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考模拟预测语文试题
本试卷包括四道大题,共24道小题。共8页。全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考生务必按照考试要求在答题卡上的指定区域内作答,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一、积累与运用(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8分)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文明的独特ɡònɡ____献。农民借助于节气,将一年定格到耕种、施肥、灌溉、收割等农作物生长,收藏的循环体系之中,将时间和生产、生活定格到人与天道相印相应乃至合一的状态。“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君子以向晦入宴息。”生产、生活有时,人生社会有节,人身人性有气,节气不仅自成时间坐标,也演化成气节,提醒人生百年,需要有精神,有守有为。孔子像农民那样观察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测也”。他为此引申:“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可以说□中国源远流长的精神气节,源头正是时间中的节气。从节气到气节,仍是今天人们生存的重要问题□我们是否把握了时间的( ) 我们是否把握了人生的( ) 是否在回望来路时无愧于自己守住了天地人生的( )
1.给文中加点字注音、横线处填汉字。(2分)
(1)gòng_____献 (2)收藏( )
2.给方框内填入标点符号,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冒号 逗号 B.逗号 冒号 C.逗号 逗号 D.句号 冒号
3.下列依次填入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气节 节气 节点 B.节点 节气 气节
C.节气 节点 气节 D.节气 气节 节点
4.孔子很多语言以成语形式沿用下来,根据画横线句内容,请你写下一个四字成语。(2分)
5.古诗文默写填空。(7分)
(1)诵张若虚《春江花月夜》里“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领略月圆之夜潮应月生,月乘潮起的奇观,仿佛月与潮皆具生命;读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中“□□□□□□□”,感受比“月光如水”更空灵澄澈的美妙境界,满院月光,碧空皓月;吟陆游《游山西村》“□□□□□□□,□□□□□□□”,徜徉高悬明月、淡淡清光中,静谧的色彩与乡土情趣,让人悠闲而惬意。
(2)诗文中的“月”寄寓着情思与感悟,融入了华夏文化与基因。借多情的明月思念友人,可以用“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王昌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来表达;月光普照千里,湖光泛金,月影如璧,可以用“□□□□□,□□□□□”(范仲淹《岳阳楼记》)来描绘;在美好月光下向离别亲人发深挚祝福,可以用“□□□□□,□□□□□”(苏轼《水调歌头》)诉衷情。
二、阅读(45分)
(一)阅读下面的课内文言文,完成6~8题。(7分)
学校开展课本展演活动,同学们选定两篇课文片段,请你参加并完成任务。
【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乙】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6.编撰剧本时,为凸显情境与角色,同学们认为应关注原作文体特点。“表”是_____的一种文体,言辞要恭敬恳切。这篇“序”是前辈写给后辈的 ,应表现谆谆教诲。(2分)
