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兰州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试题 历史 (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甘肃省兰州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试题 历史 (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3.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6-17 15:24: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兰州一中2023-2024-2学期5月月考试题
高二历史
说明:本试卷分第Ⅰ卷(单项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答案写在答题卡上,交卷时只交答题卡。
第Ⅰ卷(单项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
1. 新石器时代,陶器纹饰的生活化特征突出,风格活泼愉快;青铜时代,以饕餮纹为代表的青铜纹饰凶猛庄严,凸显出神秘和威严。这从侧面反映了
A. 纹饰的用途发生根本转变 B. 统治权威的加强成为需求
C. 民众审美观念发生变化 D. 古代手工业技术不断提高
2. 春秋时期,齐桓公规定:“有三幼者无妇征,四幼者尽家无征,五幼又予之葆,受二人之食,能事而后止。”越王勾践下令:“生丈夫,二壶酒,一犬;生女子,二壶酒,一豚;生三人,公与之母;生二子,公与之气。”该时期这些政策的推行主要服务于( )
A. 农耕技术的推广 B. 富国强兵的需要
C. 社会秩序的重建 D. 商品经济的发展
3. 东汉时,“父老”作为关注地方利益的重要社会力量,可以对各种政策提出自己的看法。他们的看法往往能够得到当政者的积极回应与采纳,如南顿父老向光武帝进言免除十年田租,光武帝虽然没同意,但还是免除了两年的田租。由此可知,汉代( )
A. 中央集权面临危机 B. 地方豪强干政
C. 社会治理协调互动 D. 农民负担沉重
4. 唐朝诗人白居易在《赠友五首》之一中写道:“私家无钱炉,平地无铜山。胡秋夏税,岁岁输铜钱。钱力日已重,农力日已殚。贱粜粟与麦,贱贸丝与绵。岁暮衣食尽,焉得无饥寒。”“谁能革此弊,待君秉利权。复彼租庸法,令如贞观年。”赏析可知( )
A. 时间:大唐盛世下的危机 B. 空间:南方逐渐赶上北方
C. 风格:浪漫主义色彩浓厚 D. 视角:平民对两税法不满
5. 宋代理学家反复强调,“天理”作为普遍绝对的本体存在,也是一种道德存在,“理”就是一个最高的道德原理。“天理”支配着世界的秩序和变化,不仅是一切自然物的内在法则,也是社会生活的规范与人文法则。这反映出当时( )
A. 封建统治危机的加深 B. 儒学的哲学化与体系化
C. 三教合一的趋势加强 D. 儒学的世俗化与宗教化
6. 隆庆万历年间一些士人开始跳脱早前的“西洋”视野。福建泉州人李光缙对荷兰的位置有较为清醒认识,“大西洋之番,其种有红毛者,负西海而居,地方数千里,去中国水道最远,译者云在昆仑西北。”这一认识( )
A. 抵御了列强的侵略扩张 B. 体现天朝上国的观念转变
C. 得益于海禁政策的松弛 D. 折射了学习西方潮流涌现
7. 美籍华人张馨保在《林钦差与鸦片战争》一文中指出:鸦片战争是两种文化之间冲突……当二者相遇时,冲突不可避免,中国的失败也同样不可避免。此观点
A. 掩盖了发动战争的侵略性 B. 反映了战争发生的真实目的
C. 揭示了战争发生的必然性 D. 表明了中国战败的不可避免
8. 有学者在论及近代中国某一事件时曾用了这样一则比喻:“马体牛用。让马去犁地,让牛去奔跑。”并补充说,“他们一直认为中国的文化与体制是最优秀的,只不过船不坚炮不利罢了。”该学者在此( )
A. 批评了清廷的封闭保守 B. 指出了洋务新政的局限
C. 剖析了维新变法的根源 D. 讽刺了尊孔复古的荒谬
9. 对辛亥革命的认识,中共中央在第一次对时局的主张中指出:“辛亥革命战争有两个意义,一个是反对满洲帝政之民主运动,一个是反对外力压迫之自强运动。”这一认识强调这场革命
A. 完成了民族独立任务 B. 反帝反封建的内涵
C. 改变了中国社会性质 D. 传播了民主科学精神
10. 五四运动后,蔡元培在《社会主义史序》一文中写道:“从表面上来看,虽然在中国实行马克思主义可能有违理论原文,但这并不要紧,因为马克思主义并非是—个呆板的模型,我们只需要遵守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原则与根本宗旨就是了。”可见,蔡元培的观点( )
A. 有助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B. 加速了无产阶级政党的诞生
C. 开辟了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D. 引领了民主科学的思想潮流
11. 1948年8月,国民政府颁布《财政经济紧急处分令》,规定以金圆券1圆折合法币300万元或30万东北流通券的比率在12月20日前收兑完法币及东北流通券;同时以行政手段收兑民间黄金、白银、银币和外国币券;限期登记管理民间存放在国外的外汇资产。上述做法反映国民政府( )
A. 国家财政危机的日益严重化 B. 加强对国统区的经济统制
C. 缓解通货膨胀的政策性努力 D. 致力于货币的现代化转型
12. 1964年4月25日,总参作战部向副总参谋长杨成武报告我国经济建设如何防备敌人突然袭击时指出:我国工业过于集中,仅14个100万人口以上大城市就集中了约60%,的主要民用机械工业、50%的化学工业和52%的国防工业,并且大部分都在沿海地区,易遭空袭等种种问题。这说明三线建设( )
