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城市化进程专项训练(含解析) 历史统编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 城市化进程专项训练(含解析) 历史统编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67.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6-17 14:32: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时练习:城市化进程
一、单选题
1.2012年,国家统计局宣布:大陆地区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习惯了城市生活的“90后”农民工出现了“宁愿在城市奋斗,不愿在农村享受”的特征。英国田园城市创始人埃比尼泽·霍华德曾主张建设一种把城市生活的优点同乡村美好环境和谐地结合起来的田园城市,使居民返回乡村。对此我们可以借鉴的是( )
A.统筹城乡发展建设
B.积极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C.改变农民工的观念
D.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2.下图根据联合国《世界城镇化展望(2018年版)》等资料编制,反映了从1800年到2015年,城镇人口占世界总人口比例的变化情况,据此判断正确的是( )
A.美国 B.日本
C.英国 D.中国
3.1883年,上海自来水公司的杨树浦水厂正式建成并供水;到清末,上海的租界和华界先后建成了各自的供水系统。其他城市如广州、武汉、北京也相继建立了自来水公司,向居民供水。一首词这样赞咏北京的自来水:“城北方塘一鉴开,千龙万蛇地下排。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城市基础设施的这种变化,反映了在近代中国( )
A.上海城市化水平领先全国 B.租界是城市化发展的根源
C.城市的生态环境逐渐恶化 D.城市发展顺应工业化潮流
4.近代以来,法国的城市化进程除了体现在修路铺桥、大兴土木等硬件建设上,还注重营造城市文化环境,保持地域文化特色,培育城市文化品牌。由此可见,法国在城市化过程中( )
A.重点改善国计民生 B.注重内涵式发展
C.增加基础设施投入 D.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5.2012年1月中旬,中国国家统计局对外宣布:大陆地区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一些行业的“用工荒”越来越突出。习惯了城市生活的“90后”农民工出现了“宁愿在城市奋斗,不愿在农村享受”的特征。英国“田园城市”运动创始人埃比尼泽·霍华德,提出建设新型城市的方案,主张建设一种把城市生活的优点同乡村的美好环境和谐地结合起来的田园城市,使居民返回乡村。这一方案对于我国现行城市化的借鉴意义是( )
A.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 B.关注城市化质量
C.改变农民工的观念 D.完善城市管理体制
6.1801—1850年,英国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工作,造成住房短缺,影响社会稳定。政府于1885年颁布《工人阶级住房法》,之后议会又陆续通过了多部关于住房标准的法案来解决人民的住房需求。这反映了英国( )
A.政府干预房地产经济 B.加快建设法制国家
C.积极应对城市化进程 D.阶级对立日渐加剧
7.1927年前,焦作已拥有矿工5000余人,开辟出马市街、福中街、中原街等多条街道。车站附近建有道清铁路局、铁路办事处、机厂、车房、公园、医院、员司住宅等,多西式建筑。1931年前,焦作被单独划为一区,称焦作市,人口已达万人。1933年前,人口又增至15000余人。据此可知( )
A.铁路交通决定城市的空间格局 B.城市是近代中西文化的交汇点
C.城市工业使工人阶级发展壮大 D.城市化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完善
8.下图是 1949—2006 年我国城市化水平变化曲线及发展阶段示意图。据此可知,我国城市化进程 ( )
A.发展得益于“一五计划” B.呈现稳步推进的特点
C.促进城乡居民均衡分布 D.深受国家政策的影响
9.据统计,1965年,贵州全省6个主要城市总人口约92万人,占全省非农业人口的52.6%。到1980年,贵州这6个城市总人口增长至165万人,约占全省非农业人口的49.0%。这说明( )
A.贵州以农业人口为主体 B.贵州中心城市发展迅速
C.三线建设推动城镇发展 D.贵州工业结构实现升级
10.在19世纪上半叶的伦敦,人满为患,许多工人只能住在没有照明和排水设施的地下室,使得传染病很容易扩散。1831年英国爆发霍乱,10年间伯明翰、曼彻斯特和利物浦等工业城市的平均死亡率从20.69%上升到30.8%。这反映了( )
A.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产生一定负面影响 B.工业生产逐渐向中小城市集中
C.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有所降低 D.资本家与工人的贫富差距拉大
11.自19世纪60年代末至20世纪初大约40年左右的时间里,汕头基础设施从无到有,从有到全,形成了供水、供电、铁路、公路、港口、桥梁、通信等完整一体的近代设施体系,在许多方面走在全国的前列,使汕头充满浓烈的近代化城市气息。这反映出,汕头的近代化( )
A.带有浓厚的半殖民地色彩 B.得益于城市化建设不断发展
C.为全国城市建设树立标杆 D.折射出中西社会文化的更替
12.1883年,上海自来水公司的杨树浦水厂正式建成并供水;到清末,上海的租界和华界先后建成了各自的供水系统。其他城市如广州、武汉、北京也相继建立了自来水公司,向居民供水。一首词这样赞咏北京的自来水:“城北方塘一鉴开,千龙万蛇地下排。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城市基础设施的这种变化,反映了近代中国( )
A.城市的人口压力日益增大 B.工业文明影响着城市发展
C.城市化进程得到迅猛发展 D.城市的生态环境逐渐恶化
