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 导学案(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0课 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 导学案(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29.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6-17 08:38: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0课 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
课程标准 学习重点
通过了解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以及所引起的生产关系的深刻变化,理解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及对人类社会生活的深远影响。 核心概念:工业革命、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工厂制度、垄断组织、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关键问题: (1)为什么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 (2)两次工业革命各有哪些重大发明 分别有哪些特点 (3)工业革命从哪些方面改变了世界面貌
[重要概念]
1.资本原始积累: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前通过暴力等非正当手段使小生产者与生产资料分离,使生产资料聚集在少数人手里的过程,如英国的圈地运动、三角贸易、殖民掠夺等。资本积累与资本原始积累的最大不同是,资本原始积累的主要手段是掠夺,资本积累的主要手段是剥削工人的剩余价值。
2.手工工场:可分为分散的手工工场即资本主义简单协作,集中的手工工场即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两个阶段。同行会手工业相比,简单协作的生产工具和操作方法无多大改变,仅是许多人被资本家雇佣并在其监督下同时做同种工作;工场手工业是以手工技术和分工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工业,为手工业生产向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过渡创造条件。手工工场和手工作坊相比,不仅表现在生产规模、技术分工上的进步,关键是手工工场已是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组织形式,这是与手工作坊的本质区别。
3.工厂制度:工业革命使生产组织与管理方式发生重大变革,建立了资本主义大工厂制度。工厂制度逐渐成为工业时代主要的生产组织形式。它将工人和生产资料集合在一起,通过细致的分工和严格的纪律,让工人操作机器,进行大批量的生产。工人分工合作生产,提高了生产效率。
4.垄断组织:一般指资本主义大企业之间为独占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以攫取高额利润而联合组成的垄断性的经济同盟。19世纪末20世纪初,垄断组织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发展起来,并成为国家经济生产的基础。垄断组织在本质上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5.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指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各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及其所属殖民地经济和势力范围的总体。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由自由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垄断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倾销商品、掠夺原料、输出资本,列强逐渐瓜分了世界,在全世界范围内进行资本主义的生产和经营活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最终形成。世界被帝国主义国家瓜分完毕,帝国主义与殖民地半殖民地之间以及帝国主义国家相互之间在经济上联系日益紧密,这种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构成了世界范围的经济整体。
[教材史料]
1.本课导入文字及图片解读。
思路引导:(1)工业革命开始时间:18世纪60年代。
(2)生产方式变化:由手工劳动到机器生产。
(3)意义:生产效率大为提升。
(4)发明者身份:劳动工人。
2.教材第一目“历史纵横”解读。
思路引导:(1)时间:约从15世纪开始。
(2)概况:新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强行圈占公有土地和农民份地,将其变为私有的大农场或大牧场。
(3)影响:客观上促进英国资本主义发展,为工业发展提供充裕的农产品、自由劳动力和国内市场。
3.教材第二目《使用蒸汽机为动力的工厂(绘画作品)》解读。
思路引导:(1)蒸汽机的使用解决了生产动力受自然条件限制的问题,推动了工厂的形成和城市化进程。
(2)蒸汽机的普遍使用带来工业污染。
4.教材第三目《工业社会中的妇女从事文书工作的场景》解读。
思路引导:(1)原因:随着工业的发展,对体力的要求相对降低,更多的妇女进入职场走向社会。
(2)影响:妇女的地位提升。
5.教材第三目《英国就业人口结构的变化》解读。