7.表演时,为更好理解角色,同学们推敲剧本台词,其中不合适的一项是( )(2分)
A.诸葛亮自述本志时说:“我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诸侯之中出名。”
B.诸葛亮回忆往事时说:“后来在兵败的时候我接受了任务,在危难期间奉行使命。”
C.宋濂回忆抄书时说:“天气酷寒,砚池的水冻成坚冰,手指不能屈伸,我仍不放松抄书。”
D.宋濂讲述求教时说:“我站着陪侍老师身边,援引疑难,质问道理,低身侧耳向他请教。”
8.同学们讨论,两个剧本要突出“进谏”和“劝学”,甲、乙两个文段中“回忆往事”是各有用意的,请你作简要分析。帮助演员深入理解剧本。(3分)
(二)阅读下面的课外文言文,完成9~11题。(8分)
宗銮①驾之幸梁洋,中书舍人齐映为之御。下洋州青源川,见旌期蔽野②。上心方骇,谓泚兵有谙疾路者③,透秦岭而要④焉。俄见梁帅严振具橐鞬⑤,拜御马前,具言君臣乱离,呜咽流涕,上大喜。口敕升奖,令振上马前去,与朕作主人⑥。映身本短小,声气抑扬。乃曰:“严振合与至尊导马,御膳自有所司。”顷之,上次洋州行在,召映,责以儒生不达时变⑦,烟尘时,须姑息戎帅。映伏奏曰:“山南士庶只知有严振不知有陛下。今者天威亲临,令巴蜀士民,知天子之尊,亦足以尽振为臣子之节。”上深嘉叹。振闻,特拜谢映。时议许映。
(选自《太平御览》)
【注】①德宗:唐德宗李适(kuò),下文齐映、严振都是人名。②旌期蔽野:到处都是军旗。③泚兵有谙疾路者:流着汗水的兵,一定有熟悉小路的。④透秦岭而要:穿过了秦岭而占据了要塞。⑤具橐鞬(tuó jiān):背箭囊。⑥与朕作主人:为皇上此行引路。⑦不达时变:不懂时务。
9.阅读文章,完成下面表格。(3分)
(1)具言君臣乱离① 【学以致用】相同语境,应用已有积累。 ①问所从来,具答之
(2)振闻,特拜谢映② 【举一反三】不同语境,应对语意变化。 ①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 ②谢天谢地 ③闭门谢客 ④春红已谢
10.用“/”给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断句。(限断两处)(2分)
山 南 士 庶 只 知 有 严 振 不 知 有 陛 下。
11.分析“时议许映”一句表达作用。(3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7分)
茶包装,要让消费者“一见钟情”
童云
①现代茶产业中,茶包装对茶品流通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茶叶在储运、销售、消费等流通过程中,常会受到环境因素的破坏和影响,采用科学合理的包装可使茶品得到有效保护。
②在中国茶叶博物馆展厅,有一盒引人注意的小茶样,虽然盒中的茶叶早已陈化结块,但它不仅见证了中国茶叶外销的光辉历史,见证了航海史上著名的商船哥德堡号的传奇,更为重要的是,它还证明了中国茶包装的科学性。当时的茶叶出口包装,对密封性要求比较严苛,因此中国茶商采用锡罐或锡纸包装的方式,一举解决海运途中有可能产生的茶味返潮、发霉等问题。据展品文字介绍,这艘于1745年9月12日沉没的轮船从中国出发时,载有370吨中国茶叶,“哥德堡号上的茶叶从海里打捞出来后,竟然还有香味呢”。
③如今的市场上,有些茶包装实在太过豪华,一盒茶叶感觉挺沉,待打开一层又一层包装后,却发现里面的茶叶只有一星半点。这样的茶品,既见人品,又见企业品质。对于大多数老百姓而言,日常选茶讲究的是“合理原则”——第一要考虑自身财力许可的条件下可购得的茶叶质量与数量;第二要知道不同茶叶的品鉴方法;第三要了解茶叶的储存与保鲜方法。试想,假如包装成本占了大头,在价格不变的情况下,你还能喝上质量上乘的茶吗?如果不能,茶也就失去了广泛的消费群体。
④说起来,云南普洱茶的包装就很朴素至简,既便宜又方便运输。普洱茶的毛茶压制成饼晾干后,用棉纸一饼一饼包好,然后按一提7饼的数量用笋壳包装好,再按一件6提的方式分装进竹篓后,就可以从产地运到各地存放、销售了。这种包装方式体现了云南人朴素而中正的制茶意识:茶是用来喝的,茶树每年都会发出新叶……
