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年广东省中考语文临考押题卷
说明:全卷共8页,答题时间120分钟;全卷满分120分。答题内容一律写在答题卷的相应位置,写在本试题上的不计分。
一、积累运用(29分)
1. 默写古诗文。
作者 篇目 古诗文名句 提示
诸葛亮 《出师表》 (1)_____,(2)_____。 追述自己在战事失败时接受任命,在危机患难间受到委任。
王维 《使至塞上》 (3)_______,(4)_____。 运用白描的手法,描绘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意境雄浑、视野开阔。
王湾 《次北固山下》 (5)____,(6)_____。 蕴含新事物孕育旧事物的哲理,突出万物万象更新之势。
岑参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7)____,(8)______。 写飞雪与红旗相互映衬,一白一红,动静结合,色彩鲜明。
白居易 《卖炭翁》 (9)_____,(10)______。 表现卖炭翁的艰难处境和复杂的内心活动,倾注了作者的同情。
龚自珍 《己亥杂诗》 (11)_____,(12)____。 诗以落花立意,倾吐心曲,表现崇高的献身精神。
【答案】 ①. 受任于败军之际 ②. 奉命于危难之间 ③. 大漠孤烟直 ④. 长河落日圆 ⑤. 海日生残夜 ⑥. 江春入旧年 ⑦. 纷纷暮雪下辕门 ⑧. 风掣红旗冻不翻 ⑨. 可怜身上衣正单 ⑩. 心忧炭贱愿天寒 . 落红不是无情物 . 化作春泥更护花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古诗文名句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要透彻理解诗文内容;二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注意“际、漠、孤、圆、残、暮、辕、掣、忧、炭、愿”等字的正确书写。
2.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出自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天涯”与“比邻”看似意思相反的词,放在同一句诗歌中是否合适,请同学们赏析这句诗歌。
知识卡片 天涯,即天边,指空间距离很远的地方。天涯这一意象,主要用于诉说心底的思乡愁情;失意殇情;深挚友情等。 天涯形象的形成离不开宦游,贬谪,战争等诗歌主题。
【答案】四海之内只要有彼此互相理解而情谊深厚的朋友,即使远在天涯海角,也像近邻一样。表现了诗人和友人之间真挚,深厚的友谊。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诗歌重点句子的理解,抓住句意体会作者意图。“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意思是四海之内只要有彼此互相理解而情谊深厚的朋友,即使远在天涯海角,也像近邻一样。境界又从狭小转为宏大,情调从凄恻转为豪迈。远离分不开真正的知己,只要同在四海之内,就是天涯地角也如同近在邻居一样,一秦一蜀又算得什么呢。气象阔达,志趣高远,“天涯”与“比邻”看似意思相反,实际表现了真正的友谊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既是永恒的,也是无所不在的,所抒发的情感是乐观豁达的。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劝勉,即使身在天涯,只要心意相通,仍像在身边,表达了诗人的乐观精神。
3.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目睹这几户居民生活(1)jié jū _______的情形,一向态度(2)hé ǎi _______的爷爷无法(3)xiù shǒu páng guān _________,更不能(4)zhèng jīn wēi zuò _________地只是表达慰问之意,他决心发动身边的热心人士们各尽所能,帮助居民们早日勤劳致富。
【答案】 ①. 拮据 ②. 和蔼 ③. 袖手旁观 ④. 正襟危坐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根据拼音写词语。
(1)拮据,jié jū,手头不宽裕,钱不够用。
(2)和蔼,hé ǎi,指态度温和、谦逊,使人感到很亲切。
(3)袖手旁观,xiù shǒu páng guān,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帮助别人。
(4)正襟危坐,zhèng jīn wēi zuò,正一正衣襟,端端正正坐着。形容恭敬严肃或拘谨的样子。
4.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师范大学教授在讲授其他专业知识时多以常识性、纲目性列举为主,涉及的知识点内容较为宽泛,为学生涉猎不同专业的知识点提供了丰富的案例资源。
B. 动画主管李维璟表示,南河的表演达到三维动画中比较罕见的夸张程度:他亢奋的性格和夸张的肢体语言非常适合这种表演风格。
C. 《中国在梁庄》的前言中写道:“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对自己的工作充满了怀疑,夜以继日地写着言不及义的文章,一切都似乎没有意义。”
D. 网暴“按键伤人”,涉及侵害他人人格权、侵犯个人隐私等诸多违法行为成本低,造成的危害性和影响范围却令人叹为观止。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结合语境正确理解字词含义的能力。
A.涉猎,接触;涉及。正确;
B.亢奋,极度兴奋。正确;
C.言不及义,说话不涉及正经道理,正确;
D.叹为观止,看到这里就够了。指赞美所见的事物好到极点。与“涉及侵害他人人格权、侵犯个人隐私等诸多违法行为成本低,造成的危害性和影响范围”不符,褒义贬用;
故选D
5. 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狂飙》不仅反映了扫黑除恶阶段的变化,还展现了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更是为观众提供了新领域法治教育的素材。(在“整顿”后增加“的情况”)
B. 据统计,全国已有超过790万辆道路营运车辆、约4.7万多艘船舶、4万多辆邮政快递干线车辆应用北斗系统,近8000台各型号北斗终端在铁路领域应用推广。(删掉“约”)
C. 杜甫忧国忧民,挥毫赋诗,留下了1400多首脍炙人口的诗篇。他亦是诗坛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集大成者,其诗被后世称为“诗圣”,其人被后世尊为“诗史”。(“留下”改为“写下”)
D. 河南博物院创建于1927年,是中国成立较早的博物馆之一,坐落于河南省郑州市,院区占地面积126亩,2009年入选中央地方首批共建国家级博物馆。(“首批”调至“入选”后面)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病句辨析及修改能力。C.有误,语序不当。应为:他的诗被后世誉为“诗史”,他被尊为“诗圣”。故选C。
请你参加以“青春力量”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完成下面的题目。
材料一:
今年五四青年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来到青年身旁,与中国人民大学青年学生一起听课,积极讨论,并寄语全国广大青年牢记党的教诲,立志民族复兴,不负韶华,不负时代,不负人民,在青春的赛道上奋力奔跑,争取跑出当代青年的最好成绩!
