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导学案(含解析)--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3课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导学案(含解析)--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6-17 08:41: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课程标准 学习重点
了解当代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意义。 1.核心概念:多元一体格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华民族共同体。 2.关键问题 (1)我国为什么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如何建立起来的 (2)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如何发展完善的 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何历史意义
[重要概念]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建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是我国基本政治制度之一,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重要内容。
[教材史料]
1.教材第二目“史料阅读”解读。
思路引导:(1)核心内容:规定了民族自治地方的适用范围(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级别(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性质(国务院统一领导下的国家行政机关)、组成(相应级别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和权力运作机制(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政府对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和上一级国家行政机关负责,服从国务院领导)等。
(2)历史意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势在于维护国家的集中统一,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实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事业加快发展。
2.教材第二目“历史纵横”解读。
思路引导:材料从管理国家事务的角度,以历届全国人大代表的少数民族代表比例都高于少数民族人口比例为切入点,说明少数民族与汉族平等参与国家事务和地方事务管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效地保障了各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教材问答]
1.教材第一目“思考点”:中国为什么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思路引导:(1)中国是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在长期历史发展中,中国各民族相互交往交流交融,各民族都对统一国家的发展和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
(2)长期以来中国各民族在分布上交错居住、文化上兼收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长期的经济文化联系,形成了各民族只适宜于合作互助,而不适宜分离的民族关系。
(3)我国人口、资源分布和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只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才有利于各民族的共同发展和国家的繁荣、昌盛。
(4)自1840年以来,在共御外敌、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长期斗争中,中国各民族建立了休戚与共的亲密关系,形成了互相离不开的政治认同。
2.教材第二目“学思之窗”:结合材料,阐述国家大力支持和帮扶民族自治地方的原因和相关举措。
思路引导:(1)原因: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规定。
(2)措施:一是将加快民族自治地方的发展摆到突出位置;二是优先合理安排民族自治地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增加对民族自治地方社会事业的投入;三是加大对民族自治地方财政支持力度,特别是加大对民族地区的扶持力度;四是采取特殊措施帮助民族自治地方发展教育事业;五是组织发达地区与民族自治地方开展对口支援;等等。
3.“问题探究”:结合党和国家处理民族问题的思想原则,分析应如何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思路引导: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发展背景下,只有深刻认识和充分发挥“三个离不开”“两个共同”“五个认同”的重要作用,才能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加强民族团结,有力地促进各族儿女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共同繁荣发展,进一步维护和巩固中华民族大家庭安定团结的和谐发展局面,也能从根本上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关键问题一:我国为什么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如何建立起来的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1.背景
(1)历史渊源:中国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分布上交错居住、文化上兼收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逐渐形成多元一体格局。
(2)党的重视:提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作为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
2.过程
3.概况: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和西藏自治区先后成立。此外,还成立了一批自治州、自治县(旗)。
任务一 合作探究——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材料一 历史的发展使中国各民族多数是杂居的,互相同化,互相影响……我们整个中华民族对外曾是长期受帝国主义压迫的民族,内部是各民族在革命战争中同甘苦结成了战斗友谊,使我们这个民族大家庭得到了解放……在中国这个民族大家庭中,我们采取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为了经过民族合作、民族互助,求得共同的发展、共同的繁荣。
——周恩来《关于我国民族政策的几个问题》
(1957年8月4日)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就非常重视民族问题。1941年5月1日,陕甘宁边区政府颁布了《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其中第十七条规定:“依据民族平等原则,实行蒙、回民族与汉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平等权利,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尊重蒙、回民族的宗教信仰与风俗习惯。”1947年5月1日,中国共产党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省一级的内蒙古自治区。
——摘编自章开沅、朱英《中国近现代史》
[问题] 结合材料一、材料二,归纳指出新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依据。
[结论] 依据: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分布上交错居住、文化上兼收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近代以来,各民族在革命战争中结下深厚友谊;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民族民主问题的探索,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提供了经验。
任务二 检测反馈
1.“一个民族完全聚居在一个地方的比较少,甚至极少。……我国历史的发展,使我们的民族大家庭形成许多民族交错居住的状态。由于我国各民族交叉的时代很多,互相影响就很多,甚至于互相同化也很多。”从中可以看出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因素是(  )
A.交错居住相互融合的现实国情
B.民族团结与平等的历史传统
C.各民族共同繁荣的经济任务
D.各民族反侵略的政治需要
解析:A 根据材料“我国历史的发展,使我们的民族大家庭形成许多民族交错居住的状态。由于我国各民族交叉的时代很多,互相影响就很多,甚至于互相同化也很多”可知,交错居住的民族分布特点和各民族相互融合的现实国情是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原因,A项正确。
2.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将归绥(归顺、平定之意)改为呼和浩特(意为青色的城)、迪化(开导、教化之意)改为乌鲁木齐(意为优美牧场)。这说明新中国(  )
A.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B.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
D.贯彻各民族平等的原则
解析:D 归绥、迪化等名称体现了新中国成立前对这些地区的认识仍存在夷夏之分,新中国成立后名称的变化则体现了民族平等的原则,D项正确。
3.1952年8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1954年被写入宪法。这表明(  )
A.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确立
B.以法律保障社会主义民主
C.形成了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D.过渡阶段的历史任务完成
解析:B 根据材料可知,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写入宪法,是在以法律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保障社会主义民主,B项正确;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排除A项;仅凭材料不能证明形成了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排除C项;材料不能说明过渡阶段的历史任务完成,排除D项。
