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同步练习(含解析)---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同步练习(含解析)---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4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6-17 14:16: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一、选择题
1.[2023·山东滨州二模]魏晋南北朝时期,莲花、忍冬、飞天和缠枝花等成为基本纹饰,并逐渐成为石窟、工艺美术方面的主流图案。这表明(  )
A.外来文化丰富了艺术创作
B.艺术创作走向自觉
C.政权更迭阻断了文化传承
D.南北经济交流频繁
2.[2023·湖北武汉联考]盛唐书法家张旭的草书气势磅礴、千变万化,看似无序无法,线条与结构的空间伸缩力好像自由多变,不受约束,实际上一招一式无不法度谨严、规矩方正。这反映了当时书法(  )
A.体现了政治清明的特征
B.艺术造诣达到顶峰
C.彰显了盛唐法度与气势
D.深受理学思想影响
3.[2023·河北衡水中学调研]下表为唐代中印制糖业交流概况(部分)及出处。这可以用来印证当时 (  )
唐代中印制糖业交流概况(部分) 出处
(唐)太宗遣使(天竺摩揭陀)取熬糖法,即诏扬州上诸蔗,拃沈(压汁)如其剂,色味愈西域远甚 欧阳修、宋祁等《新唐书》
印度炼糖技术在7~8世纪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否则唐太宗不会派人去学习。同时,义净《南海寄归内法传》提及印度吃饭时食用砂糖 季羡林《中印文化交流史》
(唐高宗年间)(唐使者)王玄策向(摩揭陀)国王和摩诃菩提寺提出招聘制糖专家,寺主立即同意派石蜜专家2人,寺僧8人来中国支持制糖事业 李治寰《唐代引进印度制沙糖法考证》
A.西域制糖技术世界领先
B.唐朝的贸易落后于天竺
C.技术进步助推经贸兴盛
D.唐朝对外交往注重实利
4.[2023·重庆八中月考]孙思邈虽然十分崇敬张仲景,但他并不因循张仲景“六经辨证”的学说,易之为“方证辨证”。甚至唐朝官府在组织编纂官修本草时也提出:对《内经》等要坚持“无稽必正”的原则。这反映了唐朝 (  )
A.中医学受到儒家思想影响
B.中医学在不断地自我完善
C.医学家具有批判精神
D.三教合一的趋势加强
5.小楚同学酷爱书法,经常临摹“颜体”楷书。有一天发现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如图)虽然有不少涂改的墨团,却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查阅史书方有所悟,颜真卿是在得知颜杲卿父子英勇就义后,激昂悲愤而写下这一传世名作的。这说明(  )
A.颜真卿书法造诣臻于完善
B.行书比楷书更具审美功能
C.唐代文化由守成走向创新
D.书法家气节提升作品声誉
6.“元夜燃灯”“寒食扫墓”是唐代出现的习俗,与佛教“燃灯礼佛”“扫塔”之说有一定关系。这些习俗的出现反映了(  )
A.佛教融入中国社会
B.佛教文化影响了儒家思想
C.中国孝道文化发展
D.统治阶级用宗教麻痹民众
7.唐代杜佑《通典》称:“理(治)道之先,在乎行教化。”该书内容分为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九门,其中“礼门”占全书篇幅的一半。从内容上看,杜佑修撰《通典》特别强调(  )
A.道家的无为而治 B.史学的通古贯今
C.儒家的伦理纲常 D.理学的格物致知
8.唐中期以来,城隍神成为官府所规定祭祀的神祇。各座城市的行政首脑每年按时举行祭祀城隍的仪式。城隍已被民众奉为专门守护城池的神祇,而且其神格及影响超过土地神。当时,大众的城隍信仰浓烈是源于(  )
A.官府推崇神灵崇拜
B.儒学正统面临挑战
C.土地财富作用削弱
D.城市经济功能凸显
9.[2023·山东潍坊期末]唐代中央所设的高等学校主要是“六学”,由国子监统一领导。前三学传授儒家经典及其注疏,后三学为专业性学校,分别学习律令、书法和文字学、数学。这说明唐代学校教育 (  )
A.开专科教育先河 B.注重发挥教化功能
C.由官府垄断控制 D.倡导知行合一思想
10.“鉴真东渡”“玄奘西行”,两位人物的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充分体现了唐朝对外文化交流的特点是(  )
A.高度繁荣,世界领先
B.对外开放,双向交流
C.中外结合,求同存异
D.源远流长,历史悠久
