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古诗三首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9古诗三首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5.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6-17 11:08:18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五下语文《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并初步感受古诗的节奏美。
2. 理解古诗中的重点字词,了解古诗的基本内容。
3.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理解古诗内容,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
三、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激趣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其中,古诗就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宋代爱国诗人陆游的一首古诗《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2.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老师:现在,我们一起齐读课题,预备——开始!
学生:《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老师:很好,大家读得很整齐。那么,谁能告诉我这首诗题目的意思呢?
学生A:我认为“秋夜将晓”是指秋天的夜晚即将天亮,“出篱门”是走出篱笆门,“迎凉有感”则是在迎接清凉的早晨时有所感触。
老师:非常好,学生A理解得很到位。这首诗确实是陆游在秋天的一个清晨,走出篱笆门,迎接清凉的空气时,心中涌起的感慨。那么,我们接下来就一起走进这首诗,看看陆游到底有哪些感慨吧。
老师:首先,请大家自由朗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学生自由朗读)
老师:现在,哪位同学愿意为大家朗读这首诗?
学生B:(站起来,大声朗读)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老师:学生B读得很好,不仅字音准确,还读出了古诗的节奏感。那么,大家在读的过程中,有没有发现这首诗中有哪些词或句子让你感到特别触动呢?
学生C:我觉得“遗民泪尽胡尘里”这句很触动我,它让我想到了那些生活在战乱中的百姓,他们的泪水都流干了,却依然生活在胡人的尘土之中,非常悲惨。
老师:很好,学生C捕捉到了诗中深沉的情感。那么,我们接下来就一起深入解析这首诗,看看陆游是如何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出这幅凄凉而沉重的画面的。
(二)初读古诗
1. 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和节奏。
2. 学生自由朗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 指名朗读,师生共同评议。
教师:老师来为大家范读一遍,请大家注意听准字音和节奏。”
(教师开始范读,声音抑扬顿挫,情感饱满)
教师(读完后):“好了,同学们,你们听清楚了吗?现在,请你们自由朗读这首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学生们纷纷打开课本,开始自由朗读。)
教师:“现在,哪位同学愿意来为大家朗读一下这首古诗?”
学生A:“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教师:“A同学读得很流畅,字音也读得很准。但是,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古诗的节奏感很重要。比如‘三万里河东入海’,这里的‘三万里’和‘五千仞’都是数量词,读起来要有一种气势磅礴的感觉。还有,‘遗民泪尽胡尘里’这句,要读出那种悲伤和无奈的情感。”
(教师边说边示范,学生们认真听着。)
教师:“现在,我们再试着一起读一遍,注意把握好节奏和情感。”
(师生共同朗读古诗,声音整齐而有力。)
教师:“很好,同学们读得非常棒!通过朗读,我们初步感受到了这首古诗的意境和情感。接下来,我们将进一步探讨这首古诗的内容和背景。”
(三)理解古诗内容
1. 理解诗题:从诗题中,你读懂了什么?(引导学生理解诗题中的时间、地点和事件)
2. 逐句理解:
(1)出示第一句:“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学生自由读,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教师引导学生理解“三万里河”“五千仞岳”的夸张手法,感受黄河的源远流长和华山的高耸入云。
(2)出示第二句:“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学生自由读,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教师引导学生理解“遗民”“胡尘”“王师”等词语的含义,体会诗中所表达的遗民们的痛苦和对国家统一的渴望。
老师:从诗题中,你们读懂了什么呢?
学生A:我觉得诗题告诉我们,这首诗是诗人在秋夜快要天亮的时候,走出篱门去迎接凉爽的空气时产生的感慨。
老师:很好,你理解了时间“秋夜将晓”和事件“出篱门迎凉”。那么,你们还能从诗题中读出其他的信息吗?
学生B:我觉得地点可能是诗人的住处,因为有篱门。
老师:对,篱门通常指的是农家或住宅的围墙门。那么,我们再来看看这首诗的内容。
老师:(出示第一句)“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哪位同学来解释一下这句诗的意思?