习近平总书记说:“希望广大青年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受时代脉搏,把对祖国血浓于水、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情感贯穿学业全过程、融汇在事业追求中。”
材料二:
时代青年:武亦姝、谷爱凌苏翊鸣、武大靖、黄震(荣获中国青年五四奖章的航天人、航天科技集团五院载人领域副总设计师)……
6. 【活动一;致敬风云人物】中华自古英雄辈出,各领时代风骚。在学习和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了解了不同时代的人物,感受到了他们身上熠熠生辉的品质。请你将下面的对联补充完整。
上联:忆往昔,邓稼先鞠躬尽瘁两弹扬国威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
7. 【活动二:歌颂青春意志】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班级将开展以“奋斗者正青春”为主题的演讲活动,请你为主持人写一段开场白。(不少于50字)
【答案】6. ①. 示例:看今朝 ②. 袁隆平呕心沥血稻香换丰年
7. 示例: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人的一生只有一次青春。只有进行了激情奋斗、顽强拼搏的青春,才会留下充实、温暖、持久、无悔的青春回忆。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聆听“奋斗者正青春”的豪言壮语。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联的填写。拟写对联时应注意:①字数相等;②词类相当;③结构相应;④平仄相对,仄起平收;⑤内容相关。
根据上联“忆往昔,邓稼先鞠躬尽瘁两弹扬国威”可知,对联要符合“三字动宾短语,人物+四字并列短语+事迹+三字动宾短语”的形式。如依据黄大年为加速推动了我国的深探(地球深部探测)事业的发展,呕心沥血的事迹来拟写下联为:看今朝,黄大年殚精竭虑“深探”写传奇。
【7题详解】
本题考查拟写开场白。
围绕“奋斗者正青春”主题,至少要用比喻、拟人、排比等某种修辞手法拟写即可。口语交际题,注意称呼和用语得体。
示例: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青春。青春的美丽,不是街衢流行的名牌时装;青春的旋律,不是吉他弹奏的缠绵忧伤;青春的潇洒,不是臂臀摇摆的菱妮作态;青春的快乐,不是车轮旋转的郊外飞扬——青春不仅仅是一声声的赞美,它更是拥有使命并为之奋斗不息的源泉。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聆听“奋斗者正青春”的豪言壮语。
阅读下面名著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兄弟,俺自从和你买刀那日相别之后,洒家忧得你苦。自从你受官司,俺又无处去救你。打听的你断配沧州,酒家在开封府前又寻不见,却听得人说监在使臣房内。又见酒保来请两个公人,说道:‘店里一位官人寻说话。’以此酒家疑心,放你不下,恐这厮们路上害你,俺特地跟将来。……洒家见这厮们不怀好心,越放你不下。你五更里出门时,洒家先投奔这林于里来……”
(节选自《水浒传》第九回)
【乙】
周进看看号板,又是一头撞了去:这回不死了,放声大哭起来。众人劝也劝不住。金有余道:“你看,这不是疯了么?好好到贡院来耍,你家又不曾死了人,为甚么号淘痛哭?”周进也不听见,只管伏着号子板哭个不住;一号哭过,又哭到二号、三号,满地打滚,哭了又哭,滚的众人心里都凄惨起来。金有余见不是事,同行主人一左一右,架着他的膀子。他那里肯起来,哭了一阵,又是一阵,直哭到口里吐出鲜血来。
(节选自《儒林外史》第三回)
8. 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水浒传》往往通过传奇故事来塑造人物形象,如“拳打镇关西”“大闹五台山”等表现了鲁智深的有勇有谋、粗中有细的性格特点。
B. 中国古典文学中的许多故事都与“三”有缘,如《水浒传》中的三打祝家庄、三拳打死镇关西、宋江三败高俅等。
C. 讽刺是《儒林外史》突出的艺术特色,乙段作者通过细节描写和夸张手法来表现周进丑态百出,让人读了觉得十分可笑,从而使作品产生强烈的讽刺意味。
D. 《儒林外史》中既有对儒林丑恶的揭露和讽刺,也有对正面人物的肯定和歌领,王冕、杜少卿和匡超人就是正面人物的典型代表。
9. 有人说,《水浒传》写的是“义”,《儒林外史》写的是“病”。请结合以上选段内容,写出你对“义”与“病”的理解。
【答案】8. D 9. 示例:甲段中,鲁智深得知有人要残害自己的兄弟林冲,决定以林冲的安危为重,将其送到沧州,他这种见义勇为的善行就是〝义"的体现。乙段中,周进的言行传神地再现了其沉迷科举、醉心功名的特点。他的丑态,就是深受科举制度毒害的读书人的病态。
【解析】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名著阅读内容的理解。
D.“……王冕、杜少卿和匡超人就是正面人物的典型代表”表述有误。“匡超人”不是正面人物的典型代表。《儒林外传》中,匡超人来到杭州,也开始做‘选家”,与马二先生成了同行。与此同时,他继续与景兰江等名士交往,参加了一次“西湖诗会”。不久,匡超人结识了潘三,潘三在杭州布政司衙门办事,他请匡超人吃了一顿饭。一顿饭下来,匡超人佩服的五体投地,此后便跟着潘混,包揽诉讼、做抢手替人考试等等不合法的事,不仅挣到了一些钱,还娶妻生女,过得无比滋润。不久,曾经赏识他的李本瑛复起升了京官,他跟着进京考取了教习,又娶了李本瑛的外甥女,成了一 个贪图名利的“陈世美”。此后,他鄙薄对他有恩的马二先生,冷酷对待落难的潘三,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精致利己主义者。
故选D。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名著内容理解。
根据【甲】文“以此洒家疑心,放你不下,恐这厮们路上害你,俺特地跟将来。……洒家见这厮们不怀好心,越放你不下。你五更里出门时,洒家先投奔这林子里来……”可知,鲁智深放心不下林冲,“义”字当先。
根据【乙】文“周进也不听见,只管伏着号子板哭个不住;一号哭过,又哭到二号、三号,满地打滚,哭了又哭,滚众人心里都凄惨起来。”“他那里肯起来,哭了一阵,又是一阵,直哭到口里吐出鲜血来。”通过周进的言行举止,写出了他过度的痴心于考科举,取功名,以至于自己急火攻心,得了失心疯。尖锐犀利地揭露了现实生活中某些“儒生”可笑的一面,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
所以说,《水浒传》写的是“义”,《儒林外史》写的是“病”。
二、阅读(41分)
(一)(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①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 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②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乙】
范缜,字子真,南乡舞阴人也。缜少孤贫,事母孝谨。年未弱冠,闻沛国刘瓛①聚众讲说,始往从之。卓越不群而勤学,瓛甚奇之,亲为之冠。在瓛门下积年,去来归家,恒芒屩②布衣,徒行于路。瓛门多车马贵游,缜在其门,聊无耻愧。既长,博通经术,尤精《三礼》。性质直好危言高论不为士友所安。唯与外弟萧琛相善,琛名曰口辩,每服缜简诣。
(选自《梁书·范缜传》)
【注】①刘瓛(huán):南朝人,通博五经,世推为大儒。②芒屩(juē):草鞋。
10. 解释文中划线词语的意思。
(1)色愈恭,礼愈至 ( )
(2)尝趋百里外( )
(3)媵人持汤沃灌 ( )
11.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2)瓛甚奇之,亲为之冠。
12. 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性 质 直 好 危 言 高 论 不 为 士 友 所 安
13. 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序”是一种文体,甲文属赠序,即临别赠言。作者意在勉励青年人珍惜良好的读书环境,专心治学。
B.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与“相与步于中庭”的句式一致。
C. 【甲】文前后两次提到“不敢”,分别写出了作者尊师重道、诚实守信的优秀品质。
D. 【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对比手法,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14. 宋濂与范缜都称得上是真正的“为学者”。结合两文内容,说说“为学者”都具有哪些共同的特点。
【答案】10. ①. 周到 ②. 快步走 ③. 热水
11. (1)亲手用笔抄写,计算着约定的日子按期归还。
(2)刘瓛认为他很奇特,亲自为他举行加冠礼。
12. 性质直/好危言高论/不为士友所安 13. C
14. 共同点:①勤奋刻苦;②求学心切;③内心强大、意志坚定。从甲文宋濂不惧天冷借书抄书、跑远路拜师求学、享受读书乐趣而不羡慕同舍生的物质条件可以看出。从乙文范缜积极跟随刘瓛学习、一心求学不因家境贫寒而羞耻可以看出。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理解。
(1)句意: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至:周到;
(2)句意:曾经赶到数百里以外。趋:快步走;
(3)句意:服侍的人拿着热水为我洗浴。汤:热水。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
答题时先要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然后初步翻译,再根据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调整,做到文从字顺。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重点词语有:
