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永州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试题 历史 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湖南省永州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试题 历史 Word版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8.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6-17 15:26: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永州一中2024年高二第二次月考试卷
历 史
温馨提示:
1.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按规定贴好条形码。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16题,共48分)
1. 尧舜活动的晋南地区,出土了面积约300万平方米的陶寺都邑遗址,并在其中发现了已知最早的测日影、确定节气的天文观测设施和着意展示来自不同地区仪式用品的大型“王墓”。《尚书·尧典》对其亦有“协和万邦”“光被四表”等记载。这体现了,当时( )
A. 部落战争的频现 B. 早期国家的萌芽 C. 官僚体制的确立 D. 多元格局的出现
2. 徐喜辰主编的《中国通史》中指出:春秋时期,卿大夫家内盛行着家臣制,春秋末期有些诸侯国内出现了一种官吏性质的家臣,这种家臣不再有封地,而以粮食为俸禄。这种家臣制( )
A. 促进了小农经济发展 B. 奠定了官僚制的基础
C.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D. 利于维护周王室统治
3. 上封事制度源于汉代,是一种密封奏章,具有“不关尚书”的特点。元帝时,“华阴守丞嘉上封事,言‘……平陵朱云,兼资文武,忠正有智略,可使以六百石秩试守御史大夫,以尽其能’。”成帝时,帝舅王凤权势更胜石显(元帝时的中书令),京兆尹王章借日蚀之机奏封事,“言凤不可任用,宜更选忠贤”。这说明,汉代上封事制度的实行( )
A. 为选官制度改革提供了契机 B. 顺应了国家增强治理效能的需要
C. 有效保障了官僚队伍的素质 D. 折射出地方行政区划层级的演变
4. 上林苑是西汉最重要的皇家苑囿,扬雄《羽猎赋》中写到:“宫馆台榭,池沼苑囿,林麓薮泽,财用足以奉郊庙,御宾客,充庖厨而已,不夺百姓膏腴榖土桑柘之地。”晋《三辅故事》中记载:“武帝作昆明池以习水战。后昭帝小,不能复征讨,于池中养鱼以给诸陵祠,余付长安市,鱼乃贱。”这反映出,西汉( )
A. 皇家苑囿具有经济功能 B. 统治者推行休养生息政策
C. 地主田庄经济发展迅速 D. 苑囿中农业的专业化特征
5. 《晋书·慕容廆载记》:“廆以大棘城(注:前燕早期都城)即帝颛顼之墟也,元康四年乃移居之,教以农桑,法制同于上国……流亡士庶多襁负归之。廆乃立郡以统流人。”该史料可用作研究( )
A. 少数民族对中原政权的向往 B. 民族交融与江南经济的开发
C. 人口迁徙与边疆地区封建化 D. 少数民族政权因俗而治政策
6. 有学者将魏晋时期士人群体分为五种类型(如下表)。据此可知,魏晋 时期( )
类型 特点及代表人物
第一种类型 顿悟世事之变,随波逐流、明哲保身、坐享利禄。如王戎
第二种类型 恪守儒家传统,虽然政治环境在变,但从表面看他们的思想不变。 如傅玄
第三种类型 执着于传统伦理道德,固执地秉承儒家纲常名教,陷入与政治现 实的严重对立,他们走向老庄,兼摄儒道。如阮籍和嵇康
第四种类型 原本儒士,因不满政治现实从官场上淡出,隐居田园不再入仕。 如陶潜
第五种类型 身兼儒道,但以道家思想为主,淡泊名利,看重生命并修行道术,成 为道士。如葛洪
A. 土人阶层分化及政治心态的多元 B. 佛道思想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流
C. 多种文化交流融合导致社会动荡 D. 商品经济发展推动了社会变革
7. 唐太宗时,命大臣搜求全国谱牒,评定姓族等第,强调“不须论数世以前,止取今日官职高下作等级”,先列皇族,次及外戚,改变以原有高门大姓为等第的做法。该做法旨在( )
A. 建立以李唐为核心的门阀体系 B. 推动士庶之间固有差别的消解
C. 确立“以品位为等第”的新原则 D. 促进新旧利益集团的和谐共存
8. 从《旧唐书》《宰相世系表》可以看出,唐初的宰相大抵都出自关陇大族。据统计,从唐初到开元前的100年的宰相中,出自关陇和山东第一流世家大族的就多达20多人。这表明当时( )
A. 国家政权仍由世家大族所垄断 B. 科举制对传统士族的削弱有限
C. 统治者打击士族取得一定成效 D. 门阀士族是唐政权的社会基础
9. 宋仁宗年间曾发布诏令:“江淮、两浙、荆湖、福建、广南州军旧条,私下分田客非时不得起移;如主人发遣,给予凭由,方许别住。多被主入抑勒,不放起移。自今后客户起移,更不取主人凭由,须每田收田毕日商量去往,各取稳便,即不得非时衷私起移。如主人非理拦占,许经县论详。”此诏令说明( )
A. 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了 B. 地主对佃农的人身束缚减弱
C. 商品经济发展使门第观念淡化 D. 不抑兼并导致土地兼并严重
10. 曲宴是宋朝君臣深度交往的独特场所。太祖朝统军将领受曲宴款待的记载屡见史籍:淳化三年,宋太宗“赐近臣及直馆阁官饮”,随后才召三衙将帅为之设宴;自真宗以降,历朝曲宴都延续了太宗朝的特点且日趋突出。这反映了( )
A. 曲宴是当时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 B. 宋朝中央集权得到不断强化
C. 曲宴以笼络控制统军大将为目的 D. 宋朝治国方针逐渐发生转变
11. 1240~1241年,杨惟中在燕京(今北京)建立太极书院,旨在“继学传道”,书院内设置周子(周敦颐)祠,墙壁上镌刻着《太极图》。同一时期,宋理宗诏令张载、程颢、朱熹等从祀孔庙。材料反映这一时期( )
A. 南北正统思想存在差异 B. 北宋政府力图挽救统治危机
C. 理学的影响力得到增强 D. 儒家的正统地位遭到了冲击
12. 中世纪欧洲市民文学中最典型的代表是以列那狐为主人公的动物故事,代表城市富商的主人公列那狐精力充沛、机智多变,善用手段捉弄象征贵族的伊桑格蓝狼和象征僧侣的邪恶又虚伪的骆驼。这一故事折射出( )
