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出路的探索与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一、选择题
1.[2023·长春市高三五模]下表反映出林则徐视野转移的轨迹是( )
禁烟运动前后林则徐的主要活动
1823年任 江苏按察使 1837年升 湖广总督 1839年受命钦差大臣 赴广东禁烟 1840年主持 禁烟期间
澄清江苏吏治,改革审判程序,亲自裁决案件 采取“修防兼重”,使江汉数千里长堤无一处漫口 请人翻译英人慕瑞的《世界地理大全》,在此基础上辑成了《四洲志》 购买外洋大炮,“并购旧洋船为式,使兵士演习攻首尾、跃中舱之法”
A.由改革内政到关注世界
B.由匡时济世到倡导变革
C.由补偏救弊到拨乱反正
D.由天朝上国到师夷长技
2.[2023·锦州市一模]“假如没有这场革命,清廷不会向西方学习,中国必然会在旧有轨道上徐徐而行;假如没有这场革命,汉人士大夫还会继续沉沦,不会有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也就不会有后来的政治大变局”。“这场革命”( )
A.拉开了学习西方的序幕
B.促进了中华民族新觉醒
C.引起晚清政局的变化
D.迈出近代化的第一步
3.[2023·湖北黄冈调研]19世纪60年代,曾国藩等湘系洋务领袖一方面以“今日救时之第一要务”为由,大力兴办洋务;另一方面,则时常强调“纯用洋枪,终失长短互用之妙”“制胜之道,在人不在器”。这些言论( )
A.理性指出了洋务运动的不足
B.间接反映清廷统治丧失人心
C.体现了中体西用的指导思想
D.使洋务派进退失据加速失败
4.[2023·山东潍坊一模]近代一位外国人这样评价戊戌变法:维新派的目标正是我们的目标,他们的计划好倒是好,就是有些不切实际和操之过急。然而,距今大约三十年以前,绝大多数局外人不也是这样评论日本的明治维新,而明治维新不是扫除了日本的旧秩序吗?不打破鸡蛋就不可能做成煎鸡蛋卷。他认为戊戌变法的意义在于( )
A.效法明治维新,改革道路
B.试图改变旧的政治制度
C.推动了民众的思想解放
D.得到了社会的广泛支持
5.晚清时期,中国人惊奇地发现西方物理学揭示的一些原理,与《墨子》记载有相似之处。自秦汉以来几乎被人遗忘的《墨子》重新引起国人的关注与研究。这一现象表明( )
A.墨学复兴促进传统科技转型
B.传统科技与近代科技一脉相承
C.西学东渐促进了墨学的复兴
D.中国古代的科技以实验为基础
6.19世纪60~90年代,清政府推行洋务新政,创办一批近代企业;1901年清政府开始实行“新政”,积极振兴商务,奖励实业。这些举措表明两次“新政”在目的上的相同之处是( )
A.求富救国 B.实业救国
C.以商救国 D.富民救国
7.“百日维新”前,梁启超任教于湖南时务学堂,“所言皆当时一派之民权论”,又窃印《明夷待访录》《扬州十日记》等禁书,“加以案语,秘密分布,传播革命思想,信奉者日众”,于是“湖南新旧派大哄”。这反映出,当时( )
A.革命已成为主要思潮
B.维新派变法策略未能统一
C.变法思想的根本转变
D.维新派侧重动员民众变法
8.维新变法期间,湖南巡抚陈宝箴推行变法改革,但在上《请厘正学术造就人才折》中称“康有为平日所著《孔子改制考》一书……其徒和之,持之愈坚,失之愈远,器然自命,号为‘康学’,而民权平等之说炽矣”,并奏请销毁《孔子改制考》。这种主张( )
A.推动了新旧势力的合流
B.试图突破“中体西用”束缚
C.有助于减少变法的阻力
D.意在彻底否定变法理论基础
9.1864年,李鸿章在一封信中谈到,西方船坚炮利,中国“若不及早自强,变易兵制,讲求军实,仍循数百年绿营相沿旧规,厝火积薪,可危之甚”。由此可见李鸿章( )
A.深恶朝政腐败 B.力图维新救国
C.主张强兵御外 D.开始了解西方
10.晚清创办的福建船政学堂,其课程内容既有西方科学知识,也包括中国旧学。对此,船政大臣沈葆桢在奏折中说:“今日之事,以中国之心思通外国之技巧可也,以外国之习气变中国之性情不可也。”这体现的思想是( )
A.君主立宪 B.中体西用
C.民主共和 D.实业救国
11.有学者评价近代某革命纲领:“交织着现实和幻梦,交织着彻底的斗争性和不切实际的空想图画。既有由革命的烈火燃起来的大胆的想象,又充分暴露了小生产者的狭隘的实际主义。”这一革命纲领( )
A.体现了农民反封建愿望
B.推动了小农经济的发展
C.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效果
D.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要求
