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2张PPT)
第1讲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1.认识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种类的物质,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可以对物质进行分类。
2.能从物质类别的视角理解酸、碱、盐、氧化物的性质及转化规律。
3.理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
4.认识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能举例说明胶体的典型特征。
01
考点梳理 高效演练
1.物质的组成
(1)元素、物质及微粒间的关系
考点一 物质的组成与分类
游离
化合
离子
共价
(2)同素异形体
几种性质不
同的单质
化学
2.物质的分类
(1)树状分类法——对同类事物按照某种属性进行分类
电解质、
非电解质
溶液、胶
体、浊液
(2)交叉分类法——从不同的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
钠
碳酸
含氧酸
[易错秒判]
(1)某物质仅含有一种元素,该物质一定是单质( )
(2)Al、NaCl、SiO2、H2SO4都可称为分子式( )
(3)白磷和红磷、CO和CO2均互为同分异构体 ( )
(4)NO2、SO2都能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盐和水,二者均为酸性氧化物( )
(5)Na2O2、Na2O都能与水反应生成NaOH,二者均为碱性氧化物( )
答案:(1)× (2)× (3)× (4)× (5)×
(6)SiO2既能与NaOH溶液反应,又能与氢氟酸反应,因此SiO2是两性氧化物( )
(7)酸性氧化物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 )
(8)已知NaH2PO2是正盐,其水溶液呈碱性,则H3PO2属于一元弱酸( )
答案: (6)× (7)× (8)√
1.现有下列物质:①冰醋酸,②水煤气,③碱石灰,④普通玻璃,⑤水玻璃,⑥漂白粉,⑦H2SO4,⑧含氧40%的氧化镁,⑨汽油,⑩福尔马林, 密封保存的NO2气体, 胆矾, 液氨, 纤维素。
其中属于纯净物的是________________(填序号)。
答案:①⑦⑧
2.对下列物质进行分类,并完善表格内容(填序号)。
①HNO3 ②H2S ③H3PO4 ④Ba(OH)2
⑤NH3·H2O ⑥Cu(OH)2 ⑦BaSO4
⑧NaHCO3 ⑨Cu2(OH)2CO3 ⑩FeSO4·H2O
类别 分类依据 类型判断
酸 根据酸根离子是否含氧元素:含氧酸、无氧酸 属于无氧酸的是____________
根据电离出H+的个数:一元酸、二元酸、多元酸 属于二元酸的是_____________
根据电离程度:强酸、弱酸 属于弱酸的是_________________
根据沸点高低:高沸点酸、低沸点酸 属于高沸点酸的是____________
类别 分类依据 类型判断
碱 根据电离程度:强碱、弱碱 属于弱碱的是___________
根据水溶性:可溶性碱、难溶性碱 属于难溶性碱的是________
盐 根据中和反应进行的程度:正盐、酸式盐、碱式盐 属于酸式盐的是_________
根据溶解性:易溶性盐、难溶性盐 属于易溶性盐的是________
答案:② ② ②③ ③ ⑤⑥ ⑥ ⑧ ⑧⑩
3.下表中所示物质或概念间的从属关系符合图示的是( )
选项 X Y Z
A 硫酸铜晶体 混合物 盐
B 氢氧化铁 胶体 分散系
C 电解质 化合物 纯净物
D 稀硫酸 酸 电解质
√
解析:硫酸铜晶体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纯净物,属于盐,故A错误;
氢氧化铁不是胶体,故B错误;
稀硫酸为溶液,属于混合物,不属于电解质,故D错误。
1.物质的性质与变化
考点二 物质的性质与转化
a._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__d.______________
物理性质
物理变化
化学性质
化学变化
2.化学反应的分类
反应中有无离子参与
反应中有无电子转移
反应进行的程度和方向
反应的能量变化
Mg
Fe
Al
Cu
N
Si
[易错秒判]
(1)12C转化为13C、石墨转化为金刚石都属于化学变化( )
(2)NH4Cl溶液除铁锈是化学变化,食盐水导电是物理变化( )
(3)碳在足量氧气中燃烧生成CO2,故硫在足量氧气中燃烧生成SO3( )
(4)酸性氧化物都能与水反应生成相应的酸( )
(5)化石能源的燃烧是放热反应( )
(6)FeCl3与铜的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
答案:(1)× (2)× (3)× (4)× (5)√ (6)×
[名师点睛]
物质变化中的“三馏”“四色”“五解”和“十六化”
项目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三馏 蒸馏、分馏 干馏
四色 焰色试验 显色反应、颜色反应、指示剂变色反应
五解 潮解 分解、电解、水解、裂解
十六化 熔化、汽化、 液化、升华 氧化、风化、钝化、催化、皂化、歧化、硝化、酯化、裂化、油脂的硬化、煤的气化、煤的液化
1.下列变化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________。
①冰雪融化 ②明矾净水
③钾的焰色试验 ④碘的升华
⑤氯化铵分解 ⑥铝遇浓硫酸钝化
⑦蛋白质的显色反应 ⑧电解食盐水
⑨CaCl2的潮解 ⑩石油的分馏
煤的气化 石油的裂化、裂解
蛋白质的盐析 同素异形体间的转化
答案:②⑤⑥⑦⑧
2.铁、稀盐酸、澄清石灰水、氯化铜溶液间的反应关系如右图所示。图中两圆相交部分(A、B、C、D)表示物质间的反应,A、B、C、D依次对应的四种反应类型正确的是( )
A.复分解反应、复分解反应、化合反应、置换反应
B.中和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置换反应
C.复分解反应、复分解反应、置换反应、置换反应
D.分解反应、复分解反应、置换反应、置换反应
√
解析:A为Ca(OH)2+2HCl===CaCl2+2H2O(复分解反应或中和反应);
B为Ca(OH)2+CuCl2===CaCl2+Cu(OH)2↓(复分解反应);
C为Fe+CuCl2===FeCl2+Cu(置换反应);
D为Fe+2HCl===FeCl2+H2↑(置换反应)。
3.有关物质之间的部分转化关系如右图所示,其中“———”表示物质之间能发生化学反应,“―→”表示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质X是一种常见的酸性氧化物
B.反应②一定有盐参加反应
C.向Ca(OH)2溶液中加入CaO,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增大
D.图中的部分反应可能是置换反应
√
解析:物质X是CO2,是一种常见的酸性氧化物,A项正确;
反应②可以是Ca(OH)2与CO2反应,B项错误;
若Ca(OH)2 溶液是饱和溶液,则加入CaO后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变,C项错误;
