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练习:
现代社会的移民和多元文化
一、单选题
1.有学者指出,美国民族精神中追求个人自立和自尊的个人主义与崇拜时尚的从众主义并存,清教徒式的宗教精神与物质崇拜相结合,强迫性的平民化享乐主义与作为无意识心理习惯的工作伦理并处。美国文化出现这些特点的原因在于( )
A.个人享乐主义盛行 B.种族融合现象普遍
C.南北经济模式的差异 D.移民社会的文化冲突
2.2006年,东京都政府出版了一个题为“外国居民的人权:互相了解很重要”的宣传册,其中有:我们经常会根据基于肤色、语言、文化及风俗的偏见和先入观去对待他们。无论如何,我们都应该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以与外国居民和睦相处,同时尊重他们的人权,建立一个符合当前全球化时代要求的社会。这一文化政策( )
A.有助于多元文化共存社会形态形成 B.消除了日本居民与移民之间的隔阂
C.表明日本着力保障移民的基本人权 D.说明移民取得与日本公民同等权利
3.在美国的民意测验中,1965年希望减少移民的美国民众只占美国人口的33%,1977年占42%,1986年占49%。20世纪90年代的民意测验持续表明,超过60%的美国民众赞同减少移民人数。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这一时期美国人口增长过快,财政负担加重
B.移民增多导致美国社会两极分化并严重对立
C.移民与美国公众在文化和生活上的矛盾增多
D.受到美国政府推行的歧视性移民政策的影响
4.2020年以来,随着全球人员流动模式的转变和多国辞职潮的出现,国际社会对高素质人才和专业人士“求贤若渴”,各国纷纷加入“抢人战局”。德国当局除了吸引专业人才,还将目光放在身处德国的约180万名难民身上。这主要体现了( )
A.欧洲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 B.全球劳动力来源的多样性
C.人才流动解决了国际难民问题 D.全球化引起了人才的跨国流动
5.1950年以后,非洲的国际移民潮逐渐扩大,主要分布在欧洲(1060万人)、亚洲(460万人)和北美(320万人)。非洲知识分子选择的欧洲国家主要是英、法、德、比和北欧国家,非洲移民者不再是学生,而是高层次的专业科技人员,如内外科医生、牙科医生、工程师、企业家、音乐家、艺术家、大学老师等。这种情况出现的关键因素是( )
A.西方对非洲的殖民压迫增强 B.现存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
C.欧洲国家移民政策发生变化 D.世界公正平等观念的普及
6.经济全球化改变着全球劳动力的市场结构,大约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全球劳动力的流动呈现出新的趋势,移民中的“知识精英”在跨国公司的国际业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下列对此分析比较合理的是( )
A.公共服务业就业机会的增加 B.所有发达国家的留学生发挥了重要作用
C.亚洲新兴国家吸引众多人才 D.新兴产业的发展和发达国家的产业升级
7.1991年,新加坡时任总理李光耀提出了“国家至上,社会为先;家庭为根,社会为本;关怀扶持,同舟共济;求同存异,协商共识;种族和谐,宗教宽容”的“亚洲价值观”。这一价值观的提出主要是基于新加坡( )
A.现代化发展需要 B.儒家文化的复兴
C.政治局面的稳定 D.多元的文化政策
8.联合国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国际移民总数已达到2.81亿人,占全球人口的3.6%,相当于每30个人中就有一个国际移民。对比2019年的2.72亿人,全球移民总数在一年间增加了900万人。其中,难民人数占到了总移民人数的62%。这说明( )
A.发展中国家面临全球化趋势严峻挑战 B.经济全球化加速跨国间人员自由流动
C.多极化趋势导致全球政局的动荡不安 D.难民问题成为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难题
9.1985年,新加坡全国各中学通用的《儒家伦理》课本出版。课本将儒家倡导的“忠”解释为忠于国家,具有国民意识;将“仁爱”解释为具有友爱精神,尊重关心他人;将“礼义”解释为接人待物不仅要以礼相待,而且要坦诚守信,养成良好的公德心。这体现出新加坡( )
A.摒弃了西方文化的价值观 B.借鉴周边国家现代化的成功经验
C.努力创作现代的东方文化 D.力图用儒家思想维系政府公信力
10.1908年,美国剧作家赞格威尔在其剧本《熔炉》中写道:“这个了不起的熔炉横亘于此,东西与南北、棕榈与青松、极地与赤道,伊斯兰教的新月与基督教的十字—伟大的炼金术士以其净化的火焰将这一切熔化为一体。”该剧作还受到时任总统西奥多·罗斯福的赞许。由此可推知,赞格威尔的这一观点( )
A.暗示了美国族群文化认同问题已经解决 B.强调了美国助推国际文化的交流互鉴
C.忽视了美国移民文化的多元性和差异性 D.迎合了美国民族国家发展的现实需要
