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现代社会的移民和多元文化
课程标准 学习重点
通过了解现代跨洲、跨国家、跨地区不同规模的人口迁徙,以及移民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认识在迁徙与融入当地社会过程中出现的文化认同。 1.核心概念:经济全球化、全球劳动力市场、“知识精英”、难民、移民社会、多元文化。 2.关键问题 (1)现代移民社会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动因有哪些 移民群体有何不同 (2)如何认识现代移民社会的多元文化特征及不同的文化认同
[重要概念]
1.劳动力市场:劳动力买卖或流通的领域,是生产要素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力作为商品进行买卖,是资本主义关系产生的一个重要条件。劳动力作为生产要素中最活跃的因素,其自由买卖是资本主义雇佣关系发展和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重要内容。
2.国际分工:是社会分工跨越民族国家界限而形成的国与国之间的分工,是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16世纪初,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开始了最早的国际分工。机器大工业的产生和资本主义垄断的发展,形成了世界范围内“工业欧美、原料亚非拉”的分工格局。二战后,由于科技革命的推动、跨国公司和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发展,国际分工大大深化。
3.新兴产业:随着新的科研成果和新兴技术的诞生并应用而新出现的经济部门或行业,与传统产业相比,具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资源集约等特点。
4.经济全球化:是指随着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世界各国在经济上的联系日益加强,经济活动的全球性日益加深的过程。
5.跨国公司:亦称“多国公司”,是指以本国总公司为基点,通过在其他国家或地区设立分支机构,从事跨越国界的生产、销售或其他经营的企业。
6.文化认同:是文化层面的身份认同,也是人类共同体意识的文化符号,是人类文化交流、传播和融合进程中的一种历史现象。
[教材史料]
1.教材导入解读。
思路引导:跨国公司既是经济全球化的产物,又是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作为现代劳动力全球流动的重要载体,跨国公司充分显示了经济全球化对全球流动的劳动力市场形成和发展的推动作用。
2.教材第一目“历史纵横”解读。
思路引导:(1)政策目的:吸引、管理移民优秀人才,为本国经济建设服务。
(2)现象:中国吸引海外人才磁力渐强。
(3)原因:中国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对人才需求旺盛;政府对人才政策不断进行调整,为其提供各方面的便利;中国较为稳定的环境的吸引。
(4)对全球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发达国家凭借优越的条件吸引其他国家或地区的人才,并将其中的“知识精英”留下来从事科技创新,巩固并扩大了知识创造、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的优势。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则处于人才流失的被动局面。
3.教材第二目“历史纵横”解读。
思路引导:(1)犹太难民: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德国推行屠杀犹太人的政策,造成世界性的犹太难民潮。
(2)中国援手:中国驻维也纳总领事何凤山利用上海租界的有利条件,为许多犹太人发放了“生命签证”,帮助他们逃离纳粹德国的迫害和屠杀。
(3)影响:为大量犹太人提供了安身立命之所;促进了中国人民与犹太民族的友好交往,有利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中国与以色列关系的发展;给当时的上海人民带来了一定的生活压力。
4.教材第三目“福德祠”解读。
思路引导:材料反映了新加坡的移民社会特征,表现了新加坡的多元文化和谐共处及不同的文化认同。
[教材问答]
1.教材第一目“思考点”:全球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演变对人口迁徙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思路引导: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全球劳动力市场的结构发生了变化,从20世纪50—70年代以制造业和公共服务业为主,过渡到20世纪80年代后新兴产业的发展和发达国家的产业升级,这种变化导致金融、贸易等行业的就业机会增加,使得全球劳动力的流动趋势和人口迁移发生了变化。首先,伴随着跨国公司的发展,来自发展中国家的“知识精英”往往通过留学等方式进入欧美发达国家从事金融等行业的工作。其次,伴随着世界贸易的发展,传统制造业的技术工人转而向新兴的亚太地区迁移。此外,冷战结束后伴随着欧洲一体化进程的推进,东欧国家的劳动力开始向西欧迁移。
2.教材第三目“学思之窗”:美国主要移民来源和移民结构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发生了哪些变化
思路引导:从年代和地域两个方面概括移民结构的变化。
(1)第一阶段,美国的主要移民来源和移民结构以欧洲人为主。在这些人中,英国人又占据了大多数,这跟英国对美洲进行殖民扩张有密切的关系。
(2)第二阶段,来自欧洲的移民比重大幅下降,这主要是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资本主义稳定发展,美国吸收了来自南欧、北非、东南亚、拉丁美洲等地的大量劳动力。
(3)第三阶段,来自欧洲的移民比重再下降,来自亚洲的移民比重大幅增加。这是因为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全球化加速,中国的改革开放,亚洲等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移民浪潮等。
(4)总体趋势: 由欧洲移民居多,发展到以亚洲、拉丁美洲移民居多。
