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下语文《从军行》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 深入理解和感悟《从军行》中的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2. 引导学生通过合作学习、讨论交流等方式,加深对边塞诗的理解与欣赏。
3. 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通过朗读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二、教学重点:
1. 深入解读诗意,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与报国之志。
2. 感受边塞诗的雄浑与壮美。
三、教学难点:
理解诗中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的艺术技巧。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 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提问学生关于《从军行》的基本信息,如作者、背景等。
2.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对诗意的大致理解,为本节课的深入学习做铺垫。
老师:同学们,大家好!我们上节课学习了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从军行》。还记得这首诗的作者和背景吗?
学生A:我记得这首诗是王昌龄写的,他是一位很有名的边塞诗人,写了很多描绘战争和边塞生活的诗歌。
老师:非常好,A同学回答得很准确。那么,我们上节课对这首诗的诗意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现在谁愿意来分享一下你的理解呢?
学生B:我觉得这首诗描绘了边疆战士们英勇战斗的场景,他们不畏艰难,为了国家的安宁而浴血奋战。
老师:B同学的解读很到位。确实,这首诗不仅展现了战士们的英勇形象,还蕴含了诗人对战争的深刻思考。那么,我们接下来就来深入分析一下这首诗的具体内容和表现手法。
老师:首先,我们来看第一句“青海长云暗雪山”,这里的“青海”和“雪山”分别指什么?
学生C:我认为“青海”指的是青海湖,而“雪山”则是指青藏高原上的连绵雪山。
老师:C同学说得很好。这句诗通过描绘青海湖上空的浓厚云层和远处被云层遮蔽的雪山,营造了一种苍凉而肃杀的氛围,为后面的战斗场面做了铺垫。
老师:接下来我们看第二句“孤城遥望玉门关”,这里的“孤城”和“玉门关”又分别指什么呢?
学生D:“孤城”应该是指边疆的一座孤独的城堡,而“玉门关”则是古代通往西域的重要关隘。
老师:D同学的解释很准确。这句诗通过描绘边疆战士们遥望玉门关的场景,突出了边疆的辽阔和战士们的孤独感,也展现了他们守卫边疆的决心和信念。
老师:好的,我们接下来继续分析这首诗的其他部分。通过今天的学习,希望大家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从军行》这首诗的丰富内涵和诗人的独特情感。现在大家开始自由阅读并思考吧!
(二)深入解读诗意
1. 小组合作,逐句解读诗意。
(1)分配任务,每个小组负责解读诗中的一两句。
(2)小组成员通过查阅字典、讨论交流等方式,理解诗句的含义。
(3)每组选派代表汇报解读结果,其他组进行补充或纠正。
老师:同学们,我们今天要一起学习一首非常有名的古诗《从军行》。首先,我们来分一下小组,每个小组负责解读诗中的一两句。大家先自行查阅字典,讨论交流,理解诗句的含义,然后我们再来分享。小组A代表:我们小组解读的是“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这两句诗描绘了边塞的辽阔和孤寂。青海湖上乌云密布,连绵的雪山在阴暗中显得苍茫,远处的孤城静静地矗立,似乎在遥望着玉门关。
老师:很好,你们小组的描述非常生动,确实让人感受到了边塞的苍茫和孤寂。其他同学有什么补充或纠正吗?
小组B代表:我们小组解读的是“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这两句诗表达了将士们坚定的信念和决心。在黄沙漫漫的战场上,将士们身穿金甲,历经百战,但他们的信念始终不变,那就是不破楼兰,绝不回家。
老师:非常棒!你们小组的解读很有深度,突出了将士们的英勇和坚定。其他同学有什么看法吗?
小组C代表:我们小组解读的是整首诗的主题思想。这首诗通过描绘边塞的苍凉和将士们的英勇,表达了诗人对将士们的赞美和对国家安宁的期盼。同时,也展现了诗人对战争的深刻思考和对人性的关怀。
老师:非常全面!你们小组对整首诗的主题思想把握得很好,确实体现了诗人对将士们的赞美和对国家安宁的期盼。那么,大家还有什么疑问或者想要补充的吗?
(同学们纷纷举手,提出自己的疑问和看法)
老师: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不仅对《从军行》这首诗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还学会了如何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逐句解读诗意。希望大家能够把这种学习方法运用到以后的学习中,不断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
2. 集体讨论,体会诗人情感。
(1)引导学生思考:诗人在《从军行》中表达了哪些情感?是如何表达的?