题图中的所有反应均为酸、碱、盐、氧化物之间的反应,不可能存在置换反应,D项错误。
1.分散系
(1)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形成的混合物。
(2)分类:根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将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直观表示如下:
考点三 分散系 胶体
一种(或多种)物质以粒子形式分散到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
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大小
溶液
胶体
浊液
2.胶体的性质及应用
溶液
胶体
电解质
加热、搅拌
3.Fe(OH)3胶体的制备
(1)制备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具体操作:用烧杯取少量蒸馏水,加热至沸腾,向沸水中逐滴加入5~6滴饱和FeCl3溶液。继续煮沸至液体呈红褐色,停止加热,即得Fe(OH)3胶体。
[易错秒判]
(1)雾、云、烟都属于气溶胶( )
(2)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特征是丁达尔效应( )
(3)利用丁达尔效应可区分蛋白质溶液和食盐水( )
(4)明矾水解时产生具有吸附性的胶体粒子,可用作净水剂( )
(5)碳纳米管属于胶体分散系,该材料具有超强的吸附能力( )
(6)向浓氨水中滴加饱和FeCl3溶液可制得Fe(OH)3胶体( )
(7)16.25 g FeCl3水解形成的Fe(OH)3胶体粒子数为0.1NA( )
答案:(1)√ (2)× (3)√ (4)√ (5)× (6)× (7)×
1.(2024·东莞光正实验学校月考)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发布,我国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从一氧化碳到蛋白质的合成。蛋白质是有机高分子,其分子直径为2~20 nm。下列分散质粒子直径为1~100 nm的是( )
A.稀硫酸 B.硫酸铜溶液
C.有色玻璃 D.酒精溶液
解析:分散质粒子直径为1~100 nm的分散系属于胶体。稀硫酸、硫酸铜溶液、酒精溶液均属于溶液,分散质粒子直径小于1 nm,有色玻璃为胶体,分散质粒子直径为1~100 nm,故选C。
√
2.有两种分散系:①FeCl3溶液;②将饱和FeCl3溶液加入沸水中,得到的红褐色液体。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分散质粒子直径:①>②
B.光束照射②时,可以看到一条光亮的“通路”
C.稳定性:①<②
D.①属于混合物,②属于纯净物
√
解析:胶体的分散质粒子直径大于溶液的分散质粒子直径,故分散质粒子直径:①<②,A错误;
②中红褐色液体是胶体,光束照射②时,产生丁达尔效应,可以看到一条光亮的“通路”,B正确;
溶液的稳定性强于胶体的,故稳定性:①>②,C错误;
溶液和胶体都是分散系,都是混合物,D错误。
3.(2024·广州大学附中测试)下列事实中,与胶体性质无直接关系的是( )
A.浑浊的泥水加入明矾可变澄清
B.澄清的石灰水通入二氧化碳后变浑浊
C.鸡蛋白水溶液加入大量的饱和硫酸铵溶液后产生白色沉淀
D.牛奶稀释后,用凸透镜聚集强光照射该牛奶,从垂直光源方向观察到一条清晰可见的光路
√
解析:A.明矾净水的原理是明矾电离出的铝离子水解形成氢氧化铝胶体,胶体具有吸附性,可以使水变澄清,与胶体性质有直接关系;
B.澄清的石灰水通入二氧化碳后变浑浊是因为生成了碳酸钙沉淀,与胶体性质无直接关系;
C.鸡蛋白水溶液是胶体,加入饱和硫酸铵溶液会发生盐析,与胶体性质有直接关系;
D.牛奶属于胶体,用光照射胶体,可以观察到丁达尔效应,与胶体性质有直接关系。
02
真题研做 高考通关
1.(2023·新高考江苏卷)我国提出力争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体现了大国担当。碳中和中的碳是指( )
A.碳原子 B.二氧化碳
C.碳元素 D.含碳物质
√
2.(2023·新高考福建卷)唐代陆羽《茶经·三之造》中记载茶叶制作过程:“晴,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以下操作中最不可能引起化学变化的是( )
A.蒸 B.捣
C.焙 D.封
√
解析: “蒸”时茶去掉了生腥的草味,加热引起颜色的变化,有新物质产生,故A不符合题意;
“捣”时捣泥压榨,去汁压饼,让茶叶的苦涩味大大降低,可能引起物质的变化,故B不符合题意;
“焙”时烘焙加热可能引起物质分解、氧化等,故C不符合题意;
“封”时保持茶叶干燥、防止氧化,最不可能引起化学变化,故D符合题意。
3.(2023·浙江1月选考)下列物质中属于耐高温酸性氧化物的是( )
A.CO2 B.SiO2
C.MgO D.Na2O
√
4.(2022·浙江6月选考)下列物质对应的化学式正确的是( )
A.白磷:P2
B.2-甲基丁烷:(CH3)2CHCH2CH3
C.胆矾:FeSO4·7H2O
D.硬脂酸:C15H31COOH
解析:白磷的化学式为P4,A项错误;
2-甲基丁烷的化学式为(CH3)2CHCH2CH3,B项正确;
胆矾的化学式为CuSO4·5H2O,C项错误;
硬脂酸的化学式为C17H35COOH,D项错误。
√
5.(2022·新高考湖南卷)化学促进了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下列叙述中没有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神农本草经》中记载的“石胆能化铁为铜”
B.利用“侯氏联合制碱法”制备纯碱
C.科学家成功将CO2转化为淀粉或葡萄糖
D.北京冬奥会场馆使用CO2跨临界直冷制冰
解析:CO2跨临界直冷制冰是利用液态CO2汽化吸热导致周围环境温度下降,从而使水结冰,属于物理变化,D项符合题意。
√(共36张PPT)
第2讲 离子反应 离子方程式
1.了解电解质、强电解质、弱电解质的概念;能用电离方程式表示某些酸、碱、盐的电离。
2.了解离子反应的概念、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能正确书写离子方程式,判断离子方程式的正误。
01
考点梳理 高效演练
1.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考点一 电解质及其电离
熔融
酸
碱
盐
不导电
氧化物
氢化物
2.电解质的分类
完全
强酸
强碱
部分
弱酸
弱碱
3.电解质导电的原因——电离
(1)电离:电解质溶于水或受热熔化时,形成____________________的过程。
(2)导电性:取决于溶液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大小和离子所带
电荷的多少。
自由移动的离子
自由移动离子浓度
4.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1)强电解质的电离方程式中,用“________”连接,弱电解质(包括弱酸的酸式酸根)的电离方程式中,用“________”连接。
(2)多元弱酸的电离分步书写,多元弱碱的电离一步完成。
===
[易错秒判]
(1)氯气溶于水得到的溶液可以导电,所以氯气是电解质( )
(2)Cu、NaCl溶液均能导电,故二者都属于电解质( )
