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课件(共32张PPT)--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5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课件(共32张PPT)--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6.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6-17 12:23: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2张PPT)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第25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课标:1.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2.概述新中国巩固人民政权的主要举措。
3.认识新中国为民主政治建设和向社会主义过渡所作的努力。
重点: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2.三大改造的内容与意义。
难点:认清重大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理解重大历史事件的历史意
义、注意历史与现实的联系。
中国现代史历史分期
1949——1956年过渡时期
1956——1966年探索时期
1966——1976年文革时期
1976——1978年徘徊时期
1978——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时间 地点
1949.9.21--北平--中南海怀仁堂
参会 人员
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人民解放军、各地区、少数民族、国外华侨以及特邀代表等662人。
会议 内容
①规定国名;首都、国旗、纪年、代国歌等。
②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③选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为主席,
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
岗为副主席。
为什么说《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1949年9月21-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举行。参加这次会议的有各民主党派、团体、无党派民主人士和特邀代表662人……经过充分的民主讨论,代表一致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普选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以前, 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全体会议执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共同纲领》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国家政权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由人民用普选方法产生。
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人民政协代行全国人大的职能
规定了国家制度和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则
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成立:10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举行第一次会议,决议接
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施政方
针。政府主席、副主席和委员就职,任命周恩来为
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部长,中央人民政府宣告成立。
开国大典:下午3时,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盛大的开国大典
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
1)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
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2)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新民
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
3)中华民族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
国历史进入新纪元。
二、人民政权的巩固
1、建国初的严峻形势:
革命战争的基本胜利……只不过是像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
政治上:新中国成立时,国民党残余军队还盘踞在华南、西
南地区,武装土匪威胁新生政权;
经济上:新解放区土地改革尚未完成,财政经济困难严重;
军事上:美国发动的侵朝战争给国家带来严重的安全威胁。
面对新中国初期的问题,
该如何解决呢?
2、巩固新政权的措施:
1)继续进行解放战争和剿匪镇压反革命:
1949年底,解放了闽南、广东大部、广西全境
1949年,解放贵州、四川、云南地区
1949年,和平解放新疆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
1950年,解放海南
北京
2)土地改革
就旧中国一般的土地状况来说,大体是这样的:占乡村人口不到10%的地主和富农,占有约70-80%的土地,他们借此残酷的剥削农民。而占乡村人口90%以上的贫农、雇农、中农和其他人,却总共只占有约20-30的土地,他们终年劳动,不得温饱。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①背景:新中国成立时,全国尚有约2/3的农民被束缚在封建
土地制度之下。
土改运动中解放区农民打出“实现耕者有其田”的标话
②过程:1950年夏,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
地改革法》。到1952年底,全国除一部分少数民族
地区外,土地改革基本完成。
③影响:农民从封建土地制度的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农村
生产力得到大解放,为逐步实现工业化扫除了障碍。
3)稳定物价
①原因: 国家财政困难,投机商人不法行为导致物价上涨,
市场混乱。
②措施:a采取有力的经济措施和必要的行政、法律等手
段,进行“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
b采取统一全国财政收支管理,施实现了国家财政
经济的统一。
③结果:a到1950年春,物价趋于稳定,结束了连续十几
年物价暴涨的局面,赢得全国人民的信任;
b到1952年底,解放前遭到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
得到全面恢复。
4)抗美援朝(1950-1953)
背景: ①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
②美国操纵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组成以美国为首
的“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侵略朝鲜。
③美国第七舰队侵入中国台湾海峡,阻挠中国的统一
大业,严重威胁到中国国家安全。
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
过程:①1950年10月,应朝鲜政府要求,党中央决定入朝
作战,毛泽东派遣彭德怀为司令员的志愿军开赴朝
鲜,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与朝鲜军民并肩作战。
②经过五次战役,中朝军队把战线稳定在“三八线”
附近,美国被迫同意进行谈判。
③1953年7月,《朝鲜停战协定》签字,中国人民取 ,
得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影响:①打出了国威和军威,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
②志愿军涌现出30多万英雄模范和功臣,他们的事迹
汇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极大地鼓舞着全国人民为
保卫和建设祖国而团结奋斗。
巩固新政权的措施小结
问题 措施 作用
经 济
军 事
稳定物价
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
国家财政困难,市场混乱
土地改革
农民从封建土地制度的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为中国逐步实现工业化扫除了障碍。
封建土地制度
朝鲜内战爆发
抗美援朝
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
三、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在近代中国的的历史上,“外交”同“屈辱”可以说是一对孪生兄弟。周恩来曾满怀义愤地指出:中国的反动分子在外交上一贯是神经衰落怕帝国主义的。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在地上办外交呢? -------《周恩来传》
1.落后就会挨打,弱国无外交;
2.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必然导致外交失败;
3.较强的综合国力是国家外交的坚强后盾;
1、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1)背景:
①国内: 新中国的成立;新中国成立后,进一步巩固人民政
权,恢复发展经济
②国际: 两大阵营对峙;新中国面临经济封锁、外交孤立、
军事威胁;亚非拉国家赢得独立。
方针政策 含义 意义
政策: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三大方针
不承认旧的屈辱外交,而在新的基础上经过谈判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平等外交关系
改变了我国半殖民地时期的外交地位,使我国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
另起炉灶
