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辛亥革命 导学案(含解析)-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8课辛亥革命 导学案(含解析)-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53.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6-17 14:12: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8课 辛亥革命
课程标准 学习重点
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理解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对中国结束帝制、建立民国的意义及局限性。 核心概念:清末新政、预备立宪、三民主义、武昌起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 关键问题: (1) 20世纪初,清政府进行了哪些“自救” 结果如何 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动革命高潮的到来,做了哪些努力 (2)辛亥革命取得了哪些重要革命成果 革命最终结果如何 (3)如何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及局限性
[重要概念]
1.立宪派:20世纪初,随着“新政”和“预备立宪”而崛起的资产阶级上层及其政治代表所组成的政治派别,以张謇、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代表,他们反对清朝统治的现状,要求改革,但又反对革命,主张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
2.中国同盟会:1905年,在日本东京正式成立,是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其政治纲领是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民族民主革命纲领。其成立基本上结束了各革命团体分散斗争的局面,使中国的民主革命有了一个统一的领导核心和明确的奋斗目标。
3.责任内阁制:是指内阁由议会产生并对议会负责的政权组织形式。实行内阁制的国家,内阁由议会中占多数席位的一个政党或几个政党联合组成,对议会负责并受议会监督。1912年3月,孙中山颁布了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约法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以防止袁世凯专权。
4.民族民主革命:是指殖民地、半殖民地被压迫民族反对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争取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和政治民主的革命。
[教材史料]
1.教材第一目《奏定学堂章程》解读。
思路引导:(1)清末新政推行教育改革,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兴办学堂,建立起一套较为完整的学校制度。
(2)它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由中央政府颁布且由政府督导施行的全国性法定学制系统,推动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为新中国教育发展提供了借鉴。
2.教材第一目“历史纵横”解读。
思路引导:根据内容分析清末新政主观目的与客观效果的相悖性:
(1)编练新军,部分进步官兵成为辛亥革命的主力。
(2)倡导创办工商企业,颁布了一系列工商业规章和奖励实业办法,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3)推行教育改革,兴办学堂等,扩大了新思想的宣传,为辛亥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
[教材问答]
1.“学思之窗”:阅读孙中山这段话,分析三民主义的积极意义及局限。
思路引导:(1)积极意义:三民主义是资产阶级提出的第一个比较完整的革命纲领,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的利益诉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愿望。
(2)局限:材料中孙中山所阐述的三民主义明显有所偏重,他此时关注的主要是政治上的革命,对社会革命考虑不多。民族主义没有彻底地、明确地反对帝国主义;民权主义规定的国民一律平等,总统和议员由国民选举产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是无法实现的;民生主义没有从根本上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没有和农民的要求联系起来,难以发动广大农民。
2.“思考点”:如何理解辛亥革命的意义
思路引导:(1)历史意义:辛亥革命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这次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体;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促使社会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新的变化,冲破了封建主义的藩篱;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2)历史局限:辛亥革命并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它缺乏一个能够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能够发动广大民众,以及组织严密的革命政党的领导。
3.“问题探究”: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孙中山为什么走上推翻清政府的革命之路。
思路引导:孙中山成为革命者经历了一个过程。最初他也希望通过改良的办法改变中国的面貌。随着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孙中山逐渐认识到,改良道路不能挽救国家,1894年11月他在檀香山组织兴中会,走上了革命之路。1898年戊戌变法的失败,证明了资本主义改良道路在中国走不通,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说明清政府完全沦为“洋人的朝廷”。孙中山认识到,只有暴力推翻清政府,中国才有出路。