(3)NH3属于非电解质,但其水溶液能够导电( )
(4)CO2、SO2的水溶液都能导电,故它们属于电解质( )
(5)NaCl溶液在电流的作用下电离成钠离子和氯离子( )
(6)强电解质都是离子化合物,弱电解质都是共价化合物( )
(7)BaSO4、CaCO3的溶解度小,溶液的导电性很弱,故它们属于弱电解质( )
答案:(1)× (2)× (3)√ (4)× (5)× (6)× (7)×
1.现有11种物质:①Fe;②稀硫酸;③HNO3;④NH3·H2O;⑤CO2;⑥Cl2;⑦NaCl;⑧AgCl;⑨NaHCO3;⑩乙醇; Al2O3。把符合左栏条件的物质的序号填入右栏相应的位置。
符合的条件 物质的序号
电解质,熔融状态下能导电
强电解质,但熔融状态下并不导电
强电解质,但难溶于水
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但本身能导电
答案:⑦⑧⑨ ③ ⑧ ①②
2.按要求书写下列电解质的电离方程式。
(1)HClO: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H2CO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Ba(OH)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Cu(OH)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KAl(SO4)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NaHCO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NaHSO4溶于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NaHSO4熔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几种导电性变化图像如下,将符合要求的图像字母填在相应的题目后面的括号中。
(1)向H2SO4溶液中加入等体积、等物质的量浓度的Ba(OH)2溶液( )
(2)向H2S溶液中通入Cl2直至过量( )
(3)向AgNO3溶液中通入少量HCl( )
(4)向氨水中通入HCl直至过量( )
(5)向NaOH溶液中通入少量Cl2( )
(6)向饱和石灰水中不断通入CO2( )
答案:(1)D (2)B (3)C (4)B (5)C (6)A
考点二 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
1.离子反应
(1)概念:在溶液中有离子参加或生成的反应统称为离子反应。
(2)发生条件
2.离子方程式
(1)概念: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反应的式子。
(2)意义:不仅可以表示某个具体的化学反应,还可以表示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
(3)书写步骤(以CaCO3与HCl的反应为例)
(4)“拆分”原则
能拆分的物质 易溶的强电解质,包括强酸、强碱、大多数盐
不能拆分的物质 单质、氧化物、弱电解质、难溶电解质、气体
三大强酸的处理 浓盐酸、浓硝酸拆写为离子符号,而浓硫酸不拆分
微溶物的处理 为生成物时,视为沉淀,不拆分;为反应物时,澄清溶液拆分为离子,浊液不拆分
生成物NH3·H2O 的处理 在不加热或稀溶液条件下,写成NH3·H2O;在加热或浓溶液条件下,写成NH3和H2O
答案:(1)√ (2)× (3)× (4)×
答案: (5)× (6)× (7)× (8)×
[名师点睛]
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的“四角度”
一、书写常见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1.书写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1)注意难溶物质、气体、难电离物质的书写形式。
①氧化铝溶于稀硫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向AlCl3溶液中滴加过量的氨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向NaHSO3溶液中加入过量的NaHSO4溶液:__________________。
(2)注意单质、氧化物、浓酸的书写形式。
①过氧化钠溶于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用MnO2与浓盐酸共热制Cl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Cl2溶于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铜溶于浓硝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信息给予型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2.写出符合下列情况的离子方程式。
(1)向MgSO4溶液中加入(NH4)2CO3溶液生成Mg(OH)2·MgCO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BaS溶液与硫酸锌溶液混合生成立德粉(ZnS·BaSO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向MnCl2溶液中加入NH4HCO3生成MnCO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已知PbSO4不溶于水,但可溶于醋酸铵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H3COONH4+PbSO4===(CH3COO)2Pb+(NH4)2SO4。将硫化钠溶液与醋酸铅溶液混合,可生成沉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2
真题研做 高考通关
√
解析:因亚硫酸的酸性弱于盐酸,H2SO3溶液中滴入氯化钙溶液,不发生反应,选项D不正确。
√
√
3.(2023·新高考北京卷)下列离子方程式与所给事实不相符的是( )
A.Cl2制备“84”消毒液(主要成分是NaClO):Cl2+2OH-===Cl-+ClO-+H2O
B.食醋去除水垢中的CaCO3:CaCO3+2H+===Ca2++H2O+CO2↑
C.利用覆铜板制作印刷电路板:2Fe3++Cu===2Fe2++Cu2+
D.Na2S去除废水中的Hg2+:Hg2++S2-===HgS↓
解析:Cl2和NaOH溶液反应生成NaCl、NaClO和H2O,除了Cl2和H2O不能拆写其余均可拆写为离子形式,A项正确;
食醋为弱酸,不能拆写为离子形式,B项错误;
FeCl3将Cu氧化为CuCl2而自身被还原为FeCl2,C项正确;
Na2S将Hg2+转化为沉淀除去,D项正确。
√
解析:A.碘化亚铁溶液与等物质的量的氯气,碘离子与氯气恰好完全反应:2I-+Cl2===I2+2Cl-,故A错误;
√
解析:HNO3具有强氧化性,能够与S2-发生氧化还原反应,A项错误;
解析:醋酸是弱酸,写离子方程式时不能拆开,B项错误。
√(共37张PPT)
第3讲 离子共存、检验与推断
