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古诗三首之《赠刘景文》说课稿

文档属性

名称 4.古诗三首之《赠刘景文》说课稿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9.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6-17 14:32:20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之《赠刘景文》说课稿
大家好:
今天,我将围绕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的古诗《赠刘景文》进行说课。这首诗是宋代文人苏轼的作品,以秋末冬初的景象,寄寓了对朋友的深情厚谊,展现了诗人独特的人格魅力和高尚情操。
一、说教材
《赠刘景文》是宋代诗人苏轼的作品。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书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同属“唐宋八大家”。此诗是苏轼在被贬黄州期间,赠给好友刘景文的。刘景文在苏轼困厄时给予他很多帮助,两人友情深厚。诗中以秋末冬初的景象,寓言人生,表达了对朋友的深深敬重和对生活的积极态度。诗中描绘了秋天的景色,以“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来比喻人到中年,虽然青春已逝,但仍有坚韧不屈的精神。最后两句“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提醒朋友要珍惜眼前的美好时光。这首古诗语言简洁,画面生动,易于引发学生的共鸣。同时,诗中的寓意丰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情感教育。
二、说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学生能熟读并背诵诗歌,理解“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的含义。
2. 能力目标:通过品读,培养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和想象能力。
3. 情感目标:感受诗人对友情的珍视,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品质的追求。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傲霜枝”的象征意义,感受古诗的深层哲理。
四、说学情
三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古诗接触,但对古诗的深层理解能力有限。需要教师通过生动的讲解和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理解诗歌的内涵。
五、说教学方法和策略
1. 采用情境教学法,创设秋天的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诗境。
2. 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诗人与刘景文的对话,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3. 结合生活实例,解释“傲霜枝”的象征意义,使抽象的哲理具象化。
六、说教学过程
板块一、导入新课(5分钟)
1. 教师展示秋天的图片,引导学生描述他们看到的景象,激发学生对秋天的热爱和欣赏。
2. 提问:谁能说出一首描写秋天的古诗?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出《赠刘景文》这首诗,介绍作者苏轼。
板块二、初读感知(10分钟)
1. 教师朗读诗歌,学生跟读,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 学生自由朗读,尝试理解诗歌大意,遇到不理解的字词标记出来。
板块三、深入理解(20分钟)
1. 分组讨论:诗歌描绘了秋天的哪些景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 教师讲解难理解的字词,如“橙黄橘绿”、“霜叶”等,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3.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这句诗的含义,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朋友的深情厚谊。
板块四、诵读与背诵(10分钟)
1. 学生自由诵读,尝试背诵,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发音和语调。
2. 分组比赛背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板块五、拓展延伸(5分钟)
1. 讨论:如果要赠诗给你的朋友,你会选择哪个季节,为什么?
2. 学生尝试创作一首表达友情的短诗,可以是一句或两句。
板块六、课堂小结(5分钟)
教师总结本课学习内容,强调诗歌中对友情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热爱,鼓励学生在生活中也要善于发现美,珍惜友情。
七、板书设计
《赠刘景文》——苏轼
荷尽 → 菊残 → 傲霜枝
秋末冬初 → 友情深厚 → 哲理人生
八、教学反思
1. 是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他们是否积极参与到讨论和诵读中?
2. 是否关注到每个学生的学习难点,是否给予了及时的指导和帮助?
3. 是否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到古诗中蕴含的情感和生活哲理?
4. 在拓展延伸环节,学生是否能将课堂所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是否激发了他们的创造力?
5. 对于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如何在以后的教学中进行改进和优化?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要关注每个学生的理解程度,适时进行个别辅导,确保每个学生都能从学习中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