⑤事实上,茶包装是以茶叶为核心的系统工程,涉及包装材料、包装机械、装潢设计、品牌形象、标准法规、质量控制等。茶包装设计的真谛,就是在茶性中寻求个性特色,对特定商品包装进行物质与精神功能的目标定位。
⑥生活中,茶包装是与茶叶消费者接触最广泛、最频繁的视觉形象。不同的茶叶产品自有不同的消费群体。比如在网络时代,某种产品的消费者有可能来自世界各地,生产者只有充分了解消费对象,并对其文化习俗、兴趣爱好等进行分门别类地分析,从而设计出符合茶品定位的个性包装,让消费者“一见钟情”,才会稳固并扩大消费市场。
⑦3月25日,春茶上新之际,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正式批准发布国家标准《限制商品过度包装要求——食品和化妆品》第2号修改单,对食品包装的内容有了更为细致的规定。特别是在包装成本上,规定“茶叶及相关制品的包装不应使用贵金属和红木材料”,这无疑为老百姓“有好茶喝、会喝好茶”铺平了道路。
⑧同时,普通高等教育农业农村部“十四五”规划教材《食品包装学》,提出了茶包装的未来发展方向,“提倡适度包装,尽量简化包装,既达到包装目的,又节约成本……不要盲目使用进口材料,在包装容器的设计上力求严谨实用等。”
(选自《科普时报》2024年4月,有删改)
12.根据文章内容,以下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茶叶在储运、销售、消费等流通过程中,一定会受到环境因素的破坏和影响,采用科学合理的包装可使茶品得到有效保护。
B.茶包装是以茶叶为核心的系统工程,涉及包装材料、包装机械、装潢设计、品牌形象、储运销售、消费流通、质量控制等。
C.本文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其中第②段运用了列数字,第⑧段运用了引用,第③④段运
用了作比较,第⑥段运用了分类别。
D.第⑥段划线处“有可能”表推测,说明产品消费者来自世界各地这一情况并不确定,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谨性。
13.分析文章以“茶包装,要让消费者‘一见钟情’”为题的好处。(2分)
14.某制茶厂准备为出口到俄罗斯的茶叶设计一款包装,请根据文章内容,判断以下哪一种方案是最佳选择,并说明原因。(3分)
A.红木材料制作,金色刻字,高端大气上档次,彰显我国大国实力和气魄。
B.用牛皮纸包成“枕头包”,细绳捆好,上贴毛笔书写“春茶”二字的茶票。
C.锡罐包装,上面印有俄罗斯套娃小人手执一盏茶的图案,设计美观又灵动可爱。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9题。(15分)
鲁迅的过年
李木生
①金一兄约写过年的稿子,我想到了鲁迅。花了3天的时间,将《鲁迅日记》中每年的除夕与大年初一的文字一一抄写出来,再细细考量,发现鲁迅的过年有着鲁迅的味道。
②《鲁迅日记》开始于1912年5月5日,是他与许寿裳同赴北京教育部上班的时候。这天的日记有“途中弥望黄土,间有草木,无可观览”,一个南方人初入北方,情绪明显的低抑。而春节的出现,则要等到1913年2月6日:“旧历元旦也。午后即散部往琉璃厂,诸店悉闭,仅有玩具摊不少,买数事而归。”大年初一还要到部里上班。
③远离家乡,“五四”新风还没有吹起,一个人的年,当然是清寂而落寞的。“今是旧历十二月三十日也。夜耕男来谈”,这是1914年的除夕夜,只有绍兴老家的远房亲戚耕男来家聊了一会。初一更是在睡觉中度过,“旧历元旦也。署中不办公事。卧至午后二时乃起”。1916年更是简素,初一仅记“无事”。1917年是一个人在抄录古碑中度过的除夕,其冷清与凄凉几可触摸:“夜独坐录碑,殊无换岁之感。”而初一只有两个字,“休假”。唯独1915年的春节过得有些特别:整整一天都在看望被袁世凯软禁的老师章太炎。这天的日记说,“午前往章师寓,君默、中季、逖先、幼舆、季市、彝初皆至,夜归”。鲁迅那时正是袁政府的一名部员,却偏偏要去拜访被袁囚禁的老师,还要待上一整天。在章太炎被袁世凯软禁的将近3年里,鲁迅曾7次前往老师处探班,劝绝食中的老师进食,其日记记述这些探望,总是“晚归”、“夜归”、“傍晚归”。甚至在鲁迅离逝世还有10天的时候,写下名篇《关于章太炎先生二三事》,文中有这样的话:“考其生平,以大勋章作扇坠,临总统府之门,大诟袁世凯的包藏祸心者,并世无第二人;七被追捕,三入牢狱,而革命之志,终不屈挠者,并世亦无第二人。”
