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课 题 第20课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课时安排 1 课前准备 教学设计、素材搜集等
教材内容 分 析 本课是部编版高中历史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七单元第20课《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主要内容包括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以及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三个子目。涉及中国革命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大转折,展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的历史趋势。通过本课的学习,掌握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及中国共产党成立等重大事件,可为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具体史实的学习与理解奠定扎实基础。
设计理念 在新课改逐步推进的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更强调整体性和主题性。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应该要对整个单元进行总体设计与规划。如何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历史知识结构体系,需要教师进行引导。在这种背景下,运用信息化手段比如视频导入和多媒体动画等,利用“代入感”,将相关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置于具体的时空框架下加以解读,鼓励学生将其在历史学科的学习中所获得的知识、方法、能力,同其他学科联系起来,全面、客观的认识历史和现实问题,以提升人文素养。
学情分析 鉴于初中历史中对于本课的相关史实有了基本的介绍,学生对于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和国共合作有了一个大致表层的理解,但是高中历史中更加侧重对相关事件的深度理解和分析。高一学生思维比较活跃,但未能形成比较体系化的思考路径,因此教师应该依托相关的史事,打通单个事件的内在逻辑联系,通过设置问题链的方式来推动课堂的进行,从而帮助学生建立起比较系统的思维体系。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运用唯物史观的阶级斗争、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及辩证分析看待历史的有关理论,评价五四运动、国民革命,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唯物史观) 2.通过图片,文字资料,分析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时代背景,培养学生分析材料和提取信息的能力(唯物史观、史料实证、时空观念) 3.引导学生解读并分析本课教材及教师展示的相关史料,深刻的理解五四运动促使中国人民的新觉醒,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培养学生解读教材、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历史解释) 4.通过基本史实的学习,加之视频材料的辅助,学生切实感受到史实背后的伟大革命精神,深刻理解“五四精神”和“红船精神”的基本内涵。让学生认识五四运动的抗争、国民大革命蕴含了反抗外来侵略,反对封建压迫以及争取民族独立富强的民族精神,以培养学生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家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的原因和意义。 难点:引导学生理解无产阶级的革命的先进性,了解中国革命焕然一新的重要论点,理解国共合作失败的原因。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一) 师生活动 导入:播放视频: 巴黎和会——顾维钧发言 师:这段视频是顾维钧在巴黎和会上的精彩发言。观看了视频之后,同学们有什么感想呢?
设计意图 播放视频,创设情境,抓住学生眼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环节(二) 师生活动 展示文字和图片材料,由学生进行背景的概括。 【提问】用一句话来形容当时中国的局势,真称得上“风雨欲来山满楼”,接下来我们根据几则史料来看看觉醒前沉睡的中国大地是怎样一番景象,在解读材料同学们找到其中的关键词和关键句,试着归纳五四运动爆发的背景。 【总结】指导学生分析材料,五四运动的爆发是风云变幻的国际国内背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设计意图 利用史料引入五四运动时代背景。设置问题,让学生认识到“此诚危急存亡之秋”,调动学生的情绪,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同时也引入对五四运动背景的探究。
教学环节 (三) 师生活动 展示五四运动过程的表格 【提问】根据课文填空,并思考五四运动过程里含有哪些历史信息 【总结】五四运动共分两个阶段,从学生到工人,体现了中国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从北京到上海,体现出上海工人阶级力量庞大;“外争国权,内除国贼”体现了五四运动的性质是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设计意图 落实基础知识五四运动的过程,提升学生根据历史信息提炼结论的能力。
教学环节 (四) 师生活动 播放《觉醒年代》五四运动部分视频,展示材料 【提问】五四运动“新”在哪?探究五四运动的意义 【总结】五四运动从形式上是中国学生的爱国运动,但从整个社会发展来说,它的影响远远不止于此。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拯救民族危亡的伟大社会革命运动。伟大思想启蒙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新的革命力量、革命文化、革命斗争登上历史舞台,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
设计意图 通过播放视频,更直观地感受那个年代的国民觉醒,体会青年学生的重任与担当,落实核心素养家国情怀。培养学生历史解释、史料实证的能力
教学环节 (五) 教学环节 (六) 教学环节(七) 师生活动 【提问】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并不是从五四运动才开始的,从什么时候开始?传播的中心在哪里?请同学们依据教材内容完善课件上对于部分的空缺,利用动态化的地图吸引学生的眼球,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传播的过程。 时间:俄国十月革命后 地点:北京和上海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中心 过程:1919年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介绍了马克思主义活动 1920年3月 李大钊组织了马克思学说研究会 1920年5月 陈独秀在上海组织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 【讲述】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同时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思想基础,一个新的政党从此带领中国人民走上革命自救的道路。下面让我们进入第二子目的学习,看这个伟大的政党是如何诞生,为黑暗的中国带来新曙光。
设计意图 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大致过程。