12.[情境创新/2023河北省级联测]1858年,英法等西方国家通过《天津条约》获取了在内地游历、经商等权益,但1863年之前,西方人在华游历的首选之地为东三省、天津和北京,而1865年之后,长江中下游和东南地区逐渐成为西方人游历的热点地区。对这一变化,解释合理的是( )
A.“东南互保”符合列强利益
B.太平天国运动具有反侵略性
C.传统的宗藩关系逐渐解体
D.西方侵略势力伸向东南沿海
二、综合题
13.[2024安徽联考,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魏源认为清王朝要消除来自西方国家的威胁,在对外作战中立于不败之地,仅仅“悉夷情”是不够的,“悉夷情”是基础,更重要的是“师夷长技以制夷”。魏源在《海国图志》的自序中,非常清晰地表明了自己写书的观点和目标,就是向西方学习,使中华大地不再受到列强的侵扰。
——胡博《魏源〈海国图志〉对鸦片战争失败的反思》
材料二 随着五口通商的形成,中国资本主义经济逐步发展,洋务派首次提出“商战”一词,通过洋务运动的催化,中国初步诞生了一批具有早期民族资产阶级改良意识的知识分子。他们推崇西方文化,主张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对发展本国工商业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西方列强经济、武力的刺激下,早期维新派宣扬“实业救国”论,强调振兴商务,维新派摒弃传统弃商、蔑商思想,重视提高商人地位,其思想的宣传吸引了更多的地主、官僚投入兴办近代民族工商业。由此,受利益驱使,从事工商业人数剧增,民族企业如雨后春笋,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获得了进一步发展。
——摘编自陈燕玲《早期维新思想与戊戌变法》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简析材料中两种救国思想形成的原因。(8分)
(2)有学者认为“商战”思想其实已超出“商”的范畴,请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予以说明。(6分)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一、选择题
1.[2023·长春市高三五模]下表反映出林则徐视野转移的轨迹是( )
禁烟运动前后林则徐的主要活动
1823年任 江苏按察使 1837年升 湖广总督 1839年受命钦差大臣 赴广东禁烟 1840年主持 禁烟期间
澄清江苏吏治,改革审判程序,亲自裁决案件 采取“修防兼重”,使江汉数千里长堤无一处漫口 请人翻译英人慕瑞的《世界地理大全》,在此基础上辑成了《四洲志》 购买外洋大炮,“并购旧洋船为式,使兵士演习攻首尾、跃中舱之法”
A.由改革内政到关注世界
B.由匡时济世到倡导变革
C.由补偏救弊到拨乱反正
D.由天朝上国到师夷长技
解析:由表格中的信息可知,在1839年以前,林则徐的视野主要集中在国内政治的改革上,例如司法审判和修筑堤坝,1839年后林则徐开始关注世界地理和军事,说明林则徐的视野由改革内政到关注世界,故选A项;林则徐作为地主阶级抵抗派虽然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但是并未主张进行社会变革,排除B项;拨乱反正指的是纠正国内的混乱局面,关注外部世界不算是拨乱反正,排除C项;天朝上国指的是过于自负的外交理念,改革国内的司法政治不是天朝上国思想的体现,排除D项。
2.[2023·锦州市一模]“假如没有这场革命,清廷不会向西方学习,中国必然会在旧有轨道上徐徐而行;假如没有这场革命,汉人士大夫还会继续沉沦,不会有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也就不会有后来的政治大变局”。“这场革命”( )
A.拉开了学习西方的序幕
B.促进了中华民族新觉醒
C.引起晚清政局的变化
D.迈出近代化的第一步
解析:根据题干内容中“假如没有这场革命,汉人士大夫还会继续沉沦,不会有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也就不会有后来的政治大变。”说明在该事件之后,汉族士大夫开始崛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太平天国运动后期,湘淮系官僚集团崛起,中央的权力出现了下移趋势,据此可知,“这场革命”指的是太平天国运动,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太平天国运动虽然失败,但是它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引起政治和权力结构的变化,故选C项。
