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武汉市江汉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试卷
一、选择题(共14 题,每题 2 分,共 28 分)
1.(2023七上·江汉期末)榫卯(sǔn mǎo),是利用凹凸结构相互咬合实现连接的木构件工艺(如图1),中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榫卯木构件出土于浙江河姆渡遗址。河姆渡人可能利用这项技术( )
A.种植水稻 B.饲养家畜 C.建造房屋 D.制作玉器
2.(2023七上·江汉期末)据统计,当今中国流行的前200个姓氏中,出自炎帝姜姓系统的姓氏约占 10%,出自黄帝姬姓系统的姓氏约占89%。这表明( )
A.百家姓氏全部来源于炎帝和黄帝
B.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C.炎帝和黄帝因治理水患得到尊崇
D.传说中炎帝和黄帝的发明完全真实
3.(2023七上·江汉期末)武汉的盘龙城遗址说明商王朝的政治版图已到达了长江流域,并在长江流域形成中心城市。 盘龙城遗址先后发掘了城址、宫殿等大型建筑及墓葬,出土了青铜器、陶器、玉器、石器和骨器等大量中原文化特色的文物。盘龙城遗址( )
A.反映了商朝中原文化的传播扩展
B.证实了商朝分封诸侯的历史史实
C.折射出中国境内人口迁徙的特征
D.体现出江南地区开发与民族交融
4.(2023七上·江汉期末)表1是考古发掘的战国时期部分墓葬信息表。 它反映出当时( )
表 1
墓葬名称 墓主身份 墓道数 面积(m )
金村大墓 周天子 1 954
固围村魏国墓地 魏王 2 756
胡庄韩王陵 韩王 2 149
邯郸赵王陵 赵王 2 1600
A.墓葬规制严整 B.周天子节俭
C.等级制度消亡 D.周王室衰微
5.(2023七上·江汉期末)阅读表2,可以说明( )
表 2
A.百家争鸣流派众多 B.诸子思想影响深远
C.百家争鸣禁锢思想 D.古今思想认知一致
6.(2023七上·江汉期末)图 2为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形势图,与此图相适应的描述是( )
A.南北对峙,民族隔阂 B.社会变革,诸侯争霸
C.统一六国,暴政而亡 D.社会安定,休养生息
7.(2023七上·江汉期末)某历史学习小组开展了以下学习活动,据此判断,该小组研究的课题可能是( )
活动 内容
查阅文献 董仲舒《举贤良对策》、桓宽《盐铁论》等
观看视频 《中国通史—北击匈奴、南定吴越》等
搜集图片 《五铢钱》《尊崇儒术群雕》等
A.分封制度深远影响 B.秦王朝巩固统一措施
C.大一统王朝的巩固 D.光武中兴的原因探究
8.(2023七上·江汉期末)汉武帝时全国设 13 个州部,分设刺史。刺史定期在辖区内巡行,通过听、问、看、访、测、察等方式获取问题线索,了解地方郡国守相的治政情况,但不干预他们的事务,更没有罢黜的处置权。 由此可知,设置刺史为了( )
A.解决诸侯王国的问题 B.推荐选拔人才
C.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 D.加强中央集权
9.(2023七上·江汉期末)表3显示了东汉后期10个皇帝的即位年龄及寿命,这一现象导致了东汉中后期( )
表 3
皇帝 和帝 殇帝 安帝 顺帝 冲帝 质帝 桓帝 灵帝 少帝 献帝
即位年龄 10 1 13 11 2 8 15 12 14 9
寿命(岁) 27 2 31 30 3 9 36 34 14 54
A.国力得到极大提高 B.经济得到恢复发展
C.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D.“八王之乱”爆发
10.(2023七上·江汉期末)随着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的开通,西方的动植物品种,源源不断地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而中国的桃、大黄、茶树、桑蚕、方竹等也随之传向西方。材料反映了丝绸之路的开通( )
A.促进了物种交流 B.实现了贸易互惠
C.加速了民族交融 D.改变了经济结构
11.(2023七上·江汉期末)下面两幅图片分别是汉武帝时期和南北朝时期的农牧分界线图。这两幅图中农牧分界线的变化( )
A.反映出南北经济的不平衡 B.受北方少数民族南迁影响
C.表明北方经济在快速发展 D.说明了中外经济交流加快
12.(2023七上·江汉期末)汉代某地区“地广人稀”,到南北朝时期逐渐发展为“民多田少”。 这一地区是图5 中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13.(2023七上·江汉期末)识读历史地图是获取历史信息的重要方式,下列与“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等成语相关的战争示意图是( )
A.A B.B C.C D.D
14.(2023七上·江汉期末)曹魏时期,数学家刘徽在《九章算术》首创割圆术,为计算圆周率建立了严密的理论和完善的算法。南朝时期,祖冲之在此基础上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七位,领先世界近千年。由此可知( )
A.数学研究的领域扩大 B.科技研究在继承中创新
C.圆周率研究已经完善 D.数学家的道德修养较高
二、非选择题(共 3题,共32分)
15.(2023七上·江汉期末)劳动和劳动人民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劳动促进发展】
材料一
①青铜犁铧 ②北京人使用的石器 ③春秋战国时期的铁臿 ④石磨盘
【劳动创造伟业】
材料二
《史记》 西汉 司马迁青年时期饱读书籍,游历名山大川,实地考察风土人情,搜集历史资料,继承了以往历史著作的传统,并开创了纪传体体例,他公正记事、秉笔直书,对中国史学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伤寒杂病论》 东汉 张仲景广泛收集民间药方,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提出在诊断上要辩证分析病情,然后对症治疗,提出“治未病”理论,是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
《齐民要术》 南北朝 贾思勰任太守时亲自参与耕作,还广泛搜集前人文献,引用其中200 多种,但不盲从经典,注重记录能提高生产效率的新工具。
【劳动传承智慧】
(1)请将以上劳动工具,按照出现的先后顺序进行排序。结合所学概括劳动工具的变化趋势。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归纳三部著作成书的共同特点。
(3)上图是以“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为主题的思维导图。 结合所学,按照图中的格式,在A、B处填写相应的内容。 (要求:所填内容不得与已列出的内容重复)
16.(2023七上·江汉期末)某校七年级(1)班同学以“魏晋南北朝的社会状况”为主题展开探究活动,请你参与。
材料一
材料二
北魏在旧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开凿云冈石窟,造像粗犷、丰满,早期造像的部分衣服多短且窄,具有游牧民族的特点。 北魏太和年间,在新都洛阳营造龙门石窟,摒弃了云冈石窟的部分特点,造像变得清秀、优美,可谓“秀骨清像”;服装则多为“褒衣博带”(宽松的袍服,系阔带)。 两大石窟均为世界文化遗产,是保存至今已逾千年的艺术瑰宝。