关键问题一:20世纪初,清政府进行了哪些“自救” 结果如何 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动革命高潮的到来,做了哪些努力
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1.背景
(1)民族危机加剧:《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民族危机加深。
(2)清政府统治危机:“新政”和“预备立宪”无力挽救危机,清政府更加孤立,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
项目 时间 内容 结果
新政 1901— 1905年 ①改官制: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新设商部、学部和巡警部等中央机构 ②练新军:编练新军,各省设立督练公所 ③促工商:颁布工商业规章和奖励实业办法 ④促教育:废除科举(1905年),兴办学堂,建立学校制度 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只有推翻这个政府,中国才有希望
预备 立宪 1906— 1911年 ①1906年成立预备立宪公会,推进立宪运动 ②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作为制定“宪法”的准备 ③1911年5月,组织“皇族内阁” 不少立宪派人士认识到清政府实无诚意推行立宪,转而支持革命
2.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准备
组织准备 (1)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组织兴中会,走上了反清革命的道路 (2)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创建了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
思想准备 (1)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成为中国同盟会纲领 (2)在中国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 孙中山首次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称“三民主义”
军事准备 孙中山还组织了多次反清武装起义。广州黄花岗起义引起了巨大震动
任务一 合作探究
材料
(1)1901年宣布实施① (2)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 (3)1906年下诏“仿行宪政” (4)1907年下令成立资政院 (5)1908年颁布② (6)1911年5月,清政府组织③ (1)1894年兴中会成立 (2)1905年④成立,创立《民报》,提出 ⑤ (3)1906年萍浏醴起义,1907年镇南关起义,1908年钦州、河口起义 (4)1911年4月,⑥
[问题] (1)阅读教材第一目,完成表格中序号内容的填写。
(2)据表格内容思考,20世纪初中国的主要政治力量有哪些,各选择了何种道路救国
[结论] (1)①新政 ②《钦定宪法大纲》 ③“皇族内阁” ④中国同盟会 ⑤三民主义 ⑥广州黄花岗起义
(2)政治力量及选择道路:清政府通过新政和预备立宪,消弭革命,挽救反动统治;资产阶级立宪派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暴力推翻清朝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任务二 检测反馈
1.有学者通过检索专业资料数据库发现,从1898年开始,“革命”一词的使用频度不断上升,但自1908年后“革命”一词的使用却日趋减少,1911年其频度更是降到100次以下。导致该词频度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
A.民族资本主义薄弱
B.政府加大报刊审查
C.“预备立宪”的推行
D.革命缺乏政党领导
解析:C 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人们对维新派变法失败感到失望,“革命”一词的频度不断上升,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仿行立宪”,1908年后“革命”一词的使用日趋减少,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均与题意无关,排除。
2.1905年某政治组织在纲领中写道:“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这一纲领(  )
A.标志中国农民运动达到最高峰
B.反映清政府开展新政以自救
C.体现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诉求
D.推动了戊戌维新运动进入新阶段
解析:C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对应的是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的政治纲领,这一纲领体现了资产阶级革命党人的诉求,是孙中山指导辛亥革命的重要纲领,C项正确;太平天国运动标志中国农民运动达到最高峰,排除A项;题干对应的是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的政治纲领,而中国同盟会的目标是推翻清朝统治、实现民主共和,因此不是反映清政府的新政自救,排除B项;1898年戊戌维新运动就已宣告失败,排除D项。
关键问题二:辛亥革命取得了哪些重要革命成果 革命最终结果如何
二、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1.武昌起义
(1)有利时机:四川保路运动发展成武装起义后,革命党人决定在武昌发动起义。
(2)过程
①爆发:1911 年10 月10 日晚,新军工程第八营打响了武昌起义第一枪。
②结果:起义军很快控制了武汉三镇,并成立湖北军政府,推黎元洪为都督。湖南、广东等14 个省和上海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
2.中华民国的建立
(1)1912 年1 月1 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宣誓就任第一任临时大总统。新的共和政体就此产生。
(2)袁世凯篡夺革命成果
袁世凯玩弄阴谋手段 ①袁世凯在英国等列强支持下,以武力威胁革命势力,又诱使其展开和议 ②在内外交困和重重压力之下,孙中山被迫发表声明:只要清帝退位,袁世凯赞成共和,即推举他做大总统 ③袁世凯随后又以南方革命党的共和要求,对清政府施压
革命果实旁落 1912 年2 月,清政府颁布《清帝逊位诏书》,宣告清王朝结束。南方的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
[图解历史] 革命派、清政府、袁世凯和帝国主义之间的关系