A. 欧洲的封建政治体制遭到沉重打击 B. 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
C. 贵族的专横和教会的贪婪得到抑制 D. 王权不断强化的趋势
13. 美国50个州名中有半数以上是以印第安语命名的,其中阿肯色、犹他等9个州名来自印第安部落名,其他州名源于英语、法语、荷兰语、西班牙语等。如今美国地名中有28处麦迪逊、23处华盛顿、14个巴黎、11个波士顿。美国地名来历( )
A. 凸显了民族间的文化认同问题 B. 承载着美国文明发展变化史
C. 反映出北美文化以欧洲为主导 D. 印证了美国文明的底蕴深厚
14. 在欣赏俄罗斯艺术时,会发现很多伟大的俄罗斯艺术作品和1812年拿破仑战争有关系,这场战争极大地促进了俄国作为现代民族国家的构建,启发了大批俄国先进知识分子,甚至可以说为十二月党人起义和十月革命都打下了基础。由此可见这场战争( )
A. 标志俄国成为现代民族国家 B. 有助于俄国社会思想启蒙
C. 直接推动了俄国的革命进程 D. 沉重打击了俄国封建统治
15. 荷马时代文学中的英雄形象,不再是早期希腊神话中英雄身上那种惊人的单一性格——英勇,他们既与大地血脉相通,有着集体的道德观,又表现出显示自我的强烈愿望,如《奥德赛》中极力描绘了结束特洛伊战争的奥德赛的狡黠性格。这种转变( )
A. 印证人文主义精神深入发展 B. 完全摆脱了宗教神学的精神束缚
C. 彰显了崇尚理性的社会氛围 D. 得益于城邦民主政治的辉煌成就
16. 据统计,1824~1848年,墨西哥曾发生约250次军事政变,更换了31个总统;玻利维亚在独立后的70年中发生了60次暴动或政变,其中有6个总统被杀;秘鲁在1829年至1845年的16年间就更换了12个总统;委内瑞拉在1830~1900年发生了50次暴动,其中有12次推翻了原有的政权。导致这些现象出现的共同因素是( )
A. 启蒙思想的传播 B. 不同种族的矛盾
C. 考迪罗独裁统治 D. 美国的门罗主义
二、非选择题(17题20分,18题16分,19题16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史料一 是时天子问匈奴降者,皆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月氏遁逃,而常怨仇匈奴,无与共击之。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欲通使,乃募能使者。(张)骞以郎应募,使月氏……经匈奴,匈奴得之……后骞与其属亡乡月氏,至大宛。时大月氏既臣大夏而居,地肥饶,少寇,志安乐,又自以远汉,殊无报胡之心。骞竟不能得月氏要领。
——[西汉]司马迁《史记·张骞出使西域》
史料二 及开西域,遣张骞使大夏还,传其旁有身毒国,一名天竺,始闻有浮屠(佛陀,原指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之教。
——[北齐]魏收《魏书·释老志》
材料二 公元前60年,西域都护府设立,总护西域三十六国。有汉一代,中央政府任命的西域都护有20余人,以东汉的班超最为著名,汉和帝称赞班超“得远夷之和,同异俗之心”。除西域都护府等中央派出机构外,西域地方事务由汉朝册封的西域诸国君长具体管理。据《汉书·西域传》记载,这些地方官员达376人,“皆佩汉印绶”。自汉代以后,历代中央王朝,都把西域视为故土,设置机构行使管辖权,如东汉的西域长史府、唐朝的安西大都护府、北庭大都护府、元代的行省制、清代的伊犁将军等。1884年,清朝政府批准新疆建省,改称西域为“新疆”,实现政治体制的划一。在西域都护府的管护之下,古老的丝绸之路上,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架起了东西方沟通交流的陆上桥梁,惠泽后世、影响深远。
——摘编自王珍《西域都护府:开创中央王朝有效管理西域的先河》
(1)根据材料一的两则史料探究张骞出使西域的历史,指出其史料价值,并做出合理推断。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管护西域的特点,并简析其影响。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三国时期,北方大量人口南迁,促使孙吴开发荒地,普遍屯田,江南大量荆棘遍野的土地得以开垦。孙吴势力范围包括长江中下游以南广大地区,人口构成基本上为北方南渡移民和山越土著居民。华夏民族与山越民族的进一步融合,为东南地区的开发作出重大贡献。同时,江南粮食单产有较大提高,钟离牧有田二十亩,年获六十斛米。三国两晋时,京口、建业、武昌已并列成为江南地区的重要商业城镇。城市的增多促进了商品贸易的繁荣。三国时期户口大量流入江南地区,已拉开了经济重心南移的序幕。
——摘编自马强《论汉末三国时期的人口下降与迁移》
材料二 宋代以降,北方气候日趋寒冷,导致北方农作物大受影响,气候变冷使生长期缩短,北方复种指数处于较低水平,即便有品种、技术的改进,仍只能维持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南方自唐以来双季稻轮作及稻麦复种发展的趋势未受到气候变冷的太大阻遏。在气温降低、雨量减少的双重作用下,北方单位面积产量明显下降。南方气温变幅小,雨量仍充足,加上其他有利条件,亩产反而有所提高。间接影响了手工业发展,进而波及商业;南方由于地理位置等因素,所受波及较小。这一气候变化进程加快了经济重心南移的步伐。
——摘编自郑学檬、陈衍德《略论唐宋时期自然环境的变化对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三国两晋时期南方社会发展的表现。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经济重心南移”提炼一个观点,加以阐述。(要求:写明观点,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王安石变法是宋代也是中国历史上的大事。伴随着历史的脚步,对王安石及其变法的褒贬议论几经变动,研究王安石及其变法近900年来分作三个时期:南宋至晚清;20世纪前半叶;20世纪后半叶。
宋高宗赵构认为:“安名之学杂以伯道,取商鞅富国强兵,今日之祸,人徒知蔡京、王黼之罪,而不知天下之乱生于安石”,宋廷的这一定谳对于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朱熹对荆公新学的评价:一是斥王安石新学为异端邪说“于学不正”“杂糅佛道”或“学本出于刑名度数”:二是把新学作为变乱祖宗法度而致北宋亡国的理论根据,予以无情打击。《宋史·王安石传》记载,“‘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卒之群奸嗣虐,流毒四海,至于崇宁、宣和之际,而祸乱极矣。’此天下之公言也”……