——摘编自周苏《北魏中晚期云冈、龙门石窟的比较研究及其文化融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将空白处填补完整。
(2)根据材料二,指出从云冈石窟到龙门石窟造像的变化。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
17.(2023七上·江汉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人物 主要事迹
秦始皇 (前 259—前210 年) 统一六国,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和世界历史产生深远影响,奠定中国两千余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他被誉为“千古一帝”。
曹操 (155—220 年) 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曹操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中国北方,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
北魏孝文帝 (467—499年) 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改革家。亲政后,进一步推行改革,对各族人民的融合和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从上表中提取信息,确定观点,结合所学进行论述。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合理,逻辑清晰,字数不少于120字。)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河姆渡原始居民使用骨器、用耒耜耕地,住干栏式房屋,过着定居生活,种植水稻,他们还饲养家畜,会制造陶器、简单的玉器和原始乐器,会挖水井。故C符合题意,C项正确;
种植水稻、饲养家畜、制作玉器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河姆渡人。河姆渡人遗址位于浙江余姚,距今约7000年,是我国长江流域原始农耕的典型代表。
2.【答案】B
【知识点】炎帝和黄帝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当今中国流行的前200个姓氏中,出自炎帝姜姓系统的姓氏约占10%,出自黄帝姬姓系统的姓氏约占89%。”可知,这说明炎帝姜姓系统和黄帝姬姓系统在中国姓氏中的重要地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距今约五千年,生活在黄河流域的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联合在涿鹿一战中打败蚩尤部落。从此,炎帝、黄帝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华夏族是汉族的前身,中华民族的主干部分,炎帝与黄帝共同尊奉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B项正确;
炎帝姜姓系统和黄帝姬姓系统占99%,排除A项;
治理水患的是大禹,排除C项;
炎帝和黄帝是传说中的人物,有些还需要考证,传说中炎帝和黄帝的发明完全真实的表述错误,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炎帝、黄帝以及人文初祖等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3.【答案】A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根据本题材料“盘龙城遗址先后发掘了城址、宫殿等大型建筑及墓葬,出土了青铜器、陶器、玉器、石器和骨器等大量中原文化特色的文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盘龙城是黄河中下游中原文明向长江流域传播的中转站,盘龙城遗址出土了青铜器、陶器、玉器、石器和骨器等大量中原文化特色的文物,说明商朝中原文化传播与扩展到了长江流域,改写了“商文化不出黄河流域”的传统结论,A项正确;
证实了商朝分封诸侯的历史史实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B项;
折射出中国境内人口迁徙的特征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C项;
体现出江南地区开发与民族交融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产,侧重于考查考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能力和对材料的分析作答能力。
4.【答案】D
【知识点】春秋争霸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以看出,战国时期诸侯墓葬标准超过了周王的标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实力增强的社会变革特征,D项正确;
墓葬规制严整,不符合材料叙述的主旨,排除A项;
材料信息体现的是诸侯势力超过周王,不能说明贵族阶层没落,排除B项;
等级制度消亡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周王室势力衰微的表现。
5.【答案】B
【知识点】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表格信息可知我们今天倡导的和谐思想受到儒家“仁、礼、为政以德、仁者爱人”、墨家“兼爱、非攻”等思想的影响,倡导的法治思想受到法家“注重法治”思想的影响,据此说明诸子思想影响深远,B项正确;
题干旨在说明诸子百家代表思想对我们今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的影响,并不是强调百家争鸣流派众多或禁锢思想,排除AC项;
诸子百家的思想出现在古代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期,而我们今天强调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两者有本质区别,不能说认知一致,只能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继承和发展诸子百家传统思想文化的某些合理成分,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诸子百家思想的实现意义与价值,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6.【答案】C
【知识点】秦灭六国;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图片“咸阳、陇西郡、辽东郡、桂林郡、象郡。”可知,图片反映的是秦国。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先后兼并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秦朝,定都咸阳,秦朝统一六国,暴政而亡。C项正确;
南北对峙,民族隔阂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A项;