11.[2023·山东泰安期中]婆罗门曲为天竺佛教舞曲,后从西域、中亚诸国传入唐朝,经凉州(甘肃武威)都督杨敬述改制、加工,传入长安后又经唐玄宗修改、润色,更名“羽衣霓裳舞”,风靡一时。这反映了(  )
A.民族交融助推文化趋同
B.三教合一促进文化繁荣
C.丝绸之路成就盛唐气象
D.文化交融推动艺术创新
12.[2023·洛阳市高三三模]隋唐时期,上则以“野无遗贤”为标榜,求贤若渴,下则以文章诗赋相砥砺,孜孜求进,上行下效,蔚然风行,从而出现人才辈出的局面。这一现象(  )
A.使社会出现重文轻武的氛围
B.厚植了隋唐繁盛的社会基础
C.推动了儒学复兴运动的出现
D.主要得益于科举制度的完善
二、非选择题
13.[2023·秦皇岛市高三三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 重新实现统一的隋唐时期,经济发展,读书识字的人增多,单靠抄书手写已难以满足社会的需要,社会对书籍的需求量大增,都刺激了印刷术的发展。在宋代,反映汉、唐1000多年间的10部数学著作《算经十书》以及北宋著名土木建筑家李诫编著的《营造法式》皆因北宋雕版印刷术的高度发展而刊行全国,这是我国古代与建筑技术最完整的书籍。唐宋以后,中国与外国的往来不断加强,印本书也随之成为中国出口贸易的重要商品之一,出口对象有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国,因此在汉字文化圈的国家中,1000多年前就已经形成了印刷品贸易的国际市场。
——摘编自刘颖《中国古代印刷术的演变及影响》
(1)根据材料,概括隋唐印刷术发展的原因,并简析中国古代印刷术发展的历史影响。(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补充一条隋唐印刷术发展的原因,并说明理由。(6分)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一、选择题
1.[2023·山东滨州二模]魏晋南北朝时期,莲花、忍冬、飞天和缠枝花等成为基本纹饰,并逐渐成为石窟、工艺美术方面的主流图案。这表明(  )
A.外来文化丰富了艺术创作
B.艺术创作走向自觉
C.政权更迭阻断了文化传承
D.南北经济交流频繁
解析:莲花、忍冬、飞天和缠枝花等是佛教纹饰,其在石窟和工艺美术方面成为主流,体现佛教文化得到了传播,丰富了艺术创作,选择A;艺术创作走向自觉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材料未涉及政权更迭对文化传承的影响,排除C;材料体现的是文化而非经济,排除D。
2.[2023·湖北武汉联考]盛唐书法家张旭的草书气势磅礴、千变万化,看似无序无法,线条与结构的空间伸缩力好像自由多变,不受约束,实际上一招一式无不法度谨严、规矩方正。这反映了当时书法(  )
A.体现了政治清明的特征
B.艺术造诣达到顶峰
C.彰显了盛唐法度与气势
D.深受理学思想影响
解析:材料借助草书特点反映出盛唐的法度与气势,选择C;“气势磅礴、千变万化”反映出盛唐气势,“实际上一招一式无不法度谨严、规矩方正”反映出盛唐法度,与政治清明无关,排除A;“顶峰”一词表述过于夸张,排除B;理学形成于宋朝,排除D。
3.[2023·河北衡水中学调研]下表为唐代中印制糖业交流概况(部分)及出处。这可以用来印证当时 (  )
唐代中印制糖业交流概况(部分) 出处
(唐)太宗遣使(天竺摩揭陀)取熬糖法,即诏扬州上诸蔗,拃沈(压汁)如其剂,色味愈西域远甚 欧阳修、宋祁等《新唐书》
印度炼糖技术在7~8世纪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否则唐太宗不会派人去学习。同时,义净《南海寄归内法传》提及印度吃饭时食用砂糖 季羡林《中印文化交流史》
(唐高宗年间)(唐使者)王玄策向(摩揭陀)国王和摩诃菩提寺提出招聘制糖专家,寺主立即同意派石蜜专家2人,寺僧8人来中国支持制糖事业 李治寰《唐代引进印度制沙糖法考证》
A.西域制糖技术世界领先
B.唐朝的贸易落后于天竺
C.技术进步助推经贸兴盛
D.唐朝对外交往注重实利
解析:据表格可知,唐朝时期向印度学习熬糖法,提高了唐朝的制糖技术,说明唐朝对外交往注重实利,选择D;材料未反映西域制糖技术领先世界,排除A;材料强调的是唐朝时期向印度学习熬糖法,未体现“唐朝的贸易落后于天竺”,排除B;材料强调的是经贸兴盛助推技术进步,而不是技术进步助推经贸兴盛,排除C。
4.[2023·重庆八中月考]孙思邈虽然十分崇敬张仲景,但他并不因循张仲景“六经辨证”的学说,易之为“方证辨证”。甚至唐朝官府在组织编纂官修本草时也提出:对《内经》等要坚持“无稽必正”的原则。这反映了唐朝 (  )
A.中医学受到儒家思想影响
B.中医学在不断地自我完善
C.医学家具有批判精神
D.三教合一的趋势加强
解析:唐朝医学家不完全拘泥于古代医学家已获得的成果,体现出中医学不断自我完善,选择B;材料并未提及儒家思想,排除A;材料是对孙思邈和唐朝官府具有批判精神的直接描述,C项所述属于现象而非本质,排除;材料叙述的是唐代中医学,未提及佛、道、儒三教,排除D。
