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课程标准 学习重点
通过了解明清时期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知道南海诸岛、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是中国版图的一部分,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了解明清时期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核心概念:奏折制度、军机处、理藩院、改土归流、驻藏大臣、闭关自守 关键问题: (1)清朝为加强君主专制和经略边疆采取了哪些措施 经略边疆的措施有何重要意义 (2)世界的变化对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 清朝前中期的危机表现在哪些方面
[重要概念]
1.军机处:清朝辅佐皇帝的中枢秘书机构。雍正时期正式设立,军机处是一个非正式机构,有官无吏,其官员由皇帝指定高官兼任。军机大臣完全听命于皇帝,主要职责是跪奏笔录、上传下达,以人员简练、办事迅速机密为主要特点。军机处的设立是清代中枢机构的重大变革,标志着古代封建君主集权发展到顶点。
2.奏折:清代高级官员向皇帝奏报公私事宜时使用的上行文书。康熙中期,为加强对各级官员的控制和及时了解地方情况,特许亲信官员用密折奏报。雍正嗣位后,扩大奏折的使用范围,奏折遂成为官员向皇帝奏事的主要文书之一。这种迅速、机密的联系方式,使皇帝能够更直接、广泛地获取信息,提高决策效率,强化对官僚机构的控制。
3.盟旗制度:清朝在蒙古族地区的地方行政制度。旗是基本行政单位,设札萨克一人,职务世袭,掌一旗政令。若干旗组成一盟,盟代表中央对各旗监督。设正、副盟长各一人,由理藩院简选后奏请皇帝任命。盟旗制度加强了清朝对蒙古族地区的管理和控制,有利于蒙古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和清代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4.理藩院:是清朝政府管理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务的最高权力机构。清统治者通过理藩院实施对蒙古族、藏族等民族地区的统治,加强与他们的联系。此外,理藩院也掌管一部分外交事务。
5.金瓶掣签:清政府于西藏实施的活佛转世制度。规定达赖、班禅的灵童转世,须由诸喇嘛当众于金瓶内抽签,并由驻藏大臣和理藩院尚书亲临监督确定,以避免地方上层贵族操纵,加强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管辖。
6.十三行:即广州十三行,是清政府特许经营对外贸易的专业商行,为广州海关下属代理商,后成为清朝唯一合法的外贸管理机构,负责向外商征收关税,并代为管理外商,从事对外交涉,同时赚取巨额商业利润。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后,十三行经营外贸的特权被废止。
[教材史料]
1.本课导入解读。
思路引导: 对康雍乾的君主专制的描述主要突出两点,一是皇帝勤政。二是“乾纲独断”,君主专制加强。
2.教材第一目“史料阅读”解读。
思路引导: 两则史料分别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君主专制。第一则史料中乾隆皇帝把君主独断视为家法,认为君主专制有利于整肃纪纲;第二则史料中时人的评价委婉地批评了皇帝独断专行,臣下盲目顺从、阿谀奉承的政治风气。注意从两个角度辩证看待清朝专制主义的强化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在纵向对比中理解清朝时期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在横向对比中理解清朝君主专制的僵化。
3.教材第二目《乾隆帝颁发给西藏地方政府的金瓶》解读。
思路引导: 一方面,金瓶掣签是体现清朝中央政府对西藏管辖权的重要制度,体现出中央对西藏的有效管辖,另一方面,清政府尊重西藏地区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从而有利于局势稳定和民族团结。
4.教材第二目“历史纵横”解读。
思路引导: 土司具有一定的割据性;改土归流加强了对地方的管辖,清政府设计制度、颁布法令,通过官员任免与赋税征收,实现了对边疆地区的有效治理,维持了局势的稳定。
5.教材第二目《清朝疆域图(1820年)》解读。
思路引导: (1)图片信息:清朝疆域四至,内地分立18省,边疆地区因俗而治、因地制宜,东北中俄《尼布楚条约》规定的待议地区体现国家主权意识的增强。
(2)影响:清朝经略边疆的举措不仅对边疆地区实现了有效统治,也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对维护国家安全与奠定现代中国版图有重要意义。
6.教材第三目“史料阅读”解读。
思路引导: 下层人民起义敢于直接进攻皇宫,说明当时清朝统治的危机和社会矛盾的激化。《罪己诏》反映了最高统治者面临统治危机时的焦虑心情,体现了天人感应思想的影响,为了缓和矛盾,把责任归咎到诸臣身上,反映了专制皇权的强化和清朝在表面稳定局势下隐藏着严重社会危机。
[教材问答]
1.“学思之窗”:结合具体史实,说明奏折制度如何强化了皇帝对官僚机构的控制。
思路引导: 奏折制度的实质是官员与皇帝单线联系,通过这样的单线联系,使不同等级、不同部门的官员进行复杂而秘密地互相监督,皇帝则从中充分施展权术,或进行“私人”感情联络,或挑拨离间令臣下互相猜疑,对官僚的控制因而大为强化。
2.“思考点”:为什么说清朝基本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