1980年,《中国社会科学》第3期发表了王曾瑜先生的《王安石变法简论》,对王安石变法的再评价随之而热烈的展开,标志着20世纪王安石变法研究的新阶段。研究宋史的专家邓广铭先生从两个方面肯定王安石变法。一是这次变法是革新派与保守派之间的一场激烈斗争,社会历史的变化,主要地是由于社会内部矛盾的发展,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阶级之间、新旧之间的矛盾之发展,推动了社会的前进,推动了新旧社会的代谢。王安石变法派同保守派们的矛盾斗争,正是属于新与旧之间的矛盾斗争。而这次斗争,是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时期内,极其激烈也极其重要的一个回合。二是为天下理财的成效,发展了生产、扭转了积贫的局势。变法派所制定的一些政策法令及其实践,虽还远远谈不到解放生产力,但对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总还是有一些帮助的,因而是发生了积极作用。
——摘编自李华瑞《九百年来王安石变法评议的演变和发展》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中对北宋王安石变法的看法。(要求:史实准确、符合逻辑、表述清晰)
永州一中2024年高二第二次月考试卷
历史
温馨提示:
1.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按规定贴好条形码。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16题,共48分)
1. 尧舜活动的晋南地区,出土了面积约300万平方米的陶寺都邑遗址,并在其中发现了已知最早的测日影、确定节气的天文观测设施和着意展示来自不同地区仪式用品的大型“王墓”。《尚书·尧典》对其亦有“协和万邦”“光被四表”等记载。这体现了,当时( )
A. 部落战争频现 B. 早期国家的萌芽 C. 官僚体制的确立 D. 多元格局的出现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原始社会。根据材料,尧舜活动的地区出土的遗址发现的天文观测设施体现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出现大型王墓说明出现了阶级对立,说明当时出现了国家的萌芽,B项正确;材料中看不出部落战争频繁,排除A项;官僚体制是在秦朝建立,排除C项;材料中只有一个遗址,体现不出多元格局,排除D项。故选B项。
2. 徐喜辰主编的《中国通史》中指出:春秋时期,卿大夫家内盛行着家臣制,春秋末期有些诸侯国内出现了一种官吏性质的家臣,这种家臣不再有封地,而以粮食为俸禄。这种家臣制( )
A. 促进了小农经济发展 B. 奠定了官僚制的基础
C.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D. 利于维护周王室统治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时期(中国)。根据“有些诸侯国内出现了一种官吏性质的家臣,这种家臣不再有封地,而以粮食为俸禄”可知这种官吏没有封地,而是依靠俸禄,因此与世袭制下的官员不同,是官僚制出现的表现,B项正确;这种家臣制是促进了官僚制度的发展,而不是促进小农经济发展,排除A项;加强中央集权是指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与题意主旨不符,排除C项;这种家臣制实际上是对周王室统治的削弱,排除D项。故选B项。
3. 上封事制度源于汉代,是一种密封奏章,具有“不关尚书”的特点。元帝时,“华阴守丞嘉上封事,言‘……平陵朱云,兼资文武,忠正有智略,可使以六百石秩试守御史大夫,以尽其能’。”成帝时,帝舅王凤权势更胜石显(元帝时的中书令),京兆尹王章借日蚀之机奏封事,“言凤不可任用,宜更选忠贤”。这说明,汉代上封事制度的实行( )
A. 为选官制度改革提供了契机 B. 顺应了国家增强治理效能的需要
C. 有效保障了官僚队伍的素质 D. 折射出地方行政区划层级的演变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和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本质题和影响题。时空是汉代(中国)。据材料“密封奏章”,“不关尚书”,“平陵朱云,兼资文武,忠正有智略,可使以六百石秩试守御史大夫,以尽其能”,“言凤不可任用,宜更选忠贤”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通过上封事制度,官员可以推荐某些重要官职人员,并能弹劾外戚等权贵,这顺应了国家增强治理效能的需要,B项正确;察举制确立于汉武帝时期,且并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排除A项;“有效保障”,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仅从材料,无法得出地方行政区划层级的演变,排除D项。故选B项。
4. 上林苑是西汉最重要的皇家苑囿,扬雄《羽猎赋》中写到:“宫馆台榭,池沼苑囿,林麓薮泽,财用足以奉郊庙,御宾客,充庖厨而已,不夺百姓膏腴榖土桑柘之地。”晋《三辅故事》中记载:“武帝作昆明池以习水战。后昭帝小,不能复征讨,于池中养鱼以给诸陵祠,余付长安市,鱼乃贱。”这反映出,西汉( )
A. 皇家苑囿具有经济功能 B. 统治者推行休养生息政策
C. 地主田庄经济发展迅速 D. 苑囿中农业专业化特征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汉代中国。据材料,西汉时期上林苑是农业生产基地,还是国家财政的重要来源地,昆明池所产的鱼被拿到市场上出售,表明皇家苑囿具有经济功能,A项正确;材料主旨是西汉皇室对皇家苑囿的经营,未提及轻徭薄赋、减轻刑罚、提倡节俭等,不能得出推行休养生息政策,排除B项;上林苑、昆明池是皇家苑囿,而非地主田庄,排除C项;西汉皇室在上林苑种粮养殖,进行多种经营,而非进行专业化生产,排除D项。故选A项。
5. 《晋书·慕容廆载记》:“廆以大棘城(注:前燕早期都城)即帝颛顼之墟也,元康四年乃移居之,教以农桑,法制同于上国……流亡士庶多襁负归之。廆乃立郡以统流人。”该史料可用作研究( )
