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
一、选择题
1.有关欧洲近代史的一部著作形象地描述道:挪威是他们的森林,莱茵河两岸是他们的葡萄园,爱尔兰是他们的牧场,普鲁士、波兰是他们的谷仓,印度和阿拉伯是他们的果园。这段描述可以用来说明( )
A.西班牙的殖民扩张B.荷兰海上贸易的发达
C.拿破仑帝国的兴盛D.英国殖民地版图广阔
2.[2023·河北沧州期中]1613年,英国对外贸易的输出价值为249万英镑,输入价值为214万英镑。到1774年,输出价值为1592万英镑,输入价值为1328万英镑。英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
A.为工业革命提供了经济条件
B.表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
C.是实施自由贸易政策的效果
D.说明商业霸权带来工业优势
3.某历史课题小组为了研究世界贸易的发展状况,搜集了如下图片。出现该图所述变化主要取决于( )
A.生产关系的调整力度
B.世界市场的完善状况
C.拥有海外市场的多少
D.高新技术的利用程度
4.西方交际舞在近代传入中国时,很长时间里并不被中国人接受,守旧者认为这“有伤风化,非比寻常”。而随着跳舞潮流“由临海一带向内陆澎湃涌来,其旧有之念渐次华离俱碎”。这一变化( )
A.反映了沿海与内地发展差距缩小
B.表明了传统观念彻底瓦解
C.体现了外国侵略势力开始深入内地
D.推动了社会心理走向开放
5.在荷兰画家维米尔(1632~1675)《窗前读信的少女》画作中(如右图),有一条颇具东方风情的毛毯和一个中国风格的瓷碗。从中透露出的正确信息是( )
A.印象派画风盛行
B.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全球贸易发展
C.中国瓷器进入西方寻常百姓家
D.世界市场已经形成
6.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市场可划分为中心区、边缘区和半边缘区(如下图)。这反映了( )
A.价格革命导致西北欧贸易中心地位的确立
B.新航路的开辟导致美洲沦为贸易边缘地区
C.英国、荷兰、法国逐渐成为贸易半边缘区
D.不同贸易区域划分是国际分工差异的体现
7.18世纪20年代,英国律师乔治·梅森的遗物包括茶几、银茶壶及少量瓷器;羊毛商人詹姆斯·基特森的遗物包括陶瓷器67件、茶几盘1个及茶壶1把。18世纪中叶,几乎所有的英国家庭账册均记载了饮茶的相关开支。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英国( )
A.垄断世界茶叶贸易B.饮茶之风日益普及
C.资产阶级地位提高D.封建等级观念消失
8.茶叶于1650年前后引进英国时,是一种贵族享用的奢侈品,每磅售价6至10英镑,相当于一个男仆年工资2倍左右。然而一个世纪后,饮茶逐渐在英国城乡各阶层中普及,茶叶成为英国人不可缺少的普通消费品。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中国茶叶产量大增B.英国颁布《航海条例》
C.世界贸易较大发展D.英国工业革命开始
9.“工业革命引发了一场巨大的世界经济结构重建,在这一重建过程中,世界大部分地区都转向了土地密集型产品的生产,主要是食物和纤维作物的种植。”这表明工业革命( )
A.促进了先进生产方式的推广
B.促进了生产领域的国际分工
C.加速了土地资源的广泛开发
D.推动了土地经营方式的变化
10.民国时期,政府推行服饰改革,但洋装的流行并未取代传统中国样式,而是促成了中西合璧服装的产生。这种现象说明( )
A.服饰代表的西方先进文化传播困难
B.小农经济的存在使生活方式难以改变
C.服饰变化反映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D.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仍然有限
11.17世纪中叶后,饮茶之风逐渐遍及英国,“茶叶已经在英国各饭店和咖啡店等公共场所大量销售,并已成为国家税收的对象。”这一现象反映出( )
A.世界市场得到了进一步开拓
B.茶税成为英国财政的主要收入
C.茶叶贸易中心已转移到英国
D.工业革命促进了中英贸易扩大
12.民国时期,巴黎的时新服饰三四个月后就会流行于上海。流行俚语说道:“人人都学上海样,学来学去不像样,等到学了三分像,上海又变新花样。”材料主要反映出当时( )
A.巴黎为世界服饰制作中心
B.中国物质生活实现了西化
C.上海是中外文化交流中心
D.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 1271年,马可·波罗来到中国,居住、任职达17年之久。回国后由其口述,他人执笔写下《马可·波罗游记》一书。书中第二卷详细记载了中国的见闻,下面是其对中国部分城市的记载:
城(长安)甚壮丽,为京兆国之都会……此城工商繁盛,产丝多,居人以制种种金锦丝绢,城中且制一切武装。凡人生必需之物,城中皆有,价值甚贱。
大都,周围有一大方墙,宽广各有一哩。质言之,周围共有四哩。此墙广大,高有十步,周围白色,有女墙。此墙四角各有大宫一所,甚富丽,贮藏君主之战具于其中,如弓弦、鞍、響及一切军中必需之物是已。……山顶有一大殿,甚壮丽,内外皆绿,致使山树宫殿构成一色,美丽堪娱。凡见之者莫不欢欣。大汗筑此美景以为赏心娱乐之用。
应知刺桐港(泉州)即在此城,印度一切船舶运载香料及其他一切贵重货物咸莅此港。是亦为一切蛮子商人常至之港,由是商货宝石珍珠输入之多竟至不可思议,然后由此港转贩蛮子境内。我敢言亚历山大或他港运载胡椒一船赴诸基督教国,乃至此刺桐港者,则有船舶百余,所以大汗之此港征收税课,为额极巨。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马可·波罗游记》的史料价值和历史影响。
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
一、选择题
1.有关欧洲近代史的一部著作形象地描述道:挪威是他们的森林,莱茵河两岸是他们的葡萄园,爱尔兰是他们的牧场,普鲁士、波兰是他们的谷仓,印度和阿拉伯是他们的果园。这段描述可以用来说明( )
A.西班牙的殖民扩张B.荷兰海上贸易的发达
C.拿破仑帝国的兴盛D.英国殖民地版图广阔
解析:西班牙的殖民扩张范围是美洲,与材料爱尔兰、普鲁士等地区无关,故A错误;17世纪荷兰海上贸易发达,殖民活动范围遍及世界各地,故B正确;拿破仑帝国企图军事征服英国计划失败,因此在其兴盛时期也没有控制爱尔兰,故C错误;爱尔兰是英国领土的一部分,不是其殖民地,故D错误。
2.[2023·河北沧州期中]1613年,英国对外贸易的输出价值为249万英镑,输入价值为214万英镑。到1774年,输出价值为1592万英镑,输入价值为1328万英镑。英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
A.为工业革命提供了经济条件
B.表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
C.是实施自由贸易政策的效果
D.说明商业霸权带来工业优势
解析:英国对外贸易长期保持顺差,结合所学可知,这是由于英国实行重商主义政策,而重商主义的实行促进了商品货币关系和资本主义手工工场的发展,为工业革命的发生提供了经济条件,故选A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排除B项;自由贸易政策是英国在工业革命开始进行以后才推行的,排除C项;商业霸权在材料中不体现,排除D项。
3.某历史课题小组为了研究世界贸易的发展状况,搜集了如下图片。出现该图所述变化主要取决于( )
A.生产关系的调整力度
B.世界市场的完善状况
C.拥有海外市场的多少
D.高新技术的利用程度
解析:从1870年到1913年,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得到发展,但由于各国对高新技术的利用程度不同,所以经济发展速度不同,故选D。
4.西方交际舞在近代传入中国时,很长时间里并不被中国人接受,守旧者认为这“有伤风化,非比寻常”。而随着跳舞潮流“由临海一带向内陆澎湃涌来,其旧有之念渐次华离俱碎”。这一变化( )
A.反映了沿海与内地发展差距缩小
B.表明了传统观念彻底瓦解
C.体现了外国侵略势力开始深入内地
D.推动了社会心理走向开放
解析:近代中国人从最初不接受西方的交际舞,指责其“有伤风化”,到跳舞潮流兴起后,“旧有之念”逐渐被打破,说明跳舞潮流兴起推动了社会心理走向开放,D正确;西方交际舞传入中国并冲击旧观念,不能说明沿海与内地的“发展差距缩小”,A错误;传统观念“彻底瓦解”的说法绝对,B错误;“外国侵略势力开始深入内地”与材料主旨不符,C错误。
5.在荷兰画家维米尔(1632~1675)《窗前读信的少女》画作中(如右图),有一条颇具东方风情的毛毯和一个中国风格的瓷碗。从中透露出的正确信息是( )
A.印象派画风盛行
B.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全球贸易发展
C.中国瓷器进入西方寻常百姓家
D.世界市场已经形成