有步骤地彻底地摧毁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控制权,不承认国民党时代的一切卖国条约
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奠定了与各国平等互利外交关系的基础。
打扫干净
屋子再请客
站在社会主义和世界和平民主阵营一边。
在国际交往中不被孤立。
一边倒
3)结果:迎来第一次建交高潮。同时,中国取消帝国主义
在中国的特权。
2)外交政策和方针
【课堂探究】:实行“一边倒”政策的原因和意义
美国海外驻军和军事基地
“一边倒”既不意味着中国政府绝不同美英等资本主义国家往来,也不意味着中国政府放弃独立自主,无原则地倒向苏联一边。它旨在打破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孤立和封锁,与众多的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巩固革命成果,保卫人民政权。 (带有浓厚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色彩)
2、参加日内瓦会议
①时间:1954年4月
②特点: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参加。
③目的: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
④结果:因美国的阻挠,会议并未解决朝鲜问题 。由于
中国的努力,印度支那问题得以政治解决。
⑤作用:显示了新中国通过谈判解决国际争端、维护世界和
平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
日内瓦会议上美国国务卿杜勒斯,拒绝同周恩来总理握手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首次提出:1953年12月,周恩来在中印谈判中代表中
国首次提出。
2)联合确认:1954年6月,在日内瓦会议休会期间,周恩
来应邀访问印度、缅甸。周恩来在同两国总
理发表的联合声明中确认了这五项原则。
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
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意义:标志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成为我国处理国际关系
的一项基本原则;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
则。
4、参加亚非会议(万隆会议)
①时间:1955年4月
②特点:战后第一次没有西方殖
民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
③成果:中国“求同存异”的方
针,推动会议朝着达成
协议的方向前进。
◎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发言
④影响:为开展同亚非各国间友
好合作关系创造条件;
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
交取得了新的进展。
1954-1956年,中国又与挪威、南斯拉夫、阿富汗等国建交,同英国、荷兰建立了代办级外交关系。
(第二次建交热潮)
求同存异方针提出的背景:面对帝国主义国家对会议的干扰破坏,以及与会国之间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而产生的矛盾和分歧。周恩来鲜明地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
周恩来在亚非会议的补充发言中说:中国代表团参加会议的目的“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我们的会议应该求同而存异”。
——《周恩来年谱(1949一-1976)》上卷
思考:周恩来总理提出的“求同存异”的“同”的内涵
同: ①共同的遭遇:都遭受过殖民主
义的侵略
②共同的任务和要求:都面对民
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的任务;
③共同的愿望:维护和平
异: 社会制度、意识形态、
宗教信仰、生活习俗
三大外交方针
新中国初期
1954.06
1954.04
1955.04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最终确定
日内瓦会议
亚非会议
(万隆会议)
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准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第一次建交高潮
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新进展
新中国在维护世界和平方面的积极作用
“一边倒”
“另起炉灶”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互不侵犯
互不干涉内政
平等互利
和平共处
解决印度支那问题
“求同存异”
四、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1、经济领域:
1)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年):一化三改
①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逐步实现
社会主义工业化
②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
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
(一化)
(三改造)
生产力发展
生产资料所有制的
社会主义改造
(公有制占绝对优势)
生产关系变革
特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
2)一五计划:1953年-1957年
思考:观察“一五计划成就图”,具有怎样的特点?为什么?
特点:
①优先发展重工业;同
时处理好重工业、轻
工业和农业之间关系。
②重点发展区域在东北
地区。
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原因:
(1)东北地区资源非常丰富,交通十分发达;
(2)工业基础好。
(3)地理位置优越。背靠苏联,便于接受援助。
历史原因:重工业基础差,底子薄;
外部原因:面临帝国主义的军事威胁和经济封锁;借鉴苏联
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验;
现实原因:增强综合国力,尤其是增强国防实力的需要。
3)三大改造(1953--1956年)
①含义: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
②方法:农业方面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手工业方面组建
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方面实行公私
合营,和平赎买政策。
③实质:生产资料私有制变革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④意义:标志着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社会主义经济
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起来。
2、政治制度
1)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①召开:1954.9,在北京召开。
②内容: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一部社会主义类
型的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思】宪法颁布具有什么意义?
加强了人民民主专政,巩固了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的成果。
反映了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根本要求。
提高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
制建设奠定了基础。
2)三大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根本的政治制度
基本的政党制度
基本的民族制度
3、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不仅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也是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
1)概念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
2)形成
②初步形成:(土地革命时期 1927-1937)
③成熟阶段:(抗日战争时期 1937-1945)
①萌芽时期:(国民革命时期 1924-1927)
1945年,中共“七大”正式命名毛泽东思想,并写入党章,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3)发展
解放战争时期:(1946-1949)
找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建立了新中国。
过渡时期(1949-1956)
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956以后)
积累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
4、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的意义
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完成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人民政权的巩固
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筹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
标志: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开国大典
意义
土地改革:背景、过程、影响
稳定物价:原因、措施、结果
抗美援朝:背景、过程、影响
外交方针
参加日内瓦会议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参加亚非会议(万隆会议)
经济领域——过渡时期总路线“一化三改”
“一边倒”
“另起炉灶”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政治领域——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思想领域——毛泽东思想
课堂总结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