11.1965年,新加坡政府出台免税政策,美、欧、日投资商蜂拥而至,不仅使新加坡成为世界最大炼油中心之一、而且在电子、仪器、仪表等方面也初具规模。该阶段,新加坡发展的是( )
资本密集型产业 B.资源密集型产业
C.劳动密集型产业 D.知识密集型产业
12.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新加坡调整移民政策,帮助有技术专长的移民获得永久居留权和新加坡国籍;向雇用外国技术工人的公司和企业提供政府补助金;帮助外国技术工人解决短期住房需要;等等。这一调整旨在( )
A.推动新加坡经济持续发展 B.提高新加坡在世界的美誉度
C.学习世界各国的先进技术 D.吸引国外人才来新加坡工作
13.李光耀在《经济腾飞路——李光耀回忆录》中写道:“没有所谓的亚洲模式,但是东亚儒家社会同西方自由放任的社会,有着根本的差异。儒家社会相信个人脱离不了家庭、大家庭、朋友以至整个社会,而政府不可能也不应该取代家庭所扮演的角色。”以下最符合题意的是( )
A.亚洲模式本质上没有吸引力 B.儒家文化助力新加坡的发展
C.西方自由放任模式存在弊端 D.家庭的凝聚力稳定社会秩序
14.20世纪80年代初,亚洲区域内劳工跨国流动的主要方向是西亚石油输出国家。值得关注的是,同期中国、日本、韩国、香港等东亚国家和地区人口在持续向外迁移的同时,也因为非熟练岗位的增多而吸引了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劳工。亚洲内部移民流向的这一流向( )
A.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 B.推动了亚洲内部经济文化交流
C.促成世界经济多极化 D.促进了亚洲的区域经济集团化
15.二战后,欧美国家鼓励移民流入以弥补劳动力的短缺。1965年,美国取消了偏向于欧洲的移民限额,并彻底修改了法律,使得60-90年代移民大量流入,大约35%来自亚洲、45%来自拉丁美洲。这体现了二战后的美国( )
A.移民呈现高端化和知识化特点 B.移民保证了经济的持续发展
C.移民政策具有务实性和灵活性 D.移民文化一体化格局的形成
二、材料分析题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受民族独立浪潮冲击,1959年,新加坡在英联邦范围内实行自治,1963年,成为马来西亚联邦内的一个州,1965年8月,退出马来西亚联邦,建立了独立的新加坡共和国。独立后的新加坡是一个具有明显移民特征的城市国家,多元文化和谐共处,为新加坡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郑维川《新加坡治国之道》
材料二 全世界的国际移民(外籍人口)由1965年的7500万增长到1990年的1.2亿,其间年增长率达1.9%,然而他们的分布在地区间很不平衡。20世纪80年代以来,许多来自发展中国家的留学生在发达国家接受高等教育,并留在发达国家工作。1990年发达地区国际迁移人口占其总人口的4.5%,发展中地区为1.6%。国际迁移对人口增长有着重大影响。1990年发达地区的人口增长中,有45%来自国际净迁入,而国际迁移使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率下降了3%。
——摘编自邬沧萍陈卫《世纪之交的全球人口问题》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独立后的新加坡形成多元文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世纪之交国际移民流动产生的影响。
2.阅读材料,按要求作答。
材料一 印度独立后,由于政府长期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国民经济发展乏力,这严重影响了优秀人才寻求在国内发展的积极性,于是印度众多高级人才选择移民海外,英国成为首选地。然而,由于战争的极大破坏,英国在社会供应和服务上存在着众多的欠缺。印度移民在为英国作出重要贡献的同时,引发了严重的种族对立,1962年,英国通过了《英联邦移民法》,开始为英联邦内部移民设置限制。1965年和1990年,美国相继出台了新的移民法案,为印度人移民美国创造了绝好的机会,截至2011年,美国印度裔移民的总量已达290.8万人。
材料二 据统计,在1966-1980年移民美国的印度人中,95%属于专业技术人才。1965年之后,美国印度裔移民在宗教信仰上则呈现出多样化态势,其中印度教教徒最多,但是,美国印度裔族群内部总体上表现出了少有的平和态势。美国印度裔移民的传统文化得到了较好的坚守和传承,然而这也间接影响到了美国社会的发展。印度的音乐、舞蹈、食物、服饰、瑜伽、绘画艺术、传统节日等文化遗产,不仅在美国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展示,而且还与美国主流文化进行了很好的融合。