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练习:
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
一、单选题
1.1850—1900年,印度亲近西方的团体占据主导地位。英语知识使他们比那些传统的爱国者更有优势,而他们自身的社会抱负和文化抱负使他们坚定拥护欧洲思想制度。这反映出当时印度( )
A.形成了新的文化认同 B.与英国的民族矛盾上升
C.本土文化逐渐被取代 D.受到西方殖民文化影响
2.1866年,清廷与英法签订《续定招工章程条约》,以法律形式完善关于华工出洋的相关事宜。但是此后西班牙殖民者诱拐、虐待华工事件时有发生。1873年清廷与西班牙签订《古巴华工条款》。这表明清廷( )
A.巩固外交主权独立 B.主导构建国际秩序
C.健全近代外交体系 D.放弃朝贡贸易体系
3.1830年,澳洲羊毛出口总量仅200万镑,1848年猛增至3500万镑,约占英国进口羊毛总量的半数。1850年金矿发现前夕,新南威尔士耕地面积扩大到198,000英亩,范迪门为169,000英亩,南澳大利亚为65,000英亩,除新南威尔士外,东部其他殖民区已开始出口粮食。由此可知,当时澳洲的农牧业发展( )
A.受到了国际市场强有力的支持 B.客观上为淘金移民奠定物质基础
C.使其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柱 D.推动了世界各地之间的交流融合
4.1585年巴西伯南布哥地区的66家糖坊中有2/3的奴隶是印第安人,到1638年时这里的奴隶已全部是黑人奴隶了。在奴隶劳动的基础上巴西制糖业快速发展,其产品主要销往欧洲市场。这说明当时巴西( )
A.大地产制影响经济发展 B.独立运动爆发的条件已成熟
C.经济结构单一特点明显 D.奴隶制度呈现资本主义因素
5.1890-1900年进入美国的欧洲移民,主要分散定居在美国东北部的新英格兰、宾夕法尼亚和新泽西等州以及中北部的俄亥俄、密歇根、印第安纳、伊利诺伊等州,只有很少的移民去了南部各州。上述移民特点的形成主要缘于( )
A.美国内战的破坏程度 B.美国区域族群分布差异
C.美国工业革命的进展 D.加利福尼亚金矿的开发
6.1857年,加拿大立法机关制定法案规定:放弃本民族文化和身份的印第安人可以获取公民权。但此后的十年间,仅有一名印第安人获得选举权。于是,更多强制性措施相继出台打压印第安人文化。这种现象在其他西方国家也比较普遍。这说明( )
A.文化趋同是公民权实现的前提 B.工业革命逐步消解民族矛盾
C.武装斗争才能获得真正的平等 D.民族主义影响了法律的演化
7.1866年,清政府与英、法分别签订《续定招工章程》,其中规定:“工作日期时刻,定准七日之内必得休息一日,一日之内作工不过四时六刻(即外国九点零二刻)。期满如欲回国,彼处必将合同所注之水脚路费若干,按数备全交付,便船送回中华。”这些规定意在( )
A.维护华工的合法权益 B.缓和国内的人地矛盾
C.废除列强的治外法权 D.推动国家间平等交往
8.自1848年之后,全世界的移民数量急剧增长。截至二战全面爆发之时,已有超过5500万人迁入美洲,其中大部分是来自大西洋彼岸的移民。这些移民使( )
A.美洲大陆得到初步开发 B.混血人口成为当地主流
C.印第安文化影响力减弱 D.美洲居民得以和睦相处
9.18世纪,美洲加勒比地区形成了克里奥尔语,它以非洲土著语为主干,吸收了西班牙语和法语的一些成分融合而成。这一语言影响了当地的官方语言法语,使其发音、语调、词汇,甚至语法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这反映了( )
A.人口迁移促进文化融合 B.民族间的差异趋于消除
C.殖民扩张重塑世界格局 D.殖民国家丧失文化优势
10.1911年澳大利亚的人口普查表明,25772名华人分布于普查表上所列的所有职业,如专业技术、家务、商业、运输、通信、工业和农业。尤其集中于农业、商业和工业。材料可作为佐证说明,澳大利亚华人( )
A.赢得了社会广泛尊重 B.主导当地工农业生产
C.是当地最大外来族群 D.推动了当地经济开展
11.1860年-1900年间,大量欧亚移民迁入,使美国人口增长了近三倍,而工业产量的增长甚至比人口增长还要快,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年增长率在1.4%至1.6%之间,尽管这种增长并不稳定,但是每次经济衰退之后又会恢复快速增长。这表明( )
A.控制好人口增长利于经济平稳发展 B.减少移民迁入有利于降低经济波动性
C.欧亚大量移民迁入助推了美国经济 D.人口增长是美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
12.1860年至20世纪初,大量华人以劳工身份进行海外移民。此时中国东南部满目疮痍,而各国纷纷在中国设立招工公所,闽粤人民引颈以望。从20世纪初到新中国成立前是“下南洋”的高峰时期。新中国成立后,持续三百年的“下南洋”移民潮才戛然而止。由此可知,“下南洋”( )
