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导学案(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导学案(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97.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6-17 14:05: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课程标准 学习重点
知道早期人类文明的产生;了解各文明古国发展的不同特点,并分析、认识这些特点形成的不同时空条件。 核心概念:文明、阶级、国家、《汉谟拉比法典》、种姓制度、城邦 关键问题: (1)运用唯物史观认识人类文明的产生。 (2)理解古代文明的多元特征及其形成的不同时空条件。
[重要概念]
1.文明:是人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一个新阶段。这一阶段的特征是物质资料生产不断发展,精神生活不断丰富,社会分工和阶层分化加剧,阶级产生,出现强制性的公共权力——国家。文明是在国家管理下创造出的物质的、精神的和制度方面的发明创造的总和。
2.雅典民主政治:是城邦民主的典型代表,国家权力掌握在公民大会、议事会、官员与公民法庭手中。公民大会由全体成年男性公民组成,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是一种原始的直接民主,基本特点是人民主权与轮番而治。雅典民主政治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享有公民权利的是成年男性公民,妇女、外邦人和奴隶被排斥在公民队伍之外。
3.城邦:又称“城市国家”。城邦的本质特征是独立的农民构成了城邦的统治阶级,他们既是土地所有者,也是公民和战士,相对于外邦人和奴隶,享有一系列政治和经济特权。希腊语中“公民”“政体”等术语都源自“城邦”一词。罗马共和国也是某种程度的城邦。
[教材史料]
1.教材第二目《古代主要文明示意图》解读。
思路引导:(1)特点:主要分布在水源充沛的大河流域;文明的发展有先后顺序;文明具有多元性;受环境影响较大,文明产生与农业最初发生地几乎完全一致。
(2)原因:大河流域自然地理条件优越,适宜人类生产和生活。
2.教材第二目第二则“历史纵横”解读。
思路引导:洪水传说的流传和演变,一方面说明了文明之间的相互影响,另一方面也说明传说在传播过程中会随着时代和地区的不同而被相应改造。
3.教材第二目“史料阅读”解读。
思路引导:希腊城邦并不都实行民主政治,有些实行寡头政治。
[教材问答]
1.“学思之窗”:这段话表现了法老怎样的地位
思路引导:法老被视为神,直接控制法律,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埃及文明的特征之一是实行专制统治。
2.“思考点”:古代西亚的两河流域和埃及的尼罗河流域的自然环境如何影响了它们各自文化的特点
思路引导:两河地区缺乏天然屏障的保护,朝代更替频繁,人们在与经常泛滥的洪水斗争过程中,诞生了著名的洪水和方舟传说;当地人充满不安全感,故而重视法律,用法律来规范社会秩序。尼罗河地区相对封闭,周边有天然地理屏障,使其免遭异族入侵,国家长期统一,政权较稳固,有利于埃及文明的持续发展。古代埃及人根据尼罗河的涨落制定世界上第一部太阳历;尼罗河水定期泛滥使土壤肥沃,有利于农耕,故当地人乐观自信,重视来世。
3.“学思之窗”:印度神话中用人体不同部位比喻不同种姓,有什么寓意
思路引导:神化种姓制度,意图说明其合理性;神不同部位产生不同种姓,意图说明不同种姓有高低贵贱之分。
关键问题一:运用唯物史观认识人类文明的产生。
一、人类文明的产生
1.前提: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
(1)史实
地区 主要农作物 驯养动物
西亚 大麦、小麦、豆类 羊、猪和牛等
南亚 芋头
中国 水稻、粟
中南美洲 玉米、南瓜
(2)影响
①社会分工:出现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
②贸易交换:不同地区的产品互通有无,促进交换和贸易。
③文化创造:一部分人脱离社会生产活动从事专门的管理和文化创造工作。
④早期城市:一些较大的居住点逐渐发展为早期城市。
2.表现:阶级、国家、文字、城市等的出现。
(1)阶级出现
(2)国家形成:在阶级矛盾和部落战争的双重作用下,逐渐出现政府、军队和监狱等强制机关,国家开始形成。
(3)文字产生:出于记事和管理的需要,文字产生。
[思维深化] 生产力的发展是文明产生与发展的根本动力采集经济是社会生产力极端低下的产物。后来随着磨制石器和弓箭的大量使用,原始农业和畜牧业开始出现。而后社会开始出现农业和手工业分工,出现剩余产品、私有制、阶级和国家,因此生产力的发展是古代文明产生并发展的根本动力。
任务一 合作探究
视角1 人类文明产生的前提与标志
材料
[问题] (1)观察教材导入《阿尔及利亚塔西利-恩-阿耶洞穴壁画》,提取壁画有关信息,指出其与文明产生的关系。
(2)阅读材料,指出文明产生的基本标志一般有哪些。
[结论] (1)壁画反映了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生产的情景。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是人类文明产生的前提。
