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导学案(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导学案(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58.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6-17 12:55: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课程标准 学习重点
通过了解中古时期亚洲地区的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认识这一时期亚洲文明的面貌。 核心概念:阿拉伯帝国、幕府 关键问题: (1)阿拉伯帝国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扮演了什么角色 有何作用 (2)中华文化对东亚国家发展有何影响
[重要概念]
 幕府:最初指日本政府任命的指挥对日本北部阿伊努部落战争的将领。1185年,武士首领源赖朝消灭对手,成为日本实际上的最高军事统帅。1192年,他被封为“征夷大将军”,并在将军府所在地设置幕府,建立管理国家的机构,日本从此进入幕府政治时期。此后直到1867年的大部分时间里,掌控军队的幕府成为日本真正的统治机关。1867年,末代将军德川庆喜被迫将大权交还天皇,幕府政治告终。
[教材史料]
1.教材第二目“史料阅读”解读。
思路引导:君士坦丁堡相当富有,因此兵士劫掠到大量战利品;奥斯曼帝国是政教合一的国家,苏丹具有绝对权威,所有人都服从苏丹的命令;充分揭露了战争给人类生命、经济和文化造成的严重影响。
2.教材第三目“历史纵横”解读。
思路引导:都深受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模仿中国古代制度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
[教材问答]
1.“学思之窗”与《阿拉伯人商业活动示意图》:结合地图和材料,说说阿拉伯帝国在沟通世界贸易中的作用。
思路引导:(1)贸易范围:广泛——东到中国、印度、马来群岛,西到非洲,北到俄罗斯和斯堪的纳维亚。
(2)商品种类:丰富——既有奢侈品也有日用品,贸易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3)沟通桥梁:商人和旅行家——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4)城市发展:众多——巴格达是中转站、重点城市。
2.“思考点”:阿拉伯帝国文化繁荣的原因是什么
思路引导:客观条件:阿拉伯人征服的都是有数千年文明的地区,文化已经有深厚积淀;主观条件:阿拉伯人善于学习,广泛吸收这些地区的文化成就,加以融合、创造,形成阿拉伯文化。
3.“问题探究”:这段评价有道理吗 谈谈你的理由。
思路引导:有道理。理由:作为封建政权,幕府的锁国政策力图维护日本的稳定,锁国政策也的确让日本获得了二百余年的和平,日本文化在此期间获得一定发展。日本在面对外部世界时,不是积极进取,而是退缩保守,最终不仅葬送了幕府统治,而且使得日本在面对美国等西方列强时,最初处于完全被动的地位,成为西方列强侵略的对象。明治维新的成功,反证了锁国政策的落后。
关键问题一:阿拉伯帝国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扮演了什么角色 有何作用
一、阿拉伯帝国
1.伊斯兰教的创立
(1)背景:多部落并存,相互混战。
(2)概况
①发源地:阿拉伯半岛。
②时间:7世纪初。
③创立者:穆罕默德。
2.帝国兴起
(1)建立政权:622年,穆罕默德在麦地那建立政权。穆罕默德去世时,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
(2)对外扩张:7世纪中期起,阿拉伯人先后征服叙利亚、两河流域、伊朗和北非的广大地区。
(3)建立帝国:到8世纪中期,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3.帝国鼎盛
(1)政治稳定
①最高统治者哈里发掌握政治、军事和宗教大权(政教合一)。
②下设各部大臣分掌行政、财政和宗教等方面事务。
(2)经济繁荣
①手工业和商业发展。阿拉伯商人在东到东亚、西到西欧、南至非洲的广大地区从事着陆上和海上贸易。
②城市繁多。都城巴格达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
(3)文化灿烂
①吸收与融合:吸收被征服地区文化,广泛翻译古代波斯、印度、希腊和罗马文献;在文学、艺术、科学和思想等领域取得重要成就。
②交流与传播:阿拉伯商人和旅行家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中国造纸术、印度数字等先后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促进了西欧文化的发展。
[名师点拨] 阿拉伯文化成就的特点:多领域成就斐然、兼收并蓄、融合创新、影响范围广。
二、奥斯曼帝国的兴起
1.帝国兴起
(1)13世纪,奥斯曼人在小亚细亚发展起来并逐步征服小亚细亚。
(2)14世纪中期,征服巴尔干和东南欧部分地区。
(3)1453年,攻占君士坦丁堡,灭亡拜占庭帝国,将君士坦丁堡改名为伊斯坦布尔,定为首都。
(4)到16世纪后期,先后征服西亚和北非部分地区,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2.帝国统治