(1)手:动手。笔:名词作状语,用笔。
(2)瓛:刘瓛;甚:很;奇:对……感到奇怪;亲:亲自;冠:举行加冠礼。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句子断句。
文言断句要结合句意和语法关系进行判断。
句意:生性诚实正直,喜欢说一些令人害怕的话,发表别人听不懂的议论,使一些读书朋友感到不自在。“性质直”主谓短语单独断开;“好”是喜欢的意思,“危言高论”作“好”的宾语;
故断句为:性质直/好危言高论/不为士友所安。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C.有误,“【甲】文前后两次提到‘不敢’,分别写出了作者尊师重道、诚实守信的优秀品质”错误;根据【甲】文“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可知,先写的是作者诚实守信的优秀品质,结合“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可知,后写的是作者尊师重道的品质;
故选C。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比阅读。
根据甲文第①段“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 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可知,宋濂幼时家境贫寒,没有书来读,于是向藏书的人家借书,亲手抄录,天气特别寒冷也不懈怠,可见其爱好学习,勤奋刻苦,意志坚定;根据乙文“年未弱冠,闻沛国刘瓛聚众讲说,始往从之”可知,范缜还未成年就去跟随刘瓛学习,可见其爱好学习,勤奋刻苦。
根据甲文第②段“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无鲜肥滋味之享”“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可知,宋濂不惧寒冷跑远路拜师求学,吃穿等方面不如同舍生,但是宋濂能够享受读书的乐趣,可见其内心强大、不攀比、苦中作乐、意志坚定;根据乙文“恒芒屩布衣,徒行于路。瓛门多车马贵游,缜在其门,聊无耻愧”可知,范缜一心求学,常穿布衣、草鞋走路,刘瓛的学生中很多是乘坐车马的子弟,范缜根本不感到耻辱羞愧,可见其不攀比、内心强大、意志坚定。据此可概括两人的共同点是:爱好学习,勤奋刻苦,不攀比,内心强大,意志坚定。
【点睛】参考译文:
【甲】:我年幼时就非常爱好读书。家里贫穷,无法得到书来看,常常向藏书的人家借书,亲手抄录,计算着日期按时送还。冬天非常寒冷,砚台里的墨汁都结了冰,手指冻得不能弯曲和伸直,也不放松抄录书。抄写完毕后,便马上跑去还书,不敢稍微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有很多人都愿意把书借给我,于是我能够遍观群书。成年以后,我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又苦于不能与学识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交往,曾经赶到数百里以外,拿着经书向乡里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前辈德高望重,门人弟子挤满了他的屋子,他的言辞和态度从未稍有委婉。我站着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俯下身子,侧着耳朵恭敬地请教;有时遇到他大声斥责,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不敢说一个字反驳;等到他高兴了,则又去请教。所以我虽然愚笨,但终于能够有所收获。
当我外出求师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峡谷之中。隆冬时节,刮着猛烈的寒风,雪有好几尺深,脚上的皮肤受冻裂开都不知道。回到客舍,四肢僵硬动弹不得。服侍的人拿着热水为我洗浴,用被子裹着我,很久才暖和起来。寄居在旅店里,旅店老板每天供应两顿饭,没有新鲜肥嫩的美味享受。同客舍的人都穿着华丽的衣服,戴着用红色帽带和珠宝装饰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环,左边佩戴宝刀,右边挂着香囊,光彩鲜明,像神仙一样;我却穿着破旧的衣服处于他们之间,但我毫无羡慕的心。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情,所以不觉得吃的、穿的享受不如别 人。我求学的辛勤和艰苦就是像这个样子。如今我虽已年老,没有什么成就,但所幸还得以置身于君子的行列中,承受着天子的恩宠荣耀,追随在公卿之后,我每天侍奉在皇帝座位旁边,准备接受询问,天下人都错误地称说我的姓名,更何况才能超过我的人呢?
【乙】:范缜字子真,是南乡舞阴人。范缜小的时候,没有父亲,家中贫困,他对母亲很孝顺。他不满二十岁时,听说沛国刘瓛招集徒众讲授学问,于是前去跟随他学习。品格优秀突出、不同一般并且勤奋好学。刘瓛特别赏识他,并亲自为他举行冠礼。在刘瓛门下多年,无论是上学还是回家,常常穿布衣、草鞋,步行走路。刘瓛的学生中很多是乘坐车马的子弟。范缜在他们中间根本不感到耻辱羞愧。成年后,范缜通晓经学,尤其精通《周礼》《仪礼》和《礼记》。生性诚实正直,喜欢说一些令人害怕的话,发表别人听不懂的议论,使一些读书朋友感到不自在。惟独和外弟萧琛相处得很好,琛很有口才,擅长辩论,时常信服范缜说话简短但意思明了。
(二)(1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朗读有助于记忆吗
【材料一】
①说到朗读,我们常常会想起小学生早上的晨读课,大家一起举着书本大声诵读课文的情景想必人人都经历过。然而,这种朗读的方式真的有助于学习吗?是否朗读能让我们加深记忆呢?
②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是人最基本的智慧之一,联结着我们的过去与现在。一切经验都要经过编码、储存和提取才能形成完整的记忆过程。
③记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以背古诗为例,“槐绿低窗暗,榴红照眼明”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我们知道了这是一句古诗,但这只是一个感觉记忆,大概只能保持0.25~2秒。如果我们想记住它,将感觉记忆转化为更长时间的记忆,就要对它进行编码。编码的过程带有很多个人色彩,有些人可能会根据诗句内容来想象画面加以记忆,有些人可能会根据诗句读音来加以记忆,如果没有转化为长时记忆,那么记忆的死敌——“遗忘”马上就会将它带走。
④短时记忆有两种编码方式:听觉编码和视觉编码。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实验,通过图像依次呈现B、C、P、E、V、F几个字母后,再要求被试者按照顺序进行回忆。结果发现,视觉呈现条件下,发音相似的字母,如B和V,容易发生混淆;而形状相似的字母,如E和F之间很少混淆。这说明听觉也是很重要的编码方式。由此看来,边看边读是一个双编码的过程,既区别了语音也区别了语义,对信息进行深加工,更有助于记忆的巩固。
⑤朗读在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转化的过程中充当了刺激物的角色。在读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所要记忆的信息上,也更能帮助我们记住它。
⑥关于如何改善自己的记忆力,除了朗读这种深加工之外,还有一些简单易学的方法。
⑦利用大脑觉醒状态的时间规律,不失为一种记忆的好方法。大脑的觉醒状态是指大脑的兴奋水平。早在19世纪,心理学家就已经发现,上午11点到12点之间的记忆效率最高,下午6点到8点效率最低。当然大脑觉醒状态的时间规律也会随个体生理机能的状态不同而产生差异。
⑧朗读是加深记忆的有效方法,但并不是唯一的方法。记忆规律,还有许多未解之谜,有待我们继续探索和发现。
【材料二】
【材料三】
①形成长期记忆的第一步是付出注意力。如果你对周围的世界关注度不足,大脑根本不会把你体验到的感觉存储下来。大脑通过连接神经细胞形成长期记忆。神经细胞之间的连接越强,你的记忆就越鲜明。神经连接的大网将所有感觉交织在一起,形成一段记忆:某个场景看起来是什么样子,摸起来是什么感觉,闻起来是什么气味。但是,如果你没有付出注意力,外部信息甚至没有进入你的短期记忆,那么你的大脑自然无法形成长期记忆。②科学家做了一项实验,让几百位受试者在没有导游带领的情况下自行游览了一座教堂。游览过程中,受试者需要依据指令记录一些细节,例如“教堂中十字形的平面结构”,或者重观察“宏伟的入口上方欢迎你的青铜天使”。一部分受试者携带着配有摄像头的iPad或手机,他们需要按指令拍摄照片,另一些受试者什么都不带。游览结束后一周,所有受试者都需要接受突击测试,研究者会询问他们在游览过程中理应记得的一些细节。结果发现,不带相机的受试者在10道题里大约能答对7道,而带了相机的受试者得分更接近6分。二者的区别细微却不容忽视,就像从C到D。③从事这项研究的心理学家坦普尔顿表示“相机会让人分心,让我们无法专注于当下的体验,所以记不住那些本应专心欣赏的东西。现今无所不在的智能手机就像是插入我们日常生活的一个巨大干扰源”。
15. 下列选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短时记忆有两种编码方式:听觉编码和视觉编码。实验发现,视觉呈现条件下,发音相似的字母容易发生混淆;而形状相似的字母之间很少混淆。这说明听觉也是很重要的编码方式。因此,老师在上课时适当板书,有助于学生记忆。
B. 朗读之所以有助于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转化,是因为在读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所要记忆的信息上,更能帮助我们记住它。
C. 早在19世纪,心理学家就已经发现,上午11点到12点之间的记忆效率最高,下午6点到8点效率最低,但并不是对所有情况适用。
D. 记忆分感觉记忆、短期记忆、长期记忆,材料三主要阐释了三者之间的关系。
16. 根据三则材料,你认为要怎样才能保持更长久的记忆?
