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古诗词三首》《长相思》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长相思》是被誉为“清初第一词人”的纳兰性德写的一首词。词是诗歌的一种韵文形式,是诗的别体,由五言诗、七言诗或民间歌谣发展而成,起于唐代,盛于宋代。又称“曲子词”或“长短句”等。词有小令和慢词两种,一般分上下两阕。词”有固定的格式,有句数、字数及平仄限制,但没有律诗绝句那么严格。“词”的不同风格的标识是“词牌”。词和诗一样,都具有强烈的感彩,通过联想或想象等多种手法创造生动鲜明的意象,营造深远的意境。语言精炼、含蓄、节奏感强,富有音乐美。《长相思》是一首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诗的大意是:将士们一路上跋山涉水,向山海关那边进发,夜深宿营,只见无数座行帐中都亮着灯火。入夜,风雪交加,吵得我乡心碎乱,乡梦难圆,在我的故园,是没有这样的寒风朔雪之声的。词的上阙主要表现征途的遥远和艰难,“山一程,水一程”的叠用,说明身离故乡之远,行军之艰难,“身向榆关那畔行”,点明了行进的方向。“夜深千帐灯”,点明军帐之多,队伍之庞大。“风一更,雪一更”,气候上的变化细致描写将士们的心理。听着帐外的风声雪声,感受着袭来的阵阵寒意,更加怀念故园的温暖、宁静和祥和,“故园无此声”虽寥寥几个字,却把将士们的内心世界袒露无余,使思乡之情自然酣畅地流淌出来。词的上下两阙开头对仗,一字的运用。有连绵不绝的含义,使词风缠绵。作者于清丽自然中又不乏边塞雄奇风情的描写,细腻地人物内心世界和山高水长的场景及气势庞大的队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升华了羁旅怀乡的主题,意境也更
加的深长。
【教学目标】
1.能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地诵读《长相思》,进一步感受词的抒情韵律。
2.结合注释读懂诗词大意,继续体会动静结合的写法,进一步学习通过品味有画面感的词句体会诗人情感的阅读方法,学习诗人情境交融的表达方法。
3.通过想象、质疑、情境诵读,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教学重点】
在想象、质疑和情境诵读中,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教学难点】
在移情想象中建构“故园”的丰富意象,体味“故园”的文化意蕴。
【教学准备】《长相思》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交流,导入新词
1.导入:上课前,先背诵《山居秋暝》和《枫桥夜泊》。为什么背诵《山居秋暝》轻松愉快,背诵《枫桥夜泊》却深沉呢?(因为王维已经寄情山水、无官一身轻;而张继却科场失意,夜半思乡。)诗人的情已经融入到景物描写中了。月落乌啼霜满天,张继的心无疑是孤独寒冷的,但好在有寒山寺的钟声陪伴他,心灵有了归宿、情感有了寄托,温暖就油然而生了。“赏动静之美,悟人生况味。”
我们继续围绕单元学习情境,走进今天的学习任务,学习纳兰性德的《长相思》,感悟他“风雪中的故园情”。
2.齐读课题:长相思。这是一首词,“长相思”是词牌名。问:你还知道哪些词牌名呢?(清平乐、忆江南、渔歌子。)
3了解作者。同学们了解作者吗?
请看小资料:纳兰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被誉为“清代第一词人”,为康熙帝一等侍卫。著有《饮水词》,因传唱者众多,遂有“家家争唱《饮水词》”的美谈。《长相思》是纳兰性德作为康熙帝御前侍卫随驾出行时写下的一首词。
二、活动一:初读作品,读通词句
1.请大家打开书本,自由朗读《长相思》这首词。注意多读几遍,读的时候,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要把字音读准确,把句子读通顺;还要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开始读。(生自由读《长相思》)
2.检查初读,穿插讨论。(课件出示《长相思》)
(1)读准确。好,谁来读一读《长相思》?其他同学注意听,这首词当中有三个生字、一个多音字,听他有没有读准。(生朗读)
师:读得字正腔圆,真好!“风一更”这个“更”是多音字,这里读一声。为什么读一声?(夜晚的时辰,一夜五更,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风一更,雪一更”是不是“先刮了一更的风,再下了一更的雪”的意思?注意“聒”字的读音,ɡuō,舌头发出的嘈杂声入耳,使人厌烦,这是“聒噪”。文中指风雪声,“聒碎乡心梦不成”,再读一读这句。
(2)读出节奏。谁再来读一读《长相思》?请你来读。其他同学注意听,特别注意他在读词句时,中间是怎么停顿的,是不是读得有节奏。(生朗读)
师:真好,这位同学在读“身向榆关那畔行”的时候,哪个地方停顿一下?(“身向榆关”的后面停顿了)还有哪些地方停顿了一下?
