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两次鸦片战争
课程标准 学习重点
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概述晚清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核心概念:两次鸦片战争、《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眼看世界 关键问题: (1)两次鸦片战争爆发的背景有哪些 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带来哪些影响 (2)“开眼看世界”的代表人物与主张有哪些 有何影响和局限性
[重要概念]
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半殖民地是相对于殖民地而言的,是指一个国家形式上有自己的政府,但实际上在政治、经济等各方面都一定程度上受到外国殖民主义的控制和奴役的社会形态,是历史的沉沦。半封建是相对于完全的封建而言的,是指形式上仍是封建统治和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实际上社会形态已逐渐近代化,出现了多种经济形式共存的局面,同时,出现了新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综合来说就是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因素在不断发展壮大,既保存了封建主义,又发展了资本主义,是历史的进步。
2.领事裁判权:又叫“治外法权”。历史上帝国主义国家在亚非国家的领事按照本国法律对本国侨民行使司法管辖权的特权。在中国近代史上, 西方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取得外国在华侨民脱离中国司法管辖的特权,严重破坏中国的司法主权,更是对一国独立司法主权的剥夺。
3.片面最惠国待遇:最惠国待遇是指国际条约中,缔约双方互相享有对方现在或将来给予任何第三国的条约权利。鸦片战争后,外国侵略者并不将此项待遇给予中国,因此说他们所享受的最惠国待遇是片面最惠国待遇。
4.协定关税:一种是自主协定关税,即通过协议,在自愿对等的基础上相互给予对方以某种优惠待遇的关税税率;另一种是片面协定关税,即一国在另一国胁迫下签订协议,片面给予优惠待遇的关税税率,这构成一国对另一国的特权。
5.西学东渐:是指从明朝后期到近代的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近代以来西学东渐,经历了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层层深入的过程,推动了中国的社会转型和近代化。
[教材史料]
1.本课导入解读。
思路引导:在中英正当贸易中,英国处于贸易逆差地位。为改变这种地位,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鸦片战争是英国为维护非法走私贸易发动的侵略战争。
2.教材第一目《1840年前的中国和世界形势图》解读。
思路引导:(1)英国殖民地范围广大,是殖民霸主。
(2)中国尚处于独立地位。
(3)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争夺殖民地的斗争日趋激烈。
3.教材第二目“史料阅读”解读。
思路引导:鸦片输入对中国的危害:毒害人民身心健康,削弱军队的战斗力;白银外流,造成清政府财政危机;败坏社会风气;破坏了社会生产力,造成东南沿海地区的工商业萧条和衰落。
4.教材第二目“历史纵横”:“各地民众自发抵抗侵略军”解读。
思路引导:各地民众自发抵抗侵略军的行为表明鸦片战争后中国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教材问答]
1.“思考点”:分析鸦片战争前中国的社会状况,思考中国在当时国际格局中的处境。
思路引导:社会状况:鸦片战争前,中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且处于封建社会末期(君主专制统治顽固;自然经济仍占主导;科技、军事落后;社会阶级矛盾尖锐)。
国际处境:中国已经落后于世界潮流,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把侵略矛头指向了中国。
2.“学思之窗”:阅读材料,思考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中国抵抗英国侵略的正当性。
思路引导:第二次鸦片战争是英国等侵略者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而发动的战争。英国在中国进行的烧杀抢掠等一系列残暴行为,充分说明中国抵抗侵略是正当的。
3.“问题探究”:阅读材料,分析清政府拒绝修约的合理性。
思路引导:(1)中美《五口贸易章程:海关税则》明确规定:和约一经议定,两国各宜遵守,不得轻有更改;又和约既经批准后,两国官民人等均应恪遵,至合众国中各国均不得遣员到来,另有异议。
(2)英国等侵略者为了实现鸦片贸易合法化,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他们便要求修约。清政府以《南京条约》不是商约为由,拒绝修约,是符合中美《五口贸易章程:海关税则》的规定和国际惯例的。
关键问题一:两次鸦片战争爆发的背景有哪些 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带来哪些影响
一、19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
项目 世界(英国) 中国(清王朝)
社会形态 资本主义社会 封建社会
政治制度 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 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社会状况 社会稳定,经济飞速发展 社会阶级矛盾激化,各地农民起义此起彼伏
军事 热兵器,船坚炮利,战斗力强 冷兵器,八旗和绿营作战能力低下
经济生 产方式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对外政策 海外扩张,争夺殖民地 闭关自守
二、两次鸦片战争
1.概况
项目 第一次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目的 打开市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 鸦片贸易合法化、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借口 虎门销烟 “亚罗号”事件
时间 1840—1842年 1856—1860年
双方 清政府与英国 清政府与 英、法、美、俄