(1)政治统治
①最高统治者苏丹既是宗教领袖,又是国家和军队的主宰,还是全国土地的最高所有者(政教合一)。
②宗教上层和封建主是统治阶级,工商业者和农民承担各种苛捐杂税。
(2)经济状况
①15—16世纪,伊斯坦布尔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心。
②控制了连接亚欧的商路,对过往商品征收重税,东西方之间的贸易受到一定影响。
[知识拓展] 阿拉伯帝国与奥斯曼帝国的异同
比较项 内容
相同点 地理位置 都发端于西亚
宗教信仰 都是伊斯兰国家
思想文化 多元化
对外政策 都实施对外扩张政策
帝国疆域 均成为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国家性质 均为封建国家
对外征服 征服地区多为地中海国家
不同点 阿拉伯帝国 伊斯兰教对周边地区产生重大影响,具有推动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历史作用
奥斯曼帝国 控制了亚欧商路,对过往商品征收重税,东西方之间贸易受到一定影响
任务一 合作探究
视角1 阿拉伯帝国
材料一 当阿拉伯文化昌盛之时,西欧正处于文化低落的“黑暗时代”,古典文明这时已大半不为人所知,只有教会还保留着一些有关亚里士多德的知识。阿拉伯人读了大量的古典哲学、文学作品,并在学习过程中把它们翻译成为阿拉伯文,特别是翻译了许多中世纪西欧几乎无人通晓的希腊文著作,另外阿拉伯人也创造出了自己的文化,这些在后来都陆续传回西欧,使西欧的基督教文明从落后中逐渐苏醒过来。
——摘编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问题] (1)根据材料一,概述阿拉伯帝国在文明传承中所发挥的作用。
[结论] (1)阿拉伯人广泛翻译西欧古典文献,从而保存了欧洲古典文化,并融合东西方文化,形成阿拉伯文化,后来传回西欧,推动了欧洲文艺复兴。
视角2 奥斯曼帝国
材料二 伊斯坦布尔地处东南欧与亚洲以及地中海与黑海之间,系东西方之间过境贸易的交汇点。……关税和贸易税的征收构成苏丹政府的重要财源。……奥斯曼帝国横跨亚非欧大陆的中央地带,扼守东西方之间传统贸易的十字路口。
——哈全安《奥斯曼帝国史》
[问题]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奥斯曼帝国对世界文明发展的影响。
[结论] (2)统一了亚非欧广大地区,促进了帝国内部经济文化交流与发展,帝国经济一度繁荣;首都伊斯坦布尔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心;控制了连接亚欧的商路,对过往商品征收重税,东西方之间的贸易受到一定影响,促进西欧人开辟新航路。
任务二 检测反馈
1.下面示意图最能反映(  )
A.阿拉伯帝国商业繁荣
B.唐朝丝绸之路繁盛
C.埃及苏伊士运河通航
D.奥斯曼帝国达到鼎盛
解析:A 通过观察地图和图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示意图中展示的是阿拉伯帝国的辽阔疆域、四通八达的商路等,最能反映阿拉伯帝国的商业繁荣,A项正确。
2.巴格达城的市场上充斥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商品,《一千零一夜》中的几百个故事分别来自印度、埃及、两河流域等地。这体现出阿拉伯帝国(  )
A.促进各大洲商贸的发展
B.吸收被征服地区的文化
C.建立了稳定的统治秩序
D.成为东西方交流的桥梁
解析:D 材料“巴格达城的市场上充斥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商品”“《一千零一夜》中的几百个故事分别来自印度、埃及、两河流域等地”体现的是阿拉伯帝国对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故D项正确。
3.下图为15—16世纪地中海地区的形势示意图。这一状况(  )
A.中断东西方之间文明交流
B.导致欧洲“寻金热”的出现
C.引发殖民争夺与宗教战争
D.促使西欧人开辟新航路
解析:D 据材料“15—16世纪地中海地区的形势示意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奥斯曼帝国控制了连接亚欧的商路,对过往商品征收重税,东西方之间的贸易受到一定影响,促使西欧人开辟新航路,故选D项。
[深化拓展] 阿拉伯帝国东西方交流的内容及其所起的作用
1.交流的内容
(1)贸易交流:阿拉伯帝国曾是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扼三洲要冲,控制连接亚欧的商路,从事海上和陆上贸易。
(2)文化交流:阿拉伯人吸收了被征服地区的文化,在文学、艺术和思想等领域取得重要成就,又将它们贡献给了人类,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对东西方文化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3)技术交流
①阿拉伯的三角帆船传到西方,推动三桅帆船的产生,有利于新航路的开辟。
②阿拉伯人将许多中国的发明,如造纸术等传到西方。
2.作用
(1)对西方:推动西方社会的转型。
①阿拉伯人把东方的技术,尤其是中国的发明创造传入西方,有利于西方社会的转型;为西欧探索新航路提供了技术支持。
②阿拉伯文版本保留的古希腊罗马文化译成拉丁文重回欧洲,促进了文艺复兴的到来。
③阿拉伯人在自然科学领域的成就促进了欧洲自然科学的发展。