A. 少数民族对中原政权的向往 B. 民族交融与江南经济的开发
C. 人口迁徙与边疆地区封建化 D. 少数民族政权因俗而治政策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晋朝(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反映的是前燕政权建立后,慕容廆将都城迁至大棘城,并学习汉族的农桑制度,设立郡县管理流亡百姓,这有利于人口迁徙与边疆地区封建化,C项正确;材料未提及中原政权,排除A项;大棘城位于今辽宁省,故与江南经济开发无关,排除B项;材料说明少数民族政权学习中原制度,而非因俗而治,排除D项。故选C项。
6. 有学者将魏晋时期的士人群体分为五种类型(如下表)。据此可知,魏晋 时期( )
类型 特点及代表人物
第一种类型 顿悟世事之变,随波逐流、明哲保身、坐享利禄。如王戎
第二种类型 恪守儒家传统,虽然政治环境在变,但从表面看他们的思想不变。 如傅玄
第三种类型 执着于传统伦理道德,固执地秉承儒家的纲常名教,陷入与政治现 实的严重对立,他们走向老庄,兼摄儒道。如阮籍和嵇康
第四种类型 原本是儒士,因不满政治现实从官场上淡出,隐居田园不再入仕。 如陶潜
第五种类型 身兼儒道,但以道家思想为主,淡泊名利,看重生命并修行道术,成 为道士。如葛洪
A. 土人阶层分化及政治心态的多元 B. 佛道思想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流
C. 多种文化交流融合导致社会动荡 D. 商品经济发展推动了社会变革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魏晋时期,由于儒、佛、道三教思想并存及政治因素的影响,土人群体出现分化现象,儒教讲现实人伦秩序,道教和佛教告诉人们功名利禄如浮云,毋须贪恋,生命重于一切,士人群体对社会多元化思想的不同态度,致使他们分化为不同的群体,A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魏晋时期,佛道虽有发展,但不是社会发展主流,排除B项;魏晋时期社会的动荡导致文化融合,排除C项;材料中并未涉及商品经济的发展及社会变革,排除D项。故选A项。
7. 唐太宗时,命大臣搜求全国谱牒,评定姓族等第,强调“不须论数世以前,止取今日官职高下作等级”,先列皇族,次及外戚,改变以原有高门大姓为等第的做法。该做法旨在( )
A. 建立以李唐为核心的门阀体系 B. 推动士庶之间固有差别的消解
C. 确立“以品位为等第”的新原则 D. 促进新旧利益集团的和谐共存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先列皇族,次及外戚,改变以原有高门大姓为等第的做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在评定姓族等第时,把皇族列为第一,有利于提高皇族的地位,建立新的门阀体系,A项正确;消解一词过于绝对,排除B项;新原则不是以品味为等第,排除C项;材料没有反映新旧利益集团和谐共存,排除D项。故选A项。
8. 从《旧唐书》的《宰相世系表》可以看出,唐初的宰相大抵都出自关陇大族。据统计,从唐初到开元前的100年的宰相中,出自关陇和山东第一流世家大族的就多达20多人。这表明当时( )
A. 国家政权仍由世家大族所垄断 B. 科举制对传统士族的削弱有限
C. 统治者打击士族取得一定成效 D. 门阀士族是唐政权的社会基础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唐朝实行科举制,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削弱士族的影响力,但唐朝宰相中,世家大族出身的宰相数量仍众多,反映出门阀士族仍然具有较大影响,科举制对传统士族的削弱有限,B项正确;唐朝时期,世家大族没有垄断国家政权,排除A项;世家大族出身的宰相数量仍众多,打击士族并未取得一定成效,排除C项;唐政权的社会基础并不只是门阀士族,还有其它地主,排除D项。故选B项。
9. 宋仁宗年间曾发布诏令:“江淮、两浙、荆湖、福建、广南州军旧条,私下分田客非时不得起移;如主人发遣,给予凭由,方许别住。多被主入抑勒,不放起移。自今后客户起移,更不取主人凭由,须每田收田毕日商量去往,各取稳便,即不得非时衷私起移。如是主人非理拦占,许经县论详。”此诏令说明( )
A. 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了 B. 地主对佃农的人身束缚减弱
C. 商品经济发展使门第观念淡化 D. 不抑兼并导致土地兼并严重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据材料“自今后客户起移,更不取主人凭由,须每田收田毕日商量去往,各取稳便”并结合所学可知,宋朝户籍分主户和客户,主户有常产的税户,客户是无常产的侨居者,也称佃户。该诏令改变了过去地主对佃农离开的诸多限制,允许佃农在选择雇主方面有一定的自主权,这个改变说明了地主对佃农的人身束缚减弱,B项正确;政府颁布诏令以协调地主与佃农关系,不能说明“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未涉及门第观念淡化,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宋朝“不抑兼并”政策带来的土地兼并严重问题,排除D项。故选B项。
10. 曲宴是宋朝君臣深度交往的独特场所。太祖朝统军将领受曲宴款待的记载屡见史籍:淳化三年,宋太宗“赐近臣及直馆阁官饮”,随后才召三衙将帅为之设宴;自真宗以降,历朝曲宴都延续了太宗朝的特点且日趋突出。这反映了( )
A. 曲宴是当时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 B. 宋朝中央集权得到不断强化
C. 曲宴以笼络控制统军大将为目的 D. 宋朝治国方针逐渐发生转变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太祖朝统军将领受曲宴款待的记载屡见史籍:淳化三年,宋太宗‘赐近臣及直馆阁官饮’,随后才召三衙将帅为之设宴”可知,曲宴是古代帝王赐宴的一种,具有私宴性质,用以拉拢臣下,便于对朝政的控制,参加的人员一般是皇帝近臣、宗亲等,在宋太宗时期,曲宴人员由武将变为文官,材料中参加曲宴人员的变化反映出宋代崇文抑武政策,体现了宋初治国方略的调整,D项正确;“曲宴是当时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是表面现象,而不是本质原因,排除A项;材料主旨为“宋朝崇文抑武的治国方针”,而“中央集权”与主旨不符,排除B项;在宋太祖时期,曲宴以笼络控制统军大将为目的,但是在宋太宗时期曲宴人员由武将变为文官,“曲宴以笼络控制统军大将为目的”只能体现部分材料,排除C项。故选D项。