解析:根据材料“有一条颇具东方风情的毛毯和一个中国风格的瓷碗”并结合所学可知,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亚欧间及全球贸易发展,B项正确;印象派画风盛行于19世纪后半期至20世纪前期,这与材料中的时间点明显不相符,A项错误;这一时期东西方之间尚没有进行大规模的海上贸易,此时中国的瓷器在西方依旧属于较为珍贵的物品,C项错误;新航路的开辟和欧洲早期的殖民扩张只是促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形成,其初步形成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后,D项错误。
6.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市场可划分为中心区、边缘区和半边缘区(如下图)。这反映了( )
A.价格革命导致西北欧贸易中心地位的确立
B.新航路的开辟导致美洲沦为贸易边缘地区
C.英国、荷兰、法国逐渐成为贸易半边缘区
D.不同贸易区域划分是国际分工差异的体现
解析:新航路的开辟,使西欧逐渐崛起,成为世界贸易的中心,掌握着世界经济,国际贸易区域的划分是国际分工差异的体现,故D项正确;世界贸易中心的转移是商业革命的体现,而不是受价格革命的影响,排除A项;新航路的开辟使美洲沦为贸易边缘地区,因果关系不成立,排除B项;英国、荷兰、法国位于西北欧地区,属于贸易中心区,排除C项。
7.18世纪20年代,英国律师乔治·梅森的遗物包括茶几、银茶壶及少量瓷器;羊毛商人詹姆斯·基特森的遗物包括陶瓷器67件、茶几盘1个及茶壶1把。18世纪中叶,几乎所有的英国家庭账册均记载了饮茶的相关开支。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英国( )
A.垄断世界茶叶贸易B.饮茶之风日益普及
C.资产阶级地位提高D.封建等级观念消失
解析:根据题干中“18世纪中叶,几乎所有的英国家庭账册均记载了饮茶的相关开支”说明随着英国海外贸易的发展,饮茶之风被传入国内并日益普及,故选B项;题干史实仅是涉及“18世纪中叶,几乎所有的英国家庭账册均记载了饮茶的相关开支”不能据此推论为英国政府在此时期就垄断了全世界的茶叶贸易,排除A项;题干中述及“几乎所有的英国家庭”,并不单单指的是资产阶级的地位提高,普通老百姓也可以喝茶,排除C项;经过1688年的光荣革命,英国就确立了资本主义政体类型,封建等级观念逐步消失,到1721年,英国确立了责任内阁制,封建等级观念基本消失,这与题干时间不一致,排除D项。
8.茶叶于1650年前后引进英国时,是一种贵族享用的奢侈品,每磅售价6至10英镑,相当于一个男仆年工资2倍左右。然而一个世纪后,饮茶逐渐在英国城乡各阶层中普及,茶叶成为英国人不可缺少的普通消费品。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中国茶叶产量大增B.英国颁布《航海条例》
C.世界贸易较大发展D.英国工业革命开始
解析:由于世界贸易的较大发展,物品流通在世界范围内更加方便,最终导致物价下跌,故C项正确;中国茶叶产量的大增并不是引起英国茶叶价格下跌的主要原因,A项错误;英国颁布《航海条例》主要涉及英国和荷兰之间的关系,B项错误;1750年英国工业革命尚未开始,D项错误。
9.“工业革命引发了一场巨大的世界经济结构重建,在这一重建过程中,世界大部分地区都转向了土地密集型产品的生产,主要是食物和纤维作物的种植。”这表明工业革命( )
A.促进了先进生产方式的推广
B.促进了生产领域的国际分工
C.加速了土地资源的广泛开发
D.推动了土地经营方式的变化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使欧美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成为工业国,而世界大部分地区沦为它们的殖民地,它们为这些地区提供工业品,而这些地区则为它们生产原料或初级产品,这体现的是国际分工的不同与变化,故B项正确。
10.民国时期,政府推行服饰改革,但洋装的流行并未取代传统中国样式,而是促成了中西合璧服装的产生。这种现象说明( )
A.服饰代表的西方先进文化传播困难
B.小农经济的存在使生活方式难以改变
C.服饰变化反映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D.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仍然有限
【解析】从材料“洋装的流行并未取代传统中国样式,而是促成了中西合璧服装的产生”可以看出当时服饰变化反映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故选C项。
11.17世纪中叶后,饮茶之风逐渐遍及英国,“茶叶已经在英国各饭店和咖啡店等公共场所大量销售,并已成为国家税收的对象。”这一现象反映出( )
A.世界市场得到了进一步开拓
B.茶税成为英国财政的主要收入
C.茶叶贸易中心已转移到英国
D.工业革命促进了中英贸易扩大
