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 课后训练(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 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 课后训练(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03.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6-17 14:29: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
一、选择题
1.[2023·辽宁大连期末]约公元前3500年起,繁衍壮大的印欧人开始分裂为多个部落,并逐渐向外迁徙。他们总是带着自己的家眷、习俗和武器来到一个个陌生的地方,并加以征服成为当地的主人。这说明当时印欧人(  )
A.主要靠游牧捕猎为生
B.仍过着原始群居生活
C.代表了世界先进文明
D.掌握了农业生产技术
2.[2023·天津高二检测]语言是历史的宝库。印欧人所属的印欧语系的许多语种都有表示“雪”“冬天”“熊”“羊”等意义的词,而“稻米”“狮子”等热带、亚热带地区的词在原始印欧语中是不存在的。下列解释合理的是(  )
A.南亚大陆是印欧人的最初游牧地
B.印欧人大多迁徙到热带地区
C.印欧人可能起源于气候较冷的地区
D.印欧人迁徙时间相当短暂
3.[2023·莱州高二检测]约在1世纪,匈奴人开始迁徙,从而导致了一场延续数百年、波及亚欧大陆广大地域的民族大迁徙。这一迁徙的主要方向,一是西进,二是南下。在西方,这一迁徙浪潮所产生的影响是(  )
A.成为西罗马帝国灭亡的根本原因
B.促成了日耳曼诸国的建立
C.加快了封建制度瓦解的进程
D.使赫梯人掌握了马拉战车技术
4.十六国前赵统治者刘渊曾研习《易》《尚书》《毛诗》,尤好《左氏春秋》。后赵创立者石勒“雅好文学,虽在军旅常令儒生读史书而听之”。这说明北方少数民族迁徙(  )
A.促进了少数民族的汉化
B.推动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
C.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容
D.给汉地带来了安宁的生活
5.“中世纪初期的西欧,罗马时代的城市大多没落,工商业衰败,有的已成废墟,它们在经济上与农村无甚区别。”这时期造成城市没落的直接因素是(  )
A.罗马帝国的分裂
B.庄园经济的推行
C.基督教会的控制
D.日耳曼人的破坏
6.“民族大迁徙不是简单的民族驻地的变化,而是日耳曼人各部落集团对奴隶制罗马帝国的武力征服。在这种征服的基础上使罗马与日耳曼两种文明、两种制度和两大民族结合起来,逐渐形成了西欧的封建制度。”这段材料旨在说明(  )
A.罗马帝国灭亡标志着西欧进入封建社会时期
B.中古时期确立了日耳曼人在欧洲的统治
C.西欧封建制度既有罗马帝国特征又有日耳曼人传统
D.封建社会时期的西欧保留了农奴制
7.下表是西汉到唐宋时期的人口统计数据。这说明(  )
朝代 南方 北方
人口 (万户) 占全国户口 数比例(%) 人口 (万户) 占全国户口 数比例(%)
西汉 247.1 19.8 998.6 80.2
唐朝 392 43.2 514.9 56.8
北宋 1122.5 62.9 662.4 37.1
A.文景之治促进西汉人口的快速增长
B.藩镇割据造成唐宋人口的急剧减少
C.王朝更替导致中国古代人口的变动
D.经济重心南移带动人口的区域迁徙
8.魏晋时期,匈奴族刘渊入主中原,称汉高祖刘邦曾以宗女为公主嫁给匈奴冒顿单于,其子孙“冒姓刘氏”,遂定所建政权曰“汉”。刘渊这一做法意在(  )
A.恢复宗法制度
B.确立其统治的正统地位
C.弘扬中原文化
D.推动与其他政权的交往
9.继希腊人之后,罗马人登上了地中海的舞台,他们征服了希腊化的世界,建立起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然而,古罗马学者贺拉斯却说,被征服的希腊人最终征服了罗马人。贺拉斯所说的“征服”是指(  )
A.商业征服 B.宗教征服
C.财富征服 D.文化征服
10.中世纪的西方文化,比同时代的阿拉伯、印度和中国都要落后,古希腊、罗马的文化遗产在那里几乎灭尽,有赖于阿拉伯语版本将其保存,并在中世纪的后期被译成拉丁语等西方语言,重新回到欧洲。阿拉伯文化的西传,促进了文艺复兴的到来。这表明阿拉伯文化(  )
A.决定了西方思想解放运动的发展
B.直接促成了欧洲近代社会的转型
C.在保存和传播西方文化上影响深远
D.在沟通东西方文化上发挥重要作用
11.贵霜帝国的建立,为佛教的东传创造了有利条件。2012年10月,位于古丝绸之路东道北段的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吉县出土了17枚铜币,经鉴定为贵霜帝国的钱币。这表明贵霜帝国(  )
A.促进了南亚与中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往
B.沟通了中亚与欧洲之间的商贸联系
C.成为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中枢地带
D.保存和继承了古希腊、罗马的文化遗产