思路引导:就业人口结构变化体现了经济结构的变化,工业比重上升,农业比重下降,工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和决定性力量。
[教材问答]
1.“学思之窗”: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科技创新起到了什么作用
思路引导:19世纪后半期,也就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展开之际,工业企业充分认识到科学技术对生产的极大推动作用,开始有计划地利用科学技术的发展来促进生产,纷纷资助科学技术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科学技术与生产紧密结合,科技创新极大地促进了工业生产。
2.“思考点”:两次工业革命各有什么特点
思路引导:第一次工业革命以英国为中心,然后向外扩展;以蒸汽机的使用为标志;以轻工业为主;工厂取代工场;科学技术与生产尚未真正结合。第二次工业革命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发生;以电力的广泛使用为标志;以重工业为主;垄断组织产生;科学技术与生产紧密结合。
3.“问题探究”: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议一议:工业革命是如何改变世界的
思路引导:(1)工业革命为资产阶级提供了强大实力,并最终确立了资本主义的世界统治。
(2)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建立过程中,世界各国的生产都不同程度地成为资本主义工业生产的一部分。
(3)工业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建立,摧毁了世界很多地区的传统手工业,造成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的灾难,但客观上促进世界向工业社会迈进,是历史的进步。
关键问题一:为什么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
一、工业革命的背景
1.内涵:工业革命是由一系列技术变革引起的从手工劳动转向机器生产的重大飞跃。
2.条件
政治前提 英国确立君主立宪制度,国内政局稳定,政府鼓励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 农业资本主义发展迅速,为工业发展提供农产品、自由劳动力和国内市场;殖民扩张促进资本原始积累,获得了廉价原材料和广阔的海外市场
技术条件 手工工场发展水平较高,劳动分工细致,生产工具日趋专门化,生产技术日益纯熟
科学基础 17世纪中期,英国已经成为欧洲的科学技术中心之一
直接原因 国内外市场扩大和需求增长
[图解历史] 圈地运动
任务一 合作探究
材料
  就某一方面条件,或某些条件来说,在欧洲大陆也有比英国更好的国家——如荷兰和法国,但是没有哪个国家具有英国这样好的综合条件。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问题]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材料的观点。
[结论] 观点:工业革命发生在英国是多种因素合力的结果。
说明: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确立后,政局稳定,政府积极鼓励发展经济;大约兴起于15世纪的“圈地运动”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必要的劳动力、国内市场和资金;英国通过殖民扩张,促进了资本原始积累,获得了大量廉价的原材料和广阔的海外市场;英国的手工工场发展水平较高,劳动分工细致,生产工具日趋专门化,工人的生产技术日益纯熟,为技术改革和机器发明提供了条件;英国拥有大量的煤铁等。
任务二 检测反馈
(2018·全国Ⅰ卷,34)传统观点认为,英国成为工业革命发源地,是因为英国最早具备了技术、市场等经济条件;后来有研究者认为,其主要原因是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度;又有学者提出,煤铁资源丰富、易于开采等自然条件是其重要因素。据此可知,关于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的认识(  )
A.只能有一种正确合理的观点
B.随着研究视角拓展而趋于全面
C.缺少对欧洲其他国家的观察
D.后期学者研究比传统观点可信
解析:B 材料中对英国成为工业革命发源地的认识,从强调经济条件,到后来强调制度因素,再到强调自然条件,体现了随着研究视角的不断拓展,认识逐渐趋于全面,B项正确;后期学者研究与传统观点只是研究视角不同,各有可取之处,“经济条件”的视角更符合唯物史观,故A、D两项错误;材料中的经济条件、制度因素等都是相对欧洲其他国家而言的,故C项错误。
[深化拓展] 英国圈地运动的影响
1.进步性
(1)使资本主义经济深入农村。圈地运动破坏了小农经济,建立起资本主义的商业性农业。
(2)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生产力的发展。由于土地的集中,大部分地主采用先进的耕作方式,提高了产量。
(3)推动了英国城镇化的进程。大量失去土地的农民移居城市,加之工业的发展,使英国的城镇数量大大增加。
(4)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准备了阶级条件。新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靠圈地发家,为资产阶级革命打下了阶级基础。
(5)推动了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展。圈地运动促进英国农业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为工业发展提供农产品、自由劳动力和国内市场。
2.局限性:在圈地运动中,无数农民倾家荡产,流离失所。从这个角度来说,圈地运动是一场“羊吃人”的运动。
关键问题二:两次工业革命各有哪些重大发明 分别有哪些特点
二、工业革命的进程
1.第一次工业革命