17. 现在有8个词语:后座、麻雀、呼呼、傍晚、爸爸、学校、宠溺、回头。请你根据材料相关知识,说说要采用什么方式才能更好地记住这8个词语?写出这么做的理由并举例。
【答案】15. D 16. ①进行深加工;②利用大脑觉醒状态的时间规律;③不断复习巩固;④专注,避免干扰(如电子产品)。(材料一的“对信息进行深加工,更有助于记忆的巩固”“利用大脑觉醒状态的时间规律,不失为一种记忆的好方法”“朗读是加深记忆的有效方法”,材料三的“形成长期记忆的第一步是付出注意力”等)
17. 把词语串联起来编一个故事。(也可以其他方式,如根据材料一的“朗读在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转化的过程中充当了刺激物的角色”等句,可以对这八个词语反复朗诵;或运用“听觉编码和视觉编码”的方式,这样“区别了语音也区别了语义,对信息进行深加工,更有助于记忆的巩固”。)
理由:这几个词是孤立的词语,没有意义,我们需要让他们变成有意义的信息(材料二),要让它变成有意义的信息,我们必须进行深加工(材料一)。
故事示例:那天傍晚,爸爸接我回家,我坐在后座上,像是小麻雀似的和爸爸聊着学校里的趣事。风从耳边呼呼吹过,爸爸时不时回头看我,脸上洋溢的满是宠溺。这时候,我都觉得自己是全世界最幸福的孩子。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信息筛选与辨析
D.由【材料三】第①段“形成长期记忆的第一步是付出注意力。如果你对周围的世界关注度不足,大脑根本不会把你体验到的感觉存储下来。大脑通过连接神经细胞形成长期记忆。神经细胞之间的连接越强,你的记忆就越鲜明”等内容可知,【材料三】主要说明的是形成长期记忆的原理。
故选D。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材料提炼与概括。
由【材料一】第④段“对信息进行深加工,更有助于记忆的巩固”,第⑤段“朗读在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转化的过程中充当了刺激物的角色”,第⑥段“关于如何改善自己的记忆力,除了朗读这种深加工之外……”可以概括出:利用朗读等进行深加工;
由【材料一】第⑦段“利用大脑觉醒状态的时间规律,不失为一种记忆的好方法……”可以概括出:利用大脑觉醒状态的时间规律;
由【材料二】遗忘曲线可知,对于诗、散文等都会随时间而不断遗忘,所以要保持更长久的记忆需要对知识不断复习巩固;
由【材料三】第①段“形成长期记忆的第一步是付出注意力”,第②段“相机会让人分心,让我们无法专注于当下的体验,所以记不住那些本应专心欣赏的东西。现今无所不在的智能手机就像是插入我们日常生活的一个巨大干扰源”可以概括出:要保持更长久的记忆需要提高专注度,避免电子产品等的干扰。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拓展运用。
由【材料一】第④段“对信息进行深加工,更有助于记忆的巩固”,第⑤段“朗读在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转化的过程中充当了刺激物的角色”等内容可知,我们可以对这八个词语反复朗诵,进行深加工,从而达到记住的效果;
由【材料二】可以看出,无意义音节遗忘的最快,由【材料一】可知,要让它变成有意义的信息,我们必须进行深加工,所以我们可以把这几个词语串联起来,组合成一段话,编成一个故事,这样更容易记住。
例如:傍晚时分,我坐在爸爸的后座上,呼呼的风声伴随着我们的行进。忽然,我看见一群麻雀在路边跳跃,它们自由自在的样子让我感到羡慕。爸爸似乎察觉了我的心情,宠溺地回头对我笑了笑,说:“别担心,等星期天带你去学校旁边的公园喂麻雀。”
(三)(15分)
完成下面小题。
苏轼向南
①那一年七月,苏轼必须继续向南。
②眩怀丧魄,他这样形容自己从大陆渡向海岛的感受。烟波浩渺,水天苍茫,那一刻,他心境也不免黯然如灰。他以为登上岸时,双脚所踏必定是一片荒芜凄凉的不毛之地。
③船驰近黑黢黢的岛。他看到儿子苏过的眼眶瞪大了。循着过的眼光望去,他也不免惊奇了。原来岛并不荒凉,植物多么兴盛,浓密的树木高矮错落次第排开,藤更是恣意纵横缠绕。那些骄傲地高高戳立的便是传说中的椰子树吧?居然如同一管大笔,羽毛状的叶子在风中摇曳有致,仿佛憋着一股劲向着天空抒写无尽的诗意。而天则蓝得纯净而饱满,恰似一张幽远深厚的大纸酣畅铺展。
④双脚踏上岸时,苏轼微微吁了一口气。既然这里能够万物生长,他为什么不能呢?于是和儿子过一起动手,在椰树林里苟且搭个简陋的小屋子,能遮风即可,能挡雨便行。屋子落成之时,他绕着走了几圈,觉得与前辈杜少陵那个为秋风所破的茅屋相比,自己的新居简直可以称为豪宅了啊,何况周围有槟榔树与椰树相掩相伴,环境上佳,空气绝好,心情不免就畅快了起来。他居然给这样不足挂齿的陋室也煞有介事地取了一个名字,叫“桄榔庵”。
⑤夜深人静时,透过窗子看到外面与海浪一起翩然起舞的椰树,几分凄然之下,又有几多安慰。他喜欢这树。那么笔直地一路向上伸长;全凭一己之力,骄傲地把累累果实挂在最高处,不枝不蔓,不虚与委蛇,不矫情做作,也绝不向世俗低头俯就。这些都多么合他胃口,自始至终,他都要求自己如此做人。既然世间找不到太多高洁的同道之人,那么与树为伍,也是一种幸运。
⑥种椰树的当地黎族百姓有着那么多与宫廷间阴谋算计格格不入的敦厚善良,他们不问他来自何处,也不问有着怎样的跌宕身世,仅当成一位普通的远方来客,笑脸相迎,礼貌相待,有时候早上门一开,会猛然见到一坨鹿肉赫然摆在那里,这是夜间哪位猎人在这一带收获后的顺手馈赠。
⑦已经多少年了,恶意曲解与无端诬陷如影随形,虽时时如履薄冰地小心翼翼,大祸也仍然如此密集地接踵而至。而在这里,在这个天远地阔的海岛,刹那间紧紧捆绑得他难以呼吸的绳索一下子挣脱了,他整个人猛然一松。真是畅快啊!
⑧他又开始挥毫写诗作赋,并且诗句里款款跳动起轻快、诙谐与热腾腾的田园气息。墨香从桄榔庵飘出,这是岛上稀罕的气味,它们丝丝缕缕随风荡开,把那些渴望读书识字的年轻人次第吸引。
⑨苏轼有事可做了,摇身一变,他不再是狼狈不堪的遭贬之人,沐着椰风,顶着烈日,他已经有一个很光鲜的角色:教书先生,他做得很投入,或许也已经冉冉涌起几分陶醉了。偶尔抬眼北望,烟雾迷蒙,除了亲情的牵挂尚且割舍不下之外,他不再有其他丝毫念想。
⑩他没有想到有一天居然要离开岛,因为旧皇驾崩了。
他有一阵回不过神来,要走吗?不走似不近常理,何况他不走,年纪轻轻的儿子过也必定留下来陪他终老,这对过是不公平的。可是,一旦走,真的要走,他又是多么的不舍!已经三年,三年的时光里他在这个岛上共写诗一百二十七首、词四首、各种表、赋、颂、碑铬、论文、书信、杂记等一百八十二篇。真不算少,垒起来都快等身了。人家让他死,他却好好地活着,活得越来越好。
公元1100年5月,他终于还是动身了。在他离去后的第九年,他的弟子符确赴京城会试、登已丑科进士,填补了自隋朝科举设考以来海南岛从无进士的空白。这只是一个起点,之后士子蜂起,接二连三,岛上共出了十二位进士——这算是苏轼献给海南的一个礼物吧?当初向南、再向南,他心灰意冷过,但岛安慰了他,于是他也回馈了岛.
