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综合练习(含答案) 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5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综合练习(含答案) 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14.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6-17 08:46: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一、选择题
1.[2023·山东省实验中学高三模拟]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土地改革中,中央政府对普通乡民进行阶级思想教育、政治觉悟启发、组织纪律训练,同时诉诸物质利益激励、政治身份认同、情感诉说引导等。这些动员方式旨在(  )
A.激发乡民参与社会治理的能动性
B.掀起建设农业生产合作社高潮
C.将农民生活纳入到国家计划体制
D.为工业化建设提供劳动力资源
2.[2023·聊城市二模]如图所示为1954年11月中共中央发布的《关于我主办各建交国电影,文工团演出招待会,展览会等场合时悬挂国旗、领袖像的规定》摘录。对这一规定理解全面的是(  )
为求对外统一起见,特规定今后在上述各种场合,凡我方主办需要悬挂旗像时,对兄弟国家一律悬三国旗、三国领袖像。即我方居中,对方居左(指旗像本身言),苏联居右。
对资本主义国家,如我必要则一律仅悬两国国旗,不挂像,我国旗居左(指旗本身言),对方国旗居右。
A.践行了求同存异的外交方针
B.标志着国家法律体系的完善
C.意在彰显社会主义阵营的团结
D.体现了新中国外交的灵活
3.[2023·广东肇庆一模]1956年5月,教育部印发《关于普通学校实施基本生产技术教育的指示(草案)》,明确基本生产技术教育的内容和任务是“使学生了解一切现代生产过程的基本原理,同时使他们获得使用简单的生产工具的技能”。这一指示(  )
A.适应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
B.推动了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C.实现了人才培养方针的转变
D.凸显了劳动教育的主导地位
4.[2023·湘西自治州三模]下图所示为1958年的宣传画《一切劳动都光荣》。该作品(  )
A.倡导了积极建设国家的社会风尚
B.再现了经济领域的生产跃进场景
C.反映了“双百”方针的丰硕成果
D.体现了批判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
5.1960年,我国科研经费支出比1952年增长近60倍,全国全民所有制单位科技人员达196.9万人,平均每万人中有科技人员30名,比1952年增长3倍。上述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
A.苏联对中国的援助  B.海外科研人员归国
C.“双百”方针的提出 D.两个五年计划实施
6.1950年,教育部要求各高校“废除政治上的反动课程”,开设“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等课程;1956年,“马列主义基础”和“中国革命史”被列入高校必修课。这些高校课程的调整(  )
A.贯彻了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方针
B.标志着国家“科教兴国”发展战略形成
C.成为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思想基础
D.推行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7.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面接收了之前存在的各类国、私立中小学和大学,转为公办学校,统一教材、教案并建立考试制度。上述举措的主要目的在于(  )
A.推动教育在全国的普及
B.确保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
C.回应教育现代化的诉求
D.巩固近代教育发展的成果
8.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中共中央把“国防第一,稳定市场第二,其他第三”的财经工作方针,转变为“边打、边稳、边建”的财经工作方针。这一变化(  )
A.促进了有计划的经济建设的开展
B.体现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
C.适应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需要
D.加速了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9.下表所列活动(  )
时间 活动名 主要获奖或展演(展出)作品
1956年8月 第一届全国音乐周 《广陵散》《阳关三叠》《嘉陵江号子》《祖国颂》《长征大合唱》等
1957年1月 第一次群众性电影评奖 《董存瑞》《家》《为了和平》《平原游击队》《祝福》
1957年12月 第一届全国摄影艺术展 292位作者的321幅作品,有的反映人民群众现实生活,有的反映祖国江山秀丽、欣欣向荣,还有的以人像、静物、花卉及鸟、兽、鱼、虫等为题材
A.凸显新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B.推动了“双百”方针的提出
C.表明文艺领域出现“左”的倾向
D.反映我国传统文化仍占主流