11. 1240~1241年,杨惟中在燕京(今北京)建立太极书院,旨在“继学传道”,书院内设置周子(周敦颐)祠,墙壁上镌刻着《太极图》。同一时期,宋理宗诏令张载、程颢、朱熹等从祀孔庙。材料反映这一时期( )
A. 南北正统思想存在差异 B. 北宋政府力图挽救统治危机
C. 理学影响力得到增强 D. 儒家的正统地位遭到了冲击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240~1241年(中国)。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太极书院是元代官方建立的第一所书院,设置周子(周敦颐)祠,与此同时宋理宗诏令张载、程颢、朱熹等从祀孔庙,说明这一时期理学受到元和南宋统治者的重视,其影响力得到增强,C项正确;材料强调南北都对理学思想加以重视,并非阐述其差异,排除A项;北宋统治时间为960年—1127年,此时北宋已经灭亡,排除B项;以朱熹理学体系的形成为标志,宋代儒学的发展已经趋于完备,儒学复兴的目标完成,而不是正统地位受到冲击,排除D项。故选C项。
12. 中世纪欧洲市民文学中最典型的代表是以列那狐为主人公的动物故事,代表城市富商的主人公列那狐精力充沛、机智多变,善用手段捉弄象征贵族的伊桑格蓝狼和象征僧侣的邪恶又虚伪的骆驼。这一故事折射出( )
A. 欧洲的封建政治体制遭到沉重打击 B. 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
C. 贵族的专横和教会的贪婪得到抑制 D. 王权不断强化的趋势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关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欧洲)。根据材料可知,中世纪时期欧洲的市民文学中,代表城市商人群体形象的文学人物具有较为正面的形象,这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人群体社会地位得到一定的提升,这种变化影响着当时社会崇尚商业、发展商业的价值取向,B项正确;“沉重打击”“抑制”不符合史实,排除AC项:材料是说商品经济的发展,王权不断强化的趋势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B项。
13. 美国50个州名中有半数以上是以印第安语命名的,其中阿肯色、犹他等9个州名来自印第安部落名,其他州名源于英语、法语、荷兰语、西班牙语等。如今美国地名中有28处麦迪逊、23处华盛顿、14个巴黎、11个波士顿。美国地名来历( )
A. 凸显了民族间的文化认同问题 B. 承载着美国文明发展变化史
C. 反映出北美文化以欧洲为主导 D. 印证了美国文明的底蕴深厚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选项用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现代(美国)。根据材料可知,美国州名半数以上与印第安有关,其它州名与欧洲国家有关,这体现了美国文化的多元属性,反映出美国文明发展的变化史,B项正确;美国属于美利坚民族,州名并不能反映出文化认同问题,排除A项;美国州名大部分与印第安有关,因此并不能反映出北美文化以欧洲为主导,排除C项;美国文明是建立在欧洲人摧毁印第安人文明基础之上,因此其文明底蕴并不深厚,排除D项。故选B项。
14. 在欣赏俄罗斯艺术时,会发现很多伟大的俄罗斯艺术作品和1812年拿破仑战争有关系,这场战争极大地促进了俄国作为现代民族国家的构建,启发了大批俄国先进知识分子,甚至可以说为十二月党人起义和十月革命都打下了基础。由此可见这场战争( )
A. 标志俄国成为现代民族国家 B. 有助于俄国社会思想启蒙
C. 直接推动了俄国的革命进程 D. 沉重打击了俄国封建统治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欧洲。根据“促进了俄国作为现代民族国家的构建,启发了大批俄国先进知识分子”可知,拿破仑战争对于俄国是起到了社会思想启蒙的作用,B项正确;拿破仑战争促进了俄国的社会思想启蒙,并不是使俄国成为现代民族国家,“直接推动”的说法也不符合史实,排除AC项;材料主旨是拿破仑战争促进了俄国社会思想启蒙,没有体现打击俄国的封建统治,排除D项。故选B项。
15. 荷马时代文学中的英雄形象,不再是早期希腊神话中英雄身上那种惊人的单一性格——英勇,他们既与大地血脉相通,有着集体的道德观,又表现出显示自我的强烈愿望,如《奥德赛》中极力描绘了结束特洛伊战争的奥德赛的狡黠性格。这种转变( )
A. 印证人文主义精神深入发展 B. 完全摆脱了宗教神学的精神束缚
C. 彰显了崇尚理性的社会氛围 D. 得益于城邦民主政治的辉煌成就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希腊(世界)。根据材料可知,荷马时代文学中的英雄不再是单一的形象,而是更贴近生活、贴近民众,呈现出各式各样的性格特征,这反映出当时古希腊对个体关注更加深入,人文主义精神深入发展,A项正确;“完全摆脱了”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出文学作品中渗透的理性思考,排除C项;公元前6世纪梭伦改革奠定了城邦民主政治的基础,这与材料荷马时代(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9世纪)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16. 据统计,1824~1848年,墨西哥曾发生约250次军事政变,更换了31个总统;玻利维亚在独立后的70年中发生了60次暴动或政变,其中有6个总统被杀;秘鲁在1829年至1845年的16年间就更换了12个总统;委内瑞拉在1830~1900年发生了50次暴动,其中有12次推翻了原有的政权。导致这些现象出现的共同因素是( )
A. 启蒙思想的传播 B. 不同种族的矛盾