师生活动 【行为】PPT展示《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分布示意图》和相关材料。 【提问】结合材料和教材及所学内容,归纳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条件。 材料一:1920年,全国工人发展到194.60万人,其中上海有近51.38万人,占全国工人总数四分之一。 ——《上海劳动状况》1920年 【总结】 (1)经济、阶级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无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2)思想干部基础: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3)组织基础: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 (4)国际条件:共产国际的帮助 【讲述】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而中共一大便是这东风,为中华大地吹来了中国共产党。请同学们阅读教材121页的第一自然段,概括一下此次会议的内容。 标志:中共一大的召开 时间:1921年7月23日 地点:上海→浙江嘉兴南湖(讲解转移地点的故事) 人物:毛泽东、董必武、李达等13名代表和共产国际代表 纲领的内容: (1)确立名称:中国共产党 (2)党的性质:无产阶级政党 (3)奋斗目标: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的专政,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4)选出领导机构 【问题探究】 材料一:(1)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必须支援工人阶级,直到社会的阶级区分消除为止; (2)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直到阶级斗争结束,即直到消灭社会的阶级区分; (3)消灭资本家私有制,没收机器、土地、厂房和半成品等生产资料,归社会公有; (4)联合第三国际。 ——《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 材料二:(1)党的最高纲领:组织无产阶级,用阶级斗争的手段,建立劳农专政的政治,铲除私有财产制度,渐次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的社会。 (2)党的最低纲领: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节选《中国共产党宣言》 【提问】结合材料,分析两次会议中的中国共产党是如何思考中国革命方向的,两次会议的区别在哪里 【总结】 中共“一大”提出党的奋斗目标之一是“推翻资产阶级”,消灭私有制,这表明中共当时尚未充分认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 中共“二大”准确分析了中国社会性质,修改了党在现阶段的奋斗目标,第一次提出了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符合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际的结合。 【提问】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为什么在当时黑暗的中国人民会坚定不移地选择共产党,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和所学内容,思考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意义。 【总结】 (1)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为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 (2)使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力量。 (3)使中国革命有了正确的前进方向,使中国人民有了强大的凝聚力量,使中国命运有了光明的发展前景,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提问】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这个“新”体现在何处? 【总结】 (1)新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 (2)新的领导阶级:无产阶级 (3)新的领导力量:中国共产党 (4)新的奋斗目标:社会主义 【讲述】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为中国革命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也带领中国人民走上了新的革命道路。下面我们一起进入下一子目的学习,去探索这段新革命的历程。
设计意图 通过材料将学生带到特定的时空范围,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解读史料的能力,理解从中共一大到中共二大,共产党对国情深入认知。
师生活动 【提问】请同学们阅读一下两则材料思考二七惨案给中国共产党留下了怎样的教训?孙中山的革命策略又发生了怎么样的转变? 材料一:京汉铁路大罢工由于遭到军阀残酷镇压,惨案发生后,全国工人运动暂时转入低潮。这一系列斗争提供了重要教训:第一,中国革命的敌人是强大的。为了战胜它,必须争取一切可能的同盟者。第二,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工人没有起码的民主权利,到处受到反动军警的镇压。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二:1923年到1924年冬,苏联军事顾问们对孙逸仙麾下军队的状况感到吃惊:军队大部训练不足,装备很差,统兵的军官也不够格。同时陈炯明叛变后,孙更加深感扩展党的组织和获得稳定外援之重要,故接受马林的建议,调整革命纲领,同意吸收中共党员入党。 ——杨奎松《中间地带的革命国际大背景下看中共成功之道》 【总结】 二七运动教训:中国共产党意识到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 转变:孙中山革命活动的失败,急需要改组国民党 【讲述】在这样的情况下国共两党各自都需要重新选择一条出路,于是在共产国际的帮助和推动下,国共两党最终达成一致,决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行为】要求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完成课件上空缺的部分。 标志: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时间:1924年1月 地点:广州 内容: ①提出了新三民主义(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②通过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合作方式:党内合作( “党内合作” 同意共产党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 意义: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建立,推动国民革命的发展。 【行为】配合动态地图讲解国民革命的过程 目标:“打倒列强除军阀”(播放国民革命歌的音频,让学生体会到革命者高昂的热情) 过程:1925年广州国民政府成立。 1926年开始北伐,革命势力从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消灭吴佩孚、孙传芳主力)。 结果: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讲述】第一次国共之间的新合作新革命在经历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和武汉“分共”运动后,正式宣告破裂。 【提问】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国共合作的破裂。(展示图片) 【总结】 国共合作失败的原因: 客观原因: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发动反革命政变。 主观原因:①中国共产党对国情认识不足,还不善于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实践结合起来; ②陈独秀犯右倾错误,放弃了对革命武装的领导权 教训:必须坚持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必须掌握革命武装,进行武装斗争。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容,掌握国民党一大的内容以及其意义。 将地图和时间紧密结合,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并了解国民革命的过程。学生在初中的学习中对于国共破灭原因有一定了解,主要是引导学生从失败原因中总结经验教训,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认识到中国共产党革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首先是语言组织有得加强:1.上课口头语有点多,“那么”“也就是说”这样的口头禅使用过多。 2.针对问题的设问要有针对性,问题的铺垫应该为知识的衔接做铺垫。问题指向存在不明确的问题,需要设计有效的提问。 其次,选择史料时,要针对学生的学情更好的理解来选取,并且丰富学生史料类型。在运用信息化手段时,应该将教学内容与信息化手段结合得更紧密一些。 最后,重难点突破应更加突出。针对课程标准的要求,对于学生考察的重难点应该着重讲解,更加注重对重难点知识点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