只是没有料到,终于北归时,他却在途中病倒了,那么突如其来与猝不及防。三年的呼吸吐纳,他已经成为地道岛民,一旦回到曾经的故土,老迈的身体却无法再适应,千汤万药都挽留不住,最终仍撒手西去。
九百多年后的今天,我在海南岛上看到植物纵横交错遍地疯长,每一寸绿都绿出明亮而蓬勃的油光。忽然想,会不会正因为苏轼目光抚过这些树木、双脚踩过这片土地,于是万物才获得更多的生机?
18. 阅读全文,梳理情节,补全表格。
经历 未上岸时 初次上岛 ①____ 远离朝堂,融入百姓 ②____,教书育人 即将北归
心境 黯然如灰 惊奇 畅快 轻松畅快 陶醉 ③____
19. 请结合语境,按要求品析下列语句。
(1)仿佛憋着一股劲向着天空抒写无尽诗意。(修辞角度)。
(2)这是岛上稀罕的气味。(理解句意)
20. 作者在文中三次描写海岛上的树木,请分别分析其用意。
21. 如果你把此文推荐给其他人,请结合文本,从思想内容和写作特色的角度阐述理由。
【答案】18. ①. 搭建新居 ②. 写诗作赋(教书先生) ③. 不舍
19. (1)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表现了椰子树姿态优美、摇曳有致的特点,表现了苏轼对椰子树的喜爱之情。
(2)海南岛教育落后,缺少文化气息。
20. 第一次描写了海南岛树木葱茏的景象,表达了苏轼的惊奇之情;第二次描写了椰子树不枝不蔓,不虚与委蛇,不矫情做作,也绝不向世俗低头俯就的特点,运用象征手法,表达了对苏轼正直坦荡、不媚世俗的品格的赞美之情;第三次描写作者所看到的树木葱茏的景象,抒发了作者对苏轼的敬仰之情。
21. 示例:这篇散文记叙了苏轼被贬到海南倾心教育事业,终于使海南打破了自隋朝科举设考以来从无进士的空白的故事,赞美了苏轼不以自己境遇为念、心系苍生、发展教育的伟大品质。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理解概括文章内容。
第一空:已知信息“畅快”对应第④段“屋子落成之时,他绕着走了几圈,觉得与前辈杜少陵那个为秋风所破的茅屋相比,自己的新居简直可以称为豪宅了啊,何况周围有槟榔树与椰树相掩相伴,环境上佳,空气绝好,心情不免就畅快了起来”;结合第④段“于是和儿子过一起动手,在椰树林里苟且搭个简陋的小屋子,能遮风即可,能挡雨便行”可概括经历为“搭建新居”;
第二空:已知信息“教书育人”“陶醉”对应第⑨段“苏轼有事可做了,摇身一变,他不再是狼狈不堪的遭贬之人,沐着椰风,顶着烈日,他已经有一个很光鲜的角色:教书先生,他做得很投入,或许也已经冉冉涌起几分陶醉了”,结合第⑧段“他又开始挥毫写诗作赋,并且诗句里款款跳动起轻快、诙谐与热腾腾的田园气息”可知,可将经历概括为“写诗作赋”“教书先生”;
第三空:已知信息“即将北归”对应第⑩段“他没有想到有一天居然要离开岛,因为旧皇驾崩了”,结合第 段“他有一阵回不过神来,要走吗?不走似不近常理,何况他不走,年纪轻轻的儿子过也必定留下来陪他终老,这对过是不公平的。可是,一旦走,真的要走,他又是多么的不舍”可知,即将北归的苏轼是多么不舍,据此概括心境为“不舍”。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语句。
(1)句要求从修辞角度进行赏析。结合“仿佛憋着一股劲向着天空抒写无尽的诗意”分析,结合第③段“那些骄傲地高高戳立的便是传说中的椰子树吧?居然如同一管大笔,羽毛状的叶子在风中摇曳有致”可知,“憋着一股劲”“抒写无尽的诗意”是赋予椰子树以人的动作与情态,这是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椰子树姿态优美、摇曳有致的特点,这是苏轼初见海岛时,他眼中的椰子树姿态优美、摇曳有致,这表现了苏轼对椰子树的喜爱之情,也表现了苏轼的乐观旷达;
(2)句要求理解句意。结合“这是岛上稀罕的气味”分析,结合第⑧段“他又开始挥毫写诗作赋,并且诗句里款款跳动起轻快、诙谐与热腾腾的田园气息。墨香从桄榔庵飘出”可知,“这是岛上稀罕的气味”是指岛上极少感受到的墨香,即诗词歌赋带来的文化气息;也就是说海南岛教育落后,缺少文化气息。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句段作用。
结合第③段“船驰近黑黢黢的岛。他看到儿子苏过的眼眶瞪大了。循着过的眼光望去,他也不免惊奇了。原来岛并不荒凉,植物多么兴盛,浓密的树木高矮错落次第排开,藤更是恣意纵横缠绕”可知,这是第一次描写海岛上的树木茂盛葱茏的景象,表达了苏轼初见海岛时的惊奇之情;
结合第⑤段“夜深人静时,透过窗子看到外面与海浪一起翩然起舞的椰树,几分凄然之下,又有几多安慰。他喜欢这树。那么笔直地一路向上伸长;全凭一己之力,骄傲地把累累果实挂在最高处,不枝不蔓,不虚与委蛇,不矫情做作,也绝不向世俗低头俯就”可知,这是第二次描写岛上树木的句子,这里描写了椰树笔直地一路向上伸长,全凭一己之力,骄傲地把累累果实挂在最高处,不枝不蔓,不虚与委蛇,不矫情做作,也绝不向世俗低头俯就;结合第⑤段“他喜欢这树”“这些都多么合他胃口,自始至终,他都要求自己如此做人”可知,这里运用了象征手法,用不枝不蔓,不虚与委蛇,不矫情做作,也绝不向世俗低头俯就的椰树表达了对苏轼正直坦荡、不媚世俗的品格的赞美之情;
结合第 段“九百多年后的今天,我在海南岛上看到植物纵横交错遍地疯长,每一寸绿都绿出明亮而蓬勃的油光”可知,这是第三次描写海南岛上树木生长的景象,写的是作者在九百多年后的今天看到生长茂盛的植物;结合第 段“忽然想,会不会正因为苏轼目光抚过这些树木、双脚踩过这片土地,于是万物才获得更多的生机”可知,描写作者所看到的树木葱茏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苏轼的敬仰之情。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拓展运用。可结合文章的思想内容与写法特色进行分析,再阐述理由进行推荐。
思想内容分析:结合第④段“双脚踏上岸时,苏轼微微吁了一口气。既然这里能够万物生长,他为什么不能呢”,第⑤段“夜深人静时,透过窗子看到外面与海浪一起翩然起舞的椰树,几分凄然之下,又有几多安慰”,第⑧段“他又开始挥毫写诗作赋,并且诗句里款款跳动起轻快、诙谐与热腾腾的田园气息”,第⑨段“苏轼有事可做了,摇身一变,他不再是狼狈不堪的遭贬之人,沐着椰风,顶着烈日,他已经有一个很光鲜的角色:教书先生,他做得很投入”,第 段“公元1100年5月,他终于还是动身了。在他离去后的第九年,他的弟子符确赴京城会试、登已丑科进士,填补了自隋朝科举设考以来海南岛从无进士的空白。这只是一个起点,之后士子蜂起,接二连三,岛上共出了十二位进士——这算是苏轼献给海南的一个礼物吧”可知,文章记叙了苏轼被贬到海南投入教育事业,教书育人,传播文化,终于使海南打破了自隋朝科举设考以来从无进士的空白的故事,赞美了苏轼不以自己境遇为念,乐观旷达,心系苍生,发展教育的伟大品质;表达了对苏轼的敬仰与赞美之情;
写法特色分析:结合第②段“眩怀丧魄,他这样形容自己从大陆渡向海岛的感受。烟波浩渺,水天苍茫,那一刻,他心境也不免黯然如灰。他以为登上岸时,双脚所踏必定是一片荒芜凄凉的不毛之地”,第③段“船驰近黑黢黢的岛。他看到儿子苏过的眼眶瞪大了。循着过的眼光望去,他也不免惊奇了。原来岛并不荒凉,植物多么兴盛,浓密的树木高矮错落次第排开,藤更是恣意纵横缠绕”可知,这里运用了对比的写法,将苏轼还未登岛的想象之景与心情与初见海岛的景象与心情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苏轼乐观旷达随遇而安的精神;
结合文章内容可知,第①至 段,作者用丰富的想象回忆了苏轼贬官海南岛教书育人的故事;第 段则是回到现在,作者见到海南岛的感想;在写作手法上采用了虚实相生的写法,将历史与现实交织在一起,表达了作者对苏轼的崇敬与赞美之情。
三、写作(50分)
22 精彩,是我们的追求,是我们的期望,是我们每一次真诚以待的回报。运动场上,独步于终点是精彩,跌倒后爬起也是精彩;课室内,思想交锋是精彩,默默沉思也是精彩;宿舍里,提起水桶是精彩,摆齐拖鞋也是精彩。走出校园,回归家庭,服务社会,还有更多的精彩………只要你善于发现,一场考试、一次尝试、一次志愿者服务,都会有精彩的发现和收获。
阅读上面的文字,以“只要__________,就精彩”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1)把题目补充完整;(2)立意自定,角度自选,文体不限,诗歌除外;(3)不少于500字;(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个人信息。