(2)通过讨论交流,让学生理解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对国家的忠诚以及报国的豪情壮志。
教师:那么现在我们来深入讨论一下,诗人在这首诗中表达了哪些情感呢?
学生A:老师,我觉得诗人在这首诗中表达了对家乡的深深思念。比如“不破楼兰终不还”这一句,就体现了他对家乡的牵挂,他宁愿战死沙场,也要保家卫国,早日还乡。
教师:很好,你抓住了关键句子,分析了诗人的情感。那么其他同学,你们还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吗?
学生B:我觉得诗人还表达了对国家的忠诚。诗中的“黄沙百战穿金甲”写出了战争的残酷,但即使在这样的环境下,诗人还是坚守在边疆,这足以证明他对国家的忠诚。
教师:很好,你分析了诗人在恶劣环境下的坚守,进一步揭示了诗人的爱国情怀。还有其他同学想分享吗?
学生C:我觉得诗人在这首诗里还表达了他报国的豪情壮志。诗中的“不破楼兰终不还”不仅仅是对家乡的思念,更是表达了诗人不战胜敌人就绝不回家的决心和豪情。
教师:很棒,你理解得很深入。这首诗确实体现了诗人的豪情壮志,他愿意为了国家的安宁,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那么,同学们,你们认为诗人是如何表达这些情感的呢?
学生D:我觉得诗人通过描绘边疆的艰苦环境和战争的残酷,来衬托出他的爱国情怀和报国决心。这种对比的手法,使得诗人的情感更加鲜明和深刻。
教师:说得非常好!诗人确实运用了对比的手法,通过描绘恶劣的环境和残酷的战争,更加凸显了他的爱国情怀和报国决心。那么,通过今天的讨论,我们是不是对《从军行》这首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呢?
全体学生:是的,老师!
教师:很好,希望同学们能够继续深入学习和体会这首诗,感受诗人的情感,也从中汲取力量,激发我们的爱国情怀和报国之心。
三、品味诗歌艺术特色
1.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1)提问:这首边塞诗有哪些独特之处?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2)通过讨论交流,让学生理解诗歌中运用的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以及诗歌的韵律美。
老师:现在,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这首边塞诗有哪些独特之处,以及它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哪位同学能先来说说你的看法呢?
学生A:我觉得这首诗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描绘了边疆的荒凉和战士们的坚韧不拔。诗中用了很多生动的描绘,比如“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就让人感受到了边疆的辽阔和孤寂。
老师:很好,A同学提到了诗歌的描绘能力。这首诗确实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边疆的壮丽景色和战士们的豪情。那么,这首诗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呢?
学生B:我觉得这首诗用了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比如“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这里用“穿金甲”来形容战争的残酷,夸张地表达了战士们的决心和信念。
老师:没错,B同学观察得很仔细。这首诗中的比喻和夸张手法确实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让我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战士们的英勇和悲壮。那么,除了这些,这首诗还有什么其他的艺术特色呢?
学生C:我觉得这首诗的韵律很美。它读起来朗朗上口,有一种韵律感,让人感觉很舒服。
老师:C同学提到了诗歌的韵律美,这也是《从军行》的一个重要特色。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使得整首诗更加和谐统一,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2. 欣赏边塞诗的壮美。
(1)展示相关图片或视频资料,让学生感受边塞的风光与战士的豪情。
(2)引导学生想象诗中描绘的场景,感受诗歌的壮美与雄浑。
老师:让我们先一起朗读一下这首诗,感受一下它的韵律和情感。
(同学们齐声朗读诗歌)
老师:非常好,大家的朗读都很有感情。现在,我要给大家展示一些边塞的图片和视频资料,让我们更直观地感受边塞的风光和战士们的豪情。
(老师播放图片和视频资料)
老师:看完这些资料,你们有什么感受呢?
学生A:老师,我觉得边塞的风光真的很壮美,那些高山、大漠、长河都让我感到很震撼。
老师:A同学说得很好,边塞的风光确实壮美无比,它给人一种苍凉而豪放的感觉。那么,你们在诗中看到了哪些边塞的元素呢?
学生B:我看到了“青海长云暗雪山”,还有“孤城遥望玉门关”,这些都是边塞特有的景象。
老师:B同学的观察力真强。这些景象确实展现了边塞的荒凉和辽阔。那么,战士们在这样的环境中,他们的情感是怎样的呢?