社会变革,诸侯争霸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B项;
社会安定,休养生息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秦统一六国的时间是公元前221年。
7.【答案】C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董仲舒《举贤良对策》”“五铢钱”“《中国通史--北击匈奴、南定吴越》”等可知,题干研究的是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为了巩固统治,汉武帝在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经济上统一铸币权,统一铸造五铢钱;在边疆上派卫青霍去病攻打匈奴,C项正确;
分封制度深远影响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A项;
秦王朝巩固统一措施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B项;
光武中兴的原因探究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迁移与运用能力。理解并识记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解题的关键是正确识读题干表格。
8.【答案】D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汉武帝时全国设 13 个州部,分设刺史。刺史定期在辖区内巡行,通过听、问、看、访、测、察等方式获取问题线索,了解地方郡国守相的治政情况,但不干预他们的事务,更没有罢黜的处置权。”可知,刺史代表中央监察地方,能监督职位比自己高的郡国官员,只对皇帝负责,这有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D项正确;
解决诸侯王国的问题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A项;
推荐选拔人才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B项;
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通过古代监察制度的变化与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来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9.【答案】C
【知识点】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东汉中后期10个皇帝的即位年龄及寿命”结合所学知识,东汉中期以后,皇帝大多年幼早逝,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无法主政,大权就由皇帝的母亲主持。太后重用自己的亲戚,导致外戚的势力膨胀。皇帝长大后,不甘心被外戚摆布,想亲自行使君权,就依赖身边的宦官,设法除掉外戚,宦官由此得到宠信,把持朝政。如此循环,形成了东汉后期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了衰亡,C项正确;
题干没有涉及国力得到极大提高、经济得到恢复发展的信息,排除AB项;
“八王之乱”发生在西晋时期,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东汉末年的政治状况,注意题干表格中皇帝即位年龄和寿命(岁)数字的解读。
10.【答案】A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丝绸之路的开通、西方的动植物品种,源源不断地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而中国的桃、大黄、茶树、桑蚕、方竹等也随之传向西方”可知,材料反映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了东西方的物种交流,A项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实现了贸易互惠,排除B项;
材料反映的是中外交流,与民族融合无关,排除C项;
丝绸之路的开辟没有改变了汉朝的经济结构,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丝绸之路开辟的作用等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11.【答案】B
【知识点】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解析】【分析】根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南北朝时期(中国)。对比两幅图片可知,南北朝时期农牧分界线向中原地区内移,结合所学,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战乱,游牧民族南下,北民南迁,将牧业南移,B项正确;
仅仅根据农牧分界线的内移,无法得出南北经济的发展情况,排除A项;
农牧分界线内移,表明北方农业种植面积缩小,未涉及经济结构的优化,排除C项;
材料所述与中外交流无关,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了古代中国经济南移,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2.【答案】D
【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代经济重心在北方,南方地广人稀,到了南北朝时期,随着北民南迁,江南地区逐渐发展成为“民多田少”,④位于江南地区,D项正确;
①②③不在江南地区,排除AB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人口的南迁和江南地区的开发,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人口南迁的原因和表现。
13.【答案】D
【知识点】淝水之战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383年,前秦王苻坚征集了八十多万兵力,打算一举灭亡东晋。但由于骄傲自大,指挥失误,再加上秦军中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斗士不愿为前秦卖命,导致前秦大军被东晋军队8万人在淝水之战中大败。“草木皆兵、风声鹤唳”等成语典故都出自这次战役。D项正确;
A项反映的是秦末农民起义战争,排除A项;
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曹操军与袁绍之间发生的战役,排除B项;
C项反映的是赤壁之战,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淝水之战的相关史实。
14.【答案】B
【知识点】魏晋南北朝的科技成就——齐民要术、圆周率、水经注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魏晋的著名数学家刘徽在为《九章算术》作注时创立了新的推算圆周率的方法——割圆术。南朝著名数学家祖冲之用刘徽割圆术计算11次,分割圆为12288边形,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第七位,成为近千年世界上最准确的圆周率。”可知,祖冲之计算的圆周率是在刘徽创立的新的推算圆周率的方法——割圆术的基础上精确的计算出了圆周率,这说明中国传统文化在继承与创新中发展进步,B项正确;