5.小楚同学酷爱书法,经常临摹“颜体”楷书。有一天发现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如图)虽然有不少涂改的墨团,却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查阅史书方有所悟,颜真卿是在得知颜杲卿父子英勇就义后,激昂悲愤而写下这一传世名作的。这说明(  )
A.颜真卿书法造诣臻于完善
B.行书比楷书更具审美功能
C.唐代文化由守成走向创新
D.书法家气节提升作品声誉
解析:根据“颜真卿是在得知颜杲卿父子英勇就义后,激昂悲愤而写下这一传世名作的”,可以看出颜真卿有气节所在,这使其虽然有涂改,却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故反映出书法家气节提升作品声誉,D项正确;完善的说法太绝对,排除A;材料没有比较,不能得出B项;创新之处没有体现,排除C。
6.“元夜燃灯”“寒食扫墓”是唐代出现的习俗,与佛教“燃灯礼佛”“扫塔”之说有一定关系。这些习俗的出现反映了(  )
A.佛教融入中国社会
B.佛教文化影响了儒家思想
C.中国孝道文化发展
D.统治阶级用宗教麻痹民众
解析:题干中佛教“燃灯礼佛”“扫塔之说”,这些说法与唐代“元夜燃灯”“寒食扫墓”的习俗都有一定关系,反映佛教融入中国社会,A项正确。
7.唐代杜佑《通典》称:“理(治)道之先,在乎行教化。”该书内容分为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九门,其中“礼门”占全书篇幅的一半。从内容上看,杜佑修撰《通典》特别强调(  )
A.道家的无为而治 B.史学的通古贯今
C.儒家的伦理纲常 D.理学的格物致知
解析:据材料“在乎行教化”“‘礼门’占全书篇幅的一半”可知,杜佑认为治理国家的核心在于教化民众,尤其注重“礼”,即用儒家的伦理纲常治理社会,故选C项;无为而治与“在乎行教化”不符,排除A项;史学的贯通古今与“‘礼门’占全书篇幅的一半”不符,排除B项;理学出现在宋代,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8.唐中期以来,城隍神成为官府所规定祭祀的神祇。各座城市的行政首脑每年按时举行祭祀城隍的仪式。城隍已被民众奉为专门守护城池的神祇,而且其神格及影响超过土地神。当时,大众的城隍信仰浓烈是源于(  )
A.官府推崇神灵崇拜
B.儒学正统面临挑战
C.土地财富作用削弱
D.城市经济功能凸显
解析:根据“城隍神成为官府所规定祭祀的神祇。各座城市的行政首脑每年按时举行祭祀城隍的仪式”可以看出,政府在城隍信仰方面起到了很重要的引导作用,故A项符合题意;材料与儒学面临挑战无关,排除B;从材料中看不出土地财富作用削弱,排除C;宋朝时期,城市商业打破了原有的时间空间限制,城市经济功能凸显,排除D。
9.[2023·山东潍坊期末]唐代中央所设的高等学校主要是“六学”,由国子监统一领导。前三学传授儒家经典及其注疏,后三学为专业性学校,分别学习律令、书法和文字学、数学。这说明唐代学校教育 (  )
A.开专科教育先河 B.注重发挥教化功能
C.由官府垄断控制 D.倡导知行合一思想
解析:从材料中看,前三学传授儒家经典及其注疏,后三学传授律令、书法等知识,这些内容可以起到对民众的教化作用,选择B;材料仅体现了唐代的教学内容,没有反映其他朝代的情况,所以不能判断唐代最早开始专科教育,排除A;材料仅反映了唐代在中央设立高等学校,没有反映地方学校的情况,所以不能判断唐代学校教育被官府垄断,排除C;“知行合一”是明代王阳明提出的思想,而材料给出的时间是唐代,排除D。
10.“鉴真东渡”“玄奘西行”,两位人物的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充分体现了唐朝对外文化交流的特点是(  )
A.高度繁荣,世界领先
B.对外开放,双向交流
C.中外结合,求同存异
D.源远流长,历史悠久
解析:鉴真东渡体现的是中国佛教的发展影响到日本,玄奘西行体现的是中国向外学习,即唐朝对外文化交流的特点是对外开放,双向交流,故选B项;材料没有中国文化与外国文化的比较,不体现世界领先,排除A项;“求同存异”指寻找共同点,不同点各自保留,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源远流长”常比喻历史悠久,根底深厚,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
11.[2023·山东泰安期中]婆罗门曲为天竺佛教舞曲,后从西域、中亚诸国传入唐朝,经凉州(甘肃武威)都督杨敬述改制、加工,传入长安后又经唐玄宗修改、润色,更名“羽衣霓裳舞”,风靡一时。这反映了(  )