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滕海区《论美国印度裔族群的形成及特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60年代以来印度人移民美国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60年代以来印度人移民美国的特点及影响。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纪60年代,随着国内外局势的变化,1965年美国通过新的移民法,取消以原国籍为依据的限额制,代之以劳动技能和所谓人道主义的考虑,亚洲与拉美的移民数量迅速增长,改变了美国社会的族群结构,促进了多元文化主义的发展。这一现象在客观上增加了保守主义者们的忧虑,当今时代,美国无法关闭国门,这便妥求其在尊重少数族裔文化的前提下构建新的国家认同。
——摘编自梁茂信《美国移民政策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60年代美国移民政策调整的背景、概括当时移民对美国的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移民社会文化认同问题的认识。
4.【国际难民问题】
材料一:原苏联、东欧、亚洲、非洲等国家地区的民众因为国内冲突、地区战争、自然灾害等因素沦为难民。由于英国在冷战时期相对宽松的难民政策、福利政策以及殖民因素,难民大量涌入,给英国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同时,难民在住房、就业、健康、教育等方面也面临着许多问题。20世纪90年代,英国政府成立了庇护援助局和联合委员会,并颁布《庇护和移民上诉法》《人权法》。但1996年颁布的《庇护和移民法》,撤销了寻求庇护者的房屋居住权,还规定了难民进入或留在英国应具备的条件,削减他们的福利水平等。但这一措施遭到了英国非政府组织的反对,也导致了难民群体的敌视。
-摘编自高建梅《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英国难民问题研究》
材料二:联合国难民署成立于1950年12月,主要任务是处理二战后欧洲的难民问题。在联合国难民署建立的早期,苏联和美国都拒绝加入联合国难民署。欧洲发生首次难民危机之后,美国逐渐意识到加入联合国难民署、援助东欧等共产主义国家难民能够弱化共产主义,开始支持联合国难民署,以联合国难民署为依托开展活动。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逐渐放弃了以往的难民宽容政策,转而制定更为严格的难民准入标准,加强对难民的限制。进入新世纪以来难民问题更为复杂。联合国难民署的经费来源主要依靠各国的自愿捐助,伴随国际危机的日益增多,其经费短缺现象愈发严重,此外,来自捐赠国特别是发达国家的政治压力也使它面临两难选择,要么成为大国的御用工具,要么丧失在国际难民救援工作中的应有地位。
-据李晓婷《国际难民机制的建立与发展》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90年代英国出现难民问题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美国对待难民问题的特点,并从改革和完善全球治理体系的角度提出解决难民问题的“中国方案”。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经济危机以及纳粹党煽动的极端反犹浪潮的影响之下,德国国内开始了“文化清洗运动”,到1938年底,大约有5000名科学文化人士被迫开始了流亡之旅。1939年德国入侵波兰后,罗斯福趁机修正了原来的中立法案。作为传统移民国家的美国,于1940年通过法案为这些“知识难民”发放签证,美国的社会组织也积极筹集资金,同时美国高等教育也在不断扩张。德国流亡艺术史家往往比美国同行更为大胆,敢于在不同的艺术领域和时代之间穿梭。他们还参与建设学术机构,举办国际性的学术讲座以及学术会议,提升美国文化的影响力,战后布兰迪斯大学新成立的艺术史系的教师,几乎全部是纽约大学移民艺术史学者的学生。20世纪30年代中期的美国和欧洲相比有着巨大的“文化滞后”,美国则在这些欧洲先锋思想的帮助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引领世界的潮流。
——摘编自齐浩楠《纳粹时期移民美国的德国艺术史家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20世纪三四十年代德国艺术史家移民美国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20世纪三四十年代德国艺术史家移民美国的作用。
答案:
一、
1.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现代(美国)。根据材料“美国民族精神中追求个人自立和自尊的个人主义与崇拜时尚的从众主义并存,清教徒式的宗教精神与物质崇拜相结合,强迫性的平民化享乐主义与作为无意识心理习惯的工作伦理并处”并结合所学可知,美国是移民国家,移民社会的文化具有多样性,移民社会的文化冲突导致美国文化出现材料中的特点,D项正确;个人享乐主义盛行是材料的现象,不是原因,排除A项;材料信息并未涉及种族的融合问题,排除B项;材料信息表明的是美国整体的文化特点,并未特意说明这些特点在美国南北方各自呈现出来的不同,排除C项。故选D项。