[深化拓展]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立的因素
1.民族地区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
2.历史传承:中国古代的羁縻政策和土司制度等为处理民族关系积累了历史经验。
3.现实基础:在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过程中,各民族之间形成了相互交错的居住格局。
4.党的探索:中国共产党重视民族关系,逐步提出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政策。
关键问题二: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如何发展完善的 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何历史意义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
1.原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全面恢复和落实党的民族政策。
2.表现
(1)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正式颁布实施。
(2)根据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民族自治地方进行了有关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制定工作。
(3)1990年,中共中央提出“三个离不开”,深刻阐述了中国各民族休戚相关、命运与共的血肉关系。
(4)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不断推进和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在我国政治生活中的地位日益提高。
(5)1997年,中共十五大明确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
3.制度优势
(1)维护国家的集中统一。
(2)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
(3)实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事业加快发展。
三、中共十八大以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
1.中共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要求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不断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2.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被写入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章程》。
3.中共二十大提出新的要求,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
任务一 合作探究——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完善
材料一 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民族政策的探索(部分)。
1941年 《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规定:“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
1945年 中共中央提出:“对内蒙的基本方针,在目前是实行区域自治。”
1947年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个省级民族区域自治机构——内蒙古自治区正式成立
1949年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实行团结互助。”
1954年 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确立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1955—1965年 先后成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和西藏自治区
1984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正式颁布实施,标志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从此被纳入法治轨道
1990年 中共中央提出“三个离不开”,即“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2000年 中央政府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范围涵盖全国5个自治区、27个自治州等
——摘编自雷振扬《中国特色民族政策与时俱进论》
材料二 习近平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明确提出“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守卫祖国边疆、共同创造美好生活”,要求积极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坚定落实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切实在边疆民族地区构筑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
——摘编自李春晖、丁瑞雪
《中国共产党边疆治理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问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发展的特点,并说明其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你对“构筑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的认识。
[结论] (1)特点:以民族区域自治为核心;逐渐制度化、法制化,与时俱进;范围不断扩大。
意义: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和抗日战争、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密切了中国共产党和少数民族的关系;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促进和巩固了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权利,进一步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促进了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善。
(2)认识:传承好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一脉相承的价值追求;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握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格局的精髓;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丰富和发展新时代民族理论。
任务二 检测反馈
1.下图是西部大开发以来民族地区固定资产投资的统计(单位:亿元)。图中数据的变化反映出(  )
A.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得到贯彻
B.边疆民族地区是西部开发的重点
C.民族地区发展依赖固定资产投资
D.民族地区经济总量快速上升
解析:A 根据图表可知,西部大开发以来民族地区固定资产投资稳步增长,表明国家致力于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推动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A项正确;从材料看不出边疆民族地区是西部开发的重点,排除B项;从材料看不出民族地区发展是否依赖固定资产投资,排除C项;从材料看不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情况,排除D项。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第十二条规定:“各民族自治区的人民政府机关,应以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人员为主要成分组成之……”这一规定旨在  (  )
A.保障少数民族行使自治权和政治参与权
B.实现各民族的交融与消除民族间的差别
C.给予少数民族直接参与国家事务的权利
D.改变民族地区经济文化落后的状态
解析:A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少数民族自治区的人民政府机关,以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人员为主要成分组成,说明该制度充分保障少数民族行使自治权和政治参与权,A项正确;消除民族差别表述不当,B项错误;材料内容与直接参与国家事务无关,C项错误;材料中的参政权、自治权属于政治权利,与经济文化问题无直接关系,D项错误。
[深化拓展]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特点和重大意义
1.特点
(1)是我国的基本民族政策,也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体现了民族平等和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内容之一。
(2)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的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3)不是单纯的民族自治或地方自治,而是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的结合,是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的结合。
2.重大意义
(1)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
(2)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3)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4)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蓬勃发展。
[知识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