数学研究的领域扩大在题干中未有体现,排除A项;
刘徽创立了推算圆周率的方法割圆术,不是祖冲之,排除C项;
数学家的道德修养较高在题干材料中未体现,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题干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祖冲之用刘徽割圆术计算圆周率的相关史实。
15.【答案】(1)排序:②④①③;变化趋势:由粗糙到精致;由石制到金属
(2)共同点:广泛搜集前人文献;汲取前人的成果,但不盲从经典;在实践中完善理论等。
(3)A:都江堰;B:都江堰利用地势和河道,它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发挥了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原始的农耕生活;铁农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史记》与司马迁;李冰与都江堰
【解析】【分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①青铜犁铧、②北京人使用的石器、③春秋战国时期的铁臿、④石磨盘。”可知,按照出现的先后顺序进行排序是:②④①③。劳动工具的变化趋势:由粗糙到精致;由石制到金属
(2)根据材料二的内容“司马迁继承了以往历史著作的传统,把几千年间零碎散乱的历史资料,加以整理、审核、排比。”“张仲景广泛阅读春秋战国以来的医书”“贾思勰广泛搜集前人文献”可以看出三部著作成书时,作者均重视史料的搜集和整理,即重视前人的研究成果。他们不辞辛劳的搜集资料并认真考证,体现了他们脚踏实地、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精神。故三部著作成书的共同特点:广泛搜集前人文献;汲取前人的成果,但不盲从经典;在实践中完善理论等。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56年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筑了都江堰。都江堰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使堤防、分洪、排沙、控流等功效合成为一个系统,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2200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故A出填都江堰。B处填:都江堰利用地势和河道,它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发挥了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李冰修建都江堰、《史记》、《伤寒杂病论》、北京人、铁器牛耕等知识。
16.【答案】(1)A:吴|B:西晋 |C:东晋|D:北朝
(2)变化:从粗犷丰满,到清秀优美。衣服多短且窄,到宽松、舒适。
(3)政权分立,民族交融
【知识点】三国鼎立;西晋的兴衰;东晋的兴亡;南朝的政治;魏晋南北朝的文化——书法、绘画与雕塑
【解析】【分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朝代更替顺序是: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两晋前后延。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王朝至此完。东汉起止时间是公元25年到220年;西晋起止时间是266年到316年;西汉起止时间是公元前202年到公元9年;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在洛阳称帝,国号魏。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次年,孙权称吴王。229年,孙权称帝,吴国建立,定都建业,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420-589年,中国南方政权更迭频繁,相继出现宋、齐、梁、陈四个王朝。这些王朝都在建康定都,历史上统称为“南朝”。十六国后期,鲜卑拓跋氏建立的北魏,逐渐统一北方。北魏又分裂为东魏、西魏。后来,北齐取代东魏,北周取代西魏,最后北周又灭掉北齐。对这些王朝,历史上称之为“北朝”。 故答案为: A:吴。B:西晋。|C:东晋。D:北朝。
(2)根据材料二“云冈石窟的造型反映北魏前期的生活写真,其雕像的线条粗犷洗练,胡人的味道很重……这时候龙门石窟的雕像造型开始圆滑细致,呈现汉族文化特有的审美观”分析得出,造型开始圆滑细致,呈现汉文化的特点。原因:根据材料“后来北魏从大同南迁洛阳,北魏政权为了更好统治和减少民族冲突”及所学知识可得出,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政策。
(3)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东汉末年的农民起义和军阀割据,结束了两汉大一统的局面。魏、蜀、吴三国的鼎立,使分裂的中国走向局部的统一。随后西晋虽统一了全国,但不久叉陷入分裂的局面。此后的东晋、南北朝时期,多个政权并立,政局纷乱复杂。但正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之间加强了交往、交流和交融,区域的开发尤其是南方经济得到发展,科技文化有着显著的进步,这些都为新的统一局面的出现奠立了基础。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是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魏晋南北朝的朝代更替、石窟艺术、魏晋时期的石窟艺术,考查学生的材料分析能力以及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7.【答案】杰出人物推动国家统一
【知识点】秦灭六国;三国鼎立;秦巩固统一的措施;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本题属于开放性题,依据表格中的历史人物及其事迹,可从统治阶层致力于国家统一拟定话题。然后结合秦朝统一及其巩固统一的措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及其影响;曹操实行的屯田制、唯才是举以及统一北方及其影响;孝文帝整顿吏治、实行均田制、迁都洛阳以及推行汉化政策及其影响进行分析说明。最后得出统治者阶层顺应历史潮流,为国家统一作出了历史贡献的结论。
故答案为:
示例:
话题: 杰出人物推动于国家统一。
说明:战国末期,秦国完成国家统一,在全国废分封行郡县,书同文车同轨,北击匈奴南征百越,建立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把中国推向大一统时代。三国时期,曹操在北方实行屯田制,安抚流民,唯才是举,统一北方,奠定国家再次统一的基础。北魏孝文帝整顿吏治,实行均田制,迁都洛阳,全面改革鲜卑旧俗,促进了北方民族融合。
总之,杰出人物推动顺应历史潮流,为国家统一作出了历史贡献。