3.[2023·湖北黄冈调研]19世纪60年代,曾国藩等湘系洋务领袖一方面以“今日救时之第一要务”为由,大力兴办洋务;另一方面,则时常强调“纯用洋枪,终失长短互用之妙”“制胜之道,在人不在器”。这些言论( )
A.理性指出了洋务运动的不足
B.间接反映清廷统治丧失人心
C.体现了中体西用的指导思想
D.使洋务派进退失据加速失败
解析:根据材料“大力兴办洋务”“制胜之道,在人不在器”可知洋务领袖一方面主张学习西方技术,同时也强调中国传统的纲常伦理,C正确;洋务运动的主要不足体现在其并未深入社会政治制度的层次,材料未体现这方面内容,排除A;材料内容与清廷统治无直接关系,排除B;19世纪60年代洋务运动刚刚兴起不久,依然处于上升发展时期,排除D。
4.[2023·山东潍坊一模]近代一位外国人这样评价戊戌变法:维新派的目标正是我们的目标,他们的计划好倒是好,就是有些不切实际和操之过急。然而,距今大约三十年以前,绝大多数局外人不也是这样评论日本的明治维新,而明治维新不是扫除了日本的旧秩序吗?不打破鸡蛋就不可能做成煎鸡蛋卷。他认为戊戌变法的意义在于( )
A.效法明治维新,改革道路
B.试图改变旧的政治制度
C.推动了民众的思想解放
D.得到了社会的广泛支持
解析:题干中“维新派的目标正是我们的目标……明治维新不是扫除了日本的旧秩序吗”可知,该外国人认为戊戌变法在一定程度冲击了旧的政治制度,B正确;题干中该外国人认为和明治维新一样,戊戌变法也对旧秩序进行破坏,但未提及戊戌变法学习了明治维新,排除A;题干未提及戊戌变法对民众思想的影响,排除C;“广泛支持”不合史实,戊戌变法缺乏可靠的社会基础,排除D。
5.晚清时期,中国人惊奇地发现西方物理学揭示的一些原理,与《墨子》记载有相似之处。自秦汉以来几乎被人遗忘的《墨子》重新引起国人的关注与研究。这一现象表明( )
A.墨学复兴促进传统科技转型
B.传统科技与近代科技一脉相承
C.西学东渐促进了墨学的复兴
D.中国古代的科技以实验为基础
解析:晚清时期,由于西学东渐,使得人们在关注西方物理学揭示的一些原理时,注意到了与《墨子》的记载相似,从而引发了国人对《墨子》的关注与研究,所以说墨学的复兴得益于西学东渐的影响,故选C项;题干只是提到了墨学复兴的背景,并未提到其结果和影响,排除A项;传统科技与近代科技本身并不是一脉相承的,因为其研究的方法和内容都存在较大差异,排除B项;中国古代的科技以经验和观察为主,而不是以实验为主,排除D项。
6.19世纪60~90年代,清政府推行洋务新政,创办一批近代企业;1901年清政府开始实行“新政”,积极振兴商务,奖励实业。这些举措表明两次“新政”在目的上的相同之处是( )
A.求富救国 B.实业救国
C.以商救国 D.富民救国
解析:材料中所列举的洋务运动和清末新政措施只是局限于创办近代企业、发展商业、奖励实业,这些措施的共同目的都有救国意图;发展商业和实业是富国的手段,而非目的,并且二者也不是材料所列举的两次运动采取措施的共同点,故排除B、C项;富民和富国比较容易区分,清政府这些发展工商业措施肯定重在富国而非富民,所以A项正确,排除D项。
7.“百日维新”前,梁启超任教于湖南时务学堂,“所言皆当时一派之民权论”,又窃印《明夷待访录》《扬州十日记》等禁书,“加以案语,秘密分布,传播革命思想,信奉者日众”,于是“湖南新旧派大哄”。这反映出,当时( )
A.革命已成为主要思潮
B.维新派变法策略未能统一
C.变法思想的根本转变
D.维新派侧重动员民众变法
解析:由“所言皆当时一派之民权论”“加以案语,秘密分布……信奉者日众”可知,梁启超着力宣传民权、革命思想,这与康有为的变法策略不同,这说明维新派没有确立统一的思想策略,B项正确;百日维新前革命尚未成为主要思潮,A项错误;C项“根本转变”表述绝对,排除;湖南时务学堂的影响范围主要是在学堂的学生中,D项“动员民众变法”表述错误,可以排除。
8.维新变法期间,湖南巡抚陈宝箴推行变法改革,但在上《请厘正学术造就人才折》中称“康有为平日所著《孔子改制考》一书……其徒和之,持之愈坚,失之愈远,器然自命,号为‘康学’,而民权平等之说炽矣”,并奏请销毁《孔子改制考》。这种主张( )
A.推动了新旧势力的合流
B.试图突破“中体西用”束缚
C.有助于减少变法的阻力
D.意在彻底否定变法理论基础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陈宝箴在湖南推行变法改革,同时又上书称康有为过于“器然自命”且宣传“民权平等”的激进思想,故奏请销毁《孔子改制考》,这一做法在当时有利于减轻对顽固势力的冲击,有助于减少变法改革的阻力,故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陈宝箴对康有为激进思想的反对,不能推动新旧势力的合流,故A项错误;陈宝箴支持变法,但根据材料中他对《孔子改制考》的态度,可见陈宝箴仍赞同中国传统的文化,不是对“中体西用”的突破,故B项错误;材料批判《孔子改制考》是为了减少阻力、推动变法,并非为了彻底否定变法的理论基础,故D项错误。