师:对,这样读这就叫有板有眼,读出了节奏美。一起读。
三、活动二:联系插图,读懂词意
(一)理解词意
1.长相思,长相思,作者为什么会如此地长相思呢?请大家默读这首词,结合书上的插图和注释,想想这首词大概在讲什么意思。好,默读《长相思》。
2.生默读《长相思》,按要求思考词的大意。
3.谁来说说自己的理解?你说得很全面,你读书很深入。相信大家都有自己的理解。带着理解读一读。
(二)深入理解:感受“身心分离”的痛苦
1.身向榆关那畔行,作者的身,在哪里?(板书“身”)你从哪里读懂的?
预设 1:作者的身在山海关外。
师:山海关外。是从那句词读到的?(身向榆关那畔行)。那畔,指关外。继续说,谁还有不同的看法?
预设 2:作者的身在前往山海关的路上。
师:路上。你是从那句词读到的?(身向榆关那畔行)。继续说。
预设 3:作者的身在山海关。
师:谁还有不同的理解?身在何方?
预设 4:身可能在山上。
师:从那句词读到的?(山一程)翻山越岭,在崇山峻岭上。那么,“水一程”呢?他的身还可能在哪儿?
预设 5:他的身可能在船上,可能在河里。
师:可能在船上,可能趟水过河。山一程,水一程,这就是——跋山涉水啊!那么“夜深千帐灯”呢,他的身在哪儿?
预设 6:他的身可能在营帐里面。
师:他经过了崇山峻岭,他经过了小河大川,他经过了山海关外,他经过了军营的帐篷,他还经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作者身在何方?一句话,作者身在征途上。
(板书:在“身”后面写“在征途”。)读一读上阙,体会作者征途的漫长和艰辛。
2.作者的身在征途,“心”又在哪里呢?(板书“心”)你们是从哪儿读懂的?
(心在故乡,心在家乡)
读出来——聒碎乡心梦不成。
师:用课文里的一个词,一起说,纳兰性德的心在哪儿?(纳兰性德的心在故园)。
读出来——故园无此声。
那是在暖意融融的春日,看垂柳轻拂,花枝摇曳,满院蝴蝶翻飞。一起读—— 再读记当时,垂柳丝,花枝,满庭蝴蝶儿。
——《河传·春浅》
那是在明月高悬的中秋之夜,在花丛中与家人嬉戏游玩,看梧叶缓缓飘落。一起读—— 再读花径里、戏捉迷藏,曾惹下萧萧井梧叶。
——《琵琶仙·中秋》
师:这里就是纳兰公子心中的故园,也是他情感的寄托、精神的家园,让他在漫天风雪中感到了温暖。但是,在这里,在征途中,这样的画面却都破碎了。
(三)对比引读
师:在这里,没有阳光明媚的午后,没有鱼儿嬉戏、鸟儿歌唱,这里只有—— 一起读(生朗读: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师:在这里,没有暖意融融的春日,没有垂柳轻拂,花枝摇曳,这里只有——(生朗读: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师:在这里,没有明月高悬的中秋夜,没有与家人嬉戏的天伦之乐。这里只有——(生朗读: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师:长相思啊,长相思。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长相思,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长相思。孩子们,想象着画面,进入诗人那个身和心分离的世界,我们再一起读《长相思》。(齐读全诗)
五、活动四:互文印证,读透词心
(一)深层质疑
师:《长相思》读到这里,我们已经跟随作者感受了塞外宏阔壮观的景象,也真切地体会到了作者那一颗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破碎之心。读到这个时候,你们有什么问题想问一问纳兰性德吗?(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作如下预设)——你为什么要远离家乡去从军呢?——既然你这么思念家乡,为什么不早点回去呢? ......
(二)互文印证
师:孩子们,你们可知道,纳兰性德也问过自己。就在征途上,他还写过一首词——《菩萨蛮》,其中有这样两句,就是他问自己的。(课件呈现两句词)谁来读一读?
生:(朗读)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能读懂吗?(试问我为何轻易的离别,一年和家人能团圆相聚多久?)带着体会再读读。
师:问得好,孩子们,请你再想一想,除了纳兰性德在问自己外,还有谁会问他: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预设 1:还有深深思念他的妻子。
师:对,你就是纳兰性德的妻子,你问一问纳兰性德?
生:(朗读)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妻子问丈夫,那个“君”字改一下,改成——
生:问“夫”。
师:对!你再来问一问。在什么地方问?古人在哪里送别?