1.能应用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判断离子能否大量共存。
2.了解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能根据实验现象推断溶液中存在的离子。
3.能利用典型代表物的性质和反应,设计常见物质检验的方案。
01
考点梳理 高效演练
考点一 离子共存
1.离子共存的本质
几种离子在同一溶液中能大量共存,就是指离子之间不发生任何反应;若离子之间能发生反应,则不能大量共存。
(2)掌握“四方面”,判断离子能否大量共存。
①因生成沉淀(或微溶性物质)而不能大量共存。
②因生成难电离的物质或气体而不能大量共存。
③强氧化性与强还原性的离子在溶液中因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不能大量共存。
④易水解的阳离子和阴离子因发生相互促进的水解反应而不能大量共存。
⑤因发生络合反应而不能大量共存,如Fe3+与SCN-,Ag+与NH3·H2O等不能大量共存。
答案:①⑤
考点二 离子检验与推断
1.常见阳离子的检验方法
(1)根据生成的沉淀检验。
阳离子 试剂 实验现象(证据)
Mg2+ NaOH溶液 开始产生________色沉淀,NaOH溶液过量时沉淀____________
Al3+ NaOH溶液 开始产生________色沉淀,NaOH溶液过量时沉淀_________
白
不溶解
白
溶解
阳离子 试剂 实验现象(证据)
Fe2+ NaOH溶液 先产生____色沉淀,然后迅速变为____色,最后变为_______色
K3[Fe(CN)6] (铁氰化钾)溶液 产生______色沉淀
Fe3+ NaOH溶液 产生______色沉淀
Cu2+ NaOH溶液 产生______色沉淀
白
灰绿
红褐
蓝
红褐
蓝
(2)根据生成的气体检验。
蓝
(3)根据实验呈现的特殊颜色检验。
阳离子 试剂或方法 实验现象(证据)
H+ 紫色石蕊溶液 溶液变________
Na+ 焰色试验 __________色火焰
K+ 焰色试验 ________色火焰(透过蓝色钴玻璃观察)
Fe3+ KSCN溶液 溶液呈________色
苯酚 溶液呈________色
Fe2+ 先加KSCN 溶液再加氯水 加KSCN溶液无明显变化,加氯水后溶液变为_______色
红
黄
紫
红
紫
红
2.常见阴离子的检验方法
(1)根据生成的沉淀检验。
白
淡黄
黄
无明显
白
白
溶解
无色无味
(2)根据生成的气体检验。
无色无味
变浑浊
有刺激性气味
褪色
红
蓝
Br-
I-
蓝
3.坚持四个原则,突破无机离子推断
答案:(1)√ (2)√ (3)×
答案:(4)× (5)× (6)×
[易错提醒]
离子检验中常见干扰离子以及排除措施(或检验方法)
√
√
√
3.已知某100 mL溶液中含有的部分离子的浓度大小如表所示:
离子 Na+ H+ Cl-
浓度/(mol·L-1) 1.0 3.0 3.0
02
真题研做 高考通关
√
1.(2023·新高考辽宁卷)下列鉴别或检验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用石灰水鉴别Na2CO3与NaHCO3
B.用KSCN溶液检验FeSO4是否变质
C.用盐酸酸化的BaCl2溶液检验Na2SO3是否被氧化
D.加热条件下用银氨溶液检验乙醇中是否混有乙醛
解析:石灰水与Na2CO3和NaHCO3都能反应产生CaCO3白色沉淀,无法鉴别,A项符合题意;
FeSO4溶液变质有Fe3+生成,KSCN与Fe3+会形成红色物质,故可用KSCN溶液检验FeSO4溶液是否变质,B项不符合题意;
加热条件下银氨溶液能与乙醛反应产生单质银,而与乙醇不反应,可以检验乙醇中是否混有乙醛,D项不符合题意。
√
2.(2023·新高考山东卷)鉴别浓度均为0.1 mol·L-1的NaClO、Ba(OH)2、Al2(SO4)3三种溶液,仅用下列一种方法不可行的是( )
A.测定溶液pH
B.滴加酚酞试剂
C.滴加0.1 mol·L-1 KI溶液
D.滴加饱和Na2CO3溶液
√
解析:A.加入硫酸锌,硫酸根离子与钡离子反应生成BaSO4沉淀,故A不符合题意;
B.加入铁粉,铁离子与铁反应生成亚铁离子,故B不符合题意;
C.通入氨,铝离子、铁离子与氨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铝、氢氧化铁沉淀,故C不符合题意;
D.通入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与溶液中的离子均不发生反应,故D符合题意。
√
解析:A.氨水呈碱性,会与Ag+、Cu2+反应,不能大量共存;(共42张PPT)
第4讲 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和规律
1.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和特征,能用“单双线桥”分析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了解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知道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2.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及其应用。
01
考点梳理 高效演练
考点一 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
1.氧化还原反应及其概念之间的关系
(1)本质和特征。
电子转移(电子得失或共用电子对偏移)
有元素的化合价发生变化
(2)概念之间的关系。
记忆口诀:升失氧,降得还,剂性一致,其他相反。
(3)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间的关系。
2.电子转移的表示方法
(1)双线桥法——“标变价、画箭头、注得失”。
如Cu与稀硝酸反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单线桥法——“标变价、画箭头、标总数”。
如Cu与稀硝酸反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1)常见的氧化剂:某些非金属单质、含高价态元素的化合物、过氧化物等。
Mn2+
Cr3+
NO或NO2
SO2
Cl-
Fe2+或Fe
(2)常见的还原剂:活泼金属单质、非金属阴离子、含低价态元素的化合物、低价态金属阳离子、某些非金属单质及其氢化物等。
Zn2+
H+或H2O
CO2
Fe3+
S
I2
(3)元素化合价处于中间价态的物质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
其中Fe2+、SO2主要表现____________性,H2O2主要表现____________性。
Fe
S
H2O
Fe3+
O2
还原
氧化
[易错秒判]
(1)氧化还原反应中的反应物,不是氧化剂就是还原剂( )
(2)在氧化还原反应中,非金属单质不一定是氧化剂( )
(3)金属单质在化学反应中只能作为还原剂失去电子( )
(4)硝酸铜的分解产物可能是CuO、NO、NO2( )
(5)某元素从游离态变为化合态,该元素一定被还原( )
(6)有单质参加或生成的化学反应不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 )
(7)置换反应、化合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 )