A. 其背景是当时国际冷战格局 B. 其布局容易获得苏联的援助
C. 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面貌 D. 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尝试
13. 著名作家韩少功回忆道:“全国恢复高考消息最初未能使我动心。对于那次高考能否真正做到尊重知识和公平择优,我一开始十分怀疑。”著名教授徐行言也曾道:“虽然上大学是我内心深处所向往的目标,但在经过四年的推荐入学和张铁生的白卷风波之后,我却始终将信将疑。”这一现象表明当时( )
A. 中国已处在社会转型的前夜 B. 恢复高考制度的群众基础广泛
C. 思想上的拨乱反正亟待开展 D. 改革开放推行过程中存在阻力
14. 1960年,卫生部在《关于全国西医学习中医经验交流座谈会情况的报告》中指出,“不少疑难病症如晚期血吸虫病、流行性乙型脑炎、聋哑、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经过中西医结合治疗,也有显著的效果,其中有一些的治疗效果已高于国际先进水平”。这给我们的直接启示是( )
A. 坚持国家建构疾病防治体系 B. 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C. 不同科技文化交流取长补短 D. 西医学习中医才能发展
15. 八二宪法由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于1982年12月4日正式通过并颁布,其主要内容包括:将国家性质由“无产阶级专政”恢复为“人民民主专政”;将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并列为三支基本的社会力量等,这反映出在此时的中国( )
A. 知识分子成为新社会阶级 B. 国家性质恢复为社会主义
C. 法制建设迎来发展新时机 D. “左”倾错误得以彻底纠正
16. 2017—2020年,中国开办了“阿富汗珍宝展”;亚洲文明对话大会期间成功举办“大美亚细亚——亚洲文明展”,并积极推进“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行动”;用好国际文化遗产领域制度性权利,与各国共搭共建文物返还与追索新秩序;截至2022年,我国已在亚洲、非洲、欧洲、美洲20多个国家开展了40余项联合考古项目。这体现了( )
A. 世界遗产保护形成了共识 B. 中国作为文明大国的担当
C. 世界遗产面临巨大的挑战 D. 中国引领了世界遗产保护
第Ⅱ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题(第17题20分,第18题20分,第19题12分)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学术界普遍认为野生西瓜最早原产于非洲。“旧传种来自西域,故名西瓜。”这样看来西瓜名字的由来与西瓜在中国的引种和传播有一定关系。
根据最早关于西瓜的文献记载,五代后晋(936年-947年)胡峤从契丹归来后撰《陷虏记》记载在契丹见闻,其中提到西瓜。北宋时期相关文献较少,有说法当时黄河地区可能已经种植西瓜,《清明上河图》展现了汴京街市,“其中一个水果摊前案上放有数块切开的西瓜”。南宋时期西瓜的记载多处可见,如诗人范成大在《西瓜园》中写道:“碧蔓凌霜卧软沙,年来处处食西瓜。”诗注里有:“西瓜味淡而多液,本燕北种,今河南皆种之。”文天祥《西瓜吟》中:“下咽顿除烟火气,入齿便作冰雪声。”元代官修农书《农桑辑要》中不但首次出现西瓜的栽培方法,还有西瓜子仁的介绍。而《日用本草》记载:“西瓜,味甘寒,无毒,消暑解热,解烦渴,宽中下气利小水,治血痢。”明《本草纲目》也有关于西瓜引种、生理特性、用途、食用等各方面的详细记载;《群芳谱诠释》记载“子取仁可荐茶,皮可蜜煎、糖煎、酱腌”。清代各地方志中关于西瓜的记载内容逐渐出现多样化,涉及西瓜形状、种植、用途、产量、传播、贸易等各方面。
——《西瓜在中国的引种推广及动因探析》
材料二 西瓜优良的自然特性,使得它在成功引种后地位迅速上升,成为重要的消夏果瓜。江南地区有喝烧酒、吃西瓜的习惯。西瓜汁可以被用来烹煮猪肉,味同蜜炙肉。西瓜去除盖和瓤后,将鸡(鸭)肉置于其中,外加各种作料,然后蒸煮熟透,统称西瓜盅。还可以加工成西瓜膏、西瓜糕以及西瓜酱等食品。西瓜还是元旦(春节)、端午、荐新、立秋、七夕、中秋等多个岁时节日中的必需果品。中国很多地方的民间都有立秋吃西瓜的习俗,称为“啃秋”或“咬秋”。这一风俗源于古代“秋报”祭祀之礼。
——《西瓜引种传播及其对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历史上种植利用西瓜的特点,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广泛种植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我国历史上种植利用西瓜影响。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宝玉与二十世纪相见”
1903-1910年,翻新小说在中国非常流行。翻新小说是指对经典名著进行续写,借用其人物形象,置换其活动空间和行为价值而形成的新式小说。其中吴趼人的《新石头记》是代表作之一,表3是该书设计的“宝玉与二十世纪相见”两个情节。
情节一 宝玉道:“我在街上走了一趟,看见十家铺子当中,倒有九家卖洋货的。我们中国生意竟是没有了。”薛蟠诧异道:“奇了,奇了!怎么你也谈起生意经来了。”宝玉道:“我不是忽然要谈这个。我想国人尽着拿东西来卖给中国人,一年一年地不把中国的钱换到外国去了么。”