C. 考迪罗独裁统治 D. 美国的门罗主义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美洲。根据材料“墨西哥曾发生约250次军事政变,更换了31个总统;玻利维亚在独立后的70年中发生了60次暴动或政变,其中有6个总统被杀;秘鲁在1829年至1845年的16年间就更换了12个总统;委内瑞拉在1830~1900年发生了50次暴动”和所学可知,近代美洲国家在19世纪前期普遍实现了民族独立,但各国大多政局动荡,普遍实行考迪罗军事独裁统治,在这种情况下频繁爆发军事政变,C项正确;启蒙思想的传播有助于宣扬民主、自由和平等,应该会减少军事政变的发生,排除A项;出现这些军事政变主要是因为军事独裁政体的建立,而不是因为种族矛盾,排除B项;门罗主义是指美国加强对美洲的渗透和控制,与这些频繁出现的军事政变没有必然联系,排除D项。故选C项。
二、非选择题(17题20分,18题16分,19题16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史料一 是时天子问匈奴降者,皆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月氏遁逃,而常怨仇匈奴,无与共击之。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欲通使,乃募能使者。(张)骞以郎应募,使月氏……经匈奴,匈奴得之……后骞与其属亡乡月氏,至大宛。时大月氏既臣大夏而居,地肥饶,少寇,志安乐,又自以远汉,殊无报胡之心。骞竟不能得月氏要领。
——[西汉]司马迁《史记·张骞出使西域》
史料二 及开西域,遣张骞使大夏还,传其旁有身毒国,一名天竺,始闻有浮屠(佛陀,原指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之教。
——[北齐]魏收《魏书·释老志》
材料二 公元前60年,西域都护府设立,总护西域三十六国。有汉一代,中央政府任命的西域都护有20余人,以东汉的班超最为著名,汉和帝称赞班超“得远夷之和,同异俗之心”。除西域都护府等中央派出机构外,西域地方事务由汉朝册封的西域诸国君长具体管理。据《汉书·西域传》记载,这些地方官员达376人,“皆佩汉印绶”。自汉代以后,历代中央王朝,都把西域视为故土,设置机构行使管辖权,如东汉的西域长史府、唐朝的安西大都护府、北庭大都护府、元代的行省制、清代的伊犁将军等。1884年,清朝政府批准新疆建省,改称西域为“新疆”,实现政治体制的划一。在西域都护府的管护之下,古老的丝绸之路上,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架起了东西方沟通交流的陆上桥梁,惠泽后世、影响深远。
——摘编自王珍《西域都护府:开创中央王朝有效管理西域的先河》
(1)根据材料一的两则史料探究张骞出使西域的历史,指出其史料价值,并做出合理推断。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管护西域的特点,并简析其影响。
【答案】(1)史料价值:史料一、史料二均属于文献史料(二手史料),史料一出自西汉史学家之手,史料价值较高,史料二出自北齐史学家之手,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合理推断:史料一可推断出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是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到达了大宛国、大夏国,但他出使的目的没有实现。
史料二可推断出张骞出使西域到达了大夏国,了解到佛教的存在。
探究张骞出使西域的历史还需要其他史料进行印证。
(2)特点:中央派遣与地方自治相结合(羁縻政策);继承与发展;因地制宜;历代重视,有效治理;治理与开发相结合;与内地的联系日益紧密(边疆与内地一体化)等。
影响:扩展了疆域,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保障了丝绸之路畅通,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加强了与内地联系;推动了西北地区开发;促进民族交融等。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史料价值:根据材料“《史记·张骞出使西域》”、“《魏书·释老志》”可分析出史料一、史料二均属于文献史料(二手史料),史料一出自西汉史学家之手,史料价值较高,史料二出自北齐史学家之手,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合理推断:根据材料“骞竟不能得月氏要领”可分析出史料一可推断出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是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到达了大宛国、大夏国,但他出使的目的没有实现。
根据材料“始闻有浮屠”可分析出史料二可推断出张骞出使西域到达了大夏国,了解到佛教的存在。
结合所学可知,探究张骞出使西域的历史还需要其他史料进行印证。
【小问2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和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特点:根据材料“除西域都护府等中央派出机构外,西域地方事务由汉朝册封的西域诸国君长具体管理”可分析出中央派遣与地方自治相结合(羁縻政策);根据材料“历代中央王朝,都把西域视为故土,设置机构行使管辖权”可分析出继承与发展,因地制宜;根据材料“东汉的西域长史府、唐朝的安西大都护府、北庭大都护府、元代的行省制、清代的伊犁将军等”可分析出历代重视,有效治理;结合所学可分析出治理与开发相结合,与内地的联系日益紧密(边疆与内地一体化)等。
影响:结合所学可分析出扩展了疆域,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根据材料“在西域都护府的管护之下,古老的丝绸之路上,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架起了东西方沟通交流的陆上桥梁,惠泽后世、影响深远”可分析出保障了丝绸之路畅通,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可分析出加强了与内地联系;结合所学可分析出推动了西北地区开发;结合民族交融可分析出促进民族交融等。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三国时期,北方大量人口南迁,促使孙吴开发荒地,普遍屯田,江南大量荆棘遍野的土地得以开垦。孙吴势力范围包括长江中下游以南广大地区,人口构成基本上为北方南渡移民和山越土著居民。华夏民族与山越民族的进一步融合,为东南地区的开发作出重大贡献。同时,江南粮食单产有较大提高,钟离牧有田二十亩,年获六十斛米。三国两晋时,京口、建业、武昌已并列成为江南地区的重要商业城镇。城市的增多促进了商品贸易的繁荣。三国时期户口大量流入江南地区,已拉开了经济重心南移的序幕。
