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练习: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一、单选题
1.万历后期至明末,耶稣会士输入中国的西学中科学技术占了大部分。如天文、历算、物理、地理、火器铸造技术、水利、建筑、地图测绘等。传教士介绍的光学知识和望远镜曾震惊了当时的中国学术界。该现象表明( )
A.新航路开辟推动中西物质文化交流 B.东学西渐为中国传统科技注入活力
C.西学传入有利于开拓中国人的视野 D.中国社会转型的有利因素大大增加
2.西汉时期,中国的船队就到达了印度和斯里兰卡,用中国的丝绸换取了琉璃、珍珠等物品。唐代长安来自各国的使臣、商人、留学生,云集成群。这些现象( )
A.表明中国航海技术领先世界 B.说明长途贸易依赖海路运输
C.推动了区域间文化融合统一 D.扩大了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
3.利玛窦在华时自称“海外鄙儒”,服儒服并钻研儒家典籍,明朝士大夫呼为利先生、利子。他写作了《天主实义》,引用《中庸》《诗经》等书,利用儒家思想论证基督教教义,称“吾天主乃古经书所称上帝也”,并援儒攻佛,同时带来三棱镜、望远镜及世界地图。利玛窦的这些举措旨在( )
A.学习儒学提高自身文化修养 B.借助中国文化减少传教阻力
C.扩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影响 D.加速西方科技科学知识传播
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在海外成功举办了“中国文化年”、“中国艺术节”、“感知中国”、“春节品牌”、“巴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凡尔赛宫中国文化之夜”、“中国国际民间艺术节”、“中国美术世界行”、“中国书法环球行”等一系列大型品牌文化艺术的交流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 )
A.提高了人民文化艺术素养 B.丰富了中华传统文化内涵
C.推动了传统文化的市场化 D.有助于增强国人文化自信
5.明朝末年,西方传教士利玛窦脱下洋装、换上汉服、学习粤语和北京话,努力“做中国人中间的人”,还与徐光启等人合译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第一卷,并向朝廷赠送其制作的天体仪、地球仪及《坤舆万国全图》。利玛窦这些的做法( )
A.促进士人改变天朝传统思想 B.反映出中国传统科技日趋先进
C.适应了中国社会转型的需要 D.有利于西方科技在中国的传播
6.近代前期,林则徐、魏源高举“经世致用”的大旗,引领中国人开眼看世界;康有为提出“能变则全,不变则亡”,把《易经》中变易思想和进化论结合起来宣传变法;孙中山坚持“天下为公”的价值导向,创立并维护中华民国。这主要反映出近代中国救亡图存( )
A.探索的过程艰难曲折 B.深受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
C.不断尝试新的斗争方式 D.逐渐抛弃“中体西用”思想
7.《三国史记·新罗本纪》记载:景德王十五年(756年),“王闻玄宗在蜀,遣使入唐,溯江至成都朝贡。玄宗御制御书五言十韵诗”,其中有“兴言名义国,岂谓山河殊。……衣冠知奉礼,忠信识尊儒。”材料可用以说明( )
A.蜀地割据政权的形成 B.中华文化对古代朝鲜的辐射
C.实行大化改新的背景 D.古代越南与唐朝关系友好
8.1982年春节,新加坡总理李光耀在新年致辞中号召全体新加坡公民遵守新“八德”,即忠、孝、仁、爱、礼、义、廉、耻。这一举措客观上( )
A.改善了与中国的外交关系 B.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C.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进程 D.促进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9.朝鲜古代文献大多是用汉语文言文写的,如高句丽建国初期,就有人用汉文记下高句丽史事一百卷,叫作《留记》;公元414年,高句丽在辑安城东九华里处建的好太王碑,四面环刻汉字碑文,共44行,每行41字,竟达1775字。这可用于印证( )
A.中韩文化渊源相同 B.儒学得到了朝鲜社会的普遍认同
C.东亚文化圈已形成 D.中国文化对周边国家文化的影响
10.20年代初以梁漱溟、冯友兰等为代表的现代新儒学派诞生,他们主张“援西学入儒”,“儒化、华化西洋文化”,用儒学来会通消融西学。该主张意在( )
A.强调传统儒学的重要性 B.表明传统制度的重要
C.全盘否定西方思想文化 D.重塑民族文化新系统
11.在汉代,朝鲜半岛官方曾邀请中国医生前去讲学,也有朝鲜半岛人主动到中国学习中医;朝鲜半岛传统医学著作《东医宝鉴》就是在中国医学典籍《素问》《伤寒论》等基础上编撰形成的。该材料可用来说明( )
A.朝鲜对外文化交流频繁 B.中朝医学历史传统相似
C.中华文化对外开放包容 D.中华文化影响范围扩大
12.日本人借用了汉字,但发展了他们自己的书写体系;借鉴了儒家学说,但更改了它的道德标准,以适应他们的社会结构;以唐都长安为模型建立新都,但其中的庙宇、楼阁、神龛和花园等都具有日本特征。这体现了日本( )
