒类、茶叶、各类食品等,应有尽有;二是文化用品类,如刻字、画馆、文房四宝等店铺,散居各处;三是各类手工业作坊,如丝织业、棉织业、鞋帽业等;四是专供文武官员所需的生产经营型部门,如专门制造朝靴、官帽等的店铺,设有多处。在开封城,鼓楼一带街市非常繁华,“此市有天下客商,堆积杂货等物,每日拥塞不断”。
——摘编自宁欣主编《中国古代史(下)》
有学者指出,社会经济发展是促使古代中原地区城市功能变化的主要因素。据材料一 、二、概括商周时期城市和明代中后期开封城主要功能的不同,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评述该学者的观点。(要求:赞成该观点或另提出一个主要因素均可,并阐述理由)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城市,是独属于人类社会的组织形态,兼具物理空间、社会形态与精神投射的多重维度。
材料一 南宋时期,《乾道临安志》《淳祐临安志》以及《咸淳临安志》相继问世,后人并称“临安三志”。《乾道临安志》主要记述南宋临安的皇室宫苑、朝廷机构、物产风俗、历代牧守;《淳祐临安志》主要载述南宋临安的城府、山川;《咸淳临安志》征材宏富,体例井然,对疆域、山川、秩官、风土、人物等内容均有记载,是三本志书中篇幅最长的一部。临安三志在中国古代都城志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通过比较《咸淳临安志》与《长安志》,显然都城志在南宋时期已趋于定型。都城志发展至两宋时期,体例趋于完备,内容也更为丰富,这与当时宋代经济文化的繁荣,修志风气的盛行分不开。
——摘编自黄硕《临安三志研究》
材料二 临安成为都城的原因,首要问题是财赋。绍兴僻处海隅,州城狭小,其所在浙东地区的物产无法满足行都的财赋供应,距离驻扎在江淮一带的宋军也较远,不利于遥控指挥。绍兴二年(1132年)四月初一,回到临安的赵构将由绍兴府治改成的行宫赐还地方,复为府治,表示不再考虑将绍兴作为行都的候选地。其二是区位。临安有运河交通之便,腹地也比绍兴更广。建康的经济地理、政治地理与军事地理等条件都更优于临安,但就防御金兵来说,不如临安安全。他放弃在地理上有镇东南之势的建康,选择地势狭窄、僻在海隅的临安的主要原因,无非是前者太过靠近长江,而后者离金兵更远,且有“重江之险”。
——摘编自包伟民《南宋临安—壮心未与年俱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临安三志的史料价值。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宋临安城发展的原因。
答案:
一、
1.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结合所学可知,新石器时代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的建筑特点不一样,这是因为南北方自然环境存在差异,受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A项正确;余姚河姆渡遗址与临潼姜寨遗址都属于新石器时代,经济发展水平差异不大,排除B项;建筑不同属于南北文化习俗的表现,不是南北建筑存在差别的原因,排除C项;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当时都进入农耕生活,排除D项。故选A项。
2.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时期(中国)。根据材料“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因天材,就地利”可知,当时的城市规划强调依山傍水,要充分利用自然条件,体现了因地制宜,D项正确;材料中“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打破了中正有序的束缚,排除A项;材料强调城郭不必过于中规中矩,要因地制宜,并没有体现以民为本,排除B项;材料强调了因地制宜,顺应自然,但没有体现天人合一,排除C项。故选D项。
3.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两宋时期中国。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河南开封位于黄河中下游,地势平坦无山,是典型的平原地貌,能够较标准地实践中国古代传统的城市规划,故城市规划体现礼制文化,南宋都城临安城是典型的丘陵地形,地形起伏复杂,中心地区因受交通干线和地形的制约而显出位置的偏离,两宋都城都受地理因素影响,表现出因地制宜的现实主义风格,B项正确;据所学可知,传统礼制下都城建设一般位于城市中心,材料中南宋都城位于城市一隅,可见南宋都城临安城突破了传统的礼制特征,排除A项;理学思想产生于北宋中期,与北宋都城的修建无关,排除C项;坊市分区是指住宅区、商业区分开,材料与坊市分区制度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4.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中国)。据材料可知,江陵、吴和番禺等城市经济发展状况,说明西汉时期城市经济职能增强,D项正确;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南方成为经济重心,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材料没有讲述海陆交通比较发达,排除B项;材料没有讲述专业化市镇蓬勃兴起,排除C项。故选D项。