(2)标志:阶级、国家、文字的出现。
视角2 人类文明产生的过程
[问题] (3)阅读教材第一目第2、第3自然段,绘制出早期人类文明产生过程的示意图。
[结论] (3)
任务二 检测反馈
1.下图是绘制于5 000—6 000年前的阿尔及利亚塔西利-恩-阿耶洞穴壁画,它展现了原始社会(  )
A.人类依靠渔猎为生 B.原始农业生产场景
C.男性从事生产劳动 D.农业分工开始出现
解析:B 壁画展现了原始农业生产场景,故选B项。
2.据考古发现,原始社会后期,人们居住的房屋出现了明显区别,富人的房屋宽敞,穷人的房屋狭小。这一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
A.阶级产生 B.生产力发展
C.贫富分化出现 D.国家形成
解析:B 材料说明原始社会后期出现了贫富分化现象,其根本原因是生产力发展,故选B项。
[深化拓展] 推动国家形成的因素
1.经济基础:生产力发展是根本原因,农业出现使产品出现剩余,可以供养脱离生产的国家管理者和保卫者。
2.政治需要:私有制下贫富差距扩大,阶级对立产生,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3.兴修水利:为推动农业发展,兴修水利特别是兴修大型水利工程,需要调集大量的人力、物力。
4.抵御外敌:为在部落战争中获胜,组建强大的部落联盟,推动国家出现。
关键问题二:理解古代文明的多元特征及其形成的不同时空条件。
二、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
1.影响因素: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交通条件的限制。
2.具体表现
文明 空间 概况 成就
古代西亚 文明 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提供水源,地理环境开放 (1)文明产生:公元前3500年左右 (2)城市国家:约公元前2900年,苏美尔地区出现城市国家 (3)统一王国:约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王国国王汉谟拉比基本统一了两河流域,建立君主专制制度 (1)法律:《汉谟拉比法典》涉及古巴比伦王国社会结构、婚姻、土地租赁和借贷等多个方面 (2)文字:楔形文字 (3)文学:《吉尔伽美什》 (4)数学:60进制
古埃及 文明 尼罗河定期泛滥;连通上下埃及 (1)文明产生:公元前3500年左右,埃及文明兴起 (2)初步统一:公元前3100年左右,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官僚系统,法老掌握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最重要的权力 (1)文学:神话和文学故事 (2)文字:象形文字 (3)历法:太阳历 (4)建筑与数学:较高水平,典型代表是金字塔 (5)书写材料:莎草纸
古印度 文明 诞生于印度河流域的大平原上;铁器时代恒河流域得到开发 (1)文明产生:公元前3千纪 (2)形成国家:到公元前6世纪,形成一系列国家,出现种姓制度 (1)佛教:冲击种姓制度 (2)史诗:《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 (3)数学:创造从1到9的数字,发明了“0” (4)其他:天文、历法、数学、医学等
古希腊 文明 多山少平原,陆上交通不便 (1)文明产生:公元前2千纪,诞生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 (2)城邦发展:公元前8—前6世纪,典型特征是小国寡民 (1)政治:公民直接参与国家管理 (2)文学:神话、悲剧、喜剧等 (3)历史:希罗多德、修昔底德 (4)哲学: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名师点拨] 人类早期各个文明都是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所孕育的。越是文明初期,受到自然条件的制约就越大。此外,历史条件、社会环境、经济状况、文化传统、民族特性以及宗教信仰等也会从各方面或多或少地对人类的文明产生影响。但地理环境并非决定性因素。
任务一 合作探究
视角1 宏观看古代文明产生的条件
[问题] (1)观察教材第二目《古代主要文明示意图》,依据下表列出的角度,指出古代人类文明发展有何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角度 特点 原因
地理位置
地理环境
区域分布
总体趋势
[结论] (1)
角度 特点 原因
地理位置 基本上位于北半球温带地区 北纬30°附近,气候条件适合人类生存和居住
地理环境 多临近大河流域 水源丰富,土地肥沃,阳光充足,适合人类生产和生活
区域分布 独立发展,多元并存 地理环境的差异,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交通条件的限制
总体趋势 文明区域范围不断扩大 生产力的发展,文明交流的增多
视角2 微观看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