学生C:我觉得战士们应该是很豪情的,他们不畏艰难,保家卫国,充满了勇气和决心。
老师:小华理解得很深刻。战士们在边塞的环境中,面对种种困难和挑战,但他们依然坚守岗位,保卫国家,这种豪情壮志正是边塞诗所要表达的核心。
老师:现在,让我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诗中描绘的场景。你站在高山之巅,远眺着苍茫的大地,感受着凛冽的寒风,耳边仿佛响起了战鼓声和战士们的呐喊声……这样的场景给你们带来了怎样的感受呢?
学生D:我感觉很激动,仿佛我也成为了那些战士中的一员,和他们一起保家卫国。
老师:D同学的想象非常丰富,他仿佛真的进入了那个世界。这就是诗歌的魅力所在,它能够让我们穿越时空,感受那些遥远而真实的情感。
老师: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不仅对《从军行》这首诗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还通过图片和视频资料欣赏到了边塞的壮美风光。希望大家能够记住这种感受,并在以后的学习中继续探索诗歌的奥秘。
四、朗读指导与练习
1. 教师示范朗读,强调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 学生跟读,注意模仿教师的语气和语调。
3. 分组练习朗读,每组选出最佳朗读者进行展示。
4. 全体学生共同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教师:请大家认真倾听,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教师开始示范朗读,声音抑扬顿挫,充满感情)
教师:好了,同学们,你们觉得这首诗读起来怎么样?
学生A:老师,我觉得这首诗读起来很有力量,好像能感受到战士们的豪情壮志。
教师:很好,你感受到了诗歌的气势。那么,我们接下来就来模仿我的语气和语调,一起跟读这首诗。
(学生跟读,教师适时纠正发音和语调)
教师:现在,我们来进行分组练习。每个小组都要选出一位最佳朗读者,稍后我们会进行展示。
(学生分组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教师:好了,时间到。现在每个小组都派出你们的最佳朗读者来展示一下吧。
(各小组学生依次上台朗读,教师和其他同学给予掌声和鼓励)
教师:最后,我们一起来共同朗读这首诗,感受它的韵律美。
(全体学生共同朗读,声音整齐而有力)
教师:非常好,同学们。通过今天的朗读练习,我们不仅对《从军行》这首诗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还感受到了诗歌的韵律美。希望大家能够继续保持这种学习热情,多读多背,提高自己的朗读水平。
五、总结拓展
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对诗意和诗人情感的理解。
2. 引导学生思考:现代社会中,我们是否还需要这种报国精神?如何体现?
老师:现在,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今天的学习内容吧。
学生A:老师,我觉得这首诗的诗意很深刻,特别是“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这句,表达了将士们为了国家的安宁,不怕牺牲,坚持战斗到底的决心。
老师:A同学总结得很好。确实,这首诗通过生动的画面和激昂的言辞,展现了将士们坚韧不拔、英勇无畏的精神。那么,你们对诗人的情感有什么理解呢?
学生B:我觉得诗人对将士们充满了敬意和赞赏,他用诗歌的形式赞美了他们的英勇和忠诚。同时,我也感受到了诗人对国家安宁的深深忧虑和期待。
老师:B同学说得非常到位。诗人通过诗歌表达了对将士们的崇敬和对国家安宁的渴望。那么,现代社会中,我们是否还需要这种报国精神呢?
学生C:我认为现代社会依然需要这种报国精神。虽然我们现在生活在和平的年代,但国家的发展和进步仍然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努力和奉献。我们应该学习将士们的精神,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老师:C同学说得很好。报国精神不仅仅体现在战场上,更体现在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无论是学习、工作还是社会服务,我们都应该秉持这种精神,为国家的繁荣和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那么,同学们,你们认为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如何体现这种报国精神呢?
学生D:我觉得我们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比如认真学习,提高自己的能力,将来为国家的建设贡献力量。还可以积极参加志愿者活动,为社会做出一点贡献。
老师:D同学说得很好。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从自己的实际出发,用自己的方式去体现报国精神。无论是学习、工作还是志愿服务,只要我们用心去做,都是对国家的贡献。
(六)布置作业:让学生搜集其他边塞诗进行阅读,感受不同诗人笔下的边塞风光与战士情怀。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深入解读诗意、品味诗歌艺术特色以及朗读指导与练习等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了《从军行》这首边塞诗。同时,通过引导学生思考现代社会中报国精神的体现方式,将古代诗歌与现代生活相联系,增强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但需要注意的是,在解读诗意时,要尊重学生的不同理解,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看法,形成多元化的课堂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