情节二 宝玉看到教民杨势子无故殴打贫民王威儿。县官本打算各打他们20板子以示惩戒,但得知杨势子是教民后,立即将其释放,紧接着就把贫民王威儿打得鼻青脸肿,并对他说:“你那里不好去闯祸,却走到本县治下来得罪教民……须知本县的前程,不是给你作顽意儿的。”
——据冯玉恒《近代科学小说内蕴研究——以〈新石头记〉为例》等
(1)对“宝玉与二十世纪相见”这一设计加以解读。
(2)编写一段“宝玉与二十世纪相见”的新情节。(要求:表述成文,言简意赅,符合原文情境。)
19. 故宫是中国最大的博物院,是悠悠华夏文明的一大标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张忠培先生建国之初即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后长期任教于吉林大学。1988年出任故宫博物院院长。张先生长于古迹保护和文物管理,一生著述最为关注“中国考古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其著述《中国考古学:走近历史真实之道》,是极为专业的考古学著作,张院长也可谓是学者“兼职”故宫院长。到1991年,吕济民先生接任院长。吕先生在特定的时代中,将目光从专业考古领域转向故宫本身,面对转型时期的困境,他提出“经济收入”和“教育作用”是衡量博物馆工作的两把标尺。他的专著《中国博物馆史论》出版,盘点了全国多地的博物馆及其给今人带来的启示,甚至于他大谈“搞活创收”,其思想在90年代颇具前瞻性。......2012年单霁翔先生接棒院长后,理院方式与20世纪历任院长风格迥异。他开放宫门,推出让人耳目一新的文创产品,1994年以来首度开放故宫夜场......千姿百态的“新玩法”让故宫“活了”,也把单先生变成了“网红院长”。单院长著作颇丰,目前可称是故宫历任院长中著述最多的一位。其代表作“平安故宫”系列自2012年起每年出版一本,把单霁翔一年以来在公共场合的演讲、稿件、访谈全部收录于此。这些文字与单霁翔的工作紧密联结,读者可以从其中读到他的工作理念和方式,但对于工作之外的生活,或是其他方面的研究,他谈得很少。
——整理自郑薛、飞腾《故宫历任院长都写了什么书?》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故宫博物院院长管理措施与著述内容的理解(一位或者几位皆可)。(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兰州一中2023-2024-2学期5月月考试题
高二历史
说明:本试卷分第Ⅰ卷(单项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答案写在答题卡上,交卷时只交答题卡。
第Ⅰ卷(单项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
1. 新石器时代,陶器纹饰的生活化特征突出,风格活泼愉快;青铜时代,以饕餮纹为代表的青铜纹饰凶猛庄严,凸显出神秘和威严。这从侧面反映了
A. 纹饰的用途发生根本转变 B. 统治权威的加强成为需求
C. 民众的审美观念发生变化 D. 古代手工业技术不断提高
【答案】B
【解析】
【详解】原始社会时期,阶级尚未出现,因此在陶器纹饰方面生活化特征较为突出,但是咋商周时期,由于国家统治需要,青铜纹饰凸显出神秘和威严,这从侧面反映了统治权威的加强成为需求,B项正确;纹饰的基本功能并未发生变化,排除A项;通过材料无法看出民众的审美变化,排除C项;不同的纹饰和不同的材质,无法体现出技术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B项。
2. 春秋时期,齐桓公规定:“有三幼者无妇征,四幼者尽家无征,五幼又予之葆,受二人之食,能事而后止。”越王勾践下令:“生丈夫,二壶酒,一犬;生女子,二壶酒,一豚;生三人,公与之母;生二子,公与之气。”该时期这些政策的推行主要服务于( )
A. 农耕技术的推广 B. 富国强兵的需要
C. 社会秩序的重建 D. 商品经济的发展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春秋时期,齐桓公规定:养三个幼儿即可免除“妇征”,养四个幼儿全家免除“妇征”,养五个幼儿还配备保姆,官家发给两人份额的粮食。越王勾践下令:生下男孩,公家奖励两壶酒,一条狗;生了女孩,公家奖励两壶酒,一头猪;一胎生三个孩子的,由公家派给一乳母;一胎生两个孩子的,由公家供给饮食。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时期,一些诸侯国出于富国强兵的需要,采取鼓励生育的政策,B项正确;材料与“农耕技术的推广”无关,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社会秩序的重建”,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商品经济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B项。
3. 东汉时,“父老”作为关注地方利益的重要社会力量,可以对各种政策提出自己的看法。他们的看法往往能够得到当政者的积极回应与采纳,如南顿父老向光武帝进言免除十年田租,光武帝虽然没同意,但还是免除了两年的田租。由此可知,汉代( )
A. 中央集权面临危机 B. 地方豪强干政
C. 社会治理协调互动 D. 农民负担沉重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体现是东汉时期统治者在社会治理方面注重倾听“父老”的意见,说明的是汉代社会治理的协调互动,C项正确;材料与中央集权危机无关,“父老”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排除A项;材料与地方豪强干政无关,排除B项;材料无关农民负担,排除D项。故选C项。