12.阿拉伯帝国的制度基本继承了拜占庭帝国和波斯帝国的传统,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在帝国一度流行。古埃及、波斯、印度、欧洲等地的民间故事被阿拉伯人接受和融汇为《天方夜谭》。这说明阿拉伯(  )
A.是东西文化交流的桥梁 B.文明影响广泛深远
C.文明的发展具有包容性 D.长于借鉴缺少创新
二、非选择题
13.图1、图2分别为魏晋南北朝时期和清朝前期移民方向示意图,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口迁移的趋势。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 
图1
图2
比较图1、图2,提取两幅图中有关人口迁移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表述成文,史论结合,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
一、选择题
1.[2023·辽宁大连期末]约公元前3500年起,繁衍壮大的印欧人开始分裂为多个部落,并逐渐向外迁徙。他们总是带着自己的家眷、习俗和武器来到一个个陌生的地方,并加以征服成为当地的主人。这说明当时印欧人(  )
A.主要靠游牧捕猎为生
B.仍过着原始群居生活
C.代表了世界先进文明
D.掌握了农业生产技术
解析:从题干中可看出古代印欧人大迁徙的重要特征:带着家眷、习俗和武器,并征服一个个陌生的地方成为当地的主人,这充分体现了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以打猎为生的生活特征,故A项正确;原始群居生活是人类进入氏族公社之前的生活状态,题干中明确提到古代印欧人已发展到部落生活阶段,故B项错误;在印欧人向外扩张时,当时世界上还有农耕文明,不能说游牧文明比农耕文明先进,故C项错误;如果印欧人掌握了农业生产技术,就会过上定居生活,不会四处迁徙,故D项错误。
2.[2023·天津高二检测]语言是历史的宝库。印欧人所属的印欧语系的许多语种都有表示“雪”“冬天”“熊”“羊”等意义的词,而“稻米”“狮子”等热带、亚热带地区的词在原始印欧语中是不存在的。下列解释合理的是(  )
A.南亚大陆是印欧人的最初游牧地
B.印欧人大多迁徙到热带地区
C.印欧人可能起源于气候较冷的地区
D.印欧人迁徙时间相当短暂
解析:“雪”“冬天”“熊”“羊”都是气候较冷地区存在的物种或现象,而体现热带、亚热带地区特征的词在原始印欧语中是不存在的,这说明印欧人可能起源于气候较冷的地区,故选C;印欧人最初的游牧地是东欧平原,故排除A;印欧人也有很多迁徙到温带地区的,故排除B;由材料看不出印欧人迁徙的时间,故排除D。
3.[2023·莱州高二检测]约在1世纪,匈奴人开始迁徙,从而导致了一场延续数百年、波及亚欧大陆广大地域的民族大迁徙。这一迁徙的主要方向,一是西进,二是南下。在西方,这一迁徙浪潮所产生的影响是(  )
A.成为西罗马帝国灭亡的根本原因
B.促成了日耳曼诸国的建立
C.加快了封建制度瓦解的进程
D.使赫梯人掌握了马拉战车技术
解析:据所学可知,匈奴人西迁促进了欧洲西罗马帝国的衰落,为日耳曼诸国的建立提供了机会,B正确;这一迁徙浪潮是导致西罗马帝国灭亡的主要因素之一,并非根本原因,排除A;这一迁徙浪潮促成了欧洲封建制度的产生与形成,而不是“加快了封建制度瓦解的进程”,排除C;公元前2世纪,赫梯人便已掌握马拉战车技术,D所述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
4.十六国前赵统治者刘渊曾研习《易》《尚书》《毛诗》,尤好《左氏春秋》。后赵创立者石勒“雅好文学,虽在军旅常令儒生读史书而听之”。这说明北方少数民族迁徙(  )
A.促进了少数民族的汉化
B.推动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
C.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容
D.给汉地带来了安宁的生活
解析:前赵统治者刘渊、后赵创立者石勒都是少数民族统治者,他们爱好汉文化,说明民族迁徙促进了少数民族的汉化,故选A;儒家思想在汉代成为主流思想,故排除B;材料看不出对中华文化内容的丰富,故排除C;十六国时期战乱频繁,故排除D。
5.“中世纪初期的西欧,罗马时代的城市大多没落,工商业衰败,有的已成废墟,它们在经济上与农村无甚区别。”这时期造成城市没落的直接因素是(  )
A.罗马帝国的分裂
B.庄园经济的推行
C.基督教会的控制
D.日耳曼人的破坏
解析:西欧封建社会是日耳曼人在罗马帝国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在日耳曼人和罗马人的冲突中,罗马时代的城市大多没落,故D项正确;罗马帝国的分裂是内部纷争,不是城市没落的直接原因,A项错误;B、C两项不是城市没落的直接因素,排除。
6.“民族大迁徙不是简单的民族驻地的变化,而是日耳曼人各部落集团对奴隶制罗马帝国的武力征服。在这种征服的基础上使罗马与日耳曼两种文明、两种制度和两大民族结合起来,逐渐形成了西欧的封建制度。”这段材料旨在说明(  )
A.罗马帝国灭亡标志着西欧进入封建社会时期
B.中古时期确立了日耳曼人在欧洲的统治
C.西欧封建制度既有罗马帝国特征又有日耳曼人传统
D.封建社会时期的西欧保留了农奴制
