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综合复习与测试课件(共24张PPT)--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综合复习与测试课件(共24张PPT)--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871.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6-17 12:21: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4张PPT)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一单元 综合复习与测试
知识点复习
25分钟
1.我国早期人类分布的基本特点
星罗棋布、多姿多彩,集中在黄河和长江流域
2.新石器时代代表
①黄河流域早期: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晚期:龙山文化(彩绘陶器,粟)
②长江流域早期:河姆渡文化;晚期:良渚文化(水稻、养蚕缫丝、精美玉器)
③辽河流域:红山文化(精美玉器)
3.夏朝(约公元前2070年,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
①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夏王是最高统治者。
②中央机构:设有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
③地方官理:聚族而居,夏王直接统治夏后氏部落,其他部族实行间接统治。
4.商朝(公元前1600年)
·商王是最高统治者,商王之下设有尹及各类事务官。
·商朝的国家管理结构是内外服制。
5.西周(公元前1046年)
(1)分封制:
①目的:“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②对象:同姓亲族是主体,异姓诸侯
③作用: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形成 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金字塔型的等级结构,加强了周天子 对地方的政治统治。
(2)宗法制:与分封制相互补充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和财产分配方 面的冲突与矛盾。是以血缘亲疏与嫡庶来确定继承关系和名分的制度, 核心是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3)土地制度:奴隶主土地国有制,土地不能随意买卖,井田制是土地的 经营方式。
6.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①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②宗法血缘与政治制度结合
③最高行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
7.春秋战国时期时代特征
①政治:王室衰微、宗法分封制遭到严重破坏(礼崩乐坏)
②经济:铁犁牛耕
③思想:百家争鸣
④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
8.商鞅变法
(1)内容:
政治①普遍推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
②在民间实行什伍连坐,互相纠察告发③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
经济:“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百姓
军事: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
(2)评价:
①顺应历史潮流,集列国变法之长
②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
③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9.孔子(春秋后期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主张:①核心:仁,关爱他人 ②政治思想:施行仁政,为政以德;
③教育思想:有教无类,推动了私学的发展;方法:因材施教
④克己复礼—名正言顺、贵贱有序(主张恢复西周等级森严的礼乐制 度)
10.老子(春秋后期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主张:①将天地万物本原归结为抽象的“道”
②唯物史观:追求天人合一
③辩证法:揭示出事物存在着互相依存、相互转化、对立统一的矛盾;认 为物极必反,柔能克刚
④政治;对现实不满,反对制度束缚,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甚至退回 到小国寡民的时代。
11.百家争鸣
(1)背景:①经济的发展,促使阶级关系出现新变化。
②阶级:旧的贵族等级体系体系开始瓦解,新兴的士阶层崛起。
③各国统治者出于争霸需要,礼贤下士,争相招揽人才。
④士人周游列国,颇受重用。他们的活跃推动了学术文化的繁荣。
(2)代表:①儒家:孟子人性善,提倡“仁政”。
荀子人性恶,主张隆礼重法。
②道家:庄子崇尚逍遥自由。
③阴阳家:邹衍五行间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提出了“相生相胜理 论。
④墨家:墨子提倡节俭,主张“兼爱”“非攻”,还提出了“尚贤” 的政治主张。
⑤法家:韩非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控制臣民,体现了中央集权的政 治思想。
12.百家争鸣的影响
①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
②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③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十分深远。
13.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
(1)统一的条件:①长期战乱的灾难,人民渴望统一;
②经济发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所带来的阻碍;
③秦地理位置优越,物质基础雄厚;
④数代秦王励精图治,广纳贤才,吏治较为清明;
⑤商鞅变法,奖励耕战,国家日益强盛;
⑥秦尊奉法家。
(2)秦巩固中央集权的措施:①皇帝制度②三公九卿制
③郡县制:(特点:①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②中央对地方垂直管理; 作用:①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助于巩固国家统一;②是官僚政 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④统一车轨、文字、货币和度量衡,修驰道、直道,颁行法律,编制户籍, 迁徙六国贵族豪强,整顿社会风俗等。
14.秦统一的意义
①疆域:秦的统一,建立起幅员辽阔的国家。
②政治: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客观需要。秦朝确立的政治制度被以后的王朝长期沿用,影响深远。
③经济:促进各地经济交流和社会发展。
④民族:空前统一的封建国家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