10.1954年4月15日,由中华全国总工会主办,历时三个月的鞍钢技术革新展览会在北京举行。展览会展示了鞍钢技术革新和基本建设的成就,会上劳模张明山、王崇伦等7人还建议在全国开展技术革新运动,各地纷纷赴京参观学习,由此推动了全国性生产热潮。这表明当时我国(  )
A.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B.学习苏联经验开展技术革新运动
C.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
D.工业化建设激发劳动者生产热情
11.1954年8月,毛泽东在接见英国工党代表团时指出:“我们这类国家,如中国和苏联,主要依靠国内市场,而不是国外市场。这并不是说不要国外联系,不做生意。不,需要联系,需要做生意,不要孤立。”他意在强调中国(  )
A.需要学习和借鉴西方经验
B.经济建设要坚持自力更生
C.应逐步放弃“一边倒”政策
D.愿意开展对外经济交流
12.“中共八大”“国民经济的调整”“文化大革命”共同反映的时代主题是(  )
A.走向社会主义之路 
B.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C.跑步进入共产主义  
D.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材料二 中国永远属于第三世界。中国现在属于第三世界……中国永远不会称霸,永远不会欺负别人,永远站在第三世界一边。
——邓小平《维护世界和平,搞好国内建设》
(1)材料一反映出我国外交政策的出发点是什么 (6分)
(2)材料一与材料二的主张有何相似之处 (8分)
(3)材料二强调中国“永远属于第三世界”的理由是什么 (8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一、选择题
1.[2023·山东省实验中学高三模拟]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土地改革中,中央政府对普通乡民进行阶级思想教育、政治觉悟启发、组织纪律训练,同时诉诸物质利益激励、政治身份认同、情感诉说引导等。这些动员方式旨在(  )
A.激发乡民参与社会治理的能动性
B.掀起建设农业生产合作社高潮
C.将农民生活纳入到国家计划体制
D.为工业化建设提供劳动力资源
解析:由“阶级思想教育、政治觉悟启发、组织纪律训练,同时诉诸物质利益激励、政治身份认同、情感诉说引导等”可知,这是建国初对农民进行遵守和维护新中国基层社会秩序的普及教育,所以目的是激发乡民参与社会治理的能动性,故选A项;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建设高潮是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后期大约1955年前后掀起的,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将农民生活纳入到国家计划体制也是在农业合作化过程中实现的,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工业化建设是在1953年开始展开的,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
2.[2023·聊城市二模]如图所示为1954年11月中共中央发布的《关于我主办各建交国电影,文工团演出招待会,展览会等场合时悬挂国旗、领袖像的规定》摘录。对这一规定理解全面的是(  )
为求对外统一起见,特规定今后在上述各种场合,凡我方主办需要悬挂旗像时,对兄弟国家一律悬三国旗、三国领袖像。即我方居中,对方居左(指旗像本身言),苏联居右。
对资本主义国家,如我必要则一律仅悬两国国旗,不挂像,我国旗居左(指旗本身言),对方国旗居右。
A.践行了求同存异的外交方针
B.标志着国家法律体系的完善
C.意在彰显社会主义阵营的团结
D.体现了新中国外交的灵活
解析:从材料中的规定可以看出,在举办外交活动时,我国同资本主义国家交往和兄弟国家交往采取不同的悬挂旗像的规定,体现了新中国外交的灵活,故选D项;1955年在万隆会议中中国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材料中的规定不属于法律内容,且1954年时我国尚未形成完善的法律体系,排除B项;材料中在同兄弟国家交往时,我国悬挂苏联旗像,体现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团结,但除此之外,我国也同资本主义国家保持交往活动,故C项不能全面概括材料,排除C项。
3.[2023·广东肇庆一模]1956年5月,教育部印发《关于普通学校实施基本生产技术教育的指示(草案)》,明确基本生产技术教育的内容和任务是“使学生了解一切现代生产过程的基本原理,同时使他们获得使用简单的生产工具的技能”。这一指示(  )
A.适应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
B.推动了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C.实现了人才培养方针的转变
D.凸显了劳动教育的主导地位
解析:生产技术教育有利于培养实用型人才,1956年我国基本完成三大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国家亟需建设人才,故当时强调生产技术教育适应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A正确;“科教兴国”战略是1995年才提出的,排除B;“转变”一词是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物的对比体现的,材料并没有对比信息,无法体现人才培养方针的转变,排除C;劳动教育在教育体系中居于从属地位而非主导地位,排除D。
4.[2023·湘西自治州三模]下图所示为1958年的宣传画《一切劳动都光荣》。该作品(  )