A.民族交融助推文化趋同
B.三教合一促进文化繁荣
C.丝绸之路成就盛唐气象
D.文化交融推动艺术创新
解析:羽衣霓裳舞原为天竺佛教舞曲,又经唐玄宗修改、润色,这说明中外文化交流促进艺术创新,故选D项;婆罗门曲为天竺佛教舞曲属于中外文化交流,而非民族交融,排除A项;材料中涉及佛教舞曲,未涉及道教、儒家,排除B项;材料围绕羽衣霓裳舞形成过程展开,未涉及丝绸之路,排除C项。
12.[2023·洛阳市高三三模]隋唐时期,上则以“野无遗贤”为标榜,求贤若渴,下则以文章诗赋相砥砺,孜孜求进,上行下效,蔚然风行,从而出现人才辈出的局面。这一现象(  )
A.使社会出现重文轻武的氛围
B.厚植了隋唐繁盛的社会基础
C.推动了儒学复兴运动的出现
D.主要得益于科举制度的完善
解析:据材料“上则以‘野无遗贤’为标榜,求贤若渴,下则以文章诗赋相砥砺,孜孜求进,上行下效,蔚然风行,从而出现人才辈出的局面”,可知隋唐时期社会稳定,选贤任能,文化繁荣,人才辈出,体现了隋唐时期的繁荣局面,故选B项。
二、非选择题
13.[2023·秦皇岛市高三三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 重新实现统一的隋唐时期,经济发展,读书识字的人增多,单靠抄书手写已难以满足社会的需要,社会对书籍的需求量大增,都刺激了印刷术的发展。在宋代,反映汉、唐1000多年间的10部数学著作《算经十书》以及北宋著名土木建筑家李诫编著的《营造法式》皆因北宋雕版印刷术的高度发展而刊行全国,这是我国古代与建筑技术最完整的书籍。唐宋以后,中国与外国的往来不断加强,印本书也随之成为中国出口贸易的重要商品之一,出口对象有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国,因此在汉字文化圈的国家中,1000多年前就已经形成了印刷品贸易的国际市场。
——摘编自刘颖《中国古代印刷术的演变及影响》
(1)根据材料,概括隋唐印刷术发展的原因,并简析中国古代印刷术发展的历史影响。(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补充一条隋唐印刷术发展的原因,并说明理由。(6分)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原因,据材料“重新实现统一的隋唐时期”可知,封建国家的统一;从材料“经济发展,读书识字的人增多”可知,社会经济的发展;读书群体的壮大。第二小问影响,据所学可知,促进了知识分子阶层的壮大;推动了书院的兴盛;据材料“《算经十书》以及北宋著名土木建筑家李诫编著的《营造法式》皆因北宋雕版印刷术的高度发展而刊行全国”可知,促进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从材料“在汉字文化圈的国家中,1000多年前就已经形成了印刷品贸易的国际市场”可知,扩大了中国文化的影响力;由材料“印本书也随之成为中国出口贸易的重要商品之一”可知,推动了对外贸易的发展。第(2)问第一小问补充原因一,可从文化方面补充,如科举制的盛行。第二小问理由:据所学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发展可知,隋唐时期,科举制逐步确立和发展,培养了大批的读书人,使得工具书、各种教材的参考读物的需求量大增。第一小问补充原因二,可从宗教方面补充,如佛教的广泛传播。第二小问理由,据所学隋唐时期的宗法发展可知,隋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佛教发展的高峰,佛教的迅速传播使得佛经和佛画的需求量激增,手抄复制的方式已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
答案:(1)原因:封建国家的统一;社会经济的发展;读书群体的壮大。(3分)
影响:促进了知识分子阶层的壮大;推动了书院的兴盛;促进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扩大了中国文化的影响力;推动了对外贸易的发展。(6分,答出三点即可)
(2)补充原因一:科举制的盛行。(2分)
理由:隋唐时期,科举制逐步确立和发展,培养了大批的读书人,使得工具书、各种教材的参考读物的需求量大增。(4分)
补充原因二:佛教的广泛传播。(2分)
理由:隋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佛教发展的高峰,佛教的迅速传播使得佛经和佛画的需求量激增,手抄复制的方式已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4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