解析:根据材料“在这种征服的基础上使罗马与日耳曼两种文明、两种制度和两大民族结合起来,逐渐形成了西欧的封建制度”可得出,西欧封建制度的形成受到日耳曼文明的影响以及保留有罗马文明的特征,故C项正确;西罗马帝国灭亡标志着西欧进入封建社会时期,而不是罗马帝国灭亡,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出日耳曼人在中古时期统治欧洲,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农奴制的保留,排除D项。
7.下表是西汉到唐宋时期的人口统计数据。这说明(  )
朝代 南方 北方
人口 (万户) 占全国户口 数比例(%) 人口 (万户) 占全国户口 数比例(%)
西汉 247.1 19.8 998.6 80.2
唐朝 392 43.2 514.9 56.8
北宋 1122.5 62.9 662.4 37.1
A.文景之治促进西汉人口的快速增长
B.藩镇割据造成唐宋人口的急剧减少
C.王朝更替导致中国古代人口的变动
D.经济重心南移带动人口的区域迁徙
解析:东汉末年北方多战乱,北方人口开始南迁,魏晋南北朝以来,全国经济重心出现了南移的趋势,南宋时完成了经济重心的南移,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的局面。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发现,南方人口及其占全国户口数比例均逐渐增加,符合经济重心南移带动人口的区域迁徙,故选D项;A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根据表格中数据可知,唐宋时期北方人口只是相对于西汉时期是减少的,但是南方人口是持续增加的,排除B项;王朝更替不是引起中国古代人口变动的主要因素,排除C项。
8.魏晋时期,匈奴族刘渊入主中原,称汉高祖刘邦曾以宗女为公主嫁给匈奴冒顿单于,其子孙“冒姓刘氏”,遂定所建政权曰“汉”。刘渊这一做法意在(  )
A.恢复宗法制度
B.确立其统治的正统地位
C.弘扬中原文化
D.推动与其他政权的交往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匈奴族刘渊利用曾有的匈汉和亲关系,建国称汉,将自己作为刘汉的正统继承者,目的是确立其统治的正统地位,故B项正确;刘渊的目的是利用血缘宗法关系巩固政权统治,并非恢复宗法制度,A项错误;弘扬中原文化不是刘渊此做法的根本目的,C项错误;刘渊标榜自己的正统地位的目的是争取汉族的支持,巩固统治,与其他政权的交往无关,D项错误。
9.继希腊人之后,罗马人登上了地中海的舞台,他们征服了希腊化的世界,建立起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然而,古罗马学者贺拉斯却说,被征服的希腊人最终征服了罗马人。贺拉斯所说的“征服”是指(  )
A.商业征服 B.宗教征服
C.财富征服 D.文化征服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被征服的希腊人最终征服了罗马人”指罗马人虽然征服了希腊,但却被希腊的文化征服,故D项正确。
10.中世纪的西方文化,比同时代的阿拉伯、印度和中国都要落后,古希腊、罗马的文化遗产在那里几乎灭尽,有赖于阿拉伯语版本将其保存,并在中世纪的后期被译成拉丁语等西方语言,重新回到欧洲。阿拉伯文化的西传,促进了文艺复兴的到来。这表明阿拉伯文化(  )
A.决定了西方思想解放运动的发展
B.直接促成了欧洲近代社会的转型
C.在保存和传播西方文化上影响深远
D.在沟通东西方文化上发挥重要作用
【解析】根据材料“古希腊、罗马的文化遗产在那里几乎灭尽,有赖于阿拉伯语版本将其保存”“中世纪的后期被译成拉丁语等西方语言,重新回到欧洲”“促进了文艺复兴的到来”可知,阿拉伯文化保存了古希腊、罗马的文化遗产,将其重新传回到欧洲,促进了欧洲的社会进步,故C项正确;决定西方思想解放运动发展的是经济因素,而非文化因素,故A项错误;文艺复兴促进了西欧近代社会的转型,阿拉伯文化促进了文艺复兴,“直接促成”表述错误,排除B项;材料只体现了阿拉伯文化在保存和传播西方文化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排除D项。
11.贵霜帝国的建立,为佛教的东传创造了有利条件。2012年10月,位于古丝绸之路东道北段的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吉县出土了17枚铜币,经鉴定为贵霜帝国的钱币。这表明贵霜帝国(  )
A.促进了南亚与中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往
B.沟通了中亚与欧洲之间的商贸联系
C.成为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中枢地带
D.保存和继承了古希腊、罗马的文化遗产
【解析】贵霜帝国是大月氏人西迁而建立的,它的势力一度到达印度北部,结合材料在古丝绸之路上发现了该帝国的钱币可知,贵霜帝国促进了南亚与中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往,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表明贵霜帝国沟通了中亚与欧洲,排除B项;材料无法说明贵霜帝国是“中枢地带”,排除C项;材料并未涉及古希腊、罗马的文化遗产,排除D项。