A.重视科学技术 B.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
C.排斥外来文化 D.对文明的借鉴与继承
13.神农是古代中国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之一,中国人奉其为农神和药神。12世纪以后,神农信仰随着商人、移民传至日本,并在17世纪到19世纪德川时代达到高峰。神农受到医师、药商、儒者的崇信,以及幕府将军、地方藩主的支持,甚至被日本社会视为神道教菩萨的化身。由此可见( )
A.文化对立和冲突 B.文化互动与转化
C.文化压迫与接纳 D.文化殖民与反馈
14.中国近代始终未能建立起超越西方的特有的完整文化体系…但“向西方学习”不断递进,层层深入,从“器物”到“制度”;从君主立宪到民主共和,从照搬照抄到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特色道路”……从中可以窥探“西学东渐”影响下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脉络。由此可( )
A.西学的引进冲击了传统学术 B.传统儒学得到丰富发展
C.国人夷夏观念发生剧变 D.近代民主制度日渐成熟
15.北齐文宣帝(550—559年在位)时开凿的河北磁县南北响堂山石窟,所刻佛像的佛光取圆形,尚存犍陀罗风格,但雕刻技术已是中国风格。在装饰纹样上,有类似古希腊抱琴式花纹。这体现出当时( )
A.陆上丝绸之路空前繁荣 B.中国成为世界文化交流的中心
C.中华文化的包容与创新 D.东西方直接交流取得丰硕成果
二、材料分析题
1.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朝后期到清朝前期,大批耶稣会士来华,其中包括利玛窦、邓玉函、汤若望等人。他们在接受中国传统风俗与生活方式的前提下,传播西方文化。地理方面,利玛窦绘制《坤舆万国全图》;数学方面,利玛窦、徐光启合译《几何原本》;物理机械工程方面,邓玉函、王徽译绘《远西奇器图说》;此外,还涉及天文历算、水利技术、欧洲古典哲学、美术、音乐、建筑等方面。就其知识水平而言,基本上代表当时欧洲知识界的平均或最高水平。“西学东渐”不仅直接影响着近代中国的思想文化、近代的自然种学和社会种学,也填补了许多中国文化中原来没有的元素。近代的中国随着“西学东渐”在发生着改变,新式的思想和研究方法改变了中国古老的思想文化领域,新领域的开拓和新科学的建立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中国文化的结构。
——摘编自宁欣《中国古代史资料汇编》
材料二 儒家思想在西方传播较晚,当时近代科学技术特别是印刷术已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16世纪末,耶稣会士来华后翻译了“四书”“五经”。当时,中国的综合国力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中西方之间的对话处在平等的位置上,耶稣会士们的翻译在西方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伏尔泰说:“孔子不语怪力乱神,真理绝不与迷信混同。”他抨击天主教的黑暗统治,并把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中国看作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政体之一。有学者认为,“在欧洲,特别是在法国,17和18世纪的整个思想模式发生了转变,而转变之后,在许多方面与孔子思想都很相似”。
——摘编自郝景春《儒家思想在西方的传播》
材料三 中华文明是在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中形成的开放体系。从历史上的佛教东传、“伊儒会通”,到近代以来的“西学东渐”、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传入中国,再到改革开放以来全方位对外开放,中华文明始终在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
——习近平《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末清初西学东渐的特点及“西学东渐”对中国近代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儒家思想西传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华文明兼收并蓄的认识。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隋唐统一后,周边各国以中华文明为榜样,积极学习并吸收中华文明的成果。公元622年,新罗遣使入唐。唐高祖亲自慰问新罗使者,并派庾文素出使新罗。从此,唐与新罗保持密切来往。公元639年,善德女王开始遣子弟入唐求学,到公元837年,新罗在唐朝国学学习者达216人。这些留学生当中,有不少人著述颇丰,如崔致远有文集三十卷。武则天垂拱二年(686年),新罗王金政明遣使来唐,求得唐礼一部并其他文章。公元788年仿唐科举制公布读书三品出身法,以儒家经典与汉学为主要考试科目,进行国家考试,以录用官吏。其标准是对汉文典籍的通晓程度和汉文的写作能力,以学问的高低和汉文熟练的程度来决定其官职。新罗人虔信佛教,纷纷入唐求法。当时长安诸寺中的新罗人较多。这些人“得法归国”后,“皆为国王之师表,佛门之领袖”。