15.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
(1)汉初:①政治:“汉承秦制”(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
地方:郡国并行制。
②经济:休养生息的政策
③思想:尊奉黄老无为思想
16.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① 政治:颁布“推恩令”:削弱了诸侯王势力,基本消除王国问题;
设立中朝:加强皇权,削弱丞相权力;
选官制度:建立以察举制为代表的新的官吏选拔制度;
分州设刺史:负责对辖区内郡级官员及子弟和豪强势力进行巡视监察, 完善地方监察体系;任用酷吏治理地方,严厉镇压不法行为。
②经济: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
盐铁官营:政府垄断盐、铁的生产和销售;
均输平准:国家插手并经营商业贸易,增加收入,平抑物价;
抑制工商业者,向他们征收财产税。
③思想:尊崇儒术,确立儒学独尊地位(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④拓疆:任用卫青、霍去病为将,夺取了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的大片区域;在河西走廊设立酒泉、武威、张掖、敦煌4郡;募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大大促进了西域与中原政治经济文化联系;对东南沿海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控制也比以前更加稳定;在乌垒城设置西域都护府,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
15.两汉的文化
①史学:《史记》《汉书》
②文学:汉赋、乐府诗(具有现实主义特点)
③医学:《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神农本草经》是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
④数学:西汉《周髀算经》“勾股定理”;东汉《九章算术》
⑤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为中国和世界文化的传播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课堂检测
10分钟
1.良渚古城遗址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以下选项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 )
A.以良渚古城为核心的良渚遗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
B.古城中部有一个高十几米、总面积达 30 万平方米的高台
C.古城内外的墓地里随葬着数十件至数百件制作精美的玉器
D.考古证实,距今 5000 年左右长江下游地区已出现早期国家
2.殷人凡遇征战、田猎、疾病、行止等等,都要求h于神,以测吉凶祸福。周人认为天之好恶与人之好恶一致,天命与人事息息相通。春秋时期,“天”已经开始从超验的神的地位下降到了现实世界。这些变化表明春秋时期( )
A.政治制度中的神权色彩消失 B.儒家天命观思想影响很深远
C.天人关系的重心发生了变化 D.出现贵贱、主从的人伦关系
3.秦朝御史大夫作为御史府的最高长官,本职是“典正法度”“举劾合法”,不仅可以代表皇帝纠劾内外百官,而且可以司察丞相合法,弹劾丞相。秦始皇规定丞相位缺,御史大夫迁其位。这说明秦御史大夫
A.负责郡县两级官员监察 B.成为皇权专制的工具
C.承担中央日常监察工作 D.位高而且权重于丞相
4.郡县制是地方基层行政组织并因此成为社会控制体系,它是在战国时期发展起来的,商鞅变法时在秦国初步建立,秦统一后推广到全国。由此可知,郡县制发展的过程是 ( )
A.专制皇权不断强化的过程 B.地方权力不断膨胀的过程
C.中央集权逐步形成的过程 D.社会控制持续松弛的过程
5.新石器时代,在长江流域晚期出现了____________,此时人们已经能够培育水稻、养蚕缫丝、制作精美玉器.
6.宗法制的核心为_____________;西汉初年在地方上实行__________.
7.如何评价商鞅变法?
8.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______,他主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任意写两个即可)
9.秦巩固中央集权的措施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_,③___________.
10.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①政治上:
②经济上:
③思想上:
④边疆上:
答案
1.良渚古城遗址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以下选项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 )
A.以良渚古城为核心的良渚遗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
B.古城中部有一个高十几米、总面积达 30 万平方米的高台
C.古城内外的墓地里随葬着数十件至数百件制作精美的玉器
D.考古证实,距今 5000 年左右长江下游地区已出现早期国家
2.殷人凡遇征战、田猎、疾病、行止等等,都要求h于神,以测吉凶祸福。周人认为天之好恶与人之好恶一致,天命与人事息息相通。春秋时期,“天”已经开始从超验的神的地位下降到了现实世界。这些变化表明春秋时期( )
A.政治制度中的神权色彩消失 B.儒家天命观思想影响很深远
C.天人关系的重心发生了变化 D.出现贵贱、主从的人伦关系
3.秦朝御史大夫作为御史府的最高长官,本职是“典正法度”“举劾合法”,不仅可以代表皇帝纠劾内外百官,而且可以司察丞相合法,弹劾丞相。秦始皇规定丞相位缺,御史大夫迁其位。这说明秦御史大夫( )
A.负责郡县两级官员监察 B.成为皇权专制的工具
C.承担中央日常监察工作 D.位高而且权重于丞相
4.郡县制是地方基层行政组织并因此成为社会控制体系,它是在战国时期发展起来的,商鞅变法时在秦国初步建立,秦统一后推广到全国。由此可知,郡县制发展的过程是 ( )
A.专制皇权不断强化的过程 B.地方权力不断膨胀的过程
C.中央集权逐步形成的过程 D.社会控制持续松弛的过程
5.新石器时代,在长江流域晚期出现了____________,此时人们已经能够培育水稻、养蚕缫丝、制作精美玉器.
6.宗法制的核心为_______________;西汉初年在地方上实行____________.
7.如何评价商鞅变法?
8.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______,他主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任意写两个即可)
9.秦巩固中央集权的措施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_,③___________.
10.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①政治上:
②经济上:
③思想上:
④边疆上:
颁行“推恩令”削弱诸侯势力;设立中朝;以察举制为选官制度;任用酷吏
改革币制,收回铸币权;盐铁官营;均输平准,平抑物价;抑制工商业者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任用良将,北击匈奴;在河西走廊设四郡;派张骞出使西域;设置西域都护府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