结果 ①1842年签订《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赔款2 100万银元、接受协定关税以及开放五口通商等) ②1843年签订中英《虎门条约》 ③1844年签订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英、法、美三国从中国获得协定关税、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以及通商口岸传教权等) ①1858年签订《天津条约》;1860年签订《北京条约》(获取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以及内河航行权等权益;鸦片贸易合法化) ②中俄签订《北京条约》,迫使清政府承认《瑷珲条约》,抢占中国大片领土
2.影响:中国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受到侵犯,从一个独立的封建社会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任务一 合作探究
材料一 惊醒与沉睡
这种由战争而造成的变化意味着中国主权的丧失。从香港和五口输入的外国商品,开始冲击中国的自然经济,为资本主义因素的发生和发展让出了地盘。一批爱国知识分子在比较中思考,于是出现了《海国图志》《瀛寰志略》。可惜,对意在醒世的著作予以最大注意的,不是中国,而是日本。中国社会在炮
声沉寂后又昏昏睡去。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破坏与建设
殖民主义的双重使命,一个是破坏的使命,即消灭旧的亚洲式的社会;另一个是重建的使命,即在亚洲为西方式的社会奠定物质基础。
——[德]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问题] (1)根据材料一,概括鸦片战争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并结合所学从思想角度分析“中国社会在炮声沉寂后又昏昏睡去”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鸦片战争相关知识,谈谈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结论] (1)影响:破坏了中国国家主权的完整;促进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促进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和发展;出现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或“开眼看世界”)。
原因:读书人大多埋首经书,远离社会现实(或受传统理学思想束缚);中国人沉浸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的影响范围有限。
(2)观点一:破坏性。
理由:鸦片战争使中国的领土、领海、司法、关税、贸易等主权遭到破坏,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独立发展的道路被迫中断。
观点二:建设性。
理由:鸦片战争在客观上传播了西方先进的文化和科技,促使新思潮的萌发,从而使中国开始了向近代社会的过渡。
观点三:二者兼而有之。
理由:破坏性参考观点一;建设性参考观点二。
任务二 检测反馈
1.19世纪30年代,英国曼彻斯特商会在上交外交大臣的文件中指出,广州提供了年达300万磅印度商品的出路。鸦片战争后,英国驻华全权代表璞鼎查在议会中宣称:倾所有兰开夏纺织厂的出产,都不足以供给中国一省消费之用。据此判断,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意图是( )
A.打开中国市场 B.鸦片贸易合法化
C.推广先进技术 D.掠夺劳动力
解析:A 材料中曼彻斯特商会对广州市场的觊觎、璞鼎查对中国市场的展望说明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意图是打开中国市场,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鸦片贸易的合法化问题,B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是一场侵略战争,推广先进技术不是其目的,C项错误;根据所学可知,当时英国已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机器进入工厂,对劳动力需求并不大,因此英国发动侵略战争的意图不是掠夺劳动力,D项错误。
2.这一特权是外国侵略者在中国逞凶肆虐、走私贩毒、进行各种犯罪的护身符。他们可以凭借这一特权在中国杀人越货,横行无忌,而每每逍遥法外。“这一特权”指的是( )
A.协定关税 B.片面最惠国待遇
C.开放通商口岸 D.领事裁判权
解析:D 根据材料可知,这一特权涉及法律审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领事裁判权亦称治外法权,指外国公民在中国触犯法律不受当地法律约束,故D项正确。
3.(2022·全国甲卷,28)1846年,上海的进口货值较前一年下降13%,1847年又减少5.4%,1848年更大幅度地下降20.1%。此后虽有回升,但极不稳定,一直到1854年还没有恢复到1845年的水平。这可用于说明,进口货值的下降( )
A.阻止了自然经济的解体
B.导致西方商品倾销重心转移
C.促使传统手工业的恢复
D.成为列强进一步侵华的借口
解析:D 鸦片战争后,上海逐渐成为中外贸易的中心,上海进口货值不断下降,这使列强认为需要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因此进口货值的下降成为列强进一步侵华的借口,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D项正确;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解体的趋势并未逆转,排除A项;鸦片战争后,上海逐渐取代了广州贸易中心的地位,这一中心地位在近代中国并未改变,排除B项;进口货值的下降和传统手工业的恢复二者之间不存在因果联系,而且外国商品进入中国冲击了传统手工业,排除C项。
[深化拓展]
一、两次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剧变
社会性质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主要矛盾、革命任务都发生变化,中国步入近代历史
社会政治 导致晚清政局的变化,出现洋务派
社会经济 开始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洋务企业的兴办,有利于中国近代工业的起步,客观上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阶级关系 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更加尖锐;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化,中国无产阶级、资产阶级先后产生