2.A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本质题,时空是2006年的日本。根据材料可知,东京都政府对外国居民的文化政策具有一定的包容性、开放性,这有助于构建多元文化共存的社会形态,A项正确;“消除了日本居民与移民之间隔阂”的说法过于绝对,表述有误,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只是东京都政府对待外国居民的文化政策,不能代表日本国家的移民政策,排除C项;材料无法得出移民取得与日本公民同等权利的结论,表述不准确,排除D项。故选A项。
3.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美国。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外来移民的不断涌入,与美国公众在文化和生活上的冲突扩大,越来越多的美国人对移民持排斥态度,以至于20世纪90年代,超过60%的美国民众赞同减少移民人数,即因为移民与美国公众在文化和生活上的矛盾增多,C项正确;人口增长过快并不直接等同于移民人数增多,还包括自然增长等因素。此外,尽管人口增长可能带来财政压力,但它并不是导致民众希望减少移民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并没有证据表明移民增多与社会两极分化之间存在因果关系,排除B项;材料中并没有提及政府推行了歧视性移民政策,排除D项。故选C项。
4.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20年以来(世界)。材料体现了随着经济的发展,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自身劳动力严重不足,它们对高素质人才和专业人才需求大增,德国当局还利用难民解决本国劳动力问题,这反映了当今世界劳动力来源的多样性,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欧洲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排除A项;材料体现了全球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并非解决国际难民问题,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全球劳动力来源的多元化,并非全球化引起人才的跨国流动,排除D项。故选B项。
5.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原因题。时空是:二战后世界。据材料可知,二战后,非洲移民主要分布在欧洲、亚洲和北美,与欧美国家经济发达、国际影响力强,以及亚洲一批新兴工业国家兴起有关。非洲移民者不再是学生,而是高层次的专业科技人员,与新兴产业的发展和发达国家的产业升级有关。反映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影响移民流向和结构,B项正确;二战后西方国家对非洲的殖民统治走向瓦解,而非殖民压迫增强,排除A项;欧洲国家移民政策发生变化只能影响前往欧洲的移民情况,材料所述还包括前往北美和亚洲的移民,排除C项;二战后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仍然存在,各国内部的不公正不平等问题也仍然明显,“公正平等观念的普及”说法夸大,排除D项。故选B项。
6.D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正向题。时空范围为当代(世界)。根据材料“大约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全球劳动力的流动呈现出新的趋势,移民中的‘知识精英’在跨国公司的国际业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和所学可知,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兴产业发展,而发达国家在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实现产业升级,在此背景下,全球劳动力的流动呈现出新的趋势,移民中的“知识精英”在跨国公司的国际业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说明了新兴产业的发展和发达国家的产业升级,D项正确;公共服务业并不能推动“知识精英”在地位上升,排除A项;材料中涉及的“知识精英”是发展中国家的留学生,排除B项;来自发展中国家的留学生在发达国家接受高等教育,并留在发达国家工作,亚洲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吸引的移民并非“知识精英”,排除C项。故选D项。