——摘编自马强《论汉末三国时期的人口下降与迁移》
材料二 宋代以降,北方气候日趋寒冷,导致北方农作物大受影响,气候变冷使生长期缩短,北方复种指数处于较低水平,即便有品种、技术的改进,仍只能维持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南方自唐以来双季稻轮作及稻麦复种发展的趋势未受到气候变冷的太大阻遏。在气温降低、雨量减少的双重作用下,北方单位面积产量明显下降。南方气温变幅小,雨量仍充足,加上其他有利条件,亩产反而有所提高。间接影响了手工业发展,进而波及商业;南方由于地理位置等因素,所受波及较小。这一气候变化进程加快了经济重心南移的步伐。
——摘编自郑学檬、陈衍德《略论唐宋时期自然环境的变化对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三国两晋时期南方社会发展的表现。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经济重心南移”提炼一个观点,加以阐述。(要求:写明观点,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答案】(1)表现:人口大量增加;土地得到开垦;粮食亩产量增加;民族交融。
(2)观点:南宋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是多种因素综合的结果。
阐述:两宋之交,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稳定,为江南经济发展创造了稳定的环境。北方人口大批南迁,增加了大量劳动力,并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南方统治者为发展实力,重视发展经济,鼓励开垦荒地、兴修水利,促进了南方农业的发展。一年两熟的稻麦复种制在南方已经相当普及,有些地方还可以一年三熟,提高了粮食产量。海外贸易的发展,促进了江南商品经济的繁荣。气候的变冷导致北方农业生产受到严重损失,加速我国经济中心的南移的完成。综上所述,正是由于上述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导致南宋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三国两晋时期。由材料“三国时期,北方大量人口南迁,促使孙吴开发荒地,普遍屯田”可得出人口大量增加;由材料“江南大量荆棘遍野的土地得以开垦”可得出土地得到开垦;由材料“江南粮食单产有较大提高,钟离牧有田二十亩,年获六十斛米。”可得出粮食亩产量增加;由材料“华夏民族与山越民族的进一步融合,为东南地区的开发作出重大贡献。”可得出民族交融。
【小问2详解】
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时空是两宋时期。设问是围绕“经济重心南移”提炼一个观点,加以阐述。首先,由材料“三国时期户口大量流入江南地区,已拉开了经济重心南移的序幕。”“宋代以降,北方气候日趋寒冷,导致北方农作物大受影响,气候变冷使生长期缩短,北方复种指数处于较低水平”“南方自唐以来双季稻轮作及稻麦复种发展的趋势未受到气候变冷的太大阻遏。”“南方由于地理位置等因素,所受波及较小。”及所学可得出观点:南宋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是多种因素综合的结果。其次,由材料“宋代以降,北方气候日趋寒冷,导致北方农作物大受影响,气候变冷使生长期缩短,北方复种指数处于较低水平,即便有品种、技术的改进,仍只能维持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南方自唐以来双季稻轮作及稻麦复种发展的趋势未受到气候变冷的太大阻遏。”“南方气温变幅小,雨量仍充足,加上其他有利条件,亩产反而有所提高。”及所学知识可知,分别从江南地区的社会环境;统治者重视农业发展;南方优越的自然条件;气候因素的影响等方面分析说明,例如:两宋之交,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稳定,为江南经济发展创造了稳定的环境。北方人口大批南迁,增加了大量劳动力,并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南方统治者为发展实力,重视发展经济,鼓励开垦荒地、兴修水利,促进了南方农业的发展。一年两熟的稻麦复种制在南方已经相当普及,有些地方还可以一年三熟,提高了粮食产量。海外贸易的发展,促进了江南商品经济的繁荣。气候的变冷导致北方农业生产受到严重损失,加速我国经济中心的南移的完成。最后,总结升华,明确主旨,正是由于上述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导致南宋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注意史实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王安石变法是宋代也是中国历史上的大事。伴随着历史的脚步,对王安石及其变法的褒贬议论几经变动,研究王安石及其变法近900年来分作三个时期:南宋至晚清;20世纪前半叶;20世纪后半叶。
宋高宗赵构认为:“安名之学杂以伯道,取商鞅富国强兵,今日之祸,人徒知蔡京、王黼之罪,而不知天下之乱生于安石”,宋廷的这一定谳对于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朱熹对荆公新学的评价:一是斥王安石新学为异端邪说“于学不正”“杂糅佛道”或“学本出于刑名度数”:二是把新学作为变乱祖宗法度而致北宋亡国的理论根据,予以无情打击。《宋史·王安石传》记载,“‘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卒之群奸嗣虐,流毒四海,至于崇宁、宣和之际,而祸乱极矣。’此天下之公言也”……