1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户籍制度不断改革。1962年政府颁布《关于加强户口管理工作的意见》,1984年颁布《关于农民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1985年颁布《关于城镇暂住人口管理的暂行规定》,1997年颁布《关于小城镇户籍改革试点方案》。这些改革的共同出发点是( )
A.缩小城乡差别 B.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C.发展农村经济 D.推进城市化的进程
14.20世纪20年代人们这样概括交通的影响:“盖天津市发展之趋势,其初围绕旧城,继则沿河流,复次则沿铁道线,自有电气事业,则沿电车道而发展。”该材料旨在说明
A.交通网络使城乡联系日益密切 B.交通发展促进城市布局变化
C.交通进步改变人们的出行方式 D.交通现代化决定工业化进程
15.鸦片战争后,近代中国城市化进程开始,各个时期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分别为:1843年5.1%、1894年6.0%、1949年10.6%。据此可知,中国近代城市化发展的特征是
A.城市发展趋向不平衡 B.城市化程度低
C.经济发展加快城市化 D.呈半殖民地化
二、材料分析题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0—2010年中国城市化进程示意图
——据《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10》编制
材料二 随着城镇化发展的外部条件和内在动力发生深刻的变化,未来的城镇化发展模式亟待转型。传统粗放型城镇化发展模式难以为继……要求城镇化发展由速度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型……城市群和都市圈将成为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大中城市构成经济活动的重心。
——赵玉红、陈玉梅《我国城镇化发展趋势及面临的新问题》
材料三 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逐步把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转为城镇居民。创新人口管理,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合理确定大城市落户条件,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把进城落户农民完全纳入城镇住房和社会保障体系,在农村参加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规范接入城镇社保体系。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化进程的特点。选取图表中A—B、B—C、D—E中任意一段,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城市(镇)化的发展方向和“科学发展”的策略。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中国第一次城市化高潮发生在1949~1957年,以城市为中心来恢复经济、发展生产成为当时的首要任务。政治机制在城市化发展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1950年1月,北京市政府首先提出“变消费城市为生产城市”的发展方针,改造旧城。其后,南京、成都、上海等各大城市也提出类似口号,并采取了具体措施。工业化是城市化的产业基础,新中国工业的发展推动了一批城市快速兴起和发展,“一五”期间仅内地就新增资源型城市21个。1949年,中国的设市城市数为120个,1957年设市城市增至176个。
——摘编自何一民、何永之《从跟随者到领跑者:新中国城市发展的成就与经验回眸》
材料二 20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工业化发展加速,全国县改市和乡改镇的数目增多,使城市人口增幅较大。20世纪90年代,全国新设200多个城市和8000多个建制镇,这些城镇的设立又大大促进了工业化的发展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仅使国有经济焕发生机,更使民营经济取代乡镇经济,并获得蓬勃发展,同时成为这一时期城市发展的主要引擎。据统计,我国城市化率从1990年的26.4%上升到1999年的30.9%,年均增长0.5个百分点,20世纪90年代城市化水平比80年代上升幅度低2.3个百分点,我国城市化逐步进入平稳发展时期。
——摘编自李嘉岩《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历史、现状与未来》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城市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与新中国成立初期相比,20世纪90年代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同之处。
(3)结合所学知识,补充一条20世纪90年代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原因,并予以说明。
3.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表现和必然结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此期间,城镇人口由1843年的2072万人,至1894年增至2351万人,从占总人口的5.1%上升至6%。从五口通商始,至甲午战争前,全国通商口岸34个。……中国各地工厂有外资工厂、官办和商办工厂、民族资本主义工厂三大类。……更进一步讲,中国近代的城市化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外力强制的移植,必然与中国社会产生一系列的矛盾和冲突,从而走上一条扭曲的道路.