7.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91年(新加坡)。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李光耀提出的“亚洲价值观”,体现了中国儒家伦理精神,其目的是为了加强国家认同意识,适应现代化发展需要,A项正确;虽然材料体现了中国儒家伦理精神,但儒家文化的复兴不是新加坡政府此举的目的,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新加坡政府对共同价值观的倡导,是适应现代化发展需要,并非基于政治局面的稳定,排除C项;“多元的文化政策”不是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A项。
8.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20年(中国)。从材料中的数据来看,难民人数有大幅增加,联系所学经济全球化的背景可以看出,难民问题成为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难题,D项正确;材料中的难民主要是因战争、动乱等产生的,并非都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问题,排除A项;难民人数有大幅增加,并非人员自由流动,排除B项;多极化趋势导致全球政局的动荡不安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C项。故选D项。
9.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85年(新加坡)。据材料“国民意识......友爱精神......公德心”可知,新加坡将儒家的“忠”“仁爱”“礼义”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更好的为国家、社会和个人服务,反映了新加坡努力创作现代的东方文化,C项正确;新加坡作为新兴的工业国,形成了有儒家文化背景的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相结合的新文化,并没有摒弃了西方文化价值观,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新加坡努力创造现代的东方文化,并没有讲述周边国家现代化的成功经验,排除B项;新加坡努力创造现代的东方文化的宗旨是更好的服务于国家的综合发展,维系政府公信力的说法只是其目的之一,排除D项。故选C项。
10.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美国)。据材料可知,赞格威尔认为,东西与南北、棕榈与青松、极地与赤道,伊斯兰教与基督教等,将在熔炉中熔化为一体,迎合了当时美国人民要求摆脱欧洲影响,极力构建富有美国特色制度和文明的强烈愿望,满足了各移民群体的价值诉求,形成了广泛的社会认同,D项正确;文化认同问题已经解决,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国际文化的交流互鉴,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涉及美国移民文化的特点,排除C项。故选D项。
11.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当代世界。根据“新加坡政府出台免税政策,美、欧、日投资商蜂拥而至”可知,由于新加坡的免税政策,大量海外资本涌入新加坡进行投资,而且炼油、电子、仪器和仪表等行业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所以这一阶段新加坡发展的是资本密集型产业,A项正确;新加坡国土面积狭小,人口较少,并不能发展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排除BC项;根据“新加坡政府出台免税政策,美、欧、日投资商蜂拥而至”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一阶段新加坡发展的是资本密集型产业,而不是知识密集型产业,排除D项。故选A项。
12.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新加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加坡是典型的移民国家,外来人口的数量与水平对其国家经济发展具有十分明显的影响,新加坡采取措施吸引国外人才,主要目的是推动经济持续发展, A项正确;提高新加坡在世界的美誉度不是主要目的,排除B项;学习世界各国的先进技术的目的还是推动经济发展,排除C项;吸引国外人才来新加坡工作的目的也是推动新加坡经济发展,排除D 项。故选A项。