12.阿拉伯帝国的制度基本继承了拜占庭帝国和波斯帝国的传统,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在帝国一度流行。古埃及、波斯、印度、欧洲等地的民间故事被阿拉伯人接受和融汇为《天方夜谭》。这说明阿拉伯(  )
A.是东西文化交流的桥梁 B.文明影响广泛深远
C.文明的发展具有包容性 D.长于借鉴缺少创新
【解析】材料中阿拉伯人吸收了古埃及、波斯、印度、欧洲等地的民间故事而编写成《天方夜谭》,说明阿拉伯文明具有包容性,故C项正确;A项体现的是阿拉伯人促进东西方文明传播的中介作用,材料并未体现,排除;B项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阿拉伯文明对外来文明既有吸收又有创新,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13.图1、图2分别为魏晋南北朝时期和清朝前期移民方向示意图,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口迁移的趋势。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 
图1
图2
比较图1、图2,提取两幅图中有关人口迁移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表述成文,史论结合,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解析:据图1“魏晋南北朝时期移民方向示意图”可知,北方少数民族迁往中原,中原汉族迁往江南,总体由北向南(总结二者共性);结合时代背景,从原因和影响两个角度入手,原因上:结合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频繁,民族纷争,社会动荡,以及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推进,北方各族纷纷内迁;而南方社会相对安定,自然条件较优越,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这些因素共同引发了北民南迁的现象(从北方、南方两个角度入手)。
影响上:结合所学可知,北民南迁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技术,促进了江南地区经济发展,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也推动了民族融合和国家统一。据图2“清朝前期移民方向示意图”可知,向边远地区四散迁移;东南向内地、台湾迁移;华北向西北、东北迁移(注意箭头方向,回答要全面准确);规模大、范围广(总结)。结合时代背景,从原因和影响两个角度入手,原因上:结合所学可知,清朝前期,国家统一,疆域辽阔;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南方和中原地区人口激增,人地矛盾尖锐;统治者政策调整(摊丁入亩和闭关锁国政策);人身依附关系松弛,这些推动了人口迁移。
影响上:结合所学可从有力推动了边疆地区经济开发;巩固多民族国家统一;缓解了内
地人口压力,增加政府收入;促进了文明交流等角度入手。最后,总结概况,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我国移民呈现出了从民族纷争、生存型移民(魏晋南北朝时期移民)到开发型移民(清朝前期移民)的不同阶段特征,深刻改变了我国人口布局,推动社会发展。
答案:
信息 说明
图1:北方少数民族迁往中原(1分),中原汉族迁往江南(1分),总体由北向南。 图2:向边远地区四散迁移;东南向内地、台湾迁移;华北向西北、东北迁移(任答1点得1分)规模大、范围广(任答1点得1分)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战乱频繁,民族纷争,社会动荡,以及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推进,北方各族纷纷内迁。南方社会相对安定,自然条件较优越,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这些因素共同引发了北民南迁的现象。这一时期的迁移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技术,促进了江南地区经济发展,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也推动了民族融合和国家统一。(从原因和影响两个角度写才能得4分) 清朝前期,国家统一,疆域辽阔;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南方和中原地区人口激增,人地矛盾尖锐;统治者政策调整(摊丁入亩和闭关锁国政策);人身依附关系松弛,这些推动了人口迁移。这一时期的迁移有力推动了边疆地区经济开发;巩固多民族国家统一;缓解了内地人口压力,增加政府收入;促进了文明交流。(从原因和影响两个角度写才能得4分) 综上所述,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我国移民呈现出了从民族纷争、生存型移民到开发型移民的不同阶段特征,深刻改变了我国人口布局,推动社会发展。(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