5.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反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明清时期(中国)。材料中主要强调的是皇家向万民授时的功能以及随着时代变化报时的废止,重点不在凸显社会等级森严上,此说法不够准确,B项符合题意;元明清时期钟鼓楼由皇家掌控授时,体现了皇权统治,该说法准确,不合题意,排除A项;鼓楼里的大鼓和小鼓分别代表一年和二十四节气,这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该说法准确,不合题意,排除C项;民国时期溥仪被逐出紫禁城,钟鼓楼报时废止,反映了社会制度的变革和社会的变迁,该说法准确,不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
6.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唐至两宋(中国)。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些商业镇的发展吸引商人开办作坊和商铺,促进了市场的繁荣,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两宋时期因为工商业者经营及定居推动集镇发展,这些镇的主要功能是经济功能,排除A项;中国古代的镇主要为军事目的而设立,排除B项;宋代商业打破时空限制的主要是指大城市里市坊界限和市的日中为市的限制被打破,而不是工商业集镇的出现发展,排除D项。故选C项。
7.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题干材料信息可知,《周礼·考工记》中强调的城市规划理念是政治功能及遵循礼制,但管 子的城市规划理念是城市建设应因地制宜,即顺应自然,C项正确;管子强调“因天材,就地利”,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城市的防御能力,排除B项;《管子》只是强调对于城市规划中的适应自然,没有涉及礼制对于城市的规定,排除D项。故选C项。
8.D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至秦汉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至秦汉时期村落继承了原始聚落的传统,集村仍是村落空间结构的主要形式,但在这一模式之外又出现了一定数量的“散村”,一些农民开始摆脱村落共同体的藩篱,开垦荒地,另辟居处,这主要是由于春秋战国以来,随着宗法血缘体系的松弛和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促进了个体农民家庭独立性的增强,村落内部结构呈现出多元化色彩,除传统紧凑型集村村落外,还出现了零星的散居型村落,D项正确;A项说法过于绝对,集聚型村落仍然是这一时期的主要村落形式,排除A项;B项并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排除B项;“郡县制”材料并未涉及,排除C项。故选D项。
9.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宋(中国)。根据材料“曲阜濮氏扈从南下卜居于此,南宋时农桑、机杼之利‘生万金,四方商贾云集,遂置镇’;湖州新市镇,周围物产丰富,原有陆市,后交通为更为便利的水边新市取代,宋廷南渡,衣冠鳞集,继而建镇”可知,曲阜濮氏扈从南下和宋廷南渡推动了江南地区城镇发展,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移民南下对江南城镇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主旨强调的是移民对经济的影响,不是交通,排除C 项;政治变革是对材料的片面解读,排除D项。故选B项。
10.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中叶以后的中国。据题意可知,明朝中叶以后,江南地区几日一集的集市大多已经被商业市镇所取代,说明当时江南地区商品经济发达,几日一集的集市不能满足日常需求。所以这一变化主要是得益于商品经济的发展,C项正确;坊市制度在宋代就已经解体,排除A项;集市规模扩大是材料中所反映内容的表现,并不是原因,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商业市镇的兴起,并不能体现分工的细化,排除D项。故选C项。
11.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 。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代(中国)。材料中提到天下有四聚,且对汉口的商业繁荣进行了描述,还提到了其他一些集镇的情况,这反映了清代工商业集镇的发展,C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专业分工,排除A项;明清第一大镇没有依据,排除B项;材料无法说明集镇发展与交通有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2.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宗庙作为王权及等级制度的重要象征,在都城建设中占据重要的位置,建城先建庙成为定制,反映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及布局大都以“礼制”为基础,体现了等级秩序,A项正确;以孝为先首先表现为家族方面,统治者讲求孝也是为了维护其等级利益,排除B项;等级理念并非就是科学的理念,排除C项;尊卑等级并非是天人合一的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