4. 唐朝诗人白居易在《赠友五首》之一中写道:“私家无钱炉,平地无铜山。胡为秋夏税,岁岁输铜钱。钱力日已重,农力日已殚。贱粜粟与麦,贱贸丝与绵。岁暮衣食尽,焉得无饥寒。”“谁能革此弊,待君秉利权。复彼租庸法,令如贞观年。”赏析可知( )
A. 时间:大唐盛世下的危机 B. 空间:南方逐渐赶上北方
C. 风格:浪漫主义色彩浓厚 D. 视角:平民对两税法不满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唐朝中国。这首诗站在平民视角批判了两税法给百姓带来的困扰,结合所学,两税中户税部分的税额是以钱计算,因政府征钱,市面上钱币流通量不足,不久就产生钱重物轻的现象,农民要贱卖绢帛、谷物或其他产品以交纳税钱,增加了负担,D项正确;白居易生活在安史之乱后的中唐时期,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南北方的经济发展状况,排除B项;白居易诗歌具有典型的写实风格,排除C项。故选D项。
5. 宋代理学家反复强调,“天理”作为普遍绝对的本体存在,也是一种道德存在,“理”就是一个最高的道德原理。“天理”支配着世界的秩序和变化,不仅是一切自然物的内在法则,也是社会生活的规范与人文法则。这反映出当时( )
A. 封建统治危机的加深 B. 儒学的哲学化与体系化
C. 三教合一的趋势加强 D. 儒学的世俗化与宗教化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宋代理学家将儒家伦理道德和等级秩序上升到天理的高度,论证了天理的神圣性和至上性,体现了儒学的哲学化与体系化,B项正确;宋朝仍处于封建社会的上升阶段,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体现了儒学的哲学化与体系化,未涉及三教合一趋势,三教合一是指儒释道的融合趋势,排除C项;材料反映出当时儒学的哲学化与体系化,世俗化强调与百姓生活更加贴近,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6. 隆庆万历年间一些士人开始跳脱早前的“西洋”视野。福建泉州人李光缙对荷兰的位置有较为清醒认识,“大西洋之番,其种有红毛者,负西海而居,地方数千里,去中国水道最远,译者云在昆仑西北。”这一认识( )
A. 抵御了列强的侵略扩张 B. 体现天朝上国的观念转变
C. 得益于海禁政策的松弛 D. 折射了学习西方潮流涌现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明朝时福建泉州人李光缙对荷兰的位置有较为清醒认识,结合所学可知,明朝进入隆庆万历时期,中外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随着海禁的开放,明政府开放漳州月港后,西班牙和荷兰相继东来,不少福建人获得了更多与欧洲人打交道的机会,率先对欧洲地理产生了相对准确的认识,真正开启了认识世界的进程,C项正确;视野或认识不能直接抵御西方侵略,排除A项;根据材料“其种有红毛者”可知天朝上国的观念没有转变,排除B项;材料只体现了李光缙对荷兰的位置有较为清醒认识,未涉及向西方学习的情况,排除D项。故选C项。
7. 美籍华人张馨保在《林钦差与鸦片战争》一文中指出:鸦片战争是两种文化之间冲突……当二者相遇时,冲突不可避免,中国失败也同样不可避免。此观点
A. 掩盖了发动战争的侵略性 B. 反映了战争发生的真实目的
C. 揭示了战争发生的必然性 D. 表明了中国战败的不可避免
【答案】A
【解析】
【详解】张馨保将鸦片战争的爆发和失败,归结为两种文化之间冲突,其观点掩盖了发动战争的侵略性,A项正确;材料并未说明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真实目的,排除B项;张馨保力图揭示的不仅是鸦片战争发生的必然性,排除C项;表明中国战败的必然性只是材料部分信息,并非其主旨,排除D项。故选A项。
8. 有学者在论及近代中国某一事件时曾用了这样一则比喻:“马体牛用。让马去犁地,让牛去奔跑。”并补充说,“他们一直认为中国的文化与体制是最优秀的,只不过船不坚炮不利罢了。”该学者在此( )
A. 批评了清廷的封闭保守 B. 指出了洋务新政的局限
C. 剖析了维新变法的根源 D. 讽刺了尊孔复古的荒谬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中国)。根据材料“认为中国的文化与体制是最优秀的,只不过船不坚炮不利罢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时期,倡导“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主张以中国伦常经史之学为根本,以西方科技之术为应用,该学者认为这一思想不利于中国向西方学习,指出了洋务新政的局限,B项正确;学者批评的是洋务运动的局限性,不是政府的保守,排除A项;材料主旨与维新变法无关,排除C项;尊孔复古是在袁世凯北洋政府时期,排除D项。故选B项。
9. 对辛亥革命认识,中共中央在第一次对时局的主张中指出:“辛亥革命战争有两个意义,一个是反对满洲帝政之民主运动,一个是反对外力压迫之自强运动。”这一认识强调这场革命
A. 完成了民族独立任务 B. 反帝反封建内涵
C. 改变了中国社会性质 D. 传播了民主科学精神
【答案】B
【解析】
【详解】中共中央认为辛亥革命“一个是反对满洲帝政之民主运动,一个是反对外力压迫之自强运动”,由此可知,这一认识强调这场革命的反帝反封建内涵,故B正确;辛亥革命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任务,故A错误;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故C错误;新文化运动传播了民主科学精神,故D错误。