——整理自皮明庥《洋务运动与中国城市化、城市近代化》等
材料二 三线建设是中国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严峻的国际局势下,基于战备需要而对全国工业布局进行的一次大规模的战略性调整。……三线建设期间,累计在三线地区的投资多达2000亿元,建成全民所有制企业2.9万个,形成45个以重大产品为主的专业生产科研基地和30个各具特色的新兴工业城市……整体上,三线建设期间中国工业总产值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比重从1965年的52%提高到1970年的54.8%和1978年的59.4%,十余年间提高了7.4个百分点。
——摘编自徐有威、陈熙《三线建设对中国工业经济与城市化的影响》
材料三 随着城市人口上升,人口密度加大,过度拥挤不可避免.供水和排污能力不足所造成的问题,更加剧了城市拥挤的后果,导致1848—1849年、1854年以及1866年的霍乱大流行。此外,人口身高、身体健康状况以及实际收入情况等统计数据表明,人们的生活总体水平并没有随着主要工业部门的飞速增长同步提升。19世纪40年代的爱尔兰大饥荒所造成的严重影响则表明,政府在应对危机方面的能力有明显的不足。
——引自张海鹏、李细珠《中国近代通史》
(1)根据材料一,分析“在此期间”推动近代中国城市化的因素。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从时间、空间、指导方针、意义等要素解释三线建设的内涵。
(2)伴随城市化的进程,也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请结合材料三中呈现的问题,从三个不同角度给当时的政府写一份建言献策的提案,题目自拟。(要求:问题鲜明,观点明确,条例清晰,表述成文。)
4.济南,明代成为山东省会,晚清时成为主动开埠城市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70年代,洋务派认为通商口岸“利弊各半”,与其被迫开放遭列.强鱼肉,不如自开口岸“隐杜觊觎,保全主权”
1898年,岳州、三都澳和秦皇岛获批为通商口岸,自开商埠的呼声渐高。
1900年,山东巡抚袁世凯推行新政,创办教养局、工艺局、银元局、商务局和山东大学堂等。
1904年,直隶总督袁世凯和山东巡抚周馥联名上奏请开济南、潍县和周村为商埠,并最终得到清政府批准。《济南商埠租建章程》规定:“一切事权,皆归中国自理,外人不得干预。
材料二 1915年济南商埠图
图 1915年济南商埠图
材料三 商埠区专门成立商埠总局,负责商埠之管理,旧城仍由历城县管理,形成“一城两制”的管理模式。商埠区的道路建设形成了经纬纵横的棋盘式格局,修建了排水设施,市内汽车交通、供水、消防、环卫、公园、体育场、茶园、电影院等社会事业与公共设施得到了逐步完善。随着市政建设大规模铺开,制度日趋健全,投资环境显著改善,大批资本涌入。20世纪30年代,济南有137家工厂,已初步形成现代工业体系。
——摘编自田阳《济南开埠:晚清城市现代化转型的典范》
(1)依据材料一,概括济南商埠设立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分析20世纪初济南商埠区建设的特点及意义。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晚清以来,由于国内租界的城市化示范效应,使得政治精英和市政学者为代表的知识分子阶层,呼吁和提出改革近代中国政治体制的诉求,推进城市管理理念变革。清廷在内忧外患的压力下,于1901年发布上谕,宣示改革。其中涉及城市管理体制变革的内容主要有:城市广泛设立一种新型的承担城市管理职能的警察机构,并建立近代城市工商业经济的管理机构——商部,开始建立并初步确立相应法律体系。城市管理机构的雏形开始建立起来。
——摘编自郭雪飞《传统到近代:中国城市管理理念的演变》
材料二 七届二中全会报告明确指出: “从我们接管城市的第一天起,我们的眼睛就要向着这个城市的生产事业的恢复和发展。”在城市斗争中,“我们必须全心全意地依靠工人阶级,团结其他劳动群众,争取知识分子,争取尽可能多的能够同我们合作的代表人物站在我们方面。”毛泽东指出:“必须使城市工作和乡村工作紧密地联系起来,决不可以丢掉乡村,仅顾城市。”提出由军事管制委员会及临时市政府出面邀请若干人组成各界代表会,成为在军管初期传达政策,联系群众的协议机关。并对改造旧城市、建设新城市方面提出了“实用、经济、美观”的城市建设原则。