【点评】本题考查秦始皇、曹操以及孝文帝政治、经济、文化措施及其影响,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 / 1湖北省武汉市江汉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试卷
一、选择题(共14 题,每题 2 分,共 28 分)
1.(2023七上·江汉期末)榫卯(sǔn mǎo),是利用凹凸结构相互咬合实现连接的木构件工艺(如图1),中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榫卯木构件出土于浙江河姆渡遗址。河姆渡人可能利用这项技术( )
A.种植水稻 B.饲养家畜 C.建造房屋 D.制作玉器
【答案】C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河姆渡原始居民使用骨器、用耒耜耕地,住干栏式房屋,过着定居生活,种植水稻,他们还饲养家畜,会制造陶器、简单的玉器和原始乐器,会挖水井。故C符合题意,C项正确;
种植水稻、饲养家畜、制作玉器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河姆渡人。河姆渡人遗址位于浙江余姚,距今约7000年,是我国长江流域原始农耕的典型代表。
2.(2023七上·江汉期末)据统计,当今中国流行的前200个姓氏中,出自炎帝姜姓系统的姓氏约占 10%,出自黄帝姬姓系统的姓氏约占89%。这表明( )
A.百家姓氏全部来源于炎帝和黄帝
B.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C.炎帝和黄帝因治理水患得到尊崇
D.传说中炎帝和黄帝的发明完全真实
【答案】B
【知识点】炎帝和黄帝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当今中国流行的前200个姓氏中,出自炎帝姜姓系统的姓氏约占10%,出自黄帝姬姓系统的姓氏约占89%。”可知,这说明炎帝姜姓系统和黄帝姬姓系统在中国姓氏中的重要地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距今约五千年,生活在黄河流域的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联合在涿鹿一战中打败蚩尤部落。从此,炎帝、黄帝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华夏族是汉族的前身,中华民族的主干部分,炎帝与黄帝共同尊奉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B项正确;
炎帝姜姓系统和黄帝姬姓系统占99%,排除A项;
治理水患的是大禹,排除C项;
炎帝和黄帝是传说中的人物,有些还需要考证,传说中炎帝和黄帝的发明完全真实的表述错误,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炎帝、黄帝以及人文初祖等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3.(2023七上·江汉期末)武汉的盘龙城遗址说明商王朝的政治版图已到达了长江流域,并在长江流域形成中心城市。 盘龙城遗址先后发掘了城址、宫殿等大型建筑及墓葬,出土了青铜器、陶器、玉器、石器和骨器等大量中原文化特色的文物。盘龙城遗址( )
A.反映了商朝中原文化的传播扩展
B.证实了商朝分封诸侯的历史史实
C.折射出中国境内人口迁徙的特征
D.体现出江南地区开发与民族交融
【答案】A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根据本题材料“盘龙城遗址先后发掘了城址、宫殿等大型建筑及墓葬,出土了青铜器、陶器、玉器、石器和骨器等大量中原文化特色的文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盘龙城是黄河中下游中原文明向长江流域传播的中转站,盘龙城遗址出土了青铜器、陶器、玉器、石器和骨器等大量中原文化特色的文物,说明商朝中原文化传播与扩展到了长江流域,改写了“商文化不出黄河流域”的传统结论,A项正确;
证实了商朝分封诸侯的历史史实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B项;
折射出中国境内人口迁徙的特征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C项;
体现出江南地区开发与民族交融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产,侧重于考查考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能力和对材料的分析作答能力。
4.(2023七上·江汉期末)表1是考古发掘的战国时期部分墓葬信息表。 它反映出当时( )
表 1
墓葬名称 墓主身份 墓道数 面积(m )
金村大墓 周天子 1 954
固围村魏国墓地 魏王 2 756
胡庄韩王陵 韩王 2 149
邯郸赵王陵 赵王 2 1600
A.墓葬规制严整 B.周天子节俭
C.等级制度消亡 D.周王室衰微
【答案】D
【知识点】春秋争霸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以看出,战国时期诸侯墓葬标准超过了周王的标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实力增强的社会变革特征,D项正确;
墓葬规制严整,不符合材料叙述的主旨,排除A项;
材料信息体现的是诸侯势力超过周王,不能说明贵族阶层没落,排除B项;
等级制度消亡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周王室势力衰微的表现。
5.(2023七上·江汉期末)阅读表2,可以说明( )
表 2
A.百家争鸣流派众多 B.诸子思想影响深远
C.百家争鸣禁锢思想 D.古今思想认知一致
【答案】B
【知识点】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表格信息可知我们今天倡导的和谐思想受到儒家“仁、礼、为政以德、仁者爱人”、墨家“兼爱、非攻”等思想的影响,倡导的法治思想受到法家“注重法治”思想的影响,据此说明诸子思想影响深远,B项正确;
题干旨在说明诸子百家代表思想对我们今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的影响,并不是强调百家争鸣流派众多或禁锢思想,排除AC项;
诸子百家的思想出现在古代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期,而我们今天强调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两者有本质区别,不能说认知一致,只能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继承和发展诸子百家传统思想文化的某些合理成分,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诸子百家思想的实现意义与价值,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6.(2023七上·江汉期末)图 2为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形势图,与此图相适应的描述是( )
A.南北对峙,民族隔阂 B.社会变革,诸侯争霸
C.统一六国,暴政而亡 D.社会安定,休养生息
【答案】C