3.“学习拓展”:近年来,欧洲发达国家既面临因人口出生率下降而导致的劳动力短缺,又面对日益加剧的来自中东、非洲等地的“难民潮”。面对日益严重的难民问题,如果你是联合国难民署的官员,有什么好的建议和方案解决这一问题
思路引导:对难民进行文化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给他们提供工作岗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一两难问题。
关键问题一:现代移民社会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动因有哪些 移民群体有何不同
一、经济全球化和劳动力的全球流动
1.全球劳动力市场的形成
(1)背景:在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过程中,国际分工日益深化,生产的国际化大大加强,全球劳动力市场逐渐形成。
(2)表现。
第二次世 界大战后 西欧、北美和大洋洲等发达地区从南欧、北非、东南亚、拉丁美洲等地吸收了大量劳动力
20世纪 七八十年代 ①中东地区的石油工业快速发展,大量非洲劳动力涌向中东产油国 ②经济高速发展的日本以及亚洲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也吸引了许多亚非移民
20世纪 90年代 东欧国家成为西欧、北美劳动力的新的来源地
[图解历史]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世界人口迁移的方向
2.全球劳动力市场结构的变化
体力迁移 20世纪50—70年代,大多数移民在制造业和公共服务业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
精英迁移 (1)原因:大约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企业对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和专业素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表现:来自发展中国家的留学生作为移民中的“知识精英”,在跨国公司的国际业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思维点拨]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劳动力流动的特点
(1)范围:就近迁移和全球范围内流动。
(2)方向:劳动力从经济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向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流动。
(3)数量:人口迁移数量不断增多。
(4)劳动力市场结构主要体现为精英迁移:总体上有利于发达国家,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则处于人才流失的被动局面。
(5)形式:迁移形式多样化。
二、难民的困境和救助
1.产生原因:因为战争和地区冲突、宗教或部族矛盾、自然灾害、经济恶化等各种原因被迫离开原籍国,且不能或不愿返回原籍国。
2.地区:二战前的难民主要产生于欧洲;二战后的难民主要产生于中东、非洲和东南亚等地区。
3.国际社会的努力
(1)1950年,联合国成立联合国难民事务高级专员公署(简称“联合国难民署”),专门协调处理难民问题。
(2)1951年,联合国通过《关于难民地位的公约》,规定救助难民的行动准则。
(3)1966年,联合国又通过《关于难民地位的议定书》,扩大1951年公约的适用范围。
(4)从2001年起,每年的6月20日为“世界难民日”。
4.问题:难民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任务一 合作探究——现代移民社会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动因和移民群体的变化
材料一 1973年以后,招募劳工(不管是外籍劳工还是殖民地劳工)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停止,但欧洲共同体内部的移民,事实上还在继续,技术劳工和高层次人才的移民不断增加。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把欧共体作为一个单一的劳动力市场以及把欧盟内部的流动看作类似于民族经济内部的流动开始成为习惯。
——摘编自薛永生《战后欧洲
移民与移民政策研究》
材料二 教材第二目“史料阅读”。
[问题]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1973年至20世纪90年代初期欧洲移民的特点。并简要分析原因。
(2)根据材料二,分析近年来难民问题的趋势及原因。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联合国为保护难民基本人权所作出的努力。
[结论] (1)特点:高素质人才移民增加;欧共体内部人员流动性增强。
原因: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新兴产业的发展,贸易、金融等行业的就业机会增加,企业对劳动力的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欧共体(欧盟)统一大市场的建立。
(2)趋势:数量不断增加;流出地主要是中东、非洲、东南亚等地区。
原因:战争和地区冲突、宗教或部族矛盾等。
努力:成立“联合国难民署”;制定《关于难民地位的公约》;制定《关于难民地位的议定书》;确立“世界难民日”。
任务二 检测反馈
1.1985年,海湾合作委员会6个成员国(沙特阿拉伯、科威特、巴林、阿联酋、卡塔尔、阿曼)中外籍工人及家属达到720万人,占该地区总人口的43%。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亚洲部分国家外籍工人迁入的情况也大致如此。其主要原因是( )
A.世界多极化的发展
B.迁入地经济发展较快
C.局部政治动荡不安
D.迁出地劳动力的过剩
解析:B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东地区的石油工业快速发展,亚洲新兴国家和地区出现经济腾飞,吸引了许多亚非移民前来就业,B项正确;劳动力的全球流动与世界多极化的发展关系不大,排除A项;造成材料中人口迁入情况主要是经济因素,不是政治因素,排除C项;材料主要体现的是迁入地情况,没有涉及迁出地的情况,排除D项。
2.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旧金山湾区的“硅谷”聚集了100万以上来自世界各地的高科技人才。他们的母语和肤色不同,文化背景和生活习俗各异,共同推动“硅谷”成为创新高地。这与当今国际移民的哪一趋势有关( )