——摘编自吴葆棠《唐与新罗关系研究》等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与新罗文化交流密切的背景。
(2)据材料,归纳新罗学习大唐文化的主要途径。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文化东传新罗的意义。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唐代时期,日本遣唐使制度更为完备,二百余年间,日本遣唐使成行16次,遣唐使一般每次五六百人。使团集中了当时日本的外交、科技、佛教、艺术等各方面的优秀人才,在中国所学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学成归国后,将其所学引进到日本,实现“全盘唐化”,成为日本大化改新的谋划者与助推者。通过大化革新建立起以唐三省六部制和郡县制为蓝本的中央与地方行政体系:效法唐初实行的均田制,施行了“班 田收授法”,仿唐租庸调制建立起税收制度;在军事方面,仿唐朝的府兵制,建立起“防人制”;还仿效唐朝教育制度,开设各类学校教授汉学,培育人才。自从圣德太子执政奖励儒学以来,社会上很快形成好儒习汉的风气,儒家思想很快普及到日本各地。举德天皇更是效仿 唐制,主张“孝为百行之先”,令全国每户备孝经一本。
——摘编自唐移君《隋唐时期的中日交流及其历史影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日本学习唐朝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日本学习唐朝的积极影响。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关于茶叶的起源在中国有“神农说”“吴理真说”“诸葛亮说”“葛玄说”等。在西方广为流传的是,公元519年,印度人达摩在中国苦修期间,将眉毛变成了“茶”的故事。然而,在中国传世的文献典籍中没有这个故事的记载。18世纪,达摩眉毛变茶的故事在西方有了早期传播,基本保持本初面貌。19世纪中后期,以英国为首的欧美学界通过多种手法将其篡改为一个印度故事,炮制出“茶叶印度起源说”,各种典籍、报纸、杂志加以记录。英国人推崇一时的中国武夷红茶被印度阿萨姆茶取代,在西方科学话语中被价值重构和污名化。茶叶起源于中国这一原本在西方已被广为接受的观点受到挑战和质疑。
20世纪20年代,中国农学家吴觉农发表了《茶树原产地考》等重要文章,举出各种有力证据,系统驳斥茶叶起源于印度这一无稽之谈。他通过考证,认为茶叶在中国的历史可追溯到神农氏时期,早在公元前2700多年的《神农本草经》中就有关于茶的记载,“中国茶业在周秦以后,已当食用,至汉晋已渐盛,到唐宋则为极盛之时代”。改革开放后,吴觉农等人继续深入开展中国西南地区才是世界茶树原产地问题的论证研究。科学界还发现云南、四川一带有生长两三千年的野生大茶树。
——摘编自宋时磊《达摩的眼皮:一个茶叶起源故事的由来、传播与变异》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中后期以英国为首的欧美学界篡改达摩故事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茶叶起源于中国的依据。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现代中国学界论证茶叶起源于中国的意义。
5.人类文明自诞生起就不断地相互交流,并在交流中不断发展融合。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波斯在对外征服的过程中不断被先进的两河流域文明所折服和同化,并吸收近东多民族不同文明的养分。例如,古波斯的浮雕就带有两河流域雕刻艺术的明显印迹,古波斯还模仿巴比伦尼亚的建筑风格,仿制美索不达米亚建筑中的有翼公牛、琉璃砖及装饰色彩。波斯原先采用古埃及历法,后改用巴比伦历法;还有许多希腊工匠参与了波斯王宫的建造,其宗教雕塑尽显希腊风采。古波斯文明的精华集中体现在其政治、经济、军事、法律和文化等典章制度建设上,尤其是波斯帝国的政治制度成为后世帝国效仿的样本。
——摘编自王芳《试论古代中东多元文明的流变及其互鉴》
材料二 托莱多市地处欧洲西南部,三面环海,南部的直布罗陀海峡连通着地中海和大西洋,被认为是最重要的翻译中心之一……托莱多市在中世纪早期就是远近闻名的宗教文化圣地之一,阿拉伯人统治期间带来大量的文化典籍和学者,使它成为一个犹太人、基督徒和穆斯林杂居的多元文化城市……托莱多建立了托莱多翻译学院,大批学者从欧洲各地纷纷来此学习或者任教,托莱多翻译学院的发展经历了拉蒙德大主教领导下的创办初期和国王阿方索十世支持下发展的黄金时期……译著和著述所代表的阿拉伯文化在欧洲广为流传,启迪了欧洲人的思想。
——摘编自陈赫明地《中世纪阿拉伯文明与欧洲文明交往研究——以托莱多翻译学院为例》
材料三 要善于从中华文化宝库中萃取精华、汲取能量,保持对自身的文化理想、文化价值的高度信心,保持对自身文化生命力、创造力的高度信心……强调承认和尊重本国本民族的文明成果,不是要搞自我封闭,更不是要搞唯我独尊……各国各民族都应该虚心学习、积极借鉴别国别民族思想文化的长处和精华,这是增强本国本民族思想文化自尊、自信、自立的重要条件。