④虽然他的一生都身处国运坎坷、民族灾难接踵而至的乱世,可是鲁迅的过年也偶有欢乐的时候。比如1920年2月19的日记:“晴。休假。旧历除夕也,晚祭祖先。夜添菜饮酒,放花爆。”绍兴的老宅卖了,领着母亲、夫人朱安、二弟周作人一家、三弟周建人一家于1919年的12月,迁居于北京新街口公用库八道湾11号。这是鲁迅一大家人第一次在北京的团圆之年,有老人更有二弟三弟的孩子们,不仅拾起了中断好久的祭拜祖先,还要在祭拜完毕之后,围绕着母亲“添菜饮酒”;不仅要“添菜饮酒”,更要在微醺之后,领着孩子们“放花爆”。这种欢乐,也映照着童年过年的欢喜。 【A】
⑤这样欢乐的过年情景,在他以后的日子里,还有过两回。一次是1927年在广州,一次是1933年在上海。1927年2月1日是除夕,中山大学委员会委员朱家骅在家中宴请鲁迅,“夜往骝先寓夜饭,同坐八人”。第二天,“旧历元旦。午广平来并赠食品四种”。一直到年初三都有爱人许广平相陪,其心情是愉悦明亮的,尽管就职的中山大学与革命策源地广州都有着诸多不顺,也不能改变他过年的好心情。初三的日记中有“上午同廖立峨等游毓秀山,午后从高处跃下伤足,坐车归”。已经46岁的鲁迅,居然可以像一个青年人一样从高处一跃而下,生命力正被爱情激发得蓬勃而冲动。等到他再一次燃放“花爆”,已是六年之后的1933年1月25日,“旧历除夕也,治少许肴,邀雪峰夜饭,又买花爆十余,与海婴同登屋顶燃放之,盖如此度岁,不能得者已二年矣”。在二弟三弟之后,鲁迅的儿子海婴也已经4岁,正是欢乐的童年,“燃放之”且攀到屋顶之上,简直有些忘形的感觉。 【B】 这天的日记,虽简短,包含的内容却多。
⑥鲁迅的过年,最让我感动的,还是他的劳动。1924年2月7日大年初三,鲁迅写成小说《祝福》;1925年大年初一,“自午至夜译《出了象牙之塔》两篇”,写成《风筝》,初二又“夜译文一篇”,初三“下午至夜译文三篇”;1932年3月19日,大年初二,刚刚结束逃亡回寓,便“夜补写一月三十日至今日日记”;1933年大年初一分别为好友许寿裳、画师望月玉成和台静农书写自撰诗三首;1934年大年初二写杂文写《过年》,里面有这样的话:“我不过旧历年已经二十三年了,这回却连放了三夜的花爆,使隔壁的外国人也‘嘘’了起来:这却和花爆都成了我一年中仅有的高兴。”我常常想,鲁迅就是现当代中国最大的劳动模范吧?
⑦1935、1936两年的春节,鲁迅再也没有了曾经有过的过年的欢乐。身体衰病,白色恐怖,文化围剿,瞿秋白、柔石们的被杀被捕,燃放花爆的心情一去不返。但是鲁迅毕竟是鲁迅,他将一个“被人们弃在尘芥堆中的”祥林嫂捧献给人间,告诉我们即使在春节的祝福与欢乐中,也不要忘了那些“被人们弃在尘芥堆中的”人们。
(选自《百姓人家》有删节)
15.本文抄录了《鲁迅日记》中每年除夕与大年初一的文字。鲁迅的过年有哪些特点,尝试每个特点用一个词语来表达。(3分)
16.文中画波浪线处鲁迅先生的两则过年日记任选其一,体会其语言背后的心理。(3分)
17.文章第③段写鲁迅1915年的过年,除了“整整一天都在看望老师章太炎”,还写了与之相关的哪些内容 为何要写得这样详细 (4分)
18.如果把下面一段文字放入文中,【A】与【B】哪处更合适 请说明理由。(3分)
“一年中最高兴的时节,自然要数除夕了。辞岁之后,从长辈得到压岁钱,红纸包着……想到明天买来的小鼓、刀枪、泥人、糖菩萨……”(《阿长与〈山海经〉》);还有,“我于是日日盼望新年,新年到,闰土也就到了”(《故乡》)。
19.下面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与许寿裳同赴北京教育部上班经历是鲁迅先生第一篇记录除夕与春节生活的日记。
B.写《章太炎先生二三事》内容是为了解释这一年春节日记“晚归、夜归”的原因。
C.“鲁迅的过年也偶有欢乐”中“偶”是偶然的意思,强调鲁迅快乐过年次数之少。
D.第⑥段列举鲁迅先生多篇作品意在突出他过年多在积极创作,堪称“劳动”模范。
(五)名著阅读(8分)
20.同学们进行名著阅读分享,以下同学准备了发言稿件并拟写了标题,其中表达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忠实描绘中国红色区域的著作——读《红星照耀中国》有感