A.兴起于近代历史时期 B.是闽粤地区特有现象
C.变化与社会性质相关 D.发展取决于经济水平
13.近代欧洲人的殖民扩张改变了美洲和大洋洲的人口结构,造成非洲人口的严重损失,驱动亚洲劳工的大量迁移,关于近代殖民活动与人口迁移,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为弥补劳动力不足,殖民者掳掠黑人贩卖到非洲作为奴隶
B.在美国,华工是中央太平洋铁路工地的主要劳动力
C.混血成为主要居民的大洋洲,形成了融合多种文化因素的新文化
D.在海地等西印度群岛国家,混血人种成为最大族群
14.拉丁美洲往往被称为种族大熔炉。据美洲开发银行2015年数据显示,拉加地区人口中35%为白人,29%为印欧混血,24%为非裔,11%为原住民,而原住民是最贫穷的种族。该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拉美地区位置闭塞 B.欧洲的殖民统治 C.拉美国家制度落后 D.全球航路的开辟
15.美国参议院档案记载:“没有华工就没有西部的垦殖,华工使荒地变为良田,使整个加利福尼亚变成了一座果园,一个果木园。”下列最符合材料主旨的是( )
A.华工为美国西部开发作出巨大贡献
B.华工促进了加州农耕业的早期开发和食品加工等行业的发展
C.华工为加利福尼亚金矿的开采提供了大量劳动力,创造了巨大的财富
D.华工付出了艰辛的劳动甚至生命的代价,推动美国经济迅速发展和强大
二、材料分析题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美国历史学家康马杰说:“从继承而论,美国不仅继承了英国的传统,也继承了欧洲的传统……美国的文化和制度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希腊、罗马和巴勒斯坦,这一点却被遗忘了;美国人所保持的国家、教会和家庭的基本制度以及他们所珍惜的基本价值观念都表明了这种悠久的来源和关联。”18世纪美利坚民族文化的形成是北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统一市场形成的结果。
——摘编自田甜、王雪慧《美国移民与多元文化的关系探究》
材料二 在思想文化方面,欧洲原来就有较多的共性,经过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的洗礼,这方面的共性进一步增强了:首先,以理性主义为核心的启蒙思想成为欧洲的主流思潮;其次,法国大革命中所形成的自由与平等观念得到广泛的传播,大革命的原则与理念深入人心;再次,法国文化当时在欧洲占有主导地位。
——摘编自宛凤英《拿破仑发动战争与近代欧洲一体化进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8世纪推动北美美利坚民族文化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8世纪美国文化与欧洲文化的相似之处。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清时期,人口迁徙不再仅限于某些地区,如福建农民在万历年间,迁往江西西北部、东部移垦,有的几代经营;乾隆年间又向南移居广东、海南直至海外,向东则移往台湾,有的家庭甚至移了又移。明朝云南移民大量涉及商业,有的还经由云南走出境外,经商颇有厚利,接踵者多。康熙时为恢复四川经济,颁布了一系列招民来垦的法令,外省人民由此大规模移居四川,至雍正年间,自愿迁移逐渐成为主体,他们很多是“各带盘费”的经济性移民,希望通过自己的诚实劳动来致富。
——摘编自季松《试论明清人口迁移的时代特征》
材料二:鸦片战争后,大批失地农民和破产的小手工业者出于生计,冒险出洋。受已在海外发财致富的华人影响,特别是19世纪60年代前后,美国旧金山一带发现金矿,淘金热在中国迅速兴起,而急需大量劳动力的美国也被华人认为是“伊甸园”,赴美是条发财路。同时,在贩卖华工所带来的可观利润刺激下,英国等殖民主义者纷纷进行惨无人道的苦力贸易,以至于在华工出洋合法化前,已有大量华人被西方人口贩子拐卖出洋。
——摘编自赵薇《晚清华工出洋原因探析》
(1)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人口迁徙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特点形成的原因。