【答案】例文:
只要有梦想,就精彩
摆脱庸俗的繁华,徜徉在乡间的小路间,夕阳斜斜地笼罩在我身上,为我镀上一层金辉,而我就是我的世界的主角,因为梦想,我的世界就很精彩。
拿起手中的画笔将眼前一幕幕景象记录下来。颜色随心情支配,它可以灰蒙阴暗,也可以清新淡雅。因为从小学习绘画我的性格十分内敛、安静,总喜欢待在阳台,看着这繁华而喧闹的城市,将它永远定格在画纸上
我画中的世界是美好安详的,森林郁郁葱葱,到处氤氲青草香,小潭中的水清澈见底,小鱼在水草中捉迷藏。林中有一片大空地,一间小木屋屹立其中,阳光抚摸着每一棵小草,宛如世外桃源,每一笔都蕴含着我对这个世界深切的情感。
不知不觉,我进入了初中,坐在新教室里看见窗外父母充满微笑的脸。我知道我身上承载着许多希望。在校园中漫步,忽然,我看见一片枯叶悄然落下,好像匆匆留下时光的步伐和岁月的沧桑,我心生怜意,想将它作为书签,仔细一看才发现,这原来是一只蝴蝶,不知道为什么它的那双翅膀被朝露打湿了,它在空中努力飞舞了一阵,却又落了下来,我将它捧在手上端详,它似乎对我充满恐惧,蜷缩在我手上,知道我并无恶意后,一次两次,它想飞翔,但没有成功。我轻轻地吹着它微微震动的翅膀,它又一次鼓动翅膀,渐渐地,翅膀上的水干了,它在积蓄力量,等待重新飞翔的那一刻。阳光透过树叶中的缝隙照耀着它,在它的翅膀上印下圈圈点点的彩光,它又像充满动力似的,双脚往后一退,鼓动起两只大翅膀,飞向属于它的繁华的世界。
看着它飞向远方,我紧紧地握住我手中的画板和笔,对自己的目标更加地坚定。现代诗《热爱生命》中有一段话令我记忆深刻: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我不去想身后会不会袭来寒风冷雨,既然目标是地平线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
你若盛开,蝴蝶自来;你若精彩,天自安排。张开双手拥抱我的世界,它是那么地美好,那么地精彩。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半命题作文。
1、审题。根据材料提示“只要你善于发现,一场考试、一次尝试、一次志愿者服务,都会有精彩的发现和收获”可知,平凡的生活中也会处处有精彩。本文的中心词是精彩,“精彩"意味着或喜悦、或温暖、或感动的情感体验。生活中只要我们用心去体会,就会有很多的精彩。让生活感到精彩的原因有:读书、幸福的家庭、爱心、互帮互助、国家的繁荣昌盛、社会的美好和谐等。能否感到生活中的精彩,关键是看你能否用心去体会周围的生活,用心体会就会发现其实生活很精彩。这个题目,就是要通过生活中普普通通、司空见惯的点滴小事,表现出“精彩”的人生哲理。横线上可以补充的词语有“坚持、热爱、执着、发现……”
2、选材构思。本题选材的范围很广,当我们在平凡的日子中探索,去领悟、感受路上的每一个人,每一处景,在不知不觉中,平凡也闪烁着精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这些都是精彩的地方,自己的亲身经历或自己观察到的事情都可以作文写作的内容。可以选取自己的优点长处作为写作的内容;可以选取自己做过的某件事、克服的某个困难作为写作的内容。如果是写自己做的某一件事精彩,就要对这件事情进行详细生动的描绘,突出其精彩的地方;如写多件事,可以采用镜头组合式。如写自己的学习生活,要透过表面的枯燥去挖掘求知的快乐,进而展现生活的精彩;其次,要有个人的感情,抒写感悟心得,力求出自己内心独特的体验。再比如写树,树象征人的品格,虽然树一动不动,那从中体现的坚定不移就是一种精彩;恶劣天气还可以为我们遮风挡雨,体现出那种温柔、博大的精彩。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年广东省中考语文临考押题卷
说明:全卷共8页,答题时间120分钟;全卷满分120分。答题内容一律写在答题卷的相应位置,写在本试题上的不计分。
一、积累运用(29分)
1. 默写古诗文。
作者 篇目 古诗文名句 提示
诸葛亮 《出师表》 (1)_____,(2)_____。 追述自己在战事失败时接受任命,在危机患难间受到委任。
王维 《使至塞上》 (3)_______,(4)_____。 运用白描的手法,描绘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意境雄浑、视野开阔。
王湾 《次北固山下》 (5)____,(6)_____ 蕴含新事物孕育旧事物的哲理,突出万物万象更新之势。
岑参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7)____,(8)______。 写飞雪与红旗相互映衬,一白一红,动静结合,色彩鲜明。
白居易 《卖炭翁》 (9)_____,(10)______。 表现卖炭翁的艰难处境和复杂的内心活动,倾注了作者的同情。
龚自珍 《己亥杂诗》 (11)_____,(12)____。 诗以落花立意,倾吐心曲,表现崇高的献身精神。
2.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出自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天涯”与“比邻”看似意思相反的词,放在同一句诗歌中是否合适,请同学们赏析这句诗歌。
知识卡片 天涯,即天边,指空间距离很远的地方。天涯这一意象,主要用于诉说心底的思乡愁情;失意殇情;深挚友情等。 天涯形象的形成离不开宦游,贬谪,战争等诗歌主题。
3.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目睹这几户居民生活(1)jié jū _______的情形,一向态度(2)hé ǎi _______的爷爷无法(3)xiù shǒu páng guān _________,更不能(4)zhèng jīn wēi zuò _________地只是表达慰问之意,他决心发动身边的热心人士们各尽所能,帮助居民们早日勤劳致富。
4.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师范大学教授在讲授其他专业知识时多以常识性、纲目性列举为主,涉及的知识点内容较为宽泛,为学生涉猎不同专业的知识点提供了丰富的案例资源。
B. 动画主管李维璟表示,南河的表演达到三维动画中比较罕见的夸张程度:他亢奋的性格和夸张的肢体语言非常适合这种表演风格。
C. 《中国在梁庄》的前言中写道:“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对自己的工作充满了怀疑,夜以继日地写着言不及义的文章,一切都似乎没有意义。”
D. 网暴“按键伤人”,涉及侵害他人人格权、侵犯个人隐私等诸多违法行为成本低,造成的危害性和影响范围却令人叹为观止。
5. 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狂飙》不仅反映了扫黑除恶阶段变化,还展现了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更是为观众提供了新领域法治教育的素材。(在“整顿”后增加“的情况”)
B. 据统计,全国已有超过790万辆道路营运车辆、约4.7万多艘船舶、4万多辆邮政快递干线车辆应用北斗系统,近8000台各型号北斗终端在铁路领域应用推广。(删掉“约”)
C. 杜甫忧国忧民,挥毫赋诗,留下了1400多首脍炙人口的诗篇。他亦是诗坛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集大成者,其诗被后世称为“诗圣”,其人被后世尊为“诗史”。(“留下”改为“写下”)
D. 河南博物院创建于1927年,是中国成立较早的博物馆之一,坐落于河南省郑州市,院区占地面积126亩,2009年入选中央地方首批共建国家级博物馆。(“首批”调至“入选”后面)
请你参加以“青春力量”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完成下面的题目。
材料一:
今年五四青年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来到青年身旁,与中国人民大学青年学生一起听课,积极讨论,并寄语全国广大青年牢记党的教诲,立志民族复兴,不负韶华,不负时代,不负人民,在青春的赛道上奋力奔跑,争取跑出当代青年的最好成绩!
