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导学案(含解析)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导学案(含解析)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0.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6-17 19:03: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课程标准 学习重点
通过了解辽夏金元诸政权的建立、发展和相关制度建设,认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核心概念:南北面官制、猛安谋克制、行省制度、宣政院 关键问题: (1)辽夏金政权是怎样建立和发展的 它们采取了怎样的政治制度 对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2)元朝是如何实现并巩固统一的 它又是如何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
[重要概念]
1.南北面官制:辽为有效控制各族人民,对契丹和汉人实行南北分治。治理汉人的官署位于皇帝行宫的南面,称南面官,其按照唐制设三省六部制,官吏亦多用汉人。治理契丹的官署位于皇帝行宫的北面,称北面官,官员主要由契丹贵族担任,地位较南面官高,管理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北面官制体现了因俗而治的特点。
2.猛安谋克制度:以户为计算单位,以三百户为一谋克,十谋克为一猛安,各户壮丁平时从事生产,战时出征。猛安谋克制是一种兵民合一的制度,既是军事组织,也是地方行政组织。
3.行省制:全称“行中书省”,意为“行动的中书省”,行省辖区广阔,军政大权集中,提高了行政效率,但行省行使权力受到中央节制。
4.宣政院:元世祖设立的中央政府官署,掌管全国佛教事务和吐蕃地区军事、行政。宣政院是中央政府最早设置的管理西藏地区的行政机构。
5.澎湖巡检司:元朝开始设置于澎湖群岛的官署,是我国在台湾附近岛屿正式建置的开始。
[教材史料]
1.教材导入解读。
思路引导:《契丹人引马图》为辽墓壁画,部分反映了契丹人的生活方式,是了解契丹风俗、服饰、马具的第一手史料。注意几个细节:一是马被置于最中间,这与契丹的游牧生活方式有关。二是图中契丹人的服饰、发型体现的民族特点。宋神宗对辽和西夏的评价说明了辽与西夏政权的特性:兼有农牧两种经济,其统治制度也具有二元特性。
2.教材第二目“史料阅读”解读。
思路引导:活动于东北平原的女真人生活方式与北方草原游牧民族有本质区别:一方面,擅长骑射,富有忍耐力和尚武精神,与游牧民族接近。另一方面,有农业,定居生活,与游牧民族有本质区别。
3.教材第三目《萨班灵骨塔遗址》解读。
思路引导:对研究藏族和蒙古族的关系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西藏在政治上开始与中原连为一体。
4.教材第三目《元朝形势图(1330年)》解读。
思路引导:国家统一,疆域广大;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辖区更广;行省划界以犬牙交错为主;边疆管理呈现出与内地一体化的趋向;元朝统治者建立宣政院,体现“因俗而治”的特点。
5.教材第三目“历史纵横”解读。
思路引导:元朝版图辽阔;对边疆地区实施了长时间和比较稳定的统治,边疆地区管理一改汉唐政策,设置行省,征收赋役,呈现与内地一体化趋向。
[教材问答]
1.“学思之窗”:第一段材料反映的辽朝职官设置特点是什么 你能否从第二段材料的描述中体会到这一特点
思路引导:特点:实行南北面官制,因俗而治。
能体会到,第二段材料从官员服饰的角度反映了“因俗而治”的特点。
2.“问题探究”:阅读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古代少数民族王朝统治者学习、接受中原传统典章制度和统治理念的认识。
思路引导:辽夏金元这几个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之所以能够推动社会经济文化继续发展,与它们的统治具有以下两个特点有关:其一是少数民族政权在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诸多方面与汉族交融,提升了治理国家的能力与水平;其二是少数民族政权在学习的基础上创新政治制度及管理方式,对当时以至后世的治国模式、政治版图、文化观念及国家统一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关键问题一:辽夏金政权是怎样建立和发展的 它们采取了怎样的政治制度 对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一、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建立——辽夏金
项目 辽(契丹族) 西夏(党项族) 金(女真族)
政权 建立 916年,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定都上京,后改国号为辽 1038年,元昊称帝,定都兴庆府,国号大夏,史称西夏 1115年,完颜阿骨打称帝,建立金朝,定都会宁府;1153年,迁都燕京(今北京)
统治 制度 南北面官制 ①南面官:负责以汉人为主的农耕民族事务 ②北面官:负责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务 ①制度基本模仿北宋 ②中央机构除汉式官称外,同时有一套本民族称谓的官称 ①基本沿袭唐宋制度 ②猛安谋克:兵民合一