A.倡导了积极建设国家的社会风尚
B.再现了经济领域的生产跃进场景
C.反映了“双百”方针的丰硕成果
D.体现了批判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
解析:根据图片内容和标题“一切劳动都光荣”,可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人们主动响应国家建设的号召,积极为社会主义建设奉献个人力量,故选A项;生产跃进主要体现在工业领域,而图片中的内容大多与百姓日常生活相关,排除B项;“双百”方针主要针对的是学术问题和艺术问题,而材料中的人物大多为普通百姓,反映的也是日常生活,无法体现多样化或者“争鸣”的特点,排除C项;作者主要是在歌颂普通百姓响应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号召,不属于批判,排除D项。
5.1960年,我国科研经费支出比1952年增长近60倍,全国全民所有制单位科技人员达196.9万人,平均每万人中有科技人员30名,比1952年增长3倍。上述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
A.苏联对中国的援助  B.海外科研人员归国
C.“双百”方针的提出 D.两个五年计划实施
解析: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为1953年~1957年,第二个五年计划为1958年~1962年,五年计划就是大规模建设社会主义,因此直接导致了科研经费支出增多、科技人员增长,故选D项;中苏关系此时已经恶化,排除A项;海外科研人员归国数量有限,排除B项;1956年“双百”方针指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有利于促进我国艺术发展和科学进步,与科研经费支出增多、科技人员增长无直接关系,排除C项。
6.1950年,教育部要求各高校“废除政治上的反动课程”,开设“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等课程;1956年,“马列主义基础”和“中国革命史”被列入高校必修课。这些高校课程的调整(  )
A.贯彻了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方针
B.标志着国家“科教兴国”发展战略形成
C.成为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思想基础
D.推行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解析:据材料可知,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废除了政治上的反动课程,加强了在高校中进行马克思主义、革命史的思想教育,构建与国家政权相适应的意识形态,即贯彻了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教育方针,故选A项;1995年,“科教兴国”政策提出,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三大改造(1953~1956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三个行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双百”方针于1956年提出,指党和国家关于发展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的基本方针,其基本精神是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排除D项。
7.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面接收了之前存在的各类国、私立中小学和大学,转为公办学校,统一教材、教案并建立考试制度。上述举措的主要目的在于(  )
A.推动教育在全国的普及
B.确保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
C.回应教育现代化的诉求
D.巩固近代教育发展的成果
解析:据材料“全面接收……转为公办学校,统一教材、教案并建立考试制度”可知,新中国采取举措确保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故选B项;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尚无经济实力推动教育在全国的普及,排除A项;1983年,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排除C项;据材料“全面接收……转为公办学校”意在改变近代教育的弊端,排除D项。
8.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中共中央把“国防第一,稳定市场第二,其他第三”的财经工作方针,转变为“边打、边稳、边建”的财经工作方针。这一变化(  )
A.促进了有计划的经济建设的开展
B.体现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
C.适应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需要