【解析】根据材料“17世纪中叶后,饮茶之风逐渐遍及英国”可知,东方盛产茶叶,17世纪中叶后英国大量销售茶叶,说明17世纪中叶后英国与东方国家之间的商贸联系进一步加强,世界市场得到了进一步开拓,故A项正确;材料中只提到茶叶“成为国家税收的对象”,没有说茶税成为英国财政的主要收入,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及茶叶贸易中心的转移,故C项错误;工业革命在18世纪中期后开展,故D项错误。
12.民国时期,巴黎的时新服饰三四个月后就会流行于上海。流行俚语说道:“人人都学上海样,学来学去不像样,等到学了三分像,上海又变新花样。”材料主要反映出当时( )
A.巴黎为世界服饰制作中心
B.中国物质生活实现了西化
C.上海是中外文化交流中心
D.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
【解析】根据材料“民国时期,巴黎的时新服饰三四个月后就会流行于上海”可知上海流行服饰变化快,主要是因为上海紧随世界潮流,体现了世界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巴黎已成为世界服饰制作中心,故A项错误;材料只体现上海流行服饰变化快,没有体现中国物质生活实现了西化,故B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出上海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中心,故C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 1271年,马可·波罗来到中国,居住、任职达17年之久。回国后由其口述,他人执笔写下《马可·波罗游记》一书。书中第二卷详细记载了中国的见闻,下面是其对中国部分城市的记载:
城(长安)甚壮丽,为京兆国之都会……此城工商繁盛,产丝多,居人以制种种金锦丝绢,城中且制一切武装。凡人生必需之物,城中皆有,价值甚贱。
大都,周围有一大方墙,宽广各有一哩。质言之,周围共有四哩。此墙广大,高有十步,周围白色,有女墙。此墙四角各有大宫一所,甚富丽,贮藏君主之战具于其中,如弓弦、鞍、響及一切军中必需之物是已。……山顶有一大殿,甚壮丽,内外皆绿,致使山树宫殿构成一色,美丽堪娱。凡见之者莫不欢欣。大汗筑此美景以为赏心娱乐之用。
应知刺桐港(泉州)即在此城,印度一切船舶运载香料及其他一切贵重货物咸莅此港。是亦为一切蛮子商人常至之港,由是商货宝石珍珠输入之多竟至不可思议,然后由此港转贩蛮子境内。我敢言亚历山大或他港运载胡椒一船赴诸基督教国,乃至此刺桐港者,则有船舶百余,所以大汗之此港征收税课,为额极巨。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马可·波罗游记》的史料价值和历史影响。
解析:第一小问史料价值,史料依据史料价值不同分为一手史料和二手史料。《马可·波罗游记》作为当事人的历史地理游记,是研究元朝历史的一手史料。《马可·波罗游记》中对长安、大都、泉州等城市的描述,对研究元朝时期的城市建筑、商业发展及对外贸易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但游记作为文学作品,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本身带有较大的主观性和艺术加工成分;而且此书是马可·波罗口述,他人代笔,不免存在疏漏。使用时要注意甄别,应与其他史料相互印证。第二小问历史影响,《马可·波罗游记》的发表有利于欧洲社会对东方的了解,同时丰富了欧洲人的地理知识;《马可·波罗游记》中对东方世界遍地黄金的记载,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世界的向往,推动了地理大发现时代到来。
答案:史料价值:《马可·波罗游记》作为当事人的历史地理游记,是研究元朝历史状况的一手史料。书中对长安、大都、泉州等城市的描述,对于研究元朝的城市建筑、工商业发展及对外贸易状况,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6分)但游记作为文学作品,本身带有主观色彩和艺术加工成分;而且该书是作者口述,他人执笔所作,不免记录有所错误。(2分)所以使用时要注意甄别,应与其他史料相互印证。(2分)
历史影响:有利于加深欧洲对中国与东方的了解,丰富了欧洲人的地理知识;对东方世界的记载甚至夸大其词的类似神话般的描述,客观上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世界的好奇心,对15世纪欧洲的航海事业起到了推动作用。(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