思路引导: 清朝在边疆地区因地制宜,形成了比较稳定的统治,对北部、西部和西北边疆地区特别重视,采取了有效的措施进行管辖,事实上对这些地区也有了超过以往的有效统治,奠定了今天中国版图的基础。
3.“学习拓展”:查找材料,了解学习拓展材料中改革措施的演变线索及其历史意义。
思路引导: 明朝后期,推行一条鞭法,实行赋役合并、一概折银。1712年,康熙帝规定以前一年的丁银作为定额,不再增加,称“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帝即位后,将这笔丁银分摊到田赋中,称“摊丁入亩”。从此,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约2 000年的人头税彻底被废除,国家对百姓的人身束缚进一步减弱。
关键问题一:清朝为加强君主专制和经略边疆采取了哪些措施 经略边疆的措施有何重要意义
一、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1.“康乾盛世”
(1)时间:康熙、雍正、乾隆在位期间。
(2)表现:政局稳定,经济繁荣,疆域开拓并巩固。
2.君主专制强化
(1)奏折制度,联系方式迅速、机密,皇帝能够更直接、广泛地获取信息,提高了决策效率,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
(2)军机处:皇帝指派、直接监督、日夜轮值、参与机要。
(3)文字狱:对文化造成严重摧残。
二、疆域的奠定
1.奠定疆域的措施
地区 措施
东南 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1684年,清朝在台湾设府,隶属福建省
东北 反击沙俄侵略:雅克萨之战;1689年,签署《尼布楚条约》
西北 平定准噶尔部叛乱;平定大、小和卓叛乱;1762年,设立伊犁将军;设立盟、旗,任命蒙古王公为盟长、旗长
西南 (1)西藏:册封达赖和班禅;派遣驻藏大臣;金瓶掣签;1793年,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 (2)改土归流:逐步取消土司世袭制度,任命有任期、可调动的流官,强化了对西南地方各民族的管理,推动了当地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
2.中央机构与民族事务
(1)中央机构:理藩院掌管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务。
(2)民族政策:因地制宜,尊重各民族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优待各族上层分子。
3.疆域范围与管理
(1)疆域范围
(2)管理:内地分立18省,分设巡抚、总督治理。在东北、北部和西部边疆,分设若干将军辖区和办事大臣辖区。
4.意义:基本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
任务一 合作探究
材料一 清朝内阁沿袭于明代,是协助皇帝办理军国大事的政府最高机构,奉旨后转发六科或各部院传抄遵行,但雍正建立军机处以后,“密勿重务咸在军机”,内阁“秉成例而行,如邮传耳”。军机处设立于雍正八年,由单纯办理军事逐步扩大到其他政务。在军机处设立以后的180多年中,它始终是辅助皇帝办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一个中枢机构,军机大臣均归皇帝钦定,并秉承其意旨办事。
——摘编自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 清朝前期大事年表(部分)
1653年 册封五世达赖为“达赖喇嘛”尊号
1683年 清军渡海远征,收复台湾
1684年 清朝在台湾设府,隶属福建省
1685—1686年 雅克萨自卫反击战
1689年 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
1713年 册封五世班禅为“班禅额尔德尼”
1727年 清朝设置驻藏大臣
1757年 彻底击败准噶尔部
1759年 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1762年 设伊犁将军,总领军政事务
——据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教科书 历史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整理
[问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朝前中期中枢机构的变化及军机处特点,这反映了什么现象
(2)据材料二,概括清朝为维护国家统一采取的方式和特点。
[结论] (1)变化:清初沿用明制,实行内阁制;到雍正年间,设立军机处,是清朝中后期的中枢权力机关。
特点:皇帝指派、直接监督、日夜轮值、参与机要。
现象:君主专制的加强。
(2)方式:武力统一,设置行政机构、册封少数民族首领、平定地方分裂势力。
特点:因俗而治,因地制宜,恩威并施、剿抚并用。
任务二 检测反馈
1.做记载卡是历史学习的有效方法之一,下面是某同学对古代某一机构的叙述。该机构是( )
时间:清朝雍正年间 地点:皇帝寝宫旁边 职能:在皇帝直接监督下,商议军情,起草或处理机要文书
A.尚书省 B.中书省 C.内阁 D.军机处
解析:D 据材料雍正年间设立,职能是“起草或处理机要文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机构是清朝的军机处,故选D项。
2.雍正时期,部分官员向皇帝单独呈送密封报告,不经过其他中转、收发环节,形成了奏折制度。这一制度( )
A.导致了等级制度越加严格
B.体现了皇帝对地方的控制愈加规范
C.弱化了宦官的权力
D.强化了皇帝对官僚机构的控制