A.“劳务移民” B.“精英移民”
C.“难民移民” D.“战争移民”
解析:B 根据题干材料“来自世界各地的高科技人才”“创新高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反映了当今国际移民的“精英移民”趋势,故B项正确。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南非种族主义政权压迫国内黑人和有色人种,使30多万黑人被迫到国外避难。非洲1982—1984年的特大旱灾,造成大量居民外流。材料中难民的产生是因为( )
A.战争问题
B.经济问题
C.种族主义、自然灾害
D.民族宗教问题
解析:C 根据材料“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南非种族主义政权压迫国内黑人和有色人种”“非洲1982—1984年的特大旱灾”可知,这些难民产生的原因是种族主义和自然灾害,故选C项。
[深化拓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人口迁徙变化的原因及影响
1.原因
(1)经济全球化及科学技术的加速发展,使国际分工日益深化,推动了全球劳动力市场的形成。
(2)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动,两极格局的瓦解。
(3)经济发展不平衡,引起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变化。
(4)世界政治、生态环境的恶化引发难民潮。
(5)科技发展不平衡,引发发展中国家人员的出国学习热潮。
2.影响
方面 阐释
积极影响 (1)促进世界各民族的相互了解,加强国际对话与合作 (2)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和交流,推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3)大量移民的移入带来不同的文化,形成多元一体的移民文化
消极影响 (1)对民族国家管理控制其领土事务的权威和能力提出了挑战 (2)大量的优秀人才从欠发达国家和地区流向发达国家和地区,加剧了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3)国际移民造成全球治理的紧张。如难民问题、非法移民问题和跨国移民犯罪问题
关键问题二:如何认识现代移民社会的多元文化特征及不同的文化认同
三、移民社会的多元文化
1.形成原因
(1)全球化背景下的现代世界出现了遍及各国的移民社会,移民社会的居民由不同文化传统的民族组成。
(2)在不同文化的交汇、借鉴与认同中,这些移民社会形成各种多元一体的移民文化。
2.代表类型
(1)美国。
形成 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在共同建设美利坚合众国的过程中,吸收了非洲、亚洲、拉丁美洲等地的文化,形成了以欧洲文化为主流的美国移民文化
特点 ①民族和文化的多样性是美国社会的显著特征 ②美国社会始终存在着不同民族间的文化认同问题
(2)新加坡。
背景 ①随着东南亚地区经济的发展,马六甲海峡海运繁忙,新加坡逐渐成为繁荣的贸易大港和国际化都市 ②从英国殖民地成为独立国家
表现 在人口构成中,来自中国南方各省的华裔移民超过70%;其次为本地的马来族;还有近10%的印度裔移民
特征 ①马来语、华语、英语和泰米尔语均为官方语言 ②多元文化和谐共处,各民族尊重彼此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各类宗教建筑形式各异,各民族的传统文化活动丰富多彩
任务一 合作探究——现代移民社会的多元文化特征及不同的文化认同
[问题] 有人说,美国是个民族“大熔炉”;也有人说,美国是个民族“大拼盘”。你如何理解这两种观点 从文化认同的视角谈谈你的看法。
[结论] ①“大熔炉”说:反映了美国自立国以来形成的美利坚民族的统一性和美国主流文化的“一体性”。(对主流文化的认同是美利坚民族的核心价值和民族凝聚力所在)
②“大拼盘”说:反映了美国族群关系中长期存在的深层矛盾。随着移民结构的变化和欧洲移民比例的下降,美国主流文化的内涵也发生相应的变化,其多元性更为凸显,由此对美国社会的凝聚力和文化认同构成挑战。
③这两种观点各有侧重:前者强调了文化的互相交融,以及对美国文化的认同感;后者侧重文化的多元性,正视了美国存在着不同民族的文化认同问题,要在维护主流文化认同的基础上,发展多样性的文化。
任务二 检测反馈
1.如图为美国不同时期主要移民来源和移民结构示意图。由此可推知( )
A.欧洲文化占主导地位状况日益改变
B.移民推动美国多元文化格局形成
C.移民解决了美国多元文化内在矛盾
D.移民解决了美国以往种族歧视问题
解析:B 根据材料可知,美国的移民来源较广,主要来自欧洲、亚洲和拉丁美洲,这种移民格局推动美国多元文化格局的形成,B项正确;欧洲文化始终占主导地位,排除A项;移民并未解决美国多元文化内在矛盾和种族歧视问题,排除C、D两项。
2.“移民是我们的历史,世界各个民族与各种文化是我们的共同财产……我们有幸继承了中国文明、印度文明和西方文明……我们因而可以汲取这些文明的丰富文化资源的力量,获得了极大的好处。”材料表明,新加坡文化的显著特点是( )
A.东西合璧,多元并存
B.兼收并蓄,儒教为主
C.现代为主,传统为辅
D.和谐稳定,源远流长
解析:A 根据材料“我们有幸继承了中国文明、印度文明和西方文明”可知,新加坡将不同地区的文明兼收并蓄,体现了新加坡文化东西合璧,多元并存的特点,A项正确;儒教为主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B项;材料没有强调现代和传统文化的地位,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源远流长”,排除D项。
[深化拓展] 对文化多元化的认识
1.利
(1)文化多元化能促进人们的思想开放,促进社会的创造和创新。
(2)有利于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
(3)有利于增加人口的流动性,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4)有利于提高社会包容度。
(5)有利于带动社会、文化、道德水平的提升。
2.弊:不同文化之间有时会出现误解,发生冲突,存在不同民族间的文化认同问题。
3.正确态度:尊重多元化和个性,文化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交流互鉴,夯实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
[知识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