B.博学多才、冲动鲁莽的尼摩船长——《海底两万里》人物形象探究
C.温馨的回忆与理性的批判——读《朝花夕拾》有感
D.散发着浓浓“京味儿”的语言——《骆驼祥子》语言特点探究
21.请根据小贴士的内容提示,(每项提示中有两个词语是多余的)完成《儒林外史》《西游记》回目补充。(2分)
(1)圣天子求贤问道, 辞爵还家。
(2) ,五行山下定心猿。
22.古希腊的米南德说:“人生在世,并非遂己所愿,而是尽己所能。”请从下列选项中选择一个人物,结合原著内容,说说他的命运是否符合这句名言。(4分)
A.简:爱(《简·爱》) B.保尔(《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C.祥子(《骆驼祥子》
三、综合实践(10分)
23.按要求完成任务。
学校以“少年正是读书时”主题活动推动全体同学热爱读书,阅读经典,请你积极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1)路过校园广播站,宣传大屏幕正播放“读书知识趣味竞答”答案征集,请你尝试完成。
丈夫拥书万卷,何假南面百城 (《北史·李孝伯传》)
愿子继自今,书田助种播。(王迈《送族侄千里归漳浦诗》)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奉赠书左丞大二十二齣》)
惠施多方,其书五车。(《庄子·天下》)
以上诗文中有很多“书”文化,古人称藏书富者为拥“百城”;以耕田喻读书,所以书也称 ”;用“万卷”代指数量惊人的书;也用“_____”喻书多。(2分)
(2)校园广播站委托图书馆书籍管理担当明睿同学,撰写近几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推荐阅读计划,同学们纷纷指出其中有两处错误,你认为正确的一项是( )(2分)
1981年,根据茅盾先生遗愿,为鼓励优秀长篇小说创作,设立了茅盾文学奖。在“最是书香能致远”活动中,推荐阅读茅盾文学奖经典作品如下:
①《蛙》莫言 ②《一句顶一万句》刘震云 ③《人世间》梁晓声 ④《黄雀记》苏童
⑤《呐喊》鲁迅 ⑥《这边风景》王蒙 ⑦《雪山大地》杨志军 ⑧《我与地坛》史铁生
A.①⑤ B.③⑤ C.⑤⑧ D.⑦⑧
(3)校广播站创办“阅读经典作品每日一说”栏目,向你约稿。请从下面材料中任选其一,自拟观点,表达你的思考。(要求:论证思路清晰,观点表达明确,不少于70字)(6分)
①培根说:“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
②叶辛先生爱读书,如果碰到一本好书,就会通宵达旦地读下去,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旅途、开会中。
四、写作(50分)
24.以下作文,任选其一。
作文(1)题目:这是最好的回答
作文(2)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凡尔纳说,但凡人可以想象之事,则必有人能将其实现。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强盛,离不开创新。习近平总书记说,“抓创新不问‘出身’”,“核心技术、关键技术、靠我们自己才能真正地强大起来”,这是对实现自主创新、自立自强的期许。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和思考 请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作文要求:
(1)表达真情实感;
(2)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3)认真书写,力求工整、美观;
(4)文章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姓名;
(5)不少于600字。
2024年中考模拟预测语文试题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15分)