【知识点】秦灭六国;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图片“咸阳、陇西郡、辽东郡、桂林郡、象郡。”可知,图片反映的是秦国。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先后兼并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秦朝,定都咸阳,秦朝统一六国,暴政而亡。C项正确;
南北对峙,民族隔阂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A项;
社会变革,诸侯争霸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B项;
社会安定,休养生息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秦统一六国的时间是公元前221年。
7.(2023七上·江汉期末)某历史学习小组开展了以下学习活动,据此判断,该小组研究的课题可能是( )
活动 内容
查阅文献 董仲舒《举贤良对策》、桓宽《盐铁论》等
观看视频 《中国通史—北击匈奴、南定吴越》等
搜集图片 《五铢钱》《尊崇儒术群雕》等
A.分封制度深远影响 B.秦王朝巩固统一措施
C.大一统王朝的巩固 D.光武中兴的原因探究
【答案】C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董仲舒《举贤良对策》”“五铢钱”“《中国通史--北击匈奴、南定吴越》”等可知,题干研究的是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为了巩固统治,汉武帝在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经济上统一铸币权,统一铸造五铢钱;在边疆上派卫青霍去病攻打匈奴,C项正确;
分封制度深远影响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A项;
秦王朝巩固统一措施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B项;
光武中兴的原因探究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迁移与运用能力。理解并识记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解题的关键是正确识读题干表格。
8.(2023七上·江汉期末)汉武帝时全国设 13 个州部,分设刺史。刺史定期在辖区内巡行,通过听、问、看、访、测、察等方式获取问题线索,了解地方郡国守相的治政情况,但不干预他们的事务,更没有罢黜的处置权。 由此可知,设置刺史为了( )
A.解决诸侯王国的问题 B.推荐选拔人才
C.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 D.加强中央集权
【答案】D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汉武帝时全国设 13 个州部,分设刺史。刺史定期在辖区内巡行,通过听、问、看、访、测、察等方式获取问题线索,了解地方郡国守相的治政情况,但不干预他们的事务,更没有罢黜的处置权。”可知,刺史代表中央监察地方,能监督职位比自己高的郡国官员,只对皇帝负责,这有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D项正确;
解决诸侯王国的问题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A项;
推荐选拔人才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B项;
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通过古代监察制度的变化与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来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9.(2023七上·江汉期末)表3显示了东汉后期10个皇帝的即位年龄及寿命,这一现象导致了东汉中后期( )
表 3
皇帝 和帝 殇帝 安帝 顺帝 冲帝 质帝 桓帝 灵帝 少帝 献帝
即位年龄 10 1 13 11 2 8 15 12 14 9
寿命(岁) 27 2 31 30 3 9 36 34 14 54
A.国力得到极大提高 B.经济得到恢复发展
C.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D.“八王之乱”爆发
【答案】C
【知识点】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东汉中后期10个皇帝的即位年龄及寿命”结合所学知识,东汉中期以后,皇帝大多年幼早逝,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无法主政,大权就由皇帝的母亲主持。太后重用自己的亲戚,导致外戚的势力膨胀。皇帝长大后,不甘心被外戚摆布,想亲自行使君权,就依赖身边的宦官,设法除掉外戚,宦官由此得到宠信,把持朝政。如此循环,形成了东汉后期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了衰亡,C项正确;
题干没有涉及国力得到极大提高、经济得到恢复发展的信息,排除AB项;
“八王之乱”发生在西晋时期,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东汉末年的政治状况,注意题干表格中皇帝即位年龄和寿命(岁)数字的解读。
10.(2023七上·江汉期末)随着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的开通,西方的动植物品种,源源不断地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而中国的桃、大黄、茶树、桑蚕、方竹等也随之传向西方。材料反映了丝绸之路的开通( )
A.促进了物种交流 B.实现了贸易互惠
C.加速了民族交融 D.改变了经济结构
【答案】A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丝绸之路的开通、西方的动植物品种,源源不断地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而中国的桃、大黄、茶树、桑蚕、方竹等也随之传向西方”可知,材料反映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了东西方的物种交流,A项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实现了贸易互惠,排除B项;
材料反映的是中外交流,与民族融合无关,排除C项;
丝绸之路的开辟没有改变了汉朝的经济结构,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丝绸之路开辟的作用等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11.(2023七上·江汉期末)下面两幅图片分别是汉武帝时期和南北朝时期的农牧分界线图。这两幅图中农牧分界线的变化( )
A.反映出南北经济的不平衡 B.受北方少数民族南迁影响
C.表明北方经济在快速发展 D.说明了中外经济交流加快
【答案】B
【知识点】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解析】【分析】根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南北朝时期(中国)。对比两幅图片可知,南北朝时期农牧分界线向中原地区内移,结合所学,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战乱,游牧民族南下,北民南迁,将牧业南移,B项正确;