(2)据材料二,简析晚清出洋华工群体出现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贡献。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52—1875年,大约20万中国人移民到了加利福尼亚。一些人,如陈兴发,买了船票,在淘金热中发了财;然而大多数人作为契约劳工从事种植业或者参加了中央太平洋铁路的修筑,还有5万中国移民去加拿大淘金,或去加拿大修筑太平洋铁路。日本和中国的移民来到秘鲁,或在沿海的棉花种植园中工作,或开采海鸟粪生产肥料,或修筑铁路……移民为美国社会带来了新鲜血液,他们的音乐、舞蹈、节日、运动和语言,丰富西半球的文化多样性。拖家带口的移民通常集中在特定地区。然而美国本土的白人公民对于如此多的新移民开始感到不堪重负。对外国人的厌嫌常常使本土白人对如潮水般涌入工业城市的移民产生敌意:1882年美国政府明令禁止中国移民进入美国,1907年禁止日本移民进入美国。
——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著《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
材料二 “19世纪中叶以后,台湾已不再是闽粤人口外迁的主要方向”,而海外移民则成为沿海地区人口流动的主要方向,“粤东生齿过繁,久有人满之患。三十年以来,谋生海外者,其数既逾百万。其始多不肖奸民,脱逃转徙,以外国糊口较易,稍稍艰衣缩食,便能捆载而归;后遂有正经商人,携本觅利者”。五口通商后,尤其是在太平天国战争爆发以后,闽粤地区向海外迁徙人口剧增,如福建“漳泉两府,地稀人稠,居民贫困者多无以为谋生之术,幸海禁大开,于是相率出洋谋食者近至四百万人之多,皆散见于南洋各埠,几于无处不有华人足迹,极一是时之盛已”。
——摘编自陈振江主编《中国大通史·清(1840—1911)》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为排斥亚洲移民而采取的措施以及亚洲移民浪潮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世纪中叶以后中国海外移民不断增加的原因。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明隆庆初年,政府准许人民出洋贸易,大量商人移居海外。明末南洋地区的华侨总计约有10万人,在籍贯上,以闽人为最多,其次是广东人。闽粤地区地狭人稠,兼有下洋之便利,许多人只好出洋以求生计。16世纪,西方殖民者东来,纷纷在南洋建立殖民地,出于开发当地的需求,殖民者起初对华侨采取招徕政策,导致华侨的大批出国。在清代前期出国的华侨中,商人的比例有所减少,贫苦、破产的农业和手工业者则逐渐占有多数。他们与当地人民一道开发建设家乡,使一些不毛之地变成良田和城镇。从明末清初起,南洋等地的华人社会不断扩充,华人与当地人通婚而形 成跨文化家庭,为当地文化注入新鲜的元素,并渐渐融入当地社会。
——摘编自赵红英、张春旺《华侨史概要》
材料二 19世纪40-70年代,有三四十万名“契约华工”输入拉美地区。他们在拉美主要从事开矿、修筑铁路和公路、种甘等艰苦工作。华工在“契约”到期后,纷纷在当地落脚,靠贩卖小商品和手艺维生。大多数人慢慢发展为小商人,一些人终成富商,逐渐在当地形成一个华商阶层。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华商的经营活动已遍及拉美100多个城市。在华侨聚居区域,他们往往自办华侨子弟学校,创办华文报纸,既宣传中国传统艺术、文化,也介绍居住国的文化习俗。与东南亚华侨 相异,拉丁美洲的华侨成为老死他乡的“单程移民”的情况十分常见。究其原因,一方面,家乡山迢水远,交通不便;另一方面,当地人少有种族歧视,民族关系和谐。在传统华人时代,拉美华侨与当 地民族通婚已很常见,这对华侨融入当地社会客观上是有积极意义的。
——摘编自高伟浓《海上丝绸之路:航线、华商与华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华人“下南洋”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以来华工在拉美地区生存发展的主要表现。
(3)根据材料,简析华侨华人与居住地社会融合的影响。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大清律例》明确规定:一切官员及军民人等,如有私自出海经商,或移住外洋海岛者,斩立决。清政府也颁布过诸多禁令限制华侨归国。鸦片战争后,列强以通商口岸为基地,拐掠华工,苦力贸易日益猖獗,清政府基本上采取默许态度。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外国贩卖中国苦力公开化、合法化。1868年《中美续增条约》规定,两国人民随时来往,不得禁阻。清政府通过与外国议订华工出国具体章程,以求对外国有所约束,对华工有所保护,如规定华工“年不及20岁者,必须取具本身父母准往凭单,盖用地方官印信,方准承招”“合同所定承工年限,不准逾于五年”“七日之内,必得休息一日”等。