10. 五四运动后,蔡元培在《社会主义史序》一文中写道:“从表面上来看,虽然在中国实行马克思主义可能有违理论原文,但这并不要紧,因为马克思主义并非是—个呆板的模型,我们只需要遵守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原则与根本宗旨就是了。”可见,蔡元培的观点( )
A. 有助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B. 加速了无产阶级政党的诞生
C. 开辟了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D. 引领了民主科学的思想潮流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蔡元培的观点“马克思主义并非是一个呆板的模型,我们只需要遵守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原则与根本宗旨就是了”,有助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A项正确;工人阶级力量日益壮大、早期共产党组织的成立、马克思主义不断传播等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排除B项;C项表述中,“开辟中国革命新道路”之说与材料及史实均不相符,排除C项;新文化运动树立了民主、科学两大旗帜,批判了尊孔复古的逆流,促进了民众思想解放,排除D项。故选A项。
11. 1948年8月,国民政府颁布《财政经济紧急处分令》,规定以金圆券1圆折合法币300万元或30万东北流通券的比率在12月20日前收兑完法币及东北流通券;同时以行政手段收兑民间黄金、白银、银币和外国币券;限期登记管理民间存放在国外的外汇资产。上述做法反映国民政府( )
A. 国家财政危机的日益严重化 B. 加强对国统区的经济统制
C. 缓解通货膨胀的政策性努力 D. 致力于货币的现代化转型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解放战争时期国民政府的经济已经陷入崩溃,因此结合材料中的措施可知,当时国家财政危机的日益严重化,A项正确;材料与加强对国统区的经济统制无关,排除B项;材料做法会加剧通货膨胀,排除C项;金圆券的发行并非货币现代化表现,排除D项。故选A项。
12. 1964年4月25日,总参作战部向副总参谋长杨成武报告我国经济建设如何防备敌人突然袭击时指出:我国工业过于集中,仅14个10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就集中了约60%,的主要民用机械工业、50%的化学工业和52%的国防工业,并且大部分都在沿海地区,易遭空袭等种种问题。这说明三线建设( )
A. 其背景是当时国际冷战格局 B. 其布局容易获得苏联的援助
C. 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面貌 D. 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尝试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三线建设是如何防备敌人突然袭击,因为工业主要集中在沿海城市,容易遭到空袭,所以重点在中西部地区发展工业尤其是国防工业,可见三线建设的主要背景是在国际冷战格局下美国对中国施行敌对政策、中苏关系破裂,A项正确;此时中苏关系已经破裂,且如果易于接受苏联援助应该建在东北地区,排除B项;一五计划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面貌,排除C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于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排除D项。故选A项。
13. 著名作家韩少功回忆道:“全国恢复高考的消息最初未能使我动心。对于那次高考能否真正做到尊重知识和公平择优,我一开始十分怀疑。”著名教授徐行言也曾道:“虽然上大学是我内心深处所向往的目标,但在经过四年的推荐入学和张铁生的白卷风波之后,我却始终将信将疑。”这一现象表明当时( )
A. 中国已处在社会转型的前夜 B. 恢复高考制度的群众基础广泛
C. 思想上的拨乱反正亟待开展 D. 改革开放推行过程中存在阻力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我一开始十分怀疑”、“我却始终将信将疑”等信息可知,韩少功、徐行言都对即将恢复的高考持怀疑态度,说明他们在思想上还受到一定的束缚,因此思想上的拨乱反正亟待开展,C项正确;这一现象主要说明当时人们的思想上还存在束缚,并不能说明社会亟待转型,更不能体现群众基础广泛,排除AB项;材料涉及的是恢复高考,和改革开放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4. 1960年,卫生部在《关于全国西医学习中医经验交流座谈会情况的报告》中指出,“不少疑难病症如晚期血吸虫病、流行性乙型脑炎、聋哑、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经过中西医结合治疗,也有显著的效果,其中有一些的治疗效果已高于国际先进水平”。这给我们的直接启示是( )