——摘编自莫岳云《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的城市管理思想》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晚清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的历史背景。
(2)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共产党城市管理的基本理念,并分析其历史作用。
答案:
一、
1.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1世纪初的中国。据材料“主张建设一种把城市生活的优点同乡村的美好环境和谐地结合起来的田园城市,使居民返回乡村”可知,我们可以借鉴的是可以通过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统筹城乡发展,以解决我国现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的问题,A项正确;据设问“这一方案”可知,指的是英国“田园城市”运动创始人提出的方案,结合材料“建设一种把城市生活的优点同乡村的美好环境和谐地结合起来的田园城市”可知,其关注的是城乡结合,而非城市生态环境、农村基础设施,排除B项、D项; 这一方案也没有从农民工的观念角度出发,排除C项。故选A项。
2.D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D为中国,因为中国城镇化起步晚,进程慢,长期低于世界城镇人口比例,新中国成立后进程加快,文革期间明显放缓,改革开放后,进程大大加快,D项正确;A为英国,因为英国起点高、发展快、完成早,城镇化进程长期遥遥领先,排除A项;B为美国,因为它的城镇化进程仅次于英国,两次工业革命期间发展速度快,排除B项;;C为日本,因为它起步晚,二战后国内民主改革推动了城镇化发展,排除C项。故选D项。
3.D
【详解】根据材料中的“1883年,上海自来水公司的杨树浦水厂正式建成并供水;到清末,上海的租界和华界先后建成了各自的供水系统。其他城市如广州、武汉、北京也相继建立了自来水公司,向居民供水。”可以看出近代以来,大城市中逐渐建立了供水系统和自来水公司,这是城市近代化的体现,而这种城市基础设施的出现是工业文明发展的结果,D项正确;材料仅提到各大城市相继建立了自来水公司,并没有进行比较,无法得出上海城市化水平领先全国,排除A项;材料中涉及到租界和华界都有供水系统,不能说明租界是城市化发展的根源,排除B项;城市基础设施的变化与生态环境恶化之间没有必然联系,排除C项。故选D项。
4.B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内涵式发展是指以事物的内部因素作为动力和资源的发展模式,在发展形态上主要表现为事物内在属性的运动和变化所引起的发展。根据材料可知,法国城市化建设中不仅注重硬件设施的建设还注重文化等软件设施的建设,这符合内涵式发展的模式。B项正确;改善国计民生的描述片面,排除A项;增加基础设施投入只符合在城市化建设中硬件设施的投入,但没有涉及文化领域建设的投入,排除C项;材料中未强调且未涉及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表述,排除D项。故选B项。
5.A
【详解】由于大陆地区城镇人口与农村人口的改变,导致一些行业的“用工荒”问题,而“90后”农民工习惯了城市生活,不愿意回到农村。英国主张建设一种把城市同乡村结合起来的田园城市,使居民返回乡村。因此,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有利于我们解决现行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的问题。A项正确;关注城市化质量在材料中未涉及,排除B项;改变农民工的观念与解决城市化问题没有直接的联系,排除C项;题干强调促进城乡一体化,完善城市管理体制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6.C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政府颁布相关法案来解决人民的住房需求,进而维护社会稳定,反映了英国积极应对城市化进程,C项正确;政府颁布相关法案来解决人民的住房需求,并不是干预房地产经济,排除A项;材料内容与建设法制国家无关,排除B项;政府颁布相关法案来解决人民的住房需求,缓和了阶级矛盾,排除D项。故选C项。
7.D