材料二 民国年间,特别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各主要交战国把招用廉价华工作为解决战时劳工问题的重要途径。法国主要由惠民公司承招及招工局直接招运,英国由劳工局管理、和记洋行参与招工,两国招雇华工达25万人。法商惠民公司的招工条款中载明:中国工人决不用于任何战事职务,专为从事各种实业及农业之用;华工佣工之期为5年;每天工作时间不超过10小时等。相当多的华工被分配到直接与军事有关的铁路、公路、兵工厂、军火库等部门服役,一上班就得连续不停地工作。华工们实行军事化管制,有些华工营,特别是英国远征军的华工营,完全由军官率领,他们被安置在常遭敌方飞机空袭的危险地带,生命安全毫无保障。
——以上材料摘编自董丛林《华工史话》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政府华工出国政策的变化之处,并简析其背景。
(2)据材料二,归纳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华工出国的特征。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近代“华工出国”。
答案:
一、
1.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印度)。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在近代,印度受到英国的殖民统治,在此期间,英国对于印度进行文化殖民与文化输出,使得许多印度本土的精英分子在思想文化以及政治制度上更加亲近英国为代表的欧洲思想制度,1850—1900年,印度亲近西方的团体占据主导地位正是西方殖民文化影响下的产物,D项正确;“形成了新的文化认同”虽然反映了一定程度的现实,但并不全面。因为这种新的文化认同并不是独立形成的,而是在西方殖民文化的影响下产生的,排除A项;材料主要表现英国殖民下的印度社会团体以亲近西方的团体为主,没有体现印度与英国的矛盾,排除B项;印度的本土文化依然存在,没有被取代,“本土文化逐渐被取代”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
2.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材料“1866年,清廷与英法签订《续定招工章程条约》”“1873年清廷与西班牙签订《古巴华工条款》”体现的是晚清时期,清政府积极同西方国家签订条约,维护华工权益,说明清政府外交主权意识增强,A项正确;晚清政府在国际上受到列强欺凌,并不能主导国际秩序,排除B项;当时的外交体系并不健全,排除C项;朝贡贸易体制是一种调整中国与东亚、东南亚、中亚等国家间的以“朝觐、纳贡”和“册封、赏赐”为内容的国际经济贸易关系的制度,材料未涉及,排除D项。故选A项。
3.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中期(澳洲)。根据材料可知,澳洲农牧业经济的发展,进而导致定居地扩大,这就为之后“淘金热”时期涌入的移民提供了生活保障,B项正确;材料主要体现的是农牧业发展对于移民的作用,未涉及国际市场推动的情况,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畜牧业在经济中的比重,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不同文明的交流融合,排除D项。故选B项。
4.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巴西)。根据材料“到1638年时这里的奴隶已全部是黑人奴隶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以来,巴西黑奴数量大幅度增加,制糖业快速发展,奴隶制度呈现资本主义因素,D项正确;大地产制是18世纪西班牙殖民者在美洲推行的大庄园制,排除A项;B项与史实不符,独立运动爆发的条件不成熟,排除B项;材料并未提及巴西经济结构,无法得知经济结构单一,排除C项。故选D项。
5.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90-1900年(美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美国南方主要是种植园经济,北方是工商业经济发达,当时正值美国工业革命的开展,急需劳动力,因此欧洲此时移民大多是分散定居在北方,C项正确;美国内战是19世纪60年代,时间不符,排除A项;先有移民然后产生区域族群分布差异,因果颠倒,排除B项;加利福尼亚位于美国西海岸,移民主要在美国东北部、中北部,区域位置不符合,排除D项。故选C项。