社会思想 一批爱国的封建士大夫(地主阶级知识分子)觉醒,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萌芽,产生了“中体西用”的洋务思想
对外关系 闭关自守的局面被打破,中外联系加强,中国被迫融入世界发展潮流中,对外关系逐步近代化
社会生活 西方的生活习俗、交通工具等传入中国,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社会生活的近代化
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近代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一种社会形态,它具有以下特点。
1.西方列强通过侵略战争强迫中国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逐步控制了中国的政治、经济、外交和军事。
2.西方列强间争夺中国的矛盾无法协调,特别是中国人民顽强、持久的反抗,使列强无法完全对中国实行直接的殖民统治。中国仍然保有一部分主权,是半殖民地社会。
3.西方列强用武力打开了中国门户,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不是完全的封建社会。
4.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受到了破坏,但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这一封建制度的根基依旧保持着,在中国经济生活中仍然占据优势。
5.腐朽的封建势力为了维护反动统治,同外国侵略者相勾结,共同压迫、奴役中国人民。
6.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官僚统治下,中国长期处于不统一状态,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表现出极端的不平衡。
7.由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甚至大批破产。
关键问题二:“开眼看世界”的代表人物与主张有哪些 有何影响和局限性
三、开眼看世界
1.背景:鸦片战争,统治阶级高层封闭、愚昧与腐朽。
2.代表
人物 活动 意义
林则徐 办译馆,集信息;译《四洲志》 初步提出向西方学习以求自强的主张
魏源 编成《海国图志》;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思想
徐继畬 撰成《瀛寰志略》,对欧美各国进行介绍
[名师点拨] 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1)含义:指学习西方国家先进的军事技术以抵抗侵略,克敌制胜。
(2)实质:是对资本主义器物的肯定和仿效。
(3)评价
①进步:把学习西方长技上升到能否战胜外国侵略者的高度,闪烁着爱国主义的光辉;抛弃了华贵夷贱的传统观念,开启了向西方学习的思想先河;对后来的洋务思想和维新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②局限:主张——仅限于学习西方军事技术的物质层次;立场——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目的——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结果——未付诸实践。
任务一 合作探究
材料一 (1840年)林则徐奏曰:“该夷无他技能,且其浑身裹缠,腰腿僵硬,一仆不能复起。不独一兵可以手刃数夷,即乡井平民亦尽足以制其死命。况夷人异言异服,眼鼻毛发皆与华人迥殊,吾民协力齐心,歼除非种,断不致于误杀……”
——郑剑顺《晚清史研究》
材料二 《海国图志》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世界地理书,魏源根本没有走出天下观念的限制,只是把四夷的范围推向极致而已。“海国”二字其实就是新形势下的四夷,以中国为天下的概念没有根本的变化。《瀛寰志略》则是名副其实的世界地理图志,徐继畬客观地将中国降为万国之一,走出“天下”的阴影,进入世界新境,瀛寰就是世界的意思。
——周振鹤《正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纪念徐继畬诞辰二百周年》
[问题] 阅读教材第三目的内容,结合材料一、材料二,回答下列问题。
①与林则徐相比,徐继畬被评价为“正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用史实说明这一观点。
②概括两次鸦片战争后先进中国人“开眼看世界”的特点和影响。
[结论] ①史实:林则徐在广州禁烟期间,便开办译馆,汇译成《四洲志》等。林则徐成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但是,林则徐没有脱离“天朝上国”的思想。徐继畬的《瀛寰志略》客观记录世界地理图志,认为中国只是世界国家之一,改变了传统的“夷夏”观念,立足世界看中国,被评价为“正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②特点:人物身份上,主要以参与过“夷务”的官僚为主;形式上,以著书立说为主;时间上,集中于19世纪40—50年代,鸦片战争前后;内容上,主要介绍世界地理、历史与政情。影响:初步提出了向西方学习以求自强的主张。
任务二 检测反馈
1.魏源说:“我等不知墙外之有天,舟外之有地者,适如井蛙、蜗国之识见,自小西部而已。”由此,魏源在其著作《海国图志》中提出的思想主张是( )
A.主张天朝上国观念
B.萌生了近代国家观念
C.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D.强调中体西用的价值
解析:C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主张,C项正确;A、B两项与《海国图志》无关,排除;中体西用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排除D项。
2.下表是鸦片战争前后介绍西方的主要著作,据此可知,当时( )
代表人物 著作 成书时间
林则徐 《四洲志》等 1841年
魏源 《海国图志》 1842年
姚莹 《康輶纪行》 1845年
徐继畬 《瀛寰志略》 1848年
夏燮 《中西纪事》 1850年
A.西方思想得到了广泛传播
B.社会阶级矛盾激化
C.农民起义此起彼伏
D.华夷观念受到了一定冲击
解析:D 鸦片战争时期,一批先进中国人冲破传统的华夷观念,开眼看世界,开始介绍西方历史地理知识,D项正确;但此时西方思想尚未广泛传播,排除A项;B、C两项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知识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