习近平总书记说:“希望广大青年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受时代脉搏,把对祖国血浓于水、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情感贯穿学业全过程、融汇在事业追求中。”
材料二:
时代青年:武亦姝、谷爱凌苏翊鸣、武大靖、黄震(荣获中国青年五四奖章的航天人、航天科技集团五院载人领域副总设计师)……
6. 【活动一;致敬风云人物】中华自古英雄辈出,各领时代风骚。在学习和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了解了不同时代的人物,感受到了他们身上熠熠生辉的品质。请你将下面的对联补充完整。
上联:忆往昔,邓稼先鞠躬尽瘁两弹扬国威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
7. 【活动二:歌颂青春意志】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班级将开展以“奋斗者正青春”为主题的演讲活动,请你为主持人写一段开场白。(不少于50字)
阅读下面名著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兄弟,俺自从和你买刀那日相别之后,洒家忧得你苦。自从你受官司,俺又无处去救你。打听的你断配沧州,酒家在开封府前又寻不见,却听得人说监在使臣房内。又见酒保来请两个公人,说道:‘店里一位官人寻说话。’以此酒家疑心,放你不下,恐这厮们路上害你,俺特地跟将来。……洒家见这厮们不怀好心,越放你不下。你五更里出门时,洒家先投奔这林于里来……”
(节选自《水浒传》第九回)
【乙】
周进看看号板,又是一头撞了去:这回不死了,放声大哭起来。众人劝也劝不住。金有余道:“你看,这不是疯了么?好好到贡院来耍,你家又不曾死了人,为甚么号淘痛哭?”周进也不听见,只管伏着号子板哭个不住;一号哭过,又哭到二号、三号,满地打滚,哭了又哭,滚的众人心里都凄惨起来。金有余见不是事,同行主人一左一右,架着他的膀子。他那里肯起来,哭了一阵,又是一阵,直哭到口里吐出鲜血来。
(节选自《儒林外史》第三回)
8. 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水浒传》往往通过传奇故事来塑造人物形象,如“拳打镇关西”“大闹五台山”等表现了鲁智深有勇有谋、粗中有细的性格特点。
B. 中国古典文学中的许多故事都与“三”有缘,如《水浒传》中的三打祝家庄、三拳打死镇关西、宋江三败高俅等。
C. 讽刺是《儒林外史》突出的艺术特色,乙段作者通过细节描写和夸张手法来表现周进丑态百出,让人读了觉得十分可笑,从而使作品产生强烈的讽刺意味。
D. 《儒林外史》中既有对儒林丑恶的揭露和讽刺,也有对正面人物的肯定和歌领,王冕、杜少卿和匡超人就是正面人物的典型代表。
9. 有人说,《水浒传》写的是“义”,《儒林外史》写的是“病”。请结合以上选段内容,写出你对“义”与“病”的理解。
二、阅读(41分)
(一)(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①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 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②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乙】
范缜,字子真,南乡舞阴人也。缜少孤贫,事母孝谨。年未弱冠,闻沛国刘瓛①聚众讲说,始往从之。卓越不群而勤学,瓛甚奇之,亲为之冠。在瓛门下积年,去来归家,恒芒屩②布衣,徒行于路。瓛门多车马贵游,缜在其门,聊无耻愧。既长,博通经术,尤精《三礼》。性质直好危言高论不为士友所安。唯与外弟萧琛相善,琛名曰口辩,每服缜简诣。
(选自《梁书·范缜传》)
【注】①刘瓛(huán):南朝人,通博五经,世推为大儒。②芒屩(juē):草鞋。
10. 解释文中划线词语的意思。
(1)色愈恭,礼愈至 ( )
(2)尝趋百里外( )
(3)媵人持汤沃灌 ( )
11.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2)瓛甚奇之,亲为之冠。
12. 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性 质 直 好 危 言 高 论 不 为 士 友 所 安
13. 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序”是一种文体,甲文属赠序,即临别赠言。作者意在勉励青年人珍惜良好的读书环境,专心治学。
B.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与“相与步于中庭”的句式一致。
C. 【甲】文前后两次提到“不敢”,分别写出了作者尊师重道、诚实守信的优秀品质。
D. 【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对比手法,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14. 宋濂与范缜都称得上是真正的“为学者”。结合两文内容,说说“为学者”都具有哪些共同的特点。
(二)(1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朗读有助于记忆吗
【材料一】
①说到朗读,我们常常会想起小学生早上的晨读课,大家一起举着书本大声诵读课文的情景想必人人都经历过。然而,这种朗读的方式真的有助于学习吗?是否朗读能让我们加深记忆呢?
②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是人最基本的智慧之一,联结着我们的过去与现在。一切经验都要经过编码、储存和提取才能形成完整的记忆过程。
③记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以背古诗为例,“槐绿低窗暗,榴红照眼明”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我们知道了这是一句古诗,但这只是一个感觉记忆,大概只能保持0.25~2秒。如果我们想记住它,将感觉记忆转化为更长时间的记忆,就要对它进行编码。编码的过程带有很多个人色彩,有些人可能会根据诗句内容来想象画面加以记忆,有些人可能会根据诗句读音来加以记忆,如果没有转化为长时记忆,那么记忆的死敌——“遗忘”马上就会将它带走。
④短时记忆有两种编码方式:听觉编码和视觉编码。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实验,通过图像依次呈现B、C、P、E、V、F几个字母后,再要求被试者按照顺序进行回忆。结果发现,视觉呈现条件下,发音相似的字母,如B和V,容易发生混淆;而形状相似的字母,如E和F之间很少混淆。这说明听觉也是很重要的编码方式。由此看来,边看边读是一个双编码的过程,既区别了语音也区别了语义,对信息进行深加工,更有助于记忆的巩固。
⑤朗读在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转化的过程中充当了刺激物的角色。在读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所要记忆的信息上,也更能帮助我们记住它。
⑥关于如何改善自己的记忆力,除了朗读这种深加工之外,还有一些简单易学的方法。
⑦利用大脑觉醒状态的时间规律,不失为一种记忆的好方法。大脑的觉醒状态是指大脑的兴奋水平。早在19世纪,心理学家就已经发现,上午11点到12点之间的记忆效率最高,下午6点到8点效率最低。当然大脑觉醒状态的时间规律也会随个体生理机能的状态不同而产生差异。
⑧朗读是加深记忆的有效方法,但并不是唯一的方法。记忆规律,还有许多未解之谜,有待我们继续探索和发现。
材料二】
【材料三】
①形成长期记忆的第一步是付出注意力。如果你对周围的世界关注度不足,大脑根本不会把你体验到的感觉存储下来。大脑通过连接神经细胞形成长期记忆。神经细胞之间的连接越强,你的记忆就越鲜明。神经连接的大网将所有感觉交织在一起,形成一段记忆:某个场景看起来是什么样子,摸起来是什么感觉,闻起来是什么气味。但是,如果你没有付出注意力,外部信息甚至没有进入你的短期记忆,那么你的大脑自然无法形成长期记忆。②科学家做了一项实验,让几百位受试者在没有导游带领的情况下自行游览了一座教堂。游览过程中,受试者需要依据指令记录一些细节,例如“教堂中十字形的平面结构”,或者重观察“宏伟的入口上方欢迎你的青铜天使”。一部分受试者携带着配有摄像头的iPad或手机,他们需要按指令拍摄照片,另一些受试者什么都不带。游览结束后一周,所有受试者都需要接受突击测试,研究者会询问他们在游览过程中理应记得的一些细节。结果发现,不带相机的受试者在10道题里大约能答对7道,而带了相机的受试者得分更接近6分。二者的区别细微却不容忽视,就像从C到D。③从事这项研究的心理学家坦普尔顿表示“相机会让人分心,让我们无法专注于当下的体验,所以记不住那些本应专心欣赏的东西。现今无所不在的智能手机就像是插入我们日常生活的一个巨大干扰源”。
15. 下列选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短时记忆有两种编码方式:听觉编码和视觉编码。实验发现,视觉呈现条件下,发音相似的字母容易发生混淆;而形状相似的字母之间很少混淆。这说明听觉也是很重要的编码方式。因此,老师在上课时适当板书,有助于学生记忆。
B. 朗读之所以有助于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转化,是因为在读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所要记忆的信息上,更能帮助我们记住它。
C. 早在19世纪,心理学家就已经发现,上午11点到12点之间的记忆效率最高,下午6点到8点效率最低,但并不是对所有情况适用。
D. 记忆分感觉记忆、短期记忆、长期记忆,材料三主要阐释了三者之间关系。
16. 根据三则材料,你认为要怎样才能保持更长久的记忆?