13.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当代世界。根据“东亚儒家社会同西方自由放任的社会,有着根本的差异。儒家社会相信个人脱离不了家庭、大家庭、朋友以至整个社会,而政府不可能也不应该取代家庭所扮演的角色”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新加坡在发展过程中,借助了儒家文化,儒家文化为新加坡的发展起到了助力作用,B项正确;材料内容探讨的并不是亚洲模式是否具有吸引力,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儒家文化对新加坡发展的助力,与西方自由放任模式的弊端无关,排除C项;材料主旨是儒家文化对新加坡发展的助力,D项不符合题意主旨,排除D项。故选B项。
14.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二战后亚洲。根据材料,80年代亚洲区域内的石油输出国和其他新兴国家劳工互有流动,这推动了亚洲内部经济文化交流,B项正确;内部的移民流向不会冲击美苏两极格局,排除A项;当时已经出现经济多极化趋势,排除C项;内部的移民流向和区域经济集团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5.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二战后(美国)。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面对战后劳动力短缺而调整移民政策,说明了移民政策的务实性和灵活性,C项正确;20世纪50-70年代移民大多从事体力劳动,20世纪80年代开始移民呈现高端化知识化趋势,排除A项;20世纪70年代美国出现滞胀危机,排除B项;移民有利于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形成,排除D项。故选C项。
二、
1.(1)原因:新加坡是具有移民社会特征的城市国家;具有儒家文化背景的中国沿海居民大量迁入;长期被殖民统治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执政者的治国理念。
(2)影响:国际人口布局发生变化,发达国家人口上升;有利于推动世界经济的发展;促进世界不同区域间文化的传播与交流。但移民大量涌入客观上增加了政府管理成本;加剧了社会矛盾、不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一定程度上也造成发展中国家或地区人才的外流。
2.(1)原因:美国移民政策的变化;第三次科技革命;印度经济发展较低限制了高技术人才的发展空间;印度移民较为熟悉英美文化。
(2)特点:入籍率高;对美国文化认同度较高;参政意识和能力较强;在经济、科技领域的成就较为突出。影响:促进美国社会的发展;传承和发展了印度文化;促进印度和美国文化的交流;丰富和发展了美国种族和文化。
3.(1)背景:美苏冷战;多极化趋势出现;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影响:改变了美国社会族群结构,促进美国多元文化的发展;冲击了美国原有的国家认同;推动美国国内社会运动的高涨。
(2)认识:移民社会存在多元文化,坚决摒弃狭隘的文化观念,应秉持开放包容心态看待多元文化;要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以文化交流超越文化隔阂,文化互鉴超越文化冲突,文化共存超越文化优越;通过文化认同文化包容,有助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4.(1)背景: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地区冲突加剧;英国相对宽松的难民政策;英国经济发展,福利水平较高对难民有吸引力。
(2)特点:具有强烈意识形态色彩;逐渐以联合国难民署为依托;难民政策随时代变化而调整。
中国方案:充分发挥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的核心作用;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一带一路”合作倡议,推动世界经济共同繁荣;共商共建共享,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5.(1)主要因素:德国国内对知识分子的控制与排斥;美国对知识分子的援助与接收;美国的移民传统与二战时期的移民政策;美国政府对德国态度的变化;美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完善与发达。(任答三点即可)
(2)作用:扩大了美国艺术史研究的规模,为美国学术研究带来了新方法和新研究领域;培养了年轻的美国艺术史学者;提高了美国艺术领域的国际影响力,为战后引领世界奠定一定基础。(其他言之有理亦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