(1)棉纺织业的革命:“飞梭”与珍妮纺纱机,纺与织的促进,工厂的出现。
(2)蒸汽动力的使用:瓦特,1785年。
(3)交通运输业的革命:汽船和火车,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4)英国完成工业革命:19世纪中期,机器制造业实现机械化。
(5)工业革命向欧美扩展: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中期。
2.第二次工业革命
(1)有利条件:19世纪中后期,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相对稳定,经济发展,自然科学取得一系列突破性成果。
(2)成就
领域 历史意义
电力技术 电力技术广泛开发和应用,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内燃机 汽车、飞机等新式快速交通工具应运而生,成为具有深远影响的成就
化学工业 用化学方法加工原料;用化学方法合成新材料;石油化工业获得发展
旧产业 部门 新技术应用使炼钢、纺织、采煤、机器制造和铁路运输等焕发新活力
(3)特点
①科学技术与生产紧密结合。
②几乎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发生,其中美国与德国最为突出。
任务一 合作探究
材料一 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主要发明
成就 发明者/发现者 国别
电磁感应现象 法拉第 英国
发电机 西门子 德国
内燃机 戴姆勒 德国
汽车 卡尔·本茨 德国
柴油机 狄塞尔 德国
四轮汽车 亨利·福特 美国
飞机 莱特兄弟 美国
电灯 爱迪生 美国
电话 贝尔 美国
无线电报 马可尼 意大利
材料二
世界主要国家工业产值排序表(1860—1900年)
  排名 时间   第一名 第二名 第三名 第四名
1860年 英国 法国 美国 德国
1900年 美国 德国 英国 法国
——以上材料均据人民出版社《普通高中
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历史 必修 第二册》整理
[问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第二次工业革命有何显著变化。
(2)根据材料二表格,指出西方国家经济格局有何变动。从中你得出怎样的认识
[结论] (1)①成就:产生了更多新的发明成果。②影响:从“蒸汽时代”到“电气时代”。③发明者/发现者:从工匠技师到科学家。④来源:不是源于单纯的生产经验,而是依托于近代科学理论的指导,科学技术与生产紧密结合。⑤国别:从英国一枝独秀到美、德成就最为突出。
(2)变动:从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到美国、德国后来居上。
认识:科技创新是国家发展的巨大推动力。
任务二 检测反馈
1.(2019·全国Ⅰ卷,34)工业革命前,英国矿井里使用蒸汽唧筒抽水。1765年,修理过唧筒的瓦特发明了一种单动式蒸汽机。后在工厂主的合作和资助下,终于改进制成“万能蒸汽机”,并广泛使用到工业领域。该过程表明,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生产领域的主要发明创造(  )
A.源于劳动实践 B.依赖于科学理论的突破
C.取决于资金保障 D.得益于各阶层广泛参与
解析:A 唧筒,即水泵。瓦特的“万能蒸汽机”是工业革命期间生产领域的主要发明创造。瓦特是机器修理工,“修理过”再“发明”,表明是“源于劳动实践”,是修理实践积累经验的结果,A项正确。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的许多技术发明来源于工匠的实践经验,发明者多为技术工人,个别是能工巧匠在生产中偶然发现,B项不正确。“资金保障”不是决定性因素,瓦特创造性工作,才是决定性因素。瓦特在没有资助的情况下,自行发明了单动式蒸汽机。在此基础上的改进,固然有工厂主资助的有利条件,但也只能加快改进的步伐,C项不正确。题干材料有修理工瓦特的工作和工厂主的外在参与,未见“各阶层”“广泛参与”,D项不正确。
2.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描述某时期:“金属补充了石块和木头;铁路、汽车和飞机取代了牛、马和驴……电使蜡烛黯然失色,并已成为只要按一下开关,便可做大量功的动力之源。”这一时期可做大量功的动力之源还有(  )
A.蒸汽机 B.内燃机 C.珍妮机 D.电话机
解析:B 据材料“电使蜡烛黯然失色”可知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人类进入“电气时代”,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还可做大量功的动力之源还有内燃机,故选B项。
[深化拓展] 比较两次工业革命
角度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主要标志 蒸汽机与“蒸汽时代” 电气技术与“电气时代”
发明者 工匠技师,科技与生产尚未真正结合 科学家、工程师,科技与生产紧密结合
范围规模 英国开始,缓慢扩展 多国并进,美、德突出
主要领域 从棉纺织业开始,主要是轻工业领域 以重工业为主
能源基础 煤炭 电力、石油
生产组织 工厂制度,自由资本主义 垄断组织,帝国主义
世界市场 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关键问题三:工业革命从哪些方面改变了世界面貌
三、工业革命的影响
生产力 大发展 实现工业化的各国经济空前繁荣
生产组织 与管理方 式变革 (1)建立了资本主义大工厂制度,垄断组织出现 (2)科学化管理日益受到重视
社会阶 级结构 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逐渐成为社会的两大阶级;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等中间阶层的力量开始发展
社会生 活变化 (1)城市化:工业城市形成,地位日益重要 (2)生活改善:现代工业提供了物美价廉的商品,人们生活有所改善 (3)文化素养:休闲娱乐、群众性体育运动逐渐兴起,报刊书籍大量发行,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 (4)女性地位:女性获得了更多受教育的机会,参与工作 (5)人口数量:明显增加