9.1864年,李鸿章在一封信中谈到,西方船坚炮利,中国“若不及早自强,变易兵制,讲求军实,仍循数百年绿营相沿旧规,厝火积薪,可危之甚”。由此可见李鸿章( )
A.深恶朝政腐败 B.力图维新救国
C.主张强兵御外 D.开始了解西方
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李鸿章是洋务派的代表,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自强求富,强兵御外,C项正确;材料表明李鸿章主张强兵御外,未体现其“深恶朝政腐败”,排除A项;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维新救国,这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李鸿章不是最早了解西方的代表人物,排除D项。故选C项。
10.晚清创办的福建船政学堂,其课程内容既有西方科学知识,也包括中国旧学。对此,船政大臣沈葆桢在奏折中说:“今日之事,以中国之心思通外国之技巧可也,以外国之习气变中国之性情不可也。”这体现的思想是( )
A.君主立宪 B.中体西用
C.民主共和 D.实业救国
解析:据材料“以中国之心思通外国之技巧可也,以外国之习气变中国之性情不可也”可知,沈葆桢注重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学习西学,即中体西用(主张以中国伦常经史之学为原本,以西方科技之术为应用),故选B项;君主立宪是在保留君主制的前提下,通过立宪,树立人民主权、限制君主权力,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民主共和即在资产阶级民主的基础上,由选举产生政权机关的国家制度,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实业救国指中国近代民族资产阶级一些代表人物所宣扬的、以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即实业)作为救国救民主要途径的一种思想,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
11.有学者评价近代某革命纲领:“交织着现实和幻梦,交织着彻底的斗争性和不切实际的空想图画。既有由革命的烈火燃起来的大胆的想象,又充分暴露了小生产者的狭隘的实际主义。”这一革命纲领( )
A.体现了农民反封建愿望
B.推动了小农经济的发展
C.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效果
D.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要求
解析:据材料“交织着现实和幻梦,交织着彻底的斗争性和不切实际的空想图画。既有由革命的烈火燃起来的大胆的想象,又充分暴露了小生产者的狭隘的实际主义”可得出这是太平天国运动中的《天朝田亩制度》,该纲领反映出农民要求反对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美好愿望,故选A项,排除D项;《天朝田亩制度》并没有真正实施,不能推动小农经济的发展,也没有好的效果,排除B、C两项。
12.[情境创新/2023河北省级联测]1858年,英法等西方国家通过《天津条约》获取了在内地游历、经商等权益,但1863年之前,西方人在华游历的首选之地为东三省、天津和北京,而1865年之后,长江中下游和东南地区逐渐成为西方人游历的热点地区。对这一变化,解释合理的是( )
A.“东南互保”符合列强利益
B.太平天国运动具有反侵略性
C.传统的宗藩关系逐渐解体
D.西方侵略势力伸向东南沿海
解析 根据题干内容可知,在1863年之前,虽然西方国家获取了在内地游历、经商的权益,但是他们游历的首选之地在北方,到1865年之后,长江中下游和东南地区逐渐成为西方人游历的热点地区,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其主要活动区域在长江中下游地区,这从侧面说明了太平天国运动具有反侵略性,故选B项。“东南互保”发生在1900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材料不涉及宗藩关系,排除C项;鸦片战争后,西方侵略势力已经伸向东南沿海,排除D项。
二、综合题