A. 坚持国家建构疾病防治体系 B. 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C. 不同科技文化交流取长补短 D. 西医学习中医才能发展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经过中西医结合治疗”、“有一些的治疗效果已高于国际先进水平”,可以看出中西医在治疗疑难病上进行了交流取长补短,C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及坚持国家建构疾病防治体系,排除A项;材料不涉及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排除B项;才能发展,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
15. 八二宪法由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于1982年12月4日正式通过并颁布,其主要内容包括:将国家性质由“无产阶级专政”恢复为“人民民主专政”;将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并列为三支基本的社会力量等,这反映出在此时的中国( )
A. 知识分子成为新社会阶级 B. 国家性质恢复为社会主义
C. 法制建设迎来发展新时机 D. “左”倾错误得以彻底纠正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82年(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1982年宪法的颁布推动了改革开放新时期法治建设的进一步发展,C项正确;知识分子不是新的阶级,属于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排除A项;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我国一直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排除B项;材料并未表明此时“左”倾错误被彻底纠正,排除D项。故选C项。
16. 2017—2020年,中国开办了“阿富汗珍宝展”;亚洲文明对话大会期间成功举办“大美亚细亚——亚洲文明展”,并积极推进“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行动”;用好国际文化遗产领域制度性权利,与各国共搭共建文物返还与追索新秩序;截至2022年,我国已在亚洲、非洲、欧洲、美洲20多个国家开展了40余项联合考古项目。这体现了( )
A. 世界遗产保护形成了共识 B. 中国作为文明大国的担当
C. 世界遗产面临巨大挑战 D. 中国引领了世界遗产保护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开办了‘阿富汗珍宝展’”“成功举办‘大美亚细亚——亚洲文明展’,并积极推进‘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行动’”“开展了40余项联合考古项目”可知,中国在国际文物保护方面发挥着文明大国的责任担当,B项正确;“形成了共识”表述绝对化,排除A项;材料主旨强调中国在国际文物保护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与世界遗产面临巨大挑战不符,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对比,无法得出中国的“引领”地位,排除D项。故选B项。
第Ⅱ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题(第17题20分,第18题20分,第19题12分)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学术界普遍认为野生西瓜最早原产于非洲。“旧传种来自西域,故名西瓜。”这样看来西瓜名字的由来与西瓜在中国的引种和传播有一定关系。
根据最早关于西瓜的文献记载,五代后晋(936年-947年)胡峤从契丹归来后撰《陷虏记》记载在契丹见闻,其中提到西瓜。北宋时期相关文献较少,有说法当时黄河地区可能已经种植西瓜,《清明上河图》展现了汴京街市,“其中一个水果摊前案上放有数块切开的西瓜”。南宋时期西瓜的记载多处可见,如诗人范成大在《西瓜园》中写道:“碧蔓凌霜卧软沙,年来处处食西瓜。”诗注里有:“西瓜味淡而多液,本燕北种,今河南皆种之。”文天祥《西瓜吟》中:“下咽顿除烟火气,入齿便作冰雪声。”元代官修农书《农桑辑要》中不但首次出现西瓜的栽培方法,还有西瓜子仁的介绍。而《日用本草》记载:“西瓜,味甘寒,无毒,消暑解热,解烦渴,宽中下气利小水,治血痢。”明《本草纲目》也有关于西瓜引种、生理特性、用途、食用等各方面的详细记载;《群芳谱诠释》记载“子取仁可荐茶,皮可蜜煎、糖煎、酱腌”。清代各地方志中关于西瓜的记载内容逐渐出现多样化,涉及西瓜形状、种植、用途、产量、传播、贸易等各方面。
——《西瓜在中国的引种推广及动因探析》
材料二 西瓜优良的自然特性,使得它在成功引种后地位迅速上升,成为重要的消夏果瓜。江南地区有喝烧酒、吃西瓜的习惯。西瓜汁可以被用来烹煮猪肉,味同蜜炙肉。西瓜去除盖和瓤后,将鸡(鸭)肉置于其中,外加各种作料,然后蒸煮熟透,统称西瓜盅。还可以加工成西瓜膏、西瓜糕以及西瓜酱等食品。西瓜还是元旦(春节)、端午、荐新、立秋、七夕、中秋等多个岁时节日中的必需果品。中国很多地方的民间都有立秋吃西瓜的习俗,称为“啃秋”或“咬秋”。这一风俗源于古代“秋报”祭祀之礼。
——《西瓜引种传播及其对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历史上种植利用西瓜的特点,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广泛种植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我国历史上种植利用西瓜的影响。