解析:D 据材料“不经过其他中转、收发环节”可知,奏折制度实现了官员和皇帝的直接交流对接,带有很强的保密性,便于皇帝了解政情,加强对官僚机构的控制,故选D项;等级制度是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统治阶级按血缘关系、财产关系、政治地位等将居民划分为不同的社会集团,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中央王公大臣,地方督抚提镇均可使用奏折,体现的是皇帝对整个官僚机构的控制,而不仅是地方,排除B项;清朝宦官权力一直不大,且奏折制度是官员直接呈送皇帝,与宦官无关,排除C项。
3.自雍正时起,清政府在西南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政策,逐步取消土司世袭制度,任命有任期、可调动的流官,并进行清查户口、丈量土地、核实赋税等工作。这一政策( )
A.强化了对西南边疆各族的管理
B.赋予流官重权形成割据局面
C.落实中央政府对西藏地方的管辖权
D.奠定了近代中国版图的基础
解析:A 据题干及所学知识可知,改土归流强化了清政府对西南地方各民族的管理,推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故选A项;“改土归流”政策加强了中央集权,排除B项;“落实中央政府对西藏地方的管辖权”的是1793年,清政府颁布的《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排除C项;“奠定了近代中国版图的基础”的应是一系列巩固版图的措施,排除D项。
关键问题二:世界的变化对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 清朝前中期的危机表现在哪些方面
三、统治危机的初显
1.时间:康乾盛世后期,清朝统治已出现由盛转衰的迹象。
2.表现
(1)内——阶级矛盾不断激化
①原因:人口膨胀迅速,资源危机日益显露;政治腐败和贫富矛盾积累。
②表现:四川、湖北、陕西等省爆发的白莲教大起义持续了十年。
(2)外——西方列强频繁活动
①原因:清政府实行闭关自守的政策;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要求扩大对华贸易,开拓中国市场。
②影响:闭关自守的政策无法适应新的外部环境,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知识拓展] 清朝人口急剧增长的原因及影响
(1)原因: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国土开发,耕地面积增加;农业生产技术提高;高产农作物的引进和大量种植;赋税制度的变革放松了对人口的控制。
(2)影响
①造成人地关系紧张、土地过度开发、环境遭到破坏、社会矛盾加剧。
②为工商业领域提供劳动力,促进了清朝工商业的发展。
任务一 合作探究
材料一
清朝中期的人口和耕地面积
年份 人口数量/ 亿人 耕地面积/ 万公顷 人均耕地 面积/亩
1753 1.84 4 901.50 4.00
1766 2.08 5 204.89 3.75
1784 2.86 5 070.49 2.66
1812 3.34 5 259.53 2.36
1851 4.32 5 041.93 1.75
材料二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平定台湾后,即开放海禁,翌年设立江(上海)、浙(宁波)、闽(漳州)、粤(广州)四海关。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起清廷实行“独口通商”政策,将国内与西洋各国的贸易集中于粤海关一口。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
《中国经济通史·清代经济卷》等
[问题] (1)指出材料一反映的历史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及影响。
(2)阅读教材课后“问题探究”,了解乾隆、嘉庆两位皇帝是怎样看待西方列强的,并予以评论。
(3)材料二反映了清朝前期对外经济政策出现了怎样的变化 这对中国历史发展有何影响
[结论] (1)现象:清朝中期人口不断增长,人均耕地面积不断减少,人地矛盾日益突出。
原因:国家统一、社会稳定;高产作物的引入;赋税制度改革,取消人头税。
影响:资源紧张,激化社会矛盾;引发农民起义。
(2)清朝中叶,全球化的进程早已开始,时人对外部世界有所了解,但由于传统思维定式的巨大影响,国家的对外政策仍与历史上对付“四夷”的策略并无二致。乾隆、嘉庆两位皇帝的两封敕谕就比较明显地反映出这一点。他们仍用老眼光看待新对手,预示中国在适应国际环境方面还要经历艰难的历程。
(3)变化:清朝政府从实行海禁政策到开放四处口岸,再到只允许开放广州“独口通商”。影响:妨碍了中国与世界的经济交流,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任务二 检测反馈
清朝起初指定四处对外通商口岸,后仅保留广州一处,并规定由官府特许的“十三行”商人代为管理对外贸易事务。这一做法( )
A.断绝了中外的一切经济交往
B.有效维护了清朝的疆域版图
C.不利于清朝海外贸易的发展
D.提高了清朝政府的国际地位
解析:C 清朝实行闭关自守政策。由材料看对外贸易口岸数量减少,并由官府特许的“十三行”商人代为管理对外贸易事务,这不利于清朝海外贸易的发展,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故选C项;“一切”一词过于绝对,排除A项;闭关自守政策是一种消极防御,只能暂时延缓西方的侵略,不能有效维护清朝的疆域版图,排除B项;闭关自守政策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不能提高清朝政府的国际地位,排除D项。
[知识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