答案:(1)× (2)√ (3)√ (4)× (5)× (6)√ (7)×
1.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下列叙述不涉及氧化还原反应的有____(填序号)。
①谷物发酵酿造食醋
②小苏打用作食品膨松剂
③大气中NO2参与酸雨形成
④用石灰乳脱除烟气中的SO2
⑤用明矾[KAl(SO4)2·12H2O]处理污水
⑥绿化造林助力实现碳中和目标
⑦用盐酸去除铁锈(主要成分Fe2O3·xH2O)
⑧用“84”消毒液(有效成分NaClO)杀灭细菌
⑨牙膏中添加氟化物用于预防龋齿
⑩可降解包装材料的完全降解有利于减少白色污染
答案:②④⑤⑦⑨
2.实验室利用反应2KMnO4+16HCl(浓)===2KCl+2MnCl2+5Cl2↑+8H2O,可制备氯气。
(1)上述反应中,氧化剂是__________,还原产物是____________。
(2)KMnO4发生________反应,HCl发生________反应,盐酸表现的性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性和________性。
答案:(1)KMnO4 MnCl2
(2)还原 氧化 还原 酸
(3)用双线桥法表示上述反应中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生成1 mol Cl2时转移电子数目为____________________,被氧化的HCl的物质的量是__________________mol。
考点二 氧化还原反应的强弱规律及价态规律
1.强弱规律
(1)氧化性、还原性强弱的比较方法。
①根据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判断。
氧化性:氧化剂________氧化产物;
还原性:还原剂________还原产物。
[口诀] 比什么“性”找什么“剂”,“产物”之“性”小于“剂”。
>
>
>
>
(2)氧化性、还原性强弱的比较规律。
项目 一般规律
氧化性 元素非金属性越强,其单质的氧化性越强;
金属活动性越强,对应金属的简单阳离子的氧化性越弱
还原性 元素金属性越强,其单质的还原性越强;
非金属活动性越强,对应元素形成的简单阴离子的还原性越弱
Fe2+
Br-
Fe2
2.价态规律
(1)价态归中规律。
含不同价态的同种元素的物质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时,该元素价态的变化一定遵循“高价+低价―→中间价”,而不会出现交叉现象。简记为“两相靠,不相交”。
如不同价态的硫之间可以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注意] 不会出现⑤中H2S转化为SO2而H2SO4转化为S的情况。
(2)歧化反应规律。
“中间价―→高价+低价”
具有多种价态的元素(如氯、硫、氮和磷元素等)均可发生歧化反应,如Cl2+2NaOH===NaCl+NaClO+H2O。
(3)应用。
①判断同种元素不同价态的物质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可能性。如浓硫酸与SO2不发生反应。
②根据化合价判断反应体系中的氧化剂、还原剂及氧化产物、还原产物。如对于反应6HCl+NaClO3===NaCl+3Cl2↑+3H2O,氧化剂为NaClO3,还原剂为HCl,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都为Cl2。
[易错秒判]
(1)金属原子失电子数越多,金属的还原性越强( )
(2)元素处于最高价的物质一定具有强氧化性( )
(3)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氧化性越强,相应单质越活泼( )
(4)强氧化剂与强还原剂混合不一定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
(5)1 mol KClO3与足量的浓盐酸反应,转移电子数为6NA( )
(6)SO2的还原性较强,而浓硫酸具有很强的氧化性,所以浓硫酸不能干燥SO2气体( )
答案:(1)× (2)× (3)× (4)√ (5)× (6)×
√
√
2.(2024·广州大学附中月考)在稀硫酸中几种离子转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反应1中氧化剂是Mn3+
B.氧化性:Mn3+>Ce4+>Fe3+>I2
C.能发生反应:2Mn3++2I-===I2+2Mn2+
D.反应2的还原产物为Fe3+
解析:由题图可知,反应1为Ce4++Mn2+===Ce3++Mn3+,反应2为Mn3++Fe2+===Mn2++Fe3+,反应3为2Fe3++2I-===2Fe2++I2。A.根据分析可知,反应1中氧化剂为Ce4+,Mn3+是氧化产物,A错误;
B.氧化性氧化剂>氧化产物,由反应1可知氧化性Ce4+>Mn3+,由反应2可知氧化性Mn3+>Fe3+,由反应3可知氧化性Fe3+>I2,故氧化性Ce4+>Mn3+>Fe3+>I2,B错误;
C.由B选项的分析可知氧化性Mn3+>I2,因此可以发生反应:2Mn3++2I-===I2+2Mn2+,C正确;
D.根据分析可知,反应2的还原产物为Mn2+,氧化产物为Fe3+,D错误
解析:反应①中,-1价为氯元素的最低价,则Q中Cl元素化合价高于G中Cl元素化合价;反应②中,H2O中H元素化合价降低,则Q转化为X时,Cl元素化合价必定升高,即X中Cl元素化合价高于Q中Cl元素化合价;反应③中,结合①可得Q中Cl元素化合价高于Y中Cl元素化合价,Y中Cl元素化合价高于G中Cl元素化合价;反应④中,X中Cl元素化合价高于Z中Cl元素化合价,Z中Cl元素化合价高于Q中Cl元素化合价。
答案:G、Y、Q、Z、X
4.L、M、R、P、Q分别代表五种含不同化合价的氮元素的物质,A、B分别代表两种含不同化合价的氯元素的物质(每种物质中氮或氯元素的化合价只有一种)。又知物质M中的氮元素化合价要比物质Q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低。在一定条件下,它们会发生如下的转化(关系式未配平):
①P+A―→Q+B
②L+O2―→M+H2O
③L+M―→R+H2O
④B+H2O―→A+O2
解析:由反应④B+H2O―→A+O2可知,反应后氧元素化合价升高,则反应后氯元素化合价必定降低,故氯元素化合价B>A;由反应①可知,反应后氯元素化合价升高,则反应后氮元素化合价必定降低,故氮元素化合价P>Q;由反应②可知,反应后氧元素化合价降低,则反应后氮元素化合价必定升高,故氮元素化合价M>L;由反应③可知,该反应为氮元素的“归中”反应,由于化合价M>L,R处于M、L之间,因此氮元素化合价M>R>L。综上所述,氮元素化合价P>Q>M>R>L。
(1)若五种含氮元素的物质中,有一种是硝酸,则硝酸是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
解析:L、M、R、P、Q中有一种物质是硝酸,且硝酸中氮元素是最高价态,P中N元素化合价最高,故P是硝酸。
答案:P P中氮元素化合价最高
(2)反应②必须在催化剂(铂、氧化铁等)作用下,加热到一定温度时才能发生,此反应在化工生产上有重要用途,据此推断在同温同压下,若物质R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小,则R的化学式为________。
