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囚蚁》
说教材:
《囚蚁》是小学鄂教版六年级语文第七 ( http: / / www.21cnjy.com )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以生动、富于童趣的语言记叙了作者的一件童年往事:童年时曾经认为世界上所有的动物都可以由人来饲养,由于喜爱蚂蚁,便开始了饲养蚂蚁的尝试,没想到第一次饲养导致了蚂蚁的丧命,第二次饲养以蚂蚁全部逃走而告终,从而促使作业明白了“自由可贵”的道理。在文章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看出孩子的可爱,童年的纯真,浓厚的好奇心和感悟生命真谛的美好。
课文共有7个自然段,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 ( http: / / www.21cnjy.com )(第1自然段)讲作者“囚蚁”的原因。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讲作者与妹妹第一次“囚蚁”的经过和结果。第三部分(第5—7自然段)讲作者和妹妹第二次“囚蚁”经过和结果。21·cn·jy·com
文章感情真挚,文笔清新,在娓娓叙述中,作者 ( http: / / www.21cnjy.com )与妹妹富于童趣,喜好幻想的形象跃然纸上,但文章在童心烂漫之中,也蕴涵着自己的思索:如果回想一下,每个人儿时都会做过一些“笨”事,这并不奇怪,因为儿时幼稚,常常把幻想当成真实。
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会9个生字。 ( http: / / www.21cnjy.com )理解“饲养”、“突发奇想”、“兴致勃勃”、“惊惶不安”、“无所不能”、“平心静气”、“威风凛凛”、“安乐窝”等词语。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领悟文章首尾呼应的表达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给与学生充分自读自悟的时间与空间,在交流和换位体验的过程中感受文章的思想内核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孩提时代的纯真与美好,深刻感悟“没有什么比自由的生活更可贵”的道理。
说教学重点:
能结合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作者在两次囚蚁过程中的感受与体验,并理解文章最后一段的含义。21cnjy.com
说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最后一段的含义
说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有过饲养小动物的经历吗?谁来为大家介绍一下。指名说。
2、抓住题眼,初步感知
1、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赵丽宏的一篇文章《囚蚁》,板书“囚”,指名读,齐读。看着这个“囚”字,你产生了什么联想?www.21-cn-jy.com
2、补充板书“蚁”字,齐读课题,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
三、检查预习情况
1、出示生字,自读,指名读,纠正字音。
2、出示词语,指名读,齐读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说说课文的大致内容,完成练习(多媒体)。
2、根据课文内容给课文分段,并说说各段大意。
五、学习课文第1自然段
默读课文第1自然段,思考:我和妹妹想养蚂蚁的原因是什么?
六、学习课文2——4自然段。
1、请大家默读2——4自然段,画出我们养蚂蚁的句子。
找一个有盖子的玻璃药瓶,然后将蚂蚁捉到瓶子里,我们一共捉了15只蚂蚁,再旋紧瓶盖。(生读句子,谈感受)2·1·c·n·j·y
师导:是呀,我们旋紧了瓶盖,这个看似普通的小小动作,对15只蚂蚁意味着什么?
师评:是啊,限制自由就是“囚”,谁能把被囚者的这种恐慌读出来?
指名有感情朗读。
请找出描写蚂蚁的句子,谈谈你的感受?
(1)我和妹妹兴致勃勃地观察蚂蚁们在瓶子里的动静,只见它们不停地摇动着头顶的两根触须,急急忙忙地在瓶子里上下来回走动,似乎在寻找什么。【来源:21·世纪·教育·网】
A……寻找什么。(生读句子,谈感受)
师导:是啊,着急是被囚者最真实的感受,请大家自由读读这句话,想想蚂蚁们在寻找什么呢?
师评:找到出路就能获得自由啊!(板书:自由)
B……可惜我听不见……(生读句子,谈感受)
师导:是啊,这难道不是囚吗?如果你就是这个不安的被囚者,你会对瓶外的“我”说点什么呢?
师引读:第二天早晨起来,第一件事情就是看玻璃瓶里的蚂蚁。只见……
过渡:第一次养蚂蚁失败了,兄妹俩找到了原因,又开始了第二次尝试,他们用火柴盒为蚂蚁做了一个新家,并相信蚂蚁一定会喜欢它。21·世纪*教育网
说板书设计:
11、囚蚁
原因 经过 结果
无比喜爱 1、玻璃瓶里 全死了
2、火柴盒里 逃走了
自由 更 可贵
说教学效果:
由于课前我给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进行预 ( http: / / www.21cnjy.com )习,并带着课后习题进行预习,也组织学生搜集作者赵丽宏的作品,让学生们更全面地了解坐着,以便深入理解课文,同时也扩大学生的阅读米娜。所以在教学《囚蚁》第一课时,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回答问题积极踊跃。在介绍自己饲养小动物的经历时,由于是自己亲身经历的,在介绍中,学生的语言流通,感情真挚。接着引导学生读题,从课题“囚蚁”入手,把握住“囚”这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词语,以此为关键点辐射全文,起到了“提领一顿,百毛皆顺”的效果。于是,让学生围绕课题质疑:作者为什么“囚蚁”?是怎样“囚蚁”的?“囚蚁”的结果是怎样的?带着问题来读课文。学生很快能找到重点句子,并能说出自己的体会。虽然学生对老师提出的问题都能对答如流,但在有些问题的回答上,可以看出学生的想象力不够丰富。如:想想蚂蚁们在寻找什么呢?对这么一个简单的问题,只有少数同学举手发言,而且答案大同小异,学生不会从多个角度去想象。21教育网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