——摘编自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讲话》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波斯文化的特征。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波斯帝国的政治制度成为后世帝国效仿的样本”。
(2)根据材料二,概括托莱多市成为翻译中心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阿拉伯文化“启迪了欧洲人的思想”。
(3)根据材料三,指出“增强本国本民族思想文化自尊、自信、自立的重要条件”,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当今全球治理的角度,举例说明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答案:
一、
1.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依据题干可知,明朝中后期,随着外国传教士来华,西方科学技术传入中国,西学东渐有利于开拓中国人的视野,C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中西精神文化交流而非物质文化交流,排除A项;西学东渐为中国传统科技注入活力,并非东学西渐,排除B项;西学东渐为传统科技注入了一定的活力,但并没有有力地推动中国经济社会的转型,排除D项。故选C项。
2.D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影响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西汉时期,中国的船队就到达了印度和斯里兰卡,用中国的丝绸换取了琉璃、珍珠等物品”“唐代长安来自各国的使臣、商人、留学生,云集成群”和所学可知,汉唐时期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有助于扩大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D项正确;材料与航海技术发展无关,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长途贸易对海路运输的依赖,排除B项;区域间的文化具有差异性,非统一,排除C项。故选D项。
3.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代(中国)。利玛窦到中国后,穿儒服并且钻研儒家经典,利用儒家思想来论证基督教义,以亲近儒家思想,实行文化和解的适应性传教方式揭开了基督教传教史上最迷人的一章,获得成功。B项正确;利玛窦的做法是一种传教方式,目的是传播基督教,而不是为了学习儒家文化、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与传播西方科学知识,排除A、C、D三项。故选B项。
4.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据本题材料“中国文化年”、“中国艺术节”、“感知中国”、“春节品牌”、“巴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凡尔赛宫中国文化之夜”、“中国国际民间艺术节”、“中国美术世界行”、“中国书法环球行”可知,中国借助文化节、大型品牌文化艺术的交流活动等在海外进行文化交流,促使中国的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提高,有助于增强国人文化自信,D项正确;这些活动在海外进行,不能提高人民文化艺术素养,排除A项;这些活动促进中华文化在国际的影响,没有丰富中华传统文化内涵,排除B项;这些活动的开展促进文化交流,而不是市场化,排除C项。故选D项。
5.D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代(中国)。据材料“合译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第一卷”“赠送其制作的天体仪、地球仪及《坤舆万国全图》”可知,利玛窦把西方科技传入中国,有利于西方科技在中国的传播,D项正确;士人改变天朝上国观念与这一时期的历史不符,排除A项;中国传统科技在近代逐渐衰落,而非日趋先进,排除B项;明末未实现中国的社会转型,排除C项。故选D项。
6.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材料近代林则徐、魏源、梁启超、孙中山的救亡图存活动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世致用、法家变革思想和天下为公的价值导向的影响,体现了近代中国救亡图存深受优秀传统文化影响,B项正确;材料只提到近代前期思想解放运动的变化,无法体现出其过程的艰难,排除A项;根据所学可知,康有为主张改良,孙中山主张革命,材料并未涉及,无法说明不断尝试新的斗争方式,排除C项;“中体西用”属于洋务派的主张,材料中并未涉及洋务派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B项。