解析:根据题给的信息及有关元素化合物知识,且L中氮元素是最低价态,由反应②可知,L分子中含有氢元素,因此反应②是氨的催化氧化反应,L是NH3,M是NO;又因为R的氮元素价态在L、M之间,R的密度又比空气的密度小,且R中N元素化合价大于-3价而小于+2价,所以R为N2。
答案:N2
(3)某同学写出下面三个含氮元素的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Ⅰ.M+P―→N2O3+H2O
Ⅱ.N2O4+H2O―→P+Q
Ⅲ.M+L―→Q+H2O
其中一定不可能实现的是____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Ⅰ.氮元素化合价:P>Q>M>R>L,若N2O3中氮元素化合价为Q中氮元素化合价,则该反应可以实现,故不选;Ⅱ.该反应是歧化反应,一种反应产物中氮元素化合价大于+4价,另一种反应产物中氮元素化合价小于+4价,故Q中氮元素化合价小于 +4 价,所以可以实现,故不选;Ⅲ.由于氮元素化合价Q>M>L,M、L不能都失电子,因此该反应不可能实现,故选Ⅲ。
答案:Ⅲ 氮元素价态:Q>M>L,根据氧化还原反应规律,M与L反应,不可能生成氮元素价态比M、L都高的物质
02
真题研做 高考通关
√
1.(2023·高考全国乙卷)下列应用中涉及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
A.使用明矾对水进行净化
B.雪天道路上撒盐融雪
C.暖贴中的铁粉遇空气放热
D.荧光指示牌被照发光
√
2.(2023·浙江1月选考)关于反应2NH2OH+4Fe3+===N2O↑+4Fe2++4H++H2O,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生成1 mol N2O,转移4 mol电子
B.H2O是还原产物
C.NH2OH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
D.若设计成原电池,Fe2+为负极产物
解析:该反应中氮元素由-1价升高到+1价,生成1 mol N2O,转移4 mol电子,A项正确;
该反应中H、O元素化合价不变,H2O既不是氧化产物,也不是还原产物,还原产物为Fe2+,B项错误;
该反应中氮元素化合价升高,铁元素化合价降低,NH2OH为还原剂,Fe3+为氧化剂,C项错误;
若设计成原电池,则正极反应为Fe3++e-===Fe2+,Fe2+为正极产物,D项错误。
3.(2023·浙江6月选考)化学烫发巧妙利用了头发中蛋白质发生化学反应实现对头发的“定型”,其变化过程示意图如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药剂A具有还原性
B.①→②过程若有2 mol S—S断裂,则转移4 mol电子
C.②→③过程若药剂B是H2O2,其还原产物为O2
D.化学烫发通过改变头发中某些蛋白质中S—S位置来实现头发的定型
√
解析:①中S—S通过与药剂A反应变成S—H,S的化合价降低,药剂A应为还原剂,具有还原性,A正确;
1个 S—S 变成2个S—H的过程中每个S的化合价降低了1价,故2 mol S—S断裂转移4 mol 电子,B正确;
②→③过程中S—H变成S—S,S的化合价升高,药剂B应为氧化剂,若B为H2O2,其还原产物为H2O,C错误;
①和③对比可知,S—S位置发生了变化,D正确。
√
4.(2022·新高考山东卷)古医典富载化学知识,下述之物见其氧化性者为( )
A.金(Au):“虽被火亦未熟”
B.石灰(CaO):“以水沃之,即热蒸而解”
C.石硫黄(S):“能化……银、铜、铁,奇物”
D.石钟乳(CaCO3):“色黄,以苦酒(醋)洗刷则白”
解析:A.金(Au):“虽被火亦未熟”指金单质在空气中被火灼烧也不反应,金的化学性质很稳定,A不符合题意;
B.石灰(CaO):“以水沃之,即热蒸而解”指CaO+H2O===Ca(OH)2,未发生氧化还原反应,B不符合题意;
D.石钟乳(CaCO3):“色黄,以苦酒(醋)洗刷则白”指CaCO3+2CH3COOH===(CH3COO)2Ca+H2O+CO2↑,未发生氧化还原反应,D不符合题意。(共29张PPT)
第5讲 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与计算
1.能利用化合价升降总数相等配平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
2.熟练应用电子守恒法进行氧化还原反应的相关计算。
01
考点梳理 高效演练
考点一 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
1.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配平的基本原则
2.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配平的一般步骤
答案:(1)3 8 3 2 4 (2)5 1 3 3 3 3
(3)2 16 10 2 5 8
2.逆向配平法(自身氧化还原反应,包括分解、歧化等)。
(1)______I2+______NaOH===______NaI+______NaIO3+______H2O
(2)______P4+______KOH+______H2O===______K3PO4+______PH3↑
(3)______NH4NO3===______N2↑+______O2↑+______H2O
答案:(1)3 6 5 1 3 (2)2 9 3 3 5
(3)2 2 1 4
[点拨] 逆向配平法适用于一种元素的化合价既升高又降低的反应和分解反应中的氧化还原反应。先确定生成物的化学计量数,然后再确定反应物的化学计量数。例如,
由于S元素的化合价既升高又降低,而且升降总数要相等,所以K2S的化学计量数为2,K2SO3的化学计量数为1,然后确定S的化学计量数为3。
答案:(1)2 1 2H2O 2 1 4H+
(2)3 2 4OH- 3 2 5
(3)2 5 6H+ 2 5 8
答案:(4)Al2O3 3C N2 2 3CO
(5)将NaBiO3固体(黄色,微溶)加入MnSO4和H2SO4的混合溶液里,加热,溶液显紫色(Bi3+无色)。配平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________NaBiO3+________Mn2++______===________Na++________Bi3++________+________
答案:(1)4 11 2 8
(2)11 15 24 5 6 15
5.有机化学反应方程式的配平。
(1)____KClO3+____H2C2O4+____H2SO4===____ClO2↑+____CO2↑+____KHSO4+____H2O
(2)________C2H5OH+________KMnO4+________H2SO4===________K2SO4+______MnSO4+________CO2↑+________H2O
答案:(1)2 1 2 2 2 2 2
(2)5 12 18 6 12 10 33
[点拨] 在有机化合物参与的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中,一般有机化合物中H元素显+1价,O元素显-2价,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的原则,确定碳元素的平均价态,然后进行配平。
考点二 电子守恒法计算
1.电子守恒法计算的原理
氧化剂得电子总数=还原剂失电子总数
2.电子守恒法解题的流程
3.多步氧化还原反应的计算