6.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57年(加拿大)。根据材料“但此后的十年间,仅有一名印第安人获得选举权。于是,更多强制性措施相继出台打压印第安人文化”可知,由于民族主义影响,十多年间,仅有一名印第安人放弃本民族文化和身份而获得公民权,于是又有强制性措施相继出台,促进法律演化,说明民族主义影响了法律的演化,D项正确;文化趋同说法错误,排除A项;工业革命逐步消解民族矛盾说法绝对化,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武装斗争,且武装斗争才能获得真正的平等说法绝对化,排除C项。故选D项。
7.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目的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中国)。据材料可知,《续定招工章程》内容包括了华工的工作时间以及期满想要回国等事项,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华工的合法权益,A项正确;华工出国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国内的人地矛盾,但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材料说的是华工问题,未涉及列强在我国的治外法权,排除C项;清廷维护华工合法权益的措施与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8.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48年至二战全面爆发时期世界。美洲移民人口的激增,尤其是“大西洋彼岸的移民”是移民主流,这些移民是天主教文化的传播者,推动了美洲开发向纵深发展,使得当地印第安人的影响力因此被严重削弱,C项正确;美洲大陆得到初步开发是在15-16世纪,排除A项;材料不能反映混血人口成为美洲主流人口,排除B项;欧洲移民对当地土著居民、土生白人采取的是压迫和剥削的做法,D项的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
9.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世纪(美洲)。根据材料可知,18世纪美洲形成的克里奥尔语是以非洲土著语为主干,而且吸收了西班牙语和法语的一些成分,而非洲土著语,西班牙语和法语能够影响到美洲主要是由于人口迁移,非洲和欧洲人口迁移到美洲,带来了这样的结果。体现出人口迁移促进了文化融合,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人口迁移带来的文化融合,“趋于消除”说法绝对,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世界格局,排除C项;18世纪时,欧洲殖民国家依然具有文化优势,排除D项。故选A项。
10.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1年的中国和世界。据题干“澳大利亚”“25772名华人”“集中于农业、商业和工业”,并结合所学“华工与大洋洲的开发”可知,澳大利亚华人推动了当地经济开展,D项正确;当时华工在海外更多的是受到了不公正待遇,排除A项;“主导”不符合史实且材料只涉及了“华工从事工农商业等”并未涉及是否“主导”,排除B项;华工不是澳大利亚最大的外来族群,排除C项。故选D项。
11.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60年-1900年间(世界)。根据材料可知,材料反映欧亚移民迁入使美国人口增长,带来的人口红利助推美国经济发展,C项正确;材料反映了欧亚大量移民迁入助推了美国经济,经济的平稳与波动和人口增长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B项;这一时期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工业革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C项。
12.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以来的中国。根据材料“此时中国东南部满目疮痍,而各国纷纷在中国设立招工公所,闽粤人民引颈以望”“新中国成立后,持续三百年的‘下南洋’移民潮才戛然而止”和所学可知,近代以来受列强侵略和政府腐败的影响,东南沿海迫于生计“下南洋”,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成为了国家的主人,因此“下南洋”移民潮才戛然而止,说明其变化与社会性质相关,C项正确;“下南洋”在近代之前就已经出现,排除A项;“下南洋”指的是19世纪中叶以后我国东南、华南沿海民众为了讨生活或因战乱年代不堪困苦等等原因,大规模迁徙到东南亚的海洋移民现象,非是闽粤地区特有现象,排除B项;材料与经济发展水平无直接关系,在于特殊的社会性质,排除D项。故选C项。