【答案】(1)特点:种植历史较为悠久;外来物种逐渐本土化;种植范围逐渐向南推广,最后全国广泛种植;对劳动人民实践经验的总结与推广开发出多种用途(药用、餐饮、零食等);逐渐具有鲜明的商品化性质。
原因:丝绸之路的开通;西瓜自身是优质水果,用途广泛;劳动人民的辛勤劳作,西瓜种植技术的进步;南北交流、民族交融。
(2)影响:丰富了人们的饮食文化;同中国传统节日风俗融合,成为许多民俗活动中的重要元素;推动了经济和贸易的发展。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特点:据材料“五代后晋……胡峤……撰《陷虏记》记载在契丹见闻,其中提到西瓜”“北宋时期……有说法当时黄河地区可能已经种植西瓜”得出种植历史较为悠久;据材料“学术界普遍认为野生西瓜最早原产于非洲”,结合材料中西瓜在中国的引种推广相关信息,可得出外来物种逐渐本土化;据材料“本燕北种,今河南皆种之”得出种植范围逐渐向南推广,最后全国广泛种植;据材料“明《本草纲目》……有关于西瓜引种、生理特性、用途、食用等各方面的详细记载”“《群芳谱诠释》记载‘子取仁可荐茶,皮可蜜煎、糖煎、酱腌’”得出对劳动人民实践经验的总结与推广开发出多种用途(药用、餐饮、零食等);据材料“水果摊前案上放有数块切开的西瓜”“涉及西瓜……贸易”得出逐渐具有鲜明的商品化性质。 原因:据材料“旧传种来自西域”得出西瓜经西域传入中国,得益于丝绸之路的开通;据材料“西瓜味淡而多液”“下咽顿除烟火气,入齿便作冰雪声”“西瓜,味甘寒,无毒,消暑解热,解烦渴,宽中下气利小水,治血痢”得出西瓜自身是优质水果,用途广泛;结合所学,西瓜在中国的引种推广得益于劳动人民的辛勤劳作,西瓜种植技术的进步;结合所学,西瓜从西域传入中国,种植范围逐渐由北向南推广,体现南北交流、民族交融。
【小问2详解】
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影响:据材料“成为重要的消夏果瓜”“西瓜汁可以被用来烹煮猪肉,……还可以加工成西瓜膏、西瓜糕以及西瓜酱等食品”得出丰富了人们的饮食文化;据材料“西瓜还是元旦(春节)、端午、荐新、立秋、七夕、中秋等多个岁时节日中的必需果品。中国很多地方的民间都有立秋吃西瓜的习俗”得出同中国传统节日风俗融合,成为许多民俗活动中的重要元素;结合所学,西瓜用途广泛,是重要的贸易商品,推动了经济和贸易的发展。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宝玉与二十世纪相见”
1903-1910年,翻新小说在中国非常流行。翻新小说是指对经典名著进行续写,借用其人物形象,置换其活动空间和行为价值而形成的新式小说。其中吴趼人的《新石头记》是代表作之一,表3是该书设计的“宝玉与二十世纪相见”两个情节。
情节一 宝玉道:“我在街上走了一趟,看见十家铺子当中,倒有九家卖洋货的。我们中国生意竟是没有了。”薛蟠诧异道:“奇了,奇了!怎么你也谈起生意经来了。”宝玉道:“我不是忽然要谈这个。我想国人尽着拿东西来卖给中国人,一年一年地不把中国的钱换到外国去了么。”
情节二 宝玉看到教民杨势子无故殴打贫民王威儿。县官本打算各打他们20板子以示惩戒,但得知杨势子是教民后,立即将其释放,紧接着就把贫民王威儿打得鼻青脸肿,并对他说:“你那里不好去闯祸,却走到本县治下来得罪教民……须知本县的前程,不是给你作顽意儿的。”
——据冯玉恒《近代科学小说内蕴研究——以〈新石头记〉为例》等
(1)对“宝玉与二十世纪相见”这一设计加以解读。
(2)编写一段“宝玉与二十世纪相见”的新情节。(要求:表述成文,言简意赅,符合原文情境。)
【答案】(1)在1903-1910年,中国非常流行翻新小说,将经典名著进行续写,将活动空间替换为晚清时期,如贾宝玉看到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列强拥有领事裁判权等,这一涉及源于列强侵略、政府腐败、文化冲突等社会现实,以此批判现实、表达改造社会的愿望。这一设计采用翻新手法,趣味性强,便于吸引民众,成为思想宣传的新方式。这一设计具有主观性和虚构性,作为史料使用时需慎重甄别、对照和考证;受时代等因素所限,未能指明当时中国的真正出路。
(2)答案示例:宝玉来到京师东郊民巷,不禁怒上心头:“中国人的地盘都是各国驻军!还不允许中国人居住!真真是世间荒唐事!”稍后,怒气渐平,心中暗想:我中华地大物博,定能重整河山!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20世纪(中国)。设问要求对“宝玉与二十世纪相见”这一设计加以解读,在解读时主要包括为什么进行这一设计,如何评价这一设计。材料“我想国人尽着拿东西来卖给中国人,一年一年地不把中国的钱换到外国去了么”体现了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材料“但得知杨势子是教民后,立即将其释放,紧接着就把贫民王威儿打得鼻青脸肿”体现了列强拥有领事裁判权。据材料可知,“宝玉与二十世纪相见”这一设计出现在20世纪初,这一设计源于列强侵略、政府腐败、文化冲突等社会现实,以此批判现实、表达改造社会的愿望。从特点和作用的角度,这一设计采用翻新手法,趣味性强,便于吸引民众,成为思想宣传的新方式。从局限性的角度,这一设计具有主观性和虚构性,作为史料使用时需慎重甄别、对照和考证;受时代等因素所限,未能指明当时中国的真正出路。
【小问2详解】
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短文撰写类,时空是20世纪(中国)。设问要求编写一段“宝玉与二十世纪相见”的新情节,可以从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角度进行设计,如针对《辛丑条约》划定北京东郊民巷为使馆界不准中国人居住这一事件进行设计如下:宝玉来到京师东郊民巷,不禁怒上心头:“中国人的地盘都是各国驻军!还不允许中国人居住!真真是世间荒唐事!”稍后,怒气渐平,心中暗想:我中华地大物博,定能重整河山!