(长亭外,古道边)长亭外,杨柳依依,妻子站在送别的路上,问纳兰性德——生:(朗读)问夫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执手相看泪眼!好一个深情的妻子啊!谁还会问纳兰性德?
预设 2:纳兰性德的儿子。
师:好,你现在是纳兰性德的儿子,你来问一问,你把“君”字改成——
生:父。
师:好。长亭外,芳草萋萋,年幼的儿子拉着父亲的手问——
生:(朗读)问父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儿子对父亲多么依恋啊!还有谁会问?
预设 3:还有他的父亲(母亲)。
师:你就是他的父亲(母亲)了。长亭外,秋风瑟瑟,白发苍苍的老人问纳兰性德——生:(朗读)问儿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儿行千里父(母)担忧!还有谁也会问纳兰性德?
预设 4:还有他的哥哥。
师:虽然纳兰性德没有哥哥(朋友),但是你可以暂且做他的哥哥。长亭外,雨雪霏霏,兄长(朋友)递上一杯酒,问道——
生:(朗读)问弟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劝君更尽一杯酒)
师:是啊,孩子们,许许多多的人,他的老父,他的爱妻,他的娇儿,他的兄长,还有他的朋友,都在问纳兰性德。我们再一起问一问纳兰性德吧: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生:(齐读)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但是,纳兰性德真的轻离别吗?真的对离别无所谓吗?再次默读《长相思》,你在哪儿体会到,我纳兰性德没有轻离别啊!(生默读《长相思》)
师:我是纳兰性德,我想先问一问我的老父。您说我是轻离别吗?
预设:不是,我从“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中看出你不是轻离别,而是为了保家卫国。
师:好一位深明大义的父亲。我想要问一问我的爱妻,我是轻离别吗?
预设:你不是,你是为了保卫祖国,你离别家乡是为了到前线去杀敌,所以我不怪你。
师:好一位贤良的妻子啊。是的,我何曾是轻离别啊,我是何等地重离别啊。可是,我身为康熙皇帝的一等侍卫,我重任在肩,我责任如山,我不得不离,不得不别啊!我舍不得离开年迈的父母,舍不得离开温柔的妻子,舍不得离开生我养我的故园啊!这一切的一切都已化在了《长相思》中。我们一起读!(生齐读全文)
(三)回归课文,深情背
诵
1.师:这就是我身在征途却心系故园的原因所在,这就是我的那个梦会破碎、我的那颗心会破碎的原因所在。建功立业的壮志和理想,对故园的无限思念和眷恋,就这样交织在一起,化作了一首《长相思》。(课件出示题目并播放音乐。)
师引: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生读:长相思。
师引: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生读:长相思。
师引:爱故园,爱国家,字字化作──生读:长相思。
2.引导背诵。这就是经典,这就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不仅应该读好,还要留在我们的脑海中。来,想象着画面,体会着作者的感情饱含深情地背一背。长相思,起!
3.唱词。这是铮铮铁骨男儿一腔柔柔的思乡情。经典是永流传的,是值得永远传唱的。这首词唱出来才好呢!会唱吗?出示视频。
六、拓展升华,拓宽词境
“山一程,水一程”,万水千山,隔不断思乡情,“风一更,雪一更”,千辛万苦,抹不掉思乡情!
你们看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
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纳兰性德
这字里行间写不尽的是那浓浓的思乡情,当有一天我们也如他们那般远离故园、身处异乡时,也会魂牵梦绕,也会情不自禁地吟诵起这些诗词。这就是经典的魅力,这就是文化的力量。
七、课外拓展,布置作业
1.搜集、诵读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词。
2.品读余光中的《乡愁》。
板书设计:
长相思
身在征途
心系故园
课后反思
教学完本课,我比较欣喜的是学生在我的引领下,能够通过一遍遍不同层次的读将词中高度凝炼的语言变成一幅幅可见、可感的画面,走进纳兰性德的生活,身临其境地体会出征途的遥远艰辛和作者的思乡之情。同时,越读越感受到词的语言的韵律美、音乐美。在想象画面、结合注释、补充资料知人论世等学习方法的指导下,学生将词中的意象打开,用自己的语言还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理解了词意,感悟了词境。在教学中,相机渗透的词的相关知识,使学生比较清晰地了解了什么是词,词的语言有哪些特点等,从而更好地读词、学词。
总之,通过这一课时的学习,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得到了训练,并且有了一定的变化、发展;情感得到了熏陶感染;积累了一些切实可行的学习方法,激发了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当然,还存在一些问题:如一些学生对词的感悟仅停留在表面,不能很好地感悟词的意境。还有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够高涨。这肯定与老师的教学设计、教学引导有一定的关系。我会进一步改进教学,反思自身问题,相信会有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