17. 现在有8个词语:后座、麻雀、呼呼、傍晚、爸爸、学校、宠溺、回头。请你根据材料相关知识,说说要采用什么方式才能更好地记住这8个词语?写出这么做的理由并举例。
(三)(15分)
完成下面小题。
苏轼向南
①那一年七月,苏轼必须继续向南。
②眩怀丧魄,他这样形容自己从大陆渡向海岛的感受。烟波浩渺,水天苍茫,那一刻,他心境也不免黯然如灰。他以为登上岸时,双脚所踏必定是一片荒芜凄凉的不毛之地。
③船驰近黑黢黢的岛。他看到儿子苏过的眼眶瞪大了。循着过的眼光望去,他也不免惊奇了。原来岛并不荒凉,植物多么兴盛,浓密的树木高矮错落次第排开,藤更是恣意纵横缠绕。那些骄傲地高高戳立的便是传说中的椰子树吧?居然如同一管大笔,羽毛状的叶子在风中摇曳有致,仿佛憋着一股劲向着天空抒写无尽的诗意。而天则蓝得纯净而饱满,恰似一张幽远深厚的大纸酣畅铺展。
④双脚踏上岸时,苏轼微微吁了一口气。既然这里能够万物生长,他为什么不能呢?于是和儿子过一起动手,在椰树林里苟且搭个简陋的小屋子,能遮风即可,能挡雨便行。屋子落成之时,他绕着走了几圈,觉得与前辈杜少陵那个为秋风所破的茅屋相比,自己的新居简直可以称为豪宅了啊,何况周围有槟榔树与椰树相掩相伴,环境上佳,空气绝好,心情不免就畅快了起来。他居然给这样不足挂齿的陋室也煞有介事地取了一个名字,叫“桄榔庵”。
⑤夜深人静时,透过窗子看到外面与海浪一起翩然起舞的椰树,几分凄然之下,又有几多安慰。他喜欢这树。那么笔直地一路向上伸长;全凭一己之力,骄傲地把累累果实挂在最高处,不枝不蔓,不虚与委蛇,不矫情做作,也绝不向世俗低头俯就。这些都多么合他胃口,自始至终,他都要求自己如此做人。既然世间找不到太多高洁的同道之人,那么与树为伍,也是一种幸运。
⑥种椰树的当地黎族百姓有着那么多与宫廷间阴谋算计格格不入的敦厚善良,他们不问他来自何处,也不问有着怎样的跌宕身世,仅当成一位普通的远方来客,笑脸相迎,礼貌相待,有时候早上门一开,会猛然见到一坨鹿肉赫然摆在那里,这是夜间哪位猎人在这一带收获后的顺手馈赠。
⑦已经多少年了,恶意曲解与无端诬陷如影随形,虽时时如履薄冰地小心翼翼,大祸也仍然如此密集地接踵而至。而在这里,在这个天远地阔的海岛,刹那间紧紧捆绑得他难以呼吸的绳索一下子挣脱了,他整个人猛然一松。真是畅快啊!
⑧他又开始挥毫写诗作赋,并且诗句里款款跳动起轻快、诙谐与热腾腾的田园气息。墨香从桄榔庵飘出,这是岛上稀罕的气味,它们丝丝缕缕随风荡开,把那些渴望读书识字的年轻人次第吸引。
⑨苏轼有事可做了,摇身一变,他不再是狼狈不堪的遭贬之人,沐着椰风,顶着烈日,他已经有一个很光鲜的角色:教书先生,他做得很投入,或许也已经冉冉涌起几分陶醉了。偶尔抬眼北望,烟雾迷蒙,除了亲情的牵挂尚且割舍不下之外,他不再有其他丝毫念想。
⑩他没有想到有一天居然要离开岛,因为旧皇驾崩了。
他有一阵回不过神来,要走吗?不走似不近常理,何况他不走,年纪轻轻的儿子过也必定留下来陪他终老,这对过是不公平的。可是,一旦走,真的要走,他又是多么的不舍!已经三年,三年的时光里他在这个岛上共写诗一百二十七首、词四首、各种表、赋、颂、碑铬、论文、书信、杂记等一百八十二篇。真不算少,垒起来都快等身了。人家让他死,他却好好地活着,活得越来越好。
公元1100年5月,他终于还是动身了。在他离去后的第九年,他的弟子符确赴京城会试、登已丑科进士,填补了自隋朝科举设考以来海南岛从无进士的空白。这只是一个起点,之后士子蜂起,接二连三,岛上共出了十二位进士——这算是苏轼献给海南的一个礼物吧?当初向南、再向南,他心灰意冷过,但岛安慰了他,于是他也回馈了岛.
只是没有料到,终于北归时,他却在途中病倒了,那么突如其来与猝不及防。三年的呼吸吐纳,他已经成为地道岛民,一旦回到曾经的故土,老迈的身体却无法再适应,千汤万药都挽留不住,最终仍撒手西去。
九百多年后的今天,我在海南岛上看到植物纵横交错遍地疯长,每一寸绿都绿出明亮而蓬勃的油光。忽然想,会不会正因为苏轼目光抚过这些树木、双脚踩过这片土地,于是万物才获得更多的生机?
18. 阅读全文,梳理情节,补全表格。
经历 未上岸时 初次上岛 ①____ 远离朝堂,融入百姓 ②____,教书育人 即将北归
心境 黯然如灰 惊奇 畅快 轻松畅快 陶醉 ③____
19. 请结合语境,按要求品析下列语句。
(1)仿佛憋着一股劲向着天空抒写无尽的诗意。(修辞角度)。
(2)这是岛上稀罕的气味。(理解句意)
20. 作者在文中三次描写海岛上的树木,请分别分析其用意。
21. 如果你把此文推荐给其他人,请结合文本,从思想内容和写作特色的角度阐述理由。
三、写作(50分)
22. 精彩,是我们的追求,是我们的期望,是我们每一次真诚以待的回报。运动场上,独步于终点是精彩,跌倒后爬起也是精彩;课室内,思想交锋是精彩,默默沉思也是精彩;宿舍里,提起水桶是精彩,摆齐拖鞋也是精彩。走出校园,回归家庭,服务社会,还有更多的精彩………只要你善于发现,一场考试、一次尝试、一次志愿者服务,都会有精彩的发现和收获。
阅读上面的文字,以“只要__________,就精彩”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1)把题目补充完整;(2)立意自定,角度自选,文体不限,诗歌除外;(3)不少于500字;(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个人信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