7.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中的记载可知,新罗国王对唐朝文化的尊重和认同,唐朝文化对新罗的深远影响。新罗派遣使者朝贡唐玄宗,不仅是两国之间的政治交往,更是文化交流的重要体现,而唐玄宗的诗作则进一步彰显了中华文化对古代朝鲜的辐射和影响,B项正确;唐朝安史之乱期间,蜀地并没有出现割据政权,排除A项;日本大化改新发生在646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三国史记·新罗本纪》与朝鲜半岛有关,与越南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8.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字体。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82年的新加坡。依据材料概括可知:由题干中“新‘八德’”的具体内涵可知,新加坡此举有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社会公共道德建设,D项正确;1990年,新加坡与中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晚于题干中的时间“1982年”,排除A项;新加坡属于多元文化城市国家,排除B项;新加坡独立于1965年,早于题干中的时间“1982年”,排除C项。故选D项。
9.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古代(朝鲜)。根据材料“朝鲜古代文献大多是用汉语文言文写的”“高句丽在辑安城东九华里处建的好太王碑,四面环刻汉字碑文,共44行,每行41字,竟达1775字”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说明汉字在古代朝鲜得到了传播,这可用于印证中国文化对周边国家文化的影响,D项正确;“中韩文化渊源相同”的说法有误,排除A项;汉字在朝鲜的传播并不代表儒学得到朝鲜社会的普遍认同,排除B项;东亚文化圈形成于唐代,而材料内容主要强调了中国文化对周边国家文化的影响,排除C项。故选D项。
10.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目的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依据材料概况可知:“儒学来会通消融西学”,就是主张中西文化相结合,实际是要重塑民族文化新系统,D项正确;现代新儒学派主张儒学与西学的融合,并非强调传统儒学重要性,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要融合西学,说明认为传统制度有弊端,排除B项;材料主张学习西方文化,并非全盘否定西方思想,排除C项。故选D项。
11.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汉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中国医生不仅前往朝鲜半岛传授医学知识,中国社会还接纳朝鲜人民前来学医;此外,朝鲜人民通过对中国医学的借鉴发展了自己的医学,这不仅反映出中华文化的开放性,还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古代中朝医学交流的频次,排除A项;朝鲜半岛医学主要借鉴中华医学,这反映的是中华文化对朝鲜文化的辐射,排除B项;材料只涉及朝鲜半岛,“影响范围扩大”的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2.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日本)。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材料反映了日本人在借用汉字、借用儒家学说以及唐朝建筑风格,但能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加以变通,这说明日本借鉴吸收外来文明又注重结合实际,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日本借鉴吸收外来文明,而非重视科学技术,排除A项;材料反映借鉴吸收外来文明,而非实行“闭关锁国”,且B项与材料“日本人借用了汉字”等信息无关,排除B项;依据信息可知,日本并不是排斥外来文化,而是善于吸收外来文化,排除C项。故选D项。
13.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中国的神农信仰如何被日本社会接受并融入当地的宗教和文化体系中,成为日本文化的一部分。这种文化互动和转化的过程是文化交流中常见的现象,它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共融,B项正确;材料主要表现文化的交流,不是文化对立和冲突,排除A项;文化压迫是指一种文化通过权力结构对另一种文化进行压制、排斥或同化的现象,其目的通常是为了维护某种文化的主导地位,压制异质文化的发展,或者是为了实现某种政治、经济或社会的目标,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材料主旨“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转化”,而“文化殖民与反馈”与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4.