有的试题涉及的氧化还原反应较多,数量关系较为复杂,若用常规方法求解比较困难,若抓住失电子总数等于得电子总数这一关系,则解题就变得很简单。解答这类试题时,注意不要遗漏某个氧化还原反应,要厘清具体的反应过程,分析在整个反应过程中化合价发生变化的元素得电子数目和失电子数目,即可迅速求解。
1.24 mL 0.05 mol·L-1的Na2SO3溶液恰好与20 mL 0.02 mol·L-1的K2Cr2O7溶液完全反应。已知Na2SO3可被K2Cr2O7氧化为Na2SO4,则Cr元素在还原产物中的化合价为________。
解析:由题意可知,Na2SO3发生失电子的氧化反应,K2Cr2O7发生得电子的还原反应,其中S元素的化合价从+4价升高到+6价,Cr元素的化合价将从+6价降低到+n价。根据氧化还原反应中得失电子守恒,有0.05 mol·L-1×0.024 L×(6-4)=0.02 mol·L-1×0.020 L×2×(6-n),解得n=3,因此Cr元素在还原产物中的化合价为+3价。
答案:+3价
2.将Mg、Cu组成的6.6 g 混合物投入适量稀硝酸中恰好完全反应,固体完全溶解时收集到唯一还原产物NO气体2.24 L(标准状况),向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NaOH溶液,金属离子恰好沉淀完全。形成沉淀的质量为____________。
解析:根据得失电子守恒和元素守恒可得关系式:Mg~2e-~2OH-,Cu~2e-~2OH-,即金属转移电子数与其消耗的氢氧根离子数相等,稀硝酸被还原为NO气体且其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2.24 L,物质的量为0.1 mol,所以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0.1 mol×(5-2)=0.3 mol,最终沉淀为Cu(OH)2、Mg(OH)2,即沉淀中氢氧根离子的物质的量为 0.3 mol,所以形成沉淀的质量为6.6 g+0.3 mol×17 g/mol=11.7 g。
答案:11.7 g
02
真题研做 高考通关
1.(2023·新高考海南卷)无水BeCl2可用作聚合反应的催化剂。BeO、Cl2与足量C在600~800 ℃ 制备BeCl2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
√
由图示转化可知,反应Ⅰ中只有S元素被氧化,反应Ⅱ中As、S元素均被氧化,B项错误;
根据反应Ⅰ、Ⅱ可知,1 mol As2S3发生反应时,两反应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分别为12 mol 和28 mol,个数之比为3∶7,D项正确。
3.(2022·新高考河北卷)以焙烧黄铁矿FeS2(杂质为石英等)产生的红渣为原料制备铵铁蓝Fe(NH4)Fe(CN)6 颜料。工艺流程如下:
(1)红渣的主要成分为________(填化学式,下同),滤渣①的主要成分为________。
(2)还原工序中,不生成S单质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沉铁工序产生的白色沉淀Fe(NH4)2Fe(CN)6中Fe的化合价为____________,氧化工序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共12张PPT)
微专题1 传统文化中的物质组成、性质与变化
1.考查角度
中华民族,文明古国,智慧人民,灿烂文化。古代的陶瓷文化、冶金文化、本草医药和炼丹术、酿酒制醋、四大发明等构成了我国丰富的古代化学史。
(1)从“物质”的角度考查
根据我国古代典籍、科技成果等素材分析物质的性质,判断是哪种物质。如“有硇水者,翦银块投之,则旋而为水”,“硇水”指的是硝酸;“鼻冲水”条目下写道:“贮以玻璃瓶,紧塞其口,勿使泄气,则药力不减,气甚辛烈,触人脑,非有病不可嗅。”“鼻冲水”指的是氨水。
(2)从“变化”的角度考查
根据古代典籍、古诗词等素材分析化学反应,判断是化学变化还是物理变化;判断化学反应的类型,如置换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如“烈火焚烧若等闲”,该过程涉及化学变化——碳酸钙的分解;“熬胆矾(CuSO4·5H2O)铁釜,久之亦化为铜”,涉及的反应类型为置换反应或氧化还原反应。
(3)从“分离、提纯”的角度考查
根据过程判断分离和提纯的常见方法:蒸馏、蒸发、升华、萃取等,如“自元时始创其法,用浓酒和糟入甑,蒸令气上……其清如水,味极浓烈,盖酒露也。”该过程涉及蒸馏操作;“……(KNO3)所在山泽,冬月地上有霜,扫取以水淋汁后,乃煎炼而成”,“煎炼”涉及蒸发结晶操作。
2.解题模型
【练真题】
1.(2023·高考新课标卷)化学在文物的研究和修复中有重要作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竹简的成分之一纤维素属于天然高分子
B.龟甲的成分之一羟基磷灰石属于无机物
C.古陶瓷修复所用的熟石膏,其成分为Ca(OH)2
D.古壁画颜料中所用的铁红,其成分为Fe2O3
√
解析:常见的天然高分子有淀粉、纤维素、蛋白质、天然橡胶等,A正确;
羟基磷灰石又称碱式磷酸钙,化学式为Ca5(PO4)3OH,是无机物,B正确;
熟石膏的成分为2CaSO4·H2O,C错误;
Fe2O3呈红色,俗称铁红,常用作颜料,D正确。
2.(2023·新高考湖南卷)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化学与文化传承密不可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青铜器“四羊方尊”的主要材质为合金
B.长沙走马楼出土的竹木简牍主要成分是纤维素
C.蔡伦采用碱液蒸煮制浆法造纸,该过程不涉及化学变化
D.铜官窑彩瓷是以黏土为主要原料,经高温烧结而成
√
【练模拟】
3.(2024·珠海实验中学摸底)中国诗词、成语中蕴含着丰富的化学知识。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中“柳絮”的主要成分为糖类
B.“雷雨发庄稼”中涉及自然固氮的化学变化
C.“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体现了胶体的性质
D.“滴水石穿”“铁杵成针”都只包含物理变化
√
解析:A.“柳絮”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属于糖类,故A正确;
B.“雷雨发庄稼”过程中涉及把氮气转化为含氮化合物的自然固氮,发生了化学变化,故B正确;
C.“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的“烟”是固体小颗粒与空气形成的胶体,故C正确;
D.“滴水石穿”中的水、二氧化碳和碳酸钙反应生成溶于水的碳酸氢钙,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D错误。
4.(2024·广东四校联考)我国古籍中记载了很多与化学有关的知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梦溪笔谈》中记载“古人以剂钢为刃,柔铁为茎干”,“剂钢”指铁合金
B.《本草纲目》中记载“(火药)乃焰消、硫磺、杉木炭所合,以为烽燧铳机诸药者”,反应时“焰消”为还原剂
C.《本草图经》中记载“绿矾形似朴硝(Na2SO4·10H2O)而绿色”,“绿矾”和“朴硝”都属于无机盐
D.《天工开物》中记载“(人)贱者短褐、枲裳,冬以御寒,夏以蔽体……其质则造物之所具也。属草木者,为枲、麻……”,其中“枲”和“麻”的主要成分均为纤维素