社会问 题显现 (1)问题:社会贫富分化加剧;工人居住条件恶劣;环境污染严重;疾病与犯罪等 (2)应对:在工人运动推动下,欧美各国通过社会立法解决问题
世界面 貌改变 (1)原因: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工业革命提供的强大经济和军事实力,继续向世界各地大肆扩张 (2)标志: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最终形成
任务一 合作探究
某学习小组在研究“从曼彻斯特看工业革命的影响”这一主题时,搜集到了如下几则史料:
材料一
曼彻斯特一个工厂的规章制度
第一条 每天早晨机器开动十分钟后,工厂大门即行关闭,自该时起到早餐前,任何织工均不得入厂。在此时间内织工缺工者按其管理的织机数目每台罚款三便士。
第二条 在其他时间内,织工在机器转动时缺工者,按其管理的机器数目每台每小时罚款三便士,织工未得监工允许擅自离开车间者也罚款三便士。
…………
第九条 所有梭子、刷子、注油器、轮子、窗户等如有损坏概由织工赔偿。
——摘编自詹姆士·利奇《一位曼彻斯特
工人所揭露的关于工厂的无可否认的事实》
材料二 1842年,曼彻斯特一份新闻报道描述:“黑烟笼罩在城市的上空,经久不散,人们抬头可以看到高耸的烟囱吞吐着滚滚的黑烟,低头可以看到厚厚的煤灰覆盖着大地,到处都是黑灰色的建筑,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已经分辨不出白天和黑夜了。”
——摘编自吴洋、卜风贤《19世纪以来
伦敦和曼彻斯特雾霾的治理》
材料三 曼彻斯特人口由1750年的18 000人增加到1851年人口普查时的30万人,大多数人口属于工人阶层和移民。在1832年的改革法案中,在国会中拥有代表席位,并且中产阶层的男子获得了选举权。
——摘编自何成刚等《智慧课堂:
史料教学中的方法与策略》
图1 1750年的曼彻斯特俯瞰图
图2 1850年的曼彻斯特俯瞰图
[问题] (1)材料一这种史料对研究该主题是必须的吗 请说明理由。
(2)材料二、材料三从哪些视角拓展我们对该主题的研究
(3)我们在选用史料进行研究性学习时应坚持什么原则
[结论] (1)是必须的。材料一出自一个工厂的规章制度,可以用于研究工业革命对生产组织形式的影响以及工业革命对阶级关系的影响,属于第一手史料,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2)材料二从工业革命的消极影响角度进行研究,反映了工业革命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材料三从工业革命的积极影响角度进行研究,曼彻斯特城市规模的扩大以及人口的增加反映工业革命推动了城市化进程;通过议会改革,中产阶级有了选举权,可以反映工业革命推动了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发展完善。
(3)原则:类型多样;一手优先;多元互证;去伪存真。
任务二 检测反馈
1.以下示意图方框中应填入(  )
A.内燃机的发明
B.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
C.建立垄断组织
D.科学技术与生产紧密结合
解析:C 第一次工业革命对应的生产组织形式是工厂制,而第二次工业革命对应的生产组织形式是垄断组织,故选C项。
2.1851—1911年,英国妇女职员总人数增长10倍,牛津大学向女子敞开长期封闭的大门,伦敦大学也准许女子取得学位。这主要体现了(  )
A.高等教育的发展需要
B.妇女注重维护自身权利
C.工业化对人才的需求
D.政府对民主政治的重视
解析:C 材料时间处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工业化社会对劳动者的技能和知识要求越来越高,女职员数量的增加及大学向女子敞开,体现了工业化对人才的需求,故选C项;社会需求推动高等教育发展,A项颠倒因果关系,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妇女对自身权利的维护,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政府对民主政治的重视,排除D项。
[深化拓展] 认识工业革命的两大视角
1.工业革命是一次经济革命
(1)从生产方式上看:工业革命使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劳动。
(2)从生产组织形式上看:工业革命使工厂取代了手工工场,垄断组织出现。管理日益科学化、规范化。
(3)从产业结构上看:工业革命后产业结构由以农业为中心发展到以工业为中心。
2.工业革命是一场社会革命
(1)工业革命助推了民主政治完善,自由主义、社会主义运动助推民主化进程。
(2)工业革命改变了阶级结构,产生了两大对立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等中间阶层出现。
(3)工业革命推动国家治理模式调整,政府对经济的管理和干预程度提高,资本主义各国从自由资本主义阶段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4)工业革命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城市人口增多,规模扩大,城市建设和生活设施不断完善。
(5)工业革命改变了女性地位,推动教育发展,丰富人们娱乐生活,人口增加明显,人们时间观念增强。
(6)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问题:贫富分化加剧、工人居住条件恶劣、环境污染严重等。
(7)工业革命改变了东西方的国际格局,使东方从属于西方。世界联系更加紧密。
(8)工业革命改变国际秩序: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美德崛起),重新分割世界和争夺全球霸权,国际局势日益紧张(第一次世界大战)。
[知识框架]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