(一)大河文明的代表
[问题] (2)某学习小组在探究古代人类文明多元特点这一主题时,绘制了如下表格,请你结合教材第二目中有关两河流域与埃及的相关内容及图1、图2,仿照第1组形式,完成第2组的探究任务。
图1
图2
分组 文明代表 自然环境与文化特征关系
第1组 古代两 河流域 ①两河充足的水源——利于农业发展;土地测量等推动数学发展 ②开放的地理环境——统一专制国家出现;外族入侵频繁,战争不断,使用战车做战;政权更替频繁,制定法律维护社会秩序 ③洪水泛滥——洪水与方舟传说
第2组 古代埃及
(3)分析自然环境如何影响两河流域与尼罗河流域文明的异同。
[结论] (2)①尼罗河水源——利于文明产生;②尼罗河连通上下埃及——利于埃及统一,形成专制国家;③尼罗河泛滥——制定历法;④土地测量推动数学发展;⑤尼罗河特产——莎草纸是重要书写材料与出口物资。
(3)相同:两者都发端于大河流域。一方面,土地肥沃、气候适宜,农耕经济发展,治理水患需要有强大的国家组织,因而产生了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同时,为农耕经济发展服务的天文、历法、数学等实用科学获得发展。另一方面,河流贯通南北,交通便利,有利于文明扩展、国家统一。
差异:两河流域地势开阔,周边无天然屏障,因而频遭外族入侵、洪水泛滥的痛苦,政权更迭频繁,当地人充满不安全感,故而重视法律,用法律来规范社会秩序。尼罗河流域周边有天然地理屏障,使其免遭异族入侵,国家长期统一,政权较稳固,尼罗河水定期泛滥使土地肥沃,有利于农耕,故当地人乐观自信,重视来世。
(二)海洋文明的代表
材料
[问题] (4)根据地图指出古希腊地理环境特点,并分析古希腊地理环境对古希腊文明产生怎样的影响。
(5)结合教材第二目的学习,说说古代文明有何特点。
[结论] (4)特点:三面环水,海岸线曲折,港湾众多;半岛内部山地多,平原少;陆上交通不便,不利于地区性大国兴起。
影响:政治上,形成小国寡民的城邦国家,公民直接参与国家管理,民主的范围有限;经济上,海外贸易发展、工商业繁荣;文化上,文学、史学、哲学发展;地域上,靠近西亚与北非文明,有利于文明间交流学习,推动希腊文明发展。
(5)各文明产生和发展早期,受生产力水平和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基本独立发展,表现出明显的多元特征。
[深化拓展] 古代文明的多元特征及其形成的不同时空条件
1.两河流域:经常发生洪水泛滥,形成洪水传说;土地肥沃,有利于农业生产;开放的地理环境,经常遭到周边部落入侵,入侵一方面造成文明的兴衰更替,另一方面不断给两河流域带来新的活力;到古巴比伦王国时代,两河流域大体统一起来,《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全面反映了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状况。
2.埃及文明:深受尼罗河涨落的影响。尼罗河定期泛滥给河流两岸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古埃及历法根据尼罗河涨落将一年划分为三季;书写使用以莎草为原料制作的莎草纸;尼罗河同时提供了连通上下埃及的便利,有利于埃及的统一和专制主义集权国家的形成。
3.古印度文明:诞生于印度河流域的大平原上,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恒河流域的开发,文明中心逐渐转移到今天的印度北部,种姓制度成为古代印度文明的重要象征符号。
4.古希腊文明:巴尔干半岛多山少平原的环境与铁器时代生产力的结合,造成了古希腊独特的城邦制度。城邦以公民直接参与国家管理为特征,雅典民主政治成为城邦民主的典范。但是这种城邦民主建立在奴隶制度的基础之上,只有占人口少数的成年男性公民具有选举权,其局限性非常明显。
任务二 检测反馈
1.某古代文明具有如下典型特征:①有自己的文字体系,②以灌溉农业为基础的经济,③有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④在文学方面成就突出。该文明是(  )
A.古埃及文明 B.古罗马文明
C.古希腊文明 D.两河流域文明
解析:D 古代两河流域文明有楔形文字,有灌溉农业,《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吉尔伽美什》是目前所知最早的史诗。故选D项。
2.位于两河流域下游的苏美尔地区盛产芦苇和黏土,正是黏土制成的泥板和芦苇笔的巧妙组合,造就了“楔形”的形体,成就了“楔形文字”的神韵。这表明(  )
A.大河是文明出现的前提
B.人类文明深受自然环境影响
C.苏美尔人开创西亚文明
D.西亚文明以楔形文字为标志
解析:B 楔形文字深受书写材料影响,此种现象说明人类文明深受自然环境影响,故选B项;文明出现前提是农业、畜牧业的产生,排除A项;题干内容述及西亚地区的苏美尔人创造了“楔形文字”,但是并不能据此认为苏美尔人开创了西亚文明,排除C项;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材料主旨是文字书写材料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知识框架]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