13.[2024安徽联考,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魏源认为清王朝要消除来自西方国家的威胁,在对外作战中立于不败之地,仅仅“悉夷情”是不够的,“悉夷情”是基础,更重要的是“师夷长技以制夷”。魏源在《海国图志》的自序中,非常清晰地表明了自己写书的观点和目标,就是向西方学习,使中华大地不再受到列强的侵扰。
——胡博《魏源〈海国图志〉对鸦片战争失败的反思》
材料二 随着五口通商的形成,中国资本主义经济逐步发展,洋务派首次提出“商战”一词,通过洋务运动的催化,中国初步诞生了一批具有早期民族资产阶级改良意识的知识分子。他们推崇西方文化,主张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对发展本国工商业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西方列强经济、武力的刺激下,早期维新派宣扬“实业救国”论,强调振兴商务,维新派摒弃传统弃商、蔑商思想,重视提高商人地位,其思想的宣传吸引了更多的地主、官僚投入兴办近代民族工商业。由此,受利益驱使,从事工商业人数剧增,民族企业如雨后春笋,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获得了进一步发展。
——摘编自陈燕玲《早期维新思想与戊戌变法》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简析材料中两种救国思想形成的原因。(8分)
(2)有学者认为“商战”思想其实已超出“商”的范畴,请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予以说明。(6分)
解析 第(1)问,由材料一“师夷长技以制夷”“向西方学习”可知,魏源的救国思想是“科学救国”思想,其成因可从民族危机、向西方学习的思潮、洋务运动等角度分析。由材料二“早期维新派宣扬‘实业救国’论”可知,维新派主张“实业救国”思想,其成因可从洋务运动的破产、列强的侵略、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等角度分析。第(2)问,结合材料和所学可以从“商战”的内容、倡导者和思想来源分析。具体来说,从内容上看,“商战”思想以“商”为名,实质上主张政治、经济、思想、教育等全方位变革。从倡导者看,由材料二“吸引了更多的地主、官僚投入兴办近代民族工商业”“一批具有早期民族资产阶级改良意识的知识分子”“早期维新派”“维新派”等可知,“商战”倡导者既包含洋务派也包含维新派,商人并非是倡导主体。从思想来源上看,由材料二“洋务派首次提出‘商战’一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要振兴商务,势必要发展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加强国际交往,因而体现了洋务派思想;由材料二“早期维新派宣扬‘实业救国’论,强调振兴商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要振兴商务,势必要学习西方近代教育,完善立法,改良政治,因而体现了维新派思想。
答案 (1)原因 “科学救国”思想: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林则徐、魏源等人提出“师夷长技”思想;洋务运动掀起学习西方军事科技的浪潮。(4分,任答2点即可)“实业救国”思想:中国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战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科学救国”思想面临困境;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兴起,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西方国家掀起资本输出浪潮,提高了实业的影响力。(4分,任答2点即可)
(2)说明:“商战”思想以“商”为名,实质上主张政治、经济、思想教育等全方位变革。“商战”倡导者既包含洋务派也包含维新派,商人并非是倡导主体。要振兴商务,势必要发展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加强国际交往,因而体现了洋务派思想;要振兴商务,势必要学习西方近代教育,完善立法,改良政治,因而体现了维新派思想。(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