灭亡 1125年,金灭辽 1227年,蒙古灭西夏 1234年,蒙古灭金
[名师点拨] 辽、西夏统治的特点及原因
(1)特点
①都较多地吸收了中原政治制度的内容。
②对本民族和汉人实行不同的统治方式。
(2)原因:辽、西夏统治的游牧民族和汉族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及生活方式存在差异,为了适应这些地区的不同情况而采取因地制宜(或因俗而治)的管理方式。
任务一 合作探究
材料一 辽、西夏、金政权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的影响。
辽 西夏 金
  辽代官制,分北、南两院。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因俗而治,得其宜矣。 重熙五年(1036年),帝(辽兴宗)幸礼部贡院及亲试进士……   其官分文武班,曰中书,曰枢密,曰三司,曰御史台……皆分命蕃汉人为之。 1147年,复设童子科,于是取士日甚。   其部长曰孛堇,行兵则称曰猛安、谋克,从其多寡以为号…… 金太祖定燕(今北京),学习辽南北面官制度。金承辽后……进士科目兼采唐、宋之法而增损之。
——据《辽史》《宋史》《金史》等整理
材料二 (金世宗说)亡辽不忘旧俗,朕以为是。……若依国家旧风,四境可以无虞,此长久之计也。
——《金史·移剌子敬传》
[问题]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辽、西夏、金政权建设有何相同之处。从民族政权并立与民族交融角度,谈谈你的认识。
(2)材料二与材料一是否矛盾 金统治者是如何兼顾“旧俗”的
(3)分析辽夏金政治制度具有二元性特征的原因,指出少数民族政权对统一多民族国家作出的贡献。
[结论] (1)相同:吸收汉族王朝先进政治制度,又保留本民族特色;因俗而治。
认识:从民族政权并立的角度来看,辽、西夏、金崛起之后与宋朝之间发生了战争或冲突,不利于全国统一;从民族交融的角度来看,辽、西夏、金又积极吸收汉族先进文化,并同宋朝通过议和维持了长期相对和平局面,加强了民族交融,有利于缓和民族矛盾,也巩固了自身的统治。
(2)不矛盾,金在效仿汉族治理模式的同时,又注重保留本民族传统。
女真族兵民合一的猛安谋克制在金朝崛起扩张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3)原因:社会发展水平不同,民族习俗、社会生活存在差异。
贡献:推动民族交融;因俗而治兼顾不同民族的统治制度与政策,为统一多民族国家治理积累了经验。
任务二 检测反馈
1.中国古代某一政权“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因俗而治,得其宜矣。”该政权的做法(  )
A.推动了契丹社会的进步
B.助推金朝由东北入主中原
C.形成了辽宋对峙的局面
D.加速蒙古族和汉族的交融
解析:A 据材料“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并结合所学可知,此制度是辽朝的南北面官制,推动了契丹社会的进步,故选A项;据所学可知,南北面官制是辽朝的制度,而非金朝的制度,与助推金朝由东北入主中原无关,排除B项;南北面官制是辽朝的职官设置,与辽宋对峙无关,排除C项;南北面官制是辽朝的制度,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契丹族和汉族的交融,而非蒙古族和汉族的交融,排除D项。
2.宋辽金对峙时期,辽人在自称“中国”的同时,并不反对宋人称“中国”。……金人进入中原后,即援引“中原即中国”“懂礼即中国”等汉儒学说和理论,自称“中国”,认为金、宋都是“中国”。上述历史现象反映出(  )
A.各民族生活习俗日趋一致
B.各民族间区域经济交流频繁
C.各民族文化认同趋势加强
D.中原地区经济文化始终领先
解析:C 据材料“辽人在自称‘中国’”“认为金、宋都是‘中国’”可知,辽、金等少数民族政权认同“中国”,并且自称“中国”,说明少数民族的文化认同趋势增强,故选C项;“日趋一致”说法错误,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辽、金政权的“中国”观,并非区域经济交流,排除B项;“始终领先”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
[深化拓展] 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作用
1.创新制度,影响深远
(1)辽朝的南北面官制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2)元朝行省制,对于加强中央集权具有重要意义,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影响深远。
2.发展生产,开发边疆:经过少数民族政权的开发,北部边疆与中原的经济联系加强,农业和手工业获得了发展。
3.学习汉制,民族交融:辽夏金元不同程度地吸收了中原先进的政治制度和文化内容,加深了民族交融,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4.政治中心,北向发展:与汉唐等王朝相比,宋之后的政治中心向东、向北转移,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分离改变了统一王朝之下南北关系的格局。
关键问题二:元朝是如何实现并巩固统一的 它又是如何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
二、元朝的统一
1.蒙古崛起
(1)1206年,铁木真统一草原各部,建立蒙古汗国。