13.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世界。结合所学,在美国,华工是加利福尼亚金矿和太平洋铁路工地等繁重劳动场所的主要劳动力,B项正确;殖民者掠夺黑人贩卖到美洲不是非洲,排除A项;结合所学,混血成为主要居民的是美洲,不是大洋洲,排除C项;在海地等西印度群岛国家,黑人人口占多数,排除D项。故选B项。
14.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拉丁美洲)。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殖民统治往往会带来资源的掠夺、文化的压迫和社会结构的破坏。在拉丁美洲,欧洲殖民者长期统治并剥削当地资源,这很可能导致了原住民在经济上的贫困和社会地位的低下,B项正确;地理位置可能会对经济发展产生一定影响,但它并不直接解释为什么原住民是最贫穷的种族,排除A项;制度落后更多地是一个宏观层面的问题,而不是针对特定种族的,排除C项;全球航路的开辟确实促进了国际贸易和文化交流,但它并不直接导致原住民的贫困,排除D项。故选B项。
15.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美国)。据材料“没有华工就没有西部的垦殖,华工使荒地变为良田,使整个加利福尼亚变成了一座果园,一个果木园。”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华工为美国西部开发作出巨大贡献,A项正确;材料仅体现了华工促进了加州农耕业的早期开发,但并未体现华工促进了加州食品加工等行业的发展,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华工推动了加利福尼亚果业的发展,并未体现“华工为加利福尼亚金矿的开采提供了大量劳动力,创造了巨大的财富”,排除C项;材料并未体现“华工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推动美国经济迅速发展”,排除D项。故选A项。
二、
1.(1)原因:英国对北美的殖民压迫;北美独立战争的推动;北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统一市场的形成;英语成为共同的语言;多元文化的融合。
(2)相似之处:都源于古希腊和罗马文化;文化趋同化趋势明显;启蒙思想传播;民主、独立、自由、平等和法治思想传播。
2.(1)特点:多向性;延续性;跨区域迁徙;政府引导;以经济利益为重。
原因: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政府政策推动;人地矛盾显现。
(2)原因:生活艰难;海外华人的影响;美国对劳动力的需求;殖民者的强制贩卖。
贡献:促进美国西部开发;传播中国文化;促进美国经济文化发展。
3.(1)措施:将亚洲移民集中在特定地区居住,阻止亚洲移民在其他地方定居;颁布法律和运用立法手段,禁止亚洲移民进入美国。影响:增加了美洲的劳动力,刺激了美洲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美洲大陆的开发,加快了美洲的交通运输建设和工业化建设;使美洲出现了新的族群和新的文化认同;促进了欧洲文化主导、融合多种文化因素的新美洲文化的形成。(答对3点)
(2)原因: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被打破;清政府允许外国人雇用中国合同工,批准他们移民到外国;中国沿海人多地少的压力,人们自愿出洋谋生;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工业革命为海外移民提供了必需的交通运输条件和通讯手段。(答对4点)
4.(1)历史背景:明朝开放海禁,私人海外贸易发展;清朝人口急剧增长;新航路开辟,西方殖民者东来;南洋的开发;商品的世界性流动(太平洋贸易的发展)。
(2)主要表现:长期从事苦力劳动;契约期满后居留当地谋生(形成华商阶层);保留和传播中华文化;融入居住地社会。
(3)影响:促进了居住地的经济开发;为当地文化增添了多样性(形成多元的移民文化);丰富中华文化的内涵;形成了新的文化认同。
5.(1)变化:由严禁到默许,再到保护。背景:列强侵华;洋务运动开展;黑奴贸易受到限制;世界市场发展。
(2)特征:以工代兵;外国组织招运;招雇规模大;招雇具有欺骗性。
(3)评析:华工出国属于苦力贸易,他们通过艰辛劳动为西方及世界发展做出巨大贡献,一战期间付出重大牺牲,但其权益无法得到有效保障。原因在于列强侵华和西方进行殖民扩张与争霸战争;清政府软弱无能,无力保护侨民;近代中国科技文教落后,华工文化水平低。本质上反映了近代中国主权沦丧。