学生C:这句诗说的是,三万里长的黄河向东奔流入海,五千仞高的华山耸入云霄。
老师:很好,你准确地解释了诗句的意思。这里的“三万里”和“五千仞”是夸张的手法,用来形容黄河的源远流长和华山的巍峨高耸。这样的描写,给你们什么样的感觉呢?
学生D:我觉得这样的描写让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壮丽和伟大。
老师:很好,大自然的壮丽和伟大确实让人心生敬畏。接下来,我们来看第二句诗。
老师:(出示第二句)“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这句诗又表达了什么呢?
学生E:这句诗说的是,那些生活在敌人统治下的百姓们,他们的眼泪已经流干了,他们在胡人的烟尘中生活,每年都在向南望着,希望国家的军队能够来解救他们。
老师:你的解释非常到位。这里的“遗民”指的是生活在敌人统治下的百姓,“胡尘”则指的是敌人的侵略和压迫。这句诗深深地表达了遗民们的痛苦和对国家统一的渴望。
(四)体会诗人情感
1. 思考:从这首诗中,你感受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 学生交流,教师引导:诗人通过描绘祖国大好河山的壮丽景象和遗民们的痛苦生活,表达了对国家统一的渴望和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老师: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从这首诗中,你们感受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学生A:老师,我觉得诗人在这首诗中表达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他通过描绘那些雄伟壮丽的山河,让我仿佛看到了祖国的美景。
老师:很好,你抓住了诗中描绘的壮丽景象。确实,诗人用细腻的笔触勾画出了一幅幅美丽的山河画卷,展现了他对祖国深深的热爱。
学生B:我还觉得诗人在这首诗中表达了对国家统一的渴望。他看到了那些生活在痛苦中的遗民,心里一定很不是滋味。
老师:你的观察很敏锐。诗人确实在诗中表达了对国家统一的渴望。他看到了遗民们生活在苦难之中,心中充满了对和平统一的向往。
学生C:老师,我觉得这首诗还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的向往。他通过描写遗民们的痛苦生活,让我们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
老师:你分析得很有深度。诗人通过描写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表达了他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的向往。这也是这首诗所要传达的重要思想之一。
老师总结:同学们说得都很好。这首诗确实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国家统一的渴望以及对和平的向往。通过这首诗的学习,我们不仅欣赏到了诗人的优美诗句,更深入地体会到了他内心深处的情感。希望大家能够继续用心去感受诗人的情感世界,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
(五)朗读背诵
1.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注意节奏和韵律。
2. 学生尝试背诵古诗,教师进行抽查和指导。
教师:有哪位同学愿意先来尝试读一读呢?
学生A: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教师:读得很好,A同学把握了古诗的韵律,但感情的表达还可以更充沛一些。想象一下,这是诗人在秋夜即将破晓时,走出篱门迎着凉风,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心中却充满了对沦陷区百姓的同情和对朝廷的期盼。我们再来试一试。
学生B: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教师:很好,B同学这次朗读中融入了更多的情感,让我们仿佛能感受到诗人的那种深沉的忧国忧民之情。现在,我们全班一起来有感情地朗读这首古诗,注意跟上节奏。
(全班学生齐声朗读)
教师:非常好!现在,请大家尝试背诵这首古诗。给大家几分钟的时间,看看能不能记住。
(学生们开始背诵)
教师:时间到,现在我来抽查几位同学。C同学,请你来背诵一下。
学生C: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教师:非常棒,C同学背诵得很流利。接下来,D同学,你也来试一试。
学生D: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教师:D同学虽然有些小紧张,但还是成功地背诵了整首诗,很不错!大家给他掌声鼓励一下。(全班鼓掌)
教师: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不仅学会了如何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还尝试了背诵。希望大家能够继续努力,将这首充满爱国情感的古诗铭记在心。
(六)布置课后作业:搜集并阅读陆游的其他古诗,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
五、教学反思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我们可以帮助学生在第一课时中初步理解《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这首古诗的内容和情感,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为后续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