【详解】根据材料“焦作已拥有矿工5000余人,开辟出马市街......车站附近建有道清铁路局、铁路办事处、机厂、车房、公园、医院、员司住宅等......”可得知焦作的城市化进程推动了街道、公园等基础设施的发展,D项正确。材料中有关于焦作的铁路发展情况,但不能说明铁路交通决定城市空间格局,排除A项;材料中有“西式建筑”,但无法就这个信息得出城市是近代中西文化交汇点,排除B项;焦作城人口确实增长,但这些人不一定都是工人阶级,不符合材料信息主旨,排除C项。故选D项。
8.D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1949-1957年,国民经济恢复和一化三改推动了城市化进程;1959-1961年,出现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影响城市化进程;1966-1976年,文革的动乱阻碍了城市化进程;1976年以后文革结束和1978年后实行改革开放,推动了城市化进程。各时段的城市化进程变化不同,这主要是深受国家政策的影响,D项正确;一五计划实行于1953-1957年,与材料其他时段的城市化进程变化无关,排除A项;示意图中的曲线在1957-1965年曲折变化,“稳步推进”不符合材料,排除B项;“均衡分布”不符合史实,而且材料不能体现,排除C项。故选D项。
9.C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1965年,贵州全省6个主要城市总人口约92万人,占全省非农业人口的52.6%。到1980年,贵州这6个城市总人口增长至165万人,约占全省非农业人口的49.0%。”并结合所学可知,三线建设是20世纪60~70年代中国以加强国防为中心的战略大后方建设,是国防建设和国家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三线建设增强了重庆、成都、昆明、贵阳四大中心城市的经济实力,推动了西南地区一批工业城镇的兴起,加快了西南地区部分中小城镇和集镇的发展,使西南地区城市化进程加快,与材料中人口增多的表现一致,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贵州以农业人口为主体,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贵州中心城市发展的速度如何,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贵州工业结构实现升级,排除D项。故选C项。
10.A
【详解】根据材料“人满为患,许多工人只能住在没有照明和排水设施的地下室,使得传集病很容易扩散”“英国爆发霍乱”“平均死亡率从20.69%上升到30.8%”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城市化快速发展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A项正确;B、D两项材料并未反映,排除B、D项;这些问题正是城市化快速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不健全导致的,排除C项。故选A项。
11.B
【详解】材料指出,汕头充满浓烈的近代城市气息是由于“基础设施从无到有,从有到全,形成了……完整一体的近代设施体系”,所以汕头的近代化是得益于城市化建设的不断发展,B项正确;虽然汕头是因开埠而崛起的新兴滨海港口城市,但材料不能说明近代汕头发展的半殖民地色彩,排除A项;近代汕头的基础设施建设只是“在许多方面走在全国的前列”,不是标杆,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汕头基础设施建设与近代化的关系,并未涉及中西文化的更替,排除D项。故选B项。
12.B
【详解】近代以来,大城市中逐渐建立了供水系统和自来水公司,这是城市近代化的体现,而这种城市基础设施的出现是工业文明发展的结果,B项正确;材料主旨并未涉及到人口压力,排除A项;C项夸大了城市化进程,排除C项;城市供水系统的出现不等于生态环境的破坏,排除D项。故选B项。
13.B
【详解】据根据题意可以看出,户籍制度不断改革意旨是在加强户籍管理,同时逐渐允许农民进入城镇落户,这适应了我国经济发展和城市化发展的需要,因此目的是适应社会发展需要,B项正确;AD项不是户籍制度改革的根本目的,排除AD项;C项不能反映城市户籍改革的目的,排除C项。故选B项。
14.B
【详解】根据“继则沿河流,复次则沿铁道线,自有电气事业,则沿电车道而发展”等信息可知,天津的发展受益于交通的发展,说明交通发展促进了城市布局的变化,B项正确;“城乡联系”的说法无从体现,排除A项;材料内容反映的是天津城的发展,没有体现人们的出行方式的变化,排除C项;“决定”的说法过于夸张,排除D项。故选B项。
15.B