√
解析:A.“剂钢为刃”说明“剂钢”硬度大,是铁合金,A项正确;
B.“(火药)乃焰消、硫磺、杉木炭所合”中“焰消”是指硝酸钾,火药爆炸时硝酸钾为氧化剂,B项错误;
C.“绿矾”为FeSO4·7H2O、“朴硝”为Na2SO4·10H2O,二者都属于无机盐,C项正确;
D.“枲”和“麻”的主要成分均为纤维素,D项正确。(共18张PPT)
微专题2 与量有关的离子方程式的书写与判断
一、与量有关的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1.连续反应型
(1)可溶性多元弱酸或其酸酐与碱溶液反应
如CO2通入NaOH溶液中
①CO2少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CO2足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似该反应的还有SO2、H2S、H2C2O4与碱溶液的反应。
(2)AlCl3溶液和NaOH溶液反应
①NaOH少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NaOH足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似该反应的还有Na2CO3溶液或Na[Al(OH)4]溶液与稀盐酸的反应。
答案:①Al3++3OH-===Al(OH)3↓
②Al3++4OH-===[Al(OH)4]-
(3)Fe与稀硝酸反应
①Fe少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Fe足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技巧点拨]
分步书写法
如向AlCl3溶液中加入过量NaOH溶液,可按照反应顺序分别写出两步反应:①Al3++3OH-===Al(OH)3↓,②Al(OH)3+OH-===[Al(OH)4]-,由①+②可得Al3++4OH-===[Al(OH)4]-。
2.先后反应型
(1)FeBr2溶液与Cl2反应
①Cl2少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n(FeBr2)∶n(Cl2)=1∶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Cl2过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似该反应的还有FeI2溶液与Cl2的反应。
答案:①2Fe2++Cl2===2Fe3++2Cl-
②2Fe2++2Br-+2Cl2===2Fe3++Br2+4Cl-
③2Fe2++4Br-+3Cl2===2Fe3++2Br2+6Cl-
(2)NH4HCO3溶液与NaOH溶液反应
①NaOH少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NaOH足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似该反应的还有NH4HSO4溶液或NH4Al(SO4)2 溶液与NaOH溶液的反应。
[技巧点拨]
假设定序法
这类反应只要明确了离子反应的先后顺序,书写难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在不明确离子反应的先后顺序时,如FeBr2溶液与Cl2反应,可假设Cl2先与Br-反应,生成的溴单质会氧化Fe2+生成Fe3+,这样即可确定Cl2先与Fe2+反应,后与Br-反应,然后再根据量的关系书写即可。
3.离子配比型
(1)Ca(OH)2溶液与NaHCO3溶液反应
①NaHCO3少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NaHCO3足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似该反应的还有Ca(HCO3)2溶液与NaOH溶液的反应。
(3)KAl(SO4)2溶液与Ba(OH)2溶液反应
①Ba(OH)2少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Ba(OH)2足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技巧点拨]
定少为1法
(1)根据相对量将少量物质定为1 mol,若少量物质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离子参加反应,则参加反应的离子的物质的量之比与物质组成之比相符。
(2)根据少量物质中离子的物质的量,确定过量物质中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的物质的量。
(3)根据先中和后沉淀的思路正确书写离子方程式。
答案:1.× 2.× 3.× 4.√
答案:5.× 6.× 7.× 8.√ 9.×
答案:10.× 11.× 12.√ 13.× 14.×(共11张PPT)
微专题3 信息型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信息型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步骤
【练真题】
1.(2023·新高考北京卷)“浸银”时,使用过量FeCl3、HCl和CaCl2的混合液作为浸出剂,将Ag2S中的银以[AgCl2]-形式浸出。将“浸银”反应的离子方程式补充完整:
□Fe3++Ag2S+□______ □________+2[AgCl2]-+S
答案:2 4 Cl- 2 Fe2+
2.(2023·新高考湖北卷)SiCl4是生产多晶硅的副产物。利用SiCl4对废弃的锂电池正极材料LiCoO2进行氯化处理以回收Li、Co等金属,工艺路线如下:
(1)烧渣是LiCl、CoCl2和SiO2的混合物,“500 ℃焙烧”后剩余的SiCl4应先除去,否则水浸时会产生大量烟雾,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其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SiCl4易水解:SiCl4+3H2O H2SiO3+4HCl,产生大量烟雾。
答案:SiCl4+3H2O H2SiO3+4HCl
(2)“850 ℃煅烧”时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练模拟】
3.NaN3是一种易溶于水(NaN3===Na++N)的白色固体,可用于有机合成和汽车安全气囊的产气等。钠法(液氨法)制备NaN3的工艺流程如下:
(1)反应Ⅰ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2024·广州白云中学测试)用含铬不锈钢废渣(含SiO2、Cr2O3、Fe2O3、Al2O3等)制取Cr2O3(铬绿)的工艺流程如下:
已知:滤液1含K2CrO4、K2SiO3、K[Al(OH)4];滤液2含K2Cr2O7等。
(1)Cr2O3、KOH、O2反应生成K2CrO4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
(2)“水浸”时,碱熔渣中的KFeO2强烈水解生成的难溶物为____________(填化学式)。
(3)“还原”时,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