(2)蒙古军队先后灭掉西辽、西夏和金朝,收服吐蕃诸部,兼并大理政权,还远征到中亚、西亚、东欧地区。
2.元朝建立: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大元。
3.元朝统一
(1)1276年,元军占领南宋都城临安。
(2)1279年,元军在崖山海域击败南宋余部,完成统一。
4.巩固统一
(1)交通通信:修筑驿道,设立驿站;分设急递铺,负责传递公文。
(2)地方管理:行省制度
①概念:中书省委派官员代表中书省处理地方事务,逐渐形成常设机构,称为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②划分:除今天的河北、山西、山东地区由中书省直辖外,全国共设10个行省。
③意义:行省辖区广阔,军政大权集中,提高了行政效率。行省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
(3)边疆管理
①吐蕃地区:由中央官署宣政院管理。
②西域地区:设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等管理军政事务。
③台湾地区:设澎湖巡检司。
三、元朝的民族关系
1.民族交融:形成我国回族的前身——“回回”。
2.差别对待:“四等人制”。
3.元朝灭亡
(1)时间:14世纪中叶,农民起义相继在中原和南方爆发,元朝灭亡。
(2)原因:阶级矛盾日益严重。
任务一 合作探究
材料一 部分书中关于行省制的叙述
叙述 史书
行中书省……掌国庶务(政务),统郡县,镇边鄙(边疆),与都省(中书省)为表里…… 宋濂《元史·百官志》
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 宋濂《元史·地理志》
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宋濂《元史·百官志》
行中书省就是一个行动的中央政府,宰相府的派出所,分驻在这个地方来管事。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 秦汉以来,地方行政区划一般是依据山川地形的自然界限或历史传统来确定,即所谓“山河形便”。从元朝开始,行省区划主要以中央军事控制为目的,不惜打破自然地理界限以及经济区域联系,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和以北治南。
——摘编自李治安《元史十八讲》
[问题] (1)根据材料一,概括行省制的特点。
(2)根据以上材料,分析行省制的设置是如何促进民族交融的。
[结论] (1)行省是中央的代表,也是地方的最高统治机构,权力较大,实现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有效结合;行省制有效控制边疆,内地边疆的一体化程度大大加深。
(2)加强了对地方的有效管辖,促进不同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加强对边疆少数民族的管辖,促进边疆内地一体化;行省制“犬牙交错”的划分方式突破了自然地理界限形成的地域限制,是对传统地域的突破,有利于民族交融。
任务二 检测反馈
1.元朝按照犬牙交错的原则,把同一自然地理单元分割给若干个行省,在全国共设10个行省,掌管辖区内军政要务。这一措施旨在(  )
A.壮大地方势力 B.加强中央集权
C.发展地方经济 D.促进区域平衡
解析:B 元朝在地方行政区域上按照犬牙交错的原则进行设置,这就削弱了地理因素的影响,从而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中央集权,故选B项;这一措施降低了地方政权凭借自然条件割据的可能,不利于壮大地方势力,排除A项;这一措施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而非发展地方经济,排除C项;这一措施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而非促进区域平衡,排除D项。
2.《元史·地理志》载:“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这反映了元朝边疆管理(  )
A.面临较大挑战
B.呈现与内地一体化趋向
C.通过册封和朝贡实施控制
D.以重赋征收和徭役强化为主要手段
解析:B 据材料可知,唐朝对边疆地区是通过册封和朝贡实施控制,很不稳定,元朝时期对边疆地区的管理与内地统一,推行行省制,边疆管理更多地呈现与内地一体化趋向,故选B项。
[深化拓展] 元朝的行省制度
1.特点
(1)行省的双重性,既是朝廷的派出机构,又是地方的最高行政机构。
(2)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3)行省权力大而不专,受中央控制。
(4)行省划分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和以北制南的局面。
2.影响
(1)行省辖区广阔,军政大权集中,提高行政效率,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调动地方的积极性,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2)促进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有利于加强边疆地区的国家认同感。
(3)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我国省制的开端,对后世影响深远。
[知识框架]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