【详解】根据材料“……1843年5.1%、1894年6.0%、1949年10.6%”,可知,从1843年到1949年,中国百年间城市化由5.1%发展到10.6%,说明中国近代城市化发展的特征是“城市化程度低”,城市化进程缓慢,B项正确,排除C项;仅凭材料不能看出城市发展趋向不平衡和呈半殖民地化,排除A、D项。故选B项。
二、
1.(1)D—E段。原因:改革开放的实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户籍制度的改革;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确立。
(2)方向:以大中城市为重心,构建城市群和都市圈,追求城市发展质量。科学策略:农村人口市民化;创新人口管理,进行户籍改革;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全部常住人口。
2.(1)特点:政治机制在城市化中发挥重要作用;旧城改造与新城建设并举;城市建设围绕工业生产;城市化进程取得显著成就。(答出两点即可)
(2)不同:进入平稳发展阶段;凸显经济体制改革的带动作用;城市人口增速较快。(答出两点即可)
(3)原因:对外开放政策的扩大为中国城市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说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技术革命的迅猛发展,国际社会迎来了新一轮的经济全球化趋势。以浦东开发开放和中共十四大的召开为标志,我国政府进一步加快对外开放步伐,积极参与全球分工,不仅使城市发展获得了大量资本、技术和人才,而且为中国城市的制造业和服务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全球市场。为了更好地适应全球化潮流和中国经济建设的需求,不少大中城市强化基础设施建设,调整产业结构,建立立体化交通网络,改善了人居环境。中国城市通过对外开放,抓住全球新一轮产业分工调整的机遇,利用全球的资金、技术和市场,实现了较快发展。(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3.(1)因素:列强侵略下工业文明对中国的冲击(或通商口岸的开放);洋务运动的推动(或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解释:三线建设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或20世纪60年代前期),我国面对严峻的国际局势,以“备战、备荒、为人民”为指导方针,将建设重点放在西南、西北(或中西部)的一次对全国工业布局的战略性调整。不仅增强了国防力量,而且改善了我国工业布局(或推动中西部的经济社会发展)。(时间、空间、方针,影响)
(2)问题:工业革命带来的城市人口猛增;城市规划建设滞后;居民生活环境恶劣;传染病流行;人们的生活总体水平未同步提升;政府应对危机的能力不足等。
建议(角度):建设新城,疏解中心城市人口:重视公共卫生与疫病防治;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改善城市居民的居住环境;基层治理中发挥社区组织的作用(如把城市分成若干小区,每个小区组织志愿者,负责日常的救济、协调私产团体和救济工作等);向社会开放政府公职、改革官员录用制度,建立廉洁高效政府;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4.(1)原因:民族危机下维护国家主权需要;山东地区工商业发展,为开埠奠定基础;地方官员的推动,其他自开商埠的引领;城市开埠观念的转变,自开商埠、保全主权的呼声高涨。
(2)特点:布局上经纬纵横、方正有序;功能多元(以经济功能为主、兼具文化娱乐等功能);设立专门机构管理;市政建设不断完善。
意义: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增强了城市经济功能;改变了城市面貌和格局,提高了城市化水平;创新了城市管理模式,为现代化转型提供借鉴;维护了国家主权。
5.(1)背景:近代西方列强的入侵;租界的城市化示范效应;精英知识分子阶层的推动;清末新政改革的推行;民族资本主义(近代工商业经济)的发展;外国近代城市管理理念的传播。
(2)理念:恢复和发展城市的生产;依靠以工人阶级为主体的进步力量;实行城乡兼顾与城乡互助;实行城市民主建政;加强城市规划和建设。
作用: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利于巩固新生的政权(利于稳定社会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