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时间:1912年3月11日。
(2)目的:维护资产阶级共和政体(根本目的);防止袁世凯专权(直接目的)。
(3)内容及原则
内容 体现原则
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 主权在民
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及请愿、考试、选举、参政等自由和权利 自由平等
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国务员须副署临时大总统公布的法律及命令 三权分立 责任内阁制
(4)地位:实际上确立了责任内阁制,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任务一 合作探究
材料 第二条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
第五条 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第十六条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
第二十九条 临时大总统、副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之……
第三十条 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
……
第四十三条 国务总理及各部……总长均称为国务员。
第四十五条 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
第五十一条 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问题] 阅读材料及教材第二目最后一个自然段,思考为什么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结论] ①由中华民国临时参议院(立法机关)制定,临时大总统(行政机关)颁布的规定当时中国根本政治制度的法律文件。
②在中国历史上首次以法律的形式宣布了资产阶级的主权在民、自由平等和三权分立等基本原则,并确立责任内阁制的共和政体。
任务二 检测反馈
1.1912年2月12日,清政府颁布《清帝逊位诏书》:“……是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立宪政体,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天下为公之义。”该诏书(  )
A.体现了清政府对民主共和的向往
B.标志着中国封建制度的结束
C.以和平方式宣告了清朝覆灭
D.为中华民国的成立创造了条件
解析:C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帝逊位意味着清朝封建统治的结束,C项正确;清政府对民主共和的向往说法错误,排除A项;清朝封建统治的结束不代表中国封建制度的结束,排除B项;清帝逊位前,中华民国已成立,排除D项。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统帅全国海陆军,制定官制官规,任免文武官员。同时又规定: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这一规定旨在(  )
A.加速清朝统治垮台
B.维护总统的核心地位
C.完善宪法修订程序
D.防止袁世凯独断专权
解析:D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约法确立了责任内阁制,从而防止袁世凯独断专权,D项正确,排除B项;此时清政府已经灭亡,排除A项;C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
[深化拓展]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的民主精神及评价
1.民主精神
(1)民主程序:由临时参议院制定,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2)权力归属:实现了从主权在君到主权在民、由人治到法治的转换,赋予公民人权与自由,从臣民转变为公民。
(3)政体运作:利用国务员对临时大总统的权力进行约束与限制,体现出民主机制的运行。
2.评价
(1)进步性
①国家主权属于全体国民,由参议院行使立法权和弹劾权的规定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反映了资产阶级革命派希望在中国实现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愿望。
②国民拥有一系列权利自由的规定否定了封建等级制度,在客观上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③它的颁布促使民主共和思想传播。
(2)局限性
①它掩盖了阶级的不平等,广大劳动人民并没有真正获得民主权利。
②由于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仅凭一纸空文限制袁世凯权力的目的是很难实现的。
关键问题三:如何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及局限性
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1.革命性质: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2.历史功绩
反封建 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共和政体
反帝 推翻了“洋人的朝廷”,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
思想 文化 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促进了社会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新的变化,冲破了封建主义的藩篱
经济 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3.历史局限
(1)革命任务未完成: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2)政党的局限性:缺乏一个能够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能够发动广大民众,以及组织严密的革命政党的领导。
[知识点拨] 辛亥革命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
(1)组织:有一个统一的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领导,领导人有选举、有任期,带有西方资产阶级政党政治色彩。
(2)纲领:明确反对封建政权——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反对封建剥削,主张平均地权。