仅仅根据农牧分界线的内移,无法得出南北经济的发展情况,排除A项;
农牧分界线内移,表明北方农业种植面积缩小,未涉及经济结构的优化,排除C项;
材料所述与中外交流无关,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了古代中国经济南移,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2.(2023七上·江汉期末)汉代某地区“地广人稀”,到南北朝时期逐渐发展为“民多田少”。 这一地区是图5 中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D
【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代经济重心在北方,南方地广人稀,到了南北朝时期,随着北民南迁,江南地区逐渐发展成为“民多田少”,④位于江南地区,D项正确;
①②③不在江南地区,排除AB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人口的南迁和江南地区的开发,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人口南迁的原因和表现。
13.(2023七上·江汉期末)识读历史地图是获取历史信息的重要方式,下列与“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等成语相关的战争示意图是( )
A.A B.B C.C D.D
【答案】D
【知识点】淝水之战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383年,前秦王苻坚征集了八十多万兵力,打算一举灭亡东晋。但由于骄傲自大,指挥失误,再加上秦军中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斗士不愿为前秦卖命,导致前秦大军被东晋军队8万人在淝水之战中大败。“草木皆兵、风声鹤唳”等成语典故都出自这次战役。D项正确;
A项反映的是秦末农民起义战争,排除A项;
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曹操军与袁绍之间发生的战役,排除B项;
C项反映的是赤壁之战,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淝水之战的相关史实。
14.(2023七上·江汉期末)曹魏时期,数学家刘徽在《九章算术》首创割圆术,为计算圆周率建立了严密的理论和完善的算法。南朝时期,祖冲之在此基础上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七位,领先世界近千年。由此可知( )
A.数学研究的领域扩大 B.科技研究在继承中创新
C.圆周率研究已经完善 D.数学家的道德修养较高
【答案】B
【知识点】魏晋南北朝的科技成就——齐民要术、圆周率、水经注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魏晋的著名数学家刘徽在为《九章算术》作注时创立了新的推算圆周率的方法——割圆术。南朝著名数学家祖冲之用刘徽割圆术计算11次,分割圆为12288边形,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第七位,成为近千年世界上最准确的圆周率。”可知,祖冲之计算的圆周率是在刘徽创立的新的推算圆周率的方法——割圆术的基础上精确的计算出了圆周率,这说明中国传统文化在继承与创新中发展进步,B项正确;
数学研究的领域扩大在题干中未有体现,排除A项;
刘徽创立了推算圆周率的方法割圆术,不是祖冲之,排除C项;
数学家的道德修养较高在题干材料中未体现,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题干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祖冲之用刘徽割圆术计算圆周率的相关史实。
二、非选择题(共 3题,共32分)
15.(2023七上·江汉期末)劳动和劳动人民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劳动促进发展】
材料一
①青铜犁铧 ②北京人使用的石器 ③春秋战国时期的铁臿 ④石磨盘
【劳动创造伟业】
材料二
《史记》 西汉 司马迁青年时期饱读书籍,游历名山大川,实地考察风土人情,搜集历史资料,继承了以往历史著作的传统,并开创了纪传体体例,他公正记事、秉笔直书,对中国史学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伤寒杂病论》 东汉 张仲景广泛收集民间药方,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提出在诊断上要辩证分析病情,然后对症治疗,提出“治未病”理论,是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
《齐民要术》 南北朝 贾思勰任太守时亲自参与耕作,还广泛搜集前人文献,引用其中200 多种,但不盲从经典,注重记录能提高生产效率的新工具。
【劳动传承智慧】
(1)请将以上劳动工具,按照出现的先后顺序进行排序。结合所学概括劳动工具的变化趋势。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归纳三部著作成书的共同特点。
(3)上图是以“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为主题的思维导图。 结合所学,按照图中的格式,在A、B处填写相应的内容。 (要求:所填内容不得与已列出的内容重复)
【答案】(1)排序:②④①③;变化趋势:由粗糙到精致;由石制到金属
(2)共同点:广泛搜集前人文献;汲取前人的成果,但不盲从经典;在实践中完善理论等。
(3)A:都江堰;B:都江堰利用地势和河道,它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发挥了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原始的农耕生活;铁农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史记》与司马迁;李冰与都江堰
【解析】【分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①青铜犁铧、②北京人使用的石器、③春秋战国时期的铁臿、④石磨盘。”可知,按照出现的先后顺序进行排序是:②④①③。劳动工具的变化趋势:由粗糙到精致;由石制到金属
(2)根据材料二的内容“司马迁继承了以往历史著作的传统,把几千年间零碎散乱的历史资料,加以整理、审核、排比。”“张仲景广泛阅读春秋战国以来的医书”“贾思勰广泛搜集前人文献”可以看出三部著作成书时,作者均重视史料的搜集和整理,即重视前人的研究成果。他们不辞辛劳的搜集资料并认真考证,体现了他们脚踏实地、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精神。故三部著作成书的共同特点:广泛搜集前人文献;汲取前人的成果,但不盲从经典;在实践中完善理论等。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56年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筑了都江堰。都江堰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使堤防、分洪、排沙、控流等功效合成为一个系统,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2200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故A出填都江堰。B处填:都江堰利用地势和河道,它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发挥了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李冰修建都江堰、《史记》、《伤寒杂病论》、北京人、铁器牛耕等知识。