1980年,《中国社会科学》第3期发表了王曾瑜先生的《王安石变法简论》,对王安石变法的再评价随之而热烈的展开,标志着20世纪王安石变法研究的新阶段。研究宋史的专家邓广铭先生从两个方面肯定王安石变法。一是这次变法是革新派与保守派之间的一场激烈斗争,社会历史的变化,主要地是由于社会内部矛盾的发展,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阶级之间、新旧之间的矛盾之发展,推动了社会的前进,推动了新旧社会的代谢。王安石变法派同保守派们的矛盾斗争,正是属于新与旧之间的矛盾斗争。而这次斗争,是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时期内,极其激烈也极其重要的一个回合。二是为天下理财的成效,发展了生产、扭转了积贫的局势。变法派所制定的一些政策法令及其实践,虽还远远谈不到解放生产力,但对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总还是有一些帮助的,因而是发生了积极作用。
——摘编自李华瑞《九百年来王安石变法评议的演变和发展》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中对北宋王安石变法的看法。(要求:史实准确、符合逻辑、表述清晰)
【答案】评析:宋廷和南宋理学家朱熹将北宋亡国的责任推卸给王安石变法,对王安石变法的极力贬低。《宋史》批评王安石变法改革用人不当、急躁偏激,以致祸乱,以此否定王安石变法。宋史研究专家邓广铭认为王安石变法不仅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北宋积贫的局势,而且推动了社会的发展,肯定了王安石变法的积极作用。
《宋史》及宋廷对于王安石变法基本持否定态度,其理由主要是基于新法的推行也出现害民现象且损害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同时支持王安石变法和王安石变法中重用的不少政治人物被列为奸臣,因此王安石变法被认为是祸国殃民。至南宋,王安石变法体现了法家的变革理念,与宋代的新儒学理学相冲突,因此王安石变法被理学家长期贬低,这也极大影响了《宋史》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20世纪80年代,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时期,对于中国历史上的变革非常重视,新时代的史学观和史学研究受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影响思想解放,逐渐重视王安石变法的积极作用,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渐趋客观全面。
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既要看到王安石变法的消极一面,也要认识其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认识对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评价受现实社会政治文化等因素的影响。
【解析】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北宋时期。设问是评析材料中对北宋王安石变法的看法。根据材料“安名之学杂以伯道,取商鞅富国强兵,今日之祸,人徒知蔡京、王黼之罪,而不知天下之乱生于安石”“一是斥王安石新学为异端邪说‘于学不正’‘杂糅佛道’或‘学本出于刑名度数’:二是把新学作为变乱祖宗法度而致北宋亡国的理论根据,予以无情打击。”可知,宋廷和南宋理学家朱熹将北宋亡国的责任推卸给王安石变法,对王安石变法的极力贬低。根据材料“《宋史·王安石传》记载,‘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卒之群奸嗣虐,流毒四海,至于崇宁、宣和之际,而祸乱极矣。’”可知,《宋史》批评王安石变法改革用人不当、急躁偏激,以致祸乱,以此否定王安石变法。根据材料“研究宋史的专家邓广铭先生从两个方面肯定王安石变法。一是这次变法是革新派与保守派之间的一场激烈斗争,社会历史的变化,主要地是由于社会内部矛盾的发展,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阶级之间、新旧之间的矛盾之发展,推动了社会的前进,推动了新旧社会的代谢。”可知,宋史研究专家邓广铭认为王安石变法不仅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北宋积贫的局势,而且推动了社会的发展,肯定了王安石变法的积极作用。综上分析可知,《宋史》及宋廷对于王安石变法基本持否定态度,由材料“安名之学杂以伯道,取商鞅富国强兵,今日之祸,人徒知蔡京、王黼之罪,而不知天下之乱生于安石”及所学可知,新法的推行也出现害民现象且损害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同时支持王安石变法和王安石变法中重用的不少政治人物被列为奸臣,因此王安石变法被认为是祸国殃民。由材料“一是斥王安石新学为异端邪说‘于学不正’‘杂糅佛道’或‘学本出于刑名度数’:二是把新学作为变乱祖宗法度而致北宋亡国的理论根据,予以无情打击。”及所学可知,王安石变法体现了法家的变革理念,与宋代的新儒学理学相冲突,因此王安石变法被理学家长期贬低,这也极大影响了《宋史》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由材料“1980年,《中国社会科学》第3期发表了王曾瑜先生的《王安石变法简论》,对王安石变法的再评价随之而热烈的展开,标志着20世纪王安石变法研究的新阶段。”“变法派所制定的一些政策法令及其实践,虽还远远谈不到解放生产力,但对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总还是有一些帮助的,因而是发生了积极作用。”及所学可知,20世纪80年代,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时期,对于中国历史上的变革非常重视,新时代的史学观和史学研究受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影响思想解放,逐渐重视王安石变法的积极作用,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渐趋客观全面。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