D.加速了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解析:“国防第一、稳定市场第二,其他第三”强调尽可能满足抗美援朝战争的需要,随着朝鲜局势的基本稳定,“边稳、边建”则强调国防开支、稳定市场、经济建设三方面兼顾,兼顾的同时把经济建设摆在更重要的位置,促进了有计划的经济建设的开展,故选A项;优先发展重工业与“边打、边稳、边建”的财经工作方针不符,排除B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指1956~1966年,而朝鲜战争1953年7月结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社会主义改造(1953~1956年)指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的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公有制的生产关系的改造,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
9.下表所列活动(  )
时间 活动名 主要获奖或展演(展出)作品
1956年8月 第一届全国音乐周 《广陵散》《阳关三叠》《嘉陵江号子》《祖国颂》《长征大合唱》等
1957年1月 第一次群众性电影评奖 《董存瑞》《家》《为了和平》《平原游击队》《祝福》
1957年12月 第一届全国摄影艺术展 292位作者的321幅作品,有的反映人民群众现实生活,有的反映祖国江山秀丽、欣欣向荣,还有的以人像、静物、花卉及鸟、兽、鱼、虫等为题材
A.凸显新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B.推动了“双百”方针的提出
C.表明文艺领域出现“左”的倾向
D.反映我国传统文化仍占主流
解析:表格中“《祖国颂》”等反映人民群众现实生活,“祖国江山秀丽、欣欣向荣”等信息反映了新中国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A项正确;“双百”方针提出于1956年4月,早于图表中的时间段,排除B项;图表中“第一届全国音乐周”“第一次群众性电影评奖”“第一届全国摄影艺术展”等信息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文学艺术创作出现繁荣盛况,排除C项;表格中能反映我国传统文化的仅有《广陵散》《阳关三叠》,这无法说明传统文化在新中国的文艺领域中仍占主流,排除D项。
10.1954年4月15日,由中华全国总工会主办,历时三个月的鞍钢技术革新展览会在北京举行。展览会展示了鞍钢技术革新和基本建设的成就,会上劳模张明山、王崇伦等7人还建议在全国开展技术革新运动,各地纷纷赴京参观学习,由此推动了全国性生产热潮。这表明当时我国(  )
A.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B.学习苏联经验开展技术革新运动
C.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
D.工业化建设激发劳动者生产热情
解析:鞍钢技术革新展览会上的技术革新和建设成就主要是一线工人积极参与建设而取得的,而且展览会推动了全国性的生产热潮,说明当时的工业化建设激发了劳动者的生产热情,D项正确;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完成,排除A项;题干所列技术并不一定是学习苏联所得,排除B项;1957年“一五”计划完成,我国初步建立起了独立的工业体系,排除C项。
11.1954年8月,毛泽东在接见英国工党代表团时指出:“我们这类国家,如中国和苏联,主要依靠国内市场,而不是国外市场。这并不是说不要国外联系,不做生意。不,需要联系,需要做生意,不要孤立。”他意在强调中国(  )
A.需要学习和借鉴西方经验
B.经济建设要坚持自力更生
C.应逐步放弃“一边倒”政策
D.愿意开展对外经济交流
解析:题干中毛泽东的话主要是强调“需要联系,需要做生意,不要孤立”,说明中国需要并愿意开展对外经济交流,故选D项;“需要联系,需要做生意,不要孤立”强调的是需要对外经济交流,但并没有强调一定是与西方交流,排除A项;“这并不是说不要国外联系”说明强调的不是自力更生,而是对外交往,排除B项;1954年,中国依然实行的是“一边倒”政策,当时中苏关系友好,并没有打算放弃这个政策,排除C项。
12.“中共八大”“国民经济的调整”“文化大革命”共同反映的时代主题是(  )
A.走向社会主义之路 
B.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C.跑步进入共产主义  
D.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解析: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后,我国正式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在这一时期,我国召开了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当时的主要矛盾与任务;但也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国民经济严重困难。20世纪60年代错误发动“文化大革命”。这一阶段中国正处于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时期,既有许多成就,也存在诸多失误,故选B项。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材料二 中国永远属于第三世界。中国现在属于第三世界……中国永远不会称霸,永远不会欺负别人,永远站在第三世界一边。
——邓小平《维护世界和平,搞好国内建设》
(1)材料一反映出我国外交政策的出发点是什么 (6分)
(2)材料一与材料二的主张有何相似之处 (8分)
(3)材料二强调中国“永远属于第三世界”的理由是什么 (8分)
参考答案:(1)出发点:维护国家主权、维护世界和平。
(2)相似之处:站在维护国家主权的基础上反对任何霸权。
(3)理由: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