1.(1)贡 (2)cánɡ
2.B
3.C
4.杀身成仁 仁人志士
5.(1)庭下如积水空明 从今若许闲乘月 拄杖无时夜叩门
(2)浮光跃金 静影沉璧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二、阅读(45分)
(一)阅读下面的课内文言文,完成6~8题。(7分)
6.向古代帝王陈情言事 劝勉之文
7.D(“援引疑难,质问道理”这一表述不准确。原文中“援疑质理”的意思是“提出疑难,询问道理”,而不是“援引疑难,质问道理”。因此,D项不合适。)
8.示例:
甲文段中,诸葛亮回忆往事,展现了自己的谦逊和忠诚,进一步强化了其进谏的动机和可信度,使听众更容易接受他的意见和建议。乙文段中,宋濂回忆自己幼时求学的艰辛经历,不仅展示了宋濂自身的勤奋和毅力,也传达了他对后辈的期望和鼓励,即要珍惜学习机会,不畏艰难,努力学习,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甲文段强调忠诚和奉献,乙文段强调勤奋和好学。
(二)阅读下面的课外文言文,完成9~11题。(8分)
9.(1)详细地 (2)②
10.山 南 士 庶 /只 知 有 严 振 /不 知 有 陛 下。
11.示例:突出了齐映的智慧和远见;齐映的举动不仅赢得了皇上的赞赏,也赢得了人们的尊敬和认可,这进一步突出了文章所要表达的主旨;“时议许映”这一句话,文章增强了自身的说服力,让读者更容易接受文章的观点,并产生共鸣。综上所述,“时议许映”一句在文中起到了突出人物智慧、强化文章主题和增强文章说服力的作用。
乙文译文:
唐德宗前往梁洋,中书舍人齐映为他驾车。走到洋州青源川时,唐德宗看到到处都是军旗,心中非常惊恐,以为朱泚的军队中有熟悉小路的人,已经穿过了秦岭并占据了要塞。然而,不久之后,梁州统帅严振背着箭囊,在御马前跪拜,详细讲述了君臣的分离之苦,并呜咽流泪。唐德宗非常高兴,当即口谕对他进行表彰,并命令严振上马前行,为皇上此行引路。
齐映身材矮小,声音抑扬顿挫。他说:“严振应当为至尊导马,御膳自有专门的人负责。”过了一会儿,唐德宗到了洋州的行宫,召见齐映,责备他作为儒生不懂时务,在战火纷飞的时候,应该迁就一下军帅。齐映跪拜回答:“山南的士人只知道有严振,不知道有陛下。现在天子亲临此地,让巴蜀的士民知道天子的尊严,也就足以体现严振作为臣子的节操了。”唐德宗听后深表赞赏。严振听说后,特意向齐映表示感谢。当时的人们都称赞齐映。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7分)
12.D
【解析】
A. 文章中提到“茶叶在储运、销售、消费等流通过程中,常会受到环境因素的破坏和影响”,但并未明确说明“一定会”受到破坏和影响,因此A选项的说法过于绝对,不准确。
B. 文章第⑤段提到“茶包装是以茶叶为核心的系统工程,涉及包装材料、包装机械、装潢设计、品牌形象、标准法规、质量控制等”,并没有提及“储运销售、消费流通”,因此B选项的表述是错误的。
C. 第②段确实使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但第⑧段并没有使用引用,而是直接阐述了茶包装的未来发展方向。第③④段并未明确使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而是描述了不同茶包装的特点。第⑥段确实使用了分类别的说明方法,但C选项的描述并不完全准确。
D. 第⑥段中的“有可能”确实表示推测,说明产品消费者来自世界各地的情况并不确定,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谨性,因此D选项是正确的。
13.示例:文章以“茶包装,要让消费者‘一见钟情’”为题,不仅直接点明了中心论点,吸引了读者的注意,还很好地概括了文章的主旨,明确了论述方向,使得文章更加具有吸引力和说服力。
14.C方案
示例:C方案采用了锡罐包装,这种材料在历史上被证明是科学且有效的茶叶包装方式(如第②段所述),能够保证茶叶的品质。同时,锡罐包装上印有俄罗斯套娃小人手执一盏茶的图案,这种设计既美观又灵动可爱,能够吸引俄罗斯消费者的注意,符合文章强调的“让消费者‘一见钟情’”的要求。此外,这种设计也体现了对俄罗斯文化的尊重和融合,有助于促进产品的销售和市场的开拓。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9题。(15分)