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从中可以窥探‘西学东渐’影响下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脉络。”及所学可知,伴随列强侵略,西学东渐掀起热潮,先进知识分子向西方学习由浅入深,从学习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这表明西学的引进冲击了传统的学术,A项正确;由材料“中国近代始终未能建立起超越西方的特有的完整文化体系”可知传统儒学并未得到丰富发展,排除B项;材料信息不足以说明国人夷夏观念发生剧变,排除C项;材料无法得出近代民主制度日渐成熟的相关信息,与题干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15.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北齐时期。根据材料可知,北齐时期,开凿的石窟中佛像的造型融合了犍陀罗风格、中国风格和古希腊的装饰纹样,这体现了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和创新性的特点,C项正确;北齐时期,陆上丝绸之路并未达到空前繁荣的状态,排除A项;材料无法得出中国是世界文化交流的中心,表述不准确,排除C项;材料无法得出东西方直接交流的相关信息,“取得丰硕成果”的说法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二、
1.(1)特点:传播人员众多,以西方传教士为主;传播内容较多,以推介欧洲先进科技知识为主;代表当时欧洲知识界较高水平;中西合作交流,部分中国士大夫积极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
影响:中国近代科学形成并发展;丰富和发展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结构。
(2)原因:印刷技术的提高;中国综合国力较强;耶稣会士的传播;启蒙思想家对儒学推崇,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儒家思想有利于建立稳定和谐的社会。
(3)认识:中华文明具有开放性,不断吸收其他民族和国家的文化,丰富中华文化的内涵;中华文明具有包容性,从古至今吸收不同的文化成果,兼收并蓄;中华文明在同其它文明交流互鉴中形成了开放体系。
2.(1)背景:唐朝盛世,国力强盛;中国是当时的世界文化中心;对外交通发达;两国统治者的重视与推动。
(2)途径:派遣使节和留学生;仿照唐朝的政治制度;求取儒家经典;佛教传播。
(3)意义:推动新罗文化的发展;促进儒学在新罗的传播,为建立中央集权制国家奠定基础;有利于两国的友好往来。
3.(1)特点:主动遣使学习;长期持续的学习;全面系统的学习唐朝文化;统治者积极倡导学习;学习后付诸实践。
(2)影响:推动了日本古代社会的发展;促进了日本社会制度的变革和社会转型;提升了日本的文明内涵;丰富了日本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有利于日本的人才培养。
4.(1)原因:英国为了维护自身的经济利益,摆脱对于中国茶的依赖;为提升印度茶的地位和市场份额作舆论宣传;19世纪的欧洲学术界普遍存在着对东方文化和知识的误解和偏见
(2)依据:中国的古代文献典籍中的记载;中国西南地区发现了生长两三千年的野生大茶树,这为茶的原产地提供了直接的物证;中国茶业的发展历程。
(3)意义:对于维护中国的民族尊严和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推动中国茶业的发展也具有积极作用,有利于提高茶叶的品质和市场竞争力;对于促进国际间的文化交流和理解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增进国际间的友谊和合作。
5.(1)特点:多样性(多元性)、包容性。
简述:波斯帝国实现君主专制制度,地方实行行省制;亚历山大帝国继承波斯帝国的基本制度,宣扬君权神授,将政治、军事大权集于一身;地方上实行行省制,任用马其顿人和波斯人担任主要职务。
(2)原因:交通便利;是宗教文化圣地;成为多元文化城市;各地学者的加入;翻译学院的建立;统治阶层的支持。
说明:阿拉伯人广泛翻译古代印度、波斯、希腊和罗马的文献,融合东西方文化;白塔尼《萨比天文历表》传到欧洲后,对欧洲天文学产生很大影响,被哥白尼等人多次引用;伊本·西那的《医典》传入欧洲长期用作医学的标准教科书;印度数字符号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神曲》、莎士比亚的《终成眷属》等欧洲文学作品受到《天方夜谭》的影响。
(3)条件: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世界文化长处和精华。
世界意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源自中华文明“以和为贵”“协和万邦”的和平思想与和谐理念;积极推动气候变化《巴黎协定》生效,体现了中华文化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