13.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明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北京的优势在政治,这体现出的是政治价值取向,南京、苏州的优势在文化,这体现出的价值取向是文化,由此可见,明朝南北方呈现出不同的价值观念,C项正确;材料并非强调两都的对抗性,而是多元性,排除A项;“南京更有利于文化的发展只是说明了南京的情况,不能全面涵盖材料的意思,排除B项;材料侧重从不同角度分析北京与南京的地位,“难分伯仲”的表述与题意不符,二者是各具特色,排除D项。故选C项。
14.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明清时期的市镇仍然设置有巡检司,巡检司多由武官充任,可见市镇仍然保留了一定的军事职能,B项正确;商业活动受政府严格控制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材料称设置巡检司的市镇多位于长江中游,排除C项;区域社会分工程度较高与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5.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镇上居民稠广,俱以养蚕为业。那市上两岸绸丝牙行,约有千百余家,远近村坊织成绸匹,俱到此上市”,结合当时实际,出现了专门的市镇,可知当时盛泽镇出现专业分工,C项正确;镇并不都是以经济功能为主,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体现雇佣关系,排除B项;长途贩运兴盛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
二、
1.(1)特点:中国传统民居注重以庭院为核心的内向性布局;受尊崇儒术的影响,民居的设计遵循严格的等级观念和长幼有序的礼仪制度;中国传统民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中国的传统民居建筑形式多样,反映出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凝聚着民情、民俗和乡土气息,也散发着儒家文化精神气质。
(2)特点:聚族而居、以宗祠为中心;民宅与园林结合;体现儒家封建礼制思想和徽商文化。
特质:贾而好儒;社会责任意识;诚实守信。(其他角度亦可)
2.(1)特点:注重政治功能;规模大;通过强制移民充实人口;服务于专制统治;集中国家经济和社会资源。
(2)积极影响:美化了城市;改善了城市公共生活;体现了雅典民主氛围;有利于公民参政议政;促进了哲学思想和教育理念的传播。
(3)表现:底层民众生活困苦;城市化问题和社会矛盾突出;公共卫生水平较差;地产和企业所有者在城市建议上唯利是图。
根本原因:工业化的发展。
(4)有利条件: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法制建设的完整;城市建设队伍和力量的完善;城市规划技术标准的出台;国家综合实力的增强;社会主义制度群策群力的优势;扩大开外,对其他国家经验的借鉴。
3.(1)背景:大一统局面形成;政府积极发展对外贸易;社会经济持续发展;海上丝绸之路兴起(或推动);大量人口涌入;交通条件改善。
(2)表现:外商云集;贸易范围广;贸易规模大;商品种类多;中转贸易发达。
影响:推动了唐宋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丰富了人民物质文化生活;促进了航海业的发展;提升了中华文明的国际影响力。
4.不同:商周时期,城市政治统治(行政管理)功能突出;明朝中后期,开封城经济功能日益增强。
示例观点:赞同该学者的观点。
新石器时代,中原地区先民开始从事原始农业,手工业、商业逐渐与农业分离,进而产生从事管理和文化创造工作的专门人员。社会分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促使人类有了剩余产品,私有制和阶级应运而生,城市成为权贵阶层实行阶级统治的重要手段。商周时期,随着奴隶制经济的发展,城市建设得到发展,相对封闭独立的宫城的出现和成熟,以郑州商城和偃师商城为核心的五朝都邑及其周边地区的一系列同时期城址,构成了一套整齐划一、等级森严的城市落体系,体现了王权的强化,说明此时期城市以政治统治功能为主。进入封建时代,中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农副产品的商品化程度不断提高,商品经济发展使城市人口逐渐增加。到明朝中后期,为了维持城市居民的生活需要,包括开封城在内的中原地区城市工商业门类繁多,吸引聚集了来自国内外各地的客商,城市在保持原有政治功能的同时,其经济功能显著增强。
因此,伴随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古代中原地区城市的功能日渐完善,经济功能日益凸显。
5.(1)有助于研究南宋临安的政府组织、都城建造、自然地理、风土人物等;有助于研究中国古代都城志的书写历史;有利于研究宋朝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2)政府征收财政收入的需要;都城地理位置的优越;军事防御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