(3)结果:推翻了封建政权——清政府,颁布了资产阶级宪法,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属于典型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清政府的灭亡对列强也是一个打击,带有民族革命色彩。
(4)影响:初步实现中国政治近代化转型,带动中国思想和社会习俗等向近代化转型。
任务一 合作探究
视角1 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材料一 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所发生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它的成功,为中国先进分子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拓宽了视野,为中国的进步潮流开启了闸门。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
[问题] (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教材第三目第1自然段,指出辛亥革命如何“为中国的进步潮流开启了闸门”。
[结论] (1)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体,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促进社会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新的变化。
视角2 辛亥革命的历史局限
材料二 他们作为专制体制下的顺民,不知道什么是民权,忽然要他们起来作国家的主人翁,好像一个不会游泳的人,要在大波涛中游泳,势非淹死不可。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辛亥革命及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资产阶级的阶级局限性。它不敢正面触及中国社会的两大主要矛盾,不愿意从广大劳动人民利益的立场上提出革命的纲领和任务,只限于空泛的共和国的口号。这就不可能真正唤起广大民众,也不可能走出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革命道路。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问题] (2)从材料二、材料三中你能得出什么认识
[结论] (2)材料二:辛亥革命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思想领域的反封建有待继续,民主共和的实现,还需要进一步的思想启蒙。
材料三:辛亥革命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辛亥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资产阶级的阶级局限性,它缺乏一个能够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能够发动广大民众,以及组织严密的革命政党的领导。
任务二 检测反馈
1.辛亥革命时期,因女子参军而出现了女国民军、女子北伐光复军、女子军事团、同盟女子经武练习队等团体。与此同时,还涌现出了女子参政同盟会、上海女子参政同志会、中华女子共和协进会等团体。这表明(  )
A.国民政府重视保护女性权利
B.社会转型时期男女地位平等
C.民主共和理念逐渐深入人心
D.政治变革推动社会风气变化
解析:D 材料中众多女子团体的出现是因为辛亥革命的推动,这说明政治变革推动了社会风气变化,D项正确;此时还没有国民政府,排除A项;近代社会中,男女地位并未实现平等,排除B项;民主共和理念指的是反对帝制的理念,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C项。
2.同盟会会员吴玉章在《辛亥革命亲历记》中称:“(农历辛亥年)在共和名义下发生的争夺权力的事件,只要夺得权力的人仍旧表示拥护共和,哪怕他有残杀革命分子的血债,也没有人去追究他。”这反映出当时(  )
A.革命组织尚未建立
B.革命潜伏失败危机
C.民主共和理念深入人心
D.妥协策略行之有效
解析:B 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辛亥革命时期,参与革命的社会成员复杂,革命没有一个组织严密的革命政党领导,为辛亥革命的失败埋下了危机,B项正确;1905年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成立,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出民主共和理念深入人心,排除C项;“行之有效”说法错误,革命成果落入袁世凯之手,排除D项。
[深化拓展]
一、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化的作用
1.政治上: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权利和自由。
2.经济上:提高了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颁布了有利于民族工业发展的法令措施,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3.思想上:辛亥革命带来了一次思想大解放,民主共和理念得到传播。
4.社会生活上:废除了一些陈规陋习,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近代物质生活和礼仪习俗的变化。
二、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
1.未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纲领:革命党人不仅不敢触动帝国主义的在华特权,而且幻想得到帝国主义对中国革命的同情与支持,对封建势力,没有触动封建土地制度和彻底摧毁旧的国家机器。
2.没有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不能够充分发动和依靠农民阶级这个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资产阶级革命派强调“有秩序的革命”,视人民群众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为“越轨”行为,失去人民群众的支持,孤立了自己。
3.缺少武装力量支持:没有自己的革命武装;缺乏通过长期的武装斗争去夺取政权的决心与勇气。
4.革命政党: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内部组织松散,派系纷杂。
[知识框架]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