16.(2023七上·江汉期末)某校七年级(1)班同学以“魏晋南北朝的社会状况”为主题展开探究活动,请你参与。
材料一
材料二
北魏在旧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开凿云冈石窟,造像粗犷、丰满,早期造像的部分衣服多短且窄,具有游牧民族的特点。 北魏太和年间,在新都洛阳营造龙门石窟,摒弃了云冈石窟的部分特点,造像变得清秀、优美,可谓“秀骨清像”;服装则多为“褒衣博带”(宽松的袍服,系阔带)。 两大石窟均为世界文化遗产,是保存至今已逾千年的艺术瑰宝。
——摘编自周苏《北魏中晚期云冈、龙门石窟的比较研究及其文化融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将空白处填补完整。
(2)根据材料二,指出从云冈石窟到龙门石窟造像的变化。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
【答案】(1)A:吴|B:西晋 |C:东晋|D:北朝
(2)变化:从粗犷丰满,到清秀优美。衣服多短且窄,到宽松、舒适。
(3)政权分立,民族交融
【知识点】三国鼎立;西晋的兴衰;东晋的兴亡;南朝的政治;魏晋南北朝的文化——书法、绘画与雕塑
【解析】【分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朝代更替顺序是: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两晋前后延。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王朝至此完。东汉起止时间是公元25年到220年;西晋起止时间是266年到316年;西汉起止时间是公元前202年到公元9年;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在洛阳称帝,国号魏。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次年,孙权称吴王。229年,孙权称帝,吴国建立,定都建业,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420-589年,中国南方政权更迭频繁,相继出现宋、齐、梁、陈四个王朝。这些王朝都在建康定都,历史上统称为“南朝”。十六国后期,鲜卑拓跋氏建立的北魏,逐渐统一北方。北魏又分裂为东魏、西魏。后来,北齐取代东魏,北周取代西魏,最后北周又灭掉北齐。对这些王朝,历史上称之为“北朝”。 故答案为: A:吴。B:西晋。|C:东晋。D:北朝。
(2)根据材料二“云冈石窟的造型反映北魏前期的生活写真,其雕像的线条粗犷洗练,胡人的味道很重……这时候龙门石窟的雕像造型开始圆滑细致,呈现汉族文化特有的审美观”分析得出,造型开始圆滑细致,呈现汉文化的特点。原因:根据材料“后来北魏从大同南迁洛阳,北魏政权为了更好统治和减少民族冲突”及所学知识可得出,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政策。
(3)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东汉末年的农民起义和军阀割据,结束了两汉大一统的局面。魏、蜀、吴三国的鼎立,使分裂的中国走向局部的统一。随后西晋虽统一了全国,但不久叉陷入分裂的局面。此后的东晋、南北朝时期,多个政权并立,政局纷乱复杂。但正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之间加强了交往、交流和交融,区域的开发尤其是南方经济得到发展,科技文化有着显著的进步,这些都为新的统一局面的出现奠立了基础。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是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魏晋南北朝的朝代更替、石窟艺术、魏晋时期的石窟艺术,考查学生的材料分析能力以及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7.(2023七上·江汉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人物 主要事迹
秦始皇 (前 259—前210 年) 统一六国,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和世界历史产生深远影响,奠定中国两千余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他被誉为“千古一帝”。
曹操 (155—220 年) 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曹操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中国北方,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
北魏孝文帝 (467—499年) 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改革家。亲政后,进一步推行改革,对各族人民的融合和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从上表中提取信息,确定观点,结合所学进行论述。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合理,逻辑清晰,字数不少于120字。)
【答案】杰出人物推动国家统一
【知识点】秦灭六国;三国鼎立;秦巩固统一的措施;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本题属于开放性题,依据表格中的历史人物及其事迹,可从统治阶层致力于国家统一拟定话题。然后结合秦朝统一及其巩固统一的措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及其影响;曹操实行的屯田制、唯才是举以及统一北方及其影响;孝文帝整顿吏治、实行均田制、迁都洛阳以及推行汉化政策及其影响进行分析说明。最后得出统治者阶层顺应历史潮流,为国家统一作出了历史贡献的结论。
故答案为:
示例:
话题: 杰出人物推动于国家统一。
说明:战国末期,秦国完成国家统一,在全国废分封行郡县,书同文车同轨,北击匈奴南征百越,建立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把中国推向大一统时代。三国时期,曹操在北方实行屯田制,安抚流民,唯才是举,统一北方,奠定国家再次统一的基础。北魏孝文帝整顿吏治,实行均田制,迁都洛阳,全面改革鲜卑旧俗,促进了北方民族融合。
总之,杰出人物推动顺应历史潮流,为国家统一作出了历史贡献。
【点评】本题考查秦始皇、曹操以及孝文帝政治、经济、文化措施及其影响,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