(2)对东方:阿拉伯的文学、天文学、医药学和数学等对东方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关键问题二:中华文化对东亚国家发展有何影响
三、南亚与东亚的国家
1.南亚——孔雀帝国、笈多帝国和德里苏丹国
(1)公元前4世纪,孔雀帝国崛起于印度北部,一度统一南亚大部分地区。孔雀帝国衰落后,印度再度分裂。
(2)
国家 笈多帝国 德里苏丹国
兴起 发展 4世纪初,几乎征服北印度 13世纪初建立
政治 政局稳定但政令不够统一 最高统治者称苏丹;地方划分为行省;重要职位由穆斯林担任
宗教 印度教成为主要宗教 以伊斯兰教为国教
2.东亚——日本和朝鲜
(1)日本
①大化改新:646年,孝德天皇开始改革,史称“大化改新”,日本模仿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
②幕府统治
统治建立 12世纪末,镰仓幕府建立
统治特点 以天皇为首的朝廷只保有名义上的中央政府称号,以将军为首的幕府掌握实权;将军与武士结成主从关系
锁国政策 17世纪建立的德川幕府意图以锁国加强统治,抵御外来影响
(2)朝鲜
①新罗统一:7世纪末,初步统一朝鲜半岛,模仿中国建立中央集权国家。
②高丽王朝:10世纪初,仿效中国唐朝制度建立高丽王朝(政治:中央设三省六部,地方划为十道;经济:土地国有;选官:科举选官;文化:传播儒家经典和辞章之学)。
③朝鲜建立:14世纪末,高丽大将李成桂称王,改国号为朝鲜。
④抗击侵略:16世纪末,中朝军民抗击日本侵略,明朝大将邓子龙和朝鲜大将李舜臣壮烈牺牲。
[名师点拨] 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推动了日本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是日本历史的巨大变革。
任务一 合作探究
材料一
材料二 古代朝鲜文化打上了中国文化影响深刻的烙印,如提倡儒学,实行科举制,派贵族子弟到唐朝留学,培养国王所需要的各种人才;另外,中国的汉字、汉文和儒家思想早就传入朝鲜,新罗统一朝鲜后与唐朝密切交往,注重借鉴中国文化来发展本国文化,如朝鲜的文字、史学等,同时朝鲜人民又推陈出新,在借鉴中国胶泥活字印刷的基础上,发明铜活字印刷,这是世界上最早的金属活字。
——摘编自孟广林《世界中世纪史》
[问题] 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探究古代东亚国家是如何汲取“中华文化因子”的。
[结论] 政治:模仿中国建立中央集权国家。文化:日本、朝鲜分别以汉字为基础创造了自己的文字;中国的儒家经典和辞章之学在东亚广为传播。宗教:佛教、道教等由中国传入当地,深刻影响了当地文化的发展。社会生活:东亚地区在律令、历法、建筑、绘画、音乐、饮食、服饰、节日、习俗等方面,深受中国文化影响。
任务二 检测反馈
1.372年,高句丽设立太学,作为国家的教育机关,以传播汉学为主要内容。8世纪,日本仿效唐代的教育制度,在中央设立太学,在地方设国学,学习《史记》《汉书》《礼记》《尚书》等中华传统经典著作。这反映了(  )
A.华人移民的历史贡献
B.东亚各国文明的相互交融
C.中华文明的辐射作用
D.东亚政治一体化趋势加强
解析:C 材料“以传播汉学为主要内容”“仿效唐代的教育制度”“学习《史记》《汉书》《礼记》《尚书》等中华传统经典著作”反映出中华文化对高句丽、日本等地的辐射作用,故C项正确;材料内容反映的是高句丽、日本等地学习中华文化,与华人移民无关,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中华文化对高句丽、日本等地的影响,而不是相互交融,排除B项;材料未反映东亚地区政治一体化,这一说法也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
2.中古时期,日本借用了汉字,但发展出自己的文字;日本人接受了佛教,但根据自己的精神需求对之做了修改。这反映了日本(  )
A.善于学习外来文明
B.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
C.深受中华文化影响
D.对外来文化进行模仿
解析:B 根据题干内容可知,中古时期的日本在学习外来文化的同时,又根据本国国情进行了创新,创造出了独特的本国文化,据此可知,日本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故选B项;材料强调日本对外来文化的改造,而非强调“善于学习外来文明”,排除A项;“深受中华文化影响”仅反映题干部分内容,排除C项;中古时期的日本不仅模仿中国,还在模仿基础之上进行了创新,排除D项。
[深化拓展] 唐宋时期中华文化深刻影响周边国家的史实及原因
1.史实
(1)中国的造纸术传入阿拉伯,促进阿拉伯文化的繁荣。
(2)日本进行大化改新,模仿隋唐制度建立中央集权制国家,实现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3)新罗初步统一朝鲜半岛后模仿中国唐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国家。
(4)北宋时,越南模仿中国制度设置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吏。
2.原因
(1)唐宋时期,经济繁荣,科技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对各国产生强大的吸引力。
(2)唐朝国力强盛,具有高度的国际威望。
(3)对外交通发达。
(4)统治者采取相对开放的政策,对外国人和外来文化采取较开明的态度。
[知识框架]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