15.简朴(或清寂)——特别(或坚守)——劳动(或勤奋)
16.示例一:①这句话背后的心理是坚定与敬重。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鲁迅不畏袁世凯的权威,坚持去拜访被软禁的老师章太炎,并且与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一同前往,显示了他对章太炎的敬重和支持。即使在袁世凯政府任职期间,他也没有放弃对老师的探望和关心,这体现了他坚定的革命立场和深厚的师生情谊。
示例二:②“旧历除夕也,治少许肴,邀雪峰夜饭,又买花爆十余,与海婴同登屋顶燃放之,盖如此度岁,不能得者已二年矣”这句话背后的心理是喜悦与珍惜。鲁迅在除夕这一天,准备了简单的菜肴,邀请了朋友雪峰一起吃饭,还买了花爆与儿子海婴一同在屋顶燃放。这种久违的欢乐让他感到特别珍贵,因此他在日记中记录下这一刻,表达了对这种简单而温馨的家庭生活的喜悦和珍惜。
17.事件:
鲁迅与其他人一同前往看望章太炎;鲁迅多次探望并劝绝食中的章太炎进食;鲁迅在离世前10天,还写下了名篇《关于章太炎先生二三事》;
原因:突出鲁迅的坚定立场和深厚师生情谊;强调鲁迅不畏强权,坚持自己的信仰和立场的个性和精神;描写鲁迅与章太炎的关系,为后文写鲁迅在乱世中坚守自己的信仰和立场做了铺垫。
18.【A】处更合适。
理由如下:
【A】处描述的是鲁迅在1920年的过年欢乐场景,特别是家庭团圆和祭祖之后的喜庆气氛。这段文字提到的“一年中最高兴的时节,自然要数除夕了”与【A】处描述的鲁迅一家人在北京新街口公用库八道湾11号团圆过年,祭祖、添菜饮酒、放花爆的欢乐场景相契合。它进一步强调了这种家庭团聚和节日庆祝的欢乐气氛,使得读者更能感受到鲁迅当时过年时的愉悦和温馨。
19.A
理由:根据文章内容,《鲁迅日记》开始于1912年5月5日,这一天并没有记录关于除夕或春节的内容。直到1913年2月6日,鲁迅的日记才首次提到了春节。因此,A项的说法是不正确的。
(五)名著阅读(8分)
20.B
【解析】
B项:“博学多才、冲动鲁莽的尼摩船长——《海底两万里》人物形象探究” 这个标题存在问题,因为尼摩船长在《海底两万里》中并不是以“冲动鲁莽”著称的。他更被描述为一个博学多才、冷静沉着、富有反抗精神和同情心的人物。所以此标题的描述与原著人物形象不符。
21.(1)庄征君 (2)八卦炉中逃大圣
22.B.保尔(《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示例:保尔的人生经历充满了挑战和困难,但他始终保持着对革命事业的忠诚和热爱,尽自己所能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尽管他的命运没有如他所愿,但他通过不懈的努力和奋斗,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成为了一个真正的钢铁战士。因此,保尔的命运完全符合米南德的名言,他的人生是在尽己所能中度过的。
其他言之成理也可
三、综合实践(10分)
23.(1)书田 五车(书)
(2)C (⑤⑧未获茅盾文学奖。)
(3)示例一:读书彰显人生的价值。阅读不仅能愉悦心灵,带来情感的满足和宁静;还能丰富我们的言辞,使我们的表达更具文采;更重要的是,它能增长我们的才智,拓宽我们的视野,提升我们的思维深度。因此,读书是每个人成长的必经之路,值得我们珍视并坚持。
示例二:读书就要养成爱读书的习惯。我认为,读书不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叶辛先生无论何时何地都保持阅读,体现了读书在他生活中的重要地位。这种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和效仿。
四、写作(50分)
24.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