19. 故宫是中国最大的博物院,是悠悠华夏文明的一大标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张忠培先生建国之初即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后长期任教于吉林大学。1988年出任故宫博物院院长。张先生长于古迹保护和文物管理,一生著述最为关注“中国考古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其著述《中国考古学:走近历史真实之道》,是极为专业的考古学著作,张院长也可谓是学者“兼职”故宫院长。到1991年,吕济民先生接任院长。吕先生在特定的时代中,将目光从专业考古领域转向故宫本身,面对转型时期的困境,他提出“经济收入”和“教育作用”是衡量博物馆工作的两把标尺。他的专著《中国博物馆史论》出版,盘点了全国多地的博物馆及其给今人带来的启示,甚至于他大谈“搞活创收”,其思想在90年代颇具前瞻性。......2012年单霁翔先生接棒院长后,理院方式与20世纪历任院长风格迥异。他开放宫门,推出让人耳目一新的文创产品,1994年以来首度开放故宫夜场......千姿百态的“新玩法”让故宫“活了”,也把单先生变成了“网红院长”。单院长著作颇丰,目前可称是故宫历任院长中著述最多的一位。其代表作“平安故宫”系列自2012年起每年出版一本,把单霁翔一年以来在公共场合的演讲、稿件、访谈全部收录于此。这些文字与单霁翔的工作紧密联结,读者可以从其中读到他的工作理念和方式,但对于工作之外的生活,或是其他方面的研究,他谈得很少。
——整理自郑薛、飞腾《故宫历任院长都写了什么书?》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故宫博物院院长管理措施与著述内容的理解(一位或者几位皆可)。(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答案】(1)参考答案示例:
理解:历任故宫院长任职期间工作内容之重心随社会发展而不断转变
说明:20世纪80年代,中国社会在改革开放的旗帜之下,已取得一定的经济建设成就,一方面,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成为时代主题,另一方面,高考制度恢复以后培养的第一批学术人才,抱持严谨的学术态度,在各自的专业领域取得突出成就,张忠培虽为故宫院长,但更专注于其考古学专业的学术建设;90年代以后,改革开放取得进一步成就,邓小平同志的“南方谈话”进一步促进了社会思想解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进一步明确,吕济民接任院长,将管理目光从学术专业转向故宫本身,“搞活创收”体现了这一时代的经济发展主题;21世纪以来,改革开放和解放思想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社会物质财富迅速增加,人民生活水平极大提升,网络生活、互联网经济时代的背景下,单霁翔顺应时代潮流,顺应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开放故宫之门,使无数故宫宝物“走向民间”,极大地丰富了国民的精神享受和文化知识。总而言之,历任故宫院长任职期间,其工作内容重心的转变,是追随中国社会发展脚步的结果。
其它参考性理解主题:
张忠培院长对考古学术的专注反映了八十年代严谨奋进的社会风尚
吕济民院长对学术和故宫经营的兼顾反映了九十年代社会思想的多面性
单霁翔院长对故宫的多元经营反映了21世纪中国社会的多元与活力
【解析】
【详解】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没有固定答案。解答本题首先应根据材料内容总结论点,再结合所学围绕论点展开论述。根据材料中张忠培、吕济民、单霁翔等历任故宫博物院院长的工作措施可以看出,在不同时期,历任故宫院长任职期间工作内容之重心是随社会发展而不断转变的。根据张忠培对故宫的考古、吕济民对故宫本